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支平声 姿[wéi,施为][cuī shuāi][饥渴][cī,参差][順遷也][léi][mí][跨马,动词][yí][治国][méi mí][chí shi][详注1][chuí zhuī][chí][地方古音,读同之。][yí][详注2][zī][详注3][zī][详注4][yí][dī][音兹。《诗·小雅》或耘或耔。沈重读。][qī][lí][huī][详注5][繁殖][huī suī][sī][盱眙,縣名。][音驰。《说文》趍赵,久也。][音夷。義同。][qí]觿[bēi][xī][shī][chí][详注6][pī][cí][zī][通黴][ní][梓也][wēi][详注7][详注8][qí][克也,任也][zhī zī][lí][音靡][ér][lí][tí][zuī][yí][pī][guī][详注9][lí][详注10][木名。][详注11][huī][音雌。嵾嵯,山不齐貌。通作参差。或作嵯。][qí][详注12][详注13][chí][ní][qí][wēi][详注14]乿


注1:齐 《正韻》津私切,音貲。《論語》攝齊升堂。孔安國曰:衣下曰齊。
注2:犁 《广韵》力脂切《集韵》《韵会》良脂切,音梨。《广韵》牛驳。《论语》犁牛之子。《注》犁杂文。
注3:比 音毗。和也。一曰次也。比邻,犹并邻。《杜甫诗》不教鹅鸭恼比邻。
注4:氂 犛牛尾也。又長毛也。《後漢·岑彭傳》岑熙遷魏郡太守,輿人歌之曰:狗吠不驚,足下生氂。《註》氂,長毛也。犬無追吠,故足下生氂。
注5:居 音基。语助辞。《礼·檀弓》公仪仲子之丧,舍其孙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闻也。《注》怪之之辞,犹言何故也。一说何居,犹言此义何处。居读如字,不必改音基。《集韵》通作其。
注6:蠡 邻知切,音离。《史记·匈奴传》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
注7:剂 《说文》齐也。从刀,齐声。《尔雅·释言》剂,翦齐也。《疏》齐截也。《周礼·地官·司市》以质剂结信而止讼。《注》质剂,谓两书一札而别之也。若今下手书,言保物要还矣。《疏》质剂谓券书。恐民失信,有所违负,故为券书结之,使有信也。大市以质,小市以剂,故知质剂是券书。汉时下手书,即今画指券,与古质剂同也。
注8:台 《唐韵》与之切《集韵》《韵会》盈之切《正韵》延知切,音怡。《尔雅·释诂》台,我也。《又》予也。《书·禹贡》祇台德先。《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又《说文》悦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唐尧逊位,虞舜不台。 又《扬子·方言》养也,晋卫燕魏曰台。又失也,宋鲁之閒曰台。
注9:箠 音垂。竹名。《张衡·南都赋》其竹则筱簳、箛箠。又音追,竹节也。
注10:鑴 《广韵》许规切《集韵》《韵会》翾规切,音隓。《广韵》大钟。《集韵》鼎属。一曰日旁气。《周礼·释文》郑康成读。
注11:萑 音鵻。《说文》草多貌。 又草名。茺蔚也。《尔雅·释草》萑蓷。《注》茺蔚,又名益母。 又《集韵》枲未沤者。
注12:梩 音釐。《廣韻》徙土轝也。《周禮·地官·鄕師註》梩或云揷,或云鍬。
注13:荠 才資切,音疵。《采薺》,逸《詩》篇名。《周禮·春官·樂師》趨以采薺。又通茨。
注14:锜 音奇。《广韵》凿属。《集韵》釜属。《诗·豳风》又缺我锜。《传》凿属曰锜。《释文》锜,巨宜反。韩诗云:木属。
共91,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饥寒饥火饥苦饥倦饥俭饥沴饥棘饥饱劳役
饥肠饥雷饥岁饥坑饥僝饥溃饥惫饥扰
饥渴饥驱饥瘦饥劳饥嗛饥虺饥德饥慌
饥食饥羸饥虚饥窘饥黎饥驱叩门饥弊饥不遑食
饥馑饥荒饥劬饥枯饥约饥馑荐臻饥驱叩门饥不暇食
饥民饥穷饥疫饥莩饥疲饥寒交凑饥餐渴饮饥不欲食
饥冻饥氓饥乏饥附饥疠饥匮饥饿线饥不择食
饥饿饥溺饥凶饥穰饥流饥寒交迫饥餐渴饮饥切
饥色饥馁饥歉饥厄饥火烧肠饥国饥敝饥冻交切
饥年饥殍饥困饥乱饥焰中烧饥枵饥毙饥仓

词语解释:饥寒  拼音:jī hán
(1).飢饿寒冷。《国语·周语下》:“然则无夭昏札瘥之忧,而无飢寒乏匱之患,故上下能相固以待不虞。” 唐 杜甫 《莫相疑行》:“往时文彩动人主,此日飢寒趋路旁。” 殷夫 《我们的诗》:“我们不应忍飢寒,我们不应受蹂躏,我们是世界的主人。”
(2).指飢饿寒冷的人。 宋 苏轼 《徐州谢奖谕表》:“既蠲免其赋调,又饮食其飢寒。”
(1).飢饿寒冷。饥,通“ 飢 ”。 清 顾炎武 《顾与治诗》:“士之生而失计,不能取舍,至有负郭数顷,不免饥寒以死。”
(2).指飢寒交迫的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饥寒之不恤,谁遑其后?”
词语解释:饥肠  拼音:jī cháng
飢饿的肚子。 宋 陆游 《贫甚戏作绝句》之三:“飢肠雷动寻常事,但误生臺两鹊来。” 陈毅 《忆江南·赣南游击词》:“天将午,飢肠响如鼓。”
飢饿的肚子。饥,通“ 飢 ”。 唐 韩愈 《月蚀诗效玉川子作》:“婪酣大肚遭一饱,饥肠彻死无由鸣。”亦指饿着肚子。 宋 梅尧臣 《送苏子美》诗:“ 庐岳 趣最幽,饥肠看瀑布。”
词语解释:饥渴  拼音:jī kě
(1).腹饿口渴。《诗·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苟无飢渴。”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此蛇所以致鸟雀而捕之者,今留付汝,幸善饲之,勿令飢渴。” 艾青 《春》诗:“而这古老的土地呀,随时都像一只飢渴的野兽,舐吮着年轻人的血液,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2).比喻期望殷切,如飢似渴。《孔丛子·公仪》:“君若飢渴待贤,纳用其谋,虽蔬食水饮, 伋 亦愿在下风。” 清 李渔 《风筝误·遣试》:“小生方在惊疑之际,彼妇正在飢渴之中。” 郭沫若 《洪波曲》第五章二:“对于飢渴着胜利的老百姓,即使小败已经就是好消息了,何况还是‘大捷’。”
(1).腹饿口渴。饥,通“ 飢 ”。《商君书·战法》:“民倦且饥渴。”
(2).比喻期望殷切,如飢似渴。 宋 曾巩 《到亳州与南京张宣徽启》:“始敢通牋记参候之礼,庶几将心诚饥渴之勤载省孤蒙。”
词语解释:饥食  拼音:jī shí
充飢之食。 唐 韩愈 《谢自然诗》:“寒衣及飢食,在纺绩耕耘。”
词语解释:饥馑  拼音:jī jǐn
灾荒,庄稼收成很差或颗粒无收。飢,通“ 饥 ”。《史记·货殖列传》:“地埶饶食,无飢饉之患。” 宋 苏轼 《送孙勉》诗:“是时累飢饉,尝苦盗贼变。”一本作“ 饥饉 ”。
灾荒。庄稼收成很差或颗粒无收。《诗·小雅·云汉》:“天降丧乱,饥饉降臻。” 宋 司马光 《苦雨》诗:“连年困饥饉,此际庶和熟。” 艾青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
词语解释:饥民  拼音:jī mín
(1).荒年无食之民。飢,通“ 饥 ”。《后汉书·袁术传》:“加天旱岁荒,士民冻馁, 江 淮 閒相食殆尽。时 舒仲应 为 术 沛 相, 术 以米十万斛与为军粮, 仲应 悉散以给飢民。”《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 关 内旱,飢民多卖子以接衣食。”
(2).指挨饿的人。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七:“和城内费了种种的交涉,在十月初头,便有开城放出飢民的事。”
荒年无食之民。《东观汉记·邓禹传》:“今 长安 饥民,孰不延望?”《清史稿·食货志一》:“ 魏裔介 亦请饥民转徙,得入籍占田。”
词语解释:饥冻  拼音:jī dòng
飢饿寒冷。《汉书·赵充国传》:“ 先零羌 精兵今餘不过七八千人,失地远客,分散飢冻。”《三国志·魏志·毌丘俭传》:“诚使二贼不灭,士民飢冻,虽崇美宫室,犹无益也。”
飢饿寒冷。饥,通“ 飢 ”。 唐 杜甫 《别赞上人》诗:“天长关塞寒,岁暮饥冻逼。”
词语解释:饥饿  拼音:jī è
(1).肚子很空,想吃东西。《管子·重令》:“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飢饿之色。”《汉书·高帝纪》:“民以飢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古今小说·陈希夷四辞朝命》:“若没有这蛰法,睡梦中腹中飢饿,肠鸣起来,也要醒了。” 秦牧 《长河浪花集·中国红场的旗帜》:“年年闹荒,逃荒的农民像一支飢饿洪流似的,时常穿州过省地跑动着。”
(2).指歉收。飢,通“ 饥 ”。 汉 荀悦 《汉纪·文帝纪上》:“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物力必匱。且岁有飢饿,天之常行。”
(1).肚子很空,想吃东西。饥,通“ 飢 ”。《东观汉记·邓禹传》:“军士饥饿,皆食枣菜。” 宋 曾巩 《叙盗》:“有饥饿之迫,无乐生之情。”
(2).指饥饿的人。《吕氏春秋·长攻》:“义兵不攻服,仁者食饥饿。”
词语解释:饥色  拼音:jī sè
飢饿的面色。《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举头忽见一人,行步獐狂,精神愰惚,面带飢色,腰剑而行。”
飢饿的面色。饥,通“ 飢 ”。《晏子春秋·谏上十四》:“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 宋 秦观 《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诗:“道山虽云佳,久寓有饥色。”
词语解释:饥年  拼音:jī nián
荒年。 唐 沉亚之 《喜子传》:“ 喜子 者,饥年女子小字也,且困时,蒙活於估人 刘承 家女使。”
词语解释:饥火  拼音:jī huǒ
难忍的飢饿感。 唐 白居易 《旱热》诗之二:“壮者不耐飢,飢火烧其肠。” 郭沫若 《前茅·哀时古调》:“ 嵇康 对日抚鸣琴,腹中飢火正熊熊。”
难忍的飢饿感。饥,通“ 飢 ”。《剪灯新话·三山福地志》:“予应为饥火所恼,不暇记前事耳。”
词语解释:饥雷  拼音:jī léi
飢饿时腹鸣有声。饥,通“ 飢 ”。 宋 韩驹 《次韵何文缜种竹》:“坐诵 东坡 食无肉,诗肠日午转饥雷。”
词语解释:饥驱  拼音:jī qū
指为衣食而奔忙。语本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此行谁使然?似为飢所驱。” 清 唐孙华 《送王诵侯之官成都》诗:“我因飢驱走乞食,泥涂蹴蹋疲青驴。” 清 沉起凤 《谐铎·穷士扶乩》:“ 吴中 马颠 ,能诗,工词曲,而名不出里巷,飢驱潦倒。”
为飢饿所驱使。谓为衣食而奔忙。饥,通“ 飢 ”。语本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此行谁使然?似为飢所驱。” 胡怀琛 《赠陈蜕庵先生》诗:“先生买棹作南旋,我因饥驱困市廛。”
词语解释:饥羸  拼音:jī léi
(1).飢饿瘦弱。 宋 苏轼 《密州祭常山文》之四:“而飢羸之民,将转于沟壑,其可不一救之?” 清 龚鼎孳 《蠲租行追同元次山舂陵行韵》:“新餉五百万,剜肉疗飢羸。”
(2).指飢饿瘦弱之民。 唐 魏徵 《为李密檄荥阳守郇王庆文》:“今者屯营 巩 洛 ,开发太仓,賑恤飢羸,咸从充徤。”
飢饿瘦弱。饥,通“ 飢 ”。 宋 苏轼 《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若必不信,方且重復检按,则饥羸之民,索之於沟壑间矣。”
词语解释:饥荒  拼音:jī huāng
庄稼收成很差或颗粒无收。飢,通“ 饥 ”。 汉 贾谊 《新书·无蓄》:“世之有飢荒,天下之常也。”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蔡婆埋冤五娘》:“奴家自从丈夫去后,屡遭飢荒,衣衫首饰尽皆典卖,家计萧然。”
(1).谷物、果子等歉收或没有收成。《逸周书·文傅》:“天有四殃,水旱饥荒。”按,《尔雅·释天》:“穀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饉,果不熟为荒。”
(2).泛指庄稼收成很差或颗粒无收。《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昔饥荒之世,当有利其数升米者。”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洛阳染工见冤鬼》:“﹝ 李 ﹞曰:‘某于 晋 末饥荒之岁,家贫,祇有一两钱。’”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今年夏天雨水少,你们也几乎闹了一回饥荒。”
(3).犹亏空。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二:“他租不到好地种,还不清拉下的饥荒。”《人民文学》1981年第8期:“穷得趔趄,让大伙替你背饥荒。”
(4).犹麻烦,纠纷。《红楼梦》第十六回:“他为 香菱儿 不能到手,和姨妈打了多少饥荒。” 老舍 《四世同堂》十三:“在城亡国危之际,家庭里还闹什么饥荒呢。”
词语解释:饥穷  拼音:jī qióng
飢饿困穷。《后汉书·班超传》:“但当收穀坚守,彼飢穷自降,不过数十日决矣。”《三国志·魏志·董卓传》:“飢穷稍甚,尚书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飢死墙壁间。”
词语解释:饥氓  拼音:jī méng
荒年无食的游民。《明史·杨鹤传》:“大吏闻恶贼,曰:‘此饥氓,徐自定耳。’”
词语解释:饥溺  拼音:jī nì
比喻生活痛苦。语本《孟子·离娄下》:“ 禹 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 稷 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元 杨载 《次韵虞彦高游阳明洞》:“不妨山水乐吾乐,岂有飢溺忧民忧。” 太平天囯 洪秀全 《谕苏省及所属郡县四民诏》:“爷哥朕幼坐 天京 ,救民涂炭拯民生,民有飢溺朕飢溺,痌瘝在抱秉至情。”
词语解释:饥馁  拼音:jī něi
(1).飢饿。《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夫轻忍飢馁之患,而必全壶餐,是将不以 原 叛。” 唐 韩愈 孟郊 《斗鸡联句》:“裂血失鸣声,啄殷甚飢馁。”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吃糠》:“怎的把糠来救得人飢馁?”
(2).指飢饿的人。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水旱不调,年穀不登,人民飢乏,道荐飢馁。”
飢饿。饥,通“ 飢 ”。《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五年》:“山路隘险,鱼贯而出,风雪晦冥,文武饥馁。” 谢树琼 《咏怀》:“腹中虽饥馁,饮啄犹自閒。”
词语解释:饥殍  拼音:jī piǎo
亦作“ 飢莩 ”。
(1).极其飢饿。《三国志·蜀志·许靖传》:“漂薄风波,絶粮茹草,飢殍荐臻,死者大半。”
(2).饿死者。 清 褚人穫 《坚瓠补集·李桢像赞》:“ 正德 五年, 关 下大水,飢莩载涂。” 郭沫若 《蜩螗集·司派狂》:“同是中华好儿女,谁宁飢莩倒路旁?”
极其飢饿。饥,通“ 飢 ”。《旧唐书·德宗纪上》:“本其所以,罪实在予,万姓何辜,重罹饥殍。”
词语解释:饥苦  拼音:jī kǔ
饥荒困苦。 清 姚燮 《哀雁》诗:“海上之雁尔何来,上飞下飞相徘徊?自云朔方岁饥苦,欲托残生到南土。”
词语解释:饥岁  拼音:jī suì
荒年。《孟子·梁惠王下》:“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凶年饥岁,流者填道,死者相枕。”
词语解释:饥瘦  拼音:jī shòu
飢饿瘦弱。 清 唐孙华 《闻张二星若讣》诗之一:“后死独怜吾尚在,反缘飢瘦得清安。”
词语解释:饥虚  拼音:jī xū
(1).犹饥荒。飢,通“ 饥 ”。《后汉书·左雄传》:“今 青州 飢虚,盗贼未息,民有乏絶,上求稟贷。”
(2).谓腹中空虚而飢饿。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飢虚,起行盗食。”
腹中空虚而飢饿。饥,通“ 飢 ”。喻指殷切期待,如飢似渴。《三国志·魏志·邴原传》“ 太祖 征 吴 , 原 从行,卒” 裴松之 注引 晋 杜笃 《邴原别传》:“贤者诚难测度!孤谓君将不能来,而远自屈,诚副饥虚之心。”
词语解释:饥劬  拼音:jī qú
飢饿劳累。 唐 白居易 《题座隅》诗:“左右有兼僕,出入有单车,自奉虽不厚,亦不至飢劬。”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一:“烛下浊酒一杯已解飢劬,清琴一曲以调心气。”
飢饿劳累。饥,通“ 飢 ”。 晋 陶潜 《和刘柴桑》:“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词语解释:饥疫  拼音:jī yì
飢饿无粮并患疫病。《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士卒飢疫,死者大半。” 宋 苏辙 《学士院端午帖子·太皇太后阁》诗之一:“青黄今接夏,飢疫免忧春。”
飢饿无粮并患疫病。饥,通“ 飢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时 操 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词语解释:饥乏  拼音:jī fá
飢饿困乏。《史记·平準书》:“其明年, 山 东被水菑,民多飢乏。”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止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飢乏耳。” 宋 洪迈 《夷坚丁志·邓城巫》:“巫亦藉此自给,无飢乏之虑。”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倪云林纳粟补官》:“应时君之詔,以济飢乏,非求贵也。”
飢饿困乏。饥,通“ 飢 ”。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吴太伯传》:“随地造区,研营种之术,三年餘,行人无饥乏之色。”
词语解释:饥凶  拼音:jī xiōng
五谷不熟,年成很坏。飢,通“ 饥 ”。《后汉书·侯霸传》:“ 歆 ( 韩歆 )又证岁将飢凶,指天画地,言甚刚切,坐免归田里。” 宋 叶适 《沉仲一墓志铭》:“天行或飢凶,民利欲建置,君率先推与无疑。”
词语解释:饥歉  拼音:jī qiàn
亦作“ 饥嗛 ”。 缺粮;庄稼收成差。 南朝 齐 萧子良 《陈时政密启》:“穀价虽和,比室饥嗛,縑纊虽贱,駢门躶质。” 宋 秦观 《越州请立程给事祠堂状》:“吾州更饥歉札癘之后, 程公 实抚养而教诲之。” 元 无名氏 《合同文字》楔子:“只因年岁饥歉,难以度日。”
词语解释:饥困  拼音:jī kùn
飢饿困顿。《百喻经·五百欢喜丸喻》:“尔若出国,至他境界,飢困之时,乃可取食。”
飢饿困顿。饥,通“ 飢 ”。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四》:“遣博士分循天下,吏民有能救饥困者,具举以闻。” 清 刘大櫆 《吴节妇传》:“夫人度日虽艰窘,而兢兢保此千金,不敢视为己有,卒待其幼弟之饥困,全畀其庶母,俾携归以供朝夕。”
词语解释:饥倦  拼音:jī juàn
飢饿疲倦。 汉 刘向 《列女传·楚庄樊姬》:“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曰:‘何罢晏也,得无飢倦乎?’”《后汉书·冯异传》:“ 异 以士卒飢倦,可且休, 禹 不听,復战,大为所败。”
词语解释:饥坑  拼音:jī kēng
指飢饿之腹。 唐 卢仝 《月蚀诗》:“不独填飢坑,亦解 尧 心忧。”
词语解释:饥劳  拼音:jī láo
飢饿劳顿。《国语·吴语》:“其民不忍飢劳之殃,三军叛王於 乾谿 。”
词语解释:饥窘  拼音:jī jiǒng
飢饿困窘。《魏书·逸士传·冯亮》:“时连日骤雪,穷山荒涧,鸟兽飢窘,僵尸山野。”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妾虽迫於飢窘,不敢妄有干求。”
飢饿困窘。饥,通“ 飢 ”。《旧五代史·晋书·范延光传》:“及经岁受困,城中饥窘。”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杜少陵诗》:“ 天宝 六载,召试至 长安 ,报罢之后,则日益饥窘。观其诗可知也。”
词语解释:饥枯  拼音:jī kū
因飢饿而憔悴。 唐 王昌龄 《箜篌引》:“颜色飢枯掩面羞,眼眶泪滴深两眸。”
词语解释:饥莩  拼音:jī piǎo
见“ 飢殍 ”。
词语解释:饥殍  拼音:jī piǎo
亦作“ 飢莩 ”。
(1).极其飢饿。《三国志·蜀志·许靖传》:“漂薄风波,絶粮茹草,飢殍荐臻,死者大半。”
(2).饿死者。 清 褚人穫 《坚瓠补集·李桢像赞》:“ 正德 五年, 关 下大水,飢莩载涂。” 郭沫若 《蜩螗集·司派狂》:“同是中华好儿女,谁宁飢莩倒路旁?”
极其飢饿。饥,通“ 飢 ”。《旧唐书·德宗纪上》:“本其所以,罪实在予,万姓何辜,重罹饥殍。”
词语解释:饥附  拼音:jī fù
比喻不得志时即来依附。 唐 高适 《睢阳酬别畅大判官》诗:“戎狄本无厌,羈縻非一朝,飢附诚足用,饱飞安可招。”飢,一本作“ 饥 ”。参见“ 飢附饱颺 ”。
喻指不得志时即来依附。饥,通“ 飢 ”。 唐 高适 《睢阳酬别畅大判官》诗:“戎狄本无厌,羈縻非一朝,饥附诚足用,饱飞安可招。”饥,一本作“ 飢 ”。
词语解释:饥附饱扬  拼音:jī fù bǎo yáng
《后汉书。吕布传》:"譬如养鹰,饥即为用,饱则扬去。"《晋书。慕容垂载记》:"且垂犹鹰也,饥则附人,饱便高扬,遇风尘之会,必有陵霄之志。"后遂以"饥附饱扬"谓不得志时即来依附,得志时便远走高飞。
词语解释:饥穰  拼音:jī ráng
饥,荒年。穰,丰年。例如:世之有饥穰。(此处偏指荒年。)——·贾谊《论积贮疏》
词语解释:饥厄  拼音:jī è
飢饿困厄。饥,通“ 飢 ”。《三国志·魏志·陶谦传》“ 太祖 以粮少引军还”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今四民流移,託身他方……饥厄困苦,亦已甚矣。”
词语解释:饥乱  拼音:jī luàn
飢饿乱离。《后汉书·第五伦传》:“臣三娶妻皆无父,少遭飢乱,实不敢妄过人食。”《后汉书·郑太传》:“ 卓 既迁都 长安 ,天下飢乱,士大夫多不得其命。”
饥荒骚乱。《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詔吏人遭饥乱及为 青 徐 贼所略为奴婢下妻,欲去留者,恣听之。”
词语解释:饥俭  拼音:jī jiǎn
饥荒。飢,通“ 饥 ”。《百喻经·伎儿着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昔 乾陀衞国 有诸伎儿因时飢俭,逐食他土。”
饥荒。《三国志·魏志·蒋济传》:“ 景初 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穀饥俭。”《晋书·怀帝纪》:“百姓饥俭,米斛万餘价。” 唐 罗隐 《秋江》诗:“兵戈村落破,饥俭虎狼骄。”
词语解释:饥僝  拼音:jī chán
飢饿憔悴。 前蜀 贯休 《还举人歌行卷》诗:“ 王愷 家中藏难掘, 颜回 飢僝愁天雪。”
词语解释:饥嗛  拼音:jī qiàn
见“ 饥歉 ”。
词语解释:饥歉  拼音:jī qiàn
亦作“ 饥嗛 ”。 缺粮;庄稼收成差。 南朝 齐 萧子良 《陈时政密启》:“穀价虽和,比室饥嗛,縑纊虽贱,駢门躶质。” 宋 秦观 《越州请立程给事祠堂状》:“吾州更饥歉札癘之后, 程公 实抚养而教诲之。” 元 无名氏 《合同文字》楔子:“只因年岁饥歉,难以度日。”
词语解释:饥黎  拼音:jī lí
飢民。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江苏民清军交战清方档案·张勋奏折》:“今年大水,飢黎转徙,伏莽滋多。”
词语解释:饥约  拼音:jī yuē
飢饿困窘。《墨子·节葬下》:“上士操丧也,必扶而能起,杖而能行,以此共三年。若法若言,行若道,苟其飢约,又若此矣。”《墨子·非儒下》:“夫飢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
词语解释:饥疲  拼音:jī pí
飢饿疲乏。《后汉书·冯异传》:“至 饶阳 无蔞亭 ,时天寒烈,众皆飢疲, 异 上豆粥。” 清 王锡振 《〈王刚节公家传〉跋尾》:“持飢疲数千之卒,捍悬海之危城。”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二:“一堆一堆飢疲不堪的老人幼童倒卧道旁,呻吟转侧。”
饥饿疲乏。饥,通“ 飢 ”。《宋书·鲁爽传》:“转鬭数百里,至 曲强 ,虏候其饥疲,尽鋭来攻。”
词语解释:饥疠  拼音:jī lì
谓发生灾荒与瘟疫。《旧唐书·杨炎传》:“迨 至德 之后,天下兵起,始以兵役,因之饥癘。”
词语解释:饥流  拼音:jī liú
飢饿流离。《后汉书·安帝纪》:“万民飢流, 羌 貊叛戾,夙夜克己,忧心京京。”
词语解释:饥火烧肠  拼音:jī huǒ shāo cháng
形容飢饿难忍。 宋 苏轼 《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应》:“飢火烧肠作牛吼,不知待得秋成否?”参见“ 飢火 ”。
词语解释:饥火  拼音:jī huǒ
难忍的飢饿感。 唐 白居易 《旱热》诗之二:“壮者不耐飢,飢火烧其肠。” 郭沫若 《前茅·哀时古调》:“ 嵇康 对日抚鸣琴,腹中飢火正熊熊。”
难忍的飢饿感。饥,通“ 飢 ”。《剪灯新话·三山福地志》:“予应为饥火所恼,不暇记前事耳。”
词语解释:饥焰中烧  拼音:jī yàn zhōng shāo
犹言飢火烧肠。 清 王韬 《淞隐漫录·王蟾香》:“日既暮,枵腹独行衢市间,飢焰中烧,无所为计。”
词语解释:饥沴  拼音:jī lì
饥荒灾害。飢,通“ 饥 ”。 清 鲁一同 《〈荒年谣〉序》:“飢沴洊叠,疮痏日甚。”
词语解释:饥溃  拼音:jī kuì
因缺粮而溃败。 清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二:“转餉徵兵,几有岌岌不支之势。犹幸釐金按月收解,得以均匀散放,藉免饥溃而策成功。”
词语解释:饥虺  拼音:jī huī
谓又饿又病。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之十七:“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飢虺兮骨肉单。”
词语解释:饥驱叩门  拼音:jī qū kòu mén
1.谓为饥饿驱使,叩门求食。駈,同"驱"。语本晋陶潜《乞食》诗:"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词语解释:饥馑荐臻  拼音:jī jǐn jiàn zhēn
见“ 饥饉荐臻 ”。
谓灾荒接连到来。《诗·大雅·云汉》:“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饉荐臻。” 郑玄 笺:“王忧旱而嗟叹云:‘何罪与今时天下之人,天仍下旱灾亡乱之道,饥饉之害腹重至也。’”亦作“ 饥饉荐臻 ”。《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今上下劳役,疾病凶荒,耕稼者寡,饥饉荐臻,无以卒岁。”《魏书·崔光传》:“霜旱为灾,所在不稔,飢饉荐臻,方成俭弊。”
词语解释:饥寒交凑  拼音:jī hán jiāo còu
同“ 飢寒交迫 ”。 《宋书·袁湛传》:“不敦其本,则末业滋章;飢寒交凑,则廉耻不立。”
词语解释:饥匮  拼音:jī kuì
饥荒匮乏。飢,通“ 饥 ”。《后汉书·张奋传》:“比年不登,人用飢匱。”《晋书·张轨传》:“光禄 傅祗 、太常 挚虞 遗 轨 书,告京师飢匱。”
词语解释:饥寒交迫  拼音:jī hán jiāo pò
飢饿与寒冷一齐逼来,形容贫困已极。 清 程麟 《此中人语·拐突桥》:“偶於街市间见一丐嫗,龙钟傴僂,衣不遮体,殊有飢寒交迫之形。” 徐迟 《牡丹》一:“同样不幸的童年,飢寒交迫的日子。”
词语解释:饥国  拼音:jī guó
(1).缺乏粮食的国家。《管子·八观》:“草田多而辟田少者,虽不水旱,飢国之野也。”
(2).古国名。
词语解释:饥枵  拼音:jī xiāo
谓颗粒无收。 王闿运 《珍珠泉铭》:“ 贞元 之间, 齐 鲁 饥枵。”
词语解释:饥棘  拼音:jī jí
饥荒贫瘠。棘,通“ 瘠 ”。《南齐书·顾宪之传》:“案 吴兴 频岁失稔,今兹尤饉,去之从丰,良由饥棘。”
词语解释:饥惫  拼音:jī bèi
飢饿困病。饥,通“ 飢 ”。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轶闻·名医治中消病》:“昔 汴 人有得中消病者,日食米二斗,腹日以膨亨,面日以黄瘦,而身日以饥惫,人无能救药者。”
词语解释:饥德  拼音:jī dé
谓如飢似渴地思受其德化。《宋书·范晔传》:“龙潜凤栖,于兹六稔,苍生飢德,亿兆渴化。”
词语解释:饥弊  拼音:jī bì
飢饿疲惫。饥,通“ 飢 ”。《宋书·沉庆之传》:“去岁蛮言大稔,积穀重巖,未有饥弊,卒难禽剪。”《北史·魏纪四·宣武帝》:“频年水旱,百姓饥弊。”
词语解释:饥驱叩门  拼音:jī qū kòu mén
谓为飢饿驱使,叩门求食。駈,同“ 驱 ”。语本 晋 陶潜 《乞食》诗:“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清 钱谦益 《吴封君七十序》:“先生晚食当肉,徐步当车,视 渊明 饥駈叩门,不亦彼困而此亨乎?”
词语解释:饥餐渴饮  拼音:jī cān kě yǐn
见“ 飢餐渴饮 ”。
词语解释:饥饿线  拼音:jī è xiàn
指飢饿的境地。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个体农民在经济上是没有保障的,他们受着封建国家‘什一之税’和无偿徭役的剥削……再加上其他各种赋敛,生老病死,经常挣扎在飢饿线上。” 曹禺 《日出》第三幕:“这一条胡同蚂蚁窝似地住满了所谓‘人类的渣滓’,她们都在飢饿线上奋斗着。”
词语解释:饥餐渴饮  拼音:jī cān kě yǐn
饿了就吃,渴了就喝。古白话小说中常用以形容长途跋涉。《三国演义》第八七回:“大队人马,各依队伍而行,飢餐渴饮,夜住晓行。”亦作“ 飢飡渴饮 ”。《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且説 许宣 在路,飢飡渴饮,夜住晓行,不则一日,来到 镇江 。”
饿了就吃,渴了就喝。古白话小说中常用来形容长途跋涉。饥,通“ 飢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把些饥餐渴饮之路不在心上,不则一日到了。”
词语解释:饥敝  拼音:jī bì
飢饿疲敝。《后汉书·庞参传》:“夫拓境不寧,无益於彊;多田不耕,何救飢敝!”
词语解释:饥毙  拼音:jī bì
饿死。例如:或为失路饥毙。——《广东军务记》
词语解释:饥饱劳役  拼音:jī bǎo láo yì
谓生活劳苦,食无定时。饥,通“ 飢 ”。 元 高文秀 《黑旋风》第三折:“俺哥哥三朝的五日,可便忍饿躭饥,五六日不曾尝着水米,常言道饥饱劳役。” 元 无名氏 《碧桃花》第二折:“这病呵是风寒暑湿,饥饱劳役。”
词语解释:饥扰  拼音:jī rǎo
饥荒骚乱。 清 恽敬 《重修万公祠记》:“ 粤 有饥扰,即躪 瑞金 。”
词语解释:饥慌  拼音:jī huāng
犹麻烦、纠纷。飢,通“ 饥 ”。《霓裳续谱·屈死了大郎》:“ 金莲 开言叫了声:‘乾娘,这都是你老作出来彀当, 武二郎 回家定有些飢慌,写上一张状子将你我诉上。’”参见“ 饥荒 ”。
词语解释:饥荒  拼音:jī huāng
庄稼收成很差或颗粒无收。飢,通“ 饥 ”。 汉 贾谊 《新书·无蓄》:“世之有飢荒,天下之常也。”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蔡婆埋冤五娘》:“奴家自从丈夫去后,屡遭飢荒,衣衫首饰尽皆典卖,家计萧然。”
(1).谷物、果子等歉收或没有收成。《逸周书·文傅》:“天有四殃,水旱饥荒。”按,《尔雅·释天》:“穀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饉,果不熟为荒。”
(2).泛指庄稼收成很差或颗粒无收。《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昔饥荒之世,当有利其数升米者。”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洛阳染工见冤鬼》:“﹝ 李 ﹞曰:‘某于 晋 末饥荒之岁,家贫,祇有一两钱。’”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今年夏天雨水少,你们也几乎闹了一回饥荒。”
(3).犹亏空。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二:“他租不到好地种,还不清拉下的饥荒。”《人民文学》1981年第8期:“穷得趔趄,让大伙替你背饥荒。”
(4).犹麻烦,纠纷。《红楼梦》第十六回:“他为 香菱儿 不能到手,和姨妈打了多少饥荒。” 老舍 《四世同堂》十三:“在城亡国危之际,家庭里还闹什么饥荒呢。”
词语解释:饥不遑食  拼音:jī bù huáng shí
同“ 飢不暇食 ”。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虽有餱粮,飢不遑食。”
词语解释:饥不暇食  拼音:jī bù xiá shí
肚子饿了也没空吃饭。形容全神贯注地忙于事务。 宋 李觏 《强兵策八》:“日不为暑,风不为寒,渴不暇饮,飢不暇食,孳孳焉从於王事者,赏使之然也。”
肚子饿了也没空吃饭。饥,通“ 飢 ”。形容全神贯注地忙于事务。《太平广记》卷八引 晋 葛洪 《神仙传·阴长生》:“饥不暇食,思不敢归,劳不敢息。”
词语解释:饥不欲食  拼音:jī bù yù shí
症名,指感觉饥饿而又不想进食,病在胃、肾。因胃虚有热所致者,宜六君子汤加黄连;因肾阴虚、虚火乘胃者,宜加肉桂、五味子;因热病后余热未尽而知饥不食者,脉多虚大,可用人参白虎汤
词语解释:饥不择食  拼音:jī bù zé shí
饿极了,不管什么都吃。常比喻急需或无奈而顾不得选择。《五灯会元·石头迁禅师法嗣·丹霞天然禅师》:“又一日访 庞居士 ,至门首相见,师乃问:‘居士在否?’士曰:‘飢不择食。’”飢,一本作“ 饥 ”。《水浒传》第三回:“自古有几般:‘飢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红楼梦》第一○三回:“那 金桂 原是个水性人儿,那里守得住空房,况兼天天心里想念 薛蝌 ,便有些飢不择食的光景。” 徐迟 《牡丹》六:“ 魏紫 先还是挑好戏看,以后饥不择食,京剧、昆剧、电影、话剧……凡和舞台音乐厅有关的,她尽可能的都看了,听了。”
饿极了,不管什么都吃。比喻急需或无奈而顾不得选择。饥,通“ 飢 ”。《五灯会元·石头迁禅师法嗣·丹霞天然禅师》:“又一日访 庞居士 ,至门首相见,师乃问:‘居士在否?’士曰:‘饥不择食。’”饥,一本作“ 飢 ”。
词语解释:饥切  拼音:jī qiē
谓食物十分缺乏,生活至为艰苦。 南朝 齐 王融 《谢敕赐米启》:“不能负粟百里,分地一廛,上亏温养,自取饥切。”
词语解释:饥冻交切  拼音:jī dòng jiāo qiè
飢饿与寒冷一齐逼来。形容无衣无食,生活极其贫困。 宋 洪迈 《夷坚丙志·鱼肉道人》:“父母欲其死,置於室一隅,飢冻交切,然竟不死。”
词语解释:饥仓  拼音:jī cāng
指飢饿之腹。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七:“饮食於人日月长,精麤随分塞飢仓。”
共91,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