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末字词组
烟霭晻霭晴霭晚霭卿霭奄霭凝霭和霭
杳霭夕霭云霭岚霭秋霭昏霭雰霭篆霭
霭霭香霭春霭暖霭掩霭幽霭雨霭碧霭霭
瑞霭轻霭淡霭朝霭窅霭黤霭郁霭 
暮霭雾霭阴霭寒霭霜霭高霭三霭 
青霭暝霭林霭氛霭断霭桂霭炎霭 
宿霭山霭暗霭野霭碧霭坱霭朱霭 

词语解释:烟霭  拼音:yān ǎi
亦作“烟靄”。
(1).云雾。 唐 王勃 《慈竹赋》:“崇柯振而烟靄生,繁叶动而风飈起。” 金 元好问 《五松平》诗:“苍崖入地底,烟靄青漫漫。” 清 顾炎武 《友人来坐中口占二绝》之二:“昨过 河东 望 首阳 ,空山烟靄尚苍苍。”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
(2).指云雾笼罩处。 唐 杜甫 《万丈潭》诗:“跼步凌垠堮,侧身下烟靄。” 金 张斛 《高寺》诗:“明朝下烟靄,迴首阻清川。”
(3).指燃烧所生的烟气。 唐 长孙佐辅 《幽思》诗:“金炉烟靄微,银釭残影灭。”
词语解释:杳霭  拼音:yǎo ǎi
见“ 杳蔼 ”。
词语解释:杳蔼  拼音:yǎo ǎi
亦作“ 杳靄 ”。
(1).茂盛貌。 汉 陈琳 《柳赋》:“蔚曇曇其杳蔼,象翠盖之葳蕤。” 唐 王昌龄 《山中别庞十》诗:“琼树方杳靄,凤兮保其贞。” 明 杜岕 《燕子矶眺雪》诗:“扳萝松杳靄,步壑石竛竮。”
(2).幽深渺茫貌。 宋 欧阳修 《有美堂记》:“而 闽 商海贾,风帆浪舶,出入於江涛浩渺、湮云杳靄之间。” 清 陈维崧 《齐天乐·枫桥夜泊》词:“不管人愁,棹歌杳靄掠波去。” 清 刘大櫆 《贲趾堂记》:“雨暘寒暑之变化,草木云烟之杳靄,隐见出没,时时献纳于窗欞几席之间。”
(3).云雾飘缈貌。 唐 韩翃 《题荐福寺衡岳暕师房》诗:“晚送门人出,鐘声杳靄间。” 宋 苏轼 《初入庐山》诗之二:“自昔怀清赏,神游杳蔼间。” 清 曹寅 《署楼寓目成咏》:“ 顿丘 柳色乱烟鬟, 胥浦 渔帆杳靄间。”
词语解释:霭霭  拼音:ǎi ǎi
(1).云烟密集貌。 晋 陶潜 《停云》诗:“靄靄停云,濛濛时雨。” 唐 张祜 《夜雨》诗:“靄靄云四黑,秋林响空堂。”《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春晚喧喧佈穀鸣,春云靄靄簷溜滴。” 闻一多 《红烛·忆菊》:“霭霭的淡烟笼罩着的菊花,丝丝的疏雨洗着的菊花。”
(2).昏暗貌。《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遂排金扉而北入,霄靄靄而晻曖。” 张载 注:“言深邃也。” 唐 韦应物 《夏夜忆卢嵩》诗:“靄靄高馆暮,开轩涤烦襟。” 明 高启 《秋日江居写怀》诗之七:“渔村靄靄缘江暗,农径萧萧入圃斜。”
(3).犹蔼蔼。和蔼可亲貌。 清 周亮工 《今夕歌宿郎山吕正始天咫楼作》:“何接美人之靄靄兮,乃使我日暮而蹉跎。”
(4).犹蔼蔼。茂盛貌。 陈毅 《由北京到广州》诗:“ 韶山冲 里览风物,靄靄青松赤壤嵌。”
词语解释:瑞霭  拼音:ruì ǎi
吉祥之云气。亦以美称烟雾。 唐 杨巨源 《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之四:“瑞靄方呈赏,暄风本配仁。” 宋 赵长卿 《浣溪沙》词:“金兽喷香瑞靄氛,夜凉如水酒醺醺。” 元 王恽 《木兰花慢》词:“和气一家瑞靄,慈颜九十柔仪。” 明 汪廷讷 《种玉记·封功》:“瑞靄朦朧,香飘金殿炉烟拥。”《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只见那宝镜中金光一闪,结成一片祥云瑞靄,现出了‘忠孝节义’四个大字。”
词语解释:暮霭  拼音:mù ǎi
傍晚的云雾。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晨烟暮靄,春煦秋阴,陈尽輟卷,置酒絃琴。” 宋 柳永 《雨霖铃》词:“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靄沈沈 楚 天阔。” 明 王世懋 《横塘春泛》诗:“山连暮靄迷前浦,云拥春流入远江。” 茅盾 《陀螺》五:“一片清凉的月色从渐浓的暮霭中透出来。”
词语解释:青霭  拼音:qīng ǎi
指云气。因其色紫,故称。 南朝 宋 鲍照 《登大雷岸与妹书》:“左右青靄,表里紫霄。” 唐 王昌龄 《东溪玩月》诗:“谷静秋泉响,巖深青靄藏。” 明 袁宗道 《报谒》诗:“如入山里山,散髮坐青靄。” 清 厉鹗 《晓登韬光绝顶》诗:“坐深香出院,青靄落池上。”
词语解释:宿霭  拼音:sù ǎi
久聚的云气。 唐 张籍 《新城甲仗楼》诗:“睥睨斜光彻,阑干宿靄浮。” 唐 韩愈 孟郊 《秋雨联句》:“安得发商飈,廓然吹宿靄。白日悬大野,幽泥化轻壒。” 宋 秦观 《沁园春·春思》词:“宿靄迷空,腻云笼日,昼景渐长。”
词语解释:晻霭  拼音:ǎn ǎi
昏暗的云气。 宋 王安石 《定林示道源》诗:“迢迢晻靄中,疑有白玉臺。” 宋 范成大 《立春日陪魏丞相登三江亭》诗:“佳节登临始此回,聊从晻靄望 蓬莱 。”
荫蔽貌;重迭貌。 南朝 陈 徐陵 《与李那书》:“山泽晻靄,松竹参差。” 宋 王安石 《我所思寄黄吉甫》诗:“像图 释迦 祠 老子 ,臺殿晻靄相重累。” 清 钱谦益 《聊且园记》:“老树攫拏,茂林晻靄。”
词语解释:夕霭
黄昏的云气
词语解释:香霭  拼音:xiāng ǎi
云气;焚香的烟气。 后蜀 毛熙震 《浣溪沙》词:“困迷无语思犹浓,小屏香靄碧山重。” 元 张翥 《小游仙词》之六:“五岳真官立帐前,露芜香靄落琼筵。”《白雪遗音·马头调·宇宙无尘》:“夜深香靄,万籟无声。”
词语解释:轻霭  拼音:qīng ǎi
轻淡的云雾。 唐 刘祎之 《酬郑沁州》诗:“寒山敛轻靄,霽野澄初旭。” 宋 柳永 《斗百花》词:“煦色韶光明媚,轻靄低笼芳树。” 宋 张元干 《望海潮·癸卯冬为建守赵季西赋碧云楼》词:“轻靄暮飞,青冥远浄,珠星碧月光浮。”
词语解释:雾霭  拼音:wù ǎi
雾气。 宋 晁补之 《水龙吟·寄留守无愧文》词:“常恐归时,眼中物是,日边人远。望 隋河 一带,伤心雾靄,遣离魂断。”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七章:“拂晓,迷蒙的浓雾笼罩在 北河沿 葱郁的洋槐树上,故都的清晨还沉在朦胧的雾霭中。” 郭小川 《大海浩歌》:“远处,是云霞;近处,是雾霭。”
词语解释:暝霭  拼音:míng ǎi
傍晚的烟霭。 宋 周邦彦 《风流子》词:“望一川暝靄,鴈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
词语解释:山霭  拼音:shān ǎi
山上的云气。 唐 岑参 《高冠谷口招郑鄠》诗:“衣裳与枕席,山靄碧氛氲。” 宋 梅尧臣 《山光寺》诗:“鸟啼山靄里,僧语山林中。”
词语解释:晴霭  拼音:qíng ǎi
清朗的云气。 唐 李咸用 《富贵曲》:“画藻雕山金碧彩,鸳鸯叠翠眠晴靄。” 宋 苏轼 《夜直秘阁呈王敏甫》诗:“瓦弄寒暉鸳卧月,楼生晴靄凤盘云。” 郭沫若 《塔·喀尔美萝姑娘》:“ 瑞华 的表情就好像雨后的秋山一样,是很静穆的,而她的是玫瑰色的春郊的晴霭。”
词语解释:云霭  拼音:yún ǎi
亦作“ 云蔼 ”。 云气,云雾。 晋 陆云 《晋故散骑常侍陆府君诔》:“闻者巷泣,赴者风征……挥袂云靄,殞泪雨零。” 宋 王令 《对月忆满子权》诗:“青天豁四碧,云靄不容缘。” 清 刘大櫆 《送张福清序》:“观云靄之苍茫,天风海涛之浩渺。”
词语解释:春霭  拼音:chūn ǎi
春日的云气。 唐 高适 《登广陵栖灵寺塔》诗:“远思驻江帆,暮时结春靄。” 唐 李德裕 《金松赋》:“含春靄而葱蒨,映夕阳而的皪。” 宋 陈与义 《雨中》诗:“古泽生春靄,高空落暮鳶。”
词语解释:淡霭  拼音:dàn ǎi
轻烟薄雾。 宋 陆游 《初夏》诗:“淡靄轻颸入夏初,一窗新緑鸟相呼。”
词语解释:阴霭  拼音:yīn ǎi
浓云。 明 高叔嗣 《病起偶题》诗:“微雨东方来,阴靄倏终夕。”
词语解释:林霭  拼音:lín ǎi
亦作“ 林蔼 ”。 林中的云气。 唐 陆海 《题龙门寺》诗:“窗灯林靄里,闻磬水声中。” 唐 郑良士 《游九鲤湖》诗:“仄径倾崖不可通,湖嵐林靄共溟濛。” 清 方文 《禾塘访麻孟璿村居》诗:“僕夫归渡口,林蔼拂簷牙。”
词语解释:暗霭  拼音:àn ǎi
见“ 暗蔼 ”。
词语解释:暗蔼  拼音:àn ǎi
亦作“ 暗靄 ”。
(1).众多貌。《文选·扬雄〈甘泉赋〉》:“儐暗蔼兮降清坛,瑞穰穰兮委如山。” 李善 注:“暗蔼,众盛貌也。”《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六·唐祀九宫贵神乐章》:“焕兮棽离,儐兮暗靄。”
(2).遥远貌。 汉 张衡 《思玄赋》:“据开阳而頫眡兮,临旧乡之暗蔼。” 张震泽 校注:“暗蔼,远貌。”
词语解释:晚霭  拼音:wǎn ǎi
傍晚时的云气。 唐 裴迪 《春日与王右丞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诗:“芙蓉曲沼春流满,薜荔成帷晚靄多。” 宋 黄庭坚 《书文湖州山水后》:“ 吴 君惠示 文湖州 《晚靄》横卷,观之叹息弥日。”
词语解释:岚霭
山中的云雾。岚,山林中的雾气。霭,云气
词语解释:暖霭  拼音:nuǎn ǎi
指春天的云气。 宋 陈造 《陪盱眙王使君东游》诗之四:“疏烟横暖靄,碧溜漱晴沙。”
词语解释:朝霭  拼音:cháo ǎi
早晨的雾气。 冰心 《寄小读者》三:“外望远山连绵不断,都没在朝霭里,淡到欲无,只浅蓝色的山峰一线,横亘天空。”
比喻朝廷的混乱状态。 南朝 梁 江淹 《萧骠骑解严输黄钺表》:“朝靄方卷, 郢 氛已廓。”朝,一本作“ 祲 ”。
词语解释:寒霭  拼音:hán ǎi
寒凉的云气。 南朝 梁 何逊 《赠王左丞僧孺》诗:“长墟上寒靄,晓树没归霞。”
词语解释:氛霭  拼音:fēn ǎi
烟霭,雾气。 宋 曾巩 《万山》诗:“最宜城北望,正值氛靄歇。” 明 张煌言 《天地解而雷雨作》:“氛靄方夷,非壮犹难发六宇之蒙。”
词语解释:野霭
山野中的云气
词语解释:卿霭  拼音:qīng ǎi
瑞云。 南朝 梁 江淹 《颜特进侍宴》诗:“山云备卿靄,池卉具灵变。” 唐 李德裕 《上尊号玉册文》:“和景晏温,卿靄絪緼。”
词语解释:秋霭  拼音:qiū ǎi
秋日的烟霭。 唐 张祜 《题樟亭》诗:“树色连秋靄,潮声入夜风。”
词语解释:掩霭  拼音:yǎn ǎi
云雾遮蔽貌。 宋 徐铉 《题雷公井》诗:“揜靄 愚公谷 ,萧寥羽客家。”
词语解释:窅霭  拼音:yǎo ǎi
亦作“ 窅蔼 ”。 深远貌;幽暗貌。 南朝 梁元帝 《隐居先生陶弘景碑》:“嶕嶢高栋,窅靄修櫳。” 唐 李颀 《湘夫人》诗:“窅蔼罗袂色,潺湲江水流。” 唐 储光羲 《舟中别武金坛》诗:“萧条风雨散,窅靄江湖昏。”
词语解释:霜霭  拼音:shuāng ǎi
秋夜迷茫的月色。 南朝 梁 沉约 《八咏诗·登台望秋月》:“临玉墀之皎皎,含霜靄之濛濛。”
词语解释:断霭  拼音:duàn ǎi
犹断雾。 唐 林宽 《省试腊后望春宫》诗:“御沟穿断靄, 驪 岫照斜空。”参见“ 断雾 ”。
词语解释:断雾  拼音:duàn wù
残雾。 隋炀帝 《悲秋》诗:“断雾时通日,残云尚作雷。” 唐 骆宾王 《宿山庄》诗:“林虚宿断雾,磴险挂悬流。”
词语解释:碧霭  拼音:bì ǎi
青绿色的云气。 清 曹寅 《黄河看月示子猷》诗:“ 常仪 惜轻垂,碧靄滋餘暄。”
词语解释:奄霭  拼音:yǎn ǎi
亦作“ 奄蔼 ”。 暗貌。 汉 王粲 《莺赋》:“日奄蔼以西迈,忽逍遥而既冥。” 三国 魏 阮籍 《清思赋》:“载云舆之奄靄兮,乘 夏后 之两龙。”
词语解释:昏霭  拼音:hūn ǎi
光线阴暗。 唐 李华 《寄赵七侍御》诗:“白日破昏靄,灵山出其东。”
词语解释:幽霭  拼音:yōu ǎi
见“ 幽蔼 ”。
词语解释:幽蔼  拼音:yōu ǎi
(1).亦作“ 幽靄 ”。幽深貌。 唐 李德裕 《寄茅山孙炼师》诗:“石上谿蓀发紫茸,碧山幽蔼水溶溶。”
(2).盛貌。《汉书·扬雄传上》:“既亡鸞车之幽蔼兮,焉驾八龙之委蛇?” 颜师古 注:“幽蔼,犹晻蔼也。”《文选·左思〈蜀都赋〉》:“楩柟幽蔼於谷底,松柏蓊鬱於山峯。” 李周翰 注:“幽蔼、蓊鬱,茂盛貌。”
词语解释:黤霭  拼音:yǎn ǎi
昏暗貌。 宋 梅尧臣 《和谢舍人洊震》:“黤靄阴黑若卷海,联緜霹靂能破仇。”
词语解释:高霭  拼音:gāo ǎi
浮云。 宋 陈与义 《与信道游涧边》诗:“迴碕发涧怒,高靄生树容。”
词语解释:桂霭
桂花的香气
词语解释:坱霭  拼音:yǎng ǎi
尘雾弥漫。 唐 温庭筠 《东郊行》:“坱靄韶容锁澹愁,青筐叶尽蚕应老。”
词语解释:凝霭  拼音:níng ǎi
谓凝若云气。
词语解释:雰霭  拼音:fēn ǎi
云雾。 清 厉鹗 《信宿溪上巢夜复大雪晓望有作》诗:“稍稍杂雰靄,冥冥失诸嶂。”
词语解释:雨霭  拼音:yǔ ǎi
雨色云气。 南朝 宋孝武帝 《离合》诗:“霏云起兮汎滥,雨靄昏而不消。”
词语解释:郁霭  拼音:yù ǎi
云气浓盛貌。 唐 王起 《东郊迎春赋》:“祥云为之郁靄,佳气为之葱蘢。”
词语解释:三霭  拼音:sān ǎi
画家 五代 李霭之 、 宋 王霭 元霭 的合称。 清 张培仁 《妙香室丛话·画家三霭》:“沙门 元靄 , 蜀 中人,写真染色,以一小石研磨取色,盖覆肉色之上,后遂如真;又有 李靄之 ,居 金波亭 ,号 金波居士 ;又有 王靄 ,谓之画师三靄。”
词语解释:炎霭  拼音:yán ǎi
犹暑气。 元 刘詵 《和张尚德宪郎》:“文奎动遐极,爽气破炎靄;九月霜露严,整驾俶高迈。”
词语解释:朱霭  拼音:zhū ǎi
红色云气。古代以为祥瑞之兆。 南朝 宋 谢庄 《侍东耕》诗:“仙乡降朱靄,神郊起青云。”
词语解释:和霭  拼音:hé ǎi
同“ 和蔼 ”。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王文端》:“公高不逾中人,白鬚数茎,和靄近情,而时露刚坚之气。”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四章:“老太婆在别的人跟前从没有这样和霭过。”
词语解释:篆霭  拼音:zhuàn ǎi
盘香的烟雾。 清 洪昇 《长生殿·密誓》:“宫庭金炉篆靄,烛光掩映。”
词语解释:碧霭霭  拼音:bì ǎi ǎi
(1).澄澈貌。 清 吴嘉纪 《竹园》诗:“野霜丛森森,水月碧靄靄。”
(2).浓郁苍翠貌。 清 吴嘉纪 《十月六日罗母初度赠诗》之四:“ 箕山 碧靄靄, 潁水 流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