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风露 拼音:fēng lù
(1).风和露。《韩非子·解老》:“时雨降集,旷野閒静,而以昏晨犯山川,则风露之爪角害之。” 唐 王昌龄 《东溪翫月》诗:“光连虚象白,气与风露寒。” 郁达夫 《采石矶》二:“昨天晚上,因为月亮好得很, 仲则 竟犯了风露,在园里看了一晚的月亮。”
(2).犹风寒。《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那老妈又是高年,船上早晚感冒些风露,一病不起。” 词语解释:雨露 拼音:yǔ lù
(1).雨和露。亦偏指雨水。《管子·度地》:“当秋三月,山川百泉涌,降雨下,山水出,海路距,雨露属。”《后汉书·马融传》:“今年五月以来,雨露时澍。”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百韵》:“暇日耕耘足,丰年雨露频。” 老舍 《四世同堂》六六:“他是温室里的花,见不得真的阳光与雨露。”
(2).比喻恩泽。 唐 高适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诗:“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驿里相逢》:“蒙君惠患难周,春风雨露沾枯朽。” 清 李渔 《意中缘·会真》:“年来搅扰,未结姻亲,雨露先叨。”
(3).谓沐浴恩泽。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选婿窗》:“ 李林甫 有女六人,各有姿色,雨露之家,求之不允。”词语解释:白露 拼音:bái lù
(1).秋天的露水。《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南朝 梁 江淹 《清思》诗:“白露滋金瑟,清风荡玉琴。”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二:“白露下百草,萧兰共雕悴。” 艾芜 《荣归》:“平野刚从叛乱里解脱出来,但危险和袭击,却还同秋风白露一道儿留着。”
(2).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在阳历九月八日前后。《逸周书·时训》:“白露之日鸿鴈来。”《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 唐 孔颖达 疏:“谓之白露者,阴气渐重,露浓色白。”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白露前雨》:“如雨在白露前一日,得稻一分。” 峻青 《海啸》:“眼下白露快要到了,麦子再不下种,过了节气,出不来苗,明春就抓瞎了。”
(3).茶的一种。 宋 杨伯嵒 《臆乘·茶名》:“茶之所产,六经载之详矣,独异美之名未备…… 豫章 曰白露,曰白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四·茗》:“ 楚 之茶则有 荆州 之仙人掌、 湖南 之白露、 长沙 之铁色。”
(4).犹言陈述吐露。 唐 韩愈 《上留守郑相公启》:“不以真情状白露左右。”词语解释:霜露 拼音:shuāng lù
霜和露水,两词连用常不实指,而比喻艰难困苦的条件。例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苏洵《六国论》词语解释:清露 拼音:qīng lù
(1).洁净的露水。 汉 张衡 《西京赋》:“立脩茎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 宋 晏殊 《浣溪沙》词:“湖上西风急暮蝉,夜来清露湿红莲。” 郭沫若 《登临》诗:“庙中的铜马,还带着夜来的清露。”
(2).方言。雨的别称。 明 杨慎 《俗言·俗语反说》:“ 贵竹 名雨曰清露。”词语解释:甘露 拼音:gān lù
(1).甘美的露水。《老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宋 梅尧臣 《和永叔桐花》:“晓枝滴甘露,味落寒泉中。” 峻青 《秋色赋·傲露篇》:“因为它有一种本事,能把下在它身上的霜变成甘露,来滋润它的枝叶。”古人认为甘露降,是太平瑞征。《汉书·宣帝纪》:“乃者凤皇集 泰山 、 陈留 ,甘露降 未央宫 ……获蒙嘉瑞,赐兹祉福,夙夜兢兢,靡有骄色。”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水一·甘露》﹝释名﹞引《瑞应图》:“甘露,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飴,故有甘、膏、酒、浆之名。”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先声》:“请问那几种祥瑞? 河 出图, 洛 出书,景星明,庆云现,甘露降,膏雨零。”
(2).指甘蕉花苞中的甜味汁液。 清 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甘蕉》:“甘蕉,生 岭 北者开花,花苞有露,极甘,通呼甘露。”
(3).佛教语。梵语的意译。喻佛法、涅槃等。《法华经·药草喻品》:“为大众説甘露浄法。” 南朝 梁 沉约 《和王卫军解讲》:“甘露为谁演,得一标道心。” 南朝 梁 萧统 《东斋听讲》诗:“既参甘露旨,方欲书縉绅。”词语解释:玉露 拼音:yù lù
(1).指秋露。 南朝 齐 谢朓 《泛水曲》:“玉露沾翠叶,金风鸣素枝。” 唐 杜甫 《秋兴》诗之一:“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 巫峡 气萧森。”《水浒传》第三十回:“炎威渐退,玉露生凉;金风去暑,已及深秋。” 王大觉 《题顾悼秋悼秋盦图》诗:“帘外银河淡,琴边玉露清。”
(2).喻美酒。 元 顾瑛 《水调歌头·桂》词:“金粟缀仙树,玉露浣人愁。谁道买花载酒,不似少年游。” 清 方文 《偶过玉海小饮》诗:“火烧玉露色香减,蜜浸人蓡风味嘉。”词语解释:秋露 拼音:qiū lù
(1).秋日的露水。 南朝 宋 颜延之 《祭屈原文》:“秋露未凝,归神太素。” 隋 薛道衡 《老氏碑》:“春泉如醴,出自京师,秋露凝甘,遍於竹苇。” 唐 杜甫 《移居公安敬赠卫大郎》诗:“水烟通径草,秋露接园葵。”
(2).指清酒。 宋 苏轼 《浊醪有妙理赋》:“湛若秋露,穆如春风,疑宿云之解駮,漏朝日之暾红,初体粟之失去,旋眼花之扫空。” 明 高启 《次韵答朱冠君游西山之作》:“玉壶一双秋露倾,唯此可以忘吾情。” 金檀 辑注:“《庶物异名疏》:‘薌林秋露, 向白恭 酒名。’”
(3).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有“秋露如珠”之句,后因以“秋露”喻明珠。 元 张宪 《孥弟走马歌》:“金龙五爪蟠彩袍,满背真珠撒秋露。”词语解释:朝露 拼音:zhāo lù
(1).早上的露水。《韩非子·大体》:“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 汉 繁钦 《柳赋》:“浸朝露之清泫,暉华采之猗猗。” 唐 广宣 《九月菊花咏应制》:“爽气凝朝露,浓姿带夜霜。”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续传》第二十回:“那一望无际的嫩绿的麦苗,一齐闪耀着朝露的生气蓬勃的美丽而喜悦的光辉。”
(2).比喻存在时间短促。《史记·商君列传》:“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汉书·苏武传》:“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颜师古 注:“朝露见日则晞,人命短促亦如之。” 唐 杨炯 《从甥梁錡墓志铭》:“岂期年岁朝露,浮生过隙。”
(3).引申为少年而死。 宋 苏轼 《答廖明略书》之一:“所幸平安,復见天日,彼数子者何辜,独先朝露!” 清 缪艮 《沉秀英传》:“一日,友人 王应乾 寓书于予,中有‘青楼惜玉,才子多情;黄土埋香,佳人薄命’数语,反復批閲,犹未知 秀英 溘然朝露也。”词语解释:寒露 拼音:hán lù
(1).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十月八日或九日。《逸周书·时训》:“寒露之日,鸿鴈来宾。”《国语·周语中》“夫辰角见而雨毕” 三国 吴 韦昭 注:“见者,朝见东方建戌之初,寒露节也。” 元 吴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赵树理 《实干家潘永福·干部新风》:“每年搭桥的时间是寒露以后--早了水大,迟了水凉。”
(2).严寒和露水;寒凉的露水。《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帝以 苍 冒涉寒露,遣謁者赐貂裘,及太官食物珍果,使大鸿臚 竇固 持节郊迎。”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止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飢乏耳。” 唐 白居易 《池上》诗:“嫋嫋凉风动,凄凄寒露零。”词语解释:花露 拼音:huā lù
(1).花上的露水。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花露》:“ 贵妃 每宿,酒初消,多苦肺热,尝凌晨独游后苑,傍花树,以手攀枝,口吸花露,藉其露液,润于肺也。” 前蜀 韦庄 《酒泉子》词:“柳烟轻,花露重。” 宋 欧阳修 《阮郎归》词:“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2).指酒。 宋 陆游 《林间书意》诗:“红螺盃小倾花露,紫玉池深贮麝煤。” 清 陈维崧 《望江南·寄东皋冒巢民先生并一二旧游》词之三:“几缕椒鷄閒説饼,半甖花露静焚香。”
(3).以花瓣入甑酝酿而成的液汁。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修容》:“富贵之家,则需花露。花露者,摘取花瓣入甑,醖酿而成者也。”词语解释:月露 拼音:yuè lù
月光下的露滴。 唐 杜甫 《贻华阳柳少府》诗:“火云洗月露,絶壁上朝暾。” 仇兆鳌 注:“月下之露,洗出火云。” 宋 柳永 《玉蝴蝶》词:“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宋 陆游 《月下独行桥上》诗:“新秋未再旬,月露已浩然。” 元 袁桷 《题应德茂游吴纪事二绝》之一:“涧冻冰泉咽,松悬月露清。”词语解释:零露 拼音:líng lù
降落的露水。《诗·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郑玄 笺:“零,落也。” 南朝 宋 鲍照 《代蒿里行》:“驰波催永夜,零露逼短晨。” 清 谭嗣同 《公宴》诗:“华月流綺疏,置酒临高臺。剑佩拂零露,冠盖纷以来。”比喻容易消失的事物。 宋 张元干 《沁园春》词:“富贵浮云,身名零露,事事无心归便归。”一说,露珠。见 高亨 《诗经今注》。词语解释:薤露 拼音:xiè lù
(1).乐府《相和曲》名,是古代的挽歌。 战国 楚 宋玉 《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 晋 崔豹 《古今注》卷中:“《薤露》、《蒿里》,并丧歌也。出 田横 门人, 横 自杀,门人伤之,为之悲歌,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晞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乎蒿里……至 孝武 时, 李延年 乃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 宋 叶适 《张提举挽词》诗:“长年惯唱渔家曲,难听兹晨《薤露》声。” 明 吾丘瑞 《运甓记·翦逆闻丧》:“歌《薤露》把泉臺卜葬。” 柳亚子 《题云间张瑞芝女士传》诗:“ 九峰 三泖 魂归未?怕听人间《薤露》歌。”
(2).薤叶上的露水。 唐 裴铏 《传奇·封陟》:“逝波难驻,西日易頽,花木不停,薤露非久。” 明 唐顺之 《铜雀台》诗之二:“翠襦霑薤露,锦瑟入松风。” 鲁迅 《集外集·斯巴达之魂》:“酸风夜鸣,薤露竞落,其窃告人生之脆者歟。”词语解释:草露 拼音:cǎo lù
(1).草上的露水。 汉 王粲 《从军诗》之三:“下船登高防,草露霑我衣。” 唐 宋之问 《王子乔》诗:“空望山头草,草露溼人衣。” 唐 杜甫 《日暮》诗:“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2).比喻恩泽。《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信凯讌之在藻,知和乐之食苹。桑榆之阴不居,草露之滋方渥。” 吕延济 注:“草露之滋方渥,喻君恩已被霑矣。”词语解释:承露 拼音:chéng lù
(1).承接甘露。 汉 班固 《西都赋》:“抗仙掌以承露,擢双立之金茎。” 晋 潘岳 《西征赋》:“擢仙掌以承露,干云汉而上至。”参见“ 承露盘 ”。
(2).即承露盘。
(3).帻巾,头巾。
词语解释:承露盘 拼音:chéng lù pán
汉武帝 迷信神仙,于 建章宫 筑 神明台 ,立铜仙人舒掌捧铜盘承接甘露,冀饮以延年。后 三国 魏明帝 亦于 芳林园 置承露盘。《汉书·郊祀志上》:“其后又作 柏梁 、铜柱、承露僊人掌之属矣。” 颜师古 注:“《三辅故事》云: 建章宫 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词语解释:湛露 拼音:zhàn lù
(1).《诗·小雅》篇名。《左传·文公四年》:“昔诸侯朝正於王,王宴乐之,於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后因喻君主之恩泽。 唐 陈子昂 《为建安王献食表》:“策勋饮至,频承湛露之恩。”《旧唐书·后妃传上·太宗贤妃徐氏》:“愿陛下布泽流人,矜弊恤乏,减行役之烦,增湛露之惠。” 明 梅鼎祚 《玉合记·赐完》:“光天所覆,咸沾湛露之仁。”
(2).喻丈夫之恩惠。《文选·江淹〈杂体诗·效张华“离情”〉》:“愿垂湛露惠,信我皎日期。” 吕延济 注:“湛露能润泽於物,喻夫之恩惠。”
(3).浓重的露水。《楚辞·九章·悲回风》:“吸湛露之浮凉兮,漱凝霜之雰雰。” 朱熹 集注:“湛,厚也。” 晋 陆机 《为周夫人赠车骑》诗:“日月一何速,素秋坠湛露。” 清 徐芳 《立春日赋示武陵诸友》诗:“湛露沾花晓,长天照眼新。”词语解释:微露 拼音:wēi lù
(1).微微显露。 唐 李商隐 《代越公房妓嘲徐公主》诗:“应防啼与笑,微露浅深情。” 南唐 李煜 《一斛珠》词:“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箇,向人微露丁香颗。” 茅盾 《子夜》五:“他的机警的眼光现在微露愤意,看定了 吴荪甫 的面孔。”
(2).微少的露水。 唐 皮日休 《三宿神景宫》诗:“素鹤警微露,白莲明暗池。”词语解释:含露 拼音:hán lù
(1).带着露水。 隋炀帝 《四时白紵歌·东宫春》:“含露桃花开未飞,临风杨柳自依依。” 后蜀 顾夐 《临江仙》词:“砌花含露两三枝,如啼恨脸。” 元 马臻 《海棠》诗:“殷红含露卧朝寒,疑是春工画未乾。”
(2).口衔露水。 晋 王嘉 《拾遗记·唐尧》:“羣仙含露以潄,日月之光则如暝矣。”词语解释:珠露 拼音:zhū lù
露珠的美称。 南朝 齐 王融 《青青河畔草》诗:“珠露春华返,璿霜秋照晚。” 元 吴师道 《晚霜曲》:“九天 青女 曳裙带,笑抛珠露成飞花。” 明 刘基 《祝英台近》词:“翠烟收,珠露下,星汉共瀟洒。” 许地山 《万物之母》:“这当然更要动她底心,所以那方从霭云被里钻出来的朝阳无力把她脸上和鼻端底珠露晒干了。”词语解释:泣露 拼音:qì lù
谓滴露。 唐 李贺 《李凭箜篌引》:“ 昆山 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唐 李贺 《南山田中行》:“云根苔蘚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参见“ 泫露 ”。
词语解释:泫露 拼音:xuàn lù
(1).滴露,降露。 北齐 刘昼 《新论·言菀》:“春葩含日似笑,秋叶泫露如泣。” 唐 舒元舆 《牡丹赋》:“或带风如吟,或泫露如悲。” 宋 丁宥 《水龙吟》词:“未更深,早是梧桐泫露,那更度,兰宵永!”
(2).滴落的露水。 宋 王安石 《秋夜》诗之二:“浮烟暝緑草,泫露冷黄花。” 清 姚鼐 《偕一青仲郛应宿登城北小山至夜作》诗:“泫露亙天垂,巨壑当巖泻。”词语解释:香露 拼音:xiāng lù
花草上的露水。 晋 王嘉 《拾遗记·炎帝神农》:“陆地丹蕖,駢生如盖,香露滴沥,下流成池。” 唐 温庭筠 《芙蓉》诗:“浓艳香露里,美人清镜中。” 前蜀 韦庄 《更漏子》词:“深院闭,小庭空,落花香露红。”词语解释:呈露 拼音:chéng lù
(1).显露,显现。 汉 司马相如 《美人赋》:“皓体呈露,弱骨丰肌。”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乾端坤倪,轩豁呈露。” 明 李贽 《四书评·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 宿昼之心,已尽呈露,何王之不寤?” 李大钊 《唯物史观在现代史上的价值》:“这种弊象,呈露已久了。”
(2).犹坦荡。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理学一》:“﹝ 牧坡 ﹞自是磊磊落落,轩豁呈露,无秋毫凝滞。”词语解释:垂露 拼音:chuí lù
(1).露珠下滴。《后汉书·仲长统传》:“垂露成幃,张霄成幄。”
(2).比喻佛法普施。 南朝 梁 萧统 《开善寺法会》诗:“尘根久未洗,希霑垂露光。”
(3).指垂露书。 北周 庾信 《谢明皇帝赐丝布等启》:“垂露悬针,书恩不尽。” 唐 杜甫 《观薛稷少保书画壁》诗:“仰看垂露姿,不崩亦不騫。” 宋 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篆法﹞有‘垂露’者,亦 喜 所创,取草木婀娜垂露之象,皆出新意。” 清 王继香 《〈小螺庵病榻忆语〉书后》:“拾零星之剩语,泻垂露於赫蹏。秋泪渍乎行间,春魂回夫掔底。”词语解释:宿露 拼音:sù lù
夜里的露水。 唐太宗 《咏雨》:“新流添旧涧,宿露足朝烟。” 宋 文同 《露香亭》诗:“宿露濛晓花,婀娜清香发。” 元 黄溍 《秋怀》诗之二:“稍稍秋河落,娟娟宿露微。”词语解释:瑞露 拼音:ruì lù
(1).象征吉祥之露;甘露。 南朝 陈 徐陵 《陈文皇帝哀册文》:“东京飞其瑞露,北陆霣其祥星。” 唐 郑畋 《麦穗两歧》诗:“瑞露纵横滴,祥风左右吹。” 元 刘壎 《贺新郎》词:“玉骨冰肌终是别,犹带 孤山 瑞露。”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死忠》:“我只怕 勾践 将 姑苏 来垦,总就有三华瑞露,九转灵丹……也医不活你 吴 邦众子孙。”
(2).酒名。 宋 苏轼 《小圃五咏·地黄》:“融为寒食餳,嚥作瑞露珍。” 王十朋 集注引《纂异记》:“ 田璆 、 邓詔 ,逢二书生,谓曰:‘我有瑞露之酒,酿於百花之中。’” 宋 陆游 《谢郭希吕送石洞酒》诗:“瑞露颇疑名太过,橐泉犹恨韵差低。”自注:“瑞露桂杯酒,得名甚盛。”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瑞露,帅司公厨酒也。”词语解释:凝露 拼音:níng lù
(1).凝结的露珠。 汉 繁钦 《蕙咏》:“葩叶永彫悴,凝露不暇晞。” 晋 江逌 《咏秋》:“高风催节变,凝露督物化。” 北魏 萧综 《悲落叶》诗:“夕蕊杂凝露,朝花翻乱日。” 唐 冯宿 《鲛人卖绡赋》:“皓如凝露,纷若游雾。”
(2).凝聚成露。 晋 潘岳 《寡妇赋》:“天凝露以降霜兮,木落叶而陨枝。”
(3).凝结着露珠。 戴望舒 《山行》诗:“却似凝露的山花,我不禁地泪珠盈睫。”词语解释:雾露 拼音:wù lù
(1).指雾。《楚辞·严忌〈哀时命〉》:“雾露濛濛其晨降兮,云依斐而承宇。” 王逸 注:“言幽居山谷,雾露濛濛而晨来下。”
(2).《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露雾病死。陛下为有杀弟之名,柰何!”后用为因冒霜露犯寒暑而死的典故。 宋 文天祥 《正气歌》:“一朝濛雾露,分作沟中瘠。” 明 归有光 《谕祭涂泽民文》:“方兹念功,遽闻奄逝,岂以山川之险,遂犯雾露之危?”亦为王公大臣被贬而死之典。《后汉书·谢弼传》:“ 竇氏 之诛,岂宜咎延太后,幽隔空宫,愁感天心,如有雾露之疾,陛下当何面目以见天下?” 明 张居正 《答松江兵宪蔡春台书》:“脱不幸有伤雾露之疾,至於颠陨,其无乃亏朝廷所以优礼旧臣之意乎?”
(3).喻谗谄蔽明的人。《后汉书·蔡邕传》:“龟凤山翳,雾露不除,踊跃草莱,祇见其愚。” 李贤 注:“龟凤喻贤人,雾露喻昏闇也。” 唐 陈子昂 《为义兴公求拜扫表》:“不意庆云垂泽,天涣宏流,拂拭雾露,生见白日。”
(4).喻恩泽。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师友》:“虚往实归,霑雾露之微润;裒多益寡,落邱山之一毫。”词语解释:晨露 拼音:chén lù
(1).朝露。 南朝 宋 鲍照 《园葵赋》:“晨露夕阴,霏云四委。” 唐 韩愈 《庭楸》诗:“濯濯晨露香,明珠何联联。” 唐 韦应物 《寄中书刘舍人》诗:“晨露方愴愴,离抱更忡忡。”
(2). 商汤 时乐歌名。《吕氏春秋·古乐》:“ 汤 乃命 伊尹 作为《大护》,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见其善。” 高诱 注:“《大护》、《晨露》、《九招》、《六列》、皆乐名。”《列子·周穆王》:“奏《承云》、《六莹》、《九韶》、《晨露》以乐之。”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变宫调》:“更有《薰风》曲,方闻《晨露》歌。”词语解释:烟露 拼音:yān lù
烟雾露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岐伯 曰:‘风温春化同……燥清烟露秋化同。’” 南朝 梁 江淹 《萧上铜钟芝草众瑞表》:“是以业蔼鸿经,则烟露呈炤;精昭景纬,则川岳发华。” 唐 韦应物 《黿头山神女歌》:“蕙兰琼芳积烟露,碧窗松月无冬春。” 明 高启 《青丘子歌》:“星虹助光气,烟露滋华英。”词语解释:多露 拼音:duō lù
(1).谓露水多。《诗·召南·行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朱熹 集传:“言道间之露方湿,我岂不欲早夜而行乎,畏多露之沾濡而不敢尔。” 南朝 齐 谢朓 《七夕赋》:“朱光既夕,凉云始浮。盈多露之蔼蔼,升明月之悠悠。” 唐 宋之问 《早发始兴江口》诗:“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2).比喻受霜露之苦。 唐 王维 《和陈监四郎秋雨中思从弟据》:“忽有愁霖唱,更陈多露言。”
(3).比喻遭人议论猜疑。 唐 吕温 《同舍弟恭岁暮寄晋州李六协律三十韵》:“早行多露悔,强进触藩羸。功名岂身利,仁义非吾私。”词语解释:警露 拼音:jǐng lù
因白露降临而相警戒。相传鹤性机警,“至八月白露降,流於草上,滴滴有声,因即高鸣相警,移徙所宿处,虑有变害”。见《艺文类聚》卷九十引 晋 周处 《风土记》。后因以“警露”作为咏鹤的典故。 唐 骆宾王 《初秋登王司马楼宴赋得同字》:“鸿飞渐陆,流断吹以来寒;鹤鸣在阴,上中天而警露。” 唐 骆宾王 《送王赞府上京参选赋得鹤》:“虚心恒警露,孤影尚凌烟。” 唐 皇甫湜 《鹤处鸡群赋》:“安知警露之质,岂诚凌云之意。”词语解释:竹露 拼音:zhú lù
竹叶上的露水。 唐 杜甫 《晚晴》诗:“秋风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唐 白居易 《题扬颖士西亭》诗:“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词语解释:仙露 拼音:xiān lù
本指 汉武帝 所造铜仙人捧盘所接的甘露,后亦借指皇帝赐的御酒。 明 屠隆 《綵毫记·为国荐贤》:“赐微臣金茎仙露,荐琱盘凤腊和麟脯。”参见“ 仙掌 ”。
词语解释:仙掌 拼音:xiān zhǎng
(1). 汉武帝 为求仙,在 建章宫 神明台 上造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接天上的仙露,后称承露金人为仙掌。 汉 张衡 《西京赋》:“立脩茎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 唐 王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日色纔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袞龙浮。” 唐 杜牧 《早雁》诗:“仙掌月明孤影过, 长门 灯暗数声来。”参阅《三辅黄图·建章宫》。
(2). 华山 仙人掌峰 的省称。 明 刘基 《徐资深华山图》诗:“ 华岳 插天七千丈,丹崖翠壁开 仙掌 。” 明 何景明 《华州作柬桑汝公》诗:“乘兴欲攀 仙掌 去。”参见“ 仙人掌 ”。
(3). 唐 代一度改 华州 为 仙掌 ,后遂称 华州 及 华阴县 为 仙掌 。 唐 李吉甫 《元和郡县志·华州》:“﹝ 华阴县 ﹞ 垂拱 元年改曰 仙掌 ,寻復旧名。” 唐 姚合 《送裴中丞赴华州》诗:“自无 仙掌 分,非是圣心偏。”原注:“去年曾梦除 华州 刺史。” 唐 无可 《寄华州马戴》诗:“水寒 仙掌 路,山远 华阳 人。”
(4).地名。即仙人掌。 清 王士禛 《真州绝句》之五:“残月晓风 仙掌 路,何人为弔 柳屯田 。”详“ 仙人掌 ”。
词语解释:仙人掌 拼音:xiān rén zhǎng
(1). 华山 峰名。在今 陕西省 华阴县 。典出《文选·张衡〈西京赋〉》:“缀以二 华 ,巨灵贔屓,高掌远蹠,以流 河 曲,厥跡犹存” 李善 注:“古语云,此本一山,当 河 水过之而曲行, 河 之神以手擘开其上,足蹋离其下,中分为二,以通 河 流,手足之跡,于今尚在。” 唐 崔颢 《行经华阴》诗:“ 武帝祠 前云欲散, 仙人掌 上雨初晴。” 明 何景明 《送韩汝庆还关中》诗:“ 黄河 一綫通沧海,身在 仙人掌 上行。”
(2).地名。地在 宋 真州 城西,当今 江苏省 仪征县 境。 宋 代著名词人 柳永 之墓在此。 清 王士禛 《真州绝句》之五“残月晓风 仙掌 路,何人为弔 柳屯田 ”原注:“ 柳耆卿 墓在城西 仙人掌 。”
(3).植物名。原产 美洲 热带及 亚洲 热带干旱沙漠地区。茎为肉质,形如手掌,有刺,色青绿,花黄色,可供观赏。同属中其它品种,花色繁多,形状奇特,通常也泛称仙人掌。有仙人塔、仙人山、仙人鞭、仙人杖等。
词语解释:仙人掌 拼音:xiān rén zhǎng
(1). 华山 峰名。在今 陕西省 华阴县 。典出《文选·张衡〈西京赋〉》:“缀以二 华 ,巨灵贔屓,高掌远蹠,以流 河 曲,厥跡犹存” 李善 注:“古语云,此本一山,当 河 水过之而曲行, 河 之神以手擘开其上,足蹋离其下,中分为二,以通 河 流,手足之跡,于今尚在。” 唐 崔颢 《行经华阴》诗:“ 武帝祠 前云欲散, 仙人掌 上雨初晴。” 明 何景明 《送韩汝庆还关中》诗:“ 黄河 一綫通沧海,身在 仙人掌 上行。”
(2).地名。地在 宋 真州 城西,当今 江苏省 仪征县 境。 宋 代著名词人 柳永 之墓在此。 清 王士禛 《真州绝句》之五“残月晓风 仙掌 路,何人为弔 柳屯田 ”原注:“ 柳耆卿 墓在城西 仙人掌 。”
(3).植物名。原产 美洲 热带及 亚洲 热带干旱沙漠地区。茎为肉质,形如手掌,有刺,色青绿,花黄色,可供观赏。同属中其它品种,花色繁多,形状奇特,通常也泛称仙人掌。有仙人塔、仙人山、仙人鞭、仙人杖等。词语解释:金茎露 拼音:jīn jīng lù
承露盘中的露。传说将此露和玉屑服之,可得仙道。 唐 李商隐 《汉宫词》:“侍臣最有 相如 渴,不赐金茎露一盃。” 冯浩 笺注引《三辅黄图》:“ 建章宫 有 神明臺 , 武帝 造,祭仙人处。上有 承露臺 ,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和玉屑服之。” 明 高濂 《玉簪记·假宿》:“禪居在别院。他是金茎露、玉井莲,不是照凌波、梦中见。”词语解释:浩露 拼音:hào lù
浓重的露水。 晋 陆云 《九愍·修身》:“握遗芳而自玩,挹浩露於兰林。” 唐 孟云卿 《夜月江行》诗:“扣船不能寝,浩露清衣襟。”词语解释:草头露 拼音:cǎo tóu lù
草上的露水,稀少易干。比喻难以持久。 唐 杜甫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诗:“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宋 苏轼 《陌上花》诗之三:“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元 萨都剌 《寒江钓雪图》诗:“人间富贵草头露, 桐江 何处觅羊裘?”词语解释:冷露 拼音:lěng lù
清凉的露水。 唐 王建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溼桂花。” 唐 孟郊 《秋怀》诗之二:“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唐 罗隐 《巫山高》诗:“珠零冷露丹堕枫,细腰长脸愁满宫。” 元 许谦 《秋夜》诗:“冷露虫传夜,悽风树怯秋。”词语解释:沾露 拼音:zhān lù
(1).被露水沾湿。 南朝 梁 沉约 《玩庭柳》诗:“因风结復解,霑露柔且长。” 唐 刘禹锡 《西山兰若试茶歌》:“大兰霑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
(2).露水;露珠。 晋 陆机 《拟迢迢牵牛星》诗:“引领望大川,双涕如霑露。”用喻存在时间很短的事物。《晋书·慕容超载记赞》:“ 超 承伪祚,挠其国步。庙失良筹,庭悲霑露。”词语解释:泫露 拼音:xuàn lù
(1).滴露,降露。 北齐 刘昼 《新论·言菀》:“春葩含日似笑,秋叶泫露如泣。” 唐 舒元舆 《牡丹赋》:“或带风如吟,或泫露如悲。” 宋 丁宥 《水龙吟》词:“未更深,早是梧桐泫露,那更度,兰宵永!”
(2).滴落的露水。 宋 王安石 《秋夜》诗之二:“浮烟暝緑草,泫露冷黄花。” 清 姚鼐 《偕一青仲郛应宿登城北小山至夜作》诗:“泫露亙天垂,巨壑当巖泻。”词语解释:危露 拼音:wēi lù
(1).将暴露。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假谲》:“劬劳晨夕,用相覘察,恐形迹危露,或致狼狈,追迫之日,姥其匿之。”
(2).即将消失的露珠。 清 钱谦益 《寄泽州张吏部四十韵》:“功名如轻尘,富贵比危露。”词语解释:繁露 拼音:fán lù
(1).亦作“ 繁路 ”。古代帝王贵族冕旒上所悬的玉串。《逸周书·王会》:“天子南面立,絻无繁露朝服。”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今富者皮衣朱貉,繁路环珮。” 晋 崔豹 《古今注·问答释义》:“ 牛亨 问曰:‘冕旒以繁露,何也?’答曰:‘缀珠垂下,重如繁露也。’”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节会 咸池 之琯,冕无繁露之旒。”
(2).落葵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二·落葵》。
(3).谓露水。 唐 司空曙 《和卢校书文若早入使院书事》:“轩墀湿繁露,琴几拂轻埃。”词语解释:蔷薇露 拼音:qiáng wēi lù
(1).即蔷薇水。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大雅之文》:“ 柳宗元 得 韩愈 所寄诗,先以蔷薇露灌手,薰玉蕤香后发读,曰大雅之文,正当如是。”参见“ 蔷薇水 ”。
(2).酒名。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 寿皇 时,禁中供御酒名蔷薇露。” 清 赵翼 《寿全惕庄六十》诗:“玉杯香浥蔷薇露,金带围开芍药枝。”
词语解释:蔷薇水 拼音:qiáng wēi shuǐ
香水名。 南唐 张泌 《妆楼记·蔷薇水》:“ 周 显德 五年, 昆明国 献蔷薇水十五瓶,云得自西域,以洒衣,衣敝而香不灭。”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五:“旧説蔷薇水乃外国採蔷薇花上露水,殆不然,实用白金为甑,採蔷薇花蒸气成水,则屡採屡蒸,积而为香,此所以不败,但异域蔷薇花气馨烈非常,故 大食国 蔷薇水虽贮琉璃缶中,蜡密封其外,然香犹透彻闻数十步,洒著人衣袂,经十数日不歇也。”词语解释:显露 拼音:xiǎn lù
(1).谓明白直截。《文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寧放 朱浮 显露之奏,无匿 张胜 贷故之变。” 吕延济 注:“ 曹公 自言与 权 相厚,岂学 朱浮 明露进言於天子以论 权 非乎?”
(2).显出;表露。 元 杨暹 《西游记》第一本第四折:“快去点门外弓兵,不用鎗刀显露,则将暗器潜行。” 曹禺 《日出》第四幕:“ 白露 走到窗前,打开窗户,外面静悄悄的,对面房屋的轮廓,逐渐由黑暗中显露出来。”词语解释:云露 拼音:yún lù
(1).露水。 晋 曹毗 《咏史》:“体鍊五灵妙,气合云露津。”《艺文类聚》卷八七引 南朝 梁 沉约 《修竹弹甘蕉文》:“切寻苏臺前甘蕉一丛,宿渐云露,荏苒岁月。” 唐 李兰 《天晴景星见赋》:“矘朗惟明,疑沐其云露;光芒振曜,若击夫天飈。” 宋 魏了翁 《贺新郎·生日前数日杨仲博载酒见访即席次韵》词:“梦倚银河天外立,云露惺惺满袂。看多少、人间嬉戏。”
(2).酒名。 宋 范成大 《云露》诗序:“予素不能饮,病又止酒,比得佳酿法,客以‘云露’名之,取吉云五露,饮之则老者少、病者除之意也。”词语解释:膏露 拼音:gāo lù
犹甘露。谓其沾溉惠物。《礼记·礼运》:“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 郑玄 注:“膏,犹甘也。”《汉书·董仲舒传》:“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姦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脩何飭而膏露降,百穀登。” 隋 江总 《咏双阙》:“屡逢膏露洒,几遇祥烟初。” 唐 元稹 《竞渡》诗:“随时布膏露,称物施厚恩。”词语解释:吸露 拼音:xī lù
吸饮露水。喻高洁。语本《楚辞·九章·悲回风》:“吸湛露之浮源兮,漱凝霜之雰雰。” 王逸 注:“食霜露之精以自洁也。” 唐 刘知几 《思慎赋》:“气嘘霜而吸露,力转日而迴天。” 宋 辛弃疾 《临江仙·探梅》词:“酒盃秋吸露,诗句夜裁冰。”词语解释:发露 拼音:fā lù
(1).显示;流露。 汉 王粲 《神女赋》:“称诗表志,安气和声。探怀授心,发露幽情。”《南史·焦度传》:“ 度 於城楼上肆言駡辱 攸之 ,至自发露形体秽辱之,故 攸之 怒,改计攻城。”《朱子语类》卷七十:“初六是那小人欲为恶而未发露之时。” 明 黄绾 《明道编》卷二:“凡人之学,有之必欲发露,故以能默为难。” 鲁迅 《且介亭杂文·说“面子”》:“这类脾气,是‘绅商’也不免发露的: 袁世凯 将要称帝的时候,有人以列名于劝进表中为‘有面子’。”
(2).揭露。《后汉书·陈忠传》:“是以盗发之家,不敢申告,邻舍比里,共相压迮,或出私财,以偿所亡。其大章著不可掩者,乃肯发露。” 宋 范仲淹 《再奏雪张亢》:“其 张亢 所奏二事,若未有发露,乃是自首。” 鲁迅 《华盖集·通讯二》:“要救正这些,也只好先行发露各样的劣点,撕下那好看的假面具来。”
(3).指被揭露。 清 王士禛 《居易续谈》:“夫 魏忠贤 者……至 崇禎 初年,罪状发露,押往祖陵,潜行自尽,磔尸 河閒 。”词语解释:披露 拼音:pī lù
(1).陈述;表白。《后汉书·蔡邕传》:“以 邕 经学深奥,故密特稽问,宜披露失得,指陈政要,勿有依违,自生疑讳。” 唐 李德裕 《代李丕与郭谊书》:“若不披露赤诚,实负姻好。” 明 唐顺之 《答王遵岩书》:“此意更不敢露於人,以兄念我太厚,忧我太深,故特披露之。” 孙中山 《军政府宣言》:“用特披露腹心,以今日革命之经纶,暨将来治国之大本。”
(2).宣布;发表。 郁达夫 《出奔》五:“市外田里的菜花紫云英正开得热闹的时候, 钱 董 两人的婚议也经过了正式的手续,成熟到披露的时节了。” 茅盾 《无题》三:“报馆里消息也真灵通,我刚刚脱稿,他们就给披露了。”《解放日报》1982.7.12:“这就是一些大学毕业生不愿离开 上海 ,不愿离开大城市,以至《解放论坛》中所披露的自请处理的怪事也出现了。”
(3).暴露。 唐 柳宗元 《零陵三亭记》:“宿蠹藏姦,披露首服。” 冰心 《寄小读者》五:“我还不肯在不相干的大人前,披露我的弱点。”词语解释:暴露 拼音:bào lòu
(1).露在外面,无所遮蔽。《荀子·王制》:“兵革器械者,彼将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我今将脩饰之,拊循之,掩盖之於府库。”《汉书·严助传》:“今方内无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霑渍山谷。” 宋 曾巩 《瀛州兴造记》:“是日大雨,公私暴露,仓储库积,无所覆冒。”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施二》:“僧房数十间,强半倾圮,佛像暴露,鐘鱼闃寂。”
(2).显露;揭露。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后娶》:“播扬先人之辞迹,暴露祖考之长短,以求直己者,往往而有。” 峻青 《海啸》第四章:“再等一等吧, 嫚姑子 ,免得暴露目标。” 徐迟 《狂欢之夜》:“他暴露了罪恶的魔鬼们的罪行和原形,当着全民族的面大声地讽刺嘲笑他们。”词语解释:擎露 拼音:qíng lù
承露。 南朝 梁 江淹 《山桃颂》:“丹葩擎露,紫叶绕风,引雾如电,映烟成虹。” 五代 和凝 《小重山》词:“春入神京万木芳。禁林鶯语滑,蝶飞狂。晓花擎露妬啼妆。”词语解释:孤露 拼音:gū lù
(1).孤单无所荫庇,指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 戴明扬 校注引 王棠 《知新录》:“ 魏 晋 间人,以父亡为孤露。”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自兹已后,二亲若在,每至此日(生日),常有酒食之事耳。无教之徒,虽已孤露,其日皆为供顿,酣畅声乐,不知有所感伤。” 唐 韩愈 《祭李氏二十九娘子文》:“汝之警敏和静,人莫及之,姿相丰端,不见闕亏,幼而孤露,其然何为?” 清 赵翼 《哭门人董东亭》诗:“孤露身真落叶如,曾怜少贱带经锄。”
(2).孤立暴露。 清 姚锡光 《东方兵事纪略·援朝篇》:“我 牙山 之兵,孤露无援。”词语解释:桂露 拼音:guì lù
秋露。秋季桂花开时,夜凉生露,故称。 南朝 梁 吴均 《秋念》诗:“箕风入桂露,璧月满瑶池。” 唐 李商隐 《玄微先生》诗:“仙翁无定数,时入一壶藏。夜夜桂露湿,村村桃水香。”词语解释:先露 拼音:xiān lù
分娩时胎儿首先露出子宫口的部位。例如:头先露;臀先露。词语解释:犯霜露 拼音:fàn shuāng lù
(1).形容旅途艰苦。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必使而君弃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行》:“严驾越风寒,解鞍犯霜露。”
(2).泛指辛苦奔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任秀》:“吾家故无恒产,八口衣食,皆恃一人犯霜露。今不幸,殂谢异域。”词语解释:败露 拼音:bài lù
坏事或隐私被发觉。 宋 邵雍 《渔樵对问》:“窃人之财,谓之盗。其始取之也,唯恐其不多也;及其败露也,唯恐其多矣。”《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众僧见事已败露,都吓得胆战心惊。” 冯德英 《苦菜花》第三章:“自古多少有私情的男女,都是为有了孩子而败露,惨遭丧命的呀!”词语解释:皓露 拼音:hào lù
洁白晶莹的露珠。泛指露水。 唐 独孤及 《仙掌铭》:“远而视之,如欲捫青天而掬皓露,攀扶桑而捧白日。” 唐 李商隐 《蝶》诗之一:“只知防皓露,不觉逆尖风。” 宋 孔平仲 《食梨》诗:“赠君玉壶曾冰之皓洁,副以金茎皓露之清凉。”词语解释:行露 拼音:xíng lù
(1).道上的露水。《诗·召南·行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唐 许浑 《早行》诗:“轡溼知行露,衣单觉晓风。”
(2).《诗·召南》有《行露》篇,叙述女子坚决拒绝逼婚,不为强暴所污。后因以为女子守贞自誓的典实。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惟 文君 之於 长卿 , 緑珠 之事 季伦 ,可谓才色俱侔,天作之合矣;而一以琴心点玉於初年,一以行露碎璧於末路,令千古之下,扼腕陨涕,欲问天而无从也。”词语解释:残露 拼音:cán lù
残馀的露水。 唐太宗 《小山赋》:“承坠宇之残露,挂低空之断丝。” 金 元好问 《湘夫人咏》:“ 九嶷山 高猿夜啼,竹枝无声堕残露。” 刘半农 《游香山纪事》诗:“朝阳浴马头,残露湿马足。”词语解释:玄露 拼音:xuán lù
(1).清露。 唐 吕岩 《汉宫春》词:“胎禽怨,夜来乘风,玄露丹霞。”
(2).比喻美酒。 唐 曹唐 《玉女杜兰香下嫁於张硕》诗:“怨入清尘愁锦瑟,酒倾玄露醉瑶觴。”词语解释:霄露 拼音:xiāo lù
云露。 南朝 梁 刘孝标 《与举法师书》:“衣裳虹蜺,帷幕霄露。”词语解释:晞露 拼音:xī lù
(1).日晒使露水蒸发。 汉 崔駰 《扇铭》:“有圆者扇,诞此秀仪;晞露散霾,拟日定规。”
(2).朝霞。 晋 陆云 《岁暮赋》:“指晞露而怵心兮,衍死生於靡草。” 明 刘基 《蛱蝶行》:“软芳晞露春鲜妍,上有蛺蝶飞翩翩。”
(3).谓沐受雨露滋润。 南朝 梁 刘孝绰 《答张左西》诗:“仙掌方晞露,灵乌正转风。”词语解释:防露
遮蔽雾露的侵袭词语解释:初露 拼音:chū lù
刚刚显露。例如:晨曦初露时。词语解释:调露 拼音:diào lù
乐曲名。《文选·任昉〈奉答敕示七夕诗启〉》:“寧足以继想《南风》,克谐《调露》。” 李善 注引 宋均 曰:“《调露》,调和致甘露也,使物茂长之乐。” 刘良 注:“四节不相违,谓之《调露》之乐。” 唐 薛廷珪 《授徐彦枢礼部员外郎制》:“情田万顷,瑶林将玉树森罗;文律九成,《调露》以《承云》交奏。”词语解释:明露 拼音:míng lù
显露。《资治通鉴·魏明帝景初二年》:“与诸君从事,自少至长,髮有二色,以谓表里足以明露,公私分计足用相保,义虽君臣,恩犹骨肉。”词语解释:浅露 拼音:qiǎn lù
(1).浅显,缺乏深度。 汉 王充 《论衡·超奇》:“若夫 陆贾 、 董仲舒 ,论説世事,由意而出,无假取於外,然而浅露易见,观读之者,犹曰传记。”《太平广记》卷二○七引 唐 张怀瓘 《书断》:“而此公稍乏清幽,伤于浅露。” 宋 司马光 《辞左仆射第三札子》:“烛理不明,见事不敏,度量褊隘,关防浅露,若位以元宰,委之机务,分画措置,必有差违。”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虽临危抒愤,词意浅露,而其体式,亦皆 楚 歌也。”
(2).犹微露。 元 杨维桢 《题芭蕉美人图》诗:“髻云浅露月牙弯,独立西风意自闲。”词语解释:布露 拼音:bù lù
公布;揭示;揭露。《三国志·蜀志·先主甘后传》:“臣请太尉告宗庙,布露天下,具礼仪别奏。” 唐 柳宗元 《时令论下》:“今子发而扬之,使前人之奥祕布露显明,则后之人而又何惮耶!” 许地山 《街头巷尾之伦理》:“叔叔把他的侄儿怎么不孝顺,得到钱自己花,有好东西自己吃的罪状,都布露出来。”词语解释:覆露 拼音:fù lù
荫庇;养育。《国语·晋语六》:“ 智子 之道善矣,是先主覆露子也。”《汉书·严助传》:“陛下垂德惠以覆露之,使元元之民安生乐业,则泽被万世,传之子孙,施之无穷。” 颜师古 注:“露谓使之沾润泽也。或露或覆,言养育也。” 唐 刘禹锡 《薛公神道碑》:“公幼承前人之覆露。”词语解释:彰露 拼音:zhāng lù
显露;败露。《三国志·吴志·孙琳传》:“臣伏自省,才非干国,因缘肺腑,位极人臣,伤锦败驾,罪负彰露,寻愆惟闕,夙夜忧惧。”《魏书·刑罚志》:“寺谓犯罪逕弹后,使覆检鞫证定刑,罪状彰露,案署分昞,狱理是成。”《元典章·刑部·回钱》:“员外郎 靳户 所犯事已彰露。”《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你惧怕 甄 家丑事彰露出来,乡间不好听,故此把不孝惧罪之话支吾过了,可是么?”词语解释:吐露 拼音:tǔ lù
(1).谓说出实情或真心话。 唐 白居易 《苏州刺史谢上表》:“尘瀆皇鉴,吐露赤诚。”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杂录》:“盖急于吐露,而忘其裁制也。”《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 焦氏 、 焦榕 初时抵赖,动起刑法,方纔吐露真情。” 柔石 《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为什么一句不肯吐露呢?”
(2).显露。《朱子语类》卷七一:“寻常吐露见於万物者,尽是天地心。” 鲁迅 《书信集·致青木正儿》:“ 中国 的文学艺术界实有不胜寂寞之感,创作的新芽似略见吐露,但能否成长,殊不可知。”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四章:“只有偶尔闪亮的手电光和炊事员做饭的灶房里吐露出的灯光,才划破了这漆黑的夜。”词语解释:电露 拼音:diàn lù
(1).闪电和露水。借指天地。《陈书·傅縡传》:“正应虚己而游乎世,俛仰於电露之閒耳。”
(2).喻短暂。词语解释:讦露 拼音:jié lù
攻讦揭露。《楞严经》卷九:“诽谤禪律,駡詈徒众,訐露人事,不避讥嫌。” 清 戴名世 《〈徐诒孙遗稿〉序》:“ 詒孙 性狷隘,不能容物,而文亦似之,故多訐露之言。”词语解释:琼花露 拼音:qióng huā lù
酒名。《西湖老人繁胜录》:“酒名:玉楝槌、思春堂、皇都春……琼花露。” 宋 张榘 《飞雪堆满山·次赵西里耑行喜雪韵》词:“儘青油谈笑,琼花露、杯深量宽。” 元 汤式 《新水令·春日闺思》套曲:“琼花露点滴水晶丸,荔枝浆荡漾玻璃罐。”词语解释:颢露 拼音:hào lù
白露。 唐 杨巨源 《同太常尉迟博士阙下待漏》诗:“沉沉延阁抱丹墀,松色苔花顥露滋。”词语解释:饴露 拼音:yí lù
甘露。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薰风荡闺,飴露流阁。” 唐 蔡希寂 《登福先寺上方然公禅室》诗:“真味杂飴露,众香唯茝兰。”词语解释:表露 拼音:biǎo lù
显露,暴露。 汉 应劭 《风俗通·过誉·江夏太守河内赵仲襄》:“向日解衣裘捕虱,已,因倾卧,厥形悉表露。” 晋 嵇康 《释私论》:“然斯数子,皆以投命之祸,临不测之机,表露心识,犹以安全。” 范长江 《陕北之行》:“他有一双精神而朴质的眼睛,黑而粗的须发,现在虽然已经剃得很光,他的皮肤中所藏浓黑的发根,还清晰的表露在外面。”词语解释:尘露 拼音:chén lù
(1).微尘滴露,喻事物微小不足称。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冀以尘露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况学仙之士,未必有经国之才,立朝之用,得之不加尘露之益,弃之不觉毫釐之损者乎!” 宋 司马光 《言遣奠札子》:“此虽圣明所自知,然臣区区尚欲以尘露之微,助山海之大,庶几万一或有所益焉。”
(2).犹言风霜,比喻辛劳。《宋书·谢庄传》:“陛下今蒙犯尘露,晨往宵归,容恐不逞之徒,妄生矫诈。” 唐 元稹 《报雨九龙神文》:“是月己巳,刺史 稹 以二从事蒙受尘露,百里诣龙,为七邑民赴诉不雨。”
(3).尘飞露干,比喻时间短促。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三二:“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词语解释:觉露 拼音:jué lù
犹败露。《后汉书·宦者传·曹节》:“ 华容侯 朱瑀 知事觉露,祸及其身,遂兴造逆谋,作乱王室。”《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此儿具闻,自知罪重,便图为弑逆……事已觉露,直欲因际会举兵入西宫杀吾。”词语解释:锢露 拼音:gù lòu
亦作“ 錮路 ”。 用熔化的金属堵塞金属物品的漏洞。《朱子语类》卷七三:“如鑪鞴相似,补底只是錮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