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不韪 拼音:bù wěi
(1).不是;过错。《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徵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韙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魏书·萧宝夤传》:“皇朝绵基累叶,恩均四海,自北徂南,要荒仰泽,能言革化,无思不韙。” 清 吴趼人 《俏皮话·铜讼》:“然而世风不古,往往有功於人世者,反冒不韙之名;其有令誉者,皆粉饰升平、徒有其表之辈耳。” 黄人 《〈钱牧斋文钞〉序》:“然亦因其不幸而重犯不韙,又不得志,其文乃雄奇变化,随其一生之歷史而自为风气,领袖两朝,要无愧色。”
(2).不善。《文选·张衡〈东京赋〉》:“京室密清,罔有不韙。” 薛综 注:“韙,善也。谓无復疫癘,皆得安善也。”
(3).即不若,传说中害人之怪物。词语解释:冒大不韪 拼音:mào dà bù wěi
见“ 冒天下之大不韙 ”。
词语解释:冒天下之大不韪 拼音:mào tiān xià zhī dà bù wěi
语本《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后以“冒天下之大不韙”谓公然干普天下都认为是最大错误的事。 清 陈天华 《中国革命史论》第一章:“惟一二之梟雄,冲决藩篱,悍然不顾,甘冒天下之大不韙,以求济其私心之所欲。” 毛泽东 《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因为发令者敢于公开发此反革命命令,冒天下之大不韪,必已具有全面破裂和彻底投降的决心。”亦省作“ 冒大不韙 ”。《清史稿·礼志二》:“严諭集议,尚未裁决遵行,则后人孰肯冒大不韙?”词语解释:冒天下之大不韪 拼音:mào tiān xià zhī dà bù wěi
语本《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后以“冒天下之大不韙”谓公然干普天下都认为是最大错误的事。 清 陈天华 《中国革命史论》第一章:“惟一二之梟雄,冲决藩篱,悍然不顾,甘冒天下之大不韙,以求济其私心之所欲。” 毛泽东 《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因为发令者敢于公开发此反革命命令,冒天下之大不韪,必已具有全面破裂和彻底投降的决心。”亦省作“ 冒大不韙 ”。《清史稿·礼志二》:“严諭集议,尚未裁决遵行,则后人孰肯冒大不韙?”词语解释:冒天下大不韪
这里的“不韪”是“罪”,“反国家罪”的意思词语解释:五韪 拼音:wǔ wěi
亦作“ 五是 ”。亦作“ 五氏 ”。 犹言五者。指雨、暘、燠、寒、风五种气候。《书·洪范》:“庶徵: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敍。”《后汉书·荀爽传》:“五韙咸备,各以其敍矣。” 李贤 注:“韙,是也……五是来备,各以其敍也。”《后汉书·李云传》:“臣闻皇后天下母,德配坤灵,得其人则五氏来备,不得其人则地动摇宫。” 晋 张华 《食举东西厢乐诗》之七:“五韙来备,嘉生以遂。”词语解释:深韪
深以为是词语解释:大不韪 拼音:dà bù wěi
公认的不是或过错。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汉哀帝一》:“人之能为大不韙者,非其能无所惧也,唯其能无所耻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祖不得称皇考》:“ 李翱 述其大父事状,题曰《皇祖实録》。当时不以为怪,若施之后代,则犯大不韙矣。” 梁启超 《论书法》:“即以旧史家之理论律之,其视 魏徵 之事 唐 ,罪固可末减焉矣,而 雄 独蒙此大不韙之名。”词语解释:犯天下之不韪 拼音:fàn tiān xià zhī bù wěi
《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徵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韙而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后以不顾一切,公然干普天下的人认为不对的事情为“犯天下之不韙”。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正始》:“自 正始 以来,而大义之不明,徧於天下。如 山涛 者,既为邪説之魁,遂使 嵇绍 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韙,而不顾夫邪正之説不容两立。” 伧父 《立宪运动之推行》:“盖 西太后 当庚子之时,信用 载漪 ……开衅列国,犯天下之不违。”参见“ 冒天下之大不韙 ”。
词语解释:冒天下之大不韪 拼音:mào tiān xià zhī dà bù wěi
语本《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后以“冒天下之大不韙”谓公然干普天下都认为是最大错误的事。 清 陈天华 《中国革命史论》第一章:“惟一二之梟雄,冲决藩篱,悍然不顾,甘冒天下之大不韙,以求济其私心之所欲。” 毛泽东 《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因为发令者敢于公开发此反革命命令,冒天下之大不韪,必已具有全面破裂和彻底投降的决心。”亦省作“ 冒大不韙 ”。《清史稿·礼志二》:“严諭集议,尚未裁决遵行,则后人孰肯冒大不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