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一马上声 [xià,上下,名词][jiǎ,真假][qiě][详注1][xià,华夏][rě][爹上声。鱼口张貌,唇下垂貌。][chà][jiǎ][rě][yǎ]粿


注1:苴 【集韻】側下切,音鮓。【莊子·讓王篇】其土苴以治天下。【註】土苴,和糞草。又【正韻】才野切,音灺。幔也。又伺也。
共220,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首字词组
雅志雅音雅怀雅故雅雅雅健雅度雅胜
雅意雅乐雅正雅曲雅论雅客雅节雅才
雅颂雅量雅操雅会雅思雅句雅戏雅饮
雅称雅兴雅咏雅琴雅郑雅号雅弄雅情
雅道雅俗雅集雅合雅拜雅名雅驯雅文
雅歌雅望雅爱雅素雅士雅贶雅似雅器
雅韵雅好雅篇雅声雅制雅契雅词雅谈
雅趣雅言雅宴雅风雅澹雅性雅燕雅吹
雅奏雅尚雅调雅什雅人雅游雅步雅容
雅淡雅致雅相雅章雅舞雅丽雅重雅奥

词语解释:雅志  拼音:yǎ zhì
平素的意愿。《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关内侯 王祥 履仁秉义,雅志淳固。” 宋 苏轼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词:“约他年,东还海道,愿 谢公 雅志莫相违。” 明 高启 《咏隐逸》之一:“ 子平 谢累辟,雅志在隐居。” 沉昌直 《〈柳溪竹枝词〉序》:“独是予也不才, 分湖 故事,雅志搜罗。顾以年年奔走,百无一成。”
词语解释:雅意  拼音:yǎ yì
(1).素来的意愿;本意。《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大将军 霍光 缘上雅意,以 李夫人 配食,追上尊号,曰 孝武皇后 。” 颜师古 注:“雅意,素旧之意。” 宋 欧阳修 《送京西提点刑狱张驾部》诗:“职清事简称雅意,蠹书古篋晨装轻。” 清 俞樾 《诸子平议·扬子法言一》“众人所不能踰也”:“今按正文初无如天之説, 李氏 增益其义,诚非 扬子 雅意。”
(2).很留意。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五:“ 顺图 萧散风度,雅意文墨,蓄法书名画甚富。”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 赵宋 诸帝,雅意文墨。 庆历 间,《崇文总目》所载,三万餘卷。”
(3).风雅的情趣。 三国 魏 吴质 《答东阿王书》:“然后极雅意,尽欢情。” 宋 刘过 《沁园春·王汝良自长沙归》词:“不復少年,插花搥鼓,雅意在乎云水乡。” 清 吴伟业 《赠家园次湖州守五十韵》:“雅意通毫素,閒素托 剡 藤。”
(4).美意;好意。常用为敬辞。 明 唐顺之 《与田巨山提学书》:“ 约之 过敝邑,寄到手书……多谢雅意。”《文明小史》第四一回:“学生都另外加给奬赏,以酬答他们从前一番雅意。” 鲁迅 《书信集·致张慧》:“有负雅意,真是十分抱歉。”
词语解释:雅颂  拼音:yǎ sòng
亦作“ 雅讼 ”。
(1).《诗经》内容和乐曲分类的名称。雅乐为朝廷的乐曲,颂为宗庙祭祀的乐曲。《论语·子罕》:“子曰:‘吾自 卫 返 鲁 ,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刘宝楠 正义:“《诗》之风、雅、颂以体别,乐之风、雅、颂以律同,本之性情,稽之度数,协之音律,其中正和平者,则俱曰雅颂焉云尔。”
(2).指盛世之乐、庙堂之乐。《礼记·乐记》:“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 孔颖达 疏:“雅以施正道,颂以赞成功,若听其声,则淫邪不入,故志意得广焉。” 汉 贾谊 《新书·傅职》:“干戈戚羽之舞,管籥琴瑟之会,号呼歌謡,声音不中律,燕乐雅讼逆乐序,凡此其属,詔工之任也。” 唐 李白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雅颂播 吴 越 ,还如太阶平。” 明 方孝孺 《君子斋记》:“有形者皆足悟乎目,不特閲典謨雅颂而后至理可乐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申报》:“聆其节奏,庄严肃穆,不同凡响,令人悠然起敬,如亲 三代 以上之承平雅颂。”
词语解释:雅称  拼音:yǎ chēng
(1).素称。《后汉书·韦彪传》:“好学洽闻,雅称儒宗。” 宋 柳永 《永遇乐》词之二:“甘雨车行,仁风扇动,雅称安黎庶。”
(2).美称。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辨经》:“而今之致餼於人者,反借以为雅称,是以鬼事人也。”
词语解释:雅道  拼音:yǎ dào
(1).正道;忠厚之道。《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 唐 司空图 《上考功》:“恭惟故府尚书 王公 ,标延雅道,藻耀儒林,业裕匡时,仁周济物。” 清 章学诚 《复崔荆州书》:“今诸縉绅,磨勘月餘,签摘如麻,甚至屡加詆詰嘲笑,全失雅道。”
(2).指创作、欣赏诗、书、画等风雅之事。 隋 江总 《庄周画颂》:“丹青可久,雅道斯存。” 唐 郑谷 《寄题诗僧秀公》诗:“近来雅道相亲少,唯仰吾师所得深。”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序》:“ 唐 几三百年,鼎钟挟雅道,中间大体三变。”
(3).高雅不俗。《红楼梦》第二三回:“踟蹰再四,单把那文理雅道些的,拣了几套进去,放在牀顶上,无人时方看;那粗俗过露的,都藏於外面书房内。”
词语解释:雅歌  拼音:yǎ gē
(1).伴以雅乐歌唱的诗歌。《汉书·艺文志》:“《雅歌诗》四篇。” 王先谦 补注:“旧雅乐四曲:一曰《鹿鸣》,二曰《騶虞》,三曰《伐檀》,四曰《文王》,皆古声辞。此四篇岂即四曲歟?”《通志·乐一》有 南朝 梁武帝 《雅歌》十二曲,即《俊雅》《皇雅》等,郊庙朝廷用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创定雅歌,以咏祖宗。”《隋书·音乐志下》:“时散骑侍郎 邓静 善咏雅歌,乐师 尹胡 能习宗祀之曲。”
(2).风雅的歌吟。 三国 魏 嵇康 《游仙诗》:“临觴奏《九韶》,雅歌何邕邕。” 宋 赵鼎臣 《念奴娇·送王长卿赴河间司录》词:“万柳亭边,雅歌堂上,醉倒春风里。”《三国演义》第一○四回:“好看緑阴清昼里,于今无復雅歌声。”
词语解释:雅韵  拼音:yǎ yùn
(1).雅正的韵律。 汉 蔡邕 《琴赋》:“指掌反覆,抑案藏摧,於是繁絃既抑,雅韵復扬。” 唐 李商隐 《高松》诗:“有风传雅韵,无雪试幽姿。” 明 宋濂 《送晋王傅李君恩迪之官诗》序:“我知 李君 文且贤也,翩翩乎修辞,截截乎雅韵。”
(2).风雅的韵致。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嘲弄嗤妍,凌尚侮慢者,谓之萧豁雅韵。”《宋书·谢方明传》:“无他伎能,自然有雅韵。” 宋 叶适 《题韩尚书帖》:“当时有识者皆怪讶,谓‘此乃古人遗风,前辈雅韵,奈何反被劾也’。”
词语解释:雅趣  拼音:yǎ qù
(1).高雅的情趣。 晋 道恒 《释驳论》:“名位财色,世情之所重,而沙门视之如秕穅,可谓忍人所不能去,斯乃标尚之雅趣,弘道之胜事。” 元 张宇 《赠皇甫德章》诗:“雅趣钱神外,高情酒圣中。”《红楼梦》第七六回:“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郭沫若 《卓文君》第三景:“哼,我没有你那样雅趣茏葱的诗兴!”
(2).指情趣高雅。 老舍 《骆驼祥子》七:“书房里是那么干净雅趣,立着他这么个满脸血的大汉,非常的不像样。”
词语解释:雅奏  拼音:yǎ zòu
(1).典雅的乐曲。 唐 王邕 《湘灵鼓瑟》诗:“诚能传此意,雅奏在宫商。” 金松岑 《心声》:“涤荡筦絃之淫听,张皇金石之雅奏。”
(2).指高雅的文辞。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至如 太白 《乌栖曲》诸篇,则又寓意高远,尤为雅奏。”
(3).对他人演奏的敬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得聆雅奏,倾心向往。” 郭沫若 《女神·棠棣之花》诗:“很好,我也很想倾听你的雅奏呢。”
词语解释:雅淡  拼音:yǎ dàn
见“ 雅澹 ”。
词语解释:雅澹  拼音:yǎ dàn
亦作“ 雅淡 ”。
(1).高雅恬静。 南朝 陈 徐陵 《晋陵太守王励德政碑》:“丰神雅澹,识量宽和。” 唐 裴铏 《传奇·崔炜》:“容仪艷逸,言旨雅澹。”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音律》:“遂造诸乐……然其声雅澹,不为时所好。” 燕谷老人 《续孽海花》第四十回:“只见 木生 已上楼梯,身后跟着一个倌人,身材娇怯,丰神雅淡。”
(2).高尚淡泊。《北史·陆俟传》:“ 珍 子 旭 ,性雅澹,好《易》纬候之学。” 唐 蒋防 《霍小玉传》:“生本性雅淡。”《论语齐景公待孔子五章》弹词:“你看他志趣雅淡纯是古,那裡有半点轻狂露舌尖。”
(3).雅致素净。 明 高明 《琵琶记·牛氏规奴》:“珠翠丛中长大,倒堪雅淡梳妆。”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游春》:“照面盆为镜,谁怜雅澹梳妆。”《红楼梦》第八回:“﹝ 宝釵 ﹞一色儿半新不旧的,看去不见奢华,惟觉雅淡。”
词语解释:雅音  拼音:yǎ yīn
正音,有益於风教的诗歌和音乐。《宋书·乐志一》:“ 魏文侯 虽好古,然犹昏睡於古乐,於是淫声炽而雅音废矣。” 唐太宗 《帝京篇》之四:“去兹 郑 卫 声,雅音方可悦。” 清 朱祖谋 《望江南·杂题我朝诸名家词集后·陈兰甫》词:“若举经儒长短句,岿然高馆《忆江南》。绰有雅音涵。”
词语解释:雅乐  拼音:yǎ yuè
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时所用的舞乐。 周 代用为宗庙之乐的六舞,儒家认为其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奉之为雅乐的典范。历代帝王都循例制作雅乐,以歌颂本朝功德。《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 郑 声之乱雅乐也。”《汉书·礼乐志》:“ 汉 兴,乐家有 制氏 ,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大乐官,但能纪其鏗鎗鼓舞,而不能言其义……是时, 河间献王 有雅材,亦以为治道非礼乐不成,因献所集雅乐。”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宴乐’。”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乐通一》:“ 唐 乐律吕主旋宫之法,以五音加二变……为雅乐八十四调。” 清 顾炎武 《书女娲庙》诗:“ 凉州 龟兹 奏宫庙, 汉 魏 雅乐随波涛。”
词语解释:雅量  拼音:yǎ liàng
(1).宏大的气度。亦指气度宏大。 汉 杨修 《答临淄侯笺》:“若乃不忘经国之大美,流千载之英声,铭功 景 鐘,书名竹帛,斯自雅量,素所畜也。” 唐 杜甫 《移居公安赠卫大郎钧》诗:“雅量涵高远,清襟照等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骂鸭》:“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徵於声色。” 陈毅 《枣园曲》:“先生雅量多风趣,常巾履萧然酣睡,直过卓午。”
(2). 汉 荆州 牧 刘表 好酒,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中雅,小曰季雅。伯雅受七升,中雅受六升,季雅受五升。见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酒诲》。后世因称人善饮为“雅量”。《儿女英雄传》第二回:“ 安老爷 本是个雅量,遇着那些同寅宴会却也去走走。”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饮量》:“不但谈艺无人,即豪饮者亦少,文字饮更不待言,求如三十年前 祖舫斋 师之雅怀雅量,杳不可得。”
词语解释:雅兴  拼音:yǎ xìng
高雅的兴致。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夹钟二月》:“寻 五柳 之先生,琴尊雅兴;謁孤松之君子,鸞凤腾翩。” 唐 牟融 《游报本寺》诗:“雅兴共寻方外乐,新诗争羡 郢 中才。”《镜花缘》第八七回:“我因今日飞鞋这件韵事,久已要想替他描写描写……姐姐可有此雅兴?”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
词语解释:雅俗  拼音:yǎ sú
(1).文雅和粗俗。 汉 王充 《论衡·四讳》:“雅俗异材,举措殊操。”《南史·张欣泰传》:“ 欣泰 通涉雅俗,交结多是名素,下直輒著鹿皮冠,衲衣锡杖,挟素琴。”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七:“今人诗且未论雅俗,但开卷看其题目,即可望而辨之。” 鲁迅 《且介亭杂文·答〈戏〉周刊编者信》:“这也并非全为了用这来区别人的上下,雅俗,好坏。”
(2).雅人和俗人。《晋书·段灼传》:“ 艾 ( 邓艾 )性刚急,矜功伐善,而不能协同朋类,轻犯雅俗,失君子之心。”《文选·任昉〈百辟劝进今上笺〉》:“且明公本自诸生,取乐名教,道风素论,坐镇雅俗。” 李善 注:“ 王隐 《晋书》, 刘琨 表曰: 李术 以素论门望,不可与樵采同日也。《孙绰子》曰:或问雅俗,曰: 涇 渭 分流,《雅》《郑》异调。” 宋 柳永 《一寸金》词:“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靚妆艷冶。” 清 李渔 《风筝误·请兵》:“故此在兵部乞恩,补了这边的缺,原只説来坐镇雅俗的,不想一到地方,就多事起来。”
(3).指雅正的风气。 唐 杨巨源 《薛司空自青州归朝》诗:“已变畏途成雅俗,仍过旧里揖清风。”
词语解释:雅望  拼音:yǎ wàng
(1).清高的名望。《三国志·魏志·桓阶陈羣等传评》:“ 陈羣 动仗名义,有清流雅望。”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都督 阎公 之雅望,棨戟遥临。”亦指有名望的人。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阻奸》:“再寻求贤宗雅望,去留先决。” 王季思 等注:“贤宗雅望--宗室裡贤德而有名望的。”
(2).仪表美好。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士有风姿丰伟,雅望有餘,而怀空抱虚,干植不足,以貌取之,则不必得贤。”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魏武 将见 匈奴 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 崔季珪 代……令间谍问曰:‘ 魏王 何如?’ 匈奴 使答曰:‘ 魏王 雅望非常,然牀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3).正人所瞩望。 唐 李绰 《〈尚书故实〉序》:“ 宾护 尚书 河东 张公 ,三相盛门,四朝雅望。”
(4).厚望。亦为敬词。 清 钱谦益 《南京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潘守正授承德郎制》:“勉副雅望,服此训辞。”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三篇七:“鄙人难负监督 秦公 之雅望及桑梓之重托,勉力来就斯职。”
词语解释:雅好  拼音:yǎ hǎo
平素爱好。 汉 张衡 《西京赋》:“雅好博古,学乎旧史氏,是以多识前代之载。”《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吾雅好山水,此有胜处,吾欲观之。” 明 胡应麟 《诗薮·遗逸下》:“ 魏文 ,史称其雅好读书,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词语解释:雅言  拼音:yǎ yán
(1).雅正之言。古时指通语,同方言对称。《论语·述而》:“《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杨伯峻 注:“雅言,当时中国所通行的语言。” 刘师培 《文章源始》:“言之文者,纯乎雅言者也。”自注:“ 仪徵 阮氏 曰:‘雅言者,犹今官话也。“雅”与“夏”通,“夏”为中国人之称,故“雅言”即中国人之言。’”
(2).指正确合理的言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陛下亦宜自谋,以諮諏善道,察纳雅言。”《北史·魏纪二·太武帝》:“ 萧何 之对,非雅言也。”
(3).高雅的言辞。 唐 孟郊 《同溧阳宰送孙秀才》诗:“清韵始啸侣,雅言相与和。” 清 章学诚 《方志立三书议》:“史之为道也,文士雅言,与胥吏簿牘,皆不可用;然捨是二者,则无所以为史矣。” 陈毅 《开国小言》诗:“奇景要大作,开国待雅言。”
词语解释:雅尚  拼音:yǎ shàng
(1).风雅高尚。《三国志·魏志·徐邈传》:“比来天下奢靡,转相倣效,而 徐公 雅尚自若,不与俗同。”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知己》:“文方復雅尚之至,尝以律度百代为任,古之能者往往不至焉。” 清 赵翼 《拜袁揖赵哭蒋三图》诗:“ 程生 作绘定可人,雅尚所存非漫戏。”
(2).极崇尚。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规箴》:“ 王夷甫 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 清 李渔 《奈何天·虑婚》:“花面冲场,正生避席,非关倒置梨园,祗为从来雅尚。” 陈衍 《〈沉乙盦诗〉序》:“君诗雅尚险奥,聱牙鉤棘中时復清言见骨,诉真宰,盪精灵。”
词语解释:雅致  拼音:yǎ zhì
(1).高雅的意趣。《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名节殊途,雅致同趣。” 张铣 注:“人之名节虽则殊道,事君之义亦同趣理。” 宋 陈亮 《何茂宏墓志铭》:“暇则从容园池,以小诗自娱,皆清切有雅致。” 明 张居正 《答奉常刘小鲁书》:“公雅致,僕所深谅。”
(2).美观而不落俗套。 茅盾 《锻炼》二四:“院子里那几棵松柏,葡萄棚,玲珑雅致,很有点什么风味。”
词语解释:雅怀  拼音:yǎ huái
高雅的胸怀。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形貌既伟,雅怀有概。” 唐 李白 《春夜宴桃李园序》:“不有佳作,何申雅怀。” 明 文徵明 《送冢宰朱玉峰之南京》诗:“留务从来须长者,雅怀自喜得閒曹。”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饮量》:“求如三十年前 祖舫斋 师之雅怀雅量,杳不可得。旧时门士,落落如晨星。”
词语解释:雅正  拼音:yǎ zhèng
(1).典雅纯正。 汉 应劭 《风俗通·声音·笛》:“笛者,涤也。所以荡涤邪秽,纳之於雅正也。” 宋 王安石 《上邵学士书》:“虽庸耳必知雅正之可贵,温润之可宝也。” 清 黄宗羲 《答张尔公论茅鹿门批评八家书》:“按序中言其学问通博,文辞雅正深粹。”
(2).方正。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嶠 性雅正,常疾 勗 諂諛。”《南史·张种传》:“ 种 少恬静,居处雅正,傍无造请。”
(3).套语。常用于书画等的题款上,意谓对方高雅,请其指正。
词语解释:雅操  拼音:yǎ cāo
(1).雅正的乐曲。《后汉书·仲长统传》:“弹《南风》之雅操,发清商之妙曲。” 唐 李群玉 《失鹤》诗:“堕翎留片雪,雅操入孤琴。” 清 李渔 《蜃中楼·训女》:“明朝去把 华 封祷,奏一曲壎箎雅操。”
(2).高尚的操守。《晋书·山涛传》:“足下在事清明,雅操迈时。” 唐 岑参 《范公〈丛竹歌〉序》:“美 范公 之清致雅操,遂为歌以和之。”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英声超北地,雅操迈东乡。”
词语解释:雅咏  拼音:yǎ yǒng
谓风雅地吟唱。《晋书·隐逸传·陶潜》:“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雅咏温恭,必欠伸鱼睨。” 南朝 齐 王俭 《太宰文简褚彦回碑文》:“餐舆诵于丘里,瞻雅咏于京国。”
词语解释:雅集  拼音:yǎ jí
犹雅会。 宋 姜夔 《一萼红·人日登长沙定王台》词:“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柳还裊万丝金。”《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吾辈今日雅集,不可无诗。” 茅盾 《子夜》十七:“今晚上这雅集也是为了 徐曼丽 。”
词语解释:雅爱  拼音:yǎ ài
(1).素来爱好。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吾雅爱其手迹,常所寳持。” 唐 卢照邻 《〈驸马都尉乔召集〉序》:“凡所著述,多以适意为宗,雅爱清灵,不以繁词为贵。” 清 陈田 《明诗纪事己籤·谢榛》:“ 赵王 雅爱 茂秦 诗。”
(2).敬词。厚爱。《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诗后边也有一行小字道:‘承芳卿雅爱,敢不如命。’看罢,纳诸袖中。” 清 李渔 《慎鸾交·目许》:“既蒙雅爱,小弟不敢固辞。”《荡寇志》第七六回:“世兄这般雅爱,怎当得起?”
词语解释:雅篇  拼音:yǎ piān
优美的篇章。 南朝 梁元帝 《从军行》:“ 荀令 多文藻,临戎赋雅篇。”《陈书·陆瑜传》:“雅篇艳什,迭互锋起。” 唐 皎然 《奉陪陆使君长源诸公游支硎寺》诗:“佐游继雅篇,嘉会何由逢。”
词语解释:雅宴  拼音:yǎ yàn
亦作“ 雅燕 ”。 高雅的宴饮。 宋 秦观 《满庭芳·咏茶》词:“雅燕飞觴,清谈挥麈,使君高会羣贤。” 马其昶 《〈濂亭集〉序》:“世固有能审雅宴之声,而别 淄 澠 之味者。”
词语解释:雅调  拼音:yǎ diào
(1).雅乐。《宋书·乐志四》:“迁善自雅调,成化由清均。” 唐 张濛 《晓过南宫闻太常清乐》诗:“雅调乘清晓,飞声向远空。”
(2).高雅的韵调或格调。 唐 朱湾 《筝柱子》诗:“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 毛泽民 词,意境不深,间有雅调。”
(3).高雅有才情。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下:“ 长洲 惠茂卿 ,善鼓琴,别号 桐庵 ,清醇雅调,善与人交。”
词语解释:雅相  拼音:yǎ xiàng
体面;好看。如:快别这样干,叫人看见多不雅相。
词语解释:雅故  拼音:yǎ gù
(1).素心;素愿。《史记·荆燕世家》:“今 吕氏 雅故本推轂 高帝 就天下,功至大,又亲戚太后之重。” 司马贞 索隐:“雅训素也。谓 吕氏 素心奉推 高祖 取天下,若人推轂欲前进涂然也。”
(2).故旧,旧友。《新唐书·逆臣传上·安禄山》:“御下少恩,虽腹心雅故,皆为仇敌。”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二公皆 蜀 人,皆非有平生雅故。” 钱基博 《辛亥革命运动中之蔡锷》:“ 度 与 黄兴 雅故,为 世凯 疏通其意。”
(3).雅正的训释。《汉书·叙传下》:“函雅故,通古今,正文字,惟学林。”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包含雅训之故,及古今之语。” 清 钱谦益 《向言》之一:“夫儒者之学,函雅故,通文章,逢衣博带,摄齐升堂,以为博士官文学掌故,优矣。”
词语解释:雅曲  拼音:yǎ qǔ
典雅的乐曲。《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惟与 程普 不睦”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瑜 曰:‘吾虽不及 夔 旷 ,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 唐太宗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诗:“清尊浮緑醑,雅曲韵朱弦。” 清 唐孙华 《闰三月十八日集忍庵堂中观伎》诗:“ 吴 歈雅曲嫌耳熟,别打羯鼓停笙簫。”
词语解释:雅会  拼音:yǎ huì
风雅之集会。 宋 刘子翚 《次韵陈成季郡会》:“雅会欣闻珠履集,新词好付《雪儿歌》。” 明 顾大典 《青衫记·家门始末》:“尘事常多雅会稀,忍不开眉。画堂歌管深深处,难忘酒盏花枝。” 清 孙枝蔚 《十四夜雪后同邓孝威等观灯》诗:“高怀怜节物,雅会重诗书。”
词语解释:雅琴  拼音:yǎ qín
古琴之一种。 汉 司马相如 《长门赋》:“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之五:“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弥深。” 宋 陈善 《扪虱新话·琴操》:“又琴,古人有谓之雅琴、颂琴者,盖古之为琴,皆以歌乎诗,古之雅颂,即今之琴操耳。”
词语解释:雅合  拼音:yǎ hé
(1).正好相合。《北史·长孙绍远传》:“﹝ 绍远 ﹞尝经 韩使君佛寺 ,闻浮图三层上鐸鸣,其音雅合宫调,因取而配奏,方始克谐。”
(2).雅会。 元 车玺 《〈河汾诸老诗集〉序》:“ 麻貽溪 、 张石泉 、 房白云 ……诸老,与 遗山 游从宦寓中,一时雅合,以诗鸣 河 汾 。”
词语解释:雅素  拼音:yǎ sù
(1).平素,平生。《汉书·王莽传上》:“考迹雅素,审知白黑。”《文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常思除弃小事,更申前好,二族俱荣,流祚后嗣,以明雅素中诚之效。” 吕延济 注:“雅素,犹平生也。”
(2).平素的交谊。《汉书·张禹传》:“君何疑而数乞骸骨,忽忘雅素,欲避流言,朕无闻焉。” 颜师古 注:“雅素,故也。谓师傅故旧之恩。” 宋 苏舜钦 《太常博士宋仲达墓铭》:“敢仗高义,因此行以求之,且使寧魄九原,示予不忘雅素也。”
(3).指平素有交谊。《新唐书·承天皇帝倓传》:“ 泌 与帝雅素,从容语 倓 事。”
(4).高雅恬淡;高雅质朴。《晋书·闵王承传》:“ 承 行达 武昌 ,释戎备见 王敦 。 敦 与之宴,欲观其意,谓 承 曰:‘大王雅素佳士,恐非将帅才也。’”《南史·顾觊之传》:“ 覬之 为 谢晦 卫军参军, 晦 爱其雅素,深相知待。”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宣和 殿阁亭沼絜齐清虚雅素若此。” 明 陆采 《怀香记·鞫询香情》:“潜窥青琐,见仪容风流雅素。” 章炳麟 《〈新方言〉序》:“方今国闻日陵夷,士大夫厌古学弗讲,独语言犹不违其雅素。”
词语解释:雅声  拼音:yǎ shēng
雅正之乐。《荀子·正制》:“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械用则凡非旧器者举毁。”《汉书·礼乐志》:“五音六律,依韦饗昭,杂变并会,雅声远姚。” 唐 皎然 《观李中丞洪二美人唱歌轧筝歌》:“淫声已闋雅声来,游鱼噞喁鹤裴回。”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后序》:“流彘而雅声变,哀 郢 而骚体兴。”
词语解释:雅风  拼音:yǎ fēng
(1).诗风,作诗的风气。 唐 司空图 《与王驾评诗》:“国初,上好文章,雅风特盛。”
(2).指《诗经》。 唐 包佶 《酬于侍郎湖南见寄十四韵》:“章甫经殊俗,《离骚》继雅风。”
词语解释:雅什  拼音:yǎ shí
(1).高雅、优美的诗文。常用作对他人诗文的美称。古时文章以十篇为一卷,名曰“什”;借指诗文篇章。 隋 江总 《南越木槿赋》:“雅什未名,骚人失藻。”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进士归礼部》:“鄙文不臧,既得而闻矣,而执事昔有雅什,常闻於道路,愚将切磋可乎?” 陈毅 《满江红·游广东旋至海南岛度假一周记沿途所见》词之七:“ 苏軾 、 胡銓 传雅什, 赵公 、三 李 标名节。”
(2).指写作诗文。 清 钮琇 《觚賸·河东君》:“有名妓 徐佛 者……其弟子曰 杨爱 ,色美於 徐 ,綺谈雅什,亦復过之。”
词语解释:雅章  拼音:yǎ zhāng
(1).雅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暨 后汉 郊庙,惟杂雅章,辞虽典文,而律非 夔 旷 。” 詹鍈 义证:“按‘杂’字义长,意谓 后汉 郊庙乐,杂用雅乐。” 唐 孟郊 《赠万年陆郎中》诗:“旧事笑推案,新声唯雅章。”《镜花缘》第五二回:“故 殷 因於 夏 ,有所损益, 商辛 无道,雅章湮灭。”
(2).高雅之篇章。谓诗文。 唐 欧阳詹 《泉州刺史席公宴邑中赴举秀才于东湖序》:“佐赞盛事,亦献雅章。”
词语解释:雅雅  拼音:yǎ yǎ
(1).文雅之士众多貌。《晋书·刘惔传》:“时人语曰: 洛中 雅雅有三 嘏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洛中 雅雅有三 嘏 : 刘粹 字 纯嘏 , 宏 字 终嘏 , 漠 字 冲嘏 ,是亲兄弟。”
(2).整肃貌。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天兵四罗,旂常婀娜,驾龙十二,鱼鱼雅雅。” 宋 王令 《梦蝗》诗:“雍雍材能官,雅雅仁义儒。”
(3).洁净整齐貌。 宋 叶适 《睦山堂铭》:“有简婉婉,有竹雅雅; 睦山 之下,尚启来者。”
词语解释:雅论  拼音:yǎ lùn
犹高论,雅正之论。亦用为敬词。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若如雅论,宜不验也。今试其小者,莫不効焉。” 南朝 宋 何承天 《答宗居士书》:“此乃形神俱尽之证,恐非雅论所应明言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直取其清谈雅论,剖玄析微。” 唐 杜甫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诗:“故人持雅论,絶塞豁穷愁。”
词语解释:雅思  拼音:yǎ sī
雅正的才思。 三国 吴 韦昭 《〈国语解〉叙》:“其明识高远,雅思未尽。”《新唐书·王涯传》:“ 涯 文有雅思, 永贞 、 元和 间,训誥温丽,多所稾定。”
词语解释:雅郑  拼音:yǎ zhèng
(1).雅乐和 郑 声。古代儒家以 郑 声为淫邪之音。因以“雅郑”指正声和淫邪之音。语本 汉 扬雄 《法言·吾子》:“或问:交五声十二律也,或雅或 郑 ,何也?曰:中正则雅,多哇则 郑 。” 三国 魏 曹植 《当事君行》:“人生有所尊尚,出门各异情;朱紫更相夺色,雅郑异音声。”《隋书·音乐志下》:“虽知操弄,雅郑莫分。” 宋 王安石 《即事》诗之四:“操竽入 齐 人,雅郑亦复殊。” 元 郝经 《原古上元学士》诗:“秋空玉琴张,搏拊分雅郑。”
(2).引申为正与邪、高雅与低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然才有庸儁,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 唐 颜真卿 《〈尚书刑部侍郎赠尚书右仆射孙逖公集〉序》:“雅郑在人,理乱由俗。” 明 宋濂 《文原》:“雅郑不分之谓荒,本末不比之谓断,筋骸不束之谓缓,旨趣不超之谓凡:是四者贼文之形也。” 清 戴名世 《〈闽闱墨卷〉序》:“其品格之高下,辞章之雅郑,波澜之大小,皆一一自呈露於行墨之间。”
词语解释:雅拜  拼音:yǎ bài
古代九种跪拜仪式之一。跪拜时先屈一膝,再屈一膝。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四:“ 朱文公 云:‘古者男子拜,两膝齐屈,如今之道拜。 杜子春 注《周礼》奇拜,以为先屈一膝,如今之雅拜,即今拜也。’”
词语解释:雅士  拼音:yǎ shì
才情富赡、品格高尚的人。《文选·曹植〈杂诗〉》 李善 注引 汉 应劭 《风俗通》:“士,《诗》云:‘殷士肤敏。’髦士俊秀,雅士博达,列士有不易之分,处士隐居放言。”《三国志·魏志·胡质传》:“ 武伯南 身为雅士,往者将军称之不容於口,今以睚眦之恨,乃为嫌隙。”《旧唐书·赵憬韦伦等传论》:“ 赵丞相 区分检裁,求为雅士,以争权而陷 陆贄 。” 明 胡应麟 《诗薮·闰馀中》:“就中若 丁晋国 谓 ,其才情足上下 寇忠愍 ,当时不入相,居然 宋 初一雅士。” 鲁迅 《三闲集·述香港恭祝圣诞》:“今年圣诞,尤为热闹,文人雅士,则在 陶园 雅集,即席挥毫,表示国粹。”
词语解释:雅制  拼音:yǎ zhì
(1).典范的体格法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故童子雕琢,必先雅製,沿根讨叶,思转自圆。” 唐 窦牟 《奉使至邢州赠李八使君》诗:“礼饰华缨重,才牵雅製餘。” 明 宋濂 《送许存礼赴北平教授任序》:“继前古之芳音,首群英之雅製云尔。” 清 陈田 《明诗纪事丙籤·吴宽》:“ 匏翁 诗,体擅臺阁之华,气含川泽之秀,冲情逸致,雅製清裁。”
(2).泛指雅正的式样。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卷一:“ 开元 以来,文官仕任(伍)多以紫皁官絁为头巾、平头子,相效为雅製。”
指典章制度。《晋书·舆服志》:“雅制弘多,式遵遗范,宾人异宪,师行殊则。”
词语解释:雅澹  拼音:yǎ dàn
亦作“ 雅淡 ”。
(1).高雅恬静。 南朝 陈 徐陵 《晋陵太守王励德政碑》:“丰神雅澹,识量宽和。” 唐 裴铏 《传奇·崔炜》:“容仪艷逸,言旨雅澹。”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音律》:“遂造诸乐……然其声雅澹,不为时所好。” 燕谷老人 《续孽海花》第四十回:“只见 木生 已上楼梯,身后跟着一个倌人,身材娇怯,丰神雅淡。”
(2).高尚淡泊。《北史·陆俟传》:“ 珍 子 旭 ,性雅澹,好《易》纬候之学。” 唐 蒋防 《霍小玉传》:“生本性雅淡。”《论语齐景公待孔子五章》弹词:“你看他志趣雅淡纯是古,那裡有半点轻狂露舌尖。”
(3).雅致素净。 明 高明 《琵琶记·牛氏规奴》:“珠翠丛中长大,倒堪雅淡梳妆。”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游春》:“照面盆为镜,谁怜雅澹梳妆。”《红楼梦》第八回:“﹝ 宝釵 ﹞一色儿半新不旧的,看去不见奢华,惟觉雅淡。”
词语解释:雅人  拼音:yǎ rén
(1).方正的人。《三国志·吴志·陆逊传》:“臣闻开国承家,小人勿用,靖譖庸回, 唐 书攸戒,是以雅人所以怨刺, 仲尼 所以嘆息也。”
(2).风雅之士。多指文人。 明 方孝孺 《题褚遂良书唐文皇帝哀册墨迹》:“ 晋 宋 间人,以风度相高,故其书如雅人胜士。”《儒林外史》第五五回:“这人姓 荆 ……开着一个裁缝铺。每日替人家做了生活,餘下来工夫就弹琴学字,也极喜欢做诗。朋友们和他相与的问他道:‘你既要做雅人,为甚么还要做你这贵行?’”参见“ 雅人深致 ”。
词语解释:雅人深致  拼音:yǎ rén shēn zhì
《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叔父 安 尝问:‘《毛诗》何句最佳?’ 道韞 称:‘ 吉甫 作颂,穆如清风。 仲山甫 永怀,以慰其心。’ 安 谓有雅人深致。”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谢公 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 遏 ( 谢玄 小字)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訏謨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后因以“雅人深致”指高雅的人意兴深远。亦用来形容人的言谈举止高尚文雅,不同于流俗。《花月痕》第五二回:“好呀!一院秋色,雅人深致,毕竟不同。”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一幕:“我们这孩子,最喜欢看 西湖 的风景画,可算得雅人深致。”亦作“ 雅人清致 ”。 清 梁章鉅 《浪迹续谈·不食物单》:“《随园食单》所讲求烹调之法,率皆常味蔬菜,并无山海奇珍,不失雅人清致。”
词语解释:雅舞  拼音:yǎ wǔ
亦作“ 雅儛 ”。 古代帝王用于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的舞蹈。分文、武两大类。文舞的舞者左手执籥,右手执翟。武舞的舞者手执朱干、玉戚等兵器。起源于 周 ,以后历代均有增删修订,以歌颂本朝的文治武功。 三国 魏 曹丕 《于谯作》诗:“献酬纷交错,雅舞何鏘鏘。” 晋 陆云 《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二:“西城善雅儛,总章饶清弹。” 宋 郭茂倩 《乐府诗集·舞曲歌辞序》:“雅舞者,郊庙朝饗所奏文、武二舞是也。古之王者,乐有先后,以揖让得天下,则先奏文舞;以征伐得天下,则先奏武舞;各尚其德也。 黄帝 之《云门》, 尧 之《大咸》, 舜 之《大韶》, 禹 之《大夏》,文舞也; 殷 之《大濩》, 周 之《大武》,武舞也。 周 存六代之乐,至 秦 惟餘《韶》《武》; 汉 魏 以后,咸有改革,然其所用,文武二舞而已,名虽不同,不变其舞。故《古今乐録》曰:‘自 周 以来,惟改其辞,示不相袭,未有变其舞者也。’……自 汉 已后,又有庙舞,各用於其庙。凡此皆雅舞也。”
词语解释:雅健  拼音:yǎ jiàn
典雅刚健。 宋 欧阳修 《〈释祕演诗集〉序》:“ 曼卿 诗词清絶,尤称 秘演 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 清 刘大櫆 《〈倪司城诗集〉序》:“虽其他稍涉平易者,而语必雅健,能不失诗人之意旨。” 闻一多 《红烛·黄鸟》:“这样便是他吐出的那阙雅健的音乐呀!”
词语解释:雅客  拼音:yǎ kè
高雅的客人。《花月痕》第三回:“我辈虽非雅客,竟欲到你小院一坐,不知可否?”
词语解释:雅句  拼音:yǎ jù
谓高雅美好的文辞。 宋 辛弃疾 《婆罗门引·用韵答赵晋臣敷文》词:“却觉君侯雅句,千载共心期。”
词语解释:雅号  拼音:yǎ hào
(1).高雅的名号。有时用作称他人名字的敬词。 唐 皮日休 《太湖诗·孤园寺》:“雅号曰 胜力 ,亦闻师佛氏。” 鲁迅 《呐喊·端午节》:“他们是没有受过新教育的,太太并无学名或雅号。”
(2).指绰号。含诙谐意。 茅盾 《子夜》六:“哲学、文学、艺术、医学、应用化学,一切一切,他都热心过几个星期或几天,‘万能博士’的雅号就是这么来的。”
词语解释:雅名  拼音:yǎ míng
谓名声美好。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三》:“ 洪 ( 洪迈 )雅名博洽,然於诸史《艺文志》不甚究心。”
词语解释:雅贶  拼音:yǎ kuàng
敬辞。称对方的赠与。《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前日不遗,比辱雅貺。” 唐 李商隐 《重祭外舅司徒公文》:“紵衣縞带,雅貺或比于 侨 吴 ;荆釵布裙,高义每符于 梁 孟 。” 明 叶宪祖 《鸾鎞记·春赏》:“天将暮,别去忙,谢不尽樽前雅貺。” 清 曾国藩 《复贺耦唐中丞书》:“二月接奉手示,兼辱雅貺,感谢感谢。”
词语解释:雅契  拼音:yǎ qì
(1).十分契合。 唐 杨炯 《送并州旻上人诗》序:“ 刘真长 之远致,雅契高风。”
(2).交情。 唐 王勃 《上明员外启》:“垂雅契於长年,叙情交於累世。” 清 徐士銮 《宋艳·奇异》:“虽无雅契,特以同郡之故,医疗棺敛,寄攒遣发,皆一力任之。”
词语解释:雅性  拼音:yǎ xìng
素性;本性。《汉书·哀帝纪赞》:“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新唐书·裴宽传》:“ 宽 兄弟八人……雅性友爱,於 东都 治第,八院相对。”《明史·孙应奎传》:“今大学士 杨一清 ,虽练达国体,而雅性尚通,难以独任。”
词语解释:雅游  拼音:yǎ yóu
(1).向来善于交际。《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项王 立诸侯王, 张耳 雅游,人多为之言。” 裴駰 集解引 韦昭 曰:“雅,素也。”《汉书·张耳传》作“雅游”。
(2).常常游历。《新唐书·元稹传》:“ 王昭 、 于友明 皆豪士,雅游 燕 赵 间,能得贼要领,可使反间而出 元翼 。”
(3).指所交往之人。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记详异》:“ 长公 故絶爱之,一时雅游亦无不知 长公 有鸚鵡者。”
词语解释:雅丽  拼音:yǎ lì
(1).高雅优美;雅正华丽。 汉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铭》:“经纬是综,雅丽是分。”《北史·李顺传》:“ 希远 弟 希宗 ,字 景玄 。性宽和,仪貌雅丽,有才学。” 宋 苏轼 《乞擢用程遵彦状》:“学问该洽,文词雅丽。”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们终于恍然 秦淮河 的船可以雅丽过于他处,而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
(2).指高雅优美的事物。 唐 颜真卿 《刻清远道士诗因而继作》诗:“客有神仙者,於兹雅丽陈。”
词语解释:雅度  拼音:yǎ dù
(1).正度,国家规定的法度。《晋书·张茂传》:“每所经营,轻违雅度,实非士女所望於明公。”
(2).高雅的风度。 南朝 梁 沉约 《怀旧诗》之九:“ 豫州 怀风范,绰然标雅度。”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李约》:“ 约 雅度简远,有山林之致。”《西湖佳话·葛岭仙迹》:“尝闻贤人君子之涉世,即居仕路中吐握风云,亦宜有山水之雅度,如老先生今日是也。”
(3).高雅的度量。 晋 孙绰 《颍州府君碑》:“君天纵杰迈,奇逸卓犖,茂才亮拔,雅度恢廓。” 唐 王勃 《三国论》:“然 备 数困而意不折,终能大启西土者,其惟雅度最优乎?” 宋 苏轼 《与人书》之四:“恃公雅度阔略细谨耳,然亦皇恐不可言也。”《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谁知他竟无一字怨尤,益加佩服老师的学识雅度。”
词语解释:雅节  拼音:yǎ jié
高尚的操守。 唐 杜审言 《赠崔融二十韵》:“雅节君弥固,衰颜余自伤。” 唐 骆宾王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诗:“霜松贞雅节,月桂朗冲襟。” 唐 杜甫 《送魏二十四司直充岭南掌选崔郎中判官兼寄韦韶州》诗:“佳声斯共远,雅节在周防。”
词语解释:雅戏  拼音:yǎ xì
高雅的游戏。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围棋有手谈、坐隐之目,颇为雅戏。” 明 袁宏道 《三月廿八日曹季和邀游岳祠置酒灵慧寺中》诗:“席终陈雅戏,鉤发每奇中。”
词语解释:雅弄  拼音:yǎ nòng
典雅的曲子。《南史·柳恽传》:“ 子良 尝置酒后园,有 晋 太傅 谢安 鸣琴在侧,援以授 惲 , 惲 弹为雅弄。” 唐 陆龟蒙 《丁隐君歌序》:“夜半山静,取琴弹之,奏雅弄一二而已。” 唐 张瀛 《赠琴棋僧歌》:“弦中雅弄若鏗金,指下寒泉流太古。”
词语解释:雅驯  拼音:yǎ xùn
典雅纯正;文雅不俗。《史记·五帝本纪论》:“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 尧 以来;而百家言 黄帝 ,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 宋 苏轼 《奏马澈不当屏出学状》:“谨按 澈 所论,文指雅驯,考验经史,皆有援据,此乃内舍生员之优者。” 明 徐渭 《祝佥事为神于南昌》:“ 天乐 多山,少文采,而 祝 独雅驯,貌端朗,面白晳,光采可鉴。” 郭沫若 《读了〈李家庄的变迁〉》:“人物呢,连名字也就不雅驯,如像 铁锁 、 冷元 、 白狗 、 二妞 之类。”
词语解释:雅似  拼音:yǎ sì
雅正,符合法度。似,助词,无义。《荀子·赋》:“性不得则若禽兽,性得之则甚雅似者与?” 梁启雄 释引 刘师培 曰:“似训为象,《説文》又训为若,《广雅》故似为语词,与‘如’‘若’同观。雅似犹言雅如也,特易如为似以叶韵耳。”
词语解释:雅词  拼音:yǎ cí
典雅的文辞。 唐 薛存诚 《御制段太尉碑》诗:“雅词黄绢妙,渥泽紫泥分。”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 刘孝标 有《续世説》十卷……惜哉其弗传也。藉传, 晋 梁 雅词,今尚盈耳哉。” 明 祁彪佳 《远山堂曲品·能品》:“传者照应精密,每于俗境,更见雅词,断非近日词人手。”
词语解释:雅燕  拼音:yǎ yàn
见“ 雅宴 ”。
词语解释:雅宴  拼音:yǎ yàn
亦作“ 雅燕 ”。 高雅的宴饮。 宋 秦观 《满庭芳·咏茶》词:“雅燕飞觴,清谈挥麈,使君高会羣贤。” 马其昶 《〈濂亭集〉序》:“世固有能审雅宴之声,而别 淄 澠 之味者。”
词语解释:雅步  拼音:yǎ bù
从容安闲地行走。 晋 陆云 《为顾彦先赠妇诗》:“雅步擢纤腰,巧笑发皓齿。” 南朝 梁元帝 《与萧挹书》:“想同僚多士,方驾连曹,雅步南宫,容与自玩。” 清 吴伟业 《永和宫词》:“雅步纤腰初召入,鈿合金釵定情日。”
词语解释:雅重  拼音:yǎ zhòng
(1).甚器重;甚敬重。《后汉书·张酺传》:“左中郎将 何敞 及言事者多讼 酺公 忠,帝亦雅重之。”《新唐书·韦景骏传》:“始 竇怀贞 雅重其材。及执政,荐为大理正、左臺御史中丞。” 明 袁宏道 《送潜江潘明府伯和入计序》:“余雅重之,故特述以为献。”
(2).雅正持重。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二》:“ 允 字 子师 , 太原 祁 人。容仪雅重,非礼不动。”《新唐书·韩偓传》:“ 偓 因荐御史大夫 赵崇 劲正雅重,可以準绳中外。” 明 方孝孺 《宁野轩铭》:“老成先进之人,皆浑厚雅重。”《红楼梦》第五七回:“且 岫烟 为人雅重, 迎春 是个老实人。”
(3).素来重视。 明 刘基 《闻高邮纳款漫成口号》:“圣朝雅重怀柔策,诸将当知虏掠非。” 明 文徵明 《叙送陆君世明》:“国朝之制,雅重进士之科。”
词语解释:雅胜  拼音:yǎ shèng
犹美好。《晋书·殷浩传》:“伏见故中军将军、 扬州 刺史 殷浩 体德沉粹,识理淹长,风流雅胜,声盖当时。”
词语解释:雅才  拼音:yǎ cái
亦作“ 雅材 ”。 不同寻常的才智。《汉书·礼乐志》:“ 河间献王 有雅材。” 唐 杜甫 《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诗:“是以资雅才,焕然立新意。” 清 谭嗣同 《三十自纪》:“精识雅才,所当更鑑其失,何復更效之也?”
词语解释:雅饮  拼音:yǎ yǐn
富于意趣地饮酒。 唐 李山甫 《寄太常王少卿》诗:“雅饮纯和气,清吟冰雪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林四娘》:“由此夜夜必至。每与闔户雅饮。”
词语解释:雅情  拼音:yǎ qíng
高雅的情谊。敬词。 明 张居正 《答楚抚院汪南明辞建坊书》:“叠承厚貺,深荷雅情。”
词语解释:雅文  拼音:yǎ wén
(1).犹文雅。《荀子·富国》:“所以説之者,必将雅文辩慧之君子也。” 王先谦 集解引 郝懿行 曰:“《荀》书雅字,多对鄙雅而言。此云雅文,即文雅耳。”
(2).雅正的文辞,。《汉书·王嘉传》:“ 谭 颇知雅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斯并鸿裁之寰域,雅文之枢辖也。”
词语解释:雅器  拼音:yǎ qì
(1).指乐器。 汉 蔡邕 《琴赋》:“爰制雅器,协之钟律。” 三国 魏 嵇康 《琴赞》:“懿吾雅器,载璞灵山,体具德贞,情和自然。”《礼记·乐记》“讯疾以雅” 唐 孔颖达 疏》:“雅谓乐器名。舞者讯疾,奏此雅器以节之。”《宋史·乐志一》:“ 照 因自造苇籥、清管、簫管、清笛、雅笛、大笙、大竽、宫琴、宫瑟、大阮、大嵇,凡十一种,求备雅器。”
(2).大才,高才。《北史·辛德源传》:“中书侍郎 刘逖 上表荐 德源 ……实后进之辞人,当今之雅器。”
词语解释:雅谈  拼音:yǎ tán
(1).高雅地谈论。《晋书·慕容皝载记》:“寧得安枕逍遥,雅谈卒岁邪?” 明 田艺蘅 《〈春雨逸响〉序》:“春雨闭门,良朋偶至,雅谈终日,无非金玉之音,退而纪之,用志毋忘。”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银杏》:“乡大夫有好为雅谈者。”
(2).指高雅的言谈。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序》:“復从乡邦先达,剽窃一二雅谈。”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古今语言》:“寧馨二字,今亦为雅谈。”
(3).正言,至理之言。《魏书·贾思伯传》:“ 思伯 曰:‘衰至便骄,何常之有?’当世以为雅谈。”
词语解释:雅吹  拼音:yǎ chuī
吹奏《雅》《颂》之乐。《后汉书·桓荣传》:“又詔诸生雅吹击磬,尽日乃罢。” 李贤 注:“吹管奏《雅》《颂》也。”
《雅》《颂》之乐。 唐 令狐峘 《释奠日国学观礼闻〈雅〉〈颂〉》诗:“颂歌清晓听,雅吹度风闻。”
词语解释:雅容  拼音:yǎ róng
优美脱俗的外表。 唐 叶季良 《赋得琢玉成器》:“雅容看更澈,餘响扣弥清。”
词语解释:雅奥  拼音:yǎ ào
典雅深奥。 唐 杨炯 《〈王勃集〉序》:“甄正乐府,取其雅奥为三百篇以续《诗》。” 明 宋濂 《〈丹崖集〉序》:“人以艰深文浅近者示之,则曰,是诚古文哉,何其雅奥而不羣也!”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言公中》:“ 秦 汉 石刻,款识奇古,文字雅奥,为后世所不可得者哉!”
共220,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