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斑驳 拼音:bān bó
亦作“ 斑駮 ”。
(1).色彩错杂貌。 南朝 梁 江淹 《青苔赋》:“遂能崎屈上生,斑驳下布。”一本作“ 班駮 ”。 胡之骥 注:“《初学记》曰:苔名圆蘚,一名緑钱。或青或紫,故曰斑驳。” 唐 白居易 《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婆娑緑阴树,斑駮青苔地。” 前蜀 贯休 《桐江闲居作》诗之九:“萧条秋病后,斑驳緑苔深。”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草树红碧,点缀斑駮。” 明 归有光 《项脊轩记》:“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鲁迅 《彷徨·在酒楼上》:“窗外只有渍痕斑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
(2).引申为不纯,瑕疵。《朱子语类》卷一三六:“ 亮 ( 诸葛亮 )大纲却好,只为如此,便有斑驳处。”词语解释:藓驳 拼音:xiǎn bó
藓苔斑驳。 唐 苏颋 《夜闻故梓州韦使君明当引绋感而成诗》:“蘚驳题诗馆,杨疏奏伎楼。” 唐 司空图 《灵台三官堂文》:“尘蒙而庙貌全隳,蘚驳而天衣半褫。”词语解释:解驳 拼音:jiě bó
(1).离散间杂。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云阴解駮,日光穿漏。” 宋 陆游 《昆仑行》:“阴云解驳朝暾红, 黄河 直与 昆仑 通。” 金 元好问 《赋邢州鹊山》诗:“苍茫失层叠,解驳见縈带。” 清 钱谦益 《游黄山记》之三:“云气解駮,如浪文水势。”
(2).解释辩正。 清 毛岳 《赠奉直大夫福建台湾县知县姚君墓志铭》:“始编修君问学淹沉,穿并奥賾。凡有所考覈解駮,都不纂述,輒注于简,或写别纸附之。” 词语解释:封驳 拼音:fēng bó
封还并对诏敕之不当者加以驳正。此制 汉 时已有,但无专职掌管。如 西汉 哀帝 益封 董贤 ,丞相 王嘉 “封还詔书,因奏封事”,见《汉书·王嘉传》。 东汉 明帝 时, 锺离意 为尚书仆射,亦“独敢諫争,数封还詔书”,见《后汉书·锺离意传》。至 唐 始由门下省掌管,对有失宜诏敕可以封还,有错误者则由给事中驳正。 五代 废。 宋 太宗 时复 唐 旧制。 明 罢门下省长官,诏敕有不便者,由六科给事中驳正。 清 代给事中与御史职掌合并,此制遂废。 唐 白居易 《郑覃可给事中制》:“给事中之职,凡制敕有不便於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於理者,得駮正之。” 宋 司马光 《乞合两省为一札子》:“盖以中书出詔令,门下掌封駮,日有争论,纷紜不决,故使两省先於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唐 初,始合三省。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封驳》:“ 明 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以掌封駮之任。”参阅《唐六典·门下省》。参见“ 封还 ”。
词语解释:封还 拼音:fēng huán
(1).缄封退还。多指封还诏敕。《汉书·王嘉传》:“﹝ 哀帝 ﹞益封 董贤 二千户…… 嘉 封还詔书,因奏封事。”
(2). 唐 以后为门下省给事中的主要职务之一。 宋 费衮 《梁谿漫志·学士不草诏》:“ 唐 制惟给事中得封駮,本朝 富郑公 在西掖封还 遂国夫人 词头,自是舍人遂皆得封缴。”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封驳》:“ 唐 制,凡詔勅皆经门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还。”参见“ 封駮 ”。词语解释:六驳 拼音:liù bó
(1).兽名。亦省称“ 駮 ”。《尔雅·释畜》:“駮,如马,倨牙,食虎豹。” 晋 左思 《吴都赋》:“驀六駮,追飞生。”《北齐书·循吏传·张华原》:“先是州境数有猛兽为暴,自 华原 临州,忽有六駮食之,咸以化感所致。”
(2).树木名。即梓榆。《诗·秦风·晨风》:“山有苞櫟,隰有六駮。” 孔颖达 疏引 陆玑 疏:“駮马,梓榆也。其树皮青白駮犖,遥视似駮马,故谓之駮马。” 晋 崔豹 《古今注·草木》:“六駮,山中有木,叶似豫章,皮多癣驳。”按,《晨风》之“六駮” 毛 传以为兽名,但其下章云:“山有苞棣,隰有树檖。”皆以木名相配,当以 陆 疏为长。词语解释:杂驳 拼音:zá bó
混杂不纯。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迨於末流,道与时降,因革杂驳,无取法焉。”词语解释:班驳 拼音:bān bó
(1).杂色;色彩斑斓。《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同駑驘与椉駔兮,杂班駮与闒茸。” 王逸 注:“班駮,杂色也。”《西京杂记》卷一:“﹝山﹞上结藂条如车葢,叶一青一赤,望之班駮如锦绣。”《魏书·天象志一》:“十四年二月己巳朔未时,云气班驳,日十五分蚀一。”
(2).比喻有文采。 清 卢文弨 《〈逸老堂诗话〉跋》:“顾其书虽无大过人处,而叙述亦班驳可喜。”
(3).错落相间。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枣》:“正月一日日出时反斧班駮椎之,名曰嫁枣。”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然柏沥、芥子,并是躁药;其徧体患疥者,宜歷落班駮,以渐涂之。”
(4).模糊,不清楚。 宋 陈武 《高帝封建论》:“大抵创业之君,这些规模,人不得尽识,所以其治,班駮而不可考。”词语解释:醇驳 拼音:chún bó
亦作“ 醇駮 ”。精纯与驳杂。 清 钱谦益 《〈瑞芝山房初集〉序》:“古之人,其胸中无所不有,天地之高下,古今之往来,政治之污隆,道术之醇駮,苞罗旁魄,如数一二。” 清 黎庶昌 《〈续古文辞类纂〉序》:“銖黍之得,毫釐之失,皆辨析之,醇驳较然。”词语解释:翠驳 拼音:cuì bó
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常用以指骏马。 唐 杜甫 《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诗之三:“紫燕自超诣,翠駮谁剪剔。” 仇兆鳌 注:“此云翠駮,即翠黄、翠龙之意。” 词语解释:彬驳
文采错杂的样子词语解释:贬驳 拼音:biǎn bó
亦作“ 贬駮 ”。贬低,责难。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五:“ 霅州 朱鲁公 丞相著《秀水閒居録》,一编之内,於南渡诸公行事,贬驳殆无全人。”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议者又谓 维摩 画像一本足矣,何用多为!盖贬駮他人易於为工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解元贬驳他道:‘我看你身上蓝缕,你既有这仙术,何不烧些来自己用度?’” 清 大汕 《海外纪事》卷六:“不管先贤后达,偏检最有意思人之极名言极善行一两则,逢人便举,僻説谬谈,糊判乱断,指摘不已,贬驳尽情,駡絶古今。”词语解释:斌驳 拼音:bīn bó
色彩相杂貌。 唐 田游岩 《弘农清岩曲有磐石可坐》诗:“裴回承翠巘,斌驳带深谿。”词语解释:霞驳 拼音:xiá bó
亦作“ 霞駮 ”。光彩斑斓貌。《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霞駮云蔚,若阴若阳。” 吕延济 注:“言有光明如霞之斑駮。”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溱水》:“﹝逃石﹞其杰处,临江壁立,霞駮有若繢焉。” 唐 陆龟蒙 《读〈襄阳耆旧传〉因作五百言寄皮袭美再抒鄙怀》:“发论若霞驳,裁诗如锦摛。”词语解释:舛驳 拼音:chuǎn bó
亦作“ 舛駮 ”。庞杂,不纯一,不统一。《庄子·天下》:“ 惠施 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 成玄英 疏:“舛,差殊也;驳,杂糅也……道理殊杂而不纯,言辞虽辩而无当也。” 南朝 梁 任昉 《奏弹范缜》:“尚书左丞臣 范縝 ,衣冠绪餘,言行舛駮,夸谐里落,喧詬周行。” 宋 司马光 《进士策问》之十:“后之学者皆祖其言,乃以《书》为舛驳,非若他经之纯美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 柳子厚 文章精丽,而心术不掩焉,故理意多舛駮。” 明 唐顺之 《答徽州汪子问继祖母之丧》:“此其鄙野舛驳,絶不可準於经典。”词语解释:反驳 拼音:fǎn bó
(1).亦作“ 反駮 ”。犹言对立,矛盾。《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伊 五帝 之不同礼, 三王 亦又不同乐,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駮。” 郭沫若 《文艺论集续集·眼中钉》:“但同时也觉得他的感触太枯燥,色彩太暗淡,总有点和自己的趣味相反驳。”
(2).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理论或意见。 巴金 《灭亡》第十章:“我想找话来反驳你们,但是我不能够。” 丁玲 《韦护》第三章三:“他找不出理由反驳,虽说在心里觉得有许多委曲。”
(3).犹驳回。《红楼梦》第九一回:“岂知府里详上去,道里反驳下来了。”
(4).驳斥他人论证的一种逻辑方法。反驳的方法有三种,即反驳论题、反驳论据和反驳论证方式。词语解释:芜驳 拼音:wú bó
庞杂不纯。 宋 范仲淹 《述梦诗序》:“《唐书》芜駮,因其成败而书之,无所裁正。”词语解释:诡驳 拼音:guǐ bó
(1).责难驳斥。《后汉书·左雄黄琼等传论》:“自 左雄 任事,限年试才,虽颇有不密,固亦因识时宜。而 黄琼 、 胡广 、 张衡 、 崔瑗 之徒,泥滞旧方,互相诡駮,循名者屈其短,筭实者挺其効。”
(2).诡异驳杂。 宋 王安石 《祭高枢密文》:“乖离诡駮,有万其辞。” 清 孙诒让 《〈周书斠补〉序》:“虽杂以阴符,间伤诡駮,然古事古谊,多足资考证。”词语解释:详驳 拼音:xiáng bó
审察辩驳。《智囊补·胆智·张咏》引 明 袁黄 曰:“而徒一年以上,必申请待报,往返详驳,经旬累月,於是文案益繁,而狴犴之淹繫者亦多矣。”词语解释:讪驳 拼音:shàn bó
讥笑批驳。 明 宋濂 《溟涬生赞》:“每见诸《易》师传疏,不问浅深,輙訕驳以为乐。”词语解释:论驳 拼音:lùn bó
亦作“ 论駮 ”。
(1).辩论驳正。《三国志·魏志·王肃传》:“其所论駮朝廷典制、郊祀、宗庙、丧纪、轻重,凡百餘篇。” 唐 陆贽 《卢翰刘从一门下中书侍郎平章事制》:“今百度伊始,六府载张,论駮是非,不可以不审;宣扬宪令,不可以不明。”《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国家倣 唐 旧制,分建三省,凡政令之失中,赏刑之非当,其在中书,则舍人得以封还,其在门下,则给事得以论驳。” 梁启超 《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第九章:“而近世诸国之学者所引申所论驳,亦皆以此为论理之中心。”
(2).评论辩驳的奏章。《新唐书·齐澣传》:“论驳及誥詔皆援準古谊,朝廷大政必咨之,时号‘解事舍人’。”词语解释:诘驳 拼音:jié bó
问难和辩驳。 清 刘大櫆 《〈张讷堂诗〉序》:“忆昔与 中畯 游,时至其邸舍,评量今古,詰驳是非,或饮酒留连至醉。”词语解释:参驳 拼音:cān bó
(1).杂乱不一。《宋书·傅隆传》:“国典未一於四海,家法参驳於縉绅。”
(2).弹劾与批驳官吏的错误言行。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科道争为主考》:“一应科场之事,在外听御史纠劾,在内听礼部礼科参驳,毋得阿狥,著为定例。”《明史·张慎言传》:“祖制以票拟归阁臣,参驳归言官,不闻委勋臣以纠劾也。”词语解释:侥驳 拼音:yáo bó
谓揭发、批驳。词语解释:赤驳 拼音:chì bó
亦作“ 赤駮 ”。红色斑驳。 汉 朱仲 《相贝经》:“濯贝使人善惊,无以亲童子,黄脣点齿,有赤驳是也。”《尔雅·释虫》“蠪,朾螘” 晋 郭璞 注:“赤駮蚍蜉。” 邢昺 疏:“﹝螘﹞大而赤色斑驳者名蠪,一名朾螘。” 明 汤显祖 《南柯记·伏戎》:“止因他是玄驹,咱形赤驳,遂分中外,致有高低。”词语解释:车驳 拼音:chē bó
车马。 宋 方夔 《立冬前后大雷电震者数》诗:“云如车駮低压城,红光闪电枉矢行。” 词语解释:蹐驳 拼音:jí bó
杂乱。 唐 张九龄 《敕岁初处分》:“朕自有天下……而政犹蹐驳,俗尚浇漓,当是为理之心未返於本耳。”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中焉者,气有蹐驳,根皆顽钝。”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史通》:“ 知几 虽有蹐驳,要为有意务实者。”词语解释:货驳 拼音:huò bó
驳运货物的船词语解释:陆离斑驳 拼音:lù lí bān bó
形容色彩绚丽灿烂。 清 梁廷柟 《曲话》卷三:“惟 尤西堂 《读离骚》不然,不屑屑模文范义,通其义而肆言之,陆离斑驳,不可名状。”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儗播布美术意见书》:“重碧大赤,陆离斑驳,以其戟刺,夺人目精,艷矣,而非必为美术,此尤不可不辨者也。”词语解释:凉驳 拼音:liáng bó
浅薄芜杂。 章炳麟 《新方言·岭外三州语》:“ 杨恭桓 者,亦 嘉应 人,作《客话本字》。 仲和 能通音均转变,其言靚审, 恭桓 稍凉驳。然本语皆实録也。”词语解释:乖驳 拼音:guāi bó
谓意见不合而互相辩驳。 明 吕坤 《答孙月峰》:“弟与谈论,每多乖驳。”词语解释:举驳 拼音:jǔ bó
亦作“ 举駮 ”。提出理由,予以驳回。《宋史·仁宗纪一》:“詔大辟疑者奏讞,有司毋輒举驳。”《宋史·职官志一》:“ 元丰 七年有旨,举駮事,依中书舍人封还词头例。”词语解释:乌驳 拼音:wū bó
毛色青白相杂。《晋书·王献之传》:“﹝ 献之 ﹞工草隶,善丹青…… 桓温 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駮牸牛,甚妙。”词语解释:蓦驳 拼音:mò bó
传说中一种跑得极快的猛兽。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古元之》:“及无虎、狼、豺、豹、狐狸、驀駮之兽,又无猫、鼠、猪、犬扰害之类。”词语解释:骝驳
马的毛色有黄有白。指毛色不纯词语解释:句驳 拼音:jù bó
见“ 句剥 ”。
词语解释:句剥 拼音:jù bāo
(1).搜刮。《新唐书·逆臣传上·安禄山》:“ 禄山 至,怒,乃大索三日,民间财貲尽掠之,府县因株根牵连,句剥苛急,百姓愈骚。”《新唐书·皇甫鎛传》:“ 鎛 以吏道进,既由聚敛句剥为宰相,至虽市道皆嗤之。”
(2).亦作“ 句駮 ”。查核批驳。词语解释:评驳 拼音:píng bó
评议和驳正;评论。 元 吴莱 《送郑彦可南为莆田寄周公甫》诗:“发挥圣贤本根殖,评驳 迁 固 枝叶繁。”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历法·厘正历法》:“今后造历,悉照 洪武 、 永乐 旧式。读帝此旨,评驳精确,顿令星官缄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雨钱》:“秀才故旷达,亦不为怪。遂与评驳今古。”词语解释:较驳 拼音:jiào bó
校正批驳。 明 徐渭 《送推府王公序》:“事例愈多,文书愈积,掌者不可了,则倚办於吏,吏束入以繁文,或活脱而牴牾之,较驳其毫毛,动愈年岁。”词语解释:议驳 拼音:yì bó
亦作“ 议駮 ”。
(1).议论错杂不一。 汉 王充 《论衡·异虚》:“ 高宗 祭 成汤 之庙,有蜚雉升鼎而雊。 祖己 以为远人将有来者,説《尚书》家谓雉凶,议駮不同。”
(2).提出异议,予以驳回。《光绪政要》:“﹝二年,﹞特派 胡瑞澜 提讯。嗣据该侍郎仍照原拟具奏,经刑部以情节岐异议驳。”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卷二:“否则交部议奏时,我必议驳。”词语解释:谳驳 拼音:yàn bó
审理案件,驳正是非。 明 李东阳 《刘公墓志铭》:“其为大理在 天顺 、 成化 间,讞驳详慎。”词语解释:讼驳 拼音:sòng bó
争论、喧哗。《墨子·号令》:“围城之重禁……讼駮言语,及非令也而视敌动移者,斩。” 孙诒让 间诂引 毕沅 曰:“《説文》云‘駮,兽如马。’‘驳,马色不纯。’据此义当为‘驳’。”词语解释:谈驳 拼音:tán bó
非议。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二部分六:“那女人才向 韩大奶奶 说道:‘在我看,倒是没有谈驳;想来我们老太爷也一定喜欢。’”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三部分二:“ 蔡大嫂 也照例打扮了一下,搽点水粉,拍点胭脂,--这在乡下,顶受人谈驳的,尤其是女人们。”词语解释:过驳 拼音:guò bó
把甲船货物搬卸至乙船。 毛泽东 《寻乌调查》:“ 澄江 第五,油、豆、盐在这里过驳,是大宗。”词语解释:难驳 拼音:nán bó
(1).诘难批驳。《陈书·儒林传·王元规》:“自 梁 代诸儒相传为《左氏》学者,皆以 贾逵 、 服虔 之义难驳 杜预 。”
(2).指诘难批驳的文章。《晋书·华峤传》:“ 嶠 所著论议难驳诗赋之属数十万言。”词语解释:非驳 拼音:fēi bó
亦作“ 非駮 ”。非难辩驳。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接识》:“互相非駮,莫肯相视。”《晋书·儒林传·董景道》:“著《礼通论》非驳诸儒,演广 郑 旨。”词语解释:雾驳 拼音:wù bó
形容盛多而色彩纷呈。 宋 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卷二:“ 唐 开元 中,教舞马四百蹄,衣以文绣,饰以珠玉,和鸞金勒,星粲雾驳,俯仰赴节,曲尽其妙。”词语解释:踳驳
错误杂乱词语解释:起驳
起拨。用驳船将货物运到岸上词语解释:逼驳 拼音:bī bó
象声词。 前蜀 卢延让 《冬夜》逸句:“树上諏諮批颊鸟,窗间逼驳扣头虫。”词语解释:偏驳 拼音:piān bó
(1).不周遍。 汉 刘向 《说苑·至公》:“所以自奉者,殫天下,竭民力,偏駮自私,不能以及人。”《汉书·谷永传》:“抗湛溺之意,解偏駮之爱。” 颜师古 注:“駮,不周普也。”
(2).不纯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 袁 张 所製,偏驳不伦。” 宋 叶适 《纪年备遗序》:“不以华为辩,不以意为觉,无偏驳之説,无新特之论。”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初十》:“其道不免偏駮,失之毫釐,差以千里,不信然歟!”词语解释:格格驳驳 拼音:gé gé bó bó
象声词。《金瓶梅词话》第五回:“﹝ 潘金莲 ﹞一面咬着衫袖口儿,格格驳驳的响,顺便却溜他一眼儿。”词语解释:条驳 拼音:tiáo bó
逐条驳斥。 孙中山 《驳保皇报书》:“本不欲推求详辨,然其似是而非之理最易惑人,故条驳之,以塞毒焰而辟谬论。”词语解释:标驳 拼音:biāo bó
鉴别。 明 唐顺之 《书〈水西集〉》:“﹝君﹞尽取古儒先所疏注笺纂六经文字,凡百餘家,精髓糟粕咸在,所谓累世不能殫其説者,君独悉力标驳,参伍毫釐同异,要於融而联之,以上究六经之旨,而成一家之説。”词语解释:辟驳 拼音:pì bó
驳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民报·〈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民报》第四号刻日出版,其中数条,皆已解决。五号以下,接连闢驳,请我国民平心公决之。”词语解释:辨驳 拼音:biàn bó
(1).辩难,驳正。辨,通“ 辩 ”。 明 刘刚 《〈日损斋笔记〉后序》:“观公辨驳之精若此,则其平昔攷古之学为何如哉?览此记之大略,盖已知之矣。”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四:“偏护古文者,亦可藉口脱去上一画为辞,不若 阎氏 、 惠氏 两家之辨驳详明也。”
(2).争辩反驳。辨,通“ 辩 ”。《新唐书·王世充传》:“人或辨驳, 世充 以口舌缘饰,众知其非,亦不能屈也。”《儒林外史》第四五回:“ 余敷 道:‘不瞒大哥説,经过我愚弟兄两个看的地,一毫也没得辨驳的!’” 鲁迅 《书信集·致黎烈文》:“《大晚报》与我有夙仇……一面登载 柳丝 (即 杨邨人 )之《新儒林外史》,一面 崔万秋 君又给我信,谓如有辨驳,亦可登载。”词语解释:辩驳 拼音:biàn bó
辩难驳诘;争辩反驳。 明 徐榜 《济南纪政·杨化记》:“藩臬二司闻之,亦拘之亲审,司道五六人各有辩驳, 李氏 应答不滞。” 陶行知 《海德公园》诗:“台上台下可辩驳,只有拳头动不得。” 巴金 《春》七:“他不满意 枚少爷 的答话,但也不加辩驳。”词语解释:八百里驳 拼音:bā bǎi lǐ bó
牛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汰侈》:“ 王君夫 ( 愷 )有牛,名八百里駮,常莹其蹄角。 王武子 ( 济 )语 君夫 :‘我射不如卿,今指赌卿牛,以千万对之。’ 君夫 既恃手快,且谓骏物无有杀理,便相然可,令 武子 先射。 武子 一起便破的,却据胡牀,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炙至,一臠便去。”駮,骏马之称。八百里,状其善于奔驰。《晋书·王济传》作“驳”,古字同。后用为气概豪迈的典实。 宋 苏轼 《约公择饮是日大风》诗:“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 宋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词语解释:骏驳 拼音:jùn bó
毛色斑驳的良马。《文选·张衡〈西京赋〉》:“天子乃驾彫軫,六骏駮。” 薛综 注:“天子驾六马。駮,白马而黑画为文如虎者。” 词语解释:铁驳 拼音:tiě bó
用钢铁制作船身的一种驳船。没有动力装置,由拖轮拉着或推着行驶。如:满载着建桥物资的铁驳、火轮,在江面上鸣笛飞驶。词语解释:检驳 拼音:jiǎn bó
查察辨正。 清 徐子苓 《与邵位西拟言时事书》:“为今之计,窃以军机处宜增諫官数员,随事检駮,以防偏重之忧。”词语解释:庞驳 拼音:páng bó
庞杂,驳杂。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故音庞駮,师法多门。”词语解释:批驳 拼音:pī bó
(1).批评驳斥。 明 张居正 《答蓟镇巡抚言优假将官书》:“如以僕言为非者,幸直赐批驳,以为后来用人之鉴。” 清 顾炎武 《与陆桴亭札》:“近刻《日知録》八卷,特付 东堂 邮呈,专祈指示。其有不合者,望一一为之批驳。”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三十章:“ 徐胜 有些气,涨红了面孔批驳她说:‘你还在耍阴谋,装样子,呸!’”
(2).上级对下级书面呈请事项作否定的批示。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政条》:“今上司不允下议,号称批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会审官因为他告的是个道臺,又且事隔多年,便批驳了不准。”词语解释:扳驳 拼音:bān bó
批驳。 清 叶燮 《原诗·内篇上》:“动以法度紧严,扳驳銖两。”《文明小史》第二五回:“读书要观其通,谁见你这般死煞句下,处处要恁般考到实处,那就没一部书没扳驳的了。”《宦海》第十八回:“那位总办大人听了,也无从扳驳。”词语解释:攻驳 拼音:gōng bó
亦作“ 攻駮 ”。责难反驳。 宋 程大昌 《考古编·正朔六》:“其天行历筭皆可復其疎密,为説甚美,而其畴人自相攻駮,固皆其见失实矣。” 郑振铎 《桂公塘》三:“那两位贵酋,也高高兴兴的和 天祥 折难,攻驳。”词语解释:战驳 拼音:zhàn bó
论战;辩驳。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要之,此诸哲者,同时以其精神相接构,相补助,相战驳于一世界遥遥万里之间,既壮既剧,既热既切。”词语解释:正驳 拼音:zhèng bó
纠正辩驳。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葛仙公 道家旧称 葛玄 ,非 稚川 明甚, 黄 ( 黄长睿 )正驳之可也。乃自狐疑其説,岂二子称谓,尚未洞然邪?”词语解释:浇驳 拼音:jiāo bó
浮薄不纯。 明 方孝孺 《贮清轩记》:“清气之在天地间,得其纯全之会,则为圣贤人;得其浇驳之餘,则为庸众人。”词语解释:搬驳 拼音:bān bó
盘问;反驳。《红楼梦》第一○一回:“ 凤姐 道:‘这有什么凭据呢?’ 大了 道:‘奶奶又来搬驳了,一个佛爷可有甚么凭据呢!’”《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只是他心地虽然灵通,性情却欠淳静,才略略有些知觉,便要搬驳先生。”词语解释:指驳 拼音:zhǐ bó
亦作“ 指駮 ”。指摘驳斥。 清 薛福成 《书两江总督何桂清之狱》:“ 祁公 之疏,尤令人不敢指駮。” 沙汀 《淘金记》二二:“不是吹牛,我做的事都会受高明人指驳,那就假了!”词语解释:数驳 拼音:shǔ bó
指责,斥责。《何典》第八回:“有话有商量的好不快活,无端困梦头里被 蟹壳里仙人 数驳一番。”词语解释:斥驳 拼音:chì bó
驳斥。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五章:“经中于此四行,斥驳之极详。”词语解释:朱驳 拼音:zhū bó
骏马名。其毛色黄赤相杂。 南朝 宋 谢庄 《舞马赋》:“方叠鎔於丹镐,亦联规於朱駮。”《广雅·释兽》:“朱駮。” 王念孙 疏证:“黄赤色马也。”词语解释:忽雷驳 拼音:hū léi bó
唐 初将领 秦叔宝 所乘马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语资》:“ 秦叔寳 所乘马号‘忽雷駮’,常饮以酒,每于月中试,能竖越三领黑毡。及 胡公 卒,嘶鸣不食而死。”后用为骏马名。 明 高明 《琵琶记·杏园春宴》:“俺这里在先有一万匹好马……一丈乌、九花虬、望云騅、忽雷駮、卷毛騧。”词语解释:蠢驳 拼音:chǔn bó
杂乱。 清 钱谦益 《复吴江潘力田书》:“大意耑为刊削 有宋 诸人伪注、繆解、烦仍、惷駮之文,冀少存 杜陵 面目。”词语解释:弹驳 拼音:dàn bó
(1).弹劾驳斥。《三国志·魏志·曹爽传》“皆伏诛,夷三族”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謐 为人外似疎略,而内多忌。其在臺阁,数有所弹駮,臺中患之,事不得行。”《魏书·李冏传》:“ 冏 性鯁烈,敢直言,常面折 高祖 ,弹驳公卿,无所迴避,百僚皆惮之。”
(2).犹指摘。 沙汀 《淘金记》二十:“‘二爸他们当事的时候,哪里像这样呀!’寡妇说,有点感慨万端。‘他哥子哪还有弹驳的!’”词语解释:徼驳 拼音:jiǎo bó
谓揭发、批驳。 明 文徵明 《明故嘉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毛公行状》:“他所奏儗及徼駮论荐,咸切事机。”词语解释:回驳 拼音:huí bó
否定或驳斥别人的意见或说法。词语解释:考驳 拼音:kǎo bó
审查驳正。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林·翰林权重》:“又命翰林、编修……正字等官,攷驳诸司奏启以闻。”
审查驳正。《明史·太祖纪二》:“命翰林春坊官考驳诸司章奏。”词语解释:缴驳 拼音:jiǎo bó
(1).驳还。 宋 文天祥 《己未上皇帝书》:“或有不当,又至缴驳。”《元典章新集·朝纲·纪纲》:“昔 唐 以中书奏事,门下缴驳,尚书奉行,亦谨号令之意。”《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元年》:“丙辰, 张商英 言 吕希纯 於 元祐 中尝缴驳词头不当及附会 吕大防 、 苏辙 事。”
(2).驳议。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综核精严,缴驳平允。”词语解释:疵驳 拼音:cī bó
犹疵杂。 清 黄宗羲 《高旦中墓志铭》:“发明大体,击去疵驳。”词语解释:纠驳 拼音:jiū bó
亦作“ 纠駮 ”。纠举驳正。《宋书·礼志三》:“ 虞喜 《志林》曰:‘ 吴主 纠驳郊祀,追贬 匡衡 ,凡在见者,莫不慨然称善也。’”《南齐书·王琨传》:“廷尉 虞龢 议社稷合为一神, 琨 案旧纠駮。”《隋书·律历志下》:“今随事纠驳,凡五百三十六条。”《明史·文苑传四·艾南英》:“始 王李 之学大行,天下谈古文者悉宗之,后 钟 谭 出而一变。至是 钱谦益 负重名於词林,痛相纠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