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灰平声 [详注1][lái][hāi hái][āi][kē][cāi][zāi][ái][音腮。多鬚貌。][gāi][详注2]

[守宮槐][pēi pī péi][léi][méi][音磓。《广韵》治玉。《集韵》锻也。][kuí][详注3][huī][léi][bēi][音隈。石不平。][傀儡]鼿[kuī][suī][亦手摩物也]


注1:能 《广韵》奴来切《正韵》囊来切。三足鳖。《尔雅·释鱼》鳖三足,能。《注》山海经,从山多三足鳖,今阳羡县君山池亦有之。 又与台通。三能,星名。《史记·天官书》魁下六星,两两相比,名曰三能。《注》作三台。
注2:欸 ēi,《唐韵》乌开切《集韵》《韵会》《正韵》於开切,音哀。《说文》訾也。一曰然也。《扬子·方言》欸,𧫦然也。南楚凡言然者,或曰欸,或曰𧫦。 又叹声。《陈芳·芸窗私志》今人暴见事之不然者,必出声曰欸,乌开切,乃叹声也。《楚辞·九章》欸秋冬之绪风。《王逸曰》欸,叹也。
注3:敦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都回切,音堆。《诗·豳风》敦彼独宿。《传》敦敦然独宿也。
共163,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首字词组
雷霆雷震雷陈雷封雷辊雷宗雷腾雷堆
雷雨雷鼓雷转雷行雷蛰雷室雷光雷渊
雷电雷同雷殷雷击雷驰雷椎雷门鹤雷辕
雷动雷门雷响雷居士雷岸雷鼗雷雷雷轴
雷吼雷音雷出雷解雷文雷地雷然雷轮
雷公雷塘雷泽雷厉雷硠雷呼雷神雷杼
雷车雷起雷师雷奋雷琴雷令雷祖雷气
雷鸣雷雹雷作雷变雷开雷觞雷令剑雷苏
雷奔雷斧雷峰雷部雷毂雷野雷阵雷氏剑
雷风雷火雷池雷填雷芽雷氏琴雷抃雷樽

词语解释:雷霆  拼音:léi tíng
亦作“靁霆”。
(1).震雷,霹雳。《易·繫辞上》:“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史记·乐书》作“鼓之以靁霆”。 宋 苏轼 《策略一》:“天之所以刚健而不屈者……其光为日月,其文为星辰,其威为雷霆,其泽为雨露,皆生於动者也。” 元 刘君锡 《来生债》第三折:“赤歷歷那电光掣一天家火块,吸力力雷霆震半壁崩崖。” 艾青 《光的赞歌》:“他也不怕天帝的愤怒和轰击他的雷霆,把火盗出了天庭。”
(2).喻威猛、迅猛。亦指威猛迅猛的军队。《三国志·魏志·王粲传》:“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违经合道,天人顺之。” 唐 韩愈 《送李尚书赴襄阳》诗:“纵猎雷霆迅,观棋玉石忙。” 金 宇文虚中 《上乌林天使》诗之二:“拭玉辕门吐寸诚,敢将缓颊沮天兵。雷霆儻肯矜彫弊,草芥何须计死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贬妖穴为罪隶论》:“我天王奉天父上帝之命,邪魔尽扫,拥雷霆之众,妖孽俱除。”
(3).对帝王或尊者的暴怒的敬称。《后汉书·独行传·彭脩》:“ 脩 排閤直入,拜於庭,曰:‘明府发雷霆於主簿,请闻其过。’”《南史·虞寄传》:“愿将军少戢雷霆,赊其晷刻。”
(4).泛指暴怒、盛怒。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二折:“直气的喒不邓邓按不住雷霆。” 吴组缃 《山洪》二:“保长大发雷霆,拍台擂桌的把 三官 骂了一顿。”
词语解释:雷雨  拼音:léi yǔ
由积雨云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降水伴随着闪电和雷声,往往发生在夏天的下午。《易·解》:“天地解而雷雨作。”《史记·五帝本纪》:“ 尧 使 舜 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 舜 行不迷。” 前蜀 韦庄 《暴雨》诗:“江村入夏多雷雨,晓作狂霖晚又晴。” 老舍 《四世同堂》九:“雷雨以后,多数是晴天。”
词语解释:雷电  拼音:léi diàn
亦作“靁电”。
(1).打雷和闪电。《书·金縢》:“秋,大熟,未穫,天大雷电以风。”《后汉书·列女传·许升妻》:“是日疾风暴雨,靁电晦冥。”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诗:“儿童畏雷电,鱼鳖惊夜光。” 郭沫若 《蔡文姬》第三幕:“忽然雷电震闪,大雨滂沱。”
(2).喻天子的雷霆之怒。《周书·尉迟运王轨等传论》:“ 颜之仪 风烈凛然,正辞以明节,崎嶇雷电之下,仅而获济。”
(3).以雷比刑罚,以电比人之明察,比喻朝廷严明的法律。《易·噬嗑》:“《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勑法。” 孔颖达 疏:“雷电欲取明罚勑法可畏之义,故连云雷电也。” 明 张居正 《答山东抚院李渐庵言吏治河漕书》:“故今振举纲维,精覈吏治,章之以雷电,悬之以象魏。”
(4).比喻执法严明,断狱迅速。 宋 曾巩 《送程公辟使江西》诗:“ 程侯 昔使 西山 下,金印出怀光满把。坐驰雷电破姦伏,力送春阳煦鰥寡。”
词语解释:雷动  拼音:léi dòng
亦作“靁动”。 语本《易·说卦》:“雷以动之。”后用“雷动”指如雷之轰鸣。多以形容气势宏大或场面热烈。 汉 贾谊 《旱云赋》:“正帷布而雷动兮,相击衝而碎破。” 唐 柳宗元 《古东门行》:“ 汉 家三十六将军,东方靁动横阵云。” 宋 苏轼 《真一酒歌》:“天旋雷动玉尘香,起搜十裂照坐光。” 魏巍 《东方》第二部第十章:“一老一少,秧歌扭得十分出色,简直全场雷动。”
词语解释:雷吼
形容响声大如雷鸣
词语解释:雷公  拼音:léi gōng
亦作“靁公”。 神话中管打雷的神。《楚辞·远游》:“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以为卫。”《汉书·郊祀志下》:“东方 帝太昊青灵勾芒畤 及靁公、风伯庙、岁星、东宿东宫於东郊兆。” 汉 王充 《论衡·雷虚》:“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纍纍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 唐 韩愈 《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韵》:“雷公擘山海水翻,齿牙嚼啮舌齶反。” 洪深 《贫民惨剧》第四幕:“阿弥陀佛,雷公爷要打的,人打坏了没有?”
词语解释:雷车  拼音:léi chē
亦作“靁车”。
(1).雷神的车子。《庄子·达生》:“其(委蛇)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五:“ 永和 中, 义兴 人姓 周 ……向一更中,闻外有小儿唤 阿香 声,女应诺。寻云:‘官唤汝推雷车。’女乃辞行,云:‘今有事当去。’夜遂大雷雨。” 元 尚仲贤 《单鞭夺槊》第四折:“一个似摔碎雷车霹靂鬼,一个似擘开 华岳 巨灵神。”
(2).雷声。 宋 陆游 《七月十九日大风雨雷电》诗:“雷车动地电火明,急雨遂作盆盎倾。”喻轰鸣的涛声。 明 袁宏道 《过黄河》诗:“靁车争砰鍧,雪屋互排盪。”
词语解释:雷鸣  拼音:léi míng
雷声轰鸣。多形容声音响。《楚辞·卜居》:“黄鐘毁弃,瓦釜雷鸣。” 宋 苏轼 《初别子由》诗:“明日无晨炊,倒牀作雷鸣。”《水浒传》第九回:“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七:“车间机器的转动发出雷鸣般的轰轰巨响,讲话也不容易听得见。”
词语解释:雷奔  拼音:léi bēn
亦作“ 雷渀 ”。 如雷之奔行。形容速度之快。 晋 左思 《蜀都赋》:“流汉汤汤,惊浪雷奔。”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三》:“河流激盪,涛涌波襄,雷渀电洩,震天动地。” 元 尚仲贤 《柳毅传书》第三折:“那一场,电走雷奔。[做见 钱塘君 科][唱]驾风云的叔父,你可也索是劳神。”
词语解释:雷风  拼音:léi fēng
亦作“靁风”。
(1).雷和风。《易·说卦》:“雷风相薄。”《汉书·郊祀志下》:“水火不相逮,靁风不相誖。” 唐 韩愈 《贞女峡》诗:“江盘峡束春湍豪,雷风战鬭鱼龙逃。” 宋 陆游 《醉书秦望山石壁》诗:“擘波浴海出日月,破山卷地驱雷风。”
(2).比喻巨大的声威。 晋 袁宏 《后汉纪·安帝纪上》:“建屯益兵,宣扬雷风,冀以折衝万里,震怖 匈奴 。”
词语解释:雷震  拼音:léi zhèn
雷击;雷鸣。《孙子·军争》:“动如雷震。”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 秦 人坑 赵 氏,沸声若雷震。” 元 郑光祖 《王粲登楼》第四折:“一声雷震报春光。”
词语解释:雷鼓  拼音:léi gǔ
亦作“ 雷皷 ”。亦作“靁鼓”。
(1).八面鼓。古代祭祀天神时所用。《周礼·地官·鼓人》:“以雷鼓鼓神祀。” 郑玄 注:“雷鼓,八面鼓也。神祀,祀天神也。”《周礼·春官·大司乐》:“靁鼓靁鼗,孤竹之管, 云和 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文选·张衡〈东京赋〉》:“雷鼓鼝鼝,六变既毕。” 薛综 注:“雷鼓,八面鼓。” 唐 杨炯 《盂兰盆赋》:“雷皷八面,龙旂九斿。”
(2).小鼓。犹今之拨浪鼓。《元史·礼乐志二》:“雷鼓二,制如鼓而小,鞔以马革,持其柄播之,旁耳自击,郊祀用之。”
(3).大鼓,以声大如雷,故称。《荀子·解蔽》:“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杨倞 注:“雷鼓,大鼓,声如雷者。”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若不一叩洪鐘,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4).指大鼓发出的如雷鼓声。 唐 卢纶 《和张仆射塞下曲》之四:“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5).挂在 会稽 城门上的鼓。 清 钱谦益 《奉赠会稽倪太公十四韵》:“挥洒剡藤成五色,鏗鍧雷鼓有餘音。”参见“ 雷门 ”。
(6).指雷,雷声。《管子·内业》:“不言之声,疾於雷鼓;心气之形,明於日月。”《文选·枚乘〈七发〉》:“混混庉庉,声如雷鼓。” 李善 注:“混混庉庉,波浪之声也。《越絶书》:‘ 越王 勾践 曰:浩浩之水,声音若雷霆。’”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三折:“振乾坤,雷鼓鸣;走金蛇,电影开。” 明 夏完淳 《观涛》:“海女霓旌乍有无,雷鼓填填 屏翳 怒。”按, 屏翳 ,雷神名。
亦作“ 雷皷 ”。亦作“靁鼓”。 擂鼓,打鼓。雷,通“ 擂 ”。 三国 魏 曹操 《船战令》:“雷鼓一通,吏士皆严。再通,什伍皆就船。”
词语解释:雷门  拼音:léi mén
古代 会稽 (今 浙江 绍兴 )城门名。因悬有大鼓,声震如雷,故称。《汉书·王尊传》:“ 尊 曰:‘毋持布鼓过 雷门 !’” 颜师古 注:“ 雷门 , 会稽 城门也。有大鼓。 越 击此鼓,声闻 洛阳 ,故 尊 引之也。布鼓谓以布为鼓,故无声。” 元 吴昌龄 《东坡梦》第一折:“小官在吾兄根前,念《满庭芳》一闋,却似持布皷而过 雷门 ,岂不惭愧。” 清 沉起凤 《谐铎·隔牖谈诗》:“汝 吴 下 阿蒙 ,輒敢高持布鼓,过我 雷门 。”
词语解释:雷同  拼音:léi tóng
亦作“靁同”。
(1).随声附和。《礼记·曲礼上》:“毋勦説,毋雷同。” 郑玄 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后汉书·桓谭传》:“略靁同之俗语,详通人之雅谋。” 李贤 注:“靁之发声,众物同应,俗人无是非之心,出言同者谓之靁同。” 唐 杜甫 《前出塞》诗之九:“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2).泛指相同。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艺能·营造》:“造屋之工,当以 扬州 为第一,如作文之有变换,无雷同。” 冯骥才 《雕花烟斗·画家》:“而 唐先生 的烟斗,造型、图纹、形象、制法,乃至风格,无一雷同。”
词语解释:雷门  拼音:léi mén
古代 会稽 (今 浙江 绍兴 )城门名。因悬有大鼓,声震如雷,故称。《汉书·王尊传》:“ 尊 曰:‘毋持布鼓过 雷门 !’” 颜师古 注:“ 雷门 , 会稽 城门也。有大鼓。 越 击此鼓,声闻 洛阳 ,故 尊 引之也。布鼓谓以布为鼓,故无声。” 元 吴昌龄 《东坡梦》第一折:“小官在吾兄根前,念《满庭芳》一闋,却似持布皷而过 雷门 ,岂不惭愧。” 清 沉起凤 《谐铎·隔牖谈诗》:“汝 吴 下 阿蒙 ,輒敢高持布鼓,过我 雷门 。”
词语解释:雷音  拼音:léi yīn
(1).雷声。《初学记》卷二引 南朝 梁简文帝 《开霁》诗:“雷音稍入岭,电影尚连城。”
(2).雷鸣般的声音。 唐 杜牧 《杜秋娘》诗:“雷音后车远,事往落花时。”
(3).佛教语。佛说法的声音。谓其如雷震,故称。 北周 庾信 《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若夫法云深藏,师子雷音,梵志往生,声闻説戒, 雪山 罗汉之论, 鷲岭 菩提之法,本无极际,何可胜言。” 元 耶律楚材 《自赞》:“手中玉麈震雷音,説尽人间无限事。” 梁启超 《饮冰室诗话》六引 康同璧 诗:“ 恒河 落日滔滔尽,祇树雷音付落花。”
词语解释:雷塘  拼音:léi táng
(1).地名。在 江苏 扬州 城北。 隋 唐 时为风景胜地。 隋炀帝 葬此。 唐 罗隐 《炀帝陵》诗:“君王忍把平 陈 业,只博 雷塘 数亩田。” 明 夏完淳 《大哀赋》:“ 扬州 歌舞之场, 雷塘 罗綺之地。” 清 郑燮 《扬州》诗之二:“ 廿四桥 边草径荒,新开小港透 雷塘 。”
(2).池名。又名 大龙潭 。在 广西 马平 南 雷山 下。 唐 柳宗元 《雷塘祷雨文》 孙汝听 题解:“ 柳州 雷山 ,两崖皆东西, 雷水 出焉。蓄崖中曰 雷塘 ,能出云气,作雷雨…… 元和 十年十月,公至 柳州 数日,同其弟 宗直 謁雨 雷塘 ,故有此文。”
词语解释:雷起  拼音:léi qǐ
亦作“靁起”。 形容兴起迅速。声威巨大。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车骑靁起,殷天动地。” 汉 班固 《东都赋》:“千乘雷起,万骑纷紜。”《汉书·叙传下》:“王师雷起,霆击朔野。”
词语解释:雷雹  拼音:léi báo
(1).打雷下雹。《汉书·李寻传》:“秋月行封爵,其月土湿奥,恐后有雷雹之变。” 五代 齐己 《灵松歌》:“有时深洞兴雷雹,飞电绕身光闪烁。”
(2).比喻宏大而急骤的声响。 唐 杜甫 《画马赞》:“四蹄雷雹,一日天地。” 宋 苏轼 《两桥诗·东新桥》:“鱼龙亦惊逃,雷雹生马蹄。” 宋 梅尧臣 《吴冲卿示和韩持国诗一卷辄以为谢》诗:“我初见 韩子 ,蜿蜒喷雷雹。”
词语解释:雷斧  拼音:léi fǔ
(1).传说中雷神用以发霹雳的工具。其形如斧,故称。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雷州 人﹞有收得雷斧、雷墨者,以为禁药。”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雷斧研铭》:“余经 霅川 ,偶得数雷斧於耕夫。” 宋 苏轼 《次韵滕大夫·雪浪石》:“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 王十朋 集注:“ 陈藏器 《本草》云:‘霹靂鉞,伺候震处,掘地三尺得之,其形非一,亦有似斧刃者。’”
(2).形容器物制作精巧,非人工所能为。 明 宋濂 《滩哥石砚歌》:“鬼工雷斧琢削古,天光电影生新容。”
(3).谓雷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时 八里庄 三官庙 ,有雷击蝎虎一事, 安 问以物久通灵,多婴雷斧,岂长生亦造物所忌乎。”
词语解释:雷火  拼音:léi huǒ
(1).雷鸣和电闪。《京氏易传·丰》:“雷火交动,刚柔散气。” 元 杨奂 《游嵩山·龙潭》诗:“不言动鬼神,翻疑触雷火。”《白雪遗音·马头调·雷峰塔》:“霎时之间,风雨大作,雷火交加。”《诗刊》1977年第10期:“呼唤着天上的雷火,地下的岩浆。”
(2).雷鸣电闪之火。 元 张翥 《蟠松引》:“垂胡磥碨髯怒磔,雷火不敢烧其瘤。”《三国演义》第十回:“ 李傕 候晴再葬……皆不能葬,零皮碎骨,悉为雷火消灭。”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白面狐》:“俄雷火从袖出,霹靂震响。”
(3).雷管中的起爆药。 刘厥兰 《爆破》:“把拉火和雷火之间的异火索换成长的,包在炸药里,那不就像手榴弹的拉火一样了吗?”
词语解释:雷陈  拼音:léi chén
东汉 雷义 与 陈重 的并称。据《后汉书·独行传》载, 雷义 与 陈重 为同郡人,二人友好情笃,乡人谚云:“胶漆自谓坚,不如 雷 与 陈 。”后用“雷陈”比喻交谊深厚的朋友。 隋 史祥 《答东宫启》:“情喻 雷 陈 ,事方 刘 葛 。”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二折:“自古道胶漆的 雷 陈 ,也不似你这般合意。”《品花宝鉴》第一回:“这 颜庄 在日,与 士燮 既係郎舅至亲,又有 雷 陈 至契。”
词语解释:雷转  拼音:léi zhuǎn
谓雷鸣。 北齐 刘昼 《新论·通塞》:“引叹而雷转,喷气则云涌。” 唐 韦应物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诗:“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宋 杨万里 《中秋病中不饮》诗之一:“自笑独醒仍苦咏,枯肠雷转不禁搜。”
词语解释:雷殷  拼音:léi yǐn
隐隐然的雷声;雷声隐隐。语本《诗·召南·殷其靁》:“殷其靁,在南山之阳。” 唐 杜甫 《江阁对雨怀裴端公》诗:“层阁凭雷殷,长空水面文。” 仇兆鳌 注:“言雷声隐隐也。” 清 赵文哲 《南浦》词:“遥想此际兰闺,忆归期愁听,银塘雷殷。”
词语解释:雷响  拼音:léi xiǎng
(1).雷鸣似地轰响。《魏书·李谐传》:“王略恢而庙胜,车徒发而雷响。” 唐 虞世南 《狮子赋》:“瞋目电曜,发声雷响。” 宋 陆游 《估客乐》诗:“帆席云垂大堤外,缆索雷响高城边。”
(2).打雷。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三折:“兀的雷响,不下雨也。”
词语解释:雷出  拼音:léi chū
形容语出惊人。 唐 杜甫 《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记异》序:“接对明日,忆其涌思雷出,书篋几杖之外殷殷留金石声。”
词语解释:雷泽  拼音:léi zé
(1).古泽名。本名 雷夏泽 。在 河南省 范县 东南接 山东省 菏泽市 界。传说 舜帝 曾在此捕鱼。《管子·版法》:“ 舜 耕 歷山 ,陶 河 滨,渔 雷泽 ,不取其利,以教百姓。”《史记·五帝本纪》:“ 舜 耕 歷山 ,渔 雷泽 。”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 雷夏泽 在 濮州 雷泽县 郭外西北。”《汉书·地理志下》:“ 舜 渔 靁泽 。”
(2).借指 大舜 。 唐 张说 《帝在潞州祥瑞颂·大人迹》:“皇帝从 临 潞 州还京后,其宅内及州街并有大人跡,长二尺五寸,自东而西,布武相继。颂曰:百神从王,一举西适,众观空廨,连步云跡,躡似郊媒,痕同 雷泽 ,旷古奇事,存乎帝籍。”
(3).神话传说中雷神的居处。《山海经·海内东经》:“ 雷泽 中有雷神,龙首而人头,鼓其腹。在 吴 西。”《晋书·陶侃传》:“ 侃 少时渔於 雷泽 ,网得一织梭,以挂于壁。有顷雷雨,自化为龙而去。” 元 任士林 《蟠松赋》:“桎梏 禹 宫之梁,斲削 雷泽 之梭。”
(4).古县名。在今 山东省 鄄城县 境内。《元和郡县图志·濮州》:“ 雷泽县 ,本 汉 成阳县 ,古 郕伯国 、 周武王 封弟 季载 於 郕 , 汉 以为县,属 济阴郡 。 隋 开皇 六年,於此置 雷泽县 ,因县北 雷夏泽 为名也,属 濮州 。”
词语解释:雷师  拼音:léi shī
神话中主管打雷的神。《楚辞·离骚》:“鸞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洪兴祖 补注:“《春秋合诚图》云: 轩辕 主雷雨之神。一曰,雷师, 丰隆 也。” 三国 魏 阮籍 《清思赋》:“迈黄妖之崇臺兮,雷师奋而下雨。” 元 郑廷玉 《楚昭公》第一折:“感得雨师洒尘,雷师击节。” 明 何景明 《告咎文》:“禁雨工之滥施兮,屏雷师之妄騖。”
词语解释:雷作  拼音:léi zuò
见“ 雷雨作解 ”。
词语解释:雷峰  拼音:léi fēng
亦作“ 雷峯 ”。
(1).山峰名。在 浙江 杭州 西湖 南 南屏山 净慈寺 前。旧有郡人 雷氏 居此,因名。 宋 周密 《武林旧事·湖山胜概》:“ 雷峯 显严院 。郡人 雷氏 所居,故名‘雷峰’。”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南山胜迹一》:“ 雷峯 者, 南屏山 之支脉也。”
(2).塔名。《儒林外史》第十四回:“转过去便是 浄慈 、 雷峰 ,怎么不好顽。”参见“ 雷峰塔 ”。
词语解释:雷峰塔  拼音:léi fēng tǎ
亦作“ 雷峯塔 ”。 塔名。遗址在 浙江 杭州 西湖 南 夕照山 上。 五代 吴越王 钱俶 所建,1924年倾塌。 元 方回 《三天竺道中》诗:“ 三天竺 路渐平登,高似 雷峯塔 几层。” 清 陈维崧 《满江红·寿武林徐世臣贤配邵孺人六十》词:“夜雨对眠 灵隐寺 ,春帆竞掠 雷峯塔 。” 鲁迅 有《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
词语解释:雷池  拼音:léi chí
水名。其源叫 大雷水 。自今 湖北省 黄梅县 界东流,经今 安徽省 宿松县 至 望江县 东南,积而成池,称为“雷池”。《晋书·庾亮传》:“而报 嶠 书曰:‘吾忧西陲过於 歷阳 ,足下无过 雷池 一步也。’”意思是叫 温峤 坐镇原防,不要越过 雷池 到京都去。后用以表示不可逾越的一定范围。 清 王韬 《言战》:“俟其进而击之,彼岂能飞越雷池一步哉!” 郑观应 《盛世危言·海防中》:“如此布置则 渤海 为雷池,而 威海 、 旅顺 成堂奥矣。” 聂绀弩 《壁画》:“我不过是十几岁的未越雷池一步的山城里的孩子,这屋子里就是我的整个世界。”
词语解释:雷封  拼音:léi fēng
古代县令的代称。古代的“县大率方百里”(《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而“雷霆百里,县令象之,分土百里”(《白孔六帖·县令》)故称。 明 唐寅 《秦楼月·谢医》词:“雷封薄宦,寄身逆旅,忽感阽危困厄。”
词语解释:雷行  拼音:léi xíng
(1).雷声滚动。《易·无妄》:“《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 汉 枚乘 《七发》:“凌 赤岸 ,篲扶桑,横奔似雷行。”
(2).喻风行,盛行。 明 马启图 《张文忠公诗跋》:“相国精神雷行宇宙间,今兹获厠校讐,得无徼灵之思乎。”
词语解释:雷击  拼音:léi jī
(1).极言打击力量之迅猛无比。《三国志·蜀志·张嶷传》“輒有筹画战克之功” 裴松之 注引 晋 陈寿 《益部耆旧传》:“若终不从,大兵致诛,雷击电下,虽追悔之,亦无益也。”
(2).雷电发生时,由于强大电流的通过而杀伤或破坏人畜、树木或建筑物等的现象。 鲁迅 《热风·随感录五十三》:“学几句世界语,画几笔花,也是高雅的事,难道也要同行嫉妬,必须声明鱼目混珠,雷击火焚么?”
词语解释:雷居士  拼音:léi jū shì
指 雷次宗 。 唐 韩翊 《题玉山观禅师兰若》诗:“薄宦深知误此心,回心愿学 雷居士 。”参见“ 雷宗 ”。
词语解释:雷宗  拼音:léi zōng
指 南朝 宋 隐逸 雷次宗 。 次宗 少入 庐山 ,事沙门 释慧远 ,笃志好学,尤明《三礼》《毛诗》,隐退不受征辟而终。见《南史·隐逸传上·雷次宗》。 唐 李端 《题觉公新兰若》诗:“新斋结誓如相许,愿与 雷宗 永闭关。”
词语解释:雷解  拼音:léi jiě
(1).语本《易·解》:“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后用“雷解”指赦过宥罪。《旧唐书·昭宗纪》:“是以雷解而 羲 文象德,网开而 汤 化归仁,用彼怀柔,式存彝范。”
(2).消解。 宋 苏轼 《何公桥》诗:“舞於盘涡,冰折雷解。”
词语解释:雷厉  拼音:léi lì
迅猛貌。《汉书·扬雄传上》:“猋泣雷厉,驞駍駖磕。” 明 徐复祚 《投梭记·却说》:“ 钱凤 ,你看我呵,叱风行雷厉霆迅击。”
词语解释:雷奋  拼音:léi fèn
谓雷鸣。语本《易·豫》:“雷出地奋。” 唐 李峤 《扈从还洛呈侍从群官》诗:“雷奋六合开,天行万乘出。” 宋 梁周翰 《五凤楼赋》:“成天下之大务,若雷奋而风驱。”
词语解释:雷变  拼音:léi biàn
异常的雷电现象。古代迷信以为是灾祸的征兆。《宋史·邹浩传》:“顷年冬,妃从享 景灵宫 ,是日雷变甚异。”
词语解释:雷部  拼音:léi bù
神话中主管打雷的部门。有时即指雷神。 宋 梅尧臣 《观杨之美画》诗:“雷部处上相与期,人身兽爪负鼓驰。” 宋 张耒 《明道杂志》:“世传 谢仙 火字云, 谢仙 是雷部中神名,主行火。”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三折:“小圣乃雷部下听令直符使者是也。”
词语解释:雷填  拼音:léi tián
语出《楚辞·九歌·山鬼》:“雷填填兮雨冥冥。”谓如雷声轰隆。 元 陶安 《孔庙赋》:“晓鍤云合,昼杵雷填。”
词语解释:雷辊  拼音:léi gǔn
雷滚;雷鸣。 宋 苏轼 《古缠头曲》:“转关濩索动有神,雷辊空堂战窗牖。” 王十朋 集注引 程縯 曰:“ 唐 僧 善本 弹《緑腰曲》,下拨一声如雷发。” 明 袁宏道 《虎丘》:“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词语解释:雷蛰  拼音:léi zhé
指蛰伏,蛰居。雷于冬时蛰伏不出,故称。 唐 元稹 《虫豸诗·蛒蜂三》:“雷蛰吞噬止,枯焚巢穴除。”
词语解释:雷驰  拼音:léi chí
如雷之奔行。谓迅疾。 唐 贾至 《燕歌行》:“千营万队连旌旗,望之如火忽雷驰。” 唐 柳宗元 《晋问》:“ 河 鱼之大,上迎涛波,罗壅津涯,千里雷驰。”
词语解释:雷岸  拼音:léi àn
即 大雷岸 。在 安徽省 望江县 。 南朝 宋 鲍照 有《登大雷岸与妺书》,即指此。 唐 皎然 《送潘秀才之舒州》诗:“ 楚 水清风生,扬舲泛月行,荻洲寒露影, 雷岸 曙潮声。”
词语解释:雷文  拼音:léi wén
见“ 雷纹 ”。
词语解释:雷纹  拼音:léi wén
亦作“ 雷文 ”。 如雷电之形的花纹。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五:“辩古器则有所谓款识……其製作则有云纹、雷纹、山纹、轻重雷纹、垂花雷纹。” 元 马致远 《陈抟高卧》第一折:“定死知生,指迷归正,皆神应。蓍插方缾,香爇雷文鼎。”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二章第五节:“ 殷 墟出土的司(祠)母戊鼎……鼎身以雷纹为地,上有龙纹盘绕,四角为饕餮纹。”
词语解释:雷硠  拼音:léi láng
(1).山崩声。形容声音的巨大。 唐 韩愈 《调张籍》诗:“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 潘飞声 《题披秘石门》诗:“想当施刃时,破碎惊雷硠。”
(2).崩溃;残破。 蔡寅 《瞻园次渐庵韵》:“雷硠世局不堪论,胜地重经弔 白门 。”
词语解释:雷琴  拼音:léi qín
唐 代琴工 雷威 所制作的琴。据 唐 李肇 《唐国史补》载:“ 蜀 中 雷氏 斵琴,常自品第,第一者以玉徽,次者以瑟瑟徽,又次者以金徽,又次者螺蚌之徽。”泛指古代文物。 宋 陆游 《昼卧初起书事》诗:“忽有故人分禄米,呼儿先议赎雷琴。” 清 钱谦益 《寄西蜀尹子求使君》诗之二:“帘阁焚香道气和,雷琴 晋 帖手摩挲。”
词语解释:雷开  拼音:léi kāi
人名。相传为 殷纣王 的佞臣。《楚辞·天问》:“ 比干 何逆,而抑沉之? 雷开 阿顺,而赐封之?” 王逸 注:“ 雷开 ,佞人也,阿顺於 紂 ,乃赐之金玉而封之也。”
词语解释:雷毂  拼音:léi gū
隆隆作响的车轮声。泛指轰隆之声。 汉 张衡 《天象赋》:“车府息雷轂之声, 造父 曳风鑾之响。” 南朝 陈 张正见 《御幸乐游苑侍宴》诗:“流水犇雷轂,追风赴电鞭。”
词语解释:雷芽  拼音:léi yá
用惊蛰节后萌发的茶芽炒制的茶叶。 元 耶律楚材 《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之一:“碧玉甌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 元 马致远 《新水令·题西湖》套曲:“竹引山泉,鼎试雷芽。” 元 张可久 《天净沙·赤松道宫》曲:“松边香煮雷芽,杯中饭糝胡麻。”按, 宋 宋子安 《东溪试茶录》称, 建溪 茶比他郡最先, 北苑 壑源 者尤早。岁多暖则先惊蛰十日即芽,岁多寒则后惊蛰五日始发。先芽者气味俱不佳,唯过惊蛰者最为第一。
词语解释:雷宗  拼音:léi zōng
指 南朝 宋 隐逸 雷次宗 。 次宗 少入 庐山 ,事沙门 释慧远 ,笃志好学,尤明《三礼》《毛诗》,隐退不受征辟而终。见《南史·隐逸传上·雷次宗》。 唐 李端 《题觉公新兰若》诗:“新斋结誓如相许,愿与 雷宗 永闭关。”
词语解释:雷室  拼音:léi shì
(1).雷神所居之室。《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径入 雷室 之砰磷鬱律兮,洞出 鬼谷 之堀礨崴魁。” 颜师古 注引 张揖 曰:“ 雷室 , 雷渊 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作“靁室”。
(2).宣讲佛音的居室。指佛寺。 唐 张祜 《题重居寺》诗:“更问寻雷室,西行咫尺间。”参见“ 雷音 ”。
词语解释:雷音  拼音:léi yīn
(1).雷声。《初学记》卷二引 南朝 梁简文帝 《开霁》诗:“雷音稍入岭,电影尚连城。”
(2).雷鸣般的声音。 唐 杜牧 《杜秋娘》诗:“雷音后车远,事往落花时。”
(3).佛教语。佛说法的声音。谓其如雷震,故称。 北周 庾信 《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若夫法云深藏,师子雷音,梵志往生,声闻説戒, 雪山 罗汉之论, 鷲岭 菩提之法,本无极际,何可胜言。” 元 耶律楚材 《自赞》:“手中玉麈震雷音,説尽人间无限事。” 梁启超 《饮冰室诗话》六引 康同璧 诗:“ 恒河 落日滔滔尽,祇树雷音付落花。”
词语解释:雷椎  拼音:léi zhuī
(1).雷轰,雷击。
(2).雷公打雷的工具。喻精警有力的文辞。 宋 苏轼 《太虚以黄楼赋见寄作诗为谢》:“夫子独何妙,雨雹散雷椎。” 王十朋 集注:“ 雷州 大雷雨时,人有收得雷斧、雷椎,皆石也。” 施元之 注:“《文选》 张景阳 《七命》:‘ 丰隆 奋椎。’註:‘ 丰隆 ,雷公也。’”
词语解释:雷鼗  拼音:léi táo
亦作“靁鼗”。 即雷鼓。《周礼·春官·大司乐》:“靁鼓靁鼗,孤竹之管。”《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七·周郊祀乐章》:“雷鼗鷺羽今休用,玉戚相参正发扬。”《元史·礼乐志二》:“雷鼗二,亦以马革鞔之,为大小鼓三,交午贯之以柄。郊祀用之。”参见“ 雷鼓 ”。
词语解释:雷鼓  拼音:léi gǔ
亦作“ 雷皷 ”。亦作“靁鼓”。
(1).八面鼓。古代祭祀天神时所用。《周礼·地官·鼓人》:“以雷鼓鼓神祀。” 郑玄 注:“雷鼓,八面鼓也。神祀,祀天神也。”《周礼·春官·大司乐》:“靁鼓靁鼗,孤竹之管, 云和 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文选·张衡〈东京赋〉》:“雷鼓鼝鼝,六变既毕。” 薛综 注:“雷鼓,八面鼓。” 唐 杨炯 《盂兰盆赋》:“雷皷八面,龙旂九斿。”
(2).小鼓。犹今之拨浪鼓。《元史·礼乐志二》:“雷鼓二,制如鼓而小,鞔以马革,持其柄播之,旁耳自击,郊祀用之。”
(3).大鼓,以声大如雷,故称。《荀子·解蔽》:“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杨倞 注:“雷鼓,大鼓,声如雷者。”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若不一叩洪鐘,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4).指大鼓发出的如雷鼓声。 唐 卢纶 《和张仆射塞下曲》之四:“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5).挂在 会稽 城门上的鼓。 清 钱谦益 《奉赠会稽倪太公十四韵》:“挥洒剡藤成五色,鏗鍧雷鼓有餘音。”参见“ 雷门 ”。
(6).指雷,雷声。《管子·内业》:“不言之声,疾於雷鼓;心气之形,明於日月。”《文选·枚乘〈七发〉》:“混混庉庉,声如雷鼓。” 李善 注:“混混庉庉,波浪之声也。《越絶书》:‘ 越王 勾践 曰:浩浩之水,声音若雷霆。’”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三折:“振乾坤,雷鼓鸣;走金蛇,电影开。” 明 夏完淳 《观涛》:“海女霓旌乍有无,雷鼓填填 屏翳 怒。”按, 屏翳 ,雷神名。
亦作“ 雷皷 ”。亦作“靁鼓”。 擂鼓,打鼓。雷,通“ 擂 ”。 三国 魏 曹操 《船战令》:“雷鼓一通,吏士皆严。再通,什伍皆就船。”
词语解释:雷门  拼音:léi mén
古代 会稽 (今 浙江 绍兴 )城门名。因悬有大鼓,声震如雷,故称。《汉书·王尊传》:“ 尊 曰:‘毋持布鼓过 雷门 !’” 颜师古 注:“ 雷门 , 会稽 城门也。有大鼓。 越 击此鼓,声闻 洛阳 ,故 尊 引之也。布鼓谓以布为鼓,故无声。” 元 吴昌龄 《东坡梦》第一折:“小官在吾兄根前,念《满庭芳》一闋,却似持布皷而过 雷门 ,岂不惭愧。” 清 沉起凤 《谐铎·隔牖谈诗》:“汝 吴 下 阿蒙 ,輒敢高持布鼓,过我 雷门 。”
词语解释:雷地  拼音:léi dì
雷声震地。 唐 李岑 《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诗:“锡宴云天接,飞声雷地喧。”
词语解释:雷呼  拼音:léi hū
呼声如雷。 唐 符载 《蕲州新城门颂》:“烝徒雷呼,万鎚星飞。”
词语解释:雷令  拼音:léi lìng
(1).指 晋 雷焕 。 雷焕 曾为 豫章 丰城 县令,故称。 唐 鲍溶 《寄福州从事殷尧藩》诗:“ 雷令 剑龙知去未,虎夷云鹤亦来无。”参见“ 雷氏剑 ”。
(2).雷公的命令。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三折:“臣敢不启奏玄空,急扬雷令,招接天庭,奉行摄勘。”
词语解释:雷氏剑  拼音:léi shì jiàn
传说 三国 吴 未灭时,斗、牛二星之间常有紫气。及 吴 平,紫气愈明。 豫章 人 雷焕 妙达纬象,言紫气为 豫章 丰城 宝剑之精。尚书令 张华 即补 雷焕 为 丰城 令,密令寻之。 焕 至任,掘狱屋基,得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其夕,紫气不复见。及 张华 、 雷焕 死,两剑化龙飞去。见《晋书·张华传》。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韦思恭》:“昔 葛陂 之竹,渔父之梭, 雷氏 之剑,尚皆为龙,安知此名山大镇,岂非龙潜其身耶!”
词语解释:雷觞  拼音:léi shāng
刻有雷纹图饰的酒器。借指酒。 宋 苏轼 《饮酒》诗之四:“雷觴淡於水,经年不濡脣。”
词语解释:雷野  拼音:léi yě
谓战车的隆隆之声如雷般震动原野。《文选·范晔〈后汉书光武纪赞〉》:“长轂雷野,高旗彗云。” 吕向 注:“雷谓如雷之声於野也。” 唐 储光羲 《次天元十载华阴发兵作时有郎官点发》诗:“雷野大车发,震云灵鼓鸣。”
词语解释:雷氏琴  拼音:léi shì qín
即雷琴。 宋 苏轼 《游桓山记》:“春服既成,从二三子游于 泗 之上,登 桓山 ,入石室,使道士 戴日祥 鼓 雷氏 之琴,操《履霜》之遗音。” 明 高启 《南宫生传》:“闢一室,庋歷代法书、 周 彝、 汉 砚、 唐 雷氏琴。”参见“ 雷琴 ”。
词语解释:雷琴  拼音:léi qín
唐 代琴工 雷威 所制作的琴。据 唐 李肇 《唐国史补》载:“ 蜀 中 雷氏 斵琴,常自品第,第一者以玉徽,次者以瑟瑟徽,又次者以金徽,又次者螺蚌之徽。”泛指古代文物。 宋 陆游 《昼卧初起书事》诗:“忽有故人分禄米,呼儿先议赎雷琴。” 清 钱谦益 《寄西蜀尹子求使君》诗之二:“帘阁焚香道气和,雷琴 晋 帖手摩挲。”
词语解释:雷腾  拼音:léi téng
谓雷鸣电闪。 唐 李白 《古风》之十六:“精光射天地,雷腾不可衝。” 唐 柳宗元 《兴州江运记》:“於是决去壅土,疏导江涛,万夫呼抃,莫不如志。雷腾云奔,百里一瞬。既会既远,澹为安流。”
词语解释:雷光  拼音:léi guāng
闪电的光。《春秋·隐公九年》“大雨震电” 唐 孔颖达 疏:“《河图》云:阴阳相薄为雷,阴激阳为电。然则震是雷之劈靂,电是雷光。”
词语解释:雷门鹤  拼音:léi mén hè
《太平御览》卷九一六引《临海记》:“古老相传云,此山昔有晨飞鹤入 会稽 雷门 鼓中,於是 雷门 鼓鸣, 洛阳 闻之。 孙恩 时斫此鼓,见白鹤飞出,高翔入云,此后鼓无復远声。”后用“雷门鹤”指俊才。 唐 陆敬 《游清都观寻沉道士》诗:“矫翰 雷门 鹤,飞来 叶县 鳧。”
词语解释:雷雷  拼音:léi léi
亦作“靁靁”。 鼓声。 明 何景明 《处州别驾行》:“别驾来邮吏,驰骑连连鼓靁靁。”
词语解释:雷然  拼音:léi rán
轰然。 唐 皮日休 《悲挚兽》:“乃挺矢匿形,伺其重娭。发,贯其腋,雷然而踣。”
词语解释:雷神  拼音:léi shén
神话中主管打雷的神。俗称雷公。《山海经·海内东经》:“ 雷泽 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三折:“你因甚恼着雷神来。” 殷夫 《孩儿塔·梦中的龙华》:“白云看着你返顾颤惊,雷神们迅速地鼓着狂声。”
词语解释:雷祖  拼音:léi zǔ
(1).传说中的 黄帝 妻。《山海经·海内经》:“ 黄帝 妻 雷祖 生 昌意 。”按, 雷祖 ,又作“嫘祖”、“纍祖”、“儽祖”。
(2).雷神。 周立波 《盖满爹》:“我跟 满爹 讲,我们缴伙打场雷祖醮好吧?他说:‘有么子雷祖呵,不要再信那些了。’”
词语解释:雷令剑  拼音:léi lìng jiàn
即雷氏剑。 唐 殷尧藩 《醉赠刘十二》诗:“定寻 雷令 剑,应识 越王 笄。”参见“ 雷氏剑 ”。
词语解释:雷氏剑  拼音:léi shì jiàn
传说 三国 吴 未灭时,斗、牛二星之间常有紫气。及 吴 平,紫气愈明。 豫章 人 雷焕 妙达纬象,言紫气为 豫章 丰城 宝剑之精。尚书令 张华 即补 雷焕 为 丰城 令,密令寻之。 焕 至任,掘狱屋基,得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其夕,紫气不复见。及 张华 、 雷焕 死,两剑化龙飞去。见《晋书·张华传》。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韦思恭》:“昔 葛陂 之竹,渔父之梭, 雷氏 之剑,尚皆为龙,安知此名山大镇,岂非龙潜其身耶!”
词语解释:雷阵  拼音:léi zhèn
下阵雨时打的雷。 唐 皮日休 《太湖诗·初入太湖》:“倏忽雷阵吼,须臾玉崖坼。”
词语解释:雷抃  拼音:léi biàn
(1).形容掌声如雷。《文选·马融〈长笛赋〉》:“失容坠席,搏拊雷抃。” 李善 注:“雷抃,抃声如雷也。”《艺文类聚》卷七四引 三国 魏 曹丕 《弹棋赋》:“或雷抃以大噱,或战悸而不能语。”
(2).犹雷击。《文选·左思〈吴都赋〉》:“振盪汪流,雷抃重渊。” 刘良 注:“抃犹击也。”
词语解释:雷堆  拼音:léi duī
(1).堆积物,大土堆。此指 太湖 中的 大雷山 和 小雷山 。 元 杨维桢 《送客洞庭西》诗:“送客 洞庭 西, 雷堆 青两两。” 楼卜瀍 注:“ 酈道元 《水经注》云:湖中有 大雷 、 小雷 二山。”
(2).古代法场上的泥堆,因借指上法场被杀。《扬州评话选·扬州劫法场》:“教场当中钉两根木笼标竿……木头上有个铁圈子,犯人到法场,就跪在标竿底下,当日人有辫子,把根辩子扣在铁圈上。标竿后头堆起两个烂泥堆子,名叫‘雷堆’。我们时常听见人骂:‘你这个小伙多雷堆啊!’‘雷堆’这两个字,骂出来人不懂,实在恶毒得很,等于骂人上法场。”
(3).方言。粗笨,累赘。《西游记》第三十回:“我这 大圣 的部下羣猴,都是一般模样。你这嘴脸生得各样,相貌有些雷堆,定是别处来的妖魔。”
词语解释:雷渊  拼音:léi yuān
古代神话中的水名。《楚辞·招魂》:“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旋入 雷渊 ,爢散而不可止些。” 蒋骥 注:“ 雷渊 , 周孟侯 云:‘即西域 河 源所注之 雷翥海 。’” 高亨 注:“ 雷渊 ,古代神话中的水名。”
词语解释:雷辕  拼音:léi yuán
辚辚作响的战车。 北周 庾信 《奉报寄洛州》诗:“雷辕惊战鼓,剑室动金神。” 倪璠 注:“《淮南子》曰:‘雷以为车轮。’”
词语解释:雷轴  拼音:léi zhóu
即雷车。指雷声。 宋 欧阳修 《栾城遇风效韩孟联句体》:“电鞭时砉划,雷轴助喧轰。”
词语解释:雷轮  拼音:léi lún
轮子发出隆隆之声的车子。 唐 段成式 张希复 《圣柱联句》:“载恐雷轮重,絙疑电索长。”
词语解释:雷杼  拼音:léi zhù
传说中雷神用以发霹雳的工具。其形如梭,故名。 宋 宋祁 《张亚子庙》诗:“鹿庖偿故约,雷杼验幽符。”
词语解释:雷气  拼音:léi qì
(1).形容威武雄壮的气概。 唐 郭汭 《同崔员外温泉宫即事》诗:“雷气寒戈戟,军容壮武貔。”
(2).雷火之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气通於肝,雷气通於心。” 王冰 注:“雷象火之有声故。”
词语解释:雷苏  拼音:léi sū
春雷一响,则万物苏。比喻清明的政治。 唐 李绅 《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涸鱼思雨润,僵燕望雷苏。”
词语解释:雷氏剑  拼音:léi shì jiàn
传说 三国 吴 未灭时,斗、牛二星之间常有紫气。及 吴 平,紫气愈明。 豫章 人 雷焕 妙达纬象,言紫气为 豫章 丰城 宝剑之精。尚书令 张华 即补 雷焕 为 丰城 令,密令寻之。 焕 至任,掘狱屋基,得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其夕,紫气不复见。及 张华 、 雷焕 死,两剑化龙飞去。见《晋书·张华传》。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韦思恭》:“昔 葛陂 之竹,渔父之梭, 雷氏 之剑,尚皆为龙,安知此名山大镇,岂非龙潜其身耶!”
词语解释:雷樽  拼音:léi zūn
亦作“ 雷罇 ”。 刻画着云雷形图案的酒器。亦泛指酒器。 汉 王充 《论衡·乱龙》:“礼画雷樽象雷之形,雷樽不闻能致雷,土龙安能而动雨?” 汉 王充 《论衡·儒增》:“夫百物之象,犹雷罇也。” 南朝 梁 张率 《相逢行》:“堂上抚流徽,雷樽朝夕施。”
共163,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