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霹雳 拼音:pī lì
(1).响雷,震雷。 汉 枚乘 《七发》:“其根半死半生,冬则烈风漂霰飞雪之所激也,夏则雷霆霹靂之所感也。” 唐 韩愈 《送高闲上人序》:“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靂。”《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走进堂中,只听得打齁之声,如霹靂一般的响。” 曹禺 《雷雨》第三幕:“雷声大作,一声霹雳。”
(2).喻壮盛的声威。 明 李梦阳 《赠何舍人赍诏南纪诸镇》诗:“ 越 南海北霹靂动,蛮夷尽奉王正月。”
(3).雷击。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劫比罗伐窣堵国》:“有大石柱,上作马像, 无忧王 之所建也。后为恶龙霹靂,其柱中折仆地。”
(4).比喻突然发生。 明 张景 《飞丸记·代女捐生》:“痛心如割,焦愤如焚,霹靂从空起。” 郭沫若 《南京印象》十二:“唉?这在我真是一个晴天霹雳,实在是做梦也没有想到。”
(5).形容神速。 唐 孟郊 《峡哀》诗:“峡水剑戟狞,峡舟霹靂翔。” 明 高启 《忆昨行寄吴中故人》诗:“狐裘蒙茸欺北风,霹靂应手鸣雕弓。” 清 龚自珍 《水调歌头·寄徐二义尊大梁》词:“结客 五陵 英少,脱手黄金一笑,霹靂应弓弦。”
(6).象声词。 唐 韩愈 《祭河南张员外文》:“风涛相豗,中作霹靂。” 清 黄遵宪 《陆军官学校开校礼成赋呈有栖川炽仁亲王》诗:“拐马熟连环,飞礮鸣霹靂。”
(7).古星名。《星经》卷下:“霹靂五星在云雨北,主天威击擘万物。”
(8).古琴曲名。 唐 沉佺期 《琴曲歌辞·霹雳引》:“客有鼓瑟於门者,奏《霹靂》之商声。”参见“ 霹靂引 ”。
(9).古琴名。 明 陆延枝 《说听》卷下:“吾乡有 金某 者,得古琴曰霹靂,携入都,介所识巨璫以献,上试其音清越。”参见“ 霹靂琴 ”。
词语解释:霹雳引 拼音:pī lì yǐn
古琴曲名。《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一·霹雳引》 宋 郭茂倩 题解:“ 谢希逸 《琴论》曰:‘ 夏禹 作《霹靂引》。’《乐府解题》曰:‘ 楚 商梁 游於 雷泽 ,霹靂下,乃援琴而作之,名《霹靂引》。’未知孰是。”
词语解释:霹雳琴 拼音:pī lì qín
古琴名。琴由被雷击过的桐木制成,故名。《老残游记》第九回:“ 紫阳 属和《翠虚吟》,传响空山霹靂琴。”词语解释:霹雳手 拼音:pī lì shǒu
(1).断案的快手。《旧唐书·裴漼传》:“州中有积年旧案数百道, 崇义 促 琰之 使断之, 琰之 命书吏数人,连纸进笔,斯须剖断并毕,文翰俱美,且尽与夺之理……由是大知名,号为‘霹靂手’。” 宋 张耒 《明道杂志》:“ 钱穆 内相本以文翰风流著称……因决一大滞狱,内外称之。会朝处, 苏长公 誉之曰:‘所谓霹靂手也。’” 明 于谦 《昼夜长短》诗:“诉牒旁午来,剖断不留宿。虽非霹靂手,遇事颇神速。”
(2).称能吏为“霹靂手”。 宋 楼钥 《送制帅林和叔归》诗:“姦胥及强吏,时用霹靂手。”
(3).指才思敏捷,声名很大的人。 茅盾 《化悲痛为力量》:“他( 郭沫若 )以诅咒黑暗、渴望光明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人出现,震惊海内,竞相传阅,认为他是当时诗坛的霹雳手。”词语解释:霹雳车 拼音:pī lì chē
(1).古代以机发石的战车。以其发石时声如霹雳,故名。《后汉书·袁绍传》:“ 绍 为高櫓,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而行。 操 乃发石车击 绍 楼,皆破,军中呼曰‘霹靂车’。” 李贤 注:“以其发石声震烈,呼为霹靂,即今之抛车也。” 唐 陆龟蒙 《秋思》诗之二:“谁在 嫖姚 幕,能教霹靂车。”
(2).传说中的雷车。《宋书·五行志二》:“ 宋后废帝 元徽 四年, 义熙 、 晋陵 二郡,并有霹靂车坠地,如青石,草木燋死。”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雷》:“ 李鄘 在北都, 介休县 百姓送解牒,夜止 晋祠 宇下。夜半有人叩门云:‘ 介休王 暂借霹靂车,某日至 介休 收麦。’……至其日,百姓率亲情,据高阜候天色。及午, 介山 上有黑云,气如窰烟。斯须蔽天,注雨如綆,风吼雷震,凡损麦千餘顷。”词语解释:霹雳斧 拼音:pī lì fǔ
传说中雷神打雷所用石斧。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霹雳石》:“人閒往往见细石,赤色,形如小斧,谓之‘霹靂斧’,云:‘被霹靂处皆得此物。’……俗谓之‘霹靂楔’。” 明 陆琛 《愿丰堂漫书》:“雷若有象,则火毬近是霹靂斧。”词语解释:霹雳琴 拼音:pī lì qín
古琴名。琴由被雷击过的桐木制成,故名。《老残游记》第九回:“ 紫阳 属和《翠虚吟》,传响空山霹靂琴。”词语解释:霹雳引 拼音:pī lì yǐn
古琴曲名。《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一·霹雳引》 宋 郭茂倩 题解:“ 谢希逸 《琴论》曰:‘ 夏禹 作《霹靂引》。’《乐府解题》曰:‘ 楚 商梁 游於 雷泽 ,霹靂下,乃援琴而作之,名《霹靂引》。’未知孰是。”词语解释:霹雳火 拼音:pī lì huǒ
(1).指雷电。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三折:“吾今宣召天上火、地下火、山头火、霹靂火、炉中火,将你围在中间,立化一池黄水。”
(2).比喻性情暴躁。 宋 苏轼 《赠陈守道》诗:“争时怒发霹靂火,险处直在嵌巖坑。” 元 尚仲贤 《柳毅传书》第一折:“俺为甚么懒上 凤凰臺 ,羞对鸳鸯浦,则为那霹靂火无情的丈夫。”《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霹靂火性气难当,城头上勇身便跳。”词语解释:霹雳闪电
使人胆战心惊词语解释:霹空 拼音:pī kōng
凭空,没有事实根据。《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其实是霹空陷害,望爷爷超拔!”《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分明是 胡阿虎 那里寻这尸首,霹空诬陷小人的。”词语解释:霹拍 拼音:pī pāi
象声词。 明 阮大鋮 《春灯迷·织狱》:“考察时,那扎板也来吓人,不住的霹拍霹拍霹靂拍。” 陆灏 《昼夜之间》:“窗户上糊的纸,也被吹得霹拍乱响。”词语解释:霹雳尖 拼音:pī lì jiān
即霹雳斧。《太平御览》卷七九七引《玄中记》:“ 玉门 之西南, 羗 之东,有一国,五六百户,无他事役。国中有山,山上有祠庙。国人每岁出石尖数千枚,输于庙中,名霹靂尖,以给霹靂所用,从春雷出,而尖日减,至秋尖尽。”参见“ 霹靂斧 ”。
词语解释:霹雳斧 拼音:pī lì fǔ
传说中雷神打雷所用石斧。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霹雳石》:“人閒往往见细石,赤色,形如小斧,谓之‘霹靂斧’,云:‘被霹靂处皆得此物。’……俗谓之‘霹靂楔’。” 明 陆琛 《愿丰堂漫书》:“雷若有象,则火毬近是霹靂斧。”词语解释:霹雳楔 拼音:pī lì xiē
即霹雳斧。 唐 刘恂 《岭表录异》补遗:“﹝ 雷州 ﹞每大雷雨后……又如霹靂处或土木中得楔如斧者,谓之霹靂楔。小儿佩带皆辟惊邪。”参见“ 霹靂斧 ”。
词语解释:霹雳斧 拼音:pī lì fǔ
传说中雷神打雷所用石斧。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霹雳石》:“人閒往往见细石,赤色,形如小斧,谓之‘霹靂斧’,云:‘被霹靂处皆得此物。’……俗谓之‘霹靂楔’。” 明 陆琛 《愿丰堂漫书》:“雷若有象,则火毬近是霹靂斧。”词语解释:霹雳木 拼音:pī lì mù
被雷击毁的树木。《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后兄太子少保 守一 ,以后无子,使僧 明悟 为后祭南北斗,剖霹靂木。” 胡三省 注:“霹靂木者,霹靂所震之木。”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四·震烧木》:“霹靂木,此雷所击之木也。”词语解释:霹雳砧 拼音:pī lì zhēn
传说中雷神打雷所用石器,因形似碪,故称。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四·霹雳碪》。参见“ 霹靂斧 ”。
词语解释:霹雳斧 拼音:pī lì fǔ
传说中雷神打雷所用石斧。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霹雳石》:“人閒往往见细石,赤色,形如小斧,谓之‘霹靂斧’,云:‘被霹靂处皆得此物。’……俗谓之‘霹靂楔’。” 明 陆琛 《愿丰堂漫书》:“雷若有象,则火毬近是霹靂斧。”词语解释:霹雳大仙 拼音:pī lì dà xiān
传说中指雷电之神。《水浒传》楔子:“这朝圣人出世,红光满天,异香经宿不散,乃是上界 霹靂大仙 下降。”词语解释:霹诬 拼音:pī wū
凭空诬陷。《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八:“ 杨二郎 当不过屈打,也将霹诬枉禁事情,在上司告下来。”词语解释:霹雷 拼音:pī léi
霹雳,响雷。 老舍 《四世同堂》六十:“像一个霹雷震动了浓厚的黑云,大雨马下降下来。” 梁斌 《播火记》二十:“听见你的名字,就像打个霹雷。” 浩然 《艳阳天》第二十五章:“‘乡里要来人翻粮食’这句话,像晴天里一声霹雷,把 韩百安 这个胆小人的魂吓丢了。”词语解释:霹雳酵 拼音:pī lì jiào
酒名。《类说》卷四三引 唐 皇甫松 《醉乡日月》:“霹靂酵:暑月候大雷霆时收雨水掬米炊饭酿酒名霹靂酵。”一本作“ 霹靂酒 ”。词语解释:霹雳酒 拼音:pī lì jiǔ
见“ 霹靂酵 ”。
词语解释:霹雳酵 拼音:pī lì jiào
酒名。《类说》卷四三引 唐 皇甫松 《醉乡日月》:“霹靂酵:暑月候大雷霆时收雨水掬米炊饭酿酒名霹靂酵。”一本作“ 霹靂酒 ”。词语解释:霹震 拼音:pī zhèn
犹霹雳。《太平广记》卷三九四引 前蜀 杜光庭 《神仙感遇传·叶迁韶》:“ 迁韶 於庭下大呼 雷五 ,时郡中方旱,日光猛炽,霹震一声,人皆颠沛。”词语解释:霹礰车 拼音:pī lì chē
古代发石的炮车。以其发石声震烈,故名。《隋书·刑法志》:“作礔礰车,以威妇人。”参见“ 霹靂车 ”。
词语解释:霹雳车 拼音:pī lì chē
(1).古代以机发石的战车。以其发石时声如霹雳,故名。《后汉书·袁绍传》:“ 绍 为高櫓,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而行。 操 乃发石车击 绍 楼,皆破,军中呼曰‘霹靂车’。” 李贤 注:“以其发石声震烈,呼为霹靂,即今之抛车也。” 唐 陆龟蒙 《秋思》诗之二:“谁在 嫖姚 幕,能教霹靂车。”
(2).传说中的雷车。《宋书·五行志二》:“ 宋后废帝 元徽 四年, 义熙 、 晋陵 二郡,并有霹靂车坠地,如青石,草木燋死。”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雷》:“ 李鄘 在北都, 介休县 百姓送解牒,夜止 晋祠 宇下。夜半有人叩门云:‘ 介休王 暂借霹靂车,某日至 介休 收麦。’……至其日,百姓率亲情,据高阜候天色。及午, 介山 上有黑云,气如窰烟。斯须蔽天,注雨如綆,风吼雷震,凡损麦千餘顷。”词语解释:霹礰 拼音:pī lì
亦作“礕礰”。 响声巨大的急雷。亦用作象声词。《素问·著至教论》:“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礔礰,九窍皆塞,阳气滂溢,乾嗌喉塞。” 汉 张衡 《西京赋》:“礔礰激而增响,磅礚象乎天威。”《晋书·楚王玮传》:“其日大风,雷雨礔礰。” 宋 严仁 《水调歌头》词:“铁骑千羣观猎,宫样十眉环座,礕礰听鸣弦。” 清 邵长蘅 《沛县官舍留别杨简庵表兄》诗:“弓弦拓作礔礰响。”参见“ 霹靂 ”。
词语解释:霹雳 拼音:pī lì
(1).响雷,震雷。 汉 枚乘 《七发》:“其根半死半生,冬则烈风漂霰飞雪之所激也,夏则雷霆霹靂之所感也。” 唐 韩愈 《送高闲上人序》:“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靂。”《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走进堂中,只听得打齁之声,如霹靂一般的响。” 曹禺 《雷雨》第三幕:“雷声大作,一声霹雳。”
(2).喻壮盛的声威。 明 李梦阳 《赠何舍人赍诏南纪诸镇》诗:“ 越 南海北霹靂动,蛮夷尽奉王正月。”
(3).雷击。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劫比罗伐窣堵国》:“有大石柱,上作马像, 无忧王 之所建也。后为恶龙霹靂,其柱中折仆地。”
(4).比喻突然发生。 明 张景 《飞丸记·代女捐生》:“痛心如割,焦愤如焚,霹靂从空起。” 郭沫若 《南京印象》十二:“唉?这在我真是一个晴天霹雳,实在是做梦也没有想到。”
(5).形容神速。 唐 孟郊 《峡哀》诗:“峡水剑戟狞,峡舟霹靂翔。” 明 高启 《忆昨行寄吴中故人》诗:“狐裘蒙茸欺北风,霹靂应手鸣雕弓。” 清 龚自珍 《水调歌头·寄徐二义尊大梁》词:“结客 五陵 英少,脱手黄金一笑,霹靂应弓弦。”
(6).象声词。 唐 韩愈 《祭河南张员外文》:“风涛相豗,中作霹靂。” 清 黄遵宪 《陆军官学校开校礼成赋呈有栖川炽仁亲王》诗:“拐马熟连环,飞礮鸣霹靂。”
(7).古星名。《星经》卷下:“霹靂五星在云雨北,主天威击擘万物。”
(8).古琴曲名。 唐 沉佺期 《琴曲歌辞·霹雳引》:“客有鼓瑟於门者,奏《霹靂》之商声。”参见“ 霹靂引 ”。
(9).古琴名。 明 陆延枝 《说听》卷下:“吾乡有 金某 者,得古琴曰霹靂,携入都,介所识巨璫以献,上试其音清越。”参见“ 霹靂琴 ”。
词语解释:霹雳引 拼音:pī lì yǐn
古琴曲名。《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一·霹雳引》 宋 郭茂倩 题解:“ 谢希逸 《琴论》曰:‘ 夏禹 作《霹靂引》。’《乐府解题》曰:‘ 楚 商梁 游於 雷泽 ,霹靂下,乃援琴而作之,名《霹靂引》。’未知孰是。”
词语解释:霹雳琴 拼音:pī lì qín
古琴名。琴由被雷击过的桐木制成,故名。《老残游记》第九回:“ 紫阳 属和《翠虚吟》,传响空山霹靂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