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四寒平声 [kān kàn][nán,艰难][guān,衣冠][gān,同干]竿[guān,观看][tán][详注1][pán][cuán][mán][zuān][fán,马头上的饰物,名词][pán][hán,可汗][gān gǎn][gān][详注2][同㙢。][pán][guān][音檀。触也。][dān][舍弃][hān][详注3][tuán][地名][huán][duān][详注4][tuán]


注1:漫 《集韵》《韵会》《正韵》谟官切,音瞒。水大貌。
注2:曼 音瞒。《博雅》曼曼,长也。《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注》曼,或作漫。
注3:敦 《广韵》度官切《集韵》《韵会》《正韵》徒官切,音团。《诗·豳风》有敦瓜苦。《传》敦,犹专专也。《疏》敦,是瓜系蔓之貌,言瓜系於蔓,专专然也。《释文》徒丹反。《朱传》音堆。 又《诗·大雅》敦彼行苇。《传》聚貌。《释文》徒端反。
注4:弁 音盘。与般同。乐也。《诗·小雅》弁彼鸒斯。《传》弁,乐也。
共177,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末字词组
艰难天难家难后难兵难同难答难齐难
应难二难四难纷难戡难当难法难惮难
行路难两难祸难穷难畏难鬼难辨难登难
时难蜀道难贫难涩难犯难五难追难蹇难
作难高难疑难屯难寒难扫难困难繁难
才难语难水难解难销难及难诘难违难
所难阿难万难忧难材难安难释难平难
无难险难和难寇难静难变难戒难设难
为难见难重难莫难匪难入难脱难指难
世难客难进难涉难外难折难昏难惨难

词语解释:艰难  拼音:jiān nán
(1).困苦;困难。《诗·王风·中谷有蓷》:“嘅其嘆矣,遇人之艰难矣。” 郑玄 笺:“所以嘅然而嘆者,自伤遇君子之穷厄。” 宋 苏轼 《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功存社稷而人不知,躬履艰难而节乃见。”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一折:“哥哥,似这等艰难,何以度日!”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在 中国 的天地间,不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
(2).危险。《魏书·彭城王勰传》:“ 勰 恨之,对曰:‘兄识高年长,故知有夷险, 彦和 握蛇骑虎,不觉艰难。’”
(3).指创业。《北史·周宗室传论》:“ 有周 受命之始, 宇文护 实预艰难。” 元 周霆震 《登城》诗:“ 世祖 艰难德泽深,风悲城郭怕登临。”
(4).犹劳苦。 宋 叶适 《福建运使赵公墓志铭》:“故 江淮 、 荆湖 两司,皆论公当迁,以劝艰难勤力之臣。”
(5).慎重。
(6).指文词隐晦而不平易。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白居易》:“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危难;祸乱。《书·顾命》:“用敬保元子 釗 ,弘济于艰难。”《陈书·徐陵传》:“戡定艰难,便是匡 周 之霸,岂徒 豳王 徙 雍 ,朞月为都, 姚帝 迁 河 ,周年成邑。”《隋书·虞世基传》:“戡定艰难,平壹区宇。”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谁云经艰难,百口无天殤。”
词语解释:应难  拼音:yìng nán
(1).应付危难。《管子·重令》:“臣下不顺,上令难行,则应难不捷。”
(2).答难。 汉 扬雄 《法言·重黎》:“请问‘盖天’。曰:‘盖哉!盖哉!应难未几也。’” 汪荣宝 义疏:“ 子云 有难盖天八事……彼时盖天家必有强辞夺理以应之者,故曰应难未几也。”
词语解释:行路难  拼音:xíng lù nán
(1).行路艰难。亦比喻处世不易。 唐 杜甫 《宿府》诗:“风尘荏苒音书絶,关塞萧条行路难。” 唐 白居易 《太行路》诗:“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2).乐府杂曲歌辞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情别意。原为民间歌谣,后经文人拟作,采入乐府。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十九首及 唐 李白 所作《行路难》三首都较著名。《晋书·袁山松传》:“初, 羊曇 善唱乐, 桓伊 能挽歌,及 山松 《行路难》继之,时人谓之‘三絶’。” 陈去病 《少年行》之三:“劝君莫诵《行路难》,劝君莫復居 长安 。”
词语解释:时难  拼音:shí nán
古代按时驱除疫鬼的仪式。难,通“ 儺 ”。《周礼·夏官·方相氏》:“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敺疫。” 孙诒让 正义:“是难以惊敺疫癘之鬼。”
时世的厄难。《汉书·叙传上》:“﹝ 班彪 ﹞愍狂狡之不息,乃著《王命论》以救时难。”《南史·宋纪上·武帝》:“﹝ 裕 ﹞仰愤时难,俯悼横流,投袂一起,则皇祀剋復。” 唐 元结 《漫酬贾沔州》诗:“往年壮心在,尝欲济时难。”
词语解释:作难  拼音:zuò nán
作乱;起事。《左传·成公十七年》:“公曰:‘ 季子 欺余, 厉公 将作难。’” 汉 贾谊 《过秦论上》:“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汉 桓宽 《盐铁论·殊路》:“ 田常 作难,道不行,身死庭中。” 明 马愈 《马氏日抄·十八艺》:“己巳岁,兆寇作难。”
(1).阻挠;刁难。 宋 范成大 《次韵时叙送至先兄赴调》:“梅柳欲动风作难,行人意在飞鸿间。”
(2).为难;受窘。 元 石君宝 《神奴儿》第一折:“哥哥,不必作难。”《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尤辰 道:‘不是我故意作难,那老头儿真个古怪。’”《儿女英雄传》第九回:“ 张金凤 更是万分的作难。”
词语解释:才难  拼音:cái nán
(1).谓人才难得。《论语·泰伯》:“才难,不其然乎?”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古人叹息於才难,故谓百世为随踵,不以璞非 崑山 而弃耀夜之寳,不以书不出圣而废助教之言。” 宋 苏轼 《乞擢用林豫札子》:“臣窃谓才难之病,古今所同。朝廷每欲治财赋,除盗贼,干边鄙,兴利害,常有临事乏人之叹。” 清 何启 胡礼垣 《新政论议》:“故新政未行,则有才难之嘆,而用人每患其不公。”
(2).难得的人才。 唐 皎然 《送裴判官赴商幕》:“ 商 洛 近京师,才难赴幕时。”
词语解释:所难  拼音:suǒ nán
谓难以做到(的事)。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君研其明哲,思帝所难,官才任贤,羣善必举。”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实惟太尉, 刘 宗以安,挟功震主,自古所难。”此指难以自处。
词语解释:无难  拼音:wú nán
没有困难;不困难。《老子》:“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三国志·魏志·蒋济传》:“以陛下圣明神武之略,舍其缓者,专心讨贼,臣以为无难矣。”
没有灾祸。《左传·昭公四年》:“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若何虞难?”《淮南子·氾论训》:“知所以免於难,而不知所以无难,论事如此,岂不惑哉!” 宋 苏轼 《洗儿》诗:“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词语解释:为难  拼音:wéi nán
发难;起事。《左传·文公二年》:“吾与女为难。”《国语·晋语一》:“吾欲为难,安始而可?”《魏书·太祖道武帝纪》:“帝虑 蠕蠕 为难,戊申,班师。”
(1).作对;刁难。《韩非子·说林下》:“ 韩 赵 相与为难。 韩子 索兵於 魏 。”《孔丛子·对魏王》:“欲规霸王之业,与诸大国为难,而行酷刑以惧远近,国内之民将畔。”《老残游记》第二回:“你道 铁公 是谁?就是 明 初与 燕王 为难的那个 铁鉉 。”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他们也就倚势妄为,处处和 华 侨会为难。” 巴金 《家》三五:“我决不再为难他。”
(2).难以应付;难办。《元典章·户部二·分例》:“以此纤须之费,致令各处官府为难。”《红楼梦》第四六回:“有一件为难事,老爷托我,我不得主意。” 杨朔 《熔炉》:“你还有什么为难的事,大家都能替你办。”
词语解释:世难  拼音:shì nán
当世的灾难、祸乱。《三国志·蜀志·刘焉传》:“ 焉 内求 交阯 牧,欲避世难。”《周书·周惠达传》:“尝使至 洛 , 魏孝武 与 惠达 语及世难。” 唐 卢纶 《长安春望》诗:“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鬢客 秦 关。” 明 刘基 《次韵和刘彦箕〈忆山中〉篇》:“世难有身空自累,诗成无鴈倩谁将?”
词语解释:天难  拼音:tiān nán
天降的灾难。 晋 潘岳 《寡妇赋》:“嗟余生之不造兮,哀天难之匪忱。”
词语解释:二难  拼音:èr nán
(1).两件难事。《左传·襄公十年》:“ 子产 曰:‘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唐太宗 《执契静三边》诗:“衣宵寝二难,食旰餐三惧。”
(2).谓兄弟皆佳,难分高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陈羣 与 陈忠 ﹞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於 太丘 。 太丘 曰:‘ 元方 难为兄, 季方 难为弟。’” 唐 包何 《和苗员外寓直中书》诗:“朝列称多士,君家有二难。”《水浒传》第四九回:“手执莲花铁钂,腰悬蒲叶尖刀,豹皮裙子虎筋绦, 解氏 二难年少。” 明 谢谠 《四喜记·紫禁明扬》:“战捷南宫羡二难,明朝挟艺上金鸞。”参见“ 难兄难弟 ”。
(3).指贤主嘉宾。因二者难以并得,故称。 唐 王勃 《滕王阁诗序》:“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盼於中天,极娱游於暇日。” 明 王世贞 《鸣凤记·花楼春宴》:“四美二难真际会,九棘三槐尽我儔。”
词语解释:难兄难弟  拼音:nàn xiōng nàn dì
(1).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陈元方 子 长文 ,有英才,与 季方 子 孝先 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之 太丘 。 太丘 曰:‘ 元方 难为兄, 季方 难为弟。’” 刘孝标 注:“一作‘ 元方 难为弟, 季方 难为兄’。”意谓 元方 卓尔不群,他人难为其兄; 季方 也俊异出众,他人难为其弟。后遂以“难兄难弟”指兄弟两人才德俱佳,难分高下。《北史·宋隐等传论》:“ 正玄 难兄难弟,信为美哉!”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四:“若二人( 竇臮 、 竇永 )者,游艺絶伦,友谊尤篤,真难兄难弟哉!” 明 谢谠 《四喜记·双桂联芳》:“天马步 瀛洲 ,恩赐黄封杏花酒。喜难兄难弟,并占鰲头。”《儒林外史》第四九回:“ 高老先生 原是老先生同盟,将来自是难兄难弟可知。”
(2).比喻两物并美,各有千秋。亦作“ 难弟难兄 ”。 清 魏源 《二室行》:“ 太室 之胜山内藏, 少室 之奇山外仰。难弟难兄孰相让?”
(3).用于讥讽两者同样低劣。 清 李渔 《蜃中楼·阃闹》:“一个不通文理,一个不达时务,真是难兄难弟。”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但这种东西,在今天看来,和 南北朝 时代的四六骈文, 明 清 时代的八股文,其实是难兄难弟。”
彼此曾共患难或同处困境的人。 元 张可久 《折桂令·湖上饮别》曲:“难兄难弟俱白髮相逢异乡。无风无雨未黄花不似重阳。” 邹韬奋 《经历》四六:“除‘家长’外,我们还有几个‘难兄难弟’,倘若这里所用的‘难’字可作‘共患难’的‘难’字解。” 郑义 《迷雾》八:“ 方玉桦 一言未发,但看得出她也有点激动,她显然记起他们是一九五七年的难兄难弟。”
词语解释:两难  拼音:liǎng nán
这样或那样都有难处。《新五代史·唐庄宗纪上》:“ 河中 王重盈 卒,其诸子 珂 珙 争立, 克用 请立 珂 , 凤翔 李茂员 、 邠寧 王行瑜 、 华州 韩建 请立 珙 。 昭宗 初两难之,乃以宰相 崔胤 为 河中 节度使。” 清 夏燮 《中西纪事·粤东要抚》:“其来文接收与否,反属两难。” 郭沫若 《行路难》二:“真是两难,他们有一封信无一封信的催我到校任课,但到现在还没有接到聘书。”
词语解释:蜀道难  拼音:shǔ dào nán
(1).乐府《瑟调曲》名。 南朝 梁简文帝 、 刘孝威 等均有此作, 唐 李白 所作尤有名。《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五·瑟调曲五》引 唐 吴兢 《乐府解题》:“《蜀道难》备言 铜梁 、 玉垒 之阻,与《蜀国絃》颇同。”《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五·瑟调曲五》《尚书谈录》:“ 李白 作《蜀道难》以罪 严武 ,后 陆畅 謁 韦南康 皋 於 蜀郡 ,感 韦 之遇,遂反其词作《蜀道易》云:‘蜀道易,易於履平地。’”
(2).谓入 蜀 道路的艰难。 清 洪昇 《长生殿·惊变》:“在深宫兀自娇慵惯,怎样支吾 蜀 道难!我那妃子呵,愁杀你玉软花柔要将途路趲。” 清 张问陶 《高碑店垂丝古柳》诗:“平原繫马五更寒,万里重来 蜀 道难。”
词语解释:高难  拼音:gāo nán
(技巧上)要求高,难度大:他练的武术有许多~动作。
词语解释:语难  拼音:yǔ nán
谓因愤激而出语艰涩,说话不流利。《庄子·说剑》:“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鬢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王乃説之。” 陆德明 释文:“语难,如字。艰难也;勇士愤气积於心胷,言不流利也。” 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环寇之师,殆且十万,瞋目语难,自以为武人,不肯循法度。頡頏作气势,窃爵位自尊大者,肩相磨、地相属也。” 宋 刘敞 《与吴九论武学书》:“夫縵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按剑而疾视者,此所谓勇力之人也。”
词语解释:阿难  拼音:ā nán
见“ 阿难陀 ”。
词语解释:阿难陀  拼音:ā nán tuó
梵语的译音。意译欢喜、庆喜。佛经说他是 释迦 十大弟子之一, 斛饭王 之子, 释迦 之从弟。二十五岁出家,随侍 释迦 二十五年,长于记忆,称多闻第一。 章炳麟 《大乘佛教缘起考》:“时 阿难陀 与诸苾芻在 竹林园 ,有一苾芻而説颂曰:‘若人寿百岁,不见水白鹤,不如一日生,得见水白鹤。’” 南朝 陈 徐陵 《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法师非是无智,遂为愚者所迷,类似 阿难 更为魔之所绕。” 明 徐渭 《翠乡梦》第一出:“当时 西天 那 靡登伽 女,是个有神通的娼妇,用一个淫咒,把 阿难 菩萨霎时间摄去,几乎坏了他戒体。” 清 赵翼 《散花曲》:“推上牙牀谁恶友,欲试 阿难 禪定不?” 叶玉森 《印度故宫词》诗:“斋饭无人礼世尊, 阿难 乞食徧鸡园。”
词语解释:险难  拼音:xiǎn nán
险阻艰难。《楚辞·九歌·山鬼》:“路险难兮独后来。” 王逸 注:“其路险阻又难,故来晚暮。” 宋 苏舜钦 《答范资政书》:“险难已萌而不之见,宜其悔焉。” 严复 夏曾佑 《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终其百年之身,所目注心营,劳苦险难。”
词语解释:见难  拼音:jiàn nán
遇到危难。《淮南子·齐俗训》:“立节者见难不苟免,贪禄者见利不顾身。” 唐 元稹 《莺莺传》:“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封神演义》第十回:“君子见难,岂不知迴避?但天数已定,断不可逃,徒自多事。”
词语解释:客难  拼音:kè nán
宾客的问难。亦为文体名。假设客人向自己诘问而进行答辩以申述己见的一种文体。始于 汉 东方朔 的《答客难》。事见《汉书·东方朔传》:“﹝ 朔 上书欲求试用﹞辞数万言,终不见用。 朔 因著论,设客难己,用位卑以自慰諭。”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自对问以来, 东方朔 效而广之,名为《客难》,託古慰志,疏而有辨。”对问,指 宋玉 《对楚王问》《北史·文苑传·樊逊》:“ 逊 尝服 东方朔 之言,‘陆沉世俗,避世 金马 ’,遂借 陆沉公子 为主人,拟《客难》,制《客诲》以自广。” 宋 张耒 《次韵秦观》:“十年 少游 兄,闭口受客难。”
词语解释:家难  拼音:jiā nán
家中遭遇的重大不幸事故。《史记·乐书》:“ 成王 作颂,推己惩艾,悲彼家难,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 张守节 正义:“家难,谓 文王 囚 羑里 , 武王 伐 紂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王夫人 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 宋 苏舜钦 《上三司副使段公书》:“偶奏赋上前,得及第,命宰 以蒙 ,才两月,以家难离官,下邑民遮道助嘷泣,又嘆息有若惜其去者。”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七:“余自遘家难时,槖饘之暇,杜门块处。”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一:“ 重论文斋 ,旧名 悦我轩 ,平屋三楹,前饶花木,后俯清池,为先君 晚闻公 读书之所, 端履 幼亦肄业其中,后遭家难,鹊巢久被鳩居。”
词语解释:四难  拼音:sì nán
(1).四件困难的事情。《商君书·说民》:“欲有六淫,恶有四难。从六淫,国弱。行四难,兵彊。” 朱师辙 注:“四难谓严刑、峻法、力农、务战。” 高亨 注:“四难当是指务农、力战、出钱、告奸四件事。” 汉 阮瑀 《文质论》:“故言多方者,中难处也;术饶津者,要难求也;意弘博者,情难足也;性明察者,下难事也。通士以四奇高人,必有四难之忌也。”《三国志·魏志·杜恕传》:“然孤论难持,犯欲难成,众怨难积,疑似难分,故累载不为明主所察……若使善策必出於亲贵,亲贵固不犯四难以求忠爱,此古今之所常患也。”
(2).指难于并得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 宋 秦观 《寄题赵侯澄碧轩》诗:“风流公子四难并,更引清漪作小亭。”参见“ 四美 ”。
(3).中医学术语。指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以坚、脉逆四时四种难治之症。《素问·玉机真藏论》:“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王冰 注:“‘形盛气虚,气盛形虚,皆相失也。’‘夭,谓不明而恶。不泽,谓枯燥也。’‘脉实以坚,是邪气盛,故益甚也。’‘以气逆故疾。’上四句是谓四难。”
词语解释:四美  拼音:sì měi
(1).四种美好之事。指治、安、显、荣。 汉 贾谊 《新书·修政语上》:“故人主有欲治安之心,而无治安之故者,虽欲治显荣也弗得矣。故治安不可以虚成也,显荣不可以虚得也。故明君、敬士、察吏、爱民以参其极,非此者则四美不附矣。”
(2).四种美好之事。指音乐、珍味、文章、言谈。 晋 刘琨 《答卢谌》诗:“音以赏奏,味以殊珍,文以明言,言以畅神,之子之往,四美不臻。”
(3).四种美好之事。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典出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唐 王勃 《滕王阁序》:“四美具,二难并。”
(4).四种美好之事。指仁、义、忠、信。 唐 柳宗元 《天爵论》:“仁义忠信,犹春秋冬夏也。举明离之用,运恒久之道,所以成四时而行阴阳也。宣无隐之明,著不息之志,所以备四美而富道德也。”
(5).四种美好之事。指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详“ 五讲四美 ”。
词语解释:祸难  拼音:huò nán
祸害,灾难。《左传·襄公三十年》:“国之祸难,谁知所敝。”《韩非子·奸劫弑臣》:“夫 豫让 为 智伯 臣也,上不能説人主使之明法术度数之理,以避祸难之患,下不能领御其众,以安其国。”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上遂纳 琚 之谋,戡定祸难。” 宋 司马光 《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祸难之兴,未见其涯,不可不慎。”
词语解释:贫难  拼音:pín nán
(1).贫穷艰难。 元 关汉卿 《窦娥冤》楔子:“那 竇秀才 只説贫难,没得还我。”《二刻拍案惊奇》卷六:“只是家下委实贫难,那里下得起聘定?” 清 姚廷遴 《历年记》下:“今奉抚院告示:容肩挑步担贫难小民负盐易米,方便百万户口。”
(2).指贫穷艰难的民户。 元 王恽 《论益都括出新户事状》:“果堪户计,犹宜存恤;其不成户者,并听作贫难收係,似为安便。” 元 王祯 《农书》卷十一:“其种不必牛犂,但锹钁垦斸,又便贫难。”
词语解释:疑难  拼音:yí nán
(1).疑惑难解的道理或问题。《汉书·孔光传》:“自为尚书,止不教授,后为卿,时会门下大生讲问疑难,举大义云。”《北史·宇文恺传》:“今録其疑难,为之通释,皆出证据,以相发明。”《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三位先生,小弟有个疑难在此,诸公大家参一参。” 邹韬奋 《经历》一:“我对于他所教的科目有任何疑难,他都能给我以满意的解释。”
(2).疑惑难解。《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有时题义疑难, 华安 就与公子讲解。”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桥西录》:“ 伟 ( 郑伟 )性挚,多巧思。学九数句股之术,设疑难之题与 焦循 相问难。” 柔石 《二月》二二:“可是有一两个用功的学生,还执着书来问他疑难的地方。”
(3).疑虑;为难。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昔 丁敬礼 尝作小文,使僕润饰之。僕自以才不能过若人,辞不为也。 敬礼 云:‘卿何所疑难乎?文之佳丽,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北史·元顺传》:“ 叉 心疑难,不欲授以兵官。”
(1).猜疑刁难。 汉 牟融 《理惑论》:“弟为逆贼所害,骨肉之痛,愤发肝心,当遣 刘都尉 行,恐外界疑难,行人不通。” 清 吴敏树 《先考行状》:“某某婚丧不举,往贷於先生,必得所求焉,不以其贫故疑难之也。”
(2).怀疑责难。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乃蒙殿下以此疑难,益令我对苍天而生愧,对祖父而流涕也。”
词语解释:水难  拼音:shuǐ nán
水害。《韩非子·喻老》:“ 白圭 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 白圭 无水难,丈人无火患。”
词语解释:万难  拼音:wàn nán
(1).极端困难。《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苟非事到万难,万不敢靦颜来见。”
(2).各种困难。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六:“春意的内力呵……还希望勇猛精进抗御万难,一往不返。” 胡也频 《到莫斯科去》十八:“应该用一个万难不屈的意志,去努力重造这社会的伟大工作。” 毛泽东 《愚公移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3).非常难于。《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来信》:“ 吴道 处,此时势万难通挪,水师需用浩繁,伊势难兼顾耳。”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凡鼠子能到的地方,它也能到,追逐的时间也格外长,而且万难幸免。” 吴组缃 《山洪》二七:“大家料想敌人万难冲过来。”
词语解释:和难  拼音:hé nán
和解冤仇。《周礼·地官·调人》:“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凡和难,父之讎,辟诸海外;兄弟之讎,辟诸千里之外。” 郑玄 注:“难,相与为仇讎;谐,犹调也。”
词语解释:重难  拼音:zhòng nán
(1).繁重而艰难。 唐 罗隐 《淮南送卢端公归台》诗:“道从上国曾匡济,才向牢盆始重难。” 宋 范仲淹 《奏杜曾张沔》:“钱穀重难,实所諳练。”《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偶然见了﹝字纸﹞,便轻轻拾将起来,付之水火,有何重难的事?”
(2).严重困难。《汉书·五行志上》:“ 董仲舒 对曰……陛下正当大敝之后,又遭重难之时,甚可忧也。”
(3).见“ 重难钱 ”。
词语解释:重难钱  拼音:zhòng nán qián
宋 代衙前为重难之役,役者往往破产,朝廷酬劳以钱,名“重难钱”。 宋 苏轼 《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之二:“又言衙前一役,可即用旧人,仍一依旧数支,月给重难钱。”亦省称“ 重难 ”。《宋史·食货志上五》:“衙前既用重难分数,凡买扑酒税坊场,旧以酬衙前者,从官自卖,以其钱同役钱随分数给之。”《宋史·食货志上六》:“凡支酬衙前重难及纲运公皂迓送飱钱,用坊场、河渡钱给赋。”
词语解释:进难  拼音:jìn nán
提出诘问辩驳。《南史·周弘正传》:“既而乘间进难,举座尽倾,法师疑非世人,覘知,大相赏狎。”
词语解释:后难  拼音:hòu nán
犹后患。《逸周书·祭公》:“呜呼,天子三公监于 夏 商 之既败,丕则无遗后难,至于万亿年,守序终之。”《晋书·杜预传》:“虽人心不同,亦由恃恩不虑后难,故轻相同异也。”
词语解释:纷难  拼音:fēn nán
犹纷争。 清 曾国藩 《陈仲鸾同年之父母七十寿序》:“自亲族州閭,皆服其诚信。远近纷难,就之决遣,凡所论断,久之輒应。”
词语解释:穷难  拼音:qióng nán
理屈怨恨。 汉 徐干 《中论·智行》:“ 颜渊 达於圣人之情,故无穷难之辞。”
词语解释:涩难  拼音:sè nán
(1).犹险阻。 汉 王升 《石门颂》:“道路涩难。”
(2).言语迟钝艰难。《隋书·诚节传·卢楚》:“ 楚 少有才学,鯁急口吃,言语涩难。”
词语解释:屯难  拼音:tún nán
(1).艰难。语本《易·屯》:“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民志应而愿税,国屯难而思抚。” 唐 张说 《赠户部尚书河东公杨君神道碑》:“时逢屯难,勋业成焉。”
(2).指祸乱。《新唐书·戴叔伦传》:“ 叔伦 劝以屯难未靖,安之者莫先於兵。”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一章:“故屯难之生即继於乾坤既定之后,吁嗟危哉!”
词语解释:解难  拼音:jiě nán
解释疑难。《汉书·扬雄传下》:“客有难《玄》大深,众人之不好也, 扬 解之,号曰《解难》。” 唐 刘知几 《史通·申左》:“夫解难者,以理为本,如理有所闕,欲令有识心伏,不亦难乎?”
解除灾难。《明史·云南土司传三·老挝》:“帝以 老挝 、 交阯 皆服属中国久,恤灾解难,中国体也,令 琮 慎遣人諭之。”
词语解释:忧难  拼音:yōu nán
犹患难。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闻荣誉而不欢,遭忧难而不变者,审人也。”
词语解释:寇难  拼音:kòu nán
谓由内乱外患所造成的灾难。亦指蒙受敌人侵犯之难。《荀子·天论》:“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昔 献帝 东迁,逼以寇难。”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李卫公靖》:“其后竟以兵权静寇难,功盖天下。” 宋 曾巩 《瀛州兴造记》:“今 瀛 地震之所摧败,与 郑 之火灾, 卫 之寇难无异。”
词语解释:莫难  拼音:mò nán
宝珠名。 晋 郭义恭 《广志》:“莫难珠,其色黄,生 东夷 。”一本作“ 木难 ”。参见“ 木难 ”。
即莫难扇。 明 孙临 《江南曲》:“沙棠舟,窈窕女,蜚襳垂髾杂白褚。手持莫难将雏曲,荡漾青波照紫縠。”参见“ 莫难扇 ”。
词语解释:木难  拼音:mù nàn
宝珠名。又写作“莫难”。《文选·曹植〈美女篇〉》:“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李善 注引《南越志》:“木难,金翅鸟沫所成碧色珠也。”《新唐书·西域传下·拂菻》:“土多金、银、夜光璧,明月珠、大贝、车渠、码碯、木难、孔翠、虎魄。” 明 夏完淳 《送客游闽》诗:“南海风清藏瑰奇,火齐木难珊瑚枝。” 清 钱谦益 《〈杜弢武全集〉序》:“櫝而列之,皆珠也,则未知其孰为琅玕?孰为木难也?”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一章:“火齐、木难、水晶之珍,人犹寳之。”
词语解释:莫难扇  拼音:mò nán shàn
扇名。 晋 陆翽 《邺中记》:“ 石虎 作云母五明金箔莫难扇。此一扇之名也。薄打纯金如蝉翼,二面彩漆,画列仙奇鸟异兽,其五明方中辟方三寸,或五寸,随扇大小,云母帖其中,细缕缝其际,虽罨画而彩色明彻,看之如谓可取,故名莫难也。”
词语解释:涉难  拼音:shè nán
经历危难。《管子·兵法》:“一气专定,则傍通而不疑;厉士利械,则涉难而不匱。”《吕氏春秋·士容》:“临患涉难,而处义不越。”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体别》:“雄悍之人,气奋勇决,故可以涉难,难与居约。”
词语解释:兵难  拼音:bīng nán
战事;战乱。《三国志·魏志·毌丘俭传》“讨贼 张进 及讨叛 胡 有功” 裴松之 注引《魏名臣奏》:“民夷杂处,数有兵难。”《魏书·宋繇传》:“家无餘财,雅好儒学,虽在兵难之间,讲诵不废。”《新唐书·五行志二》:“其地当有兵难。” 宋 苏辙 《论西边商量地界札子》:“今朝廷若见其易与,因而别有大段求索,使彼不能堪忍,或至忿争,兵难一交,必非朝廷所愿。”
词语解释:戡难  拼音:kān nán
消弭祸乱。 唐 司空图 《太尉琅玡王公河中生祠碑》:“况顷者运属履危,时当戡难。”《新唐书·陆贽传》:“ 兴元 戡难功,虽爪牙宣力,盖 贄 有助焉。”
词语解释:畏难  拼音:wèi nán
畏惧灾难。《庄子·让王》:“ 吴 军入 郢 , 説 ( 屠羊説 )畏难而避寇,非故随大王也。”
(1).为难,不好办。《汉书·李寻传》:“日初出时,阴云邪气起者,法为牵於女謁,有所畏难。”
(2).害怕困难。 叶剑英 《攻关》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词语解释:犯难  拼音:fàn nán
(1).犹冒险。《逸周书·史记》:“犯难争权,疑者死。”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老母在堂,犯难以危身,不孝。”《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他 安邓 两家都受过 十三妹 从前相救之恩,正想报答,深虑那姑娘此去,轻身犯难,难免有些差池。”
(2).发难。 孙中山 《第二次护法宣言》:“护法责任繫於一身,决不屈於暴力,以失所守,故冒险犯难,孤力坚持。”《新华日报》1942.3.29:“ 广州 之役,诸烈士不避生死,冒险犯难,卒至慷慨牺牲。”
发生困难;为难。 刘绍棠 《青枝绿叶》:“ 春果 ,你知道我日子不富裕,这些人的工钱真掏不起,青黄不接,管饭都犯难。”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八:“放他回去,交给咱们老百姓,要再有不是,再来整他,也不犯难。”
词语解释:寒难  拼音:hán nán
贫寒困难。《三侠五义》第三二回:“屡欲赴京考试,无奈家道寒难,不能如愿。”
词语解释:销难  拼音:xiāo nán
消除灾难。 唐 陆贽 《授王武俊李抱真官封并招谕朱滔诏》:“叛而伐之,服而舍之,销难爱人,实惟朕志。”
词语解释:材难  拼音:cái nán
谓贤才难得。《汉书·王嘉传》:“ 孔子 曰:‘材难,不其然与!’” 颜师古 注:“《论语》载 孔子 之言也。‘材难’,谓有贤材者难得也。”《论语·泰伯》作“才难”。
词语解释:静难  拼音:jìng nán
平定变乱。《后汉书·盖勋传》:“今不急静难之术,遽为非常之事,既足结怨一州,又当取笑朝廷, 勋 不知其可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奋果毅之壮烈,骋干戈以静难者,武人也。”《敦煌曲子词·望江南》:“静难论兵扶社稷,恆将筹略定妖氛。”
词语解释:匪难  拼音:fěi nán
盗匪造成的灾难。 郭沫若 《少年时代·黑猫》:“邻近各乡遇着有匪难的时候,便都来投报我们,我们也每每带领大兵去捉拿土匪。”
词语解释:外难  拼音:wài nán
犹外患。《公羊传·庄公二十七年》:“君子辟内难而不辟外难。”《管子·法法》:“彼智者知吾情伪,为敌谋我,则外难自是至矣。”《三国志·魏志·张杨传》:“ 杨 以粮迎道路,遂至 洛阳 。谓诸将曰:‘天子当与天下共之,幸有公卿大臣, 杨 当捍外难,何事京都?’”《南史·陈纪下·后主》:“ 后主 愈骄,不虞外难,荒於酒色,不恤政事。”
词语解释:同难  拼音:tóng nán
(1).同遭灾难;患难与共。亦指同遭灾难之人。旧题 汉 黄石公 《素书·安礼》:“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红楼梦》第十四回:“近闻 寧国公 冢孙妇告殂,因想当日彼此祖父相与之情,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因此不以王位自居,上日也曾探丧上祭。”
(2).一同死难。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马壮节公》:“同难者有 董提督 天弼 、 牛提督 天畀 。”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杨武陵》:“﹝ 卢忠肃 ﹞虽与 吴阿衡 同难,一放火之人,一救火之人,未可同日而语也。”
词语解释:当难  拼音:dāng nán
(1).临难。《三国志·蜀志·许靖传》“ 靖 惧诛,奔 伷 ”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靖 后自表曰:‘……窃念古人当难诡常,权以济其道。’”
(2).抵挡危难;承当危难之事。《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年》:“ 西平 太守 京兆 杜畿 ,勇足以当难,智足以应变。”
词语解释:鬼难  拼音:guǐ nán
谓鬼怪丛聚为患。《后汉书·西域传论》:“若其境俗性智之优薄……身热首痛风灾鬼难之域,莫不备写情形,审其根实。”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一章:“所有自古之崇山、盘栈、絶漠、横沙、头痛、身热之区,风灾、鬼难之地,深箐、密林之域,毒蛇、猛兽之所盘据,毛人、生番之所栖宿,莫不夷险,平难,除莽,涤秽,犁巢,扫穴,奔魑,走魅,成为都会,邑居相望。”
词语解释:五难  拼音:wǔ nán
谓有碍养生之道的五种情欲。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絶,此四难也。神虑消散,此五难也。”《宋书·傅亮传》:“五难之根既拔,立生之道无累,人患殆乎尽矣。”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效许询〈自序〉诗》:“五难既洒落,超迹絶尘网。”
词语解释:扫难  拼音:sǎo nán
平定患难。《南齐书·和帝纪赞》:“ 和帝 晚隆,扫难清宫。”
词语解释:及难  拼音:jí nán
(1).指灾难发生时。《左传·僖公五年》:“及难,公使寺人 披 伐 蒲 。”
(2).遇祸。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六·郑端清世子》:“王府一旧人忽遇 端清 于山中云:‘传语诸孙当速去,故里不可居也。’ 寿平 兄弟以为妄,不听,未几,及难。”
词语解释:安难  拼音:ān nán
谓不避祸难。《管子·权修》:“赏罚不信,民无廉耻,而求百姓之安难,兵士之死节,不可得也。”《荀子·富国》:“其耕者乐田,其战士安难,其百吏好法,其朝廷隆礼,其卿相调议,是治国已。” 杨倞 注:“安难,不逃难也。”《史记·张仪列传》:“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
词语解释:变难  拼音:biàn nán
变乱。《晋书·山涛传》:“及 永寧 之后,屡有变难。”《资治通鉴·宋武帝永初三年》:“待其强臣争权,变难必起,然后命将出师,可以兵不疲劳,坐收 淮 北也。” 许地山 《〈空山灵雨〉弁言》:“自入世以来,屡遭变难,四方流离,未尝宽怀就枕。”
词语解释:入难  拼音:rù nán
犹赴难。《慎子·因循》:“是故先王见不受禄者不臣;禄不厚者,不与入难。”
词语解释:折难  拼音:shé nán
(1).消除患难。《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君之设智,能为主安危修政,治乱彊兵,批患折难。”
(2).诘难;争辩。《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四年》:“ 丕 在 并州 , 隆 等以其谋告之。 丕 外虑不成,口虽折难,心颇然之。”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九:“每相见輒谈儒佛异同,相与折难。” 郑振铎 《桂公塘》三:“那两位贵酋,也高高兴兴的和 天祥 折难,攻驳。”
词语解释:答难  拼音:dá nán
答辩疑难问题。 唐 牛肃 《纪闻·牛应贞》:“﹝ 牛应贞 ﹞每夜中眠熟,与文人谈论,文人皆古人知名者,往来答难。”《新唐书·李沁传》:“ 玄宗 开元 十六年,悉召能言佛、道、 孔子 者相答难禁中。”
词语解释:法难  拼音:fǎ nán
佛教徒指毁灭佛法的事件。 中国 历史上有四次重大的“法难”。即 北魏 太武帝 、 北周 武帝 、 唐武宗 和 后周 世宗 的毁灭佛法事件。史称“三武一宗”。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三章:“ 北朝 道教势力由 寇天师 而光大,遂有 太武 世之法难。”
词语解释:辨难  拼音:biàn nán
辩驳、问难。辨,通“ 辩 ”。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溪渔子》:“辨难上下古今事,折衷损益,根据理道。” 孙中山 《驳〈保皇报〉》:“乃彼既知为美政,而又认为最终之结果,胡为如此矫强支离,多端辨难也?” 鲁迅 《集外集·渡河与引路》:“至于辨难驳诘,更可一笔勾消。”
词语解释:追难  拼音:zhuī nán
追问责难。 汉 王充 《论衡·问孔》:“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 孔子 ,何伤於义。”
词语解释:困难  拼音:kùn nán
(1).谓处境艰难。亦指事情复杂、阻碍多。《易·震》“九四,震遂泥” 三国 魏 王弼 注:“艾其震也,遂困难矣。” 毛泽东 《关于重庆谈判》:“我们要承认困难,分析困难,向困难作斗争。”
(2).生活穷困。 李準 《李双双》三二:“这几户都是困难户,需要救济一部分工分。”
词语解释:诘难  拼音:jié nán
诘问驳难。《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乃著书,籍以 蜀 父老为辞,而己詰难之,以风天子。” 宋 苏轼 《请诘难圆丘六议札子》:“欲望圣旨行下,令议者与臣反覆詰难,尽此六议之是非。”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诘难者问:那么,写杀人最好是自己杀过人,写妓女还得去卖淫么?答曰:不然。”
词语解释:释难  拼音:shì nán
(1).解除危难。《战国策·赵策三》:“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2).解答诘难。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答 言偃 之絃歌,则称戏言以释难。”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不得已而忿激之,聊以释难解嘲,轻率躁妄,何尝由衷?”
词语解释:戒难  拼音:jiè nán
预防患难。 汉 桓宽 《盐铁论·和亲》:“是以古者蒐獮,振旅而数军实焉,恐民之愉佚而亡戒难。”
词语解释:脱难  拼音:tuō nán
脱离患难。《史记·太史公自序》:“攻城野战,获功归报, 噲 商 有力焉;非独鞭策,又与之脱难。” 唐 谷神子 《博异志·敬元颖》:“今井内已无水,君子诚能命匠淘之,则获脱难矣。”
词语解释:昏难  拼音:hūn nán
谓政局昏乱危难。《宋书·刘景素传》:“夫王起兵之日,止在匡救昏难,放殛姦盗,非它故也。”
词语解释:齐难  拼音:qí nán
庄敬。《礼记·儒行》:“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郑玄 注:“齐难,齐庄可畏难也。” 王引之 《经义述闻·礼记下》:“难,读为戁。《説文》:‘戁,敬也。’……齐难与恭敬义亦相近也。 郑 曰:‘齐庄可畏难’,殆失之迂矣。”
词语解释:惮难  拼音:dàn nán
畏难。 晋 葛洪 《抱朴子·省烦》:“此亦改烧石去血食之比,无所惮难。”
词语解释:登难  拼音:dēng nán
犹赴难。《三国志·蜀志·杨戏传》:“将军敦壮,摧锋登难,立功立事,于时之干。”
词语解释:蹇难  拼音:jiǎn nán
犹言困苦艰难。《易·蹇》“王臣蹇蹇” 唐 孔颖达 疏:“志匡王室,能涉蹇难,而往济蹇,故曰王臣蹇蹇。” 宋 范仲淹 《易义》:“夫未合之时,体乖志疑,动虞蹇难,求援而济者也。”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四:“顾自鬻自求,贤者所耻,加之新罹蹇难,始欲自脩。”
词语解释:繁难  拼音:fán nán
复杂困难;多困难。 宋 欧阳修 《举官札子》:“臣勘会本路州县至多,甲马甚众,比於三路,最号繁难。”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士生斯世,而欲以为学者,不亦劳苦而繁难乎?”《平山冷燕》第六回:“ 宋先生 既是做诗这等繁难,也就不该来了。” 邹韬奋 《干》:“不怕繁难,愈繁难愈要干,只有干能解决繁难,不干决不能丝毫动摇繁难。”
词语解释:违难  拼音:wéi nán
避难。《国语·周语中》:“虽吾 王叔 ,未能违难。”《北齐书·李维廉传》:“本郡纷扰,违难赴京。”《新唐书·窦建德传》:“我闻 高鸡泊 广袤数百里,葭薍阻奥,可以违难。” 章炳麟 《艾如张董逃歌序》:“是时 青岛 、 旅顺 既割,天下土崩,过计者欲违难异域,寄籍为流民。”
词语解释:平难  拼音:píng nán
平除危难。《三国志·蜀志·后主传》“五年春,丞相 亮 出屯 汉中 ” 裴松之 注引《诸葛亮集》载 刘禅 诏:“ 昭烈皇帝 体明叡之德,光演文武,应乾坤之运,出身平难,经营四方,人鬼同谋,百姓与能。”《新五代史·唐庄宗纪上》:“ 昭宗 慰劳 克用 ,使与 茂贞 解仇以紓难,拜 克用 ‘忠正平难功臣’,封 晋王 。”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二章:“毒蛇、猛兽之所盘据,毛人、生番之所栖宿,莫不夷险,平难,除莽,涤秽,犂巢,扫穴,奔魑,走魅,成为都会,邑居相望。”
词语解释:设难  拼音:shè nán
谓设词诘难。《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今三郡未復,园陵单外,而公卿选懦,容头过身,张解设难,但计所费,不图其安。”《资治通鉴·汉顺帝永建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设难者,铺设其辞以发难。” 清 吴伟业 《赠苍雪》诗:“设难 何衡阳 ,答疑 刘少府 。” 章炳麟 《文学说例》:“《文选》不録口説,此后人所宜法。惟録 宋玉 《对楚王问》,盖与《渔父》《卜居》同为设难,非具有此对,故独取尔。”
词语解释:指难  拼音:zhǐ nán
犹赴难。《宋书·沉庆之传》:“羣帅仗节,指难如归。”
词语解释:惨难  拼音:cǎn nán
犹惨祸。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一:“假使他不中这一个举,不得这一笔贺喜钱,他总还可以多活得一些年辰,不至于遭这样的惨难罢。”
共177,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