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代汉语字典本字分属于多个韵部: 歌韵 平声 偏颇,形词 哿 韵 上声 稍也,副词 颇拼音:
 pō 繁体或异体字:頗 作副词时属 哿韵,另见歌 韵
 
 
頗 pō〈副〉 
略微;稍颇通诸子百家之书。——《史记·贾生列传》周以来乃颇可著。——《史记·三代世表》山界颇开。——《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又如:颇识几字,颇可(稍可);颇有用;颇败(稍微击败);颇采(稍稍采用);颇脱(时或,间或);颇讥(略有讥刺)很;甚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又如:颇颇(很是;甚是);颇为出色;颇多;颇少;颇佳;颇甚(极甚);颇为得体(甚为切当)不可。通“叵” 。如:颇奈(颇耐。可憎,可恨。同叵耐);颇我(我是彼非) 康熙字典頗
 《唐韻》《集韻》《韻會》滂禾切《正韻》普禾切,𠀤音坡。 《玉篇》不平也,偏也。《書·洪範》無偏無陂。《釋文》舊本作頗,音普多反。《又》人用側頗僻,民用僭忒。《傳》在位不敦平,則下民僭差。又《多方》爾乃惟逸惟頗,大遠王命。《韻補》古義字皆音俄,周官註亦音俄,故古文尚書本作無偏無頗,遵王之義,以叶俄音。唐明皇以義字今音爲又,攺頗爲陂,以从今音,古音遂湮滅矣。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普火切,音叵。 《博雅》少也。又差多曰頗多,良久曰頗久,多有曰頗有。《史記·叔孫通傳》臣願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又《廣韻》《集韻》𠀤普過切,音破。 《集韻》偏也。一曰疑辭。又《集韻》蒲麋切,音皮。 薳頗,楚人名,見左傳。考證:〔《韻補》唐明皇以義字今音爲叉〕謹按文義叉改又。〔《釋名》少也。〕謹按語出博雅,今將釋名改爲博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