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创駴 拼音:chuàng hài
震恐。駴,同“ 骇 ”。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邇者薙髮令下,民心创駴,復萌梗化,急宜开科取士,减赋蠲逋,以收人心。”词语解释:震駴 拼音:zhèn hài
震惊恐惧。駴,同“ 骇 ”。 唐 韩愈 《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然不一揃刈,不足令震駴。” 清 曾国藩 《刘母谭孺人墓志铭》:“烽火达於 淮 徐 ,天下震駴。” 清 薛福成 《中兴叙略上》:“全局岌岌,天下震駴。”参见“ 震骇 ”。
词语解释:震骇 拼音:zhèn hài
惊惧。 三国 魏 曹丕 《与锺大理书》:“ 鄴 骑既到,宝玦初至,捧匣跪发,五内震骇。” 唐 沉亚之 《魏滑分河录》:“ 元和 八年秋,水大至。 滑河 南 瓠子堤 溢,将及城,居民震骇。”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堂官笞属官》:“ 海刚峯 起南总宪,到任后,忽设二大红板櫈,云:‘欲笞御史不法者。’一时震骇以为未有怪事。” 阿英 《云阴滩的故事》:“洋人泅水能力不高,震骇得赶快跑出水来。”词语解释:倾駴 拼音:qīng hài
倾骇,惊骇。 清 曾国藩 《〈朱慎甫遗书〉序》:“或劝以稍易其途,从事於时世所谓辨物析名、梳文櫛字之学者,足以倾駴耳目,植朋广誉。”词语解释:惶駴 拼音:huáng hài
见“ 惶骇 ”。
词语解释:惶骇 拼音:huáng hài
亦作“ 惶駴 ”。 惊骇。《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 植 益内不自安”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至如 脩 者,听采风声,仰德不暇,目周章於省览,何惶骇於高视哉。”《旧唐书·高仙芝传》:“俄而贼骑继至,诸军惶骇,弃甲而走,无復队伍。”《明史·忠义传四·李中正》:“骤闻贼至,吏民惶駴,知县 金会嘉 弃城遁。”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你怎么认识我?……’他极其惶骇地问。”词语解释:惊駴 拼音:jīng hài
见“ 惊骇 ”。
词语解释:惊骇 拼音:jīng hài
亦作“ 惊駴 ”。
(1).惊慌害怕。 汉 王逸 《九思·怨上》:“鸟兽兮惊骇,相从兮宿栖。” 唐 元稹 《莺莺传》:“数夕, 张君 临轩独寝,忽有人觉之,惊骇而起。”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女子摇手曰:‘吾居此久矣,君不见耳,今偶避不及,何惊骇乃尔!’”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 定国 ( 李定国 )坐山颠,闻信礮失序,惊駴。”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小船就在水面胡乱颠簸,一个无经验的孩子担心会掉到水中去,必惊骇得大哭不已。”
(2).使惊慌害怕。《诗·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汉 郑玄 笺:“鸳鸯休息於梁,明王之时,人不惊骇,歛其左翼,以右翼掩之,自若无恐惧。”《史记·吴王濞列传》:“臣 卬 奉法不谨,惊骇百姓,乃苦将军远道至於穷国,敢请菹醢之罪。” 明 乌斯道 《月夜弹琴记》:“太上以其影留下界,恐人褻慢,将命六丁取之,未免随以风雷,惊骇先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