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首字词组
颊舌颊辅颊腮颊权颊肩颊胲颊上三毫颊上三毛
颊颧颊车颊肌颊涡颊囊颊适颊带颊食

词语解释:颊舌  拼音:jiá shé
口舌言语。比喻口辩才能。 南朝 梁武帝 《责贺琛敕》:“欺罔朝廷,空示颊舌。”《旧唐书·刘迺传》:“龙吟武啸,诚希声也,若尚颊舌之感,必下於蛙黽。” 明 李贽 《列众僧职事》:“今 常融 既与众师父商议,分定职守,自然清净无事,可省颊舌之劳矣。”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一:“亦且截截諞言,夸清班于颊舌。”
词语解释:颊颧  拼音:jiá quán
见“ 颊权 ”。
词语解释:颊权  拼音:jiá quán
亦作“ 颊颧 ”。 颧骨。 唐 韩愈 《送僧澄观》诗:“有僧来访呼使前,伏犀插脑高颊权。” 宋 孔武仲 《赋码碯笛》诗:“ 弘农 学士九尺长,颊颧山起鬢髯张。”
词语解释:颊辅  拼音:jiá fǔ
(1).口两旁的肌肉。亦指面颊。《左传·僖公五年》“辅车相依” 晋 杜预 注:“辅,颊辅。” 宋 黄庭坚 《次韵时进叔二十六韵》:“大儿胜衣冠,小儿丰颊辅。”
(2).指脸的两侧和颊骨。 宋 陆游 《龋齿》诗:“昨莫作尤剧,颊辅相钩联。”
词语解释:颊车  拼音:jiá chē
(1).牙下骨,载齿的腭骨。《释名·释形体》:“颐,养也,动於下,止於上,上下咀物,以养人也。或曰颊车,亦所以载物也。”《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周身名位骨度》“颊车”注:“颊车者,下牙床骨也。总载诸齿,能咀食物,故名颊车。” 章炳麟 《新方言·释形体》:“颊车或曰鼸车,借鼸为之説,曰:鼸鼠之食积於颊,人食似之,故取名也。”
(2).针灸穴位名。在耳下曲颊端近前八分,陷中。《灵枢经·经脉》:“循颊车上耳前。”《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头部主病针灸要穴歌》:“颊车落颊风自痊。”注:“颊车穴,治落颊风,落颊风者,下頦脱落也。”
(3).犹牙慧。《南齐书·高逸传·顾欢》:“经云,戎气强獷,乃復略人颊车邪?”
词语解释:颊腮  拼音:jiá sāi
亦作“ 颊腮 ”。 即腮帮子。两颊的下半部。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一折:“你待赚鰲鱼钓颊顋,怎想与 刘伶 粧布袋。” 叶圣陶 《倪焕之》十:“他的脸作紫褐色,额角,颊腮,眼眶,耳朵,都叫人感觉异常饱满。”
词语解释:颊肌  拼音:jiá jī
脸两旁的肌肉。指面颊。 汉 王充 《论衡·自纪》:“人面色部七十有餘,颊肌明洁,五色分别,隐微忧喜,皆可得察,占射之者,十不失一。”
词语解释:颊权  拼音:jiá quán
亦作“ 颊颧 ”。 颧骨。 唐 韩愈 《送僧澄观》诗:“有僧来访呼使前,伏犀插脑高颊权。” 宋 孔武仲 《赋码碯笛》诗:“ 弘农 学士九尺长,颊颧山起鬢髯张。”
词语解释:颊涡  拼音:jiá wō
酒涡。 清 黄景仁 《醉太平·夏夜闻邻院歌声》词之二:“灯前眼波,尊前颊涡。也曾题遍香罗,唤当筵唱过。”
词语解释:颊肩  拼音:jiá jiān
敛身。《文选·潘岳〈射雉赋〉》:“望黶合而翳皛,雉脥肩而旋踵。” 徐爰 注:“人敛身谓之脥肩。”
词语解释:颊囊  拼音:jiá náng
仓鼠等啮齿动物和猿猴的口腔内两侧的囊状构造,用来暂时贮存食物。也叫颊嗛(jiáqiǎn)。
词语解释:颊胲  拼音:jiá hǎi
面颊。《汉书·东方朔传》:“臣观其臿齿牙,树颊胲,吐脣吻,擢项颐,结股脚,连脽尻,遗蛇其迹,行步偊旅,臣 朔 虽不肖,尚兼此数子者。” 颜师古 注:“颊肉曰胲。”
词语解释:颊适  拼音:jiá shì
谓和颜悦色。《庄子·渔父》:“不择善否,两容颊适。” 成玄英 疏:“善恶二边,两皆容纳,和颜悦色。” 陆德明 释文:“善恶皆容,颜貌调适也。颊或作颜。”
词语解释:颊上三毫  拼音:jiá shàng sān háo
同“ 颊上三毛 ”。 清 张岱 《石匮书自序》:“至其论赞,则淡淡数语,非颊上三毫,则睛中一画。” 清 史震林 《西清散记》卷一:“幼闻故老传先生( 史湘浦 )軼事,可异焉。颊上三毫,匪遂正相,而神以传也。”
词语解释:颊带  拼音:jiá dài
马龙头上由顶部两侧下来连接马衔或鼻带的皮条
词语解释:颊上三毛  拼音:jiá shàng sān máo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巧艺》:“ 顾长康 画 裴叔则 ,頬上益三毛。人问其故? 顾 曰:‘ 裴楷 儁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后遂用作典故。以“颊上三毛”比喻文章或图画的得神之处。 清 李渔 《意中缘·卷帘》:“待画箇岭上孤松,当做颊上三毛。” 清 毛际可 《〈今世说〉序》:“盖笔墨灵雋,得其神似,所谓颊上三毛者也。”
词语解释:颊食  拼音:jiá shí
谓暴食而致病。《敦煌曲子词·定风波》:“颊食伤寒脉沉迟,时时寒热破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