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过隙 拼音:guò xì
喻时间短暂,光阴易逝。《礼记·三年问》:“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若駟之过隙。” 唐 窦常 《谒诸葛武侯庙》诗:“人同过隙无留影,石在穷沙尚启行。” 宋 姜夔 《张平甫哀挽》诗:“空嗟过隙催人世,赖有提孩读父书。” 明 冯梦龙 《风流梦·梦感春情》:“我 杜丽娘 生於宦族,长在名门,年已二八,不得早谐佳偶,诚为虚度青春,光阴若过隙耳。”参见“ 过隙白驹 ”。
词语解释:过隙白驹 拼音:guò xì bái jū
比喻光阴易逝,人生短促。语本《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 陆德明 释文:“郤,本亦作隙。隙,孔也。” 元 马致远 《陈抟高卧》第三折:“浮生似争穴聚蚁,光阴似过隙白驹。”亦省作“ 过隙驹 ”、“ 过驹 ”。 唐 温庭筠 《病中书怀呈友人》诗:“乡思巢枝鸟,年华过隙驹。” 明 唐顺之 《挽张舍人》诗之二:“共羡昂霄鹤,翻悲过隙驹。” 明 冯梦龙 《楚江情·于公训子》:“渥丹镜颜不久苍,过驹牕影难轻放。” 清 谭嗣同 《仁学》十六:“过驹不留,而堕甑犹顾。” 何其芳 《画梦录·梦后》:“有些人喜欢白昼,明知如过隙驹,乃与之竞逐,那真会成一个追西方日头的故事吧,以渴死终。”词语解释:驹隙 拼音:jū xì
比喻光阴迅速。为“白驹过隙”之省。隙,墙壁间的空隙。词语解释:檐隙 拼音:yán xì
檐下。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陶潜〈田居〉》:“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词语解释:投隙 拼音:tóu xì
乘隙;伺机。《列子·说符》:“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 宋 陆游 《雀啄粟》诗:“乘时投隙自谓才,苟得未必为汝福。” 明 何景明 《敌中篇》:“然卒为所图焉者,彼有以揣摩投隙,而此有以中之也。”《续资治通鉴·宋宁宗真定七年》:“如 耶律德光 之不能即安中土,则姦雄必将投隙而取之。”词语解释:农隙 拼音:nóng xì
(1).农事闲暇时候。《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农隙以讲事也。” 杜预 注:“各随时事之间。”《国语·周语上》:“王治农於籍,蒐於农隙。” 韦昭 注:“农隙,仲春既耕之后,隙,闲也。” 唐 陆贽 《令百寮议大礼期日诏》:“议者多以大盗之后,人劳匪居,惧愆岁功,请俟农隙。”
(2).农政小吏。《文选·干宝〈晋纪总论〉》:“尔乃取 邓艾 於农隙,引 州泰 於行役。” 李善 注引《魏志》:“ 邓艾 …… 义阳 人也。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使见太尉 司马宣王 ,奇之,辟以为掾,迁尚书郎。” 吕延济 注:“隙,卑细貌。”参见“ 农琐 ”。
词语解释:农琐 拼音:nóng suǒ
农政小吏。《晋书·怀帝愍帝纪论》:“尔乃取 邓艾 于农琐,引 州泰 于行役,委以文武,各善其事。”按, 邓艾 任典农功曹时,奉使诣 司马宣王 ,由此见知,遂被拔擢。参阅《三国志·魏志·邓艾传》 裴松之 注。词语解释:无隙 拼音:wú xì
没有隔阂。《三国志·吴志·胡综传》:“ 辽东 之事,辅 吴 将军 张昭 以諫 权 言辞切至, 权 亦大怒,其和协彼此,使之无隙, 综 有力焉。”《三国演义》第十八回:“吾与 奉先 无隙,何故引兵至此?”词语解释:罅隙 拼音:xià xì
(1).缝隙;裂缝。 唐 姚合 《拾得古砚》诗:“背面生罅隙,质状朴且丑。” 宋 洪迈 《夷坚丁志·琉璃瓶》:“良久,金附着满中,了无罅隙。” 清 陈确 《报当事揭》:“深则必实,矿内棺外用灰土实筑之,不留罅隙。”
(2).嫌隙。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独松关》:“若便拥兵前进,吾恐别生罅隙,则和议之事必难成矣。”《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他想在 鲁迅先生 和《新文化》一群人之间找出一点罅隙,加以挑拨,进一步扩大文艺界的分裂。”
(3).瑕疵;缺憾。 宋 苏轼 《吊李台卿》诗:“看书眼如月,罅隙无不照。”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虽盛 唐 名家,亦有罅隙可议,所谓瑜不掩瑕是也。” 清 恽敬 《与胡竹村》之二:“虽注家强为分别,而罅隙显然。”词语解释:空隙 拼音:kòng xì
亦作“ 空郄 ”。
(1).空闲;间歇。《管子·度地》:“当冬三月,天地闭藏,暑雨止,大寒起,万物实熟,利以填塞空郄,缮边城。”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转移》:“外面积雪很厚,我们后边的脚印迭着前边的脚印,一直走到港口,打算趁兵舰到上游巡逻去了的空隙,冲过江去。”
(2).缝隙;裂缝。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郭璞“游仙”》:“朱霞入窗牖,曜灵照空隙。” 唐 欧阳詹 《〈栈道铭〉序》:“天实凝清而成,地实凝浊而形。当其凝也,如鎔金下铸,腾云上浮,空隙有所不周,迴翔有所不合。”
(3).机会;空子。《三国志·吴志·周鲂传》:“今此郡民,虽外名降首,而故在山草,看伺空隙,欲復为乱,为乱之日, 魴 命讫矣。”《英烈传》第七十回:“弟意不如假意献城,图个空隙,刺了 徐达 ,以报 元 主,也显得我们的忠心。”
(4).闲置的土地。《朱子语类》卷八七:“ 周公 之封 鲁 , 太公 之封 齐 ,去 周 室皆远,是近处难得空地,偶有此处空隙,故取以封二公。”词语解释:伺隙 拼音:sì xì
窥测可乘之机。例如:伺隙进攻。词语解释:间隙 拼音:jiàn xì
指两个类似事物之间的空间或时间的距离
为防止封膜时一些易碎的表面相接触而将铸模或铸芯的一部分弄成斜角时留出的空隙
取对零件非工作面之间存油用的空隙
引擎中一个行程結束时活塞与汽缸盖之间的距离
各种无脊椎动物的肌肉与内脏 之间的一种空隙,血液通过此间隙而回流至心脏词语解释:乘隙 拼音:chéng xì
(1).趁闲空。 隋 李德林 《从驾还京》诗:“玄览时乘隙,训旅次山川。”
(2).利用机会。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中·鸠摩罗什》:“ 什 乘隙而挫之,外道折伏,愧惋无言。”《新唐书·刘黑闼传》:“每乘隙奋奇兵,出不意,多所摧克。” 清 祁寯藻 《痘诗付彭孙》:“遂令工竖巧乘隙,出入鼻潜膏肓。” 凌力 《星星草》第二六章:“几次挖掘长壕,有时因为壕未挖成而被捻军乘隙突过,有时因为捻军调头远遁而未奏效。”词语解释:有隙 拼音:yǒu xì
亦作“有隟”。 有嫌隙;有怨恨。 唐 许嵩 《建康实录·太祖上》:“会郡与州有隙,曲直以先闻者善。”词语解释:缘隙 拼音:yuán xì
乘隙;乘机。《后汉书·陈龟传》:“ 胡 虏凶悍,因衰缘隙。” 南朝 梁 沉约 《会圃临春风》诗:“始摇荡以入闺,终徘徊而缘隙。”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洪榜》:“缘隙奋笔,加以酿嘲。”词语解释:小隙
小矛盾;小怨词语解释:暇隙 拼音:xiá xì
亦作“ 暇隟 ”。 空隙馀暇。 唐太宗 《金镜》:“ 楚庄 暇隙而怀忧, 武侯 罢朝而含喜。” 唐 许敬宗 《掖庭山赋》:“听《甘棠》之暇隟,想丛桂之幽情。”词语解释:闲隙 拼音:xián xì
亦作“ 閒隟 ”。亦作“间隙”。
(1).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或尚未占用的时间)。《吕氏春秋·长利》:“今使燕爵为鸿鵠凤皇虑,则必不得矣。其所求者,瓦之间隙,屋之翳蔚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田鹏鸞 ﹞年十四五,初为閽寺,便知好学……所居卑末,使彼苦辛,时伺閒隙,周章询请。” 明 唐顺之 《牌》:“造成二册后,乘此秋冬间隙,各该道亲自下场操练。” 毛泽东 《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总之,除有特殊情形者外,一切部队、机关,在战斗、训练和工作的间隙里,一律参加生产。”
(2).引申为缺漏。 清 恽敬 《〈陶靖节集〉书后》三:“夫古人之事往矣,其流传记载,百不得一,在读书者委蛇以入之,综前后异同以处之,盖未有无间隙可寻讨者。”
(3).指可乘之机。《汉书·刘向传》:“是以羣小窥见间隙,缘饰文字,巧言丑詆。”《陈书·傅縡传》:“骋异家,衒别解,窥伺閒隙,邀冀长短。” 宋 司马光 《乞申敕州县依前敕差役札子》:“必有本因新法得进之臣,乘此间隙,争言免役钱不可罢。”
(4).隔阂;嫌隙。《国语·晋语八》:“及 文子 成 晋 荆 之盟,丰兄弟之国,使无有閒隙,是以受 郇 櫟 。” 韦昭 注:“閒隙,瑕衅也。” 汉 王符 《潜夫论·志氏姓》:“降兄弟之国,使无閒隟。”《北史·冯子琮传》:“时内外除授,多由 士开 奏拟, 子琮 既恃内戚,兼带选曹,自擅权宠,颇生间隙。”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三篇五:“他在 日本 和大哥生了点间隙,大约因为钱不够用。”词语解释:边隙 拼音:biān xì
亦作“边隟”。
(1).犹边衅。《梁书·武帝纪上》:“ 永明 季年,边隙大启, 荆河 连率,招引戎荒。” 宋 岳珂 《桯史·燕山先见》:“儻臣言可採,乞降詔旨,罢将帅还朝,无滋边隙。”
(2).边防的疏漏薄弱之处。 唐 张九龄 《敕河西节度牛仙客书》:“而窥我边隙,图陷 庭州 。”词语解释:天隙 拼音:tiān xì
(1).亦作“ 天郄 ”。指两山之间狭窄的谷地。
(2).时机,机会。词语解释:余隙 拼音:yú xì
空闲;闲暇。词语解释:事隙 拼音:shì xì
犹言工作的间隙。《北齐书·王晞传》:“ 晞 以事隙问 彦深 。”《资治通鉴·陈世祖天嘉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事隙,公事之隙,少暇之时也。” 唐 杨炯 《李舍人山亭诗序》:“三冬事隙,五日归休。”词语解释:鸿隙 拼音:hóng xì
即 鸿隙陂 。《汉书·翟方进传》:“ 汝南 旧有 鸿隙 大陂,郡以为饶。” 颜师古 注:“ 鸿隙 ,陂名,藉其溉灌及鱼鳖萑蒲之利,以多财用。” 唐 无名氏 《对为人兴利判》:“昔 邓晨 开梦,理 鸿隙 而涤源; 何敞 效能,流 鮦阳 而刻石。” 明 汤显祖 《金堤赋》:“貲 寧成 之陂田兮,復 汝南 之 鸿隙 。” 清 全祖望 《煨芋分韵》:“上之应昴星,下或謡 鸿隙 。”参见“ 鸿隙陂 ”。
词语解释:鸿隙陂 拼音:hóng xì bēi
陂名。故址在今 河南 淮河 北 正阳 、 息县 间。跨 汝河 ,受 淮 北诸水,郡以为饶。 汉成帝 时, 关 东患水,陂溢为害, 翟方进 等奏罢之。后岁旱、民失其利。 东汉 邓晨 为 汝南 太守,修复旧陂,起塘四百馀里,灌田数千顷, 汝 土以饶。至 安帝 永初 三年,诏以陂假与贫民,自是遂废。 宋 秦观 《汝水涨溢说》:“《汉书》称 汝南 有 鸿隙陂 , 翟方进 为相始奏罢,郡人怨甚切。意 鸿隙陂 者,非特为灌溉之利,菱芡蒲鱼之饶,实一郡瀦水处也。”词语解释:生隙 拼音:shēng xì
产生嫌隙或事端。《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亏得 天祥 兄弟和睦, 张氏 也自顺气,不致生隙。”《红楼梦》第三二回:“﹝ 黛玉 ﹞今忽见 寳玉 也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词语解释:缝隙 拼音:fèng xì
(1).裂开的狭长的空处。 唐 元稹 《蜘蛛》诗之一:“缝隙容长踦,虚空织横罗。” 巴金 《电》一:“门开了,露了一个缝隙。” 陶铸 《松树的风格》:“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时随处茁强地生长起来了。”
(2).比喻破绽或微小的旋转余地。 巴金 《秋》四九:“他们静静地听着他的话,想在话里找到一个把柄,一个缝隙。” 沙汀 《催粮》:“‘我也逼得没法子啦!’他紧接着叫喊说,恳求地直望着那个惘然失神的佃客,‘要是我有缝隙,我不会找你要的!所以,你不要以为我故意挖苦你呢!’”词语解释:窥隙 拼音:kuī xì
寻找疏漏。 清 姚鼐 《赠钱献之序》:“於是专求古人名物、制度、训詁、书、数,以博为量,以窥隙攻难为功。”词语解释:雠隙 拼音:chóu xì
同“ 讎隙 ”。亦作“讐隙”。 晋 葛洪 《抱朴子·知止》:“且夫正色弹违,直道而行,打扑干纪,不虑讎隟,则怨深恨积。”《世说新语·假谲》“ 袁绍 年少时”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按 袁 曹 后由鼎跱,迹始携贰。自斯以前,不闻讐隟,有何意故而剚之以剑也?”词语解释:虚隙 拼音:xū xì
空隙、漏洞。比喻薄弱环节。《孙子·虚实》“进而不可御者,衝其虚也” 宋 张预 注:“对垒相持之际,见彼之虚隙,则急进而擣之,敌岂能御我也。”词语解释:窍隙 拼音:qiào xì
孔洞;缝隙。 宋 梅尧臣 《淮岸》诗:“秋水刷土骨,峭瘦如老石。虚沙归岛屿,寒浪漱窍隙。”词语解释:穴隙 拼音:xué xì
孔穴;洞孔。《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汉 王充 《论衡·变动》:“故人在天地之间,犹蚤虱之在衣裳之内,螻蚁之在穴隙之中。”词语解释:孔隙 拼音:kǒng xì
(1).空隙;孔窍。《大集大虚空藏经》卷七:“譬如有孔隙处风入其中,摇动於物有往来相。菩萨亦尔,若心有间隙,心则摇动,以摇动故,魔则得便,是故菩萨护於心不令间隙。” 唐 卢仝 《月蚀诗》:“今夜吐燄长如虹,孔隙千道射户外。” 唐 姚合 《买太湖石》诗:“背面淙注痕,孔隙若琢磨。”
(2).引申指门路。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十》:“是自立名色,自开孔隙,以与公正良民作骗局矣。”词语解释:驻隙 拼音:zhù xì
使光阴停留。 唐 司空曙 《哭王注》诗:“已叹 漳 滨卧,何言驻隙难。异才伤促短,诸友哭门阑。”词语解释:瑕隙 拼音:xiá xì
指可乘的间隙,嫌隙。《左传·桓公八年》“讎有衅,不可失也” 晋 杜预 注:“衅,瑕隙也。”《宋书·范泰传》:“近者东寇纷扰,皆欲伺国瑕隙。”《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申论外人谋我教育权之可畏》:“﹝吾国人﹞常含有离携扰乱之种性,他人乃得以蹈我瑕隙,施其交乱之谋。”词语解释:微隙 拼音:wēi xì
细小的嫌隙。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列朝·天顺初元盛德》:“ 英宗 初谴復位,诛殛 郕邸 故臣,自 于王 诸大臣外,以至内官武夫,稍有微隙者,俱谴责无遗。”词语解释:破隙 拼音:pò xì
缝隙;裂缝。 宋 梅尧臣 《九月二十四日大风》诗:“惊沙入破隙,危叶堕緑枝。”词语解释:漏隙 拼音:lòu xì
漏洞缝隙。例如:他那些话漏隙多得很。词语解释:细隙 拼音:xì xì
小的间隙(如在叶脉之间,在某些甲壳的地衣中表面裂缝,组成器官或管的交织纤维之间,或者一种昆虫翅的翅脉之间)词语解释:杜隙 拼音:dù xì
谓杜绝疏失。 宋 石介 《送李唐病归》诗:“子欲治子身,杜隙身乃安。”词语解释:怨隙 拼音:yuàn xì
嫌隙。《后汉书·党锢传序》:“自此诸为怨隙者,因相陷害,睚眦之忿,滥入狱中。”《旧五代史·晋书·郑韬光传》:“平生交友无怨隙,亲族之间无爱憎,恬和自如,性尚平简。” 清 陈确 《洛蜀论》:“夫事理则有曲直,怨隙则有大小,兵端则有先后,昭然在人耳目,不可掩也。” 师陀 《寒食节》一:“ 痣脸老叔 同那 关七 有点小怨隙。”词语解释:抵隙 拼音:dǐ xì
抨击缺点。 元 柳贯 《跋蔡久轩书谢丞相遗事》:“ 宋 有天下晏安三百年,固学术扶持之功,而小人乘间抵隙,亦或藉为恶直丑正之具。” 明 张振纲 《张文忠公祠落成祭文》:“怀金关与铁牡,属谗慝之抵隙。” 清 王士禛 《定军山诸葛墓下作》诗:“紫色復蛙声,抵隙各为主。”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长素 乘之,投间抵隙,其言获用。”词语解释:门隙 拼音:mén xì
亦作“ 门隟 ”。 门缝。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有女子自门隙窥之。” 宋 计有功 《唐诗纪事·崔护》:“有女子自门隟问之。”词语解释:仇隙 拼音:chóu xì
(1).仇人;冤家。《后汉书·质帝纪》:“恩阿所私,罚枉仇隙。”
(2).指怨恨或仇怨。《西游记》第五九回:“两个在 翠云山 前,不论亲情,却只讲仇隙。”《老残游记》第五回:“委实我同他家也没有这大的仇隙。”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三章:“余与足下俱系北大同学,而令戚又系余之同乡,彼此素无仇隙。”词语解释:树隙 拼音:shù xì
(1).造成嫌隙。《宋书·明帝纪论》:“主猜而犹犯,恩薄而未悟,致以呵训之微行,遂成灭亲之大祸。开端树隙,垂之后人。”
(2).树林空隙。 明 王祎 《开先寺观瀑布记》:“从树隙见巖腰采薪人,衣白,大如粟,初疑此白石耳,有顷渐移动,乃知是人也。”词语解释:嫌隙 拼音:xián xì
亦作“ 嫌隟 ”。亦作“ 嫌郤 ”。 因猜疑或不满而产生的恶感、仇怨。《三国志·魏志·胡质传》:“今以睚眦之恨,乃成嫌隙。”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仇隙》:“ 王右军 素轻 蓝田 , 蓝田 晚节论誉转重……於是彼此嫌隟大构。”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二折:“俺两个半生来岂有些嫌隙。”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邵女》:“ 柴 以为嫌郤尽释,不復作防。” 马南邨 《燕山夜话·〈口吃、一只眼及其他〉》:“ 宋代 的 刘攽 ,就因为生平最爱嘲笑别人,以致引起当时像 王安石 那样的当权人物的极大不满,造成很深的嫌隙。”词语解释:衅隙 拼音:xìn xì
(1).裂缝;可乘之隙。《三国志·魏志·傅嘏传》“时论者议欲自伐 吴 ,‘三征’献策各不同。詔以访 嘏 ”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引 司马彪 《战略》:“唯有进军大佃,最差完牢……衅隙时闻,讨袭速决。” 宋 司马光 《论横山疏》:“乘我衅隙,侵噬疆埸。” 章炳麟 《五无论》:“是四制者,特初级苟偷之法,足以补苴衅隙而已。”
(2).仇怨;隔阂。《后汉书·袁术传》:“ 绍 议欲立 刘虞 为帝, 术 好放纵,惮立长君,託以公义不肯同,积此衅隙遂成。”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 姚元崇 与 张説 同为宰辅…… 姚 既病,诫诸子曰:‘ 张丞相 与吾不协,衅隙甚深。’”
(3).疏漏,缺失。《金史·翟永固传》:“ 宋 人事本朝无衅隙,伐之无名。”
(4).纠纷,争执。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甲之所为,无不善者。欲开衅隙,而无其端。”
(5).犹祸乱。 王闿运 《衡阳彭公行状》:“ 两江 地大政殷,臣不善理财,不习夷情,必多决裂,或生衅隙。”词语解释:蚁隙 拼音:yǐ xì
犹蚁孔。 宋 陆游 《冬至夜坐作短歌》:“君不见 宣房 塞 河 百万人,一旦横流由蚁隙。”词语解释:纤隙 拼音:xiān xì
细微的嫌隙。《新唐书·阿史那忠传》:“宿卫四十八年,无纤隙,人比之 金日磾 。”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一:“公虽荷 真宗 眷委之重,每慎密远权以自防,故君臣之间,略无纤隙可窥。”词语解释:离隙 拼音:lí xì
犹离间。《魏书·侯渊传》:“我兵既少,不可力战,事须为计,以离隙之。”参见“ 离间 ”。
词语解释:离间 拼音:lí jiàn
亦作“ 离閒 ”。
(1).从中挑拨,使隔阂、不团结。《后汉书·西羌传》:“ 永元 元年, 紆 坐徵,以 张掖 太守 邓训 代为校尉,稍以赏赂离閒之,由是诸种少解。”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后娶》:“其后,假继惨虐孤遗,离閒骨肉,伤心断肠者,何可胜数。” 宋 王安石 《杂著·委任》:“盖 高祖 推己之心而置於其心,则他人不能离间而事以济矣。”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忽而离间,忽而煽动,一若吾国人皆鹿豕之不如,尽金钱之可贿。”
(2).分离;分隔。 唐 李冗 《独异志》:“ 竇滔 久戍,其妻 苏氏 能词,织锦为迴文诗,叙离间阻隔之意以寄之。” 明 汤式 《满庭芳·代人寄书》曲:“端肃奉柬。拜违咫尺,似隔关山,少成欢会多离间,直恁艰难。” 明 杨柔胜 《玉环记·赶逐韦皋》:“论相逢有缘,论相逢有缘,如何离间?”词语解释:舋隙 拼音:xìn xì
仇隙。《旧唐书·恒山王承乾传》:“ 承乾 恐有废立,甚忌之, 泰 亦负其材能,潜怀夺嫡之计。於是各树朋党,遂成舋隟。”一本作“ 衅隙 ”。词语解释:讲隙 拼音:jiǎng xì
讲授之馀暇。《梁书·何胤传》:“山侧营田二顷,讲隙从生徒游之。” 唐 道宣 《续高僧传·义解六·靖嵩》:“唯 嵩 独拔玄心,翫味兹典,纔有讲隙,便诣沙门 法泰 諮决疑义。”词语解释:谗隙 拼音:chán xì
谓因谗害而彼此产生仇怨。《后汉书·朱穆传》:“由是内官咸共恚疾,谤讟烦兴,谗隙仍作。”《三国演义》第三二回:“ 袁氏 连年丧败,兵革疲於外,谋臣诛於内;兄弟谗隙,国分为二。”词语解释:脱隙 拼音:tuō xì
漏缝。 唐 王度 《古镜记》:“密闭一室,无復脱隙。”词语解释:冬隙 拼音:dōng xì
冬闲。 宋 王禹偁 《贺圣驾还京表》:“陛下仰顺天时,俯从人欲,出狩适当於冬隙,班师未废於农祥。”词语解释:凿空投隙 拼音:záo kōng tóu xì
谓寻找时机、捏造罪名。《新唐书·酷吏传序》:“推劾之吏,以嶮责痛詆为功,凿空投隙,相矜以残。”词语解释:决隙 拼音:jué xì
空隙。《史记·李斯列传》:“夫人生居世閒也,譬犹骋六驥过决隙也。”词语解释:乘间伺隙 拼音:chéng jiàn sì xì
同“ 乘间抵隙 ”。 宋 王谠 《唐语林·言语》:“或恐诸王公主,謁见频烦,乘间伺隙;復恐女謁用事,臣下阴谋。”词语解释:乘虚蹈隙 拼音:chéng xū dǎo xì
犹言切中窾窍。比喻叩击中节。《老残游记》第十回:“ 黄龙 举起磬击子来,在磬上鏗鏗鏘鏘的乱击,协律谐声,乘虚蹈隙。”词语解释:乘间抵隙 拼音:chéng jiàn dǐ xì
趁机钻空子。 清 黄遵宪 《驳革命书》:“于是浮浪之士,失职之徒,乘间抵隙。” 杨度 《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序》:“於是 杨 朱 之説,得以乘间抵隙,入而据之。”《中共中央为纪念抗战两周年对时局的宣言》:“他们暗藏于抗战阵营中,乘间抵隙,便利私图,呼朋引类,施其魔力。”词语解释:驹儿隙
白驹过隙。比喻人生的短促词语解释:蹈隙 拼音:dǎo xì
(1).利用空隙。 明 汤显祖 《哀黄生赋》:“结駟难期,蹈隙时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绣》:“ 刘 益感其诚,蹈隙輒往。”
(2).利用机会;利用漏洞。 王闿运 《与李少荃书》:“剋日渡海,蹈隙而进。” 胡适 《这一周》四九:“列国莫不竞事稽查侦察我国财政现状,蹈隙抵瑕,以求一逞。”词语解释:偶变投隙 拼音:ǒu biàn tóu xì
犹言投机取巧。 宋 秦观 《谢王学士书》:“每观今时偶变投隙之士,操数寸之管,书方尺之纸,无不拾取青紫为宗族荣耀。”词语解释:驹光过隙 拼音:jū guāng guò xì
谓光阴易逝。《痛史》第二一回:“到了次日午饭时, 枋得 便颗粒不吃, 天祐 听得,便亲来劝慰道:‘先生,何必自苦!人生如驹光过隙,总要及时行乐,方是达人。’”词语解释:驷之过隙 拼音:sì zhī guò xì
语出《墨子·兼爱下》:“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譬之犹駟驰而过隙也。”后用以喻光阴飞逝。词语解释:隅隙 拼音:yú xì
(1).语山《淮南子·说山训》:“受光於隙照一隅,受光於牖照北壁。”后以“隅隙”指很狭小的地方。《晋书·刘颂传》:“害法在犯尤,而谨搜微过,何异放兕豹于公路,而禁鼠盗于隅隙。”
(2).引申为某一方面,某一点。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词语解释:修隙 拼音:xiū xì
亦作“ 修郄 ”。亦作“ 修郤 ”。 报复旧日怨恨。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督抚·秦中丞》:“説者疑考功郎 蒋兰若 时馨 有意修郄,故 沉 与 丁芍原 此吕 二人,俱以名流枉黜。”《明史·梅之焕传》:“至是, 体仁 修隙, 之焕 遂得罪。”《明史·高拱传》:“ 拱 之再出,专与 阶 修郤,所论皆欲以中 阶 重其罪。”词语解释:钻穴踰隙 拼音:zuàn xué yú xì
见“ 钻穴踰墙 ”。
词语解释:钻穴踰墙 拼音:zuàn xué yú qiáng
亦作“鑚穴踰墻”。 见“ 钻穴踰墙 ”。
亦作“鑚穴踰墻”。 语本《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以“钻穴踰墙”指偷情、私奔、偷窃等行为。 金 王若虚 《五经辨惑二》:“予谓女之奔人,直淫佚耳,亦钻穴踰墙之类。”《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至如上蒸下报,同人道於兽禽;钻穴踰墙,役心机於鬼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果报》:“其为人邪荡不检,每有钻穴踰隙之行,则卜之。”一本作“ 钻穴踰墙 ”。《镜花缘》第九九回:“也有钻穴踰垣在那里偷窃的,也有杀人放火在那里抢劫的。”词语解释:钻穴逾隙 拼音:zuàn xué yú xì
1.见"钻穴逾墙"。词语解释:连抵其隙 拼音:lián dǐ qí xì
连续攻击他谈话中的漏洞词语解释:鏬隙 拼音:xià xì
同“ 罅隙 ”。 缝隙。《朱子语类》卷七二:“古人説‘情竇’,竇是鏬隙,须是塞其鏬隙。”一本作“ 罅隙 ”。参见“ 罅隙 ”。
词语解释:罅隙 拼音:xià xì
(1).缝隙;裂缝。 唐 姚合 《拾得古砚》诗:“背面生罅隙,质状朴且丑。” 宋 洪迈 《夷坚丁志·琉璃瓶》:“良久,金附着满中,了无罅隙。” 清 陈确 《报当事揭》:“深则必实,矿内棺外用灰土实筑之,不留罅隙。”
(2).嫌隙。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独松关》:“若便拥兵前进,吾恐别生罅隙,则和议之事必难成矣。”《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他想在 鲁迅先生 和《新文化》一群人之间找出一点罅隙,加以挑拨,进一步扩大文艺界的分裂。”
(3).瑕疵;缺憾。 宋 苏轼 《吊李台卿》诗:“看书眼如月,罅隙无不照。”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虽盛 唐 名家,亦有罅隙可议,所谓瑜不掩瑕是也。” 清 恽敬 《与胡竹村》之二:“虽注家强为分别,而罅隙显然。”词语解释:不虞之隙 拼音:bù yú zhī xì
意外的误会。《红楼梦》第五回:“﹝ 宝玉 ﹞与 黛玉 同处 贾母 房中……既亲密,便不免有些不虞之隙,求全之毁。这日不知为何,二人言语有些不和起来。”词语解释:投间抵隙 拼音:tóu jiàn dǐ xì
同“ 投隙抵巇 ”。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长素 乘之,投间抵隙,其言获用。”词语解释:寻隙 拼音:xún xì
寻事挑衅。《红楼梦》第七九回:“ 金桂 知其不可犯,便欲寻隙,苦得无隙可乘,倒只好曲意俯就。”词语解释:宿隙 拼音:sù xì
旧日的嫌隙仇怨。 宋 司马光 《涑水纪闻》卷九:“ 忱 自言与权三司使 蔡襄 有宿隙,乞下御史臺推鞫,朝廷许之。”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斩蛟记》:“其同邑先达,遂作《闢蛟记》詆之,以快宿隙。”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我与君有宿隙,不过进取相轧耳,非不共戴天者也。”词语解释:携隙 拼音:xié xì
犹嫌隙。《三国志·魏志·任城威王彰陈思王植等传论》:“ 陈思 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然不能克让远防,终致携隙。”《宋书·何承天传》:“去岁三王出镇,思振远图,兽心易骇,遂生猜惧,背违信约,深搆携隙。”词语解释:寸隙 拼音:cùn xì
(1).短暂的闲暇。 明 薛蕙 《对酒》诗:“畏涂有千虑,劳生无寸隙。” 清 周亮工 《京师与人书》:“及赴人召,日日相续,晷晷相牵,无寸隙也。”
(2).微小的空隙。 清 褚人穫 《坚瓠九集·观潮》:“十餘里间,地无寸隙。”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二章第三节:“我们要晓得,这正是当时的农业已经发展到差不多是地无寸隙的了!”词语解释:游隙 拼音:yóu xì
机器部件能保持运转自如的长度或尺寸词语解释:构隙 拼音:gòu xì
亦作“ 构隟 ”。造成裂痕。指结怨。《北史·新罗传》:“ 新罗 地多山险,虽与 百济 构隙, 百齐 亦不能图之也。” 唐 司空图 《华师许国公德政碑》:“ 虢州 刺史 张存 背 陕 迎降,旋又持疑构隟。”《诚意伯文集》附《诚意伯次子阁门使刘仲璟长史传》:“二王构隙,公曰:‘臣闻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友爱相亏,臣恐不能御侮。’”
搆隙:结怨。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絶交坏身,搆隙致祸,以杯螺相掷者有矣。”《周书·贺拔胜传》:“但去贼密邇,骨肉搆隙,自古迄今,未有不破亡者。”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 李相绅 镇 淮南 。 张郎中 又新 罢 江 南郡,素与 李 搆隙。” 明 张居正 《答宣府张崌崃书》:“近闻 俺答 婿 宰生 ,与东部搆隙,其事竟何如,幸差人侦实见示。”词语解释:开隙 拼音:kāi xì
开启争端。 宋 叶适 《厉领卫墓志铭》:“议者因共指君为开隙生事,语闻四方,虽其故友朋及为士者亦交尤之。” 宋 叶适 《外论三》:“此三者,皆足以开隙於虏,然而虏终不敢自隙;以此策之,虏未动也。”词语解释:对隙 拼音:duì xì
仇敌。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越王 夏被毛裘,冬御絺綌,是人不死,必为对隙。”词语解释:时隙 拼音:shí xì
(1).谓农闲。 汉 王粲 《羽猎赋》:“用时隙之餘日兮,陈苗狩而讲旅。”
(2).时间间隔。 王力 《中国格律诗的传统和现代格律诗的问题》:“节奏,从格律诗来说,这是可以较量的语言单位在一定时隙中的有规律的重复。”词语解释:指瑕造隙 拼音:zhǐ xiá zào xì
犹言寻找事端,制造分裂。瑕,玉上的斑点。隙,裂缝。 宋 朱熹 《少师魏国张公行状下》:“彼或内变既平,指瑕造隙,肆无厌之欲,发难从之请,其将何词以对?”词语解释:怠隙 拼音:dài xì
懈怠的机会。《三国志·蜀志·霍峻传》:“﹝ 刘璋 ﹞攻围 峻 ,且一年,不能下。 峻 城中兵纔数百人,伺其怠隙,选精鋭出击,大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