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云霄 拼音:yún xiāo
(1).天际,高空。《西京杂记》卷一:“齐首高唱,声彻云霄。”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十三:“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儒林外史》第三十回:“歌声縹緲,直入云霄。” 瞿秋白 《文艺杂著·那个城》:“那个城呢……高入云霄,接近那光华的太阳。”
(2).泛指高远,深厚。 唐 武元衡 《夜坐闻语寄严十少府》诗:“多负云霄志,生涯岁序侵。” 清 孙枝蔚 《再至海陵访州守田雪龛》诗:“不重云霄义,那能来往频。”
(3).喻指高位。 晋 陆云 《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明明皇储,叡哲时招。奋厥河滸,矫足云霄。” 唐 杜甫 《奉赠鲜于京兆》诗:“云霄今已逼,台衮更谁亲?” 元 张寿卿 《红梨花》第一折:“你只説秀才无路上云霄,却不道文官把笔平天下。”词语解释:九霄 拼音:jiǔ xiāo
(1).天之极高处;高空。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 唐 武衡 《同幕中诸公送李侍御归朝》诗:“ 巴 江暮雨连 三峡 , 剑 壁危梁上九霄。” 徐特立 《言立》诗:“丈夫落魄纵无聊,壮志依然抑九霄。”
(2).道家谓仙人居处。《文选·沉约〈游沉道士馆〉诗》:“鋭意三山上,託慕九霄中。” 张铣 注:“九霄,九天仙人所居处也。” 唐 李白 《明堂赋》:“比乎 崑 山之天柱,矗九霄而垂云。” 王琦 注:“按道书,九霄之名,谓赤霄、碧霄、青霄、絳霄、黅霄、紫霄、练霄、玄霄、縉霄也。一説以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火霄为九霄。” 宋 陆游 《长生观观月》诗:“独倚栏杆吹玉笛,道人不怕九霄寒。”
(3).喻皇帝居处。 唐 杜甫 《腊日》诗:“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罌下九霄。”
(4).借指帝王。 唐 包佶 《奉和常阁老晚秋集贤院即事寄赠徐薛二侍郎》诗:“九霄偏眷顾,三事早提携。” 唐 黄滔 《敷水庐校书》诗:“九霄无詔下,何事近清尘?”词语解释:青霄 拼音:qīng xiāo
(1).青天;高空。 晋 左思 《蜀都赋》:“干青霄而秀出,舒丹气而为霞。” 唐 濮阳瓘 《出笼鹘》诗:“一点青霄里,千声碧落中。” 清 纳兰性德 《望江南·咏弦月》词:“初八月,半镜上青霄。”
(2).喻帝都;朝廷。 唐 杜甫 《收京》诗之二:“叨逢罪己日,洒涕望青霄。” 宋 张元干 《满庭芳·寿》词:“朝回处,青霄路稳,黄色起天庭。” 清 黄遵宪 《五用前韵》:“忽传罪己 兴元 詔,霑洒青霄泪万行。”
(3).喻巍科,高第。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裴公 ( 裴度 )答曰:‘……各怀器业寧推让,俱上青霄岂后先!’” 元 石德玉 《曲江池》楔子:“万丈龙门则一跳,青霄有路终须到。”《再生缘》第四五回:“恐妹命孤无福分,不能平地步青霄。”
(4).清朗的夜晚。 明 秦时雍 《醉花阴·秋怀》套曲:“白昼看云,青霄步月。”词语解释:烟霄 拼音:yān xiāo
亦作“烟霄”。
(1).云霄。 唐 陈子昂 《春日登金华观》诗:“山川乱云日,楼榭入烟霄。” 宋 陆游 《蓬莱行》:“山峭插云海,楼高入烟霄。” 明 李东阳 《楚观楼记》:“声之发於此者,必能超尘壒而出烟霄,凡有耳者皆得之。”
(2).指山的高处。 唐 皇甫曾 《赠鉴上人》诗:“律仪传教诱,僧腊老烟霄。”
(3).喻显赫的地位。 唐 白居易 《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诗:“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得路去何迟?” 唐 黄滔 《陈皇后因赋复宠赋》:“已为无雨之期,空悬梦寐;终自凌云之製,能致烟霄。” 金 元好问 《感兴》诗:“倚梯从昔望烟霄,七叶何人竟珥貂。”词语解释:碧霄 拼音:bì xiāo
亦作“ 碧宵 ”。 青天。 唐 杨巨源 《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之六:“碧宵传凤吹,红旭在龙旗。” 宋 苏轼 《虚飘飘》诗之一:“露凝残点见红日,星曳餘光横碧霄。” 明 叶宪祖 《素梅玉蟾》第二折:“神仙下碧霄,神仙下碧霄,虹霓掷綵桥。”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列仙曹,叩请烈皇下碧霄;捨 煤山 古树,解却宫绦。” 茅盾 《子夜》一:“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排山倒海般的扑到 吴老太爷 眼前,忽地又没有了。”词语解释:凌霄 拼音:líng xiāo
(1).凌云。 晋 陆机 《遂志赋》:“陈顿委於 楚 魏 ,亦凌霄以自濯。”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依冰山》:“ 张生 曰:‘大丈夫有凌霄盖世之志,而拘於下位,若立身於矮屋中,使人抬头不得。’遂拂衣长往,归遯於 嵩山 。” 宋 王安石 《孤桐》诗:“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明 王錂 《春芜记·访友》:“英雄志寧教垂老,剑气尚凌霄。” 贺宜 《我们是同班的同学》诗:“我也许将飞越长空,凌霄冲天,征服神秘的天空,作星际的探险。”
(2).落叶藤本植物,攀援茎,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边缘有锯齿,花鲜红色,花冠漏斗形,结蒴果。花、茎、叶都可入药。 唐 元稹 《解秋》诗之三七:“寒竹秋雨重,凌霄晚花落。” 宋 张镃 《北山早兴》诗:“啄木声穿竹,凌霄色映松。”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凌霄》:“藤花之可敬者,莫若凌霄,然望之如天际真人,卒急不能招致,是可敬亦可恨也。”
淩霄:凌云。 晋 葛洪 《抱朴子·务正》:“大夏凌霄,赖羣橑之积。”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斥鷃因惊风以凌霄,朽舟託迅波而电迈。”词语解释:丹霄 拼音:dān xiāo
(1).谓绚丽的天空。 汉 贾谊 诗:“青青云寒,上拂丹霄。” 晋 庾阐 《游仙诗》:“神岳竦丹霄,玉堂临雪岭。” 唐 李白 《门有车马客行》诗:“谓从丹霄落,乃是故乡亲。” 康有为 《泛海至天津入京复还上海》诗:“万里烟波迴紫潮,五云宫闕耸丹霄。”
(2).帝王居处;朝廷;京都。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故愿一登文石之阶,陟丹霄之途。” 唐 韦应物 《白沙亭逢吴叟歌》:“亲观文物蒙雨露,见我昔年侍丹霄。” 宋 苏舜钦 《依韵和王景章见寄》:“夫君自上丹霄去,莫忘云泉寄好音。” 明 顾大典 《青衫记·乐天蒙召》:“文章事业,风流才调,咫尺丹霄。”
(3).犹上苍。 明 汪廷讷 《广陵月》第二折:“我与你,乍见先已情投,一言便自机合,白首为期,丹霄可鉴。”词语解释:紫霄 拼音:zǐ xiāo
(1).高空。 晋 曹毗 《马射赋》:“状若腾虬而登紫霄,目似晨景之骇扶木。” 南朝 宋 鲍照 《登大雷岸与妹书》:“左右青靄,表里紫霄。” 明 顾大典 《青衫记·刘白谒元》:“ 匡庐 近,瀑布高,银河半落界紫霄。”
(2).指帝王所居。 南朝 梁简文帝 《围城赋》:“升紫霄之丹地,排玉殿之金扉。” 唐 李白 《东武吟》:“清切紫霄迥,优游丹禁通。” 明 张居正 《送朱文石使楚》诗之一:“起草违丹陛,衔纶降紫霄。”词语解释:层霄 拼音:céng xiāo
(1).高空。 晋 庾阐 《游仙诗》之三:“层霄映紫芝,潜涧汎丹菊。” 唐 李白 《大猎赋》:“彼层霄与殊榛,罕翔鸟与伏兔。”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东上入石峡,峡两峰中剖,上摩层霄,裂罅相距不及丈。” 郑泽 《读钝庵红薇感旧记作》诗:“金风吹素节,阴曀幔层霄。”
(2).指云气。 宋 苏轼 《西江月·顷在黄州》词:“照野瀰瀰浅浪,横空隐隐层霄。”词语解释:玉霄 拼音:yù xiāo
(1).天界。传说中天帝、神仙的居处。 唐 常建 《古意》诗之二:“玉霄九重闭,金锁夜不开。” 宋 苏轼 《水龙吟》词:“向玉霄东望, 蓬莱 晻靄,有云驾,驂风驭。” 宋 徐铉 《赠奚道士》诗:“玉霄壁闭人长在,金鼎功成俗未知。” 清 朱鹤龄 《思陵长公主挽诗》:“誓依灵寝去,俄向玉霄行。”
(2).指 天台山 的 玉霄峰 。 宋 陆游 《赠倪道士》诗:“归隐 玉霄 应不出,他年容我扣巖扉。”参见“ 玉霄峰 ”。
词语解释:玉霄峰 拼音:yù xiāo fēng
山峰名。在 浙江 天台山 。传说为仙人所居。《太平广记》卷二一引《仙传拾遗·司马承祯》:“吾( 司马承禎 )自居 玉霄峰 ,东望 蓬莱 ,常有真灵降驾。” 宋 陈与义 《南柯子·塔院僧阁》词:“此间何似 玉霄峰 。遥望 蓬莱 ,依约晓云东。”词语解释:干霄 拼音:gān xiāo
高入云霄。 唐 刘禹锡 《和兵部郑侍郎省中四松诗十韵》:“便有干霄势,看成构厦材。” 宋 叶适 《温州社稷记》:“数十百年,其大百围,其崇干霄,民无敢不肃也。”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 江西 魏允迪 ……《咏山中积雪》云:‘干霄篁竹翠盈眸,雪压风欺扑地愁。’” 刘大白 《罗曼的我》诗:“枉自豪气干霄,柔情沁石,只赢得一声罗曼!”词语解释:冲霄 拼音:chōng xiāo
亦作“冲霄”。 直上云天。多喻取得功名。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元和元年登科记京兆等第榜叙》:“天府之盛,神州之雄,选才以百数为名,等列以十人为首,起自 开元 、 天宝 、 大历 、 建中 之年,得之者摶跃云衢,阶梯兰省,即六月冲霄之渐也。” 清 无名氏 《后会仙记》:“男儿欲遂冲霄志,只在功深与志坚。”
犹冲天。 唐 罗隐 《大梁见乔诩》诗:“败桐方委爨,寃匣正衝霄。”词语解释:洞霄 拼音:dòng xiāo
道观名。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中:“大父 元祐 间自 湖南 宪请宫祠归, 景修 尝以诗寄曰:‘闻説年来请 洞霄 ,江湖奉使久勤劳。’”详“ 洞霄宫 ”。
词语解释:洞霄宫 拼音:dòng xiāo gōng
道观名。在今 浙江省 馀杭县 南 大涤 天柱 两山之间。 汉 元封 (前110-前105年)时为祈福之处。 唐 建 天柱观 , 宋 大中祥符 五年(1012年)改为今名。 元 末毁, 明 初重建。因林壑深秀,名胜古迹甚多,道教列为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称“大涤洞天”。 宋 代宰相大臣乞退或免官,常以提举 临安府 洞霄宫 系衔。 元 邓牧 撰有《洞霄图志》六卷,记当地宫观、洞府、古迹、人物、碑记等颇详。 宋 苏轼 《相视新河次张秉道韵》:“一菴閒卧 洞霄宫 ,井有丹砂水长赤。” 明 无名氏 《赠书记·雪冤邀宠》:“今置尔提举 洞霄宫 ,用警官邪,以昭公论。”词语解释:绛霄 拼音:jiàng xiāo
指天空极高处。天之色本为苍青,称之为“丹霄”、“絳霄”者,因古人观天象以北极为基准,仰首所见者皆在北极之南,故借南方之色以为喻。见 明 王逵 《蠡海录·天文类》。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鬱如 蓬莱 之临沧海,憬如 崑崙 之出絳霄。” 唐 罗隐 《寄酬邺王罗令公》诗之二:“正忧末派沦沧海,忽见高枝拂絳霄。” 明 屠隆 《綵毫记·游玩月宫》:“琼楼玉宇光笼罩。顷刻飞身到,星河逼絳霄。” 清 赵翼 《美人风筝》诗:“月姊星娥应共语,新添好伴絳霄边。”词语解释:清霄 拼音:qīng xiāo
(1).天空。《文选·扬雄〈甘泉赋〉》:“腾清霄而軼浮景兮,夫何旟旐郅偈之旖旎也。” 李周翰 注:“清霄,天也。”《艺文类聚》卷六九引 晋 张载 《羽扇赋》:“飘縞羽於清霄兮,拟妙姿於白雪。”《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擎乐器者宣宣奏曲,响聒清霄;爇香火者洒洒烟飞,氤氲碧落。”
(2).指空中浮云。《文选·张衡〈思玄赋〉》:“涉清霄而升遐兮,浮蠛蠓而上征。” 吕向 注:“清霄,天边微云也。”词语解释:神霄 拼音:shén xiāo
(1).道教谓九天中之最高者。《宋史·方技传下·林灵素》:“既见,大言曰:‘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其治曰府。’”
(2).仙境,天庭。 明 刘基 《题紫虚观用周伯温韵》:“传闻仙子常时到,应是神霄有路通。”
(3).谓神灵消失而不可复见。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虽潜处於太阴,长寄心於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悵神霄而蔽光。”《文选·洛神赋》作“神宵”, 李善 注:“宵,化也。”词语解释:赤霄 拼音:chì xiāo
(1).极高的天空。《淮南子·人间训》:“背负青天,膺摩赤霄。” 晋 葛洪 《抱朴子·守塉》:“鵾鹏戾赤霄以高翔,鶺鴒傲蓬林以鼓翼。” 明 张居正 《慰刘生卧病苦吟》诗:“櫪驥不忘千里志,病鸿终有赤霄心。”
(2).指帝王所居的京城。 唐 杜甫 《送覃二判官》诗:“蹉跎病 江 汉 ,不復謁 承明 ……肺肝若稍愈,亦上赤霄行。”
(3).传说中的古剑名。 南朝 梁 陶弘景 《刀剑录》:“ 前汉 刘季 在位十二年,以 始皇 三十四年于南山得铁剑长三尺。铭曰‘赤霄’,大篆书。及贵,帝服之,此即斩蛇剑也。”词语解释:昂霄 拼音:áng xiāo
高入霄汉。形容出人头地或才能杰出。《新唐书·房玄龄传》:“僕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 宋 陆游 《陵霄花》诗:“古来豪杰少人知,昂霄耸壑寧自期。” 宋 陈亮 《祭叶正则母夫人文》:“昔余识夫人之子於穉年,固已得其昂霄耸壑之气。”词语解释:重霄 拼音:chóng xiāo
犹九霄。指天空高处。 晋 左思 《吴都赋》:“思假道於丰隆,披重霄而高狩。” 唐 王勃 《滕王阁序》:“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宋 王安石 《谢范资政启》:“窃陶大化,瞻若重霄。” 毛泽东 《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我失骄 杨 君失 柳 , 杨 柳 轻颺直上重霄九。”词语解释:摩霄 拼音:mó xiāo
接近云天,冲天。 唐 慧净 《和卢赞府游纪国道场》:“株盘仰承露,刹凤俯摩霄。” 清 黄鷟来 《题杨人庵〈总戎无著图〉》诗:“南北徙鵾鹏,摩霄展金翅。” 杨笃生 《新湖南·现今大局之危迫》:“ 德国 之帝国主义,其发生於 小亚细亚 綰轂之道与 南美 诸国实业之场者,亦已羽毛丰满有摩霄振翮之势矣。”词语解释:丛霄 拼音:cóng xiāo
犹九霄。 宋 范成大 《小望州》诗:“丛霄一握近,罡风振衣冷。” 宋 张孝祥 《菩萨蛮·与同舍游湖归》词:“佳人紆絶唱,翠幕丛霄上。”词语解释:璇霄 拼音:xuán xiāo
亦作“璿霄”。 犹碧空。《宋史·乐志七》:“璇霄来下,羽卫毿毿。” 元 周巽 《郊祀曲》诗:“瑶阶降甘露,璇霄罗景星。” 明 杨珽 《龙膏记·偿缘》:“良宵,月彩散璿霄。”词语解释:庆霄 拼音:qìng xiāo
(1).即庆云。《文选·谢瞻〈张子房诗〉》:“明两烛 河 阴,庆霄薄 汾 阳。” 李善 注:“庆霄,即庆云也。” 唐 刘禹锡 《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天子之文章焕乎垂光,庆霄在上,万物五色。”参见“ 庆云 ”。
(2).谓庆云焕彩的天宇。 唐 权德舆 《齐成公神道碑铭》:“鹏起扶摇,鸞翔庆霄。”《宋史·乐志十》:“拜貺清宫,凝辉庆霄。”
词语解释:庆云 拼音:qìng yún
(1).五色云。古人以为喜庆、吉祥之气。《列子·汤问》:“庆云浮,甘露降。”《汉书·天文志》:“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萧轮囷,是谓庆云。庆云见,喜气也。”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先声》:“见了祥瑞一十二种…… 河 出图, 洛 出书,景星明,庆云现,甘露降,膏雨零,凤凰集,麒麟游,蓂荚发,芝草生,海无波, 黄河 清。”
(2).喻显位。《楚辞·王褒〈九怀·思忠〉》:“贞枝抑兮枯槁,枉车登兮庆云。” 王逸 注:“庆云,喻尊显也。”
(3).喻君上或长辈。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畅春风,泽如时雨。是以不别荆棘者,庆云之惠也……矜愚爱能者,慈父之恩也。”《文选·潘岳〈寡妇赋〉》:“承庆云之光覆,荷君子之惠渥。” 李善 注:“庆云,喻父母也。”词语解释:中霄 拼音:zhōng xiāo
犹中天,高空。 唐 李从远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中霄日天子,半座宝如来。”词语解释:太霄 拼音:tài xiāo
天空极高处。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记》卷四:“太霄何冥冥,灵真时下游。” 唐 杨炯 《老人星赋》:“瞻太霄而踊跃,伏前庭而俯僂。” 明 屠隆 《綵毫记·仙官列奏》:“荡累神宇澄,遗尘太霄逈。”词语解释:连霄 拼音:lián xiāo
连天;满天。 宋 苏辙 《舜泉复发》诗:“连霄暑雨源初接,发地春雷夜有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连天地叫杀不住,齐吹画角,愁云蔽日,杀气连霄。”词语解释:半霄 拼音:bàn xiāo
半空,空中。 宋 范成大 《小峨眉》诗:“ 三峨 参横 大峨 高,奔崖侧势倚半霄。” 元 王逢 《淮安忠武王箭歌题垂虹桥亭》诗:“水波恍浸铜柱标,仰见浮屠半霄起。”词语解释:鹏霄 拼音:péng xiāo
九天云霄。 唐 王勃 《乾元殿颂》:“臣闻鹏霄上廓,琼都开紫帝之庭;鼇纪下清,珍野闢黄灵之馆。” 宋 向敏中 《酬寇平仲》诗:“九万鹏霄振翼时,与君同折月中枝。” 明 张居正 《贺元旦表》之一:“迓淑气于鹏霄,垂宪章于象闕。”词语解释:微霄 拼音:wēi xiāo
稀薄的云气。 晋 陶潜 《时运》诗:“山涤餘靄,宇曖微霄。” 清 曹寅 《虎丘雪霁寄松斋大兄筠石二弟》诗之三:“黯黯微霄玉塔光,僧庐稠迭腊梅香。”词语解释:腾霄 拼音:téng xiāo
腾空,冲天。 南朝 梁 沉约 《华阳先生登楼不复下赠呈》诗:“侧闻上士説,尺木乃腾霄。云駢不展地,仙居多丽譙。” 宋 苏轼 《辨道歌》:“水精池产红莲花,赤龙腾霄惊盘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蛰龙》:“﹝龙﹞又一折反,霹靂震惊,腾霄而去。”词语解释:横霄 拼音:héng xiāo
横越天空。 唐 李白 《明堂赋》:“阳乌转影而翻飞,大鹏横霄而侧度。”词语解释:逼霄 拼音:bī xiāo
迫近云天。形容很高。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矫首两崖逼霄,但谓涧底流泉别有天地,不復知峯头春色更占人间也。”词语解释:透碧霄 拼音:tòu bì xiāo
词牌名。《词谱》卷三五:“透碧霄:双调一百二十字。前段十二句,六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词语解释:登霄 拼音:dēng xiāo
登上云霄。比喻升迁。 唐 白居易 《杭州刺史谢上表》:“出泥登霄,从骨生肉,唯有一死,拟将报恩。”词语解释:鸾霄 拼音:luán xiāo
指天空。 唐 韩偓 《漫作》诗之二:“黍谷纯阳入,鸞霄瑞彩生。”词语解释:三霄 拼音:sān xiāo
(1).犹三天。道教称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为三天。 清 厉鹗 《续游仙百咏》之六八:“碧瑶箱锁飞仙印,一轴三霄九锡文。”
(2).高空。喻仕途得意,占居高位。 清 赵翼 《一枕》诗:“偶翻除目寻交旧,半在三霄半九泉。”词语解释:淩霄
凌云。 晋 葛洪 《抱朴子·务正》:“大夏凌霄,赖羣橑之积。”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斥鷃因惊风以凌霄,朽舟託迅波而电迈。”词语解释:陵霄 拼音:líng xiāo
(1).直上云霄。形容飞得极高。《淮南子·原道训》:“乘云陵霄,与造化者俱。”《后汉书·文苑传下·郦炎》:“舒吾陵霄羽,奋此千里足。”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既有陵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翫?”一本作“ 凌霄 ”。
(2).宫殿名。《宋书·符瑞志下》:“乃造 陵霄 ,遂作 景阳 。”词语解释:霞霄 拼音:xiá xiāo
云霄。 晋 葛洪 《抱朴子·勗学》:“因风而附凤者,以駑庸之质,犹迴遑乎霞霄之表。”词语解释:丽霄 拼音:lì xiāo
附著在天空。 唐 郭遵 《初日见朝元阁赋》:“司晨而见,异星楼之丽霄;质明乃光,殊日观之生晓。” 明 陆垹 《箦斋杂著·忠贤奇秘》:“弋我 虞 日,重明丽霄。”词语解释:犯霄 拼音:fàn xiāo
耸入云天。极言其高。 唐 王绩 《古意》诗之二:“竹生 大夏 谿,苍苍富奇质。緑叶吟风劲,翠茎犯霄密。”词语解释:灵霄 拼音:líng xiāo
(1).指仙境。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运象篇》:“﹝ 紫微夫人 诗﹞良德飞霞照,遂感灵霄人。”
(2).指高空。《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作品选集·天上与人间》:“人间的干劲,冲破灵霄。”
(3).神话传说中 玉帝 宫殿名。《说岳全传》第八十回:“一日,驾坐 灵宵宝殿 ,两傍列着四大天师,文武圣众。”《乘龙佳话·屠龙》:“吾当亲走 灵霄 ,奏闻上帝。” 魏钢焰 《宝地--宝人--宝事》:“红旗要插到 灵霄殿 、 水昌宫 !”词语解释:空霄
天空;云霄词语解释:九重霄 拼音:jiǔ chóng xiāo
天之极高处。 元 金仁杰 《追韩信》第一折:“泪洒就 长江 千尺浪,气衝开云汉九重霄。” 华罗庚 《飞示下九霄》诗:“虽今日,还淹留病榻上;论斗志,早已直上九重霄。”参见“ 九霄 ”。
词语解释:九霄 拼音:jiǔ xiāo
(1).天之极高处;高空。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 唐 武衡 《同幕中诸公送李侍御归朝》诗:“ 巴 江暮雨连 三峡 , 剑 壁危梁上九霄。” 徐特立 《言立》诗:“丈夫落魄纵无聊,壮志依然抑九霄。”
(2).道家谓仙人居处。《文选·沉约〈游沉道士馆〉诗》:“鋭意三山上,託慕九霄中。” 张铣 注:“九霄,九天仙人所居处也。” 唐 李白 《明堂赋》:“比乎 崑 山之天柱,矗九霄而垂云。” 王琦 注:“按道书,九霄之名,谓赤霄、碧霄、青霄、絳霄、黅霄、紫霄、练霄、玄霄、縉霄也。一説以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火霄为九霄。” 宋 陆游 《长生观观月》诗:“独倚栏杆吹玉笛,道人不怕九霄寒。”
(3).喻皇帝居处。 唐 杜甫 《腊日》诗:“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罌下九霄。”
(4).借指帝王。 唐 包佶 《奉和常阁老晚秋集贤院即事寄赠徐薛二侍郎》诗:“九霄偏眷顾,三事早提携。” 唐 黄滔 《敷水庐校书》诗:“九霄无詔下,何事近清尘?”词语解释:天霄 拼音:tiān xiāo
(1).天上的云气。 晋 木华 《海赋》:“气似天霄,靉靅云布。”
(2).指天空。 唐 柳宗元 《礼部贺甘露表》:“发於天霄,特降宫树。”词语解释:耸入云霄 拼音:sǒng rù yún xiāo
高高地矗立,伸入天空。例如:耸入云霄的高山。词语解释:耸壑凌霄 拼音:sǒng hè líng xiāo
见“ 耸壑昂霄 ”。
词语解释:耸壑昂霄 拼音:sǒng hè áng xiāo
跳越溪谷,直入云霄。喻出人头地。《新唐书·房玄龄传》:“吏部侍郎 高孝基 名知人,谓 裴矩 曰:‘僕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旧唐书·房玄龄传》及 宋 孔平仲 《续世说》卷四均作“耸壑凌霄”。 金 元好问 《刘景玄墓铭》:“漫取一书试之,则随问随答,无所忘失,朝请君始大惊,拊其背曰:‘及吾未老,当见汝耸壑昂霄时耳。’”词语解释:耸壑昂霄 拼音:sǒng hè áng xiāo
跳越溪谷,直入云霄。喻出人头地。《新唐书·房玄龄传》:“吏部侍郎 高孝基 名知人,谓 裴矩 曰:‘僕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旧唐书·房玄龄传》及 宋 孔平仲 《续世说》卷四均作“耸壑凌霄”。 金 元好问 《刘景玄墓铭》:“漫取一书试之,则随问随答,无所忘失,朝请君始大惊,拊其背曰:‘及吾未老,当见汝耸壑昂霄时耳。’”词语解释:轻霄 拼音:qīng xiāo
指天空。 晋 左思 《蜀都赋》:“擢脩干,竦长条,扇飞云,拂轻霄。”词语解释:凭霄 拼音:píng xiāo
倚天。 唐 骆宾王 《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崇峦切汉,若登藏寳之山;絶壑凭霄,似瞰封泥之谷。”词语解释:丰霄 拼音:fēng xiāo
指浓云。词语解释:遐霄 拼音:xiá xiāo
遥远的天空。《旧唐书·隐逸传·司马承祯》:“林壑未改,遐霄已旷。” 元 何中 《河湖市岐山观与友人皮季武同游》诗:“探邃裂凝阴,凭颠洞遐霄。”词语解释:森霄 拼音:sēn xiāo
谓直立於云端。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三》:“余仰眺丛木森霄,其上似有洞门彷彿。”词语解释:平步青霄 拼音:píng bù qīng xiāo
见“ 平步青云 ”。
词语解释:平步青云 拼音:píng bù qīng yún
同“ 平地青云 ”。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三:“ 廉宣仲 高才,幼年及第,宰相 张邦昌 纳为壻,当 徽宗 时自谓平步青云。”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七:“有了广大的代表性,便可一帆风顺,在工商界平步青云。”亦作“ 平步青霄 ”。 元 金仁杰 《追韩信》第一折:“有一日平步青霄,不信鸿鵠同燕雀。”词语解释:黅霄 拼音:jīn xiāo
道家所谓九霄之一。 明 杨慎 《艺林伐山·绛河》:“《汉武内传》:‘ 王母 使侍女问 武帝 云:上问起居,远隔絳河。’盖道书天有九霄:赤霄……黅霄、紫霄、练霄、縉霄也。”词语解释:曩霄 拼音:nǎng xiāo
宋 代 西夏 国主名。 曩霄 本名 元昊 , 宋 赐姓 赵 。后不甘臣 宋 ,于公元1038年称帝,国号 大夏 。在帝位十一年卒。见《宋史·外国传一·夏国上》。后用为背叛不臣之典。 清 王士禛 《秦中凯歌》:“空言 韩 范 威名大,五路何曾制 曩霄 ?”词语解释:响彻云霄 拼音:xiǎng chè yún xiāo
形容声音响亮高昂,能穿透云层。《隋唐演义》第八六回:“这一笛儿,真吹得响彻云霄,鸞翔鹤舞。”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三:“在 武汉 初期,尤其‘七七’周年前后,救亡的爱国情绪在各阶层洋溢着。‘ 中国 不会亡’的歌声,响彻云霄。”亦作“ 响彻云际 ”、“ 响彻云表 ”。 明 袁宏道 《吴游记·虎丘》:“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髮,响彻云际。”《古今小说·闲云庵阮三偿冤债》:“忽听得街上乐声縹緲,响彻云际。” 清 王韬 《淞滨琐话·仙井》:“ 兰香 亦鼓云和之瑟,音韵悠扬,响彻云表。”词语解释:因霄 拼音:yīn xiāo
传说中的国名。 晋 王嘉 《拾遗记·前汉上》:“西方有 因霄 之国,人皆善啸,丈夫啸闻百里,妇人啸五十里,如笙竽之音,人舌尖处倒向喉内,亦曰两舌重沓,以爪徐刮之,则啸声愈远,故《吕氏春秋》云‘反舌殊乡之国’,即此谓也。”参见“ 反舌 ”。
词语解释:反舌 拼音:fǎn shé
(1).鸟名。即百舌鸟。《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小暑至,螳蜋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孔颖达 疏:“反舌鸟,春始鸣,至五月稍止,其声数转,故名反舌。” 南朝 梁 沉约 《反舌鸟赋》:“有反舌之微禽,亦班名於庶鸟。乏佳容之可翫,因繁声以自表。” 清 李渔 《慎鸾交·心归》:“诗朋同游胜景,怎做得寒蝉僵鸟,反舌无声。”
(2).指语言与汉语不同之少数民族。《大戴礼记·小辨》:“传言以象,反舌皆至,可谓简矣。”《吕氏春秋·功名》:“善为君者,蛮夷反舌,殊俗异习皆服之,德厚也。”
(3).犹言张口结舌。 严复 《论教育书》:“用东文,彼犹可攘臂鼓脣于其间,独至西文用,则此曹皆反舌也。”词语解释:缥霄 拼音:piǎo xiāo
犹云霄。 晋 孙楚 《鹤赋》:“生自 崑崙 ,长于丹穴,游遨元圃縹霄之际。”词语解释:奔霄 拼音:bēn xiāo
马名。 周穆王 八骏之一。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穆王》:“王驭八龙之骏,一名絶地,足不践土……三名奔霄,夜行万里。”词语解释:真霄 拼音:zhēn xiāo
谓天庭。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运象篇二》:“尔慎言浊生之下道,坏真霄之正气也。”词语解释:玄霄 拼音:xuán xiāo
(1).黑云。《文选·束晳〈补亡诗〉之三》:“奕奕玄霄,濛濛甘霤。” 李善 注:“玄,黑也;霄,云也。”
(2).高空;云宵。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灵乌萃於玄霄者,扶摇之力也。”《晋书·简文帝纪》:“夫肥遁穷谷之贤,滑泥扬波之士,虽抗志玄霄……孰与自足山水,栖迟五壑,徇匹夫之洁,而忘兼济之大邪?”
(3).道教指九霄天中的一霄。 明 杨慎 《绛河》:“《道书》:天有九霄,赤霄、碧霄、青霄、玄霄、絳霄、黅霄、紫霄、练霄、縉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