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惊骇 拼音:jīng hài
亦作“ 惊駴 ”。
(1).惊慌害怕。 汉 王逸 《九思·怨上》:“鸟兽兮惊骇,相从兮宿栖。” 唐 元稹 《莺莺传》:“数夕, 张君 临轩独寝,忽有人觉之,惊骇而起。”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女子摇手曰:‘吾居此久矣,君不见耳,今偶避不及,何惊骇乃尔!’”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 定国 ( 李定国 )坐山颠,闻信礮失序,惊駴。”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小船就在水面胡乱颠簸,一个无经验的孩子担心会掉到水中去,必惊骇得大哭不已。”
(2).使惊慌害怕。《诗·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汉 郑玄 笺:“鸳鸯休息於梁,明王之时,人不惊骇,歛其左翼,以右翼掩之,自若无恐惧。”《史记·吴王濞列传》:“臣 卬 奉法不谨,惊骇百姓,乃苦将军远道至於穷国,敢请菹醢之罪。” 明 乌斯道 《月夜弹琴记》:“太上以其影留下界,恐人褻慢,将命六丁取之,未免随以风雷,惊骇先圣。”词语解释:可骇 拼音:kě hài
令人惊讶;令人震惊。旧题 唐 柳宗元 《龙城录·李太白得仙》:“道士於碧雾中跨赤虬而去, 太白 耸身健步追及,共乘之而东去,此亦可骇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由于战争破坏,人口遭受可骇的损失。”词语解释:兽骇 拼音:shòu hài
野兽惊窜。亦以形容慌乱状。《孙子·行军》:“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 杜牧 注:“凡敌欲覆我,必由他道险阻林木之中,故驱起伏兽骇逸也。”《三国志·蜀志·谯周传》:“当 秦 罢侯置守之后,民疲 秦 役,天下土崩,或岁改主,或月易公,鸟惊兽骇,莫知所从。”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花老虎》:“ 苗 匪既知王持重不战,乃兽骇豕突。”词语解释:鹿骇 拼音:lù hài
比喻人们惊惶纷扰的样子。鹿性易惊,故言。 汉 桓宽 《盐铁论·险固》:“如此,则中国无狗吠之警,而边境无鹿骇狼顾之忧唉。”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忘兹鹿骇,息此狼顾。” 唐 独孤及 《故御史中丞卢奕谥议》:“ 天宝 十四载, 洛阳 覆没。于时东州人士,狼狈鹿骇。”词语解释:骇骇 拼音:hài hài
象声词。鼓声。 唐 韩愈 《郓州溪堂诗》:“公以宾燕,其鼓骇骇。”词语解释:波骇 拼音:bō hài
以物击水,一波动,众波随而扰动。比喻受到惊扰震动。《后汉书·杨琁传》:“﹝ 杨琁 ﹞因使后车弓弩乱发,鉦鼓鸣震。羣盗波骇破散,追逐伤斩无数。”《宋书·刘敬宣传》:“今我往劳困,彼来甚逸。若忽使师行不利,人情波骇,大势挫衄。”《南史·萧允传》:“时寇贼纵横,百姓波骇, 允 独不行。”词语解释:机骇 拼音:jī hài
弩机突然触发。比喻迅疾。《文选·扬雄〈长杨赋〉》:“汾沄沸渭,云合电发。猋腾波流,机骇蠭軼。” 李善 注:“机骇蠭軼,言其疾也。” 唐 乔林 《鹡鸰赋》:“电瞥机骇,火驰风趋。”词语解释:怪骇 拼音:guài hài
惊恐,惊讶。 宋 司马光 《留吴奎札子》:“其罚太重,能不怪骇。”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士皆安卑习陋久矣,一旦见有轩昂峭异者,其怪骇宜哉!” 康濯 《东方红》第十四章六:“ 永庆 实在怪骇得楞睁睁说不出话来!”词语解释:吁骇 拼音:yù hài
惊叹。 唐 杜甫 《不离西阁》诗之二:“平生耽胜事,吁骇始初经。”词语解释:震骇 拼音:zhèn hài
惊惧。 三国 魏 曹丕 《与锺大理书》:“ 鄴 骑既到,宝玦初至,捧匣跪发,五内震骇。” 唐 沉亚之 《魏滑分河录》:“ 元和 八年秋,水大至。 滑河 南 瓠子堤 溢,将及城,居民震骇。”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堂官笞属官》:“ 海刚峯 起南总宪,到任后,忽设二大红板櫈,云:‘欲笞御史不法者。’一时震骇以为未有怪事。” 阿英 《云阴滩的故事》:“洋人泅水能力不高,震骇得赶快跑出水来。”词语解释:奇骇 拼音:qí hài
非常惊异;奇特惊人。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三》:“其形神笑语逼真,令人奇骇。”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一章:“此天下最奇骇、不公、不平之事,不可解之理矣!”词语解释:鼠骇 拼音:shǔ hài
像鼠一样惊慌、惧怕。 唐 柳宗元 《剑门铭》:“蚁溃鼠骇,险无以固,收夺利也,以须王师。”词语解释:鸡骇 拼音:jī hài
犀角名。《战国策·楚策一》:“乃遣使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璧於 秦王 。” 鲍彪 注引 葛洪 《抱朴子》:“通天犀中有一白理如丝,置米其上以饲,鸡见之惊,故名‘骇鸡犀’。” 王念孙 《读书杂志·战国策二》“鸡骇”:“鸡骇之犀,当为骇鸡之犀。” 晋 傅咸 《〈犀钩铭〉序》:“世称鸡骇之犀。闻之父常侍曰:‘犀之美者有光,鸡见影而惊,故曰骇鸡。’”词语解释:倾骇 拼音:qīng hài
惊骇。《史记·大宛列传》:“见 汉 之广大,倾骇之。” 唐 韩愈 《谢自然诗》:“观者徒倾骇,躑躅詎敢前。”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民习於所知,虽有更革,必无倾骇,成效一见,争相乐从。”词语解释:响骇 拼音:xiǎng hài
犹震惊。 晋 陆云 《南征赋》:“士凭威而响骇,马歔天而景凌。”词语解释:叹骇 拼音:tàn hài
惊叹。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上:“观者叹骇,服其权智。”《新唐书·郭元振传》:“﹝ 郭震 ﹞与 薛稷 、 赵彦昭 同为太学生,家尝送资钱四十万,会有縗服者叩门,自言五世未葬,愿假以治丧。 元振 举与之,无少吝,一不质名氏。 稷 等叹骇。” 宋 叶适 《陈彦群墓铭》:“异日,州将荐 君高 等,读其书,遒如素讲,往往加以新意出人上,始大叹骇。”
赞叹骇异。 唐 沉既济 《任氏传》:“众君子闻 任氏 之事,共深嘆骇,因请 既济 传之,以志异云。”《新唐书·郭震传》:“十六,与 薛稷 、 赵彦昭 同为太学生,家尝送资钱四十万,会有縗服者叩门,自言‘五世未葬,愿假以治丧’。 元振 举与之,无少吝,一不质名氏。 稷 等嘆骇。” 宋 王安石 《与郭祥正太傅书》之一:“示及诗篇,壮丽俊伟,乃能至此,良以嘆骇也,輒留巾匭,永以为玩。”词语解释:飙骇 拼音:biāo hài
亦作“飊骇”。亦作“飇骇”。
(1).风猛。 唐 康骈 《剧谈录·浑令公李西平爇朱泚云梯》:“俄而风势遽迴,鼓譟而进,火烈飆骇,烟埃涨天,梯烬卒奔。”
(2).谓迅猛兴起。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 陈 吴 之徒奋劒而大呼, 刘 项 之伦挥戈而飊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 春秋 以后,角战英雄,六经泥蟠,百家飇骇。”词语解释:霆骇 拼音:tíng hài
犹雷震。形容迅猛。 汉 傅毅 《舞赋》:“或有踰埃赴辙,霆骇电灭。”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光光戎輅,霆骇风徂。”词语解释:荡骇 拼音:dàng hài
震惊。《晋书·阮种传》:“受方任者,又非其材,或以狙诈,侵侮边夷;或干赏啗利,妄加讨戮。是以羣丑荡骇,缘间而动。” 唐 赵冬曦 《三门赋》:“大河瀰漫,上应天汉……奔涛迅澓,纷其荡骇。”词语解释:危骇 拼音:wēi hài
惶恐惊骇。《晋书·苻生载记》:“宗室、勋旧、亲戚、忠良杀害略尽,王公在位者悉以疾告归,人情危骇,道路以目。”《旧唐书·辛替否传》:“当今疆埸危骇,仓廪空虚。”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四节:“ 窦建德 被阻不能前进,军心危骇,将帅以下都想回 洺州 。”词语解释:诳骇 拼音:kuáng hài
谎骗恐吓。 郭沫若 《橄榄·曼陀罗华》:“傍晚我拿着信到 哈君 家里去,要去诳骇他的夫人。”词语解释:风激电骇 拼音:fēng jī diàn hài
见“ 风激电飞 ”。
词语解释:风激电飞 拼音:fēng jī diàn fēi
形容势猛。《三国志·蜀志·郤正传》:“云合雾集,风激电飞,量时揆宜,用取世资。”亦作“ 风激电骇 ”。《南史·梁纪上·武帝》:“凭险作守,兵食兼资,风激电骇,莫不震迭。” 词语解释:变骇 拼音:biàn hài
使惊骇而变色。《韩诗外传》卷十:“苟如子之方,譬如以管窥天,以锥刺地,所窥者大,所见者小,所刺者巨,所中者少。如子之方岂足以变骇童子哉?”词语解释:轶骇 拼音:yì hài
突破;跨越。 唐 皮日休 《伤进士严子重诗》序:“其所为,工於七字,往往有清便柔媚,时可軼骇於常轨。”词语解释:蜂骇 拼音:fēng hài
犹蜂起。《文选·陆机〈辨亡论上〉》:“皇纲弛紊,王室遂卑,於是羣雄蜂骇,义兵四合。” 李善 注:“《广雅》曰:骇,起也。” 唐 陈子昂 《谏雅州讨生羌书》:“今且无罪受戮,其怨必甚;怨甚惧诛,必蜂骇 西山 。”词语解释:蚁溃鼠骇 拼音:yǐ kuì shǔ hài
形容敌军惊骇溃逃。 唐 柳宗元 《剑门铭序》:“左师出于 剑门 ,大攘顽嚚,諭引劫胁,蚁溃鼠骇,险无以固,收夺利地,以须王师。”词语解释:踊骇 拼音:yǒng hài
惊扰跳跃。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韦知微》:“獮猴於是腾跃踊骇,化为虎焉。”词语解释:跳骇 拼音:tiào hài
惊骇逃窜。《文选·宋玉〈高唐赋〉》:“猛兽惊而跳骇兮,妄奔走而驰迈。” 刘良 注:“禽兽闻水声皆惊骇奔窜。”词语解释:逸骇 拼音:yì hài
迅疾升起。词语解释:邑骇 拼音:yì hài
恐惧不安。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东山经·朱獳》:“朱獳无奇,见则邑骇。”词语解释:驱骇 拼音:qū hài
奔走惊骇。《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閭阎之议,以意裁处,而使匠宰失位,众人驱骇,欲风俗清静,其可得乎?”词语解释: 恇骇
惊慌词语解释:鱼骇 拼音:yú hài
谓鱼受惊骇。形容惊恐退却。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魏书·萧衍传》:“非直 三吴 鼠面,一麾鱼骇。”词语解释:鸟惊鱼骇 拼音:niǎo jīng yú hài
像鸟、鱼那种受惊的样子。 明 张居正 《答蜀中开府谭二华书》:“ 蜀 地巖邻番,其民獷悍易动,大抵绥之则靖,扰之则乱,怠则顿网诡衔,急则鸟惊鱼骇。”词语解释:虾骇 拼音:xiā hài
惊跳。 唐 元结 《说楚何荒王赋》:“罛中之鱼,皆触蹙鰕骇,投跳委垒。”词语解释:遑骇 拼音:huáng hài
恐惧惊骇。《宋书·孝义传·余齐民》:“比者肉痛心烦,有若割截,居常遑骇,必有异故。”词语解释:栗骇 拼音:lì hài
谓栗子成熟后,栗果从刺苞中迸出。喻转机。《东观汉记》佚文:“栗骇蓬转,因遇际会。”词语解释:鼓骇 拼音:gǔ hài
鼓声震响。 汉 马融 《广成颂》:“鼓骇举爵,鐘鸣既觴。”词语解释:骚骇 拼音:sāo hài
扰乱震惊。 明 杨慎 《兵备姜公去思记》:“昧者为之,徵调千里,骚骇一方。”词语解释:龙战鱼骇 拼音:lóng zhàn yú hài
喻战争激烈。《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以视 建武 元年以后,十二年以前,龙战鱼骇,盖不侔矣。”词语解释:侵骇 拼音:qīn hài
因入侵而惊扰。 南朝 梁 任昉 《奏弹曹景宗》:“疆埸侵骇,职是之由。不有严刑,诛赏安置。”词语解释:慑骇 拼音:shè hài
惊恐。《新唐书·陆贽传》:“ 关 东百物阜殷,士忲温饱,比诸边隅,不翅天地。闻絶塞荒陬,则辛酸动容;聆彊蕃劲虏,则慑骇褫情。”词语解释:惋骇 拼音:wǎn hài
叹息骇异。《宋书·二凶传》:“上谓 劭濬 已当斥遣 道育 ,而犹与往来,惆悵惋骇。”词语解释:惶骇 拼音:huáng hài
亦作“ 惶駴 ”。 惊骇。《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 植 益内不自安”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至如 脩 者,听采风声,仰德不暇,目周章於省览,何惶骇於高视哉。”《旧唐书·高仙芝传》:“俄而贼骑继至,诸军惶骇,弃甲而走,无復队伍。”《明史·忠义传四·李中正》:“骤闻贼至,吏民惶駴,知县 金会嘉 弃城遁。”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你怎么认识我?……’他极其惶骇地问。”词语解释:惧骇 拼音:jù hài
惊恐。《后汉书·皇甫规传》:“四年之秋,戎丑蠢戾,爰自 西州 ,侵及 涇阳 ,旧都惧骇,朝廷西顾。”词语解释:悸骇 拼音:jì hài
惊惧。《新唐书·西域传上·高昌》:“﹝ 文泰 ﹞悸骇无它计,发病死,子 智盛 立。”词语解释:振骇 拼音:zhèn hài
(1).惊恐。 汉 王粲 《羽猎赋》:“禽兽振骇,魂亡气夺。”
(2).摇荡得骇人。《晋书·隐逸传·夏统》:“ 统 乃操柂正櫓,折旋中流……於是风波振骇,云雾杳冥。”词语解释:沮骇 拼音:jǔ hài
破坏扰乱。《新唐书·裴度传赞》:“ 元济 外连姦臣,刺宰相反用事者,沮骇朝谋。”词语解释:崩骇 拼音:bēng hài
惊慌恐惧。《隋书·高祖纪上》:“ 宣帝 时,刑政苛酷,羣心崩骇,莫有固志。”词语解释:怖骇 拼音:bù hài
惊恐。 汉 赵晔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黄龙负舟,舟中人怖骇, 禹 乃哑然而笑。”《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怖骇王师神武,所次敢不革面,顺以从命。”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驮那羯磔迦国》:“闻者怖骇,莫敢履户,谓是毒蛇之窟,恐丧身命。”词语解释:恟骇 拼音:xiōng hài
惊骇。 唐 柳宗元 《招海贾文》:“恟骇愁苦,而以忘其归。”《旧唐书·裴度传》:“六月, 蔡州 行营 唐邓 节度使 高霞寓 兵败于 铁城 ,中外恟骇。”词语解释:惭骇 拼音:cán hài
亦作“慙骇”。 羞惭骇异。 唐 韩愈 《石鼎联句》序:“二子相顾慙骇,欲以多穷之。” 唐 裴铏 《传奇·孙恪》:“ 恪 乃语以税居之事,曰:‘不幸衝突,颇益惭骇,幸望陈达於小娘子。’”词语解释:惴骇 拼音:zhuì hài
恐惧;震惊。 唐 白居易 《唐故虢州刺史崔公墓志铭》:“未几,朝有大狱,人心惴骇,势连中外,众以为寃。”词语解释:恫骇 拼音:dòng hài
恐吓;吓唬。 郭沫若 《盲肠炎·双声迭韵》:“他们要恫骇麻雀子,只消立几个稻草人不也就够了吗?”词语解释:悚骇 拼音:sǒng hài
惊恐。《旧唐书·宪宗纪下》:“人情悚骇,宰相奏对,多请罢兵。”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四:“里俗险悍,喜搆虚讼。公至,以术渐摩。先设巨械,严固狴牢,其箠梃絙索比他邑数倍,民已悚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粱》:“疏上, 曾 闻之,气魄悚骇,如饮冰水。”词语解释:恐骇 拼音:kǒng hài
畏惧惊吓。《六韬·略地》:“三军大乱,上下恐骇。”《旧唐书·宪宗纪下》:“流矢飞书,恐骇京国。”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三:“在 武昌 城上空把通常的手榴弹投了两次,散了几次传单,结果只是把敌人恐骇了一下。”词语解释:恇骇 拼音:kuāng hài
惊慌。《晋书·司马休之传》:“闻亲率戎马,远履西畿,闔境士庶,莫不恇骇。”《周书·齐炀王宪传》:“ 齐 兵数万,奄出军后,诸军恇骇,竝各退散。”《资治通鉴·唐穆宗长庆四年》:“时宫门皆闭,上宿于左军,中外不知上所在,人情恇骇。”词语解释:哗骇 拼音:huá hài
大声叫喊,十分惊骇。 唐 柳宗元 《憎王孙文》:“排鬭善类兮,譁骇披纷。”词语解释:唬骇 拼音:hǔ hài
吓唬,使害怕。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四章二:“我当天穿的是军服,而且还带着证章,这样的装束是企图在路上唬骇唬骇人,省些麻烦。” 郭沫若 《天地玄黄·比基尼岛上的试验》:“今天一个有原子弹的国家拿着原子弹去唬骇别人,这不分明也是强盗行为吗?”词语解释:竦骇 拼音:sǒng hài
惊扰;震惊。 唐 元稹 《两省供奉官谏状》:“岂必驱驰一往,竦骇羣情,胜境未周,圣躬徒倦。”词语解释:詟骇 拼音:zhé hài
惊惧。 宋 苏轼 《飓风赋》:“虎豹讋骇,鲸鯢犇蹙。” 明 陈子龙 《上之回》诗:“ 匈奴 讋骇愿内属,北庭虚空。”词语解释:欢骇 拼音:huān hài
喧哗惊骇。《新唐书·郑注传》:“始, 王涯 用 注 力再辅政,又惮 守澄 ,遏其奏。更擢 通王 府司马、右神策判官,士议讙骇。”词语解释:嗟骇 拼音:jiē hài
嗟叹震惊。《南史·蔡廓传》:“朝廷喧然,莫不嗟骇。”词语解释:喧骇 拼音:xuān hài
哗乱惊骇。《晋书·后妃传上·惠羊皇后》:“今 上官巳 犯闕称兵,焚烧宫省,百姓諠骇。”词语解释:环骇 拼音:huán hài
谓四面骤起。 唐 欧阳詹 《福州南涧寺上方石像记》:“忽腾云旁涌,骤雨来集,惊飇环骇,匉訇杳冥。”词语解释:疑骇 拼音:yí hài
疑惧;惊骇。《北史·齐纪中·文宣帝》:“ 武定 五年, 神武 崩,犹祕凶事,众情疑骇。” 宋 曾巩 《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闲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状》:“臣既到任,属所部之内,寇孽遗类,往往尚聚山谷。居人未寧,远近疑骇。”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禨祥·土木之祸咎徵》:“其年三月,进士传臚,适状元 彭时 以假寐不至,殿廷相顾疑骇,谓龙首忽失,是何祥也?”词语解释:电骇 拼音:diàn hài
指闪电。比喻迅猛。 汉 蔡邕 《释诲》:“电骇风驰,雾散云披,变诈乖诡,以合时宜。” 晋 张协 《七命》:“气盛怒发,星飞电骇,志陵九州,势越四海。”词语解释:威骇 拼音:wēi hài
震慑;惊扰。《易·震》“勿逐,七日得” 三国 魏 王弼 注:“震之为义,威骇怠懈,肃整惰慢者也。”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三:“飞机的威骇没有用处,继起的便是炸城。”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一章:“故事是一个或一群人感到了不便,经到了痛苦,遇到了危难,受到了威骇之后所不能不做的一种应付。”词语解释:猜骇 拼音:cāi hài
猜疑惊骇。《南史·宋巴陵哀王休若传》:“上以 休若 善能谐缉物情,虑将来倾幼主,欲遣使杀之,虑不奉詔。徵入朝,又恐猜骇。乃伪授为 江州 刺史,至,即於第赐死。”词语解释:矍骇 拼音:jué hài
惊异。 章炳麟 《訄书·河图》:“河图者,括地者也。获於行迷,而以写青黑黄赤,虽腐败则珍之。吾安知夫矍骇河图以为天赐者,非亡人之块邪?”词语解释:皇骇 拼音:huáng hài
惊慌;恐惧。皇,通“ 惶 ”。 宋 叶适 《张令人墓志铭》:“某所行李有盗,家人皇骇。” 宋 张唐英 《蜀檮杌》卷上:“ 庄宗 遣 兴庆宫 使 魏王继岌 ,枢密使 郭崇韜 来伐,中外皇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夏雪》:“丁亥年七月初六日, 苏州 大雪,百姓皇骇。” 王闿运 《诏建定兴鹿壮节祠碑》:“会督抚来援,疑君虚张,罢遣救兵,夺其郡符,七城皇骇,三叛踊跃。”词语解释:砀骇 拼音:dàng hài
突然跃起。《文选·扬雄〈甘泉赋〉》:“回猋肆其碭骇兮,翍桂椒而鬱栘杨。” 李善 注:“ 毛萇 《诗传》曰:‘……碭,过也。’《广雅》曰:‘骇,起也。’”《文选·马融〈长笛赋〉》:“震鬱怫以凭怒兮,耾碭骇以奋肆。” 李善 注引《埤苍》:“碭,突也。”词语解释:眙骇 拼音:yí hài
瞠目惊骇貌。《新唐书·杜伏威传》:“突斩破阵,众眙骇不及救,皆畏服。”《新唐书·裴坦传》:“﹝ 裴休 ﹞顾左右索肩舆亟出,省吏眙骇,以为 唐 兴无有此辱,人为 坦 羞之。” 梁启超 《〈新民议〉叙论》:“国人乃眙骇相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词语解释:目眐心骇 拼音:mù zhēng xīn hài
因惊恐而楞住的样子。《轰天雷》第八回:“六人从容就戮,不多时将六人尽数斩了,刽子手将血淋淋六个头颅献上,看的人都目眐心骇。”亦作“ 目瞪心骇 ”。《轰天雷》第十回:“当时土木工匠们弄得目瞪心骇,不知所为,都停着工看。”词语解释:目瞪心骇 拼音:mù dèng xīn hài
见“ 目眐心骇 ”。
词语解释:目眐心骇 拼音:mù zhēng xīn hài
因惊恐而楞住的样子。《轰天雷》第八回:“六人从容就戮,不多时将六人尽数斩了,刽子手将血淋淋六个头颅献上,看的人都目眐心骇。”亦作“ 目瞪心骇 ”。《轰天雷》第十回:“当时土木工匠们弄得目瞪心骇,不知所为,都停着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