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脱靴 拼音:tuō xuē
亦作“脱靴”。
(1).脱掉靴子。《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帝爱其才,数宴见。 白 尝侍帝,醉,使 高力士 脱鞾。” 宋 苏轼 《李太白碑阴记》:“方 高力士 用事,公卿大夫争事之,而 太白 使脱鞾殿上,固已气盖天下矣。”
(2).典出《旧唐书·崔戎传》:“将行,州人恋惜遮道至有解鞾断鐙者。”后来即用为故事,表示百姓对去任地方官的挽留。或脱去旧靴,换上新靴,以示遗爱。 明 朱国桢 《涌幢小品·事起》:“去任官百姓脱鞾,起於 唐 崔戎 ,歷今遂为故事,即贪酷吏亦用此法。”《醉醒石》第七回:“离任时,也毕竟寻几箇游花百姓,脱靴挽留。” 清 李渔 《比目鱼·肥遯》:“脱靴是从来的恶套,原不必行。”词语解释:乌靴 拼音:wū xuē
古代官员所穿的黑色靴子。《辽史·礼志一》:“皇帝服金文金冠,白綾袍,絳带……络缝乌靴。” 元 杨维桢 《大唐锺山进士歌》:“睛如猫,鬚如茅,乌靴白简鸭色袍。”《元史·礼乐志一》:“唐巾,紫罗窄袖衫,金涂铜束带,乌靴。”词语解释:朝靴 拼音:cháo xuē
亦作“ 朝靴 ”。 上朝时所穿的靴子。 元 元怀 《拊掌录》:“ 米芾 好怪,常戴俗帽,衣深衣,而躡朝鞾,紺缘,朋从目为活卦影。” 鲁迅 《而已集·略论中国人的脸》:“头上戴着拖花翎的红缨帽,一条辫子在空中飞扬,朝靴的粉底非常之厚。”词语解释:弓靴 拼音:gōng xuē
弓鞋。 宋 卢炳 《菩萨蛮》词:“石榴裙束纤腰裊,金莲稳衬弓靴小。” 宋 张榘 《青玉案·和何使君次了翁韵》词之三:“弓靴微湿,玉纤频袖,塑出狮儿好。”词语解释:袍靴 拼音:páo xuē
袍服和靴。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丁·三赵失舟》:“若有物执其柁,即时沦覆……俄一笼漂至前,视之,则叔勅誥袍鞾之属,虽遭渰浸,略不污湿。” 王闿运 《〈衡阳县志〉序》:“自 康熙 以来,博洽太和,遂生优老,黄髮皤皤,或承银币,或受袍鞾。”词语解释:革靴 拼音:gé xuē
亦作“ 革鞾 ”。 皮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和尚》:“一声长呼……细缨革靴者,皆乌集鵠立。” 清 余庆远 《维西见闻记》:“著茜红革鞾,或以文罽为之。”词语解释:宫靴 拼音:gōng xuē
古时大臣上朝时所穿的靴子。 宋 刘克庄 《四和实之〈春日〉》之二:“朱门画鼓舞宫靴,应笑狂夫似 采和 。”词语解释:裤靴 拼音:kù xuē
亦作“裤靴”。 指军服。 唐 韩愈 《送郑尚书序》:“大府帅或道过其府,府帅必戎服,左握刀,右属弓矢,帕首、袴鞾迎郊。” 宋 刘克庄 《再和实之〈春日〉》之二:“少小从军事袴靴,祇今庙算主通和。”词语解释:豪猪靴 拼音:háo zhū xuē
指豪猪皮做的靴子。 唐 杜甫 《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诗:“ 羌 父豪猪靴, 羌 儿青兕裘。”亦作“ 豪猪鞾 ”。 清 赵翼 《赠李莪洲孝廉》诗:“急装足裹豪猪鞾,奇服腰悬鹿卢剑。”词语解释:舞靴 拼音:wǔ xuē
亦作“ 舞鞾 ”。 舞蹈者所穿之靴。 唐 杜牧 《留赠》诗:“舞鞾应任闲人看,笑脸还须待我开。” 朱熹 《三朝名臣言行录·门下侍郎韩公》“ 神宗 封 淮阳 郡王,出就外邸”注引 宋 邵伯温 《闻见录》:“﹝ 韩维 ﹞一日侍坐,近侍以弓样靴进。 维 曰:‘王安用舞靴?’ 神宗 有愧色,亟令毁去。”词语解释:吉莫靴 拼音:jí mò xuē
亦作“ 吉莫鞾 ”。 用吉莫皮制成的靴子。《北齐书·恩倖传·韩宝业》:“臣向见 郭林宗 从冢出,着大帽、吉莫靴,插马鞭。”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三:“ 宗楚客 造一新宅成……磨文石为阶砌及地,着吉莫鞾者,行则仰仆。” 清 沉起凤 《谐铎·草鞵四相公》:“忽一夕,曳吉莫鞾,鏗然而至。”词语解释:蛮靴 拼音:mán xuē
亦作“ 蛮靴 ”。 舞鞋。多用麂皮制成。 唐 舒元舆 《赠李翱》诗:“ 湘江 舞罢忽成悲,便脱蛮鞾出絳帷。” 清 陈维崧 《采桑子·题画兰小册》词:“衮徧筝琶,舞煞蛮靴,百幅红兰出内家。” 茅盾 《虹》十:“这就是牺牲者的血,战士的血!可是现在悠闲地踏过的,是一些擦得很亮的皮鞋和砑金的蛮靴。”词语解释:鹄觜靴 拼音:hú zī xuē
靴的一种。形如鹄嘴。 元 杨维桢 《吴下竹枝歌》:“骑马当轩鵠觜靴,西风马上鼓琵琶。”词语解释:皮靴 拼音:pí xuē
用软皮做的长筒皮鞋。《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这皮靴又不会説话,却限我三日之内,要捉这个穿皮靴在 杨 府中做不是的人来。” 茅盾 《子夜》十二:“突然一阵急促而沉重的皮靴声像打鼓似的直滚到这办公室的门外。”词语解释:鞭靴 拼音:biān xuē
鞭子和鞋子。借指寻常轻贱之物。 唐 陆贽 《谢密旨因论所宣事状》:“陛下尚以为鞭靴之类,受亦无妨;若使天下纳赂,惟有二三宰臣,四方诛求,止於鞭靴细物,行之不足以伤化,絶之不足以利人,则臣固已微抑私心,将顺睿旨矣。”词语解释:飞凤靴 拼音:fēi fèng xuē
靴名。《水浒传》第二回:“足穿一双嵌金线飞凤靴,三五箇小黄门相伴着蹴气毬。”词语解释:胶靴 拼音:jiāo xuē
橡胶制的靴子词语解释:靴靴 拼音:xuē xuē
光明貌。 唐 张说 《赠户部尚书河东公杨君神道碑》:“鞾鞾七德,侁侁六艺,公之亢宗,美为世济。” 刘师陶 《次韵和钝根闻韩事有感》:“故宫禾黍油油緑,废冢棠梨鞾鞾华。”词语解释:六合靴 拼音:liù hé xuē
旧时帝王的一种常用靴。《旧唐书·舆服志》:“其常服,赤黄袍衫,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皆起自 魏 周 ,便於戎事。”《辽史·仪卫志二》:“皇帝柘黄袍衫,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鞾。起自 宇文氏 。 唐太宗 贞观 以后,非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皆常服而已。”词语解释:内城京靴 拼音:nèi chéng jīng xuē
清 代一种缎料好、靿高、底厚的靴子,由北京内城的商店制造,故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后头送出来的主人……头上戴着京式大帽,红顶子花翎;脚下穿的是一双最新式的内城京靴。”词语解释:雨靴 拼音:yǔ xuē
防水的靴子。多为雨天所用,故称。词语解释:麂靴 拼音:jǐ xuē
麂皮做的靴。《新唐书·隐逸传·朱桃椎》:“长史 竇轨 见之,遗以衣服、鹿幘、麂鞾,逼署乡正。”词语解释:袴靴
指军服词语解释:马靴 拼音:mǎ xuē
骑马人穿的长筒靴子。亦指一般的长筒靴子。 曹禺 《王昭君》第三幕:“ 王龙 穿得十分华丽。脚上穿着马靴,手中拿着马鞭,指指点点,一边说着,一边踱着步。” 沉凯 《古玛河春晓》第四章:“他上身穿黑光锃亮的皮短衣,下身穿 美国 黄呢马裤,脚登一双贼亮的马靴。”词语解释:高统靴 拼音:gāo tǒng xuē
一种高至小腿的系带的靴子
一种特高统防水靴,尤指为水手及渔民穿用靴子词语解释:檀木靴 拼音:tán mù xuē
刑具。夹棍。《儒林外史》第四五回:“我们衙门里拿到了强盗、贼,穿着檀木靴还不肯招哩!”词语解释:长统靴 拼音:cháng tǒng xuē
脚和腿的覆盖物,通常用皮革或橡胶制成,高度从脚踝到臀部不等词语解释:鸾靴 拼音:luán xuē
华美的舞靴。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榴裙裂破舞风腰,鸞鞾翦碎凌波靿。”词语解释:钉靴 拼音:dìng xuē
钉鞋。 清 赵翼 《陔馀丛考·钉鞵》:“《明史·礼志》:百官入朝,遇雨皆躡钉鞾,声彻殿陛。 太祖 曰:古者入朝有履, 唐 始用鞾。其令朝官为软底皮鞵,冒於鞾外,出朝则释之。此又钉鞾之见於记载者也。”词语解释:战靴 拼音:zhàn xuē
古时军人穿的长筒鞋。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云雁征袍金缕,狼皮战靴抹緑。”词语解释:捧靴 拼音:pěng xuē
唐 华州 刺史 崔戎 离任时,州人恋惜他,有脱去他的靴子,不让走的。见《旧唐书·崔戎传》。后用为挽留清廉地方官的典故。 清 袁枚 《送中丞至惠山蒙赐人参留别》诗:“一路官民尽捧靴,中丞病起奈劳何。”词语解释:涉水靴 拼音:shè shuǐ xuē
一种高统防水靴词语解释:毡袜裹脚靴 拼音:zhān wà guǒ jiǎo xuē
毡袜、裹脚布和靴子。三者都穿在脚上,因以喻关系密切,彼此不分。《儒林外史》第十四回:“ 马老先生 ,而今这银子我也不问是你出,是他出,你们原是‘毡袜裹脚靴’,但须要我効劳的来。”词语解释:探空靴 拼音:tàn kōng xuē
比喻说大话、空话。 元 李寿卿 《伍员吹箫》楔子:“你在老叔根前探空靴,撒响屁,説这等大话,你敢和我廝杀么?”词语解释:裤靴 拼音:kù xuē
见“ 袴鞾 ”。词语解释:油靴 拼音:yóu xuē
亦作“ 油鞾 ”。 用桐油涂制的可以防水的长筒靴。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人命总论》:“该胥乃出验牌,搭盖厰棚,扫除场地,仵作油靴雨伞,官棚硃盒笔砚,沉降诸香,与夫刑书皂快,总甲地方,杂派苛需,难更僕数。”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俄罗斯事辑》:“﹝ 俄罗斯 人﹞面白微赬,高準采鬢髯,红氊帽油鞾。帐居者布列 黑龙江 西岸地。”词语解释:暖靴 拼音:nuǎn xuē
冬季穿的靴子。《宋史·舆服志五》:“校猎从官兼赐紫罗锦、旋襴、暖鞾。”词语解释:炜靴 拼音:wěi xuē
光彩夺目貌。 汉 应瑒 《文质论》:“火龙黼黻,暐鞾於廊庙;衮冕旂旒,舃奕乎朝廷。”词语解释:管靴 拼音:guǎn xuē
用作槽子或管口的装置词语解释:同靴 拼音:tóng xuē
旧时称同嫖一妓者。《官场现形记》第三二回:“幸喜他平日,也常到 钓鱼巷 走走,与 余藎臣 有同靴之谊。”词语解释:线靴 拼音:xiàn xuē
1.亦作"线靴"。
2.线制的靴。古代妇人所穿。词语解释:猎靴 拼音:liè xuē
一种结实的又厚又重的皮靴,常高达膝部,而从脚背至顶的靴面均以条带系紧词语解释:短统靴 拼音:duǎn tǒng xuē
只到踝关节部的一种短靴词语解释:皂靴 拼音:zào xuē
亦作“皁靴”。 黑色高帮白色厚底的鞋子,旧时官绅所穿。《元史·礼乐志五》:“乐正副四人,舒脚幞头,紫罗公服,乌角带、木笏、皁鞾。”《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其 钱青 所用,及儒巾圆领丝绦皂靴,并皆齐备。”《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身穿元缎直裰,脚下虾蟆头厚底皂靴。” 鲁迅 《花边文学·洋服的没落》:“学戏台上的装束罢,蟒袍玉带粉底皂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