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三问去声 [fèn,名分][yùn][jìn,走近,动词][名誉]忿[详注1][yùn]泿[详注2][yùn]


注1:拚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方问切,音奋。埽除之名。《礼·少仪》埽席前曰拚。《疏》拚是除秽,埽是涤荡。《仪礼·聘礼》不腆先君之祧,既拚以俟矣。
注2:斤 音靳。《尔雅·释训》明明斤斤,察也。《诗·周颂》斤斤其明。《传》斤斤,明察也。
首字词组
韵胜韵章韵味韵致韵格韵略韵腹 
韵语韵书韵叶韵友韵牒韵文韵脚 
韵度韵悠悠韵律韵人韵摄韵目韵母 
韵响韵调韵梅韵合韵尾韵学韵言 
韵诗韵流韵法韵令韵牌韵头韵藻 
韵磬韵士韵宇韵主韵类韵缬韵符 
韵句韵字韵白韵事韵部韵鼓韵牌匣子 

词语解释:韵胜  拼音:yùn shèng
犹高雅。 明 宋濂 《同虚山房记》:“ 若霖 ( 傅若霖 )恬淡而好读书,皦皦霞外,诚韵胜之士也。”
词语解释:韵语  拼音:yùn yǔ
指合韵律的文词。特指诗词。《宋书·谢弘微传》:“﹝ 谢混 ﹞尝因酣宴之餘,为韵语以奬劝 灵运 、 瞻 等。” 宋 苏轼 《朱寿昌梁武忏赞偈》:“乃以韵语,谐诸音律。” 清 黄景仁 《岁暮怀人》诗:“莫怪年来抛韵语,此生无分比文簫。”
词语解释:韵度  拼音:yùn dù
风韵气度。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阮浑 长成,风气韵度似父。” 宋 张震 《蓦山溪·春半》词:“小立背秋千,空悵望、娉婷韵度。” 明 宋濂 《王君墓志铭》:“时或赋诗以为乐,韵度閒旷,一如其人云。”
词语解释:韵响  拼音:yùn xiǎng
谓声音悠扬而响亮。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序:“云罕徐迴,鸣鐃韵响。”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白塔寺》:“珍鐸迎风而韵响,金顶向日而光辉。”
词语解释:韵诗  拼音:yùn shī
韵语,韵体诗(不同于一般诗,尤指感情深度较低者)
词语解释:韵磬  拼音:yùn qìng
琴名。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李汧公 雅好琴,常斫桐,又取漆桶为之,多至数百张,求者与之。有絶代者,一名‘响泉’,一名‘韵磬’,自宝于家。”参见“ 响泉 ”。
词语解释:响泉  拼音:xiǎng quán
古琴名。 唐 李绰 《尚书故实》:“ 李汧公 取桐孙之精者,杂缀为之,谓之百纳琴,用蜗壳为徽,其间三面尤絶异。通谓之响泉、韵磬,絃一上可十年不断。”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李汧公 镇 宣武 ,好琴、书。自造琴,取新旧桐材扣之,合律者裁而胶缀。所蓄二琴殊絶,其名‘响泉’、‘韵磬’者也。” 宋 苏轼 《破琴》诗叙:“度数形名本偶然,破琴今有十三絃。此生若遇 邢和璞 ,方信 秦 筝是响泉。”
词语解释:韵句  拼音:yùn jù
有韵律的文句。《书·大禹谟》“乃武乃文” 唐 孔颖达 疏:“諡法云:经纬天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经、传文武倒者,经取韵句,传以文重故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九:“ 宣徽 见他才思敏捷,韵句鏗鏘,心下大喜。”
词语解释:韵章  拼音:yùn zhāng
有韵的篇章。 唐 白居易 《池上篇》序:“视其粗成韵章,命为《池上篇》云尔。”
词语解释:韵书  拼音:yùn shū
分韵编排的字典。为写作诗、赋、词、曲者检索韵字之用。现存韵书,大都先分四声,再分韵部。凡同声调、同韵的字为一部,取其中一个字为标目,用反切注音。最早的韵书是 三国 魏 李登 《声类》、 晋 吕静 《韵集》,久已亡佚。 隋 陆法言 《切韵》,原书亦不传。 宋 陈彭年 等著《广韵》,分韵太繁,不便应试作诗之用。 金 人始并为一百零六韵,即后来所谓“平水韵”。 元 、 明 、 清 以来,文人作诗,都以“平水韵”为标准,沿用至今。
词语解释:韵悠悠  拼音:yùn yōu yōu
(1).声响舒缓悠扬。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二折:“到来日扑鼕鼕的征鼙慢凯,韵悠悠的角声哀。”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三折:“韵悠悠胡笳慢品,阿来来口打番言。” 明 杨文奎 《点绛唇·四时景》套曲:“韵悠悠歌着奇腔,按着宫商。”
(2).比喻香气飘散。 明 冯惟敏 《咏四美·手板》曲:“击玉敲金,移宫换羽……总不如韵悠悠彩袖香飘,斯琅琅宝剑声杂。”
词语解释:韵调  拼音:yùn diào
(1).气韵格调。 唐 王勃 《鞶鉴图铭》序:“句读曲屈,韵调高雅。”
(2).音调。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二赋情词悲壮,韵调鏗鏘,与歌诗何异?”
(3).引申为腔调。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四章:“ 二楞 合着 小机灵 的韵调说。”
词语解释:韵流  拼音:yùn liú
(1).音韵流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 安仁 轻敏,故锋发而韵流。”
(2).指诗人骚客。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至荐绅博雅,胜士韵流,好古之称,藉藉海内。”
词语解释:韵士  拼音:yùn shì
风雅之士。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不韵·碑祸》:“ 天圣 中,营浮图, 姜遵 在 永兴 ,悉取 汉 唐 碑之坚好者,以代砖甓。有县尉叩头争之,继之以泣, 遵 怒,并劾去之。此县尉定是韵士,惜史逸其名。” 清 李瀚 《秋怀》诗:“佳人拾翠游三竺,韵士调弦醉六桥。”《冷眼观》第二十回:“若要他竟自美人已归 沙吒利 ,那时我就韵士徒充没罪军了。”
词语解释:韵字  拼音:yùn zì
韵脚用字。亦指诗词之类的韵文。 宋 刘子翚 《汴京纪事》诗之十一:“一时风物堪魂断,机女犹挑韵字纱。”
词语解释:韵味  拼音:yùn wèi
亦作“韵味”。
(1).风味;情趣。《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 士真 ﹞心中虽是喜欢,觉得没些韵味。”《新民晚报》1992.10.1:“这套很有 中国 文化韵味的丛书,是亏本书。”
(2).犹神态。 欧阳山 《三家巷》三一:“整体看来,在那诚恳和俊俏的丰采之中,微露风霜折磨的韵味,使他格外动人。”
词语解释:韵叶  拼音:yùn yè
标韵字的叶形竹、木片。供作诗定韵之用。 清 钮琇 《觚賸续编·奇觚》:“ 长兴 朱羲人 ,好古之士也。筑一精室,名‘鳩柴’。列於室者,酒筹、韵叶、茗椀、食箸,多取诸竹木自然之质。”
词语解释:韵律  拼音:yùn lǜ
亦作“韵律”。
(1).声韵和节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引申为音响的节奏规律。《旧唐书·元稹传》:“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 叶圣陶 《游了三个湖》:“听湖波拍岸,挺单调,可是有韵律。”
(2).指某些物体运动的均匀的节律。 叶圣陶 《倪焕之》十五:“她的肩背有韵律地波动着。”
词语解释:韵梅  拼音:yùn méi
宋 时对植物果实的雅称。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六:“ 宣和 间,衣著曰韵纈,果实曰韵梅。”
词语解释:韵法  拼音:yùn fǎ
指韵文用韵的法则。 明 宋濂 《评浦阳人物·文学·元处士吴莱》:“问其作赋之法,则谓有音法,欲其倡和闔闢;有韵法,欲其清浊谐协。”
词语解释:韵宇  拼音:yùn yǔ
犹器量,气度。《文选·王俭〈褚渊碑文〉》:“韵宇弘深,喜愠莫见其际。” 刘良 注:“韵宇,犹器量也。”
词语解释:韵白  拼音:yùn bái
(1).戏曲念白的一种。同京( 北京 )白、苏( 苏州 )白等相对。大抵以中州韵为读音、咬字、归韵的标准,四声调值也有特定规律,因而节奏感和音乐性较强。传统戏曲中正面人物和身分较高的人物多念韵白。
(2).戏曲中句子整齐押韵的道白。
词语解释:韵致  拼音:yùn zhì
亦作“韵致”。 气韵情致。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妓女·杜韦》:“即 韦 韵致故在,亦憔悴无復人理矣。” 清 侯方域 《倪云林十万图记》:“宗伯常云: 云林 画, 江 东以有,无论清俗,其韵致超絶,当在 子久 、 山樵 之上。” 巴金 《利娜·第十七封信》:“我的美丽,我的韵致,甚至我的生命都献给那个理想,献给革命了。”
词语解释:韵友  拼音:yùn yǒu
花中十友中指荼蘼。
词语解释:韵人  拼音:yùn rén
犹雅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此间实少韵人,可以佐副大使酒政。”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文艺》:“千古来韵事韵人,未有出於此者。”
词语解释:韵合  拼音:yùn hé
和谐,协调。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术解》“ 荀勖 善解音声” 刘孝标 注引 晋 荀绰 《晋后略》:“诸郡舍仓库,或有 汉 时故鐘,以律命之,皆不叩而应,声响韵合,又若俱成。”《云笈七籤》卷七:“灵音韵合,玉朗禀真。”
词语解释:韵令  拼音:yùn lìng
(1).词牌名。
(2).泛指词曲。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六:“ 宣和 间,衣著曰韵纈,果实曰韵梅,词曲曰韵令。”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三:“ 宣和 间,市井竞唱韵令。”
词语解释:韵主  拼音:yùn zhǔ
明 中叶以后,盛行等韵之学。 北京 衍法 、 山西 五台 、 四川 峨眉 、 河南 伏牛 、 浙江 普陀 等山寺皆有韵主和尚,以唱韵开悟学僧,时称小悟门,与参禅之大悟门并列。 安徽 黄山 僧 普门 、 语拙 、 虚谷 师承等韵之学,相继为韵主教授师。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 虚谷大师 ﹞尝受等韵之学于 语拙 韵主,韵主 真定 鉅鹿县 人,为 黄山 第二代教授师。”
词语解释:韵事  拼音:yùn shì
风雅之事。《儒林外史》第三十回:“花酒陶情之餘,復多韵事。”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文艺》:“听其自製自歌,则是名士佳人,合而为一,千古来韵事韵人,未有出於此者。”
词语解释:韵格  拼音:yùn gé
(1).气韵风格。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二:“造语皆工,得句皆奇,但韵格不高。” 明 袁宏道 《村居杂题》诗之一:“老松饶韵格,屋底近千株。”
(2).指音韵格律。 清 姚莹 《论诗绝句》之二六:“君看韵格工腴甚,莫作寒巖槁木僧。”
词语解释:韵牒  拼音:yùn dié
指写有联句的竹简。《类说》卷六引 唐 段成式 《庐陵官下记》:“予以坐客联句互送为烦,乃取斑竹以白金络首如茶荚,以递送联句……好韵不僻者,书於竹简,谓之韵牒。”
词语解释:韵摄  拼音:yùn shè
等韵学家把韵腹和韵尾相同或相近的韵归并为一类,称“韵摄”。如《四声等子》《广韵》平声东冬锺、上声董肿、去声送宋用、入声屋沃烛等十一韵统括为一摄,把二百零六韵归并为十六摄。
词语解释:韵尾  拼音:yùn wěi
指韵母的收尾部分。参见“ 韵母 ”。
词语解释:韵母  拼音:yùn mǔ
汉语字音中声母、字调以外的部分。旧称为韵。韵母又可以分成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三部分。如“娘”niáng的韵母是iang,其中i是韵头,a是韵腹,ng是韵尾。每个韵母一定有韵腹,韵头和韵尾则可有可无。如“大”dà的韵母是a,a是韵腹,没有韵头、韵尾;“瓜”guā的韵母是ua,其中u是韵头,a是韵腹,没有韵尾;“刀”dāo的韵母是ao,其中a是韵腹,o是韵尾,没有韵头。
词语解释:韵牌  拼音:yùn pái
标有诗韵的牌子。供作诗限韵之用。《红楼梦》第三七回:“又要了韵牌匣子过来,抽出‘十三元’一屉。”
词语解释:韵类  拼音:yùn lèi
指韵母的类别。古代韵书的单位“韵”,一个韵可再分为一至几个韵类。 清 陈澧 《〈切韵考〉序》:“又取切语下字繫联之,每韵或一类或二类或三类四类。”
词语解释:韵部  拼音:yùn bù
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在一起成为一部。如《广韵》分韵为二百零六部,《平水韵》分为一百零六部,《中原音韵》分为十九部。
词语解释:韵略  拼音:yùn lüè
指诗文的用韵。 晋 葛洪 《抱朴子·文行》:“若夫翰迹韵略之广逼,属辞比义之妍蚩,源流至到之修短,韞藉汲引之深浅,其悬絶也,虽天外毫内,不足以喻其辽邈。其相倾也,虽三光熠燿,不足以方其巨细。”
词语解释:韵文  拼音:yùn wén
指有韵的文体。与散文相对。如诗、赋、词、曲和有韵的颂、赞、箴、铭、哀、诔等。 章炳麟 《文学说例》:“韵文完具而后有散文,史诗功善而后有戏曲。”
词语解释:韵目  拼音:yùn mù
韵书中韵部的标目。如诗韵上平声的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
词语解释:韵学  拼音:yùn xué
即音韵学。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自 沉约 增崇韵学,其论文则曰:‘欲使宫羽相变,低昂殊节。’”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歌舞》:“至於身在青云,有率吏临民之责者,更宜洗涤方音,讲求韵学。”参见“ 音韵学 ”。
词语解释:音韵学  拼音:yīn yùn xué
语言学的一个部门,研究语音结构和语音演变。也称声韵学。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一》:“音韵之学,自 沉约 为四声,及 天竺 梵学入中国,其术渐密。” 清 皮锡瑞 《经学历史·经学复盛时代》:“小学兼声音故训, 宋 吴棫 、 明 陈第 讲求古音,犹多疏失。 顾炎武 《音学五书》,始返於古, 江 ( 江永 )、 戴 ( 戴震 )、 段 ( 段玉裁 )、 孔 ( 孔广森 ),益加阐明。是为音韵之学。” 罗常培 《〈汉语音韵学导论〉绪论》:“汉语音韵学即辨析汉字声、韵、调之发音及类别,并推迹其古今流变者也。”
词语解释:韵头  拼音:yùn tóu
又称介音。某些韵母的组成部分,是介于声母和韵腹之间的高元音。参见“ 韵母 ”。
词语解释:韵母  拼音:yùn mǔ
汉语字音中声母、字调以外的部分。旧称为韵。韵母又可以分成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三部分。如“娘”niáng的韵母是iang,其中i是韵头,a是韵腹,ng是韵尾。每个韵母一定有韵腹,韵头和韵尾则可有可无。如“大”dà的韵母是a,a是韵腹,没有韵头、韵尾;“瓜”guā的韵母是ua,其中u是韵头,a是韵腹,没有韵尾;“刀”dāo的韵母是ao,其中a是韵腹,o是韵尾,没有韵头。
词语解释:韵缬  拼音:yùn xié
宋 时对衣着的雅称。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六:“ 宣和 间,衣著曰韵纈。”
词语解释:韵鼓  拼音:yùn gǔ
敲鼓声。 北周 萧撝 《上莲山》诗:“沙崩闻韵鼓,霜落候鸣钟。”
词语解释:韵腹  拼音:yùn fù
指韵母中的主要元音。参见“ 韵母 ”。
词语解释:韵母  拼音:yùn mǔ
汉语字音中声母、字调以外的部分。旧称为韵。韵母又可以分成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三部分。如“娘”niáng的韵母是iang,其中i是韵头,a是韵腹,ng是韵尾。每个韵母一定有韵腹,韵头和韵尾则可有可无。如“大”dà的韵母是a,a是韵腹,没有韵头、韵尾;“瓜”guā的韵母是ua,其中u是韵头,a是韵腹,没有韵尾;“刀”dāo的韵母是ao,其中a是韵腹,o是韵尾,没有韵头。
词语解释:韵脚  拼音:yùn jiǎo
韵文句末押韵的字。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已落重收》:“不止题目,向有人赋次韵脚亦同。”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至 开元 二年, 王邱 员外知贡举,试旗赋,始有八字韵脚,所谓‘风日云野,军国清肃’。”《红楼梦》第三七回:“若遇见容易些的题目韵脚,我们也随便做一首。”
词语解释:韵母  拼音:yùn mǔ
汉语字音中声母、字调以外的部分。旧称为韵。韵母又可以分成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三部分。如“娘”niáng的韵母是iang,其中i是韵头,a是韵腹,ng是韵尾。每个韵母一定有韵腹,韵头和韵尾则可有可无。如“大”dà的韵母是a,a是韵腹,没有韵头、韵尾;“瓜”guā的韵母是ua,其中u是韵头,a是韵腹,没有韵尾;“刀”dāo的韵母是ao,其中a是韵腹,o是韵尾,没有韵头。
词语解释:韵言  拼音:yùn yán
亦作“韵言”。 有韵的文辞。 清 刘熙载 《艺概·诗概》:“以辩才三昩而为韵言,固宜其舌底澜翻如是。” 章炳麟 《文学说例》:“ 中山王 泣乐对,语皆耦立,復施韵言,酒次讌谈,亮非如是。”
词语解释:韵藻  拼音:yùn zǎo
有韵律的词语。多指诗词。 清 刘大櫆 《〈海日楼诗〉序》:“ 慈谿 周君 东五 ,自负其气,浩然而莫御,窅然而深藏,读书穿贯今古,以流为韵藻,卓犖辉光,称其胸中之志意。”
词语解释:韵符
标注韵母的符号
词语解释:韵牌匣子
近体诗所用之诗韵,即平水韵。将韵字做成小牌,置于匣内并按韵部分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