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云雾 拼音:yún wù
(1).云和雾。《韩非子·难势》:“飞龙乘云,腾蛇游雾,吾不以龙蛇为不託於云雾之势也。” 唐 王勃 《别人》诗之二:“江上风烟积,山幽云雾多。” 元 无名氏 《争报恩》第二折:“昏惨惨云雾埋,疎剌剌的风雨节。” 巴金 《旅途杂记·筑渝道上》:“车到山顶,四周全是云雾……下了山,抬头一望,山头云雾弥漫。”
(2).比喻令人烦恼之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军次实录》引 洪□□ 《谕复敞天燕方永年诗》之三:“只为胸中云雾净,自然身列 凤凰臺 。”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二:“她的脸上带着微笑,像开花一样。云雾已经消散了。”
(3).有云雾状底纹的织物。 唐 杜甫 《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贺端午。” 仇兆鳌 注:“云雾,谓衣上织文。”
(4).指有云雾状底纹的纸张。 宋 苏舜钦 苏舜元 《瓦亭联句》:“笔倾江河纸云雾,叹颂天业包 陶 姚 。”词语解释:烟雾 拼音:yān wù
亦作“烟雾”。
(1).泛指烟、气、云、雾等。 南朝 宋 鲍照 《吴兴黄浦亭庾中郎别》诗:“连山眇烟雾,长波迥难依。” 唐 杜甫 《李监宅》诗之一:“华馆春风起,高城烟雾开。”《儒林外史》第四一回:“十里之内,降真香烧的烟雾溟濛。”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原来是一家 中国 茶馆,门窗开处冒出一阵阵的烟雾浊气。”
(2).喻指轻薄的纱罗。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 元 倪瓒 《呈诸公》诗:“北窗高卧自清寧,烟雾衣裳云锦屏。”词语解释:香雾 拼音:xiāng wù
(1).香气。 南朝 梁 刘孝标 《送橘启》:“南中橙甘,青鸟所食。始霜之旦,采之风味照座,劈之香雾噀人。” 明 张月坞 《一封书·次韵送别》曲:“离亭宴未终,玉肌消,金釧鬆,晴波香雾笼,人自伤心水自东。” 茅盾 《子夜》一:“而在这香雾中, 吴老太爷 看见一团蓬蓬松松的头发乱纷纷地披在白中带青的圆脸上。”
(2).指雾气。 唐 杜甫 《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仇兆鳌 注:“雾本无香,香从鬟中膏沐生耳。” 宋 苏轼 《与述古自有美堂乘月夜归》诗:“凄风瑟缩经絃柱,香雾凄迷著髻鬟。” 清 龚自珍 《南歌子》词:“香雾漫空溼,珠帘窣地横。”词语解释:宿雾 拼音:sù wù
夜雾。 晋 陶潜 《咏贫士》:“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唐 白居易 《酬郑侍御多雨春空过诗三十韵》:“惨淡阴烟白,空濛宿雾黄。” 宋 苏轼 《观湖》诗之二:“朝阳照水红光开,玉涛银浪相徘徊。山分宿雾儘宽远,云驾高风驰送来。” 郭沫若 《恢复·峨嵋山上的白雪》:“那横在山腰的宿雾,怕还是和从前一样的蜿蜒?”词语解释:薄雾 拼音:bó wù
淡薄的雾气;霾词语解释:瘴雾 拼音:zhàng wù
犹瘴气。 唐 韩愈 《杏花》诗:“浮花浪蘂镇长有,纔开还落瘴雾中。” 宋 曾巩 《送江任序》:“其山行水涉沙莽之驰,往往则风霜冰雪瘴雾之毒之所侵加。” 郭沫若 《前茅·太阳没了》:“猛烈的妖气瘴雾却是漫野弥天。”词语解释:苦雾 拼音:kǔ wù
浓雾。 南朝 宋 鲍照 《舞鹤赋》:“凉沙振野,箕风动天,严严苦雾,皎皎悲泉。” 宋 朱熹 《梅》诗:“年年一笑相逢处,长在愁烟苦雾中。” 清 顾炎武 《春半》诗:“登高望千里,苦雾何漫漫。”词语解释:翠雾 拼音:cuì wù
苍郁的雾气。 元 倪瓒 《题画》诗:“雨后池塘竹色新,钩帘翠雾湿衣巾。”词语解释:披雾 拼音:pī wù
见“ 披云雾 ”。
词语解释:披云雾 拼音:pī yún wù
拨开云雾,得见青天。比喻人的神情清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卫伯玉 为尚书令,见 乐广 与中朝名士谈议,奇之……命子弟造之,曰:‘此人,人之水镜也,见之若披云雾,覩青天。’” 清 王夫之 《宋论·太祖》:“俾其耳目心思之牖,如披云雾而见青霄者,谁为为之邪?”亦省作“ 披雾 ”。《南史·孔休源传》:“不期忽覯清颜,顿祛鄙吝,观天披雾,验之今日。” 宋 李纲 《辞免领开封府事表》:“去魑魅之域而已幸於赐环,簉云龙之廷而方期於披雾。”词语解释:寒雾 拼音:hán wù
寒冷的雾气。 唐 王勃 《秋日别王长史》诗:“野色笼寒雾,山光歛暮烟。” 唐 李益 《水亭夜坐赋得晓雾》诗:“月落寒雾起,沉思浩通川。” 宋 欧阳修 《西园》诗:“平野见南山,荒臺起寒雾。”词语解释:海雾 拼音:hǎi wù
海上的雾气。 唐 骆宾王 《晚泊江镇》诗:“海雾笼边徼,江风绕戍楼。” 唐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诗:“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 潇湘 无限路。” 唐 柳宗元 《梅雨》诗:“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词语解释:氛雾 拼音:fēn wù
(1).雾气。《礼记·月令》:“仲冬行夏令,则其国乃旱,氛雾冥冥,雷乃发声。” 郑玄 注:“氛雾冥冥……霜露之气散相乱也。”《周书·文帝纪下》:“从旦至未,战数十合,氛雾四塞,莫能相知。” 清 吴敏树 《九日鹿角登高》诗序:“秋之气清以肃,氛雾收而天高。” 王统照 《沉船》:“他望着往海码头去的小道,枯黄的草叶上浮动着氛雾的密点,就像张下一个雾网似的。”
(2).比喻世道混乱或战乱。 汉 刘向 《九叹·惜贤》:“竢时风之清激兮,愈氛雾其如塺。”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刘琨〈伤乱〉》:“皇 晋 遘阳九,天下横氛雾。” 前蜀 杜光庭 《中和秦中化龙池醮词》:“扫渠兇於北陆,清氛雾於中原。” 宋 曾巩 《送程公辟使江西》诗:“过临有幸破氛雾,奋厉方欣入陶冶。”词语解释:绿雾 拼音:lǜ wù
青茫茫的雾气。 唐 李贺 《江南弄》诗:“ 江 中緑雾起凉波,天上叠巘红嵯峨。” 宋 苏轼 《寿星院寒碧轩》诗:“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緑雾霑人衣。” 宋 范成大 《醉落魄》词:“栖乌飞絶,絳河緑雾星明灭。”词语解释:隐雾 拼音:yǐn wù
谓隐遁待时。 唐 钱起 《归义寺题震上人壁》诗:“ 尧皇 未登极,此地曾隐雾。”参见“ 隐豹 ”。
词语解释:隐豹 拼音:yǐn bào
汉 刘向 《列女传·陶答子妻》:“ 答子 治 陶 三年,名誉不兴,家富三倍,其妻数諫不用……‘妾闻 南山 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犬彘不择食,以肥其身,坐而须死耳。’”后因以“隐豹”比喻爱惜其身,隐居伏处而有所不为。 唐 杜甫 《戏寄崔评事表侄苏五表弟韦大少府诸侄》诗:“隐豹深愁雨,潜龙故起云。”词语解释:黄雾 拼音:huáng wù
黄色的雾气。《汉书·成帝纪》:“夏四月,黄雾四塞,博问公卿大夫,无有所讳。” 唐 杜甫 《早发》诗:“涛翻黑蛟跃,日出黄雾映。”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绪言:“号为承平,其实普天之家室,皆怨气之冲盈,争心之触射,毒於黄雾而塞於寰瀛也。”词语解释:碧雾 拼音:bì wù
青色的云雾。 唐 高宗 《过温汤》诗:“暖溜惊湍驶,寒空碧雾轻。” 宋 陆游 《月夕》诗:“出门碧雾合,九陌无人行。” 明 高明 《琵琶记·激怒当朝》:“目断青鸞瞻碧雾,情深红叶看金沟。”词语解释:尘雾 拼音:chén wù
(1).尘土和烟雾;尘土飞扬如雾。 唐 白居易 《长恨歌》:“迴头下望人寰处,不见 长安 见尘雾。” 清 宋之绳 《戊子人日寄怀陈南士》诗:“尘雾荒村合,田庐鬼国邻。” 柳青 《一九五五年秋天在皇甫村》:“晴朗的秋收时节, 镐河 上村庄弥漫着扬粮食的尘雾。”
(2).喻浊世;污浊。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琅琅先生,雅杖名节。虽遇尘雾,犹振霜雪。” 宋 苏轼 《与周长官李秀才游径山,二君先以诗见寄,次其韵二首》之一:“呼来 径山 下,试与洗尘雾。”词语解释:水雾 拼音:shuǐ wù
(1).水上的雾气。 南朝 梁 伏挺 《行舟值早雾》诗:“水雾杂山烟,冥冥不见天。” 唐 白居易 《早祭风伯因怀李十一舍人》诗:“水雾重如雨,山火高於星。”
(2).像雾一样的小水点。 陆俊超 《国际友谊号》五:“正午,炎热的太阳照着飞溅的水雾,射出瑰丽的彩虹。”词语解释:黑雾 拼音:hēi wù
黑色雾气。 北魏 崔鸿 《十六国春秋·前赵·刘聪》:“ 建元 元年正月,黑雾四塞,人如黑,五日而止。” 唐 刘长卿 《登东海龙兴寺高顶望海简演公》诗:“白波走雷电,黑雾藏鱼龙。” 宋 苏舜钦 《往王顺山值暴雨雷霆》诗:“霹靂飞出大壑底,烈火黑雾相奔趋。”词语解释:岚雾 拼音:lán wù
山中雾气。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上:“岭表山川,盘鬱结聚,不易疎洩,故多嵐雾作瘴,人感之多病,腹胀成蛊。”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六:“谿流初涨,嵐雾滃鬱。”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六》:“时嵐雾在下,深崖峭壑,茫不可辨。”词语解释:毒雾 拼音:dú wù
(1).指瘴气。 唐 骆宾王 《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水积炎氛,山涵毒雾。” 唐 韩愈 《县斋有怀》诗:“毒雾恆熏昼,炎风每烧夏。”
(2).比喻有害的言论。如:必须扫清他们所散播的毒雾。词语解释:豹雾 拼音:bào wù
指隐者所栖。 唐 骆宾王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诗序:“僕少负不羈,长逾虚诞,读书颇存涉猎,学剑不待穷工,进不能矫翰龙云,退不能栖神豹雾,抚循诸己,深觉劳生。” 宋 范成大 《王季海秘监再赋成园复次韵》:“披开豹雾寻陈迹,扫尽蛛尘看旧题。”参见“ 豹隐 ”。
词语解释:豹隐 拼音:bào yǐn
汉 刘向 《列女传·陶答子妻》:“妾闻 南山 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后因以“豹隐”比喻洁身自好,隐居不仕。 唐 骆宾王 《秋日送侯四得弹字》诗:“我留安豹隐,君去学鹏摶。”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贤者豹隐墟落,固当和光同尘,虽舍者争席奚病,而况於盃酒之间哉!” 清 冯桂芬 《〈五湖渔庄图〉序》:“夫 富春江 上, 子陵 之羊裘长著; 西塞山 前, 志和 之鷺艇不归,大都豹隐之流,多与鱸乡为伍。”词语解释:霏雾 拼音:fēi wù
飘拂的云雾。 晋 谢万 《兰亭》诗:“玄崿吐润,霏雾成阴。” 宋 张先 《破阵乐·钱塘》词:“羣美东南第一,望故苑,楼臺霏雾。” 宋 周邦彦 《应天长》词:“条风布暖,霏雾弄晴。”词语解释:南山雾 拼音:nán shān wù
比喻隐居之处。 南朝 齐 谢朓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虽无玄豹姿,终隐 南山 雾。”详“ 南山豹 ”。
词语解释:南山豹 拼音:nán shān bào
(1).典出 汉 刘向 《列女传·陶答子妻》:“妾闻 南山 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犬彘不择食以肥其身,生而须死耳。”后因以“南山豹”比喻隐居伏处、爱惜其身,有所不为的人。 唐 李白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诗:“我垂北溟翼,且学南山豹。” 宋 梅尧臣 《文豹篇赠黄介夫》诗:“壮哉 南山 豹,不畏白额虎。”
(2).比喻富有文采。 宋 石孝友 《渔家傲·送李惠言徐元集赴试南宫》词:“ 射虎将军 搴绣帽, 西园公子 南山豹,共跨龙媒衔凤沼。”词语解释:积雾 拼音:jī wù
浓重的雾气。 宋 苏辙 《次韵王适游真如寺》:“新亭面南山,积雾开重阴。” 明 夏完淳 《感怀》套曲:“雨空逝,水自流,寒江积雾放孤舟。”词语解释:愁雾 拼音:chóu wù
比喻忧愁的神态。 杨朔 《黄海日出处·第一个故事》:“于是井边总有人等水,深更半夜也有人等,个个满脸都笼罩着一层愁雾。”词语解释:雨雾 拼音:yǔ wù
雨水和雾气。有时也指很细的雨。《西京杂记》卷三:“嘘吸为寒暑,喷嗽为雨雾。” 唐 无可 《送李使君赴琼州兼五州招讨使》诗:“雨雾蒸秋岸,浪涛震夜城。” 王愿坚 《七根火柴》:“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词语解释:霁雾 拼音:jì wù
正在消散的云雾。 唐 杜甫 《大云寺赞公房》诗之四:“明霞烂复阁,霽雾搴高牖。” 宋 宋祁 《九日侍宴太清楼》诗:“霽雾供披拂,凉风助扫除。”词语解释:霜雾
寒气词语解释:破雾 拼音:pò wù
拨雾,将雾冲开。 宋 陆游 《观月》诗:“谁琢天边白玉盘,亭亭破雾上高寒。”词语解释:游雾 拼音:yóu wù
(1).游行雾中。《庄子·大宗师》:“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 成玄英 疏:“遨游云雾,表不滞其中。”《韩非子·难势》:“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霽,而龙蛇与螾螘同矣。”
(2).指浮动的雾。 唐 李峤 《谢赐飞白表》:“眇乎若游雾之拂春林,靄乎似轻云之上秋汉。” 唐 李约 《萧子云飞白萧字赞》:“崩云委地,游雾縈空。” 唐 武三思 《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序:“揔游雾於毫端,穷偃波於笔杪。”词语解释:仙雾 拼音:xiān wù
指缥缈的雾气。 清 梁章鉅 《九曲岭望见武夷山》诗:“嶙峋瘦影枕丹垠,仙雾蒙蒙透夕曛。”词语解释:凝雾 拼音:níng wù
浓雾。 南朝 宋 袁淑 《秋晴赋》:“炎都褰埃,旻寓涤氛,曳悲泉之凝雾,转絶垠之严云。”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新芽刚才突发,--无产阶级经济权力取得,春意还隐于万重的凝雾。”词语解释:五里雾 拼音:wǔ lǐ wù
《后汉书·张楷传》:“ 张楷 字 公超 ,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后借以形容迷离恍惚的境界。 孙中山 《三民主义的解释》:“现在许多人讲民生主义,都是离题太远,堕入五里雾中,这也是国人不求甚解的过错。” 邹韬奋 《抗战以来》六:“究竟怎样,实使人如陷入五里雾中,无数青年及热心国事的人们便在这五里雾中遭到源源而来的无妄之灾。”词语解释:暖雾 拼音:nuǎn wù
春暖时的雾气。 唐 李贺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光风转蕙百餘里,暖雾驱云扑天地。”词语解释:喷雾 拼音:pēn wù
利用空吸作用将药水或其他液体变成像雾一样的小水滴,均匀地喷射到其他物体上词语解释:排雾 拼音:pái wù
推开云雾。 三国 魏 曹植 《游仙》诗:“意欲奋六翮,排雾陵紫虚。” 南朝 宋 谢灵运 《似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云骑属 汉 南, 纪 郢 皆扫盪。排雾属盛明,披云对清朗。” 唐 李远 《赠咸阳李少府》诗:“鹏到碧天排雾去,凤游琼树拣枝栖。”词语解释:披云雾 拼音:pī yún wù
拨开云雾,得见青天。比喻人的神情清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卫伯玉 为尚书令,见 乐广 与中朝名士谈议,奇之……命子弟造之,曰:‘此人,人之水镜也,见之若披云雾,覩青天。’” 清 王夫之 《宋论·太祖》:“俾其耳目心思之牖,如披云雾而见青霄者,谁为为之邪?”亦省作“ 披雾 ”。《南史·孔休源传》:“不期忽覯清颜,顿祛鄙吝,观天披雾,验之今日。” 宋 李纲 《辞免领开封府事表》:“去魑魅之域而已幸於赐环,簉云龙之廷而方期於披雾。”词语解释:霾雾 拼音:mái wù
(1).尘雾。《后汉书·郎顗传》:“时气错逆,霾雾蔽日。” 宁调元 《八月十五夜漫书》诗:“玉宇琼楼最高处,一天霾雾拨难开。”
(2).喻抑郁之气。 唐 柳宗元 《与杨京兆凭书》:“眊眊然骚扰内生,霾雾填拥惨沮。”词语解释:迷雾 拼音:mí wù
(1).迷漫的雾。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虎邱贺方回题名》:“谁将迷雾掩明霞,初本《兰亭》体未差。” 洪深 《五奎桥》第一幕:“或是变成迷雾;或是升在空中结成云。” 峻青 《秋色赋·李家埠在战斗》:“饥饿死亡,像迷雾一样弥漫在 昌潍 大平原上。”
(2).比喻叫人迷失方向、脱离实际的事物。《花城》1981年第2期:“历史本身有一种特殊规律,就是逐步揭开迷雾,透过帏幕,最后,在时间面前显露出善和恶的本来面目。”词语解释:郁雾 拼音:yù wù
浓雾。《三国志·吴志·薛综传》:“加以鬱雾冥其上,咸水蒸其下,善生流肿,转相洿染,凡行海者,稀无斯患,此不可三也。”词语解释:连雾 拼音:lián wù
(1).连延的雾,浓雾。 唐 骆宾王 《秋夜送阎五还润州》诗:“断云飘易滞,连雾积难披。”
(2).果名。俗称番鬼蒲桃。 许地山 《集外·桃金娘》:“还有常见的蒲桃及连雾,也是桃金娘科底植物。”词语解释:妖雾 拼音:yāo wù
指山林中的瘴气
神话中妖魔施用邪术产生的雾气词语解释:三里雾 拼音:sān lǐ wù
谓浓雾。《后汉书·张楷传》:“﹝ 楷 ﹞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时 关西 人 裴优 亦能为三里雾,自以不如 楷 ,从学之, 楷 避不肯见。” 唐 李商隐 《圣女祠》诗:“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长著五銖衣。”后亦用以借指道术。 元 马祖常 《寿郝大参》诗:“留客只谈三里雾,见人不问五侯鯖。” 明 夏完淳 《大哀赋》:“忽焉五斗米之教起,三里雾之术成。”词语解释:青雾 拼音:qīng wù
雾气,烟雾。雾色如紫,故称。词语解释:豹藏雾 拼音:bào cáng wù
典出 汉 刘向 《列女传·陶答子妻》:“妾闻 南山 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后因以“豹藏雾”喻潜心修养,洁身自好。 宋 黄庭坚 《次韵道辅双岭向寄三迭》:“生涯鱼吹沫,文采豹藏雾。”参见“ 豹隐 ”。
词语解释:豹隐 拼音:bào yǐn
汉 刘向 《列女传·陶答子妻》:“妾闻 南山 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后因以“豹隐”比喻洁身自好,隐居不仕。 唐 骆宾王 《秋日送侯四得弹字》诗:“我留安豹隐,君去学鹏摶。”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贤者豹隐墟落,固当和光同尘,虽舍者争席奚病,而况於盃酒之间哉!” 清 冯桂芬 《〈五湖渔庄图〉序》:“夫 富春江 上, 子陵 之羊裘长著; 西塞山 前, 志和 之鷺艇不归,大都豹隐之流,多与鱸乡为伍。”词语解释:断雾 拼音:duàn wù
残雾。 隋炀帝 《悲秋》诗:“断雾时通日,残云尚作雷。” 唐 骆宾王 《宿山庄》诗:“林虚宿断雾,磴险挂悬流。”词语解释:学雾 拼音:xué wù
后汉 张楷 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隐居 弘农 山中,学者随之,所居成市。事见《后汉书·张楷传》。后以“学雾”指学习道术。 宋 杨亿 《寄灵仙观舒职方学士》诗:“ 华阴 学雾还成市, 彭泽 横琴岂要絃。”词语解释:埃雾 拼音:āi wù
(1).尘雾。《新唐书·李密传》:“既两军接,埃雾嚣塞。”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一:“日色甚炽,埃雾涨天。”
(2).喻世俗的污浊。《后汉书·陈蕃传》:“彼非不能絜情志,违埃雾也。”词语解释:服雾 拼音:fú wù
道家的一种修炼养生术。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协昌期二》:“服雾之法:常以平旦於寝静之中,坐卧任己,先闭目内视,彷彿使如见五藏毕,因口呼出气二十四过,临目为之,使目见五色之气相缠绕,在面上鬱然,因入口内此五色气五十过毕,咽液六十过毕……久行之,当乘云雾而游也。”词语解释:热雾 拼音:rè wù
燥热的雾气。 元 陈孚 《邕州》诗:“蝮蛇掛尾晚风急,热雾如汤溅衣湿。” 海默 《突破临津江》:“清晨的微风把热雾吹上枝头,使枯枝挂满银绒,热雾飘过草梢,使青草披上霜衣。”词语解释:陆机雾 拼音:lù jī wù
《晋书·陆机传》:“ 机 既死非其罪,士卒痛之,莫不流涕。是日昏雾昼合,大风折木,平地尺雪,议者以为“陆氏”之寃。”后因以“陆机雾”为蒙冤而死之典。 唐 张祜 《哭汴州陆大夫》诗:“冤深 陆机 雾,愤积 伍员 涛。”词语解释:炎雾 拼音:yán wù
暑气。 明 高启 《送家兄西迁》诗:“殊方气候异,炎雾秋未息。” 明 何景明 《九咏》:“瞰朱海兮炎雾浊,胡轩軿兮不我復。”词语解释:雰雾 拼音:fēn wù
雾气。《艺文类聚》卷二五引 晋 刘琨 《与石勒书》:“资财不为己用,名位不可得守,有若晨霜秋露,雰雾之气,虽朝凝而夕消,蹔见而寻没也。” 北齐 祖珽 《从北征》诗:“ 祁山 歛雰雾,瀚海息波澜。” 唐 宋之问 《景龙四年春祠海》诗:“筵端接空曲,目外唯雰雾。”词语解释:贮云含雾 拼音:zhù yún hán wù
形容未经使用的优质毛笔。 唐 柳宗元 《杨尚书寄郴笔因献长韵》:“截玉銛锥作妙形,贮云含雾到 南溟 。” 明 杨慎 《艺林伐山·贮云含雾》:“ 柳子厚 《答杨於陵寄笔》诗:‘贮云含雾到 南溟 ’,意谓笔未经用也。”词语解释:腾云驾雾 拼音:téng yún jià wù
(1).谓乘云雾飞行。《西游记》第五八回:“那家子又惊又喜道:‘是几位腾云驾雾的罗汉歇在我家!’”《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只见那马双耳一竪,四脚凌空,就如腾云驾雾一般,耳边只听得唿唿的风声。”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五:“于是,他就腾云驾雾,遨游长空,向那 贾 家大院飞去了。”
(2).形容神志恍惚。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四章:“ 道静 坐在凳子上,头脑昏昏沉沉,好像在腾云驾雾。”词语解释:贼雾 拼音:zéi wù
妖氛。 清 黄景仁 《游四明山放歌》:“阴霾贼雾黝深窟,上有云气徵祥灾。”词语解释:蛮烟瘴雾 拼音:mán yān zhàng wù
同“ 蛮烟瘴雨 ”。 宋 欧阳修 《再和公仪赠白鹇》:“蛮烟瘴雾虽生处,何必区区忆陋邦。”词语解释:蜺雾 拼音:ní wù
犹言妖氛。 南朝 梁 江淹 《萧重让扬州表》:“凌歷飞流之眚,惧失正和;晦裂蜺雾之灾,且滥庶物。”参见“ 蜺妖 ”。
词语解释:蜺妖 拼音:ní yāo
犹言妖氛。古代传说虹蜺为不正之气所生。 南朝 梁 江淹 《萧骠骑让太尉增封第三表》:“致虹沴阻於上京,蜺妖扇於下国。”参见“ 虹沴 ”。词语解释:光雾 拼音:guāng wù
削弱大气透明度的一种情况,乃不同密度的几个气团并存于被加热后的表面上方因而引起不规则折射所致词语解释:五里云雾 拼音:wǔ lǐ yún wù
令人迷惑的纠纷或混乱,迷离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词语解释:霓雾 拼音:ní wù
1.犹言妖氛。词语解释:雺雾 拼音:wù wù
指迷蒙的雾气。《隋书·天文志下》:“将雨不雨,变为雺雾。” 清 唐孙华 《赠赵松一》诗:“霍若雺雾披,涣若春氷泮。” 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序:“冥冥汶汶,雺雾雰雰。”词语解释:鹤雾 拼音:hè wù
白色雾气。 唐 王勃 《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披鹤雾,陟龙门,故人握手,新知满目。”词语解释:毒泷恶雾 拼音:dú lóng è wù
恶劣的云雨雾气。比喻暴虐凶残的黑暗势力。 郑泽 《登楼叹》诗:“毒瀧恶雾纷相乘,令我望望心惺惺。”词语解释:握云拿雾 拼音:wò yún ná wù
见“ 握雾拏云 ”。
词语解释:握雾拏云 拼音:wò wù ná yún
驾驭云雾。意谓善于掌握戎机。 元 无名氏 《连环计》第一折:“这其间多亏了 张子房 説地谈天口, 韩元帅 握雾拏云手。”亦作“ 握云拿雾 ”。 元 陈以仁 《存孝打虎》第一折:“你八面威风大,端的是将相才。则你那龙韜虎略人难赛,握云拿雾施兵策,排兵布阵添精彩。”词语解释:扎雾 拼音:zhā wù
方言。谓浓雾凝聚未散。 罗广斌 杨益言 《红岩》第四章:“这时,一个茶房从门边走过, 江姐 便喊着:‘茶房!船多久开?’‘还在扎雾,大概九点钟才开得成。’”词语解释:拏云握雾 拼音:ná yún wò wù
比喻对人施展手段。《宣和遗事》前集:“姓 李 名做 师师 ……两隻手,偏会拏云握雾。便有富贵郎君,也使得七零八落。”词语解释:拿云握雾 拼音:ná yún wò wù
比喻对人施展手段。词语解释:曀雾 拼音:yì wù
阴暗的雾气。 宋 洪迈 《夷坚乙志·程师回》:“时天气清明,风忽暴起,曀雾四合。”词语解释:柳烟花雾 拼音:liǔ yān huā wù
形容春色迷濛的景象。 元 张可久 《落梅风·春晚》曲:“东风景, 西子湖 ,湿冥冥,柳烟花雾。”词语解释:歊雾 拼音:xiāo wù
升腾的雾气。《文选·左思〈吴都赋〉》:“歊雾漨浡,云蒸昏昧。” 刘逵 注:“歊雾,水雾之气似云蒸,昏暗不明也。”词语解释:愁云惨雾 拼音:chóu yún cǎn wù
形容令人愁闷凄惨的景象。 瞿秋白 《乱弹·一种云》:“如果是惊天动地的霹雳,那才拨得开满天的愁云惨雾。”词语解释:敛雾 拼音:liǎn wù
收敛云雾,使天色明朗。 唐 郑渎 《吹笛楼赋》:“九天敛雾,送芳景於琼轩;万籟韜音,让嘉名於玉笛。”词语解释:吞云吐雾 拼音:tūn yún tǔ wù
《梁书·沉约传》:“始飡霞而吐雾,终凌虚而倒影。”形容道家的绝谷养气。后乃以“吞云吐雾”形容吸鸦片或吸烟,多寓讥讽。《黑籍冤魂》第一回:“那富贵的人家,依旧的吞云吐雾,一些也不要着急。” 许世友 《万源保卫战》:“那些一支烟枪、一支步枪的 川 军正在吞云吐雾的时候,我们便束装出发了。”词语解释:喷云泄雾 拼音:pēn yún xiè wù
形容云霭缭绕山岳的景象。 唐 韩愈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絶顶谁能穷?”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六章二:“南岳 衡山 是被人传说得十分庄严的……特别是有了 韩愈 《谒衡岳庙》的那一首诗,在读书人的脑中,仿佛它真象是一个‘天假神柄专其雄’的神物,时常在‘喷云泄雾’。”词语解释:喷云吐雾 拼音:pēn yún tǔ wù
形容抽鸦片烟或吸烟的情景。 安正福 《敌后插刀》:“我从门缝往里一瞧,不由得火钻头顶:屋里翻得一塌糊涂,地下站着几个土匪,手里抖着抢来的花花绿绿的东西;炕上还斜躺着几个,正在喷云吐雾抽大烟。” 向春 《煤城怒火》第三四章:“咱几杆烟枪喷云吐雾, 刘珍 同志气管细,架不住,可就成了气管炎炒辣椒,光咳嗽吧。”词语解释:如坐云雾 拼音:rú zuò yún wù
比喻暗昧无知,不能辨析。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词语解释:如堕烟雾 拼音:rú duò yān wù
语本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王仲祖 、 刘真长 造 殷中军 谈,谈竟俱载去。 刘 谓 王 曰:‘ 渊源 真可!’ 王 曰:‘卿故堕其云雾中。’” 殷中军 指 殷浩 ,字 渊源 。后以“如堕烟雾”、“如堕烟海”形容茫然不得要领或认不清方向。 梁启超 《读日本县志书后》:“茫茫如堕烟雾,瞪目撟舌不能语。” 毛泽东 《矛盾论》四:“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