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音书 拼音:yīn shū
音讯,书信。 唐 宋之问 《渡汉江》诗:“ 岭 外音书断,经冬復歷春。”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三折:“都做了一春鱼雁无消息,不甫能一纸音书盼得。” 明 高明 《琵琶记·丹陛陈情》:“况隔千山万水,生死存亡,虽有音书难寄。” 李大钊 《南天动乱适将去国忆天问军中》诗:“风尘 河 北音书断,戎马 江 南羽檄纷。”词语解释:音信 拼音:yīn xìn
音讯;信息。《宋书·范晔传》:“吾虽幽逼日苦,命在漏刻,义慨之士,时有音信。” 唐 王维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诗:“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红楼梦》第八四回:“ 张 家虽係老亲,但近年来久已不通音信。” 靳以 《别人的故事》:“到我和他们做邻居的时候,他已经两年没有音信了。”词语解释:音尘 拼音:yīn chén
(1).音信,消息。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之十:“故乡隔兮音尘絶,哭无声兮气将咽。”《文选·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闕。” 张铣 注:“音信復闕。” 唐 白居易 《忆微之》诗:“三年隔阔音尘断,两地飘零气味同。” 清 黄景仁 《感旧》诗:“从此音尘各悄然,春山如黛草如烟。”
(2).踪迹。 唐 李白 《忆秦娥》词:“ 乐游原 上清秋节, 咸阳 古道音尘絶。” 清 龚自珍 《湘月》词:“罗袜音尘何处觅?渺渺予怀孤寄。”词语解释:音容 拼音:yīn róng
(1).声音容貌。 南朝 宋 谢灵运 《酬从弟惠连》诗:“巖壑寓耳目,欢爱隔音容。” 唐 白居易 《长恨歌》:“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明 刘基 《旅兴》诗之四四:“念我亲与友,各在天一涯,音容两契阔,悲欢絶相知。” 邹韬奋 《经历》三六:“他的那样热诚和挚爱的音容,是我永远不能忘却的。”
(2).在书信中亦用以称代对方。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自音容去后,不觉许时,仰敬之心,未尝少怠。”词语解释:音声 拼音:yīn shēng
(1).乐音;音乐。《周礼·地官·鼓人》:“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 唐 韩愈 《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刘公墓志铭》:“公不好音声,不大为居宅,於诸帅中独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凤阳士人》:“音声靡靡,风度狎褻。”
(2).泛指声音。《列子·杨朱》:“夫耳之所欲闻者音声,而不得听者,谓之闭听。”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二折:“这等夜深,只听得岸上女人音声,好似我 倩女 小姐。” 闻一多 《红烛·红豆》:“听他跳激底音声,这般凄楚!这般清切!”词语解释:音问 拼音:yīn wèn
音讯;书信。《汉书·匈奴传下》:“ 郅支单于 遣使上书求侍子。 汉 遣 谷吉 送之, 郅支 杀 吉 。 汉 不知 吉 音问。” 唐 刘长卿 《石梁湖有寄》诗:“烟波日已远,音问日已絶。” 清 恽敬 《与庄大久书》:“为别十三载,不得音问七年,然私心拳拳,如终日侍左右也。”词语解释:音响 拼音:yīn xiǎng
(1).声音。《列子·周穆王》:“音响所来,王耳乱不能得听。”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若不一叩洪鐘,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唐 元稹 《清都夜境》诗:“南厢儼容卫,音响如可聆。” 周立波 《湘江一夜》:“再往后,是马蹄涉水的哗哗的音响。”
(2).指诗文的声韵效果。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诗宜择韵……若眸、甌,粗俗之类,讽诵而无音响。”《红楼梦》第八九回:“我听见你吟的什么‘不可惙,素心如何天上月’,你搁在琴里,觉得音响分外的响亮。”
(3).犹消息,踪迹。《剪灯新话·申阳洞记》:“虽求寻之意甚切,而荏苒将及半载,竟絶音响。”《续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张永 丢了一女,名唤 小蓉 ,年十七岁,因北关听戏,天晚未回,寻找十几天,不见音响。”词语解释:音徽 拼音:yīn huī
(1).指琴上供按弦时识音的标志。亦指琴或乐曲。 南朝 宋 谢灵运 《君子有所思行》:“长夜恣酣饮,穷年弄音徽。” 南朝 梁 刘孝标 《重答刘秣陵诏书》:“余悲其音徽未沫,而其人已亡。”
(2).美音;德音。《文选·王俭〈褚渊碑文〉》:“风仪与秋月齐明,音徽与春云等润。” 李善 注:“音徽,即徽音也。” 张铣 注:“徽,美也。”
(3).指音容。 唐 刘禹锡 《彭阳唱和集引》:“今年公在 并州 ,予守 吴门 ,相去迥远,而音徽如近。”
(4).犹音讯;书信。《文选·陆机〈拟庭中有奇树〉诗》:“欢友兰时往,迢迢匿音徽。” 李周翰 注:“音徽,言文章、书信。” 前蜀 魏承班 《谒金门》词:“雁去音徽断絶,有恨欲凭谁説。” 明 汤显祖 《紫箫记·出山》:“十年来, 河 陇 路断, 松潘 围逼,至今三君音徽断絶。”词语解释:音韵 拼音:yīn yùn
亦作“ 音韵 ”。
(1).抑扬顿挫的和谐声音。《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 唐 刘禹锡 《百舌吟》:“笙簧百囀音韵多,黄鸝吞声燕无语。”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四折:“听三弄瑶琴,音韵非俗。”
(2).指女子的风度仪态。《太平广记》卷四四引 唐 李复言 《河东记》:“有顷见一女人,年可二八,容华端丽,音韵幽闲。”
(3).指文学作品的音节韵律。 南朝 梁 沉约 《答陆厥问声韵书》:“若以文章之音韵,同絃管之声曲,则美恶妍蚩,不得顿相乖反。”《宋书·谢灵运传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4).汉字字音中声母、韵母、声调三要素的总称。词语解释:音耗 拼音:yīn hào
音信;消息。《周书·晋荡公护传》:“既许归吾於汝,又听先致音耗。” 明 李唐宾 《梧桐叶》第一折:“等闲离别,一去故乡音耗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如期往伺之,日暮,并无音耗。”词语解释:音节 拼音:yīn jié
(1).乐声的节奏。《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 曹操 ﹞闻 衡 善击鼓,乃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閲试音节。”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予家旧有婢,亦善作此曲,音节皆妙。”《老残游记》第十回:“你就半啸半击磬,帮衬帮衬音节罢。”
(2).指诗歌中的节奏。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辨》:“诗之法有五:曰体製,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宋 苏轼 《往在东武与人往反作粲字韵诗四首今黄鲁直亦次韵见寄复和答之》:“独喜诵君诗,《咸》《韶》音节缓。”《元史·儒学传二·杨载》:“诗当取材於 汉 魏 ,而音节则以 唐 为宗。”
(3).亦称“ 音缀 ”。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的语音单位。在汉语里,一般讲一个汉字是一个音节。词语解释:音律 拼音:yīn lǜ
(1).指音乐的律吕、宫调等。《庄子·徐无鬼》:“鼓宫宫动,鼓角角动,音律同矣。”《汉书·武帝纪赞》:“协音律,作诗乐。”
(2).泛指乐曲,音乐。 宋 苏轼 《朱寿昌梁武忏赞偈》叙:“一切众生,有不能了。乃以韵语,谐诸音律。使一切人,歌咏赞叹。”《红楼梦》第二二回:“这一齣戏是一套‘北点絳唇’,鏗鏘顿挫,那音律不用説是好了。”
(3).文字声韵的规律。 南朝 梁 沉约 《答陆厥书》:“以《洛神》比 陈思 他赋,有似异手之作,故知天机启,则律吕自调,六情滞,则音律顿舛也。”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声韵》:“ 永明 中, 沉约 文词精拔,盛解音律,遂撰四声谱。”词语解释:音乐 拼音:yīn yuè
古代音、乐有别。《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动,故形於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后浑称“音乐”,指用有组织的乐音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瑜 少精意於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闕误, 瑜 必知之,知之必顾。”《前汉书平话》卷下:“帝至 棘门 ,左翼将 徐迈 以音乐迎之,送帝至 霸陵桥 上。” 温承训 《动人的音乐》诗:“真的,音乐是人们感情的语言。”词语解释:音调 拼音:yīn diào
(1).发声说话、吟诵诗文时的腔调。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庾太尉 在 武昌 ,秋夜气佳景清,使吏 殷浩 、 王胡之 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唐衢 ﹞唯善哭,每一发声;音调哀切,闻者泣下。” 鲁迅 《彷徨·祝福》:“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 祥林嫂 ,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
(2).指乐曲的旋律。泛指乐声。 宋 危稹 《渔家傲·和晏虞卿咏侍儿弹箜篌》词:“十四条絃音调远,柳丝不隔芙蓉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所恨无良琴;若得良琴,音调益胜。”词语解释:音奏 拼音:yīn zòu
音律节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 杜夔 调律,音奏舒雅; 荀勖 改悬,声节哀急。”词语解释:音闻 拼音:yīn wén
指声音的传播。《楞严经》卷六:“此方真教体,清浄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唐 韦应物 《慈恩伽蓝清会》诗:“鸣鐘悟音闻,宿昔心已往。” 宋 范成大 《次韵乐先生吴中见寄》之六:“知从了义透音闻,古井无波岂更浑。”词语解释:音和 拼音:yīn hé
反切的一种。指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之字声调及韵母相同。也称“音和切”。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所谓切韵者,上字为切,下字为韵。切须归本母,韵须归本等。切归本母,谓之音和,如‘德红’为‘东’之类。‘德’与‘东’同一母也。”《切韵指掌图·检例下》:“凡切字,以上者为切,下者为韵,取同音、同母、同韵、同等四者皆同,谓之音和。”词语解释:音旨 拼音:yīn zhǐ
(1).言辞旨意。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讽味遗言,不如亲承音旨。” 唐 崔颢 《结定襄郡狱效陶体》诗:“此乡多杂俗,戎夏殊音旨。”
(2).犹音信。 唐 王昌龄 《巴陵别刘处士》诗:“ 湘 中有来雁,雨雪候音旨。” 宋 梅尧臣 《朔风寄永叔》诗:“所思在南国,遐路阔音旨。”词语解释:音邮 拼音:yīn yóu
书信。 南朝 陈 徐陵 《又为贞阳侯答王太尉书》:“临 江 总轡,企望音邮。”词语解释:音形 拼音:yīn xíng
话音与形貌。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诗:“年往诚思劳,路远阔音形。” 宋 朱熹 《拟古》诗之四:“念我同心子,音形阻一方。”词语解释:音讯 拼音:yīn xùn
音信。 郑振铎 《埃娥》五:“她总须设法和他通一个音讯的。”词语解释:音息 拼音:yīn xī
音信;消息。《文选·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二:“形影参商乖,音息旷不达。” 李善 注:“音息,音问、消息也。”《北史·宇文护传》:“护居宰相后,每遣间使寻求,莫知音息。”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太原意娘》:“倘得良人音息,幸见报扬。”词语解释:音驿 拼音:yīn yì
书信传递。《后汉书·马援传》:“前别 冀 南,寂无音驛。”《旧唐书·郑畋传》:“时驾在坤维,音驛阻絶,以为朝廷无能復振。” 宋 周邦彦 《解蹀躞》词:“此恨音驛难通,待凭征雁归时,带将愁去。”词语解释:音仪 拼音:yīn yí
(1).谓言语有节奏感。《宋书·张敷传》:“﹝ 张傅 ﹞善持音仪,尽详缓之致,与人别,执手曰:‘念相闻。’餘响久之不絶。”
(2).犹音容。 清 顾炎武 《与戴耘野书》:“音仪虽阔,志嚮靡移。”词语解释:音词 拼音:yīn cí
(1).犹音信。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十:“一去无还期,千秋万岁无音词。”
(2).犹言语。 清 许承宣 《恭祝大徵君前司理巢翁冒老年台先生七十大寿序》:“音词悲壮,座客无不悄然肃然。”参见“ 音辞 ”。
词语解释:音辞 拼音:yīn cí
(1).言谈;辞令。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 济 ( 王济 )意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以外率多田野閒人,音辞鄙陋,风操蚩拙。”
(2).文词。 唐 刘知几 《史通·序例》:“ 枚乘 首唱《七发》,加以《七章》、《七辩》,音辞虽异,旨趣皆同。”
(3).音调歌词。《旧唐书·曹确传》:“ 可及 善音律,尤能转喉为新声,音辞曲折,听者忘倦。”词语解释:音翰 拼音:yīn hàn
诗文;书信。《文选·陆机〈答贾长渊〉诗》:“念昔良游,兹焉永叹,公之云感,貽此音翰。” 吕延济 注:“音翰,谓诗笔也。”《宋书·徐湛之传》:“昔蒙眷顾,不容自絶,音翰信命,时相往来。”词语解释:音吐 拼音:yīn tǔ
谈吐。《南齐书·庾杲之传》:“ 杲之 风范和润,善音吐。” 宋 叶适 《朝请大夫主管冲佑观焕章侍郎陈公墓志铭》:“﹝ 陈思诚 ﹞美仪观,音吐融畅。”词语解释:音义 拼音:yīn yì
(1).文章的涵义。 汉 陈琳 《答东阿王笺》:“音义既远,清辞妙句,焱絶焕炳。”
(2).文字的读音和意义。《〈康熙字典〉凡例》:“《正字通》音训,每多繁冗重复,今於音义相同之字,止云注见某字,不载音义。”
(3). 六朝 以来注释古书字音字义的一种著作体。如 陆德明 《经典释文》中诸经及《老子》、《庄子》音义, 陈第 《屈宋古音义》等。词语解释:音华 拼音:yīn huá
(1).犹美名。 南朝 宋 鲍照 《从登香炉峰》诗:“高世伏音华,绵古遁精魄。”
(2).指人的音容仪态。 南朝 梁 江淹 《伤友人赋》:“惟音华与诗酒,伊 楚 越 兮南北。”词语解释:音语 拼音:yīn yǔ
言语。 汉 班固 《白虎通·情性》:“耳能遍内外,通音语。”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六:“ 叔渊材 好谈兵,晓大乐,通知诸国音语。”词语解释:音制 拼音:yīn zhì
言语中声音的节奏。《后汉书·郭太传》:“善谈论,美音制。” 王先谦 集解引 周寿昌 曰:“音制,即音声仪制也。”《北史·刘廞传》:“ 孝武 於 显阳殿 讲《孝经》, 廞 为执经,虽酬答论难,未能精尽,而风采音制,足有可观。”词语解释:音名 拼音:yīn míng
音乐上各个基本音律的名称。西洋乐制中七个基本音律的名称为C、D、E、F、G、A、B。 中国 古代律吕的名称亦为音名,如黄钟、大吕等。词语解释:音符 拼音:yīn fú
乐谱中表示音长或音高的符号。五线谱上用空心或实心的小椭圆形和特定的附加符号。简谱上用七个阿拉伯数字1234567和特定的附加符号。词语解释:音辞 拼音:yīn cí
(1).言谈;辞令。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 济 ( 王济 )意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以外率多田野閒人,音辞鄙陋,风操蚩拙。”
(2).文词。 唐 刘知几 《史通·序例》:“ 枚乘 首唱《七发》,加以《七章》、《七辩》,音辞虽异,旨趣皆同。”
(3).音调歌词。《旧唐书·曹确传》:“ 可及 善音律,尤能转喉为新声,音辞曲折,听者忘倦。”词语解释:音吕 拼音:yīn lǚ
音律。吕,律吕,阳六为律,阴六为吕。 元 乔吉 《扬州梦》第三折:“知音吕,借意儿嘲风咏月;有体段,当场儿攧竹分茶。” 明 汤式 《一枝花·赠教坊张韶舞善吹箫》套曲:“七数明,指法轻清;六律谐,音吕和平。”参见“ 音律 ”。
词语解释:音律 拼音:yīn lǜ
(1).指音乐的律吕、宫调等。《庄子·徐无鬼》:“鼓宫宫动,鼓角角动,音律同矣。”《汉书·武帝纪赞》:“协音律,作诗乐。”
(2).泛指乐曲,音乐。 宋 苏轼 《朱寿昌梁武忏赞偈》叙:“一切众生,有不能了。乃以韵语,谐诸音律。使一切人,歌咏赞叹。”《红楼梦》第二二回:“这一齣戏是一套‘北点絳唇’,鏗鏘顿挫,那音律不用説是好了。”
(3).文字声韵的规律。 南朝 梁 沉约 《答陆厥书》:“以《洛神》比 陈思 他赋,有似异手之作,故知天机启,则律吕自调,六情滞,则音律顿舛也。”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声韵》:“ 永明 中, 沉约 文词精拔,盛解音律,遂撰四声谱。”词语解释:音官 拼音:yīn guān
乐官。《国语·周语上》:“是日也,瞽帅、音官以风土。” 韦昭 注:“音官,乐官。”词语解释:音影 拼音:yīn yǐng
音声与姿影。 南朝 梁 江淹 《建平王让镇南徐州刺史启》:“神乖意失,音影何地!” 唐 王建 《别鹤曲》:“万里虽然音影隔,两心终是死生同。”词语解释:音格 拼音:yīn gé
指诗歌的格律。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绿窗遗稿》:“﹝故妻 孙氏 蕙兰 ﹞因其弟受 唐 诗家法於庭,取而读之,得其音格,輒能为近体五七言,语皆閒雅可诵。”词语解释:音带 拼音:yīn dài
录音磁带。《解放日报》1984.6.26:“党史辅导讲座音带发行。”《文汇报》1988.1.3:“有人曾担忧:唱片会不会被盒式音带取代。”词语解释:音素 拼音:yīn sù
语音中最小的单位。依据音节里的发音动作来分析,一个动作构成一个音素。音素分为元音、辅音两大类。词语解释:音色 拼音:yīn sè
声音的属性之一,主要由其谐音的多寡及各谐音的相对强度所决定。也称音品、音质。每个人的声音以及各种乐器所发出的声音的区别,就是由音色不同造成的。词语解释:音切 拼音:yīn qiē
反切的别称。 宋 徐铉 《重修〈说文〉序》:“ 孙愐 《唐韵》行之已久,今并以 孙愐 音切为定。”《〈康熙字典〉凡例》:“至如《龙龕》、《心镜》诸书音切,类多臆见。”词语解释:音贶 拼音:yīn kuàng
指对方寄来的书信或诗文。 唐 刘禹锡 《为鄂州李大夫祭柳员外文》:“离索则久,音貺屡传。篋盈草隶,架满文篇。”词语解释:音质 拼音:yīn zhì
(1).即音色。参见“ 音色 ”。
(2).录音或广播通讯上所说的音质,不仅指音色的好坏,也兼指声音的清晰或逼真的程度。《文汇报》1992.9.26:“所以装了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及敷设了传递数字信号的光缆后,就大大改善了 上海 远郊通话的音质音量。”《文汇报》1992.9.26:“这种录音带上的信息同激光唱盘上的一样是数字形式的,所以不仅音质优美,而且可以控制录音带直接回到任何一首歌曲的开头。”
词语解释:音色 拼音:yīn sè
声音的属性之一,主要由其谐音的多寡及各谐音的相对强度所决定。也称音品、音质。每个人的声音以及各种乐器所发出的声音的区别,就是由音色不同造成的。词语解释:音释 拼音:yīn shì
对文字读音的注释。《〈康熙字典〉凡例》:“条分缕析,各引经史音释为证。” 清 张之洞 《輶轩语·语学》:“有 唐 陆德明 《经典释文》一书,其中皆採集 魏 、 晋 、 南北朝 诸家音释。” 徐念慈 《余之小说观》:“其文字,则用浅近之官话;倘有难字,则加音释,倘有艰语,则加意释。”词语解释:音速 拼音:yīn sù
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它同介质的性质和状态(如温度)有关。词语解释:音韵学 拼音:yīn yùn xué
语言学的一个部门,研究语音结构和语音演变。也称声韵学。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一》:“音韵之学,自 沉约 为四声,及 天竺 梵学入中国,其术渐密。” 清 皮锡瑞 《经学历史·经学复盛时代》:“小学兼声音故训, 宋 吴棫 、 明 陈第 讲求古音,犹多疏失。 顾炎武 《音学五书》,始返於古, 江 ( 江永 )、 戴 ( 戴震 )、 段 ( 段玉裁 )、 孔 ( 孔广森 ),益加阐明。是为音韵之学。” 罗常培 《〈汉语音韵学导论〉绪论》:“汉语音韵学即辨析汉字声、韵、调之发音及类别,并推迹其古今流变者也。”词语解释:音阶 拼音:yīn jiē
以一定的调式或标准,按音高次序向上或向下排列成的一组音。《文汇报》1992.9.6:“我紧紧注视着眼前翻开的琴谱,试着凭直觉在钢琴上找音阶。”词语解释:音谣 拼音:yīn yáo
犹谣言。《魏书·李彪传》:“直绳之官,人所忌疾,风谤之际,易生音謡。”词语解释:音量 拼音:yīn liàng
声音的强弱。《文汇报》1992.9.26:“所以装了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及敷设了传递数字信号的光缆后,就大大改善了 上海 远郊通话的音质音量。”词语解释:音读 拼音:yīn dú
(1).汉字字音的读法。 宋 朱熹 《语孟集义序》:“ 汉 魏 诸儒,正音读,通训詁,考制度,辨名物,其功博矣。”
(2).日文中汉字的一种读法,用汉字原来的音读汉字。因汉字词语传入 日本 的时间和来源不同,有“吴音”、“汉音”等分别。词语解释:音波 拼音:yīn bō
(1).即声波。能引起听觉的振动波。
(2).指声响。 胡也频 《到莫斯科去》十四:“无数树枝和微风调和着响出隐隐的音波。”词语解释:音品 拼音:yīn pǐn
(1).即音色。参见“ 音色 ”。
(2).音位的变体。语音中的一个音位,由于它在词里所处的位置不同,或与前后音位的组合关系不同,发音时会出现一些不尽相同的音,这种不同的音称为某一音位的音品。
词语解释:音色 拼音:yīn sè
声音的属性之一,主要由其谐音的多寡及各谐音的相对强度所决定。也称音品、音质。每个人的声音以及各种乐器所发出的声音的区别,就是由音色不同造成的。词语解释:音信杳无 拼音:yīn xìn yǎo wú
没有一点消息。 明 吾丘瑞 《运甓记·剪发延宾》:“盼前程音信杳无。”参见“ 杳无音信 ”。
词语解释:杳无音信 拼音:yǎo wú yīn xìn
亦作“ 杳无音讯 ”。 谓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 宋 黄孝迈 《水龙吟》词:“警鸿去后,轻抛素袜,杳无音信。”《水浒传》第四四回:“ 戴宗 道:‘小可特为 公孙胜 先生回 蓟州 去杳无音信,今奉 晁 宋 二公将令,差遣来 蓟州 探听消息。’” 明 王玉峰 《焚香记·构祸》:“奴家只为儿夫杳无音信,展转思量,心情恍惚,神魂飘荡。”《红楼梦》第九二回:“就是 甄 家,从前一样功勋……一会儿抄了原籍的家财,至今杳无音信。” 柯云路 《三千万》:“前不久,总算熬到了国家建委来了调令,但是到了省里、局里,又几个月杳无音讯。”词语解释:音强 拼音:yīn qiáng
声音的大小。由声波振幅的大小决定。也叫音势。词语解释:音使 拼音:yīn shǐ
信使;使者。《后汉书·南蛮传》:“道路悠远,山川岨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词语解释:音位 拼音:yīn wèi
一种语言中能区别意义的最简单的语音单位。各种语言都各有一套音位系统。词语解释:音势 拼音:yīn shì
见“ 音强 ”。
词语解释:音强 拼音:yīn qiáng
声音的大小。由声波振幅的大小决定。也叫音势。词语解释:音学 拼音:yīn xué
音韵学的旧称。 清 顾炎武 《〈音学五书〉序》:“於是今音行而古音亡,为音学之一变。” 清 曾国藩 《苗先簏墓志铭》:“ 高邮 大儒 王氏 念孙 父子,闻君之説,礼先於君,遂与畅论音学源流,由是誉望日隆。”词语解释:音伎 拼音:yīn jì
见“ 音技 ”。
词语解释:音技 拼音:yīn jì
亦作“ 音伎 ”。 伎,通“ 技 ”。音乐的技能。《后汉书·蔡邕传赞》:“苑囿典文,流悦音伎。” 李贤 注:“音技谓鼓琴吹笛之属也。”《隋书·音乐志下》:“时有 曹妙达 、 王长通 、 李士衡 、 郭金乐 、 安进贵 等,皆妙絶弦管,新声奇变,朝改暮易,持其音技,估衒公王之间,举时争相慕尚。”词语解释:音效 拼音:yīn xiào
音响效果词语解释:音像 拼音:yīn xiàng
录音和录像。有时亦指录音和录像设备。《人民日报》1984.5.25:“ 港 澳 和国外唱片商人入境后大量录制文艺节目现象经常发生,国内文艺音像制品的管理也存在不少问题。”词语解释:音值 拼音:yīn zhí
指人们实际发出或听见的语音,对音位而言。词语解释:音准 拼音:yīn zhǔn
音乐上指音高的准确程度。词语解释:音撇 拼音:yīn piě
按基准音的自然比,用不同方式调谐一个音所产生的音调误差(不应大于80∶81)
自然音阶中较大一个全音和较小一个全音之间的频率差,相应的频率比为81/80词语解释:音变 拼音:yīn biàn
对前后相邻的一个元音的读音的影响词语解释:音句 拼音:yīn jù
读音和断句。《晋书·庾亮传》:“读书无从受音句,顾问未尝遇君子。”词语解释:音意 拼音:yīn yì
犹音问。《南齐书·江斅传》:“ 褚渊 为卫军,重 斅 为人,先通音意,引为长史。加寧朔将军。”词语解释:音姿 拼音:yīn zī
话音与姿态。《南史·张畅传》:“音姿容止,莫不瞩目,见者皆愿为尽命。”词语解释:音技 拼音:yīn jì
亦作“ 音伎 ”。 伎,通“ 技 ”。音乐的技能。《后汉书·蔡邕传赞》:“苑囿典文,流悦音伎。” 李贤 注:“音技谓鼓琴吹笛之属也。”《隋书·音乐志下》:“时有 曹妙达 、 王长通 、 李士衡 、 郭金乐 、 安进贵 等,皆妙絶弦管,新声奇变,朝改暮易,持其音技,估衒公王之间,举时争相慕尚。”词语解释:音字 拼音:yīn zì
用以注音的同音或音近的汉字。 唐 张守节 《史记正义·论音例》:“然则先儒音字,比方为音。” 清 王鸣盛 《蛾术编·论反切所自始》:“ 郑康成 注‘六经’, 高诱 解《吕览》、《淮南》, 许慎 造《説文》, 刘熙 製《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词语解释:音指 拼音:yīn zhǐ
(1).言辞旨意。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吾时颇预末筵,亲承音指。”
(2).音乐所表现的旨趣。 宋 苏轼 《醉翁操》引:“节奏疎宕,而音指华畅。”词语解释:音声树 拼音:yīn shēng shù
传说中的树名。 唐 赵璘 《因话录·徵》:“都堂南门东道,有古槐垂阴至广。相传夜深闻丝竹之音,省中即有人入相者,俗谓之音声树。”词语解释:音声子 拼音:yīn shēng zǐ
鸟名。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鸟兽》:“音声子,鸟名,出 兴州 ,百舌之类也。”词语解释:音容宛在 拼音:yīn róng wǎn zài
声音容貌宛如就在眼前。多用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例如:人去楼空,音容宛在。词语解释:音域 拼音:yīn yù
指某一乐器或人声(歌唱)所能发出的最低音到最高音之间的范围。《文汇报》1992.9.4:“无论音域、音色、音响上传统口琴均无法与之相比。”词语解释:音容笑貌 拼音:yīn róng xiào mào
说话的声音,谈笑的神态。常用作怀念之词。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前去听讲也在这时候,但又并非因为他是学者,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所以直到现在,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 梁斌 《播火记》二:“ 严萍 送出门外,听着车声走远,心里想:亏得碰上他……眼前还闪着这位老人的音容笑貌。”词语解释:音型 拼音:yīn xíng
具有一定特性,能表达出某种情绪或意境的某种节奏类型。《人民日报》1973.5.7:“聆听了最富有 巴基斯坦 民间音乐气派的音调、音型、节奏和旋律。”《光明日报》1973.5.23:“虽然仍是刚才那首曲调的旋律线和节奏形式,但已变换了调式,使句首上行的音型增添了愤懑、悲痛的感情。”词语解释:音声人 拼音:yīn shēng rén
唐 代对官府乐人的总称。《新唐书·礼乐志十二》:“ 唐 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音乐》:“ 唐 每岁閲司农户容仪正者归太乐,与前代乐户,总名音声人。”词语解释:音景 拼音:yīn jǐng
音声与姿影。《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苟形声之翳没,虽音景其必藏。” 张铣 注:“音,响;景,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