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韩子 拼音:hán zǐ
(1).指 战国 韩非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论》:“ 韩子 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陈书·袁宪传论》:“ 韩子 称为人臣委质,心无有二。 宪 弗渝终始,良可嘉焉。”
(2).指 唐 韩愈 。 宋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序说》:“ 韩子 曰:‘ 尧 以是传之 舜 , 舜 以是传之 禹 。’” 明 高启 《驱疟》诗:“ 韩子 盖有託,谁能辨其诗?”按, 韩愈 有《谴疟鬼》诗。 清 刘大櫆 《程书原传赞》:“余未识 秋官 , 秋官 一见余文,即以为今之 韩子 。” 清 董正位 《〈归震川先生全集〉序》:“ 唐 之中叶称 韩子 ,而与 韩子 同时者有 柳子厚 、 李习之 。”
(3).书名。《韩非子》的旧称。《汉书·艺文志》:“《韩子》五十五篇。名 非 , 韩 诸公子,使 秦 , 李斯 害而杀之。”词语解释:韩信 拼音:hán xìn
(?-前196)西汉军事家。淮阴人。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曾受胯下之辱。秦末参加项羽部队,因不受重用,改投刘邦,被拜为大将军。楚汉战争中,刘邦采纳他的建议,攻占关中。刘邦、项羽在荥阳相持时,他率军袭击项羽侧翼,占据黄河下游地区。后被刘邦封为齐王。公元前202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击灭项羽。楚汉战争结束后,被解除兵权。后被吕后设计诱杀。词语解释:韩愈 拼音:hán yù
(768—824) 唐代文学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贞元年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在文学上反对骈偶文风,提倡散体。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优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是古文运动倡导者之一。在思想上维护儒家的传统思想,调强尧舜至孔孟的一脉相传的道统词语解释:韩柳 拼音:hán liǔ
唐 代古文家 韩愈 和 柳宗元 的并称。 宋 欧阳修 《唐柳宗元般舟和尚碑跋》:“ 子厚 ( 柳宗元 )与 退之 ( 韩愈 ),皆以文章知名一时,而后世称为 韩 柳 者,盖流俗之相传也。”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文》:“ 韩 柳 并称而道不同。” 清 吴敏树 《与筱岑论文派书》:“ 唐 之 韩 柳 ,承八代之衰而挽之於古,始有此名。”词语解释:韩彭 拼音:hán péng
汉 代名将 淮阴侯 韩信 与 建成侯 彭越 的并称。《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昔 萧 樊 囚縶, 韩 彭 葅醢。” 李善 注引《黥布传》:“ 薛公 曰:‘前年醢 彭越 ,往年杀 韩信 。’” 唐 杜甫 《大历三年春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漂泊有诗凡四十韵》:“ 伊 吕 终难降, 韩 彭 不易呼。” 清 黄任 《彭城道中》诗:“当时何不怜功狗,留取 韩 彭 守四方。”词语解释:韩卢 拼音:hán lú
亦作“ 韩子卢 ”。亦作“ 韩獹 ”。
(1). 战国 时 韩国 良犬,色墨。《战国策·秦策三》:“以 秦 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放韩卢而逐蹇兔也。” 鲍彪 注:“韩卢,俊犬名。《博物志》:‘ 韩 有黑犬,名卢。’”《战国策·齐策三》:“韩子卢者,天下之壮犬也。”《广雅·释兽》:“韩獹。” 王念孙 疏证:“《初学记》引《字林》云:‘獹, 韩 良犬也……獹,通作卢。’”
(2).泛指良犬。 宋 辛弃疾 《满江红·和廓之雪》词:“记少年,骏马走韩卢,掀 东郭 。”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问疾》:“怜你依林 越 鸟,走险韩卢,喘月 吴 牛。”
(3).喻军士。 清 李渔 《奈何天·分扰》:“两下里分头逐鹿,各仗韩卢,并倚 昆吾 。”词语解释:韩康 拼音:hán kāng
汉 赵岐 《三辅决录》卷一:“ 韩康 ,字 伯休 , 京兆 霸陵 人也。常游名山,采药卖於 长安 市中,口不二价者三十餘年。时有女子买药於 康 ,怒 康 守价,乃曰:‘公是 韩伯休 邪,乃不二价乎?’ 康 叹曰:‘我欲避名,今区区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药为?’遂遯入 霸陵山 中,博士公车连徵不至。”事亦见《后汉书·逸民传·韩康》。后遂以“韩康”借指隐逸高士。亦泛指采药、卖药者。 南朝 陈 徐陵 《长安道》诗:“ 韩康 卖良药, 董偃 鬻明珠。” 唐 李颀 《答高三十五留别便呈于十一》诗:“ 韩康 虽復在人间, 王霸 终思隐巖竇。” 唐 白居易 《酬梦得贫居咏怀见赠》:“病添 庄舄 吟声苦,贫欠 韩康 药债多。” 清 顾炎武 《赠邬处士继思》诗:“市中问 韩康 ,药肆在何许。”词语解释:韩非 拼音:hán fēi
(约前280—前233) 战国末年的哲学家和政治家。出身于韩国贵族,师于荀况,著有《孤愤》、《五蠹》、《说难》等,深受秦王政的重视,并出使秦国,后被李斯等陷害。死于狱中。他吸取当时道、儒、墨各家思想中的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发展了前期法家思想,集法家学说的大成词语解释:韩寿 拼音:hán shòu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惑溺》:“ 韩寿 美姿容, 贾充 辟以为掾。 充 每聚会, 贾 女於青璅中看,见 寿 ,説之。”后因以“韩寿”借称美男子,多指出入歌楼舞榭的风流子弟。 唐 乔知之 《倡女行》:“昨宵綺帐迎 韩寿 ,今朝罗袖引 潘郎 。” 唐 罗虬 《比红儿诗》之十七:“当时若是逢 韩寿 ,未必埋踪在 贾 家。” 元 曾瑞 《青杏子·骋怀》套曲:“大筵排回雪 韦娘 ,小酌会窃香 韩寿 。”词语解释:韩孟 拼音:hán mèng
唐 文学家 韩愈 和 孟郊 的并称。两人诗风相近,并多联句之作,工力相敌,故后人论诗,常 韩 孟 并举。 宋 欧阳修 《读蟠桃诗寄子美》诗:“ 韩 孟 於文词,两雄力相当。” 清 袁枚 《再与沉大宗伯书》:“撞万石之鐘,鬭百韵之险, 韩 孟 所宜也;使 韦 柳 为之,则弱矣。” 陈毅 《湖海诗社开征引》:“ 韩 孟 能硬瘦, 温 李 苦柔媚。”词语解释:韩国 拼音:hán guó
(1).相传为 齐国 善于相狗的人。《文选·曹植〈求自试表〉》:“卢狗悲号, 韩国 知其才。” 刘良 注:“ 齐 人 韩国 相狗於市,遂有狗号鸣而 国 知其善。”
(2).指 北宋 大臣 富弼 。 弼 曾任宰相,进封 韩国公 ,故称。 宋 张元干 《满庭芳·寿富枢密》词:“ 韩国 殊勋, 洛都 西内,名园甲第相连。”词语解释:韩诗 拼音:hán shī
《诗》今文学派之一。指 汉 初 燕 人 韩婴 所传授的《诗经》。 西汉 初传《诗》者有 鲁 、 齐 、 韩 、 毛 四家。“韩诗”创立者 韩婴 , 文帝 时为博士官,推诗人之意而作《内外传》数万言。 西晋 时,“韩诗”虽存,无传者; 南宋 以后《内传》亡失,仅存《外传》。今本《韩诗外传》已非原书,有一部分已经后人修改。《后汉书·李恂传》:“ 李恂 字 叔英 ……少习《韩诗》,教授诸生常数百人。” 李贤 注:“ 韩婴 所传《诗》也。” 罗惇曧 《文学源流》:“《鲁诗》亡於 西晋 ,《齐诗》亡於 曹魏 ,《韩诗》亡於 北宋 。”词语解释:韩魏 拼音:hán wèi
指 春秋 时 晋国 的 韩 氏、 魏 氏两家大臣,后又共同分 晋 立国而为诸侯。后亦以“韩魏”称富贵之家。《孟子·尽心上》:“ 孟子 曰:‘附之以 韩 魏 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 朱熹 集注:“ 韩 魏 , 晋 卿富家也。” 汉 邹阳 《狱中上书自明》:“ 秦 用 商鞅 之法,东弱 韩 魏 。” 唐 杜牧 《阿房宫赋》:“ 燕 赵 之收藏, 韩 魏 之经营。”词语解释:韩范 拼音:hán fàn
(1). 唐 韩愈 为著名古文家,卒谥“文”。 宋 范仲淹 亦以能文著称,卒谥“文正”。后世因以“韩范”并称之。 明 张居正 《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赠太保谥襄毅杨公墓志铭》:“ 李 郭 无文, 韩 范 无武,公也兼之。”
(2). 宋 名臣 韩琦 和 范仲淹 的并称。《宋史·韩琦传》:“ 琦 与 范仲淹 在兵间久,名重一时,人心归之,朝廷倚以为重,故天下称为‘韩范’。” 宋 王十朋 《观国朝故事》诗之二:“朝廷起 韩 范 ,节制閫外师。”词语解释:韩欧 拼音:hán ōu
唐 代 韩愈 和 宋 代 欧阳修 的并称。 金 元好问 《赠答刘御史云卿》诗之三:“九原如可作,吾欲起 韩 欧 。” 清 钱谦益 《新刊〈震川先生文集〉序》:“不读 韩 欧 ,不知《史》《汉》之所以为文也。” 清 吴敏树 《与朱伯韩书》:“阁下处 韩 欧 之地,用 韩 欧 之道也,而好为 韩 欧 之古文,其究至於 韩 欧 也。”词语解释:韩碑 拼音:hán bēi
指 唐 代 韩愈 撰写的《平淮西碑》。 宪宗 时,摄 蔡州 刺史 吴元济 反于 淮西 ,宰相 裴度 及 唐 、 随 、 邓 节度使 李愬 受命讨伐,平定叛乱。 韩愈 为行军司马, 淮 蔡 平,以功受刑部侍郎,并奉诏撰《平淮西碑》文颂其功绩,因称“韩碑”。 唐 李商隐 有《韩碑》诗,极称其文。 清 大汕 《海外纪事》卷一:“混茫收 禹 甸,灵异纪 韩 碑。” 清 李元度 《与柳毅斋书》:“顾以《逸周书》考之, 宣王 中兴诸诗,多夸而失实,无论 韩 碑、 柳 雅之过侈也。”词语解释:韩凭 拼音:hán píng
亦作“ 韩冯 ”。亦作“ 韩朋 ”。
(1).相传 战国 时 宋 康王 舍人 韩凭 娶妻 何氏 ,甚美, 康王 夺之。 凭 怨,王囚之,沦为城旦。 凭 自杀。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下,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愿以尸骨赐 凭 合葬。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两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 宋 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见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唐 李冗 《独异志》卷中、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引此作“韩朋”,《艺文类聚》卷九二引 三国 魏文帝 《列异传》、《法苑珠林》卷三六引 晋 干宝 《搜神记》作“韩冯”。后用为男女相爱、生死不渝的典故。 明 陈所闻 《秋夜闻砧·泣颜回》曲:“打鸳鸯分散 韩朋 ,惊蝴蝶不逐 庄生 。” 清 纳兰性德 《减字木兰花》词:“若解相思,定与 韩凭 共一枝。”
(2).借指鸳鸯。 北周 庾信 《鸳鸯赋》:“共飞詹瓦,全开 魏 宫;俱栖梓树,堪是 韩冯 。” 唐 李贺 《恼公》诗:“《黄庭》留 卫瓘 ,緑树养 韩冯 。” 唐 王初 《即夕》诗:“风幌凉生白袷衣,星榆纔乱絳河低。月明休近相思树,恐有 韩凭 一处栖。”词语解释:韩令 拼音:hán lìng
指 唐 韩愈 。 愈 曾因上疏极论宫市之弊,贬为 阳山 (今 广东 阳山 )令,故称。 唐 罗隐 《牡丹花》诗:“可怜 韩 令功成后,辜负穠华过一身。”按,相传 愈 之侄 湘 曾以染色牡丹点化 愈 ,未果。 罗隐 诗即用其事。参见“ 韩湘子 ”。
词语解释:韩湘子 拼音:hán xiāng zǐ
(1).原称 韩湘 ,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唐 韩若云 《韩仙传》载: 韩湘 ,自少学道, 吕洞宾 度之登仙。 湘 又欲度其叔 愈 。会 愈 宴集朋僚, 湘 赴宴,劝 愈 弃官学道,呈 愈 诗有“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等句, 愈 斥为异端,不从。 湘 乃以径寸葫芦酌酒遍饮座客,又以火缶载莲,顷刻开花,花上有字成联云:“云横 秦岭 家何在?雪拥 蓝关 马不前。” 愈 终不悟,乃别去。后 愈 以谏迎佛骨事贬刺 潮州 ,别家赴任,经 蓝关 ,值大雪,马惫于道。 湘 忽至, 愈 悟曰:“子言验矣!” 湘 护 愈 抵任,最后乃度 愈 成仙。按,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动植》、 前蜀 杜光庭 《仙传拾遗》及 宋 刘斧 《青琐高议》前集卷九并载其事而互有异同。
(2).《青琐高议》谓 湘 字 清夫 ,为 愈 之侄,且云所开之花类牡丹。《酉阳杂俎》谓 愈 之疏从子侄,并失其名,且云 湘 为 愈 之牡丹染色。又,两书均未言 韩愈 被度成仙事。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三上》及 韩愈 《韩滂墓志铭》, 湘 字 北渚 ,为 愈 之侄孙,官至大理丞,非神仙中人。后世小说及民间故事中所谓“八仙”之一的 韩湘子 形象,当由《韩仙传》等书所载附会渲染而成。 清 赵翼 《八仙》诗:“ 韩湘 、 张果 、 吕洞宾 ,此外载籍无其人。”词语解释:韩香 拼音:hán xiāng
见“ 韩寿香 ”。
词语解释:韩寿香 拼音:hán shòu xiāng
晋 贾充 女 午 与 韩寿 私通,并把皇帝赐其父之外域异香赠 寿 。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惑溺》。后因以“韩寿香”指异香或男女定情之物。 唐 史凤 《传香枕》诗:“ 韩寿 香从何处传,枕边芳馥恋嬋娟。” 唐 刘禹锡 《秦娘歌》:“ 秦嘉 镜有前时结, 韩寿 香销故篋衣。”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 张郎 倘得相亲傍,乍相逢厌见 何郎 粉,看邂逅偷将 韩寿 香。”亦省作“ 韩香 ”。 宋 周邦彦 《风流子》词:“问甚时説与,佳音密耗,寄将 秦 镜,偷换 韩 香。” 明 秦楼外史 《男王后》第三折:“你本琼岛仙郎,错做金宫艷质,如今幸亲 何 粉,敢惜 韩 香。”参见“ 韩寿偷香 ”。
词语解释:韩寿偷香 拼音:hán shòu tōu xiāng
晋 韩寿 美姿容, 贾充 辟为司空掾。 充 少女 午 见而悦之,使侍婢潜修音问,及期往宿,家中莫知,并盗西域异香赠 寿 。 充 僚属闻 寿 有奇香,告于 充 。 充 乃考问女之左右,具以状对。 充 秘其事,遂以女妻 寿 。见《晋书·贾谧传》、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惑溺》。后因以“韩寿偷香”为男女暗中通情的典故。 明 沉鲸 《双珠记·遇淫持正》:“不但偷铃, 韩寿 偷香,方法也是我教他的。”亦作“ 韩寿分香 ”。 后蜀 欧阳炯 《春光好》词:“虽似 安仁 掷果,未闻 韩寿 分香。”词语解释:韩杜 拼音:hán dù
唐 代古文家 韩愈 和诗人 杜甫 的并称。 清 伤时子 《苍鹰击·好逑》:“ 马 班 良史, 渊 云 赋手, 韩 杜 诗文不朽。”词语解释:韩张 拼音:hán zhāng
(1). 唐 代文学家 韩愈 和 张籍 的并称。 唐 张籍 《祭退之》诗:“公文为时帅,我亦有微声。而后之学者,或号为 韩 张 。”
(2).山名。在今 湖南 临武 北。相传 唐 韩愈 与 张署 同遭迁谪,于此处休憩,故名。参阅《明一统志》卷六四。词语解释:韩娥 拼音:hán é
相传为古代 韩国 的善歌者。《列子·汤问》“昔 韩娥 东之 齐 ,匱粮,过 雍门 ,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绕梁欐,三日不絶。” 张湛 注:“﹝ 韩娥 ﹞ 韩国 善歌者也。”后因以“韩娥”指善歌者。亦借指歌妓。 隋 江总 《宛转歌》:“金樽送曲 韩娥 起,玉柱调絃 楚妃 叹。” 唐 沉亚之 《答冯陶书》:“闻古之 韩娥 ,其歌也,能易哀乐,变林籟,则有是也。”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当筵调笙弄簫,羞杀我 韩娥 苏小 。”词语解释:韩众 拼音:hán zhòng
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楚辞·远游》:“奇 傅説 之託辰星兮,羡 韩众 之得一。” 王逸 注:“众,一作‘终’。” 洪兴祖 补注引《列仙传》:“ 齐 人 韩终 ,为王採药,王不肯服, 终 自服之,遂得仙也。” 晋 葛洪 《神仙传·刘根》:“请问 根 学仙时本末, 根 曰:‘吾昔入山,精思无所不到,后如 华阳山 ,见一人乘白鹿车……载拜稽首,求乞一言。神人乃告余曰:“尔闻有 韩众 否?”答曰:“实闻有之。”神人曰:“我是也。”’”后因以“韩众”泛指神仙。 唐 李白 《古风》之四:“惟应清都境,长与 韩众 亲。” 词语解释:韩湘 拼音:hán xiāng
见“ 韩湘子 ”。
词语解释:韩湘子 拼音:hán xiāng zǐ
(1).原称 韩湘 ,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唐 韩若云 《韩仙传》载: 韩湘 ,自少学道, 吕洞宾 度之登仙。 湘 又欲度其叔 愈 。会 愈 宴集朋僚, 湘 赴宴,劝 愈 弃官学道,呈 愈 诗有“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等句, 愈 斥为异端,不从。 湘 乃以径寸葫芦酌酒遍饮座客,又以火缶载莲,顷刻开花,花上有字成联云:“云横 秦岭 家何在?雪拥 蓝关 马不前。” 愈 终不悟,乃别去。后 愈 以谏迎佛骨事贬刺 潮州 ,别家赴任,经 蓝关 ,值大雪,马惫于道。 湘 忽至, 愈 悟曰:“子言验矣!” 湘 护 愈 抵任,最后乃度 愈 成仙。按,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动植》、 前蜀 杜光庭 《仙传拾遗》及 宋 刘斧 《青琐高议》前集卷九并载其事而互有异同。
(2).《青琐高议》谓 湘 字 清夫 ,为 愈 之侄,且云所开之花类牡丹。《酉阳杂俎》谓 愈 之疏从子侄,并失其名,且云 湘 为 愈 之牡丹染色。又,两书均未言 韩愈 被度成仙事。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三上》及 韩愈 《韩滂墓志铭》, 湘 字 北渚 ,为 愈 之侄孙,官至大理丞,非神仙中人。后世小说及民间故事中所谓“八仙”之一的 韩湘子 形象,当由《韩仙传》等书所载附会渲染而成。 清 赵翼 《八仙》诗:“ 韩湘 、 张果 、 吕洞宾 ,此外载籍无其人。”词语解释:韩白 拼音:hán bái
古代名将 汉 韩信 和 秦 白起 的并称。以善用兵著称。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 韩 白 毕力以折衝, 萧 曹 竭能以经国。”《晋书·刘牢之传》:“故 文种 诛於 句践 , 韩白 戮於 秦 汉 。” 唐 罗隐 《钱尚父生日》诗:“ 伊 夔 事业扶千载, 韩 白 机谋冠九州。”词语解释:韩獹 拼音:hán lú
见“ 韩卢 ”。
词语解释:韩卢 拼音:hán lú
亦作“ 韩子卢 ”。亦作“ 韩獹 ”。
(1). 战国 时 韩国 良犬,色墨。《战国策·秦策三》:“以 秦 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放韩卢而逐蹇兔也。” 鲍彪 注:“韩卢,俊犬名。《博物志》:‘ 韩 有黑犬,名卢。’”《战国策·齐策三》:“韩子卢者,天下之壮犬也。”《广雅·释兽》:“韩獹。” 王念孙 疏证:“《初学记》引《字林》云:‘獹, 韩 良犬也……獹,通作卢。’”
(2).泛指良犬。 宋 辛弃疾 《满江红·和廓之雪》词:“记少年,骏马走韩卢,掀 东郭 。”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问疾》:“怜你依林 越 鸟,走险韩卢,喘月 吴 牛。”
(3).喻军士。 清 李渔 《奈何天·分扰》:“两下里分头逐鹿,各仗韩卢,并倚 昆吾 。”词语解释:韩岳 拼音:hán yuè
南宋 名将 韩世忠 和 岳飞 的并称。 宋 陆游 《感事》诗之二:“堂堂 韩 岳 两驍将,驾驭可使復中原。” 清 林则徐 《致姚春木王冬寿书》:“ 徐 尝谓剿夷有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 韩 岳 束手,奈何奈何!”词语解释:韩坛 拼音:hán tán
见“ 韩信坛 ”。
词语解释:韩信坛 拼音:hán xìn tán
汉 刘邦 为 韩信 拜将所设的坛场。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 何 ( 萧何 )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 信 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 韩信 也,一军皆惊。”后因以“韩信坛”泛指军中拜将帅的高台。亦谓被授予将帅。 宋 叶适 《送林退思四川分司茶马干官》诗:“ 汉中 王霸地,从古锋鏑争;崩摧 韩信 坛,闕落 张鲁 营。”亦省称“ 韩坛 ”。 宋 王禹偁 《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奉撰敕》:“世开 鲁 馆,家袭 韩 坛。”词语解释:韩终 拼音:hán zhōng
秦始皇 时方士。《史记·秦始皇本纪》:“因使 韩终 、 侯公 、 石生 求仙人不死之药。”后小说家加以附会,遂与“韩众”合二为一。参见“ 韩众 ”。
词语解释:韩众 拼音:hán zhòng
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楚辞·远游》:“奇 傅説 之託辰星兮,羡 韩众 之得一。” 王逸 注:“众,一作‘终’。” 洪兴祖 补注引《列仙传》:“ 齐 人 韩终 ,为王採药,王不肯服, 终 自服之,遂得仙也。” 晋 葛洪 《神仙传·刘根》:“请问 根 学仙时本末, 根 曰:‘吾昔入山,精思无所不到,后如 华阳山 ,见一人乘白鹿车……载拜稽首,求乞一言。神人乃告余曰:“尔闻有 韩众 否?”答曰:“实闻有之。”神人曰:“我是也。”’”后因以“韩众”泛指神仙。 唐 李白 《古风》之四:“惟应清都境,长与 韩众 亲。” 词语解释:韩昌黎 拼音:hán chāng lí
即 唐 代文学家 韩愈 。 魏 晋 南北朝 以来,士人多重郡望。 昌黎 (今 辽宁省 义县 ) 韩氏 于 唐 为一时望族。 韩愈 原籍 孟州 河阳 (今 河南省 孟县 ),但常自称 昌黎 韩愈 。后人因称其为“韩昌黎”。词语解释:韩掾 拼音:hán yuàn
晋 韩寿 美姿貌,善容止, 贾充 辟以为司空掾。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惑溺》、《晋书·贾谧传》。 唐 李商隐 《无题》诗之一:“ 贾氏 窥帘 韩掾少 , 宓妃 留枕 魏王 才。” 宋 杨亿 《无题》诗之二:“应知 韩掾 偷香夜,犹记 潘郎 掷果年。” 清 洪昇 《长生殿·倖恩》:“琴断朱弦,不幸 文君 早寡;香含青琐,肯容 韩掾 轻偷?”参见“ 韩寿偷香 ”。
词语解释:韩寿偷香 拼音:hán shòu tōu xiāng
晋 韩寿 美姿容, 贾充 辟为司空掾。 充 少女 午 见而悦之,使侍婢潜修音问,及期往宿,家中莫知,并盗西域异香赠 寿 。 充 僚属闻 寿 有奇香,告于 充 。 充 乃考问女之左右,具以状对。 充 秘其事,遂以女妻 寿 。见《晋书·贾谧传》、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惑溺》。后因以“韩寿偷香”为男女暗中通情的典故。 明 沉鲸 《双珠记·遇淫持正》:“不但偷铃, 韩寿 偷香,方法也是我教他的。”亦作“ 韩寿分香 ”。 后蜀 欧阳炯 《春光好》词:“虽似 安仁 掷果,未闻 韩寿 分香。”词语解释:韩檠 拼音:hán qíng
唐 韩愈 有《短灯檠歌》:“长檠八尺空自长,短檠二尺便且光……太学儒生 东鲁 客,二十辞家来射策。夜书细字缀语言,两目眵昏头雪白。此时提携当案前,看书到晓那能眠。”后遂以“韩檠”借指儒生寒夜点灯苦读。 元 鲜于必仁 《折桂令·书》曲:“ 匡 壁 韩 檠, 孔 思 周 情。为日孳孳,尽志求成。”词语解释:韩朋 拼音:hán péng
见“ 韩凭 ”。
词语解释:韩凭 拼音:hán píng
亦作“ 韩冯 ”。亦作“ 韩朋 ”。
(1).相传 战国 时 宋 康王 舍人 韩凭 娶妻 何氏 ,甚美, 康王 夺之。 凭 怨,王囚之,沦为城旦。 凭 自杀。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下,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愿以尸骨赐 凭 合葬。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两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 宋 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见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唐 李冗 《独异志》卷中、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引此作“韩朋”,《艺文类聚》卷九二引 三国 魏文帝 《列异传》、《法苑珠林》卷三六引 晋 干宝 《搜神记》作“韩冯”。后用为男女相爱、生死不渝的典故。 明 陈所闻 《秋夜闻砧·泣颜回》曲:“打鸳鸯分散 韩朋 ,惊蝴蝶不逐 庄生 。” 清 纳兰性德 《减字木兰花》词:“若解相思,定与 韩凭 共一枝。”
(2).借指鸳鸯。 北周 庾信 《鸳鸯赋》:“共飞詹瓦,全开 魏 宫;俱栖梓树,堪是 韩冯 。” 唐 李贺 《恼公》诗:“《黄庭》留 卫瓘 ,緑树养 韩冯 。” 唐 王初 《即夕》诗:“风幌凉生白袷衣,星榆纔乱絳河低。月明休近相思树,恐有 韩凭 一处栖。”词语解释:韩信坛 拼音:hán xìn tán
汉 刘邦 为 韩信 拜将所设的坛场。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 何 ( 萧何 )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 信 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 韩信 也,一军皆惊。”后因以“韩信坛”泛指军中拜将帅的高台。亦谓被授予将帅。 宋 叶适 《送林退思四川分司茶马干官》诗:“ 汉中 王霸地,从古锋鏑争;崩摧 韩信 坛,闕落 张鲁 营。”亦省称“ 韩坛 ”。 宋 王禹偁 《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奉撰敕》:“世开 鲁 馆,家袭 韩 坛。”词语解释:韩山石 拼音:hán shān shí
北魏 高欢 于 普泰 二年(公元532年)败 尔朱兆 于 韩陵山 ,在此建 定国寺 旌功,命 温子昇 作《韩陵山寺碑》以记其事。见《北史·齐纪上·高祖神武帝》。后遂以“韩山石”借指碑石。 明 郭贞顺 《上俞将军》诗:“但嘱 壶 民歌太平,磨厓勒尽 韩山 石。”参见“ 韩陵石 ”。
词语解释:韩陵石 拼音:hán líng shí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六:“ 梁 庾信 从 南朝 初至北方,文士多轻之。 信 将《枯树赋》以示之,於后无敢言者。时 温子昇 作《韩陵山寺碑》, 信 读而写其本,南人问 信 曰:‘北方文士何如?’ 信 曰:‘唯有 韩陵山 一片石堪共语。 薛道衡 、 卢思道 少解把笔,自餘驴鸣犬吠,聒耳而已。’”后因以“韩陵石”借指好文章。 清 姚鼐 《哭孔撝约三十二韵》:“文富 韩陵 石,书摹 邹嶧 碑。”亦作“ 韩陵片石 ”。 郑逸梅 《南社丛谈·南社社友事略·林百举》:“ 百举 有简 楚傖 诗:‘君犹橐笔我回车,倦听高谈捫蝨餘,为问 庾山 枯树好, 韩陵 片石又何如?’”参见“ 韩陵山 ”。词语解释:韩寿香 拼音:hán shòu xiāng
晋 贾充 女 午 与 韩寿 私通,并把皇帝赐其父之外域异香赠 寿 。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惑溺》。后因以“韩寿香”指异香或男女定情之物。 唐 史凤 《传香枕》诗:“ 韩寿 香从何处传,枕边芳馥恋嬋娟。” 唐 刘禹锡 《秦娘歌》:“ 秦嘉 镜有前时结, 韩寿 香销故篋衣。”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 张郎 倘得相亲傍,乍相逢厌见 何郎 粉,看邂逅偷将 韩寿 香。”亦省作“ 韩香 ”。 宋 周邦彦 《风流子》词:“问甚时説与,佳音密耗,寄将 秦 镜,偷换 韩 香。” 明 秦楼外史 《男王后》第三折:“你本琼岛仙郎,错做金宫艷质,如今幸亲 何 粉,敢惜 韩 香。”参见“ 韩寿偷香 ”。
词语解释:韩寿偷香 拼音:hán shòu tōu xiāng
晋 韩寿 美姿容, 贾充 辟为司空掾。 充 少女 午 见而悦之,使侍婢潜修音问,及期往宿,家中莫知,并盗西域异香赠 寿 。 充 僚属闻 寿 有奇香,告于 充 。 充 乃考问女之左右,具以状对。 充 秘其事,遂以女妻 寿 。见《晋书·贾谧传》、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惑溺》。后因以“韩寿偷香”为男女暗中通情的典故。 明 沉鲸 《双珠记·遇淫持正》:“不但偷铃, 韩寿 偷香,方法也是我教他的。”亦作“ 韩寿分香 ”。 后蜀 欧阳炯 《春光好》词:“虽似 安仁 掷果,未闻 韩寿 分香。”词语解释:韩侯蔌 拼音:hán hòu sù
《诗·大雅·韩奕》:“ 韩侯 出祖,出宿于 屠 。 显父 饯之,清酒百壶。其殽维何?炰鳖鲜鱼。其蔌维何?维笋及蒲。” 毛 传:“蔌,菜殽也。笋,竹也。蒲,蒲蒻也。”后因以“韩侯蔌”指竹和蒲蒻。 宋 王安石 《招约之职方并示正甫书记》诗:“满门 陶令 株,弥岸 韩侯 蔌。”词语解释:韩蝶 拼音:hán dié
《太平寰宇记·河南道十四·济州》“ 韩凭 冢”引 晋 干宝 《搜神记》:“ 宋 大夫 韩凭 娶妻美, 宋 康王 夺之。 凭 怨王,自杀。妻腐其衣,与王登臺,自投臺下,左右揽之,著手化为蝶。”后因以“韩蜨”指殉情而死的妇女的精魂。 唐 李商隐 《蝇蝶鸡麝鸾凤等成篇》:“ 韩 蜨翻罗幙, 曹 蝇拂綺窗。”词语解释:韩非子 拼音:hán fēi zǐ
同“韩非”
词语解释:韩非 拼音:hán fēi
(约前280—前233) 战国末年的哲学家和政治家。出身于韩国贵族,师于荀况,著有《孤愤》、《五蠹》、《说难》等,深受秦王政的重视,并出使秦国,后被李斯等陷害。死于狱中。他吸取当时道、儒、墨各家思想中的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发展了前期法家思想,集法家学说的大成词语解释:韩风 拼音:hán fēng
古人名。善相马。《淮南子·齐俗训》:“ 伯乐 、 韩风 、 秦牙 、 管青 ,所相各异,其知马一也。” 高诱 注:“四子皆古善相马者。”按,《三国志·蜀志·郤正传》 裴松之 注引《淮南子》作“寒风”。词语解释:韩朋木 拼音:hán péng mù
古代传说中的相思树。为 韩朋 (即 韩凭 )夫妇冢上所生。相传 韩朋 夫妻死后,衣化为蝶,墓生双木,“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 宋 人哀之,遂称其为相思树”。见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元 杨维桢 《西湖竹枝歌》之三:“琵琶元是韩朋木,弹得鸳鸯一处飞。”参见“ 韩凭 ”。
词语解释:韩凭 拼音:hán píng
亦作“ 韩冯 ”。亦作“ 韩朋 ”。
(1).相传 战国 时 宋 康王 舍人 韩凭 娶妻 何氏 ,甚美, 康王 夺之。 凭 怨,王囚之,沦为城旦。 凭 自杀。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下,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愿以尸骨赐 凭 合葬。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两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 宋 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见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唐 李冗 《独异志》卷中、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引此作“韩朋”,《艺文类聚》卷九二引 三国 魏文帝 《列异传》、《法苑珠林》卷三六引 晋 干宝 《搜神记》作“韩冯”。后用为男女相爱、生死不渝的典故。 明 陈所闻 《秋夜闻砧·泣颜回》曲:“打鸳鸯分散 韩朋 ,惊蝴蝶不逐 庄生 。” 清 纳兰性德 《减字木兰花》词:“若解相思,定与 韩凭 共一枝。”
(2).借指鸳鸯。 北周 庾信 《鸳鸯赋》:“共飞詹瓦,全开 魏 宫;俱栖梓树,堪是 韩冯 。” 唐 李贺 《恼公》诗:“《黄庭》留 卫瓘 ,緑树养 韩冯 。” 唐 王初 《即夕》诗:“风幌凉生白袷衣,星榆纔乱絳河低。月明休近相思树,恐有 韩凭 一处栖。”词语解释:韩马 拼音:hán mǎ
唐 韩愈 和 汉 司马迁 的并称。 宋 曾巩 《祭欧阳少师文》:“文章逸发,醇深炳蔚。体备 韩 马 ,思兼 庄 屈 。”词语解释:韩才 拼音:hán cái
谓 西汉 韩信 的材质。才,通“ 材 ”。 晋 陶潜 《乞食》诗:“感子 漂母 惠,愧我非 韩 才。”词语解释:韩冯 拼音:hán féng
见“ 韩凭 ”。
词语解释:韩凭 拼音:hán píng
亦作“ 韩冯 ”。亦作“ 韩朋 ”。
(1).相传 战国 时 宋 康王 舍人 韩凭 娶妻 何氏 ,甚美, 康王 夺之。 凭 怨,王囚之,沦为城旦。 凭 自杀。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下,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愿以尸骨赐 凭 合葬。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两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 宋 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见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唐 李冗 《独异志》卷中、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引此作“韩朋”,《艺文类聚》卷九二引 三国 魏文帝 《列异传》、《法苑珠林》卷三六引 晋 干宝 《搜神记》作“韩冯”。后用为男女相爱、生死不渝的典故。 明 陈所闻 《秋夜闻砧·泣颜回》曲:“打鸳鸯分散 韩朋 ,惊蝴蝶不逐 庄生 。” 清 纳兰性德 《减字木兰花》词:“若解相思,定与 韩凭 共一枝。”
(2).借指鸳鸯。 北周 庾信 《鸳鸯赋》:“共飞詹瓦,全开 魏 宫;俱栖梓树,堪是 韩冯 。” 唐 李贺 《恼公》诗:“《黄庭》留 卫瓘 ,緑树养 韩冯 。” 唐 王初 《即夕》诗:“风幌凉生白袷衣,星榆纔乱絳河低。月明休近相思树,恐有 韩凭 一处栖。”词语解释:韩公帕 拼音:hán gōng pà
旧时 潮州 妇女用以蒙头的黑布。相传为 唐 韩愈 遗制,故名。 清 张心泰 《粤游小志》:“ 潮州 妇女出行,则以皁布丈餘蒙头,自首以下双垂至膝,时或两手翕张其布以视人,状殊可怖。名韩公帕,盖 昌黎 遗製也。”词语解释: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拼音:hán xìn jiàng bīng , duō duō yì shàn
《史记·淮阴侯列传》:“上常从容与 信 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 信 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汉书·韩信传》作“多多益办”。后以“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比喻越多越好。 毛泽东 《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只要合乎条件,合乎章程、决议,是自愿的,有强的领导骨干(主要是两条:公道,能干),办得好,那是 韩信 将兵,多多益善。”词语解释:韩信用兵,多多益办 拼音:hán xìn yòng bīng , duō duō yì bàn
同“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三:“ 韩信 用兵,多多益办。此是化工造物之妙,与文同用。”词语解释:韩世昌 拼音:hán shì chāng
(1897-1977)北昆演员。直隶高阳(今属河北)人。十二岁在昆弋班学艺,先习弋腔武生,后习昆旦。吸取弋腔、梆子腔的演法,丰富昆曲演技,以身段优美、神情逼真著称。擅演《闹学》、《思凡》、《痴梦》等。曾任北方昆剧院院长。词语解释:韩子卢 拼音:hán zǐ lú
见“ 韩卢 ”。
词语解释:韩卢 拼音:hán lú
亦作“ 韩子卢 ”。亦作“ 韩獹 ”。
(1). 战国 时 韩国 良犬,色墨。《战国策·秦策三》:“以 秦 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放韩卢而逐蹇兔也。” 鲍彪 注:“韩卢,俊犬名。《博物志》:‘ 韩 有黑犬,名卢。’”《战国策·齐策三》:“韩子卢者,天下之壮犬也。”《广雅·释兽》:“韩獹。” 王念孙 疏证:“《初学记》引《字林》云:‘獹, 韩 良犬也……獹,通作卢。’”
(2).泛指良犬。 宋 辛弃疾 《满江红·和廓之雪》词:“记少年,骏马走韩卢,掀 东郭 。”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问疾》:“怜你依林 越 鸟,走险韩卢,喘月 吴 牛。”
(3).喻军士。 清 李渔 《奈何天·分扰》:“两下里分头逐鹿,各仗韩卢,并倚 昆吾 。”词语解释:韩寿偷香 拼音:hán shòu tōu xiāng
晋 韩寿 美姿容, 贾充 辟为司空掾。 充 少女 午 见而悦之,使侍婢潜修音问,及期往宿,家中莫知,并盗西域异香赠 寿 。 充 僚属闻 寿 有奇香,告于 充 。 充 乃考问女之左右,具以状对。 充 秘其事,遂以女妻 寿 。见《晋书·贾谧传》、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惑溺》。后因以“韩寿偷香”为男女暗中通情的典故。 明 沉鲸 《双珠记·遇淫持正》:“不但偷铃, 韩寿 偷香,方法也是我教他的。”亦作“ 韩寿分香 ”。 后蜀 欧阳炯 《春光好》词:“虽似 安仁 掷果,未闻 韩寿 分香。”词语解释:韩寿分香 拼音:hán shòu fēn xiāng
见“ 韩寿偷香 ”。
词语解释:韩寿偷香 拼音:hán shòu tōu xiāng
晋 韩寿 美姿容, 贾充 辟为司空掾。 充 少女 午 见而悦之,使侍婢潜修音问,及期往宿,家中莫知,并盗西域异香赠 寿 。 充 僚属闻 寿 有奇香,告于 充 。 充 乃考问女之左右,具以状对。 充 秘其事,遂以女妻 寿 。见《晋书·贾谧传》、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惑溺》。后因以“韩寿偷香”为男女暗中通情的典故。 明 沉鲸 《双珠记·遇淫持正》:“不但偷铃, 韩寿 偷香,方法也是我教他的。”亦作“ 韩寿分香 ”。 后蜀 欧阳炯 《春光好》词:“虽似 安仁 掷果,未闻 韩寿 分香。”词语解释:韩哀 拼音:hán āi
相传为古代发明驭马术的人。 汉 王褒 《圣主得贤臣颂》:“ 王良 执靶, 韩哀 附舆。”《三国志·蜀志·郤正传》:“ 韩哀 秉轡而驰名。” 裴松之 注引《吕氏春秋》:“ 韩哀 作御。”按,今本《吕氏春秋·勿躬》作“寒哀”。词语解释:韩冯城 拼音:hán féng chéng
见“ 韩凭城 ”。
词语解释:韩凭城 拼音:hán píng chéng
古代传说中 韩凭 夫妻为坚贞爱情殉情之处。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今 睢阳 有 韩凭城 ,其歌謡至今犹存。”按,《法苑珠林》卷三六引此文作“韩冯城”。参见“ 韩凭 ”。词语解释:韩凭城 拼音:hán píng chéng
古代传说中 韩凭 夫妻为坚贞爱情殉情之处。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今 睢阳 有 韩凭城 ,其歌謡至今犹存。”按,《法苑珠林》卷三六引此文作“韩冯城”。参见“ 韩凭 ”。
词语解释:韩凭 拼音:hán píng
亦作“ 韩冯 ”。亦作“ 韩朋 ”。
(1).相传 战国 时 宋 康王 舍人 韩凭 娶妻 何氏 ,甚美, 康王 夺之。 凭 怨,王囚之,沦为城旦。 凭 自杀。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下,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愿以尸骨赐 凭 合葬。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两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 宋 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见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唐 李冗 《独异志》卷中、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引此作“韩朋”,《艺文类聚》卷九二引 三国 魏文帝 《列异传》、《法苑珠林》卷三六引 晋 干宝 《搜神记》作“韩冯”。后用为男女相爱、生死不渝的典故。 明 陈所闻 《秋夜闻砧·泣颜回》曲:“打鸳鸯分散 韩朋 ,惊蝴蝶不逐 庄生 。” 清 纳兰性德 《减字木兰花》词:“若解相思,定与 韩凭 共一枝。”
(2).借指鸳鸯。 北周 庾信 《鸳鸯赋》:“共飞詹瓦,全开 魏 宫;俱栖梓树,堪是 韩冯 。” 唐 李贺 《恼公》诗:“《黄庭》留 卫瓘 ,緑树养 韩冯 。” 唐 王初 《即夕》诗:“风幌凉生白袷衣,星榆纔乱絳河低。月明休近相思树,恐有 韩凭 一处栖。”词语解释:韩徐 拼音:hán xú
(1). 南唐 韩熙载 和 徐铉 的并称。 宋 陆游 《南唐书·韩熙载传》:“﹝ 韩 ﹞与 徐鉉 齐名,时号 韩 徐 。”
(2). 明 韩雍 和 徐阶 的并称。 清 钱谦益 《夜泊浒墅关却寄董太仆崇相》诗之三:“ 吴 儿谁復説 韩 徐 ?勛业空传琬琰书。” 钱曾 笺注:“ 韩 徐 二公,皆 吴 人也。”词语解释:韩流 拼音:hán liú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山海经·海内经》:“ 黄帝 妻 雷祖 生 昌意 , 昌意 降处 若水 ,生 韩流 。 韩流 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 淖子 曰 阿女 ,生帝 顓頊 。”按,此以 韩流 为 昌意 之子, 颛顼 之父。然《大戴礼记·帝系》、《史记·五帝本纪》皆以 颛顼 之父为 昌意 ,与此说不同。词语解释:韩海苏潮 拼音:hán hǎi sū cháo
见“ 韩潮苏海 ”。
词语解释:韩潮苏海 拼音:hán cháo sū hǎi
亦作“ 韩海苏潮 ”。 谓 唐 韩愈 和 宋 苏轼 的文章如潮如海,气势磅礡,波澜壮阔。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韩海苏潮》:“国朝 萧墨 《经史管窥》引 李耆卿 《文章精义》云:‘ 韩 如海, 柳 如泉, 欧 如澜, 苏 如潮。’然则今人称‘韩潮苏海’,误矣。” 杨毓煇 《郑观应〈盛世危言〉跋》:“观其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直兼乎 韩 潮 苏 海,则不啻读《经世文编》焉。”词语解释:韩陵片石 拼音:hán líng piàn shí
见“ 韩陵石 ”。
词语解释:韩陵石 拼音:hán líng shí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六:“ 梁 庾信 从 南朝 初至北方,文士多轻之。 信 将《枯树赋》以示之,於后无敢言者。时 温子昇 作《韩陵山寺碑》, 信 读而写其本,南人问 信 曰:‘北方文士何如?’ 信 曰:‘唯有 韩陵山 一片石堪共语。 薛道衡 、 卢思道 少解把笔,自餘驴鸣犬吠,聒耳而已。’”后因以“韩陵石”借指好文章。 清 姚鼐 《哭孔撝约三十二韵》:“文富 韩陵 石,书摹 邹嶧 碑。”亦作“ 韩陵片石 ”。 郑逸梅 《南社丛谈·南社社友事略·林百举》:“ 百举 有简 楚傖 诗:‘君犹橐笔我回车,倦听高谈捫蝨餘,为问 庾山 枯树好, 韩陵 片石又何如?’”参见“ 韩陵山 ”。词语解释:韩陵山 拼音:hán líng shān
俗名 七里冈 。在 河南省 安阳市 东北。 北魏 高欢 曾于此击败 尔朱兆 ,并建 定国寺 旌功,由 温子昇 撰作碑文。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四·彰德府》:“在府东北十七里…… 普泰 二年, 尔朱兆 等攻 高欢 於 鄴 , 欢 于 韩陵 为圆陈,连繫牛驴以塞归道处也,俗名 七里冈 。”参见“ 韩陵石 ”。
词语解释:韩陵石 拼音:hán líng shí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六:“ 梁 庾信 从 南朝 初至北方,文士多轻之。 信 将《枯树赋》以示之,於后无敢言者。时 温子昇 作《韩陵山寺碑》, 信 读而写其本,南人问 信 曰:‘北方文士何如?’ 信 曰:‘唯有 韩陵山 一片石堪共语。 薛道衡 、 卢思道 少解把笔,自餘驴鸣犬吠,聒耳而已。’”后因以“韩陵石”借指好文章。 清 姚鼐 《哭孔撝约三十二韵》:“文富 韩陵 石,书摹 邹嶧 碑。”亦作“ 韩陵片石 ”。 郑逸梅 《南社丛谈·南社社友事略·林百举》:“ 百举 有简 楚傖 诗:‘君犹橐笔我回车,倦听高谈捫蝨餘,为问 庾山 枯树好, 韩陵 片石又何如?’”参见“ 韩陵山 ”。词语解释:韩朋鸟 拼音:hán péng niǎo
相传为 韩朋 (即 韩凭 )夫妇精魂化成的鸟。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韩朋鸟者,乃鳧鷖之类。此鸟每天双飞,泛溪浦。水禽中鸂鶒、鸳鸯、鵁鶄岭北皆有之,惟韩朋鸟未之见也……南人谓此禽即 韩朋 夫妇之精魂,故以 韩氏 名之。”后亦以指鸳鸯。参见“ 韩凭 ”。
词语解释:韩凭 拼音:hán píng
亦作“ 韩冯 ”。亦作“ 韩朋 ”。
(1).相传 战国 时 宋 康王 舍人 韩凭 娶妻 何氏 ,甚美, 康王 夺之。 凭 怨,王囚之,沦为城旦。 凭 自杀。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下,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愿以尸骨赐 凭 合葬。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两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 宋 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见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唐 李冗 《独异志》卷中、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引此作“韩朋”,《艺文类聚》卷九二引 三国 魏文帝 《列异传》、《法苑珠林》卷三六引 晋 干宝 《搜神记》作“韩冯”。后用为男女相爱、生死不渝的典故。 明 陈所闻 《秋夜闻砧·泣颜回》曲:“打鸳鸯分散 韩朋 ,惊蝴蝶不逐 庄生 。” 清 纳兰性德 《减字木兰花》词:“若解相思,定与 韩凭 共一枝。”
(2).借指鸳鸯。 北周 庾信 《鸳鸯赋》:“共飞詹瓦,全开 魏 宫;俱栖梓树,堪是 韩冯 。” 唐 李贺 《恼公》诗:“《黄庭》留 卫瓘 ,緑树养 韩冯 。” 唐 王初 《即夕》诗:“风幌凉生白袷衣,星榆纔乱絳河低。月明休近相思树,恐有 韩凭 一处栖。”词语解释:韩湘子 拼音:hán xiāng zǐ
(1).原称 韩湘 ,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唐 韩若云 《韩仙传》载: 韩湘 ,自少学道, 吕洞宾 度之登仙。 湘 又欲度其叔 愈 。会 愈 宴集朋僚, 湘 赴宴,劝 愈 弃官学道,呈 愈 诗有“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等句, 愈 斥为异端,不从。 湘 乃以径寸葫芦酌酒遍饮座客,又以火缶载莲,顷刻开花,花上有字成联云:“云横 秦岭 家何在?雪拥 蓝关 马不前。” 愈 终不悟,乃别去。后 愈 以谏迎佛骨事贬刺 潮州 ,别家赴任,经 蓝关 ,值大雪,马惫于道。 湘 忽至, 愈 悟曰:“子言验矣!” 湘 护 愈 抵任,最后乃度 愈 成仙。按,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动植》、 前蜀 杜光庭 《仙传拾遗》及 宋 刘斧 《青琐高议》前集卷九并载其事而互有异同。
(2).《青琐高议》谓 湘 字 清夫 ,为 愈 之侄,且云所开之花类牡丹。《酉阳杂俎》谓 愈 之疏从子侄,并失其名,且云 湘 为 愈 之牡丹染色。又,两书均未言 韩愈 被度成仙事。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三上》及 韩愈 《韩滂墓志铭》, 湘 字 北渚 ,为 愈 之侄孙,官至大理丞,非神仙中人。后世小说及民间故事中所谓“八仙”之一的 韩湘子 形象,当由《韩仙传》等书所载附会渲染而成。 清 赵翼 《八仙》诗:“ 韩湘 、 张果 、 吕洞宾 ,此外载籍无其人。”词语解释:韩柳欧苏 拼音:hán liǔ ōu sū
唐 代 韩愈 、 柳宗元 和 宋 代 欧阳修 、 苏轼 的合称。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五:“ 韩 柳 欧 苏 。 韩 柳 文多相似…… 韩 如美玉, 柳 如精金; 韩 如静女, 柳 如名姝; 韩 如德驥, 柳 如天马。 欧 似 韩 , 苏 似 柳 。” 简夷之 《〈中国近代文论选〉前言》:“ 清 代文坛原以桐城派为正宗,他们标榜 孔 、 孟 、 程 、 朱 的‘道统’, 韩 、 柳 、 欧 、 苏 的‘文统’,以及二者结合的所谓‘义法’。”词语解释:韩潮苏海 拼音:hán cháo sū hǎi
亦作“ 韩海苏潮 ”。 谓 唐 韩愈 和 宋 苏轼 的文章如潮如海,气势磅礡,波澜壮阔。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韩海苏潮》:“国朝 萧墨 《经史管窥》引 李耆卿 《文章精义》云:‘ 韩 如海, 柳 如泉, 欧 如澜, 苏 如潮。’然则今人称‘韩潮苏海’,误矣。” 杨毓煇 《郑观应〈盛世危言〉跋》:“观其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直兼乎 韩 潮 苏 海,则不啻读《经世文编》焉。”词语解释:韩杯 拼音:hán bēi
按照 唐 代文学家 韩愈 诗中描述的形制做成的一种酒杯。 宋 窦苹 《酒谱·饮器》:“ 唐 韩文公 《赠崔斯立诗》云:‘我有双饮盏,其银得朱提。黄金涂物象,雕鐫妙工 倕 。乃令千鐘鲸,么么微螽斯。犹能争明月,摆掉出渺瀰。野草花叶细,不辨薋菉葹。绵绵相胶结,状似环城陴。四隅芙蓉树,擢艷皆猗猗。’云云。盖皆有兴喻,故歷言其状如此。今好事者多按其文作之,名为韩杯。”词语解释:韩熙载夜宴图 拼音:hán xī zǎi yè yàn tú
中国画。五代顾闳中作。绢本长卷。设色。描绘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夜宴宾客的情景。画面可分为五部分,以屏幛等物分隔空间,表现听乐、观舞等场面。构图巧妙,用笔精细,设色工丽。词语解释:韩棱之剑 拼音:hán léng zhī jiàn
《后汉书·韩棱传》:“﹝ 韩棱 ﹞五迁为尚书令,与僕射 郅寿 、尚书 陈宠 ,同时俱以才能称。 肃宗 尝赐诸尚书劒,唯此三人特以宝劒,自手署其名曰:‘ 韩棱 楚 龙渊, 郅寿 蜀 汉文, 陈宠 济南 椎成。’时论者为之説:以 棱渊 深有谋,故得龙渊”。 李贤 注引《晋太康记》:“ 汝南 西平县 有 龙泉水 ,可淬刀劒,特坚利。”后因以“韩棱之劒”指龙泉宝剑,用为谋略深远,委以重任之典故。 南朝 梁元帝 《中书令庾肩吾墓志铭》:“任同北斗,锡 韩棱 之劒,朝上南宫,识 郑崇 之履。” 词语解释:韩陵石 拼音:hán líng shí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六:“ 梁 庾信 从 南朝 初至北方,文士多轻之。 信 将《枯树赋》以示之,於后无敢言者。时 温子昇 作《韩陵山寺碑》, 信 读而写其本,南人问 信 曰:‘北方文士何如?’ 信 曰:‘唯有 韩陵山 一片石堪共语。 薛道衡 、 卢思道 少解把笔,自餘驴鸣犬吠,聒耳而已。’”后因以“韩陵石”借指好文章。 清 姚鼐 《哭孔撝约三十二韵》:“文富 韩陵 石,书摹 邹嶧 碑。”亦作“ 韩陵片石 ”。 郑逸梅 《南社丛谈·南社社友事略·林百举》:“ 百举 有简 楚傖 诗:‘君犹橐笔我回车,倦听高谈捫蝨餘,为问 庾山 枯树好, 韩陵 片石又何如?’”参见“ 韩陵山 ”。
词语解释:韩陵山 拼音:hán líng shān
俗名 七里冈 。在 河南省 安阳市 东北。 北魏 高欢 曾于此击败 尔朱兆 ,并建 定国寺 旌功,由 温子昇 撰作碑文。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四·彰德府》:“在府东北十七里…… 普泰 二年, 尔朱兆 等攻 高欢 於 鄴 , 欢 于 韩陵 为圆陈,连繫牛驴以塞归道处也,俗名 七里冈 。”参见“ 韩陵石 ”。
词语解释:韩陵石 拼音:hán líng shí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六:“ 梁 庾信 从 南朝 初至北方,文士多轻之。 信 将《枯树赋》以示之,於后无敢言者。时 温子昇 作《韩陵山寺碑》, 信 读而写其本,南人问 信 曰:‘北方文士何如?’ 信 曰:‘唯有 韩陵山 一片石堪共语。 薛道衡 、 卢思道 少解把笔,自餘驴鸣犬吠,聒耳而已。’”后因以“韩陵石”借指好文章。 清 姚鼐 《哭孔撝约三十二韵》:“文富 韩陵 石,书摹 邹嶧 碑。”亦作“ 韩陵片石 ”。 郑逸梅 《南社丛谈·南社社友事略·林百举》:“ 百举 有简 楚傖 诗:‘君犹橐笔我回车,倦听高谈捫蝨餘,为问 庾山 枯树好, 韩陵 片石又何如?’”参见“ 韩陵山 ”。词语解释:韩王殿 拼音:hán wáng diàn
泛指祅庙。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二折:“ 武陵溪 可兀的 韩王殿 , 韩王殿 将着这五十文金钱。” 明 贾仲名 《萧淑兰》第二折:“将 韩王殿 忽然火爁, 蓝桥驛 平空水渰。”参阅 朱居易 《元剧俗语方言例释》。词语解释:韩獹逐块 拼音:hán lú zhú kuài
古代骏犬韩卢追逐土块。比喻白费力气,徒耗精神。《景德传灯录·王敬初常侍》:“供养主才坐,问云:‘昨日 米和尚 有什么言句,便不得见?’ 王公 曰:‘师子齩人,韩獹逐块。’ 米师 窃闻此语,即省前谬。”参见“ 韩卢 ”。
词语解释:韩卢 拼音:hán lú
亦作“ 韩子卢 ”。亦作“ 韩獹 ”。
(1). 战国 时 韩国 良犬,色墨。《战国策·秦策三》:“以 秦 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放韩卢而逐蹇兔也。” 鲍彪 注:“韩卢,俊犬名。《博物志》:‘ 韩 有黑犬,名卢。’”《战国策·齐策三》:“韩子卢者,天下之壮犬也。”《广雅·释兽》:“韩獹。” 王念孙 疏证:“《初学记》引《字林》云:‘獹, 韩 良犬也……獹,通作卢。’”
(2).泛指良犬。 宋 辛弃疾 《满江红·和廓之雪》词:“记少年,骏马走韩卢,掀 东郭 。”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问疾》:“怜你依林 越 鸟,走险韩卢,喘月 吴 牛。”
(3).喻军士。 清 李渔 《奈何天·分扰》:“两下里分头逐鹿,各仗韩卢,并倚 昆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