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霁去声 婿[qì,契约][详注1][jì,渡也][jì]羿[mèi][shuì,游说][jì][nì,拘泥][xiè][详注2][dài][qì][详注3][详注4][音翳。咽痛][详注5][dì][qì,以女妻人]濿[lì][详注6][详注7][详注8][jì]丿


注1:离 音荔。《广韵》去也。《书·胤征》畔官离次。《礼·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又与荔同。《司马相如·上林赋》答沓离支。《注》晋灼曰:离支,大如鸡子,皮粗,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又《广韵》《集韵》《韵会》音丽。《礼·月令》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注》离,读如俪偶之俪,宿俪谓其属。冯相氏保章氏掌天文者,相与宿偶,当审伺候,不得过差也。《释文》离,吕计反。偶也。
注2:哕 huì,音翙。《玉篇》鸟鸣也。《诗·小雅》鸾声哕哕。
注3:揭 音憩。亦高举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诗·邶风》浅则揭。《尔雅·释水》揭者,揭衣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涉冰揭河。 又《集韵》其例切,音偈。揭阳,县名。《前汉·地理志》南海郡揭阳县。
注4:切 音砌。众也。又一切,大凡也。《前汉·平帝纪》一切满秩如真。《注》师古曰:一切者,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又《韵补》砌或作切。《张衡·西京赋》设切厓隒。李善注:古字通。又叶音刺,与刺通。《仪礼注》采时世之诗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
注5:题 音第。视也。《诗·小雅》题彼脊令。《传》题,视也。《孔子·丘陵歌》题彼泰山。
注6:蹶 音刿。《尔雅·释诂》蹶,动也。蹶蹶,敏也。《诗·唐风》良士蹶蹶。《传》动而敏於事。《释文》蹶,俱卫反。又《大雅》文王蹶厥生。《传》蹶,动也。《释文》蹶,俱卫反。又《礼·曲礼》足毋蹶。《注》行遽。又《孔子閒居》子夏蹶然而起。
注7:浙 《集韵》征例切,音制。通作浙。亦作制。义同。
注8:欐 《唐韵》《集韵》《韵会》郎计切《正韵》力霁切,音例。梁栋别名。《列子·汤问篇》雍门鬻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首字词组
隶书隶文隶首隶家隶首之学隶汉隶行隶仆人
隶古隶省隶草隶役隶变隶属隶释隶写
隶人隶子弟隶学隶齿隶楷隶妾隶臣妾隶农
隶法隶仆隶业隸篆隶绝隶韵隶臣隶事
隶卒隶籍隶体隸習隶户隶名隶胥 
隶字隶僮隶习隸絶隶御隶配隶圉 

词语解释:隶书  拼音:lì shū
(1).汉字字体名。也叫佐书、史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改象形为笔画化,以便书写。始于 秦 代,普遍使用于 汉 魏 。 秦 人 程邈 将这种书写体加以搜集整理,后世遂有 程邈 创隶书之说。《魏书·术艺传·江式》:“隶书者, 始皇 使 下杜 人 程邈 附於小篆所作也,以 邈 徒隶,即谓之隶书。” 巴金 《秋》二:“五弟, 金冬心 写的隶书单条哪儿去了?”
(2).正书的古称。正书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成,故 唐 以前仍有把正书沿称隶书的。为区别于 汉 魏 时代通用的隶书,又称正书为“今隶”。
(3).指官司刑狱所用的文字。 章炳麟 《訄书·订文》:“ 北宋 之亡,而民日啙媮,其隶书无所增。增者起於俗儒鄙夫,犹无增也。”
词语解释:隶古  拼音:lì gǔ
谓以隶书考校写定古篆文。《书序》:“至 鲁共王 ,好治宫室,坏 孔子 旧宅,以广其居,於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 虞 、 夏 、 商 、 周 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 伏生 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更以竹简写之。” 陆德明 释文:“谓用隶书写古文。” 孔颖达 疏:“言隶古者,正谓就古文体而从隶定之,存古为可慕,以隶为可识,故曰隶古,以虽隶而犹古。”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自 安国 变隶古,后人不復见古文,时於《史记》见之。”一说,指隶书与科斗古文。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孔安国 《尚书序》言:‘为隶古定,更以竹简写之。’隶为隶书,古为科斗。盖前一简作科斗,后一简作隶书,释之以便读诵。近有善隶者,輒自谓所书为隶古,可笑也。”
词语解释:隶人  拼音:lì rén
(1).古代称因罪没入官为奴隶、从事劳役的人。《仪礼·既夕礼》:“隶人涅厠。” 郑玄 注:“隶人,罪人也,今之徒役作者也。”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隶人击磬,而 子产 识其心哀。”
(2).指职位低贱的官吏。《左传·昭公四年》:“舆人纳之,隶人藏之。” 杜预 注:“舆、隶皆贱官。”《晋书·卫恒传》:“ 秦 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3).仆人。 宋 王安石 《上郎侍郎书》:“去离门墙,凡五六年,一介之使,一书之问,不彻於隶人之听。”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裴晋公 为盗所伤,隶人 王义 扞刃死之,乃自为文以祭之,厚给妻拏。”
(4).众民;众人。《列子·仲尼》:“隶人之生,隶人之死,众人且歌,众人且哭。” 张湛 注:“隶,犹羣辈也。”
词语解释:隶法  拼音:lì fǎ
谓隶书的笔法。 清 杨以增 《〈隶篇〉序》:“夫隶法善变,似异而实同。”
词语解释:隶卒  拼音:lì zú
差役。 清 袁枚 《续新齐谐·阴阳山》:“忽见一隶卒执牌来呼曰:‘且带三十六人去。’”《镜花缘》第十一回:“説话间,来到闹市,只见一隶卒在那里买物。”
词语解释:隶字  拼音:lì zì
(1).即隶书。《晋书·卫恒传》:“ 秦 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汉 因行之,独符、印璽、幡信、题署用篆。隶书者,篆之捷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 临淄 人发古塚,得铜棺,前和外隐起为隶字。”《宣和书谱·隶书叙论》:“又以赴急速官府刑狱间用之,餘尚用篆,此天下始用隶字之初也。”参见“ 隶书 ”。
(2).指楷书。 晋 王羲之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词语解释:隶书  拼音:lì shū
(1).汉字字体名。也叫佐书、史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改象形为笔画化,以便书写。始于 秦 代,普遍使用于 汉 魏 。 秦 人 程邈 将这种书写体加以搜集整理,后世遂有 程邈 创隶书之说。《魏书·术艺传·江式》:“隶书者, 始皇 使 下杜 人 程邈 附於小篆所作也,以 邈 徒隶,即谓之隶书。” 巴金 《秋》二:“五弟, 金冬心 写的隶书单条哪儿去了?”
(2).正书的古称。正书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成,故 唐 以前仍有把正书沿称隶书的。为区别于 汉 魏 时代通用的隶书,又称正书为“今隶”。
(3).指官司刑狱所用的文字。 章炳麟 《訄书·订文》:“ 北宋 之亡,而民日啙媮,其隶书无所增。增者起於俗儒鄙夫,犹无增也。”
词语解释:隶文  拼音:lì wén
即隶书。 唐 张怀瓘 《书断》卷上:“ 蔡邕 《圣皇篇》云:‘ 程邈 删古立隶文。’”《宣和书谱·隶书叙论》:“ 秦 并六国,一天下,欲愚黔首,自我作古,往往非昔而是今。故以 李斯 变大篆,以 程邈 作隶文,种种有不胜言者。”参见“ 隶书 ”。
词语解释:隶书  拼音:lì shū
(1).汉字字体名。也叫佐书、史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改象形为笔画化,以便书写。始于 秦 代,普遍使用于 汉 魏 。 秦 人 程邈 将这种书写体加以搜集整理,后世遂有 程邈 创隶书之说。《魏书·术艺传·江式》:“隶书者, 始皇 使 下杜 人 程邈 附於小篆所作也,以 邈 徒隶,即谓之隶书。” 巴金 《秋》二:“五弟, 金冬心 写的隶书单条哪儿去了?”
(2).正书的古称。正书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成,故 唐 以前仍有把正书沿称隶书的。为区别于 汉 魏 时代通用的隶书,又称正书为“今隶”。
(3).指官司刑狱所用的文字。 章炳麟 《訄书·订文》:“ 北宋 之亡,而民日啙媮,其隶书无所增。增者起於俗儒鄙夫,犹无增也。”
词语解释:隶省  拼音:lì shěng
汉字隶变的一种。篆字简省后的隶定称“隶省”。 宋 郭忠恕 《佩觿》卷上:“ 唐 玄度 以弁互为隶省,其不典有如此者。”
词语解释:隶子弟  拼音:lì zǐ dì
士对其子弟的称谓。《左传·桓公二年》:“士有隶子弟。” 杜预 注:“士卑,自以其子弟为僕隶。”
词语解释:隶仆  拼音:lì pú
亦称“ 隶僕人 ”。 1. 周 官名。职掌清扫宗庙后殿以及行大射礼时清扫射宫侯道。《仪礼·大射》:“隶僕人埽侯道。” 胡培翚 正义:“隶僕人,《周礼》司隶之属。 盛氏 曰:‘隶僕人,即《周礼》隶僕也。’隶僕,下士二人,属夏官,掌五寝之埽除粪洒之事,故使之给埽侯道之役。诸侯盖亦以庶人在官者为之也。”《周礼·夏官·隶仆》:“隶僕,掌五寝之埽除粪洒之事。” 孙诒让 正义:“宗伯所脩除者为正庙,与此官掌后寝,职掌互相备,亦官联也。又《大射仪》云:‘隶僕人埽侯道’,‘司宫埽所画物’。司宫即宫人;隶僕人亦即此官之属。彼画物在堂,宫人埽之;侯道在庭,此官埽之。与此经宫人埽王寝在内,此官埽庙寝在外,比例亦略同,足证 郑 义。凡大射,在宫外之射宫,而使此官埽其侯道,则又兼及宫外埽除之事矣。”
(2).泛指奴仆。《商君书·境内》:“高爵能,无给有爵人隶僕。”按,能,通“ 罢 ”,谓罢免。
词语解释:隶籍  拼音:lì jí
犹隶户。《纲鉴会纂·宋太祖皇帝纪》:“当时内外隶籍,几四十万,禁卫马步半之。”《明史·李新传》:“悉发 凤阳 隶籍为民。”
词语解释:隶僮  拼音:lì tóng
奴仆。 唐 韩愈 《祭窦司业文》:“乃令 洛阳 ,岁且四终。惟刑之慎,掌正隶僮。”
词语解释:隶首  拼音:lì shǒu
黄帝 史官,始作算数。亦借指善算数者。 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 隶首 不能计其多少, 离朱 不能察其髣髴。” 清 黄遵宪 《杂感》诗:“ 隶首 不能算,知有几万年。”
词语解释:隶草  拼音:lì cǎo
(1).指章草。
(2).指隶书和草书。
词语解释:隶学  拼音:lì xué
谓隶书之学。《宣和书谱·韩择木》:“隶学之玅,唯 蔡邕 一人而已。” 清 项絪 《〈录辨·目录〉识语》:“ 顾南原 氏究心隶学,徧见古碑,备稽往籍,作《隶辨》八卷,以印其是而砭其非。”
词语解释:隶业  拼音:lì yè
肄业。谓修习其业。隶,通“ 肄 ”。
词语解释:隶体  拼音:lì tǐ
书体的一种。即隶书。《魏书·术艺传·江式》:“ 皇魏 承百王之季,绍五运之绪,世易风移,文字改变,篆形谬错,隶体失真。” 明 张鼎思 《〈路史·前纪后纪〉序》:“是书字多隶体,而传写既久,舛譌亦甚。”参见“ 隶书 ”。
词语解释:隶书  拼音:lì shū
(1).汉字字体名。也叫佐书、史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改象形为笔画化,以便书写。始于 秦 代,普遍使用于 汉 魏 。 秦 人 程邈 将这种书写体加以搜集整理,后世遂有 程邈 创隶书之说。《魏书·术艺传·江式》:“隶书者, 始皇 使 下杜 人 程邈 附於小篆所作也,以 邈 徒隶,即谓之隶书。” 巴金 《秋》二:“五弟, 金冬心 写的隶书单条哪儿去了?”
(2).正书的古称。正书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成,故 唐 以前仍有把正书沿称隶书的。为区别于 汉 魏 时代通用的隶书,又称正书为“今隶”。
(3).指官司刑狱所用的文字。 章炳麟 《訄书·订文》:“ 北宋 之亡,而民日啙媮,其隶书无所增。增者起於俗儒鄙夫,犹无增也。”
词语解释:隶习  拼音:lì xí
研习,练习。隶,通“ 肄 ”。 明 汤显祖 《紫箫记·审音》:“俺将此词送到 杜秋娘 别院,隶习一番,明日霍王登高,便用此曲进酒。”
词语解释:隶家  拼音:lì jiā
即戾家。谓非行家。 元 王思善 《士夫画》:“ 赵子昂 问 钱舜举 曰:‘如何是士夫画?’ 举 答曰:‘隶家画也。’”《文物》1963年第4期:“今人对于技艺的事,凡有师承的,专门职业的,技艺习熟精通的,都称之为‘内行’,或说‘行家’。反之叫作‘外行’……古时则称之为‘戾家’(戾,或作隶、利、力)。”参见“ 戾家 ”。
词语解释:戾家  拼音:lì jiā
(1).外行。亦指外行的人。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上:“文人才士无以自见,碌碌无闻者杂进。三十年间,词科又罢,两制皆不是当行,京谚云‘戾家’是也。”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四司六局》:“凡四司六局人祇应惯熟,便省宾主一半力,故常谚云:烧香点茶,掛画插花,四般闲事,不訐戾家。”
(2).职业演员。
词语解释:隶役  拼音:lì yì
(1).仆役;仆人。《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虽宫人隶役,皆加恩借。”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打春》:“隶役舁芒神土牛,导以鼓乐,至府署前,陈於綵棚。”
(2).谓从事役事。 宋 洪迈 《夷坚甲志·祝大伯》:“或盛夏暴烈日中,冬覆冰上,皆不寒暑,而隶役如故。 桂氏 之人皆敬事之,呼为 祝仙人 。”
词语解释:隶齿  拼音:lì chǐ
同列。 南朝 齐 谢朓 《始之宣城郡》诗:“振鷺徒追飞,羣龙难隶齿。”《隋书·孝义传序》:“虽或位登台辅,爵列王侯,禄积万钟,马踰千駟,死之日,曾不得与斯人之徒隶齿。”
词语解释:隸篆
隸書與小篆
词语解释:隸習
練習,演習
词语解释:隸絶
善于写隸书的高手
词语解释:隶首之学  拼音:lì shǒu zhī xué
指算术,算学。 清 俞樾 《〈显志堂集〉序》:“先生治经,通小学,故不为浮词,尤精隶首之学,能推而行之,清丈之法生焉。”参见“ 隶首 ”。
词语解释:隶首  拼音:lì shǒu
黄帝 史官,始作算数。亦借指善算数者。 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 隶首 不能计其多少, 离朱 不能察其髣髴。” 清 黄遵宪 《杂感》诗:“ 隶首 不能算,知有几万年。”
词语解释:隶变  拼音:lì biàn
指汉字从篆书演化为隶书而产生的变化。 唐 陈夷行 等《新加九经字样·开成二年八月十二日牒》:“古今体异,隶变不同。”
词语解释:隶楷  拼音:lì kǎi
字体名。带有隶书笔法的楷书。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曲·弦索入曲》:“此不过於真字上加一二笔飞撇,遂枉其名曰隶。此名隶楷。”
词语解释:隶绝  拼音:lì jué
谓隶书之绝佳者。 南朝 梁 陶弘景 《与梁武帝启》:“ 伯英 既称学圣, 元常 亦自隶絶,论旨所谓殆同一机神,实旷世莫继。”
词语解释:隶户  拼音:lì hù
谓没入为奴隶的人家。《隋书·刑法志》:“ 魏 虏 西凉 之人,没入名为隶户。 魏武 入关,隶户皆在 东魏 , 后齐 因之,仍供厮役。”《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王国舍人皆应娶八族及清脩之门。 咸阳王 禧 娶隶户为之,帝深责之。” 胡三省 注:“隶户,谓没入为奴隶之户。”
词语解释:隶御  拼音:lì yù
指奴仆。 唐 韩愈 《潮州刺史谢上表》:“曾不得奏薄伎於从官之内,隶御之间,穷思毕精,以赎罪过。”
词语解释:隶汉  拼音:lì hàn
即汉隶。指 汉 代的隶书。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曲·弦索入曲》:“尝见友人以隶汉自夸。余誚之曰:‘此不过於真字上加一二笔飞撇,遂枉其名曰隶。此名隶楷,非隶汉也。’”参见“ 隶书 ”。
词语解释:隶书  拼音:lì shū
(1).汉字字体名。也叫佐书、史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改象形为笔画化,以便书写。始于 秦 代,普遍使用于 汉 魏 。 秦 人 程邈 将这种书写体加以搜集整理,后世遂有 程邈 创隶书之说。《魏书·术艺传·江式》:“隶书者, 始皇 使 下杜 人 程邈 附於小篆所作也,以 邈 徒隶,即谓之隶书。” 巴金 《秋》二:“五弟, 金冬心 写的隶书单条哪儿去了?”
(2).正书的古称。正书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成,故 唐 以前仍有把正书沿称隶书的。为区别于 汉 魏 时代通用的隶书,又称正书为“今隶”。
(3).指官司刑狱所用的文字。 章炳麟 《訄书·订文》:“ 北宋 之亡,而民日啙媮,其隶书无所增。增者起於俗儒鄙夫,犹无增也。”
词语解释:隶属  拼音:lì shǔ
(1).指百姓。《韩非子·难势》:“ 尧 教於隶属,而民不听;至於南面而王天下,令则行,禁则止。”也指低贱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然则隶属役御,由乎争彊弱而校愚智。”
(2).受管辖;从属。 晋 潘岳 《上关中诗表》:“ 齐万年 编户隶属,为日久矣,而死生异辞,必有诡谬。”《周书·齐炀王宪传》:“且近代以来,又有一弊,暂经隶属,便即礼若君臣。”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或被分割队伍,隶属诸头。”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三章:“生活书店虽非救国会所出资创办的,也不是在组织上直接隶属于救国会的,但对于救国主张在原则上或精神上却与救国会共鸣。”
词语解释:隶妾  拼音:lì qiè
汉 代处罚女犯的一种刑名。详“ 隶臣妾 ”。
词语解释:隶臣妾  拼音:lì chén qiè
隶臣与隶妾的并称。 汉 代处罚男女罪人的两种刑名。《汉书·刑法志》:“罪人狱已决,完为城旦舂,满三岁为鬼薪白粲。鬼薪白粲一岁,为隶臣妾。隶臣妾一岁,免为庶人。” 颜师古 注:“男子为隶臣,女子为隶妾。鬼薪白粲满一岁为隶臣,隶臣一岁免为庶人。隶妾亦然也。”
词语解释:隶韵  拼音:lì yùn
隶书的韵味。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购碑》:“盖承 汉 分之餘,古意未变,质实厚重,宕逸神隽,又下开 唐 人法度,草情隶韵,无所不有。”
词语解释:隶名  拼音:lì míng
(1).谓无所事事,挂名而已。《后汉书·孔融传》:“每朝会访对, 融 輒引正定议,公卿大夫皆隶名而已。”
(2).谓隶属于某部门而册上有名。 唐 柳珵 《上清传》:“ 上清 果隶名掖庭。后数年,以善应对,能煎茶,数得在帝左右。”
词语解释:隶配  拼音:lì pèi
谓流配服隶役。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 南诏 攻 骠国 ,掳获三千馀人,隶配 拓东镇 。”
词语解释:隶行  拼音:lì xíng
汉字隶变的一种。篆字结构移动后的隶定,称“隶行”。
词语解释:隶释  拼音:lì shì
谓用楷书录写隶字并加以解释。 清 项絪 《〈隶辨·目录〉识语》:“前人亦常用意於此,而无其通贯明确,隶释诸家,咸所不及也。”
词语解释:隶臣妾  拼音:lì chén qiè
隶臣与隶妾的并称。 汉 代处罚男女罪人的两种刑名。《汉书·刑法志》:“罪人狱已决,完为城旦舂,满三岁为鬼薪白粲。鬼薪白粲一岁,为隶臣妾。隶臣妾一岁,免为庶人。” 颜师古 注:“男子为隶臣,女子为隶妾。鬼薪白粲满一岁为隶臣,隶臣一岁免为庶人。隶妾亦然也。”
词语解释:隶臣  拼音:lì chén
(1).奴仆。《国语·晋语二》:“ 晋国 其谁,非君之羣隶臣也?” 韦昭 注:“隶,役也。”
(2).用作臣下对帝王的谦卑之称。 明 唐顺之 《谢赐银币表》:“皮服弁服,悉是隶臣。”
(3).贱臣,低贱的人。《汉书·戾太子刘据传》:“ 江充 ,布衣之人,閭阎之隶臣也。” 颜师古 注:“隶,贱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管库隶臣,呵强 秦 使鼓缶。”
(4). 汉 代的一种刑名。参见“ 隶臣妾 ”。
词语解释:隶臣妾  拼音:lì chén qiè
隶臣与隶妾的并称。 汉 代处罚男女罪人的两种刑名。《汉书·刑法志》:“罪人狱已决,完为城旦舂,满三岁为鬼薪白粲。鬼薪白粲一岁,为隶臣妾。隶臣妾一岁,免为庶人。” 颜师古 注:“男子为隶臣,女子为隶妾。鬼薪白粲满一岁为隶臣,隶臣一岁免为庶人。隶妾亦然也。”
词语解释:隶胥  拼音:lì xū
官府中的小吏。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非武备》:“堂下隶胥闻之,皆掩口而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布客》:“途中遇一短衣人,似是隶胥。”
词语解释:隶圉  拼音:lì yǔ
指低贱的身份或地位。《左传·哀公二年》:“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 杨伯峻 注:“隶圉,亦奴隶,隶服杂役,圉养马。”《国语·周语下》:“亡其氏姓,踣毙不振;絶后无主,湮替隶圉。” 韦昭 注:“隶,役也。圉,养马者。” 汉 王符 《潜夫论·论荣》:“处隶圉不足以为耻,抚四海不足以为荣。”
词语解释:隶仆人  拼音:lì pú rén
见“ 隶僕 ”。
词语解释:隶仆  拼音:lì pú
亦称“ 隶僕人 ”。 1. 周 官名。职掌清扫宗庙后殿以及行大射礼时清扫射宫侯道。《仪礼·大射》:“隶僕人埽侯道。” 胡培翚 正义:“隶僕人,《周礼》司隶之属。 盛氏 曰:‘隶僕人,即《周礼》隶僕也。’隶僕,下士二人,属夏官,掌五寝之埽除粪洒之事,故使之给埽侯道之役。诸侯盖亦以庶人在官者为之也。”《周礼·夏官·隶仆》:“隶僕,掌五寝之埽除粪洒之事。” 孙诒让 正义:“宗伯所脩除者为正庙,与此官掌后寝,职掌互相备,亦官联也。又《大射仪》云:‘隶僕人埽侯道’,‘司宫埽所画物’。司宫即宫人;隶僕人亦即此官之属。彼画物在堂,宫人埽之;侯道在庭,此官埽之。与此经宫人埽王寝在内,此官埽庙寝在外,比例亦略同,足证 郑 义。凡大射,在宫外之射宫,而使此官埽其侯道,则又兼及宫外埽除之事矣。”
(2).泛指奴仆。《商君书·境内》:“高爵能,无给有爵人隶僕。”按,能,通“ 罢 ”,谓罢免。
词语解释:隶写  拼音:lì xiě
谓用隶书写定古文字。 唐 陆德明 《经典释文》序录:“《尚书》之字,本为隶古,既是隶写古文,则不全为古文。” 宋 郭忠恕 《佩觿》卷上:“造字之旨,始於象形,中则止戈反正,而省声生焉。至若《春秋》姓字地名,更见《尚书》, 宋 齐 旧本,隶写古文,学者知之,不可具举。” 清 顾蔼吉 《〈隶辨〉序》:“ 汉 人传经,多用隶写,变隶为楷,益失本真。”
词语解释:隶农  拼音:lì nóng
(1). 春秋 时的一种农业奴隶。《国语·晋语一》:“吾观君夫人也,若为乱,其犹隶农也。虽获沃田而勤易之,将不克饗,为人而已。” 韦昭 注:“隶,今之徒也。”
(2).指佃农。 宋 陈亮 《书林勋〈本政书〉后》:“顾其间将使隶农耕良农之田,纳租视其俗之故,经赋出於良农,而隶农出军赋,疑非隶农所利。”
词语解释:隶事  拼音:lì shì
以故事相隶属。谓引用典故。《南史·王谌传》:“ 諶 从叔 摛 ,以博学见知。尚书令 王俭 尝集才学之士,总校虚实,类物隶之,谓之隶事,自此始也。 俭 尝使宾客隶事多者赏之,事皆穷。”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一:“其隶事、不隶事,作诗者不自知,读诗者亦不知:方可谓之真诗。” 王国维 《人间词话》卷上:“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