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二吻上声 槿[音隱。雷發聲也。][jìn,远近,副形词][详注1]忿[與抆同][详注2]


注1:听 《广韵》牛谨切《集韵》语近切,《说文》笑貌。《史记·司马相如·上林赋》亡是公听然而笑。《杨慎曰》听,古哂字。
注2:坟 音愤。土膏肥也。《书·禹贡》白坟,黑坟,赤埴坟。见土字注。
共161,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末字词组
隐隐高隐安隐退隐通隐遗隐青门隐鹿隐
旧隐山隐市隐怀隐地隐秘隐吴市隐贞隐
招隐无隐沈隐索隐内隐容隐屏隐砰隐
吏隐灵隐雾隐朝隐潜隐买山隐复隐雪隐
小隐仙隐偕隐天隐民隐交隐谷口隐诗隐
归隐栖隐坐隐习隐充隐名隐韬隐遁隐
真隐中隐人隐樵隐恤隐二隐画隐李商隐
大隐恻隐酒隐三隐微隐墙东隐依隐钟隐
深隐豹隐陶隐还隐孤隐殊隐避隐宽隐
幽隐自隐素隐遂隐岩隐禄隐消隐阿隐

词语解释:隐隐  拼音:yǐn yǐn
(1).隐约不分明貌。 南朝 宋 鲍照 《还都道中》诗之二:“隐隐日没岫,瑟瑟风发谷。” 宋 欧阳修 《蝶恋花》词:“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 江 南岸。”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隔篱远望,隐隐可见 周乡绅 家的祠堂。”
(2).忧戚貌。《荀子·儒效》:“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 杨倞 注:“隐隐,忧戚貌。”《楚辞·刘向〈九叹·怨思〉》:“志隐隐而鬱怫兮,愁独哀而冤结。” 王逸 注:“隐隐,忧也。《诗》云:‘忧心殷殷。’”
(3).象声词。《后汉书·天文志上》:“须臾有声,隐隐如雷。” 晋 傅玄 《杂言》诗:“雷隐隐,感妾心,倾耳清听非车音。” 宋 司马光 《柳枝词》之四:“属车隐隐远如雷, 陈后 愁眉久不开。”
(4).盛多貌。隐,通“ 殷 ”。《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沉沉隐隐,砰磅訇礚。” 李善 注:“隐隐,盛貌也。”《文选·潘岳〈闲居赋〉》:“煌煌乎,隐隐乎,兹礼容之壮观,而王制之巨丽也。” 李善 注:“隐隐,盛也,一作殷殷。” 罗惇曧 《文学源流·总论》:“ 三代 以降,文乃益华,百家分流,词逾彬郁,灿乎隐隐,体制大备。”
词语解释:旧隐  拼音:jiù yǐn
(1).旧时的隐居处。 唐 项斯 《送归江州友人初下第》诗:“新春城外路,旧隐水边村。”
(2).昔日的隐士。 唐 吴融 《萧县道中》诗:“草堂旧隐终归去,寄语巖猿莫晓惊。”
词语解释:招隐  拼音:zhāo yǐn
(1).征召隐居者出仕。 唐 高适 《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诗:“幸逢明盛多招隐,高山大泽徵求尽。” 明 杨慎 《春兴》诗:“难教迟暮从招隐,拟把生涯学醉歌。” 清 周亮工 《与王启伯总戎》诗:“ 小山 有赋人招隐,大树无心世任看。”
(2).招人归隐。 唐 骆宾王 《酬思玄上人林泉》诗:“闻君招隐地,髣髴 武陵 春。” 明 薛蕙 《草堂》诗:“珍重故人招隐意,草堂南郭可淹留。” 清 杨承宪 《三姝媚》词:“拂拂空香,引访秋骚客,来歌招隐。”
词语解释:吏隐  拼音:lì yǐn
(1).谓不以利禄萦心,虽居官而犹如隐者。 唐 宋之问 《蓝田山庄》诗:“宦游非吏隐,心事好幽偏。” 唐 白居易 《江州司马厅记》:“ 江州 左 匡庐 ,右 江 湖 ,土高气清,富有佳境……苟有志於吏隐者,捨此官何求焉?” 宋 王禹偁 《游虎丘》诗:“我今方吏隐,心在云水间。”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芗畇公挽联》:“鱣舍怡情,看三径香多,省识人如菊淡;鲤庭侍养,悵六年吏隐,遽闻诗咏莪哀。”
(2).山名。一名 洼尊山 。在 浙江省 缙云县 。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地上》:“ 吏隐山 ,在 縉云 ,县令 李阳冰 退居于此山,创亭室以宴居,因名。其南有 阳冰 凿石为洼尊。”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浙江六·处州府》:“ 吏隐山 ,县治东北,一名 洼尊山 ,以 唐 县令 李阳冰 名。”
词语解释:小隐  拼音:xiǎo yǐn
谓隐居山林。 晋 王康琚 《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藪,大隐隐朝市。” 宋 陆游 《寓叹》诗:“小隐终非隐,休官尚是官。”
词语解释:归隐  拼音:guī yǐn
回家隐居。 唐 李洞 《送轩辕先生归罗浮》诗:“旧山归隐浪摇青,緑鬢山童一帙经。” 宋 苏轼 《次韵子由送千之侄》:“白髮未成归隐计,青衫儻有济时心。”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隐士》:“登仕,是啖饭之道,归隐,也是啖饭之道。”
词语解释:真隐  拼音:zhēn yǐn
真正的隐者。 唐 杜甫 《独酌》诗:“薄劣慙真隐,幽偏得自怡。”
词语解释:大隐  拼音:dà yǐn
(1).指身居朝市而志在玄远的人。 晋 王康琚 《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藪,大隐隐朝市: 伯夷 窜 首阳 , 老聃 伏柱史。” 郁达夫 《舒姑屏题壁》诗:“不知池上 西王母 ,亦忆 东方 大隐无?”
(2).指真正的隐士。 清 黄鷟来 《题毛闇斋采芝图》诗:“大隐不忘世,葆璞天地间。美哉 綺 与 甪 ,采芝於 商山 。”
词语解释:深隐  拼音:shēn yǐn
(1).深深隐藏。《鬼谷子·抵巇》:“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是以 许由 匿 尧 而深隐, 唐 氏不以衰; 夷 齐 耻 周 而远饿, 文 武 不以卑。” 唐 杜甫 《雨》诗:“万木云深隐,连山雨未开。”
(2).偏僻隐蔽。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择一深隐处驻 一妹 ,某日復会於 汾阳桥 。”
(3).深奥隐晦,不易理解。 唐 道宣 《续高僧传·彦琮》:“详梵典之难易,銓译人之得失,可谓洞入幽微,能究深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事以明覈为美,不以深隐为奇。”
词语解释:幽隐  拼音:yōu yǐn
(1).隐晦;隐蔽。《荀子·非十二子》:“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説,闭约而无解。” 汉 蔡邕 《述行赋》:“想 宓妃 之灵光兮,神幽隐以潜翳。” 叶圣陶 《一个青年》:“这一回必须吐出细微幽隐的心情,如实表达,不稍移易。”
(2).指隐蔽之处。《韩非子·六反》:“夫陈轻货於幽隐,虽 曾 史 可疑也;悬百金於市,虽大盗不取也。”
(3).隐居;潜藏。 汉 严忌 《哀时命》:“寧幽隐以远祸兮,孰侵辱之可为。”《礼记·表记》“君子隐而显” 唐 孔颖达 疏:“君子身虽幽隐,而道德潜通,声名显著,故云隐而显也。”
(4).指隐居未仕的人。《后汉书·郎顗传》:“改元更始,招求幽隐,举方正,徵有道,博采异谋,开不讳之路。”《明史·于谦传》:“且 亨 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微贱,以裨军国,而独荐臣子,於公议得乎?”
词语解释:高隐  拼音:gāo yǐn
隐居。 唐 皮日休 《通玄子栖宾亭记》:“古者有高隐殊逸,未被爵命,敬之者以其德业,号而称之,玄德玄晏是也。” 明 范汭 《琴川夜泊怀孙齐之》诗:“残梦风前柝,归心曙后鸡,还知高隐处,只隔水东西。” 清 龚自珍 《自春徂秋得十五首》之八:“弱龄羡高隐,端居媚幽独。”
词语解释:山隐  拼音:shān yǐn
(1).隐居。《法苑珠林》卷二二:“ 唐 循州 东北 兴寧县 灵龕寺 ……古传云: 晋 时北僧在此山隐。” 唐 独孤及 《送阳翟张主簿之任》诗:“作吏同山隐,知君处剧闲。”
(2). 山隐居 的略称。传说 春秋 时 吴国 的隐士。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披《灵寳》而知 山隐 ,因折俎而説专车。”《云笈七籤》卷三引《灵宝纪》:“ 吴王 闔閭 时,王出游 包山 ,见一人在山中,问曰:‘汝是何人?’答曰:‘我姓 山 名 隐居 ……童謡云: 吴王 出游观 震湖 , 龙威丈人 山隐居 ,北上 包山 入灵墟,乃入 洞庭 窃 禹 书。’”
词语解释:无隐  拼音:wú yǐn
(1).没有隐瞒或掩饰。《礼记·檀弓上》:“事君有犯而无隐。” 晋 僧朗 《答晋主昌明书》:“夫至人无隐,德生为圣。” 宋 徐铉 《送高郎中出为婺源建威军使》诗:“危言昔日尝无隐,壮节今来信不凡。” 清 赵翼 《簷曝杂记·王云锦》:“上问其元日何事,具以实对。上嘉其无隐。”
(2).没有隐士。《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汉 扬雄 《连珠》:“明君取士,贵拔众之所遗……是以巖穴无隐,而侧陋章显也。”
(3).没有隐蔽,完全显露。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循吏》:“海边有 越王石 ,常隐云雾。相传云清廉太守乃得见。 愿 往观试,清彻无隐。”
词语解释:灵隐  拼音:líng yǐn
(1).山名。在 浙江省 杭州市 西湖 畔,一名 武林 ,又名 灵苑 ,又称 仙居 。《太平寰宇记》谓 许由 、 葛洪 曾隐于此。山最高处曰 北高峰 ,与 南高峰 号“双峰插云”,为 西湖 十景之一。山东南有 飞来峰 ,山麓有 灵隐寺 。
(2).指 灵隐寺 。 宋 苏轼 《游灵隐寺》诗:“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 灵隐 飞来 孤。”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三教外地》:“凡佛寺自诸大禪刹,如 灵隐 、 光孝 等寺……各不下百数所。”参见“ 灵隐寺 ”。
词语解释:灵隐寺  拼音:líng yǐn sì
在 杭州 西湖 西北之 北高峰 下。 晋 咸和 元年 印度 僧人 慧理 创建, 慧理 以为“佛在世日,多为仙灵之所隐”,因建寺名“灵隐”。 唐 会昌 年间曾毁, 五代 时 吴越 国王 钱俶 命高僧 王延寿 主持扩建,规模宏大,盛极一时。 元 至正 十九年毁于兵事。后历经 明 清 六次毁、建, 清 康熙 时曾改名 云林寺 ,现存大殿是 清 代遗物。解放后又经两次大修。该寺为我国禅宗十刹之一。寺前有 飞来峰 、 冷泉亭 等胜景,为 西湖 游览胜地。 唐 孟棨 《本事诗·征异》:“ 宋考工 以事累贬黜,后放还,至 江 南,游 灵隐寺 。夜月极明,长廊吟行。”《警世通言·陈可常端阳仙化》:“当下郡王钧旨,分付都管:‘明日要去 灵隐寺 斋僧,可打点供食齐备。’” 清 陈维崧 《满江红·寿武林徐世臣贤配邵孺人六十》词:“夜雨对眠 灵隐寺 ,春帆竞掠 雷峰塔 。”
词语解释:仙隐  拼音:xiān yǐn
(1).仙人与隐士。 南朝 宋 谢灵运 《衡山诗》:“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可别。”
(2).谓学仙而隐遁。 宋 无名氏 《水调歌头·寿隐士》词:“橘记一年景,梅泄小春英。见説 彭 成 仙隐,对此庆生辰。”
词语解释:栖隐  拼音:qī yǐn
亦作“栖隐”。 隐居。《隋书·隐逸传·徐则》:“遂怀栖隐之操,杖策入 縉云山 。” 唐 王维 《丁寓田家有赠》诗:“君心尚栖隐,久欲傍路归。” 明 杨慎 《蜀士》:“ 符载 、 杨衡 、 宋济 、 张仁宝 皆 蜀 人,栖隐 青城山 。” 清 魏源 《永嘉山水诗·西雁宫》:“昔贤栖隐地,静悟先天中。”
词语解释:中隐  拼音:zhōng yǐn
指闲官。 唐 白居易 《中隐》诗:“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諠。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宋 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之五:“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閒胜暂閒。” 元 耶律楚材 《和抟霄韵代水陆疏文因其韵为十诗》之五:“中隐冷官閒况味,归心无日不山林。”
词语解释:恻隐  拼音:cè yǐn
(1).同情,怜悯。《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隐之心。” 唐 储光羲 《田家即事》诗:“我心多惻隐,顾此两伤悲。”《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既放其生而又追戮之,是心无惻隐也。” 朱自清 《论吃饭》:“给他们饭吃,固然也有一二成出于慈善心,就是恻隐心,但是八九成是怕他们,怕他们铤而走险。”
(2).悲痛。《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外彷徨而游览兮,内惻隐而含哀。” 王逸 注:“心常惻隐含悲而念君也。”
词语解释:豹隐  拼音:bào yǐn
汉 刘向 《列女传·陶答子妻》:“妾闻 南山 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后因以“豹隐”比喻洁身自好,隐居不仕。 唐 骆宾王 《秋日送侯四得弹字》诗:“我留安豹隐,君去学鹏摶。”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贤者豹隐墟落,固当和光同尘,虽舍者争席奚病,而况於盃酒之间哉!” 清 冯桂芬 《〈五湖渔庄图〉序》:“夫 富春江 上, 子陵 之羊裘长著; 西塞山 前, 志和 之鷺艇不归,大都豹隐之流,多与鱸乡为伍。”
词语解释:自隐  拼音:zì yǐn
(1).自行隐藏。《庄子·缮性》:“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后汉书·独行传·范冉》:“坟封高下,令足自隐。”
(2).衡量自己。《管子·禁藏》:“是故君子上观絶理者,以自恐也;下观不及者,以自隐也。” 尹知章 注:“隐,度也。”
(3).自己思量。 唐 张鷟 《游仙窟》:“五嫂自隐心偏,儿復何曾眼引!”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恨他,恨他,索甚言破?是他须自隐。”
(4).自己瞒骗自己。 元 戴善夫 《风光好》第三折:“妾身谋成不谋败,学士宜假不宜真,不信不自隐。”
词语解释:安隐  拼音:ān yǐn
(1).安稳。安定;平静。《诗·大雅·緜》“迺慰迺心” 汉 郑玄 笺:“民心定,及安隐其居。”《宋书·夷蛮传·呵罗单国》:“庄严国土,人民炽盛,安隐快乐。” 清 龚自珍 《发天心文》:“我生天上,寂然安隐,得诸三昧。” 章炳麟 《四惑论》:“若更有知幸福之妄者,则当为人类断其追求无已之心,使归安隐,而竭能尽智以谋形质者,其可以已矣。”
(2).安稳。平安。 晋 王凝之 《与庾氏女书》:“得 郗中书 书,説汝勉难安隐,深慰悬心。”《太平广记》卷一一○引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中夜,见一道人,法服持锡,示以途径,遂得还路,安隐至家。” 唐 杜甫 《投简梓州幕府兼简韦十郎官》诗:“幕下郎官安隐无?从来不奉一行书。” 宋 叶适 《题欧公书河豚诗后》:“因 仲止 寄此刻,谩题以当一笑。久别,安隐。”按,“隐”、“稳”古今字。参阅 清 王鸣盛 《蛾术编·说字十一》
词语解释:市隐  拼音:shì yǐn
(1).《晋书·邓粲传》:“夫隐之为道,朝亦可隐,市亦可隐。隐初在我,不在於物。”后因以“市隐”指隐居于城市。 唐 皎然 《五言酬崔侍御见赠》:“市隐何妨道,禪栖不废诗。” 元 张养浩 《久雨初霁书所寓壁》诗:“市隐静於野,客居閒似家。” 清 钱谦益 《寄严道彻太守》诗之二:“为问 君平 能市隐,何如长史驻人间。”
(2).指居于城市的隐士。 宋 陆游 《忆昨》诗:“ 先主 庙中逢市隐,丈人观里识 巢仙 。”
词语解释:沈隐  拼音:shěn yǐn
亦作“沉隐”。
(1).隐晦不明显。 汉 王充 《论衡·书虚》:“夫幽冥之实尚可知,沉隐之情尚可定,显文露书,是非易见。” 管桦 《镜子》:“老朋友有一把大胡子的脸上现出沉隐的抱歉的笑容。”
(2).深沉。《梁书·王茂传》:“性沉隐,不妄交游。”《北齐书·崔劼传》:“ 廓之 沉隐有识量,以学业见称。” 王闿运 《邹汉勋传》:“ 忠源 好学不如 汉勛 ,沉隐不如 汉勛 。”
(3).幽深。 清 周亮工 《王珂眉自襄垣过访以萧尺木墨妙见贻即步见赠韵并寄尺木》:“ 鲁明江 上多沉隐,能写云山寄远思。”
词语解释:雾隐  拼音:wù yǐn
谓退藏避害。 唐 薛能 《孔雀》诗:“曾处嶂中真雾隐,每过庭下似春来。” 宋 叶适 《罗袁州文集序》:“蔚豹之泽必雾隐,孔鸞之舞必日中。” 元 王恽 《李相师诗》:“雾隐云驤虎豹文,眼中歷歷説承恩。”参见“ 雾豹 ”。
词语解释:雾豹  拼音:wù bào
汉 刘向 《列女传·陶答子妻》载, 答子 治 陶 三年,名誉不兴,家富三倍。其妻谏曰,能薄而官大,是谓婴害,无功而家昌,是谓积殃。 南山 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后因以“雾豹”指隐居伏处,退藏避害的人。 唐 卢僎 《奉和李令扈从温泉宫赐游骊山韦侍郎别业》:“窥巖详雾豹,过水略泉鱼。”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 宋 苏轼 《次韵王震》:“携文过我 治平 间,雾豹当时见一斑。”
词语解释:偕隐  拼音:xié yǐn
一起隐居。《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后代诗文中“偕隐”一语,是用 东汉 鲍宣 桓少君 夫妇同归乡里的典故。 清 钱谦益 《尚宝司少卿袁可立妻宋氏加封宜人制》:“使尔夫幸偕隐之有人,期没齿而无憾。” 郁达夫 《寄内》诗之一:“青山红粉两蹉跎,偕隐名山计若何?”参见“ 鹿车 ”。
词语解释:鹿车  拼音:lù chē
(1).古代的一种小车。《太平御览》卷七七五引 汉 应劭 《风俗通》:“鹿车,窄小裁容一鹿也。” 宋 陆游 《送子坦赴盐官县市征》诗:“游山尚有平生意,试为闲寻一鹿车。” 王闿运 《皇朝追赠总督衔调任山西巡抚湖北巡抚谥文节常公神道碑》:“夫人同县 刘氏 ,孝敬夙闻,贫修鹿车之敬,贵习紘綖之礼。”
(2).鹿拉的车子。《南史·东夷传·扶桑》:“有马车、牛车、鹿车。国人养鹿如中国畜牛。”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 使犬部 在 混同江 以南,其海近 朝鲜 ; 使鹿 诸部在 混同江 以北,其海近 鄂罗斯 。故 朝鲜 亦有獒站,而 鄂罗斯 亦有鹿车。”
(3).佛教语。三车之一。以鹿车喻缘觉乘(中乘)。《法华经·譬喻品》:“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於火宅。” 李白 《僧伽歌》“有时与我论三车” 清 王琦 注:“三车,谓羊车、鹿车、牛车也……当是以三兽之力有大小,三车之所载有多寡,喻三乘诸贤圣道力之浅深耳。”参见“ 三车 ”、“ 三乘 ”。
词语解释:坐隐  拼音:zuò yǐn
下围棋的别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巧艺》:“ 王中郎 以围棊是坐隐, 支公 以围棊为手谈。” 宋 黄庭坚 《弈棋》诗之一:“坐隐不知巖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近 蜀 人 任元本 ,博学妙诗文,能以坐隐名通国,復善揣骨相。”
词语解释:人隐  拼音:rén yǐn
(1).人民的痛苦。《后汉书·张衡传》:“故能同心戮力,勤恤人隐,奄受区夏,遂定帝位,皆谋臣之由也。” 李贤 注:“隐,病也。《国语》曰‘勤恤人隐,而除其害’也。”按今本《国语·周语上》作“民隐”。《北齐书·孝昭帝纪》:“轻徭薄赋,勤恤人隐。” 宋 王禹偁 《又谢恩表》:“敢不精求理本,广察物情,讨论国经,勤恤人隐。”
(2).指处在世俗之中的避世者。 隋 王通 《中说·礼乐》:“问 东方朔 ,子曰:人隐者也。” 阮逸 注:“诡迹混俗,不自求别於众人,故曰人隐。”
词语解释:酒隐  拼音:jiǔ yǐn
谓因不得志而寄情于酒。亦指这样的人。 宋 陆游 《野外剧饮示座中》诗:“悲歌流涕遣谁听,酒隐人间已半生。” 宋 陆游 《百岁》诗:“屠钓论交成酒隐,山林高卧得天游。”
词语解释:陶隐  拼音:táo yǐn
即 陶弘景 。 陶 隐居 句曲山 时,庭院植松,每闻松风,欣然为乐。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 宋 范仲淹 《知府孙学士见示五首因以缀篇》诗之一:“ 谢 家山色朝晡见, 陶隐 松风寤寐闻。”
词语解释:素隐  拼音:sù yǐn
探索奥秘。素,通“ 索 ”。 唐 杨炯 《卧读书架赋》:“读《易》则期於素隐,习《礼》则防於志悦。”参见“ 素隐行怪 ”。
词语解释:素隐行怪  拼音:sù yǐn xíng guài
同“ 索隐行怪 ”。 谓探索隐晦的哲理,故作怪异的行为。《礼记·中庸》:“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朱熹 集注:“素,按《汉书》当作‘索’,盖字之误也。索隐行怪,言深求隐僻之理,而过为诡异之行也。”一说,素当见 元 李治 《敬斋古今黈》卷二。
词语解释:退隐  拼音:tuì yǐn
(1).辞官隐居。《史记·乐毅列传》:“及民志不入,狱囚自出,然后二子(指 箕子 、 商容 )退隐。” 宋 陆游 《姜总管自筑墓舍名茧庵求诗》诗:“君不见, 赘翁 退隐 真皇 时, 茧室 遗名星日垂。” 周作人 《系鱼川》:“ 大正 初年, 相马君 忽然退隐,飘然的回到故乡去了。”
(2).后退隐没;消失。 王西彦 《古屋》第二部五:“淡暗色的薄云慢慢地向远处退隐,终于完全消失。” 许杰 《邱吉尔关心麻雀牌》:“要是这样,一面提高人民的娱乐的程度,一面增加有益的娱乐机会,那末,这 中国 的文化传统的麻雀牌,才会退隐了去吧。”
词语解释:怀隐  拼音:huái yǐn
谓知而不言,言而不尽。 汉 荀悦 《汉纪·哀帝纪下》:“言不尽,则以为怀隐;尽説竭情,则为不知量。” 明 归有光 《河南策问对》之一:“忠不攄,则矫激以沽名,怀隐而多避,徇私而少公。”
词语解释:索隐  拼音:suǒ yǐn
(1).探求隐微奥秘的道理。《易·繫辞上》:“探賾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孔颖达 疏:“索谓求索,隐谓隐藏。” 唐 萧祜 《游石堂观》诗:“ 沉生 为政哀惸嫠,又能索隐探灵奇。” 宋 范仲淹 《乾为金赋》:“索隐而神道可极,取象而物形何遁。”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其上焉者,行本好奇,知足索隐。”
(2).对古籍的注释考证。 唐 司马贞 《〈史记索隐〉序》:“今止探求异闻,採摭典故,解其所未解,申其所未申者,释文演注,又为述赞,凡三十卷,号曰《史记索隐》。” 郭沫若 《文艺论集·古书今译的问题》:“整理 中国 的古书,如考证真伪,作有系统的研究,加新式标点,作群书索隐,都是必要的事。”
词语解释:朝隐  拼音:cháo yǐn
旧谓虽居位在朝,而淡泊恬退与隐居无异。 汉 扬雄 《法言·渊骞》:“或问, 柳下惠 非朝隐者与?”《后汉书·张衡传》:“庶前训之可钻,聊朝隐乎柱史。” 清 金农 《东岗卧病》诗:“敢与 王郎 比朝隐,爱闲多病闭门深。”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次即束身自好,优游卒岁,以自处於朝隐。”
词语解释:天隐  拼音:tiān yǐn
称隐而不仕之最高境界。 隋 王通 《中说·周公》:“至人天隐,其次地隐,其次名隐。” 唐 陆龟蒙 《幽居赋》:“欲神游於浩气,法天隐於遗编。” 清 褚人穫 《坚瓠广集·隐说》:“天隐者,无往而不适,如 严子陵 之类是也。”
词语解释:习隐  拼音:xí yǐn
《庄子·齐物论》:“ 南郭子綦 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后因以“习隐”谓习学隐遁,有超然物外,忘情一切之意。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学遁 东鲁 ,习隐 南郭 。” 金 麻革 《归潜堂为刘京叔赋》:“第恐遯世志,还负习隐讥。” 明 李东阳 《与孙志同太宰书》:“僕久衰多病,未遂投閒,习隐之怀,与岁俱积。”
词语解释:樵隐  拼音:qiáo yǐn
樵夫隐士。 南朝 宋 谢灵运 《田南树园激流植楥》诗:“樵隐俱在山,由来事不同。”
词语解释:三隐  拼音:sān yǐn
(1). 南朝 宋 周续之 、 刘遗民 、 陶渊明 皆不应征命,号 浔阳 三隐。《宋书·隐逸传·周续之》:“﹝ 续之 ﹞入 庐山 ,事沙门释 慧远 。时 彭城 刘遗民 ,遁迹 庐山 , 陶渊明 亦不应徵命,谓之 潯阳 三隐。” 唐 宋之问 《游称心寺》诗:“释事怀三隐,清襟謁四禪。” 明 夏完淳 《避地》诗:“月下归三隐,春风动五噫。”
(2). 南朝 梁 刘訏 、 阮孝绪 、 刘歊 皆不仕,时都下谓之三隐。《南史·刘訏传》:“本州刺史 张稷 辟为主簿,主者檄召 訏 ,乃挂檄於树而逃。 陈留 阮孝绪 ,博学隐居,不交当世…… 訏 经一造, 孝緖 即顾以神交。 訏 族兄 歊 又履高操,三人日夕招携,故都下谓之三隐。”
词语解释:还隐  拼音:huán yǐn
归隐。 南朝 梁 何逊 《登石头城》诗:“愿乘觳觫牛,还隐蒙笼室。”
词语解释:遂隐  拼音:suì yǐn
(1).满足隐遁的愿望。 南唐 李中 《庐山》诗:“他年如遂隐, 五老 是知音。”
(2).鸟名。鹧鸪的别名。《禽经·随扬越雉》:“ 随 扬 越雉,鷓鴣也,飞必南翥。 晋安 曰怀南, 江 左曰遂隐。”
词语解释:通隐  拼音:tōng yǐn
旷达的隐士。《世说新语·雅量》“ 戴公 从东出” 刘孝标 注引 南朝 宋 王韶之 《晋安帝纪》:“ 戴逵 字 安道 ……性甚快畅,泰於娱生,好鼓琴,善属文,尤乐游燕,多与高门风流者游,谈者许其通隐。”《梁书·处士传·何点》:“ 点 虽不入城府,而遨游人世,不簪不带,或驾柴车,躡草屩,恣心所适,致醉而归,士大夫多慕从之,时人号为‘通隐’。” 清 吴伟业 《陈徵君西佘山祠》诗:“通隐居城市,风流白石仙。”
词语解释:地隐  拼音:dì yǐn
谓隐居于偏僻之地。 隋 王通 《文中子·周公篇》:“ 薛收 问隐。子曰:‘至人天隐,其次地隐,其次名隐。’” 阮逸 注:“辟地山林,高身全节。” 清 金农 《樊口西郊行药》诗:“谁知地隐人,时来一行药。”
词语解释:内隐  拼音:nèi yǐn
内心阴险狠毒。《汉书·游侠传·原涉》:“ 涉 性略似 郭解 ,外温仁谦逊,而内隐好杀。” 颜师古 注:“隐,匿其情也。” 杨树达 窥管引 李慈铭 云:“隐犹阴也。内隐者,谓其中阴贼也。”
词语解释:潜隐  拼音:qián yǐn
亦作“潜隐”。
(1).潜藏;隐藏。《后汉书·崔駰传》:“穷至賾於幽微,测潜隐之无源。”《易·乾》“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王弼 注“初则不彰,三则乾乾” 唐 孔颖达 疏:“‘初则不彰’者,谓潜隐不彰显也。” 叶圣陶 《在民间》:“她们也有潜隐的可贵的心灵,她们也有独到的深切的见解。”
(2).隐居。 汉 蔡邕 《郭有道碑文》:“尔乃潜隐衡门,收朋勤诲,童蒙赖焉。”《晋书·艺术传·王嘉》:“潜隐於 终南山 ,结菴卢而止。”
词语解释:民隐  拼音:mín yǐn
民众的痛苦。《国语·周语上》:“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韦昭 注:“隐,痛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振民隐,脩国章。” 清 姚鼐 《圣驾南巡赋》序:“皇帝承基,至仁究物,念东南之幽阻,惧民隐之不闻。” 郑观应 《盛世危言·日报》:“太史采风,行人问俗,所以求通民隐达民情者,如是其亟亟也。”
词语解释:充隐  拼音:chōng yǐn
冒充的隐士。《晋书·桓玄传》:“ 玄 以歷代咸有肥遁之士,而己世独无,乃徵 皇甫謐 六世孙 希之 为著作,并给其资用,皆令让而不受,号曰高士。时人名为‘充隐’。” 清 褚人穫 《坚瓠广集·隐说》:“他如 晋 皇甫希之 ,人称充隐, 梁 何点 人称通隐。”
词语解释:恤隐  拼音:xù yǐn
忧念百姓疾苦。语本《国浯·周语上》:“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韦昭 注:“恤,忧也;隐,痛也。” 晋 干宝 《晋纪总论》:“节理人情,恤隐民事。” 南朝 陈 徐陵 《陈武帝下州郡玺书》:“卿等拥旄方岳,相任股肱,剖符名宇,方寄恤隐。” 元 马祖常 《都门一百韵》:“詰姦鉏大猾,恤隐发深瘼。”
谓怜悯百姓的穷苦。《晋书·夏侯湛传》:“﹝ 湛 ﹞出为 野王 令。以卹隐为急,而缓於公调。” 唐 白居易 《奉敕试制书诏批答诗等·与崇文诏》:“宣朕卹隐之心,慰彼黎庶。”
词语解释:微隐  拼音:wēi yǐn
精深而隐秘。《后汉书·李通传论》:“夫天道性命,圣人难言之,况乃亿测微隐,猖狂无妄之福,污灭亲宗,以觖一切之功哉!” 李贤 注:“微隐,谓讖文也。” 宋 叶适 《梁父吟》:“嗟圣贤之心兮,余或识其微隐。”《宋史·律历志四》:“歷 晋 及 隋 唐 ,律法微隐,《宋史》止载律吕大数,不获其详。”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书教上》:“上古简质,结绳未远,文字肇兴,书取足以达微隐通形名而已矣。”
词语解释:孤隐  拼音:gū yǐn
独自隐居。 唐 王昌龄 《山中别庞十》诗:“散髮卧其下,谁知孤隐情。”
词语解释:岩隐  拼音:yán yǐn
(1).山岩幽深偏僻。 汉 桓谭 《新论·慎独》:“荃蓀孤植,不以巖隐而歇其芳;石泉潜流,不以涧幽而不清。”
(2).隐居山中。 唐 韦应物 《和吴舍人早春归沐西亭言志》诗:“即事同巖隐,圣渥良难违。”
词语解释:遗隐  拼音:yí yǐn
遗漏隐匿。《宋书·刘穆之传》:“ 穆之 亦竭节尽诚,无所遗隐。”《南史·梁纪上·武帝》:“若怀宝迷邦,藴奇待价,蓄响藏真,不求闻达,各依名腾奏,罔或遗隐。”
词语解释:秘隐  拼音:mì yǐn
(1).谓珍藏而未为人知者。 汉 王充 《论衡·定贤》:“以通览古今祕隐传记无所不记为贤乎?”
(2).隐密。《旧唐书·封伦传》:“时 高祖 将行废立,犹豫未决,谋之於 伦 , 伦 固諫而止。然所为祕隐,时人莫知。”
词语解释:容隐  拼音:róng yǐn
包庇隐瞒。《后汉书·徐防传》:“伏见太学试博士弟子,皆以意説,不修家法,私相容隐,开生姦路。” 唐 白居易 《论元稹第三状》:“内外权贵亲党纵横,有大过大罪者,必相容隐而已,陛下从此无由得知。”《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其出掠亦各分部统,自称大王之号。到回去,仍復隐讳了。劫掠得金帛,均分受用,亦有将十分中一二分,献与本岛头目,互相容隐。”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发各告示》:“仍有犯者,准令举发,给予优奬。倘有容隐,一经查出,本犯照新例处死。”
词语解释:买山隐  拼音:mǎi shān yǐn
谓退隐。 宋 朱熹 《水调歌头·次袁仲机韵》词:“何处车尘不到,有个江天如许,争肯换浮名?只恐买山隐,却要鍊丹成。” 清 金农 《怀人绝句》之二十:“闻説休粮买山隐,白髭鬚称罢官人。”参见“ 买山 ”。
词语解释:买山  拼音:mǎi shān
据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载:“ 支道林 因人就 深公 买 印山 , 深公 答曰:‘未闻 巢 由 买山而隐。’”后以“买山”喻贤士的归隐。亦用以形容人的才德之高。 晋 戴逵 《贻仙城慧命禅师书》:“故以才堪买山,德迈同辈;崇峯景行,墻仞悬絶。”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四:“论者以妄责四皓,而欲买山於 浯溪 之间,不徒言哉。” 陈三立 《陈次亮户部以去岁五月卒于京师追哭》诗:“下榻琴尊来旧梦,买山徒侣泣先几。”
词语解释:交隐  拼音:jiāo yǐn
谓互不了解。 明 刘基 《郁离子·天地之盗》:“故子以是施诸民,民亦以是应诸子,上下之情交隐矣。”
词语解释:名隐  拼音:míng yǐn
谓隐于朝市。亦谓不求名而隐居山林。 隋 王通 《中说·周公》:“ 薛收 问隐。子曰:‘至人天隐,其次地隐,其次名隐。’” 阮逸 注:“名混朝市,心在世外。” 隋 王通 《中说·礼乐》:“或问 严光 、 樊英 名隐。子曰:‘古之避言人也。’” 阮逸 注:“此并不求名而隐,故曰名隐。” 清 褚人穫 《坚瓠广集·隐说》:“名隐者,不求名而隐,如 刘遗民 之类是也。”
词语解释:二隐  拼音:èr yǐn
二隐士。指 南朝 齐 臧荣绪 与 关康之 。《南史·隐逸传下·臧荣绪》:“初, 荣绪 与 关康之 俱隐在 京口 ,时号为二隐。”
词语解释:墙东隐  拼音:qiáng dōng yǐn
避世不仕者。 唐 李端 《晚春过夏侯校书值其沉醉戏赠》诗:“本是墙东隐,今为瓮下仙。”参见“ 墙东 ”。
词语解释:墙东  拼音:qiáng dōng
《后汉书·逸民传·逢萌》:“ 君公 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谓之论曰:‘避世墙东 王君公 。’”后因以“墙东”指隐居之地。 北周 庾信 《和乐仪同苦热》:“寂寥人事屏,还得隐墙东。” 唐 王维 《登楼歌》:“执戟疲於下位,老夫好隐兮墙东。” 宋 黄庭坚 《次韵谢公定王世弼赠答二绝句》之二:“ 王 谢 风流看二妙,病夫直欲卧墙东。” 明 夏完淳 《避地》诗之三:“沧浪何地稳?晞髮问墙东。”
词语解释:殊隐  拼音:shū yǐn
不同的精微含义。《文选·左思〈魏都赋〉》:“览大《易》《春秋》,判殊隐而一致。” 张载 注:“《春秋》推见以至隐,《易》本隐以之显,所言虽殊,其合德一也。”
词语解释:禄隐  拼音:lù yǐn
犹朝隐。谓在官食禄不勤政事,清高而自隐。 汉 扬雄 《法言·渊骞》:“或问:‘ 柳下惠 非朝隐者与?’曰:‘君子谓之不恭。古者高饿显,下禄隐。’” 李轨 注:“ 孟子 曰:‘ 伯夷 隘, 柳下惠 不恭,君子不由也。’然则饿显不独高,禄隐未为下。今发高下之谈,盖有厉乎素飱也。” 宋 王安石 《禄隐》:“由是而言之,饿显之高,禄隐之下,皆迹矣,岂足以求圣贤哉?”
词语解释:青门隐  拼音:qīng mén yǐn
秦 东陵侯 召平 , 秦 灭后隐居 长安 青门 外,以种瓜为业。后因以“青门隐”指隐居。 唐 王绩 《晚年叙志示翟处士》诗:“失路 青门 隐,藏门 白社 游。”亦用指 召平 。 唐 白居易 《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元郎中张博士》:“跡慕 青门 隐,名惭紫禁仙。”
词语解释:吴市隐  拼音:wú shì yǐn
亦作“吴门卒”。 指 汉 梅福 避 王莽 专政,变姓名,隐于 会稽 ,为 吴市 门卒。《汉书·梅福传》:“至 元始 中, 王莽 顓政, 福 一朝弃妻子,去 九江 ,至今传以为仙。其后,人有见 福 於 会稽 者,变名姓,为 吴市 门卒云。” 宋 方勺 《泊宅编》卷二:“ 西汉 梅福 自 九江 尉去,隐为 吴门 卒。” 清 曹寅 《过叶星期二弃草堂留饮即和见赠原韵》之一:“不同 吴市 隐,初罢 杞 人忧。”
词语解释:屏隐  拼音:píng yǐn
犹退避。《礼记·曲礼上》“暑毋褰裳” 唐 孔颖达 疏:“然上诸事条目,诫侍者左右屏隐之人也;既屏隐,好生上事。”
词语解释:复隐  拼音:fù yǐn
谓相互包蕴隐含。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符采复隐,精义坚深。” 冯春田 释义:“‘符采’即指‘质’,‘文’或者内容和形式。‘复隐’即包藴深隐,指的是‘符’(‘质’或内容)、‘采’(‘文’或形式)曲隐融合在一起。”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总术》:“奥者复隐,诡者亦典。”
词语解释:谷口隐  拼音:gǔ kǒu yǐn
同“ 谷口耕 ”。 宋 梅尧臣 《依韵武平忆玉晨馆》诗:“终寻 谷口 隐, 郑子 岂其卿。”
词语解释:韬隐  拼音:tāo yǐn
隐藏不露。《三国志·吴志·陆逊传》:“若用之,当令外自韜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 北齐 刘昼 《新论·韬光》:“能韜隐其质,故致全性也。”
词语解释:画隐  拼音:huà yǐn
谓以画自隐,不求仕进。 宋 黄庭坚 《咏李伯时摹韩干三马次苏子由韵简伯时兼寄李德素》:“ 李侯 画隐百僚底,初不自期人误知。”
词语解释:依隐  拼音:yī yǐn
(1).依据;凭借。《大戴礼记·文王官人》:“饮食以亲,货贿以交,接利以合,故得望誉征利而依隐於物,曰贪鄙者也。” 卢辩 注:“隐,据也。”
(2).对政事既有所近,又无为如隐,谓依违于政事和隐居之间。《汉书·东方朔传赞》:“饱食安步,以仕易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依违朝隐,乐玩其身於一世也。” 清 侯方域 《贾生传》:“以余观 贾生 ,所谓羊质善变,每变必趋上者耶?抑依隐曼世,所称大人先生者歟?”
词语解释:避隐  拼音:bì yǐn
(1).遮蔽;隐蔽。《史记·大宛列传论》:“《禹本纪》言: 河 出 崑崙 。 崑崙 其高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 宋 叶适 《宿觉庵记》:“稍种竹树,有所避隐出没,以为风雨晦明之地。”
(2).避世隐居。《后汉书·陈寔传》:“后令復召为吏,乃避隐 阳城山 中。” 三国 魏 曹植 《夏禹赞》:“避隐 商山 ,示不敢莅,诸侯向己,乃奉天秩。” 元 袁桷 《安先生墓表》:“素多疾,尝避隐 封龙山 ,然卒不得年。”
(3).回避躲藏。 宋 洪迈 《夷坚支志景·黄陂丞》:“县宰 建昌 李德叟 率主簿尉偕视之,二妇了不避隐。”
(4).避忌隐瞒。 明 卢象升 《特举俸深贤能道臣疏》:“臣所言所行,有费商榷者,本官无不直披心胸,未尝瞻顾避隐。”
词语解释:消隐  拼音:xiāo yǐn
消失;隐去。 叶圣陶 《倪焕之》二九:“但当他放下空杯的时候,他脸上纯真的神采立刻消隐了。” 戴望舒 《夕阳下》诗:“在这寂寞的心间,我是消隐了忧愁,消隐了欢快。”
词语解释:鹿隐  拼音:lù yǐn
指 东汉 庞德公 隐居 鹿门山 事。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暇日独处见寄》:“冷梦 汉皋 怀鹿隐,静怜烟岛觉鸿离。”
词语解释:贞隐  拼音:zhēn yǐn
(1).正大而深刻。《晋书·魏咏之传》:“ 魏咏之 器宇弘劭,识局贞隐。”
(2).谓守持正道,不求闻达。 明 胡承诺 《绎志·自叙》:“排名慕贞隐,翛然脱维繫。” 清 曾国藩 《陈仲鸾同年之父母七十寿序》:“若 孙夏峯 、 顾亭林 、 黄梨洲 、 王而农 、 梅勿菴 之徒,皆硕德贞隐,年登耄耋,而皆秉刚直之性。” 清 曾纪泽 《欧阳母邱太夫人九十寿序》:“大抵穷巷枯寂之士,克享大年者,非其盛德贞隐,至行过人,即能耽玄守默,处靖衡门,于人间世之毁誉穷通,泊焉不以为意者也。”
词语解释:砰隐  拼音:pēng yǐn
形容声音宏大。《汉书·礼乐志》:“佻正嘉吉弘以昌,休嘉砰隐溢四方。” 王先谦 补注:“砰,大声也。隐与殷同,亦声之大也。”《汉书·郊祀志下》:“﹝ 陈寳 ﹞直祠而息,音声砰隐,野鸡皆雊。” 唐 李白 《化城寺大钟铭》:“雄雄鸿鐘砰隐天,雷鼓霆击警大千。”
词语解释:雪隐  拼音:xuě yǐn
(1).积雪消融。 唐 司空曙 《下武昌江行望涔阳》诗:“雪隐洲渚暗,沙高芦荻黄。”
(2).佛教语。指厕所。传说 雪窦山 的 明觉禅仙 曾在 杭州 灵隐寺 打扫厕所,故有此称。
词语解释:诗隐  拼音:shī yǐn
隐居的诗人。 清 史震林 《记卉园张隐君》:“西望幽居,远浮佳气,则诗隐 卉园先生 所栖迟也。”
词语解释:遁隐  拼音:dùn yǐn
亦作“遯隐”。
(1).犹隐藏。 唐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遯隐。”一本作“ 遁隐 ”。
(2).遁世隐居。 唐 柳宗元 《龙安海禅师碑》:“遁隐乖离,浮游散迁,莫徵旁行,徒听诬言。” 郭沫若 《我们的文学新运动》:“我们宜不染于污泥,遁隐山林,与自然为友而为人生之逃遁者。”
词语解释:李商隐  拼音:lǐ shāng yǐn
(约813—858) 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曾任校书郎、弘农尉、秘书省正字等职。有《玉谿生诗》,现存;文集已佚,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李商隐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和杜甫。又与温庭筠齐名,称为“温李”。“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均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李商隐的诗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成就很高
词语解释:钟隐  拼音:zhōng yǐn
南唐 后主 李煜 的别号。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艺文》:“ 后主 尝自号 钟山隐士 ,故晦其名谓之 钟隐 ,非姓 钟 人也。”《宣和画谱·李煜》:“ 江 南伪主 李煜 ……自称 钟峰隐居 ,又略其言曰 钟隐 。”
词语解释:宽隐  拼音:kuān yǐn
宽厚恻隐。《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年》:“尚志所以立本也,正心所以决事也,养气所以制敌也,宏度所以用人也,宽隐所以明德也。”
词语解释:阿隐  拼音:ā yǐn
庇护隐瞒。 唐 陈子昂 《上蜀川安危事》:“土豪大族,阿隐相容。”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序》:“彼岂遂以 董孤 之笔过责余,而谓有所阿隐耶?”
共161,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