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一先平声 [xiān,新鲜][xuán,周旋、绕行]穿便[pián,安也][diàn tián][yān,地名][详注1][yán,研究]沿[qián,乾坤][jiān,溅溅]軿[xuán][quān juān][详注2][quán,曲也][qián][详注3][shān][quán][tián]篿[chān][渠焉切,音乾。钥牡也。][jiān][diān][详注4][piān,扁舟][chán,单于][quán shuān][dǎn][chán]骿[详注5][详注6][juān][yān][zhuān][quán]辿


注1:还 《广韵》似宣切《集韵》《韵会》旬宣切,音旋。与旋同。《礼·礼运》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注》迭相终而还相始,如环无端也。
注2:平 音㛹。【廣韻】平平,辨治也。【書·洪範】王道平平。【詩·小雅】平平左右。又【韻會】均也。
注3:垠 叶五坚切,音妍。《楚辞·远游》道可受兮而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按叶音宜,归本韵,传在先韵,言在元韵,《字汇》鱼轩切,音言,《正字通》因之,误。今依《韵补》攺正。
注4:零 《广韵》落贤切《集韵》《韵会》《正韵》灵年切,音莲。《广韵》先零,西羌也。《前汉·赵充国传》先零豪言,愿时渡湟水北。《注》零,音怜。
注5:阏 yān,《广韵》乌前切《集韵》因莲切,音烟。阏氏,单于适妻也。《前汉·韩王信传》乃使人厚遗阏氏。《注》阏,於连反。《史记·匈奴传》后有所爱阏氏。《索隐注》阏氏,匈奴皇后号也。习凿齿与燕王书曰:山下有红蓝,北方人采取其花染绯黄,捋取其上英鲜者作胭脂,妇人采捋用为颜色,因名妻作阏氏。 又《史记·历书》年名焉逢。《注》甲岁雄也。汉书作阏逢。阏亦音焉。 又《广韵》於乾切《集韵》尤虔切,音焉。义同。
注6:纯 音全。《仪礼·乡射礼》二算为纯。《注》犹全也。《礼·投壶》二算一纯。《疏》二算合为一全。
共107,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骈阗骈生骈指骈叠骈体文骈化骈臂骈矗
骈罗骈臻骈穗骈填骈丽骈接骈胎骈盛
骈肩骈胁骈诛骈傍骈厚骈拇枝指骈祉骈赘
骈首骈句骈马骈立骈兴错出骈并骈肩累迹骈进
骈拇骈文骈白骈邻骈体骈聚骈肩累踵骈族
骈枝骈奏骈跗骈逼骈四俪六骈联骈踬骈干
骈骈骈复骈邑骈门骈偶骈戮骈赋骈演
骈集骈然骈齿骈错骈合骈怜骈趾骈殒
骈蕃骈比骈翼骈郁骈坒骈支骈轨骈溢
骈俪骈田骈耸骈匝骈列骈门连室骈石骈字

词语解释:骈阗  拼音:pián tián
犹骈田。 晋 潘岳 《西征赋》:“华夷士女,駢闐逼侧。”《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人烟辐輳,车马駢闐。” 柳亚子 《浣溪沙》词:“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駢闐?”
词语解释:骈罗  拼音:pián luó
骈比罗列。 汉 王逸 《九思·哀岁》:“羣行兮上下,駢罗兮列陈。”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景云蔚岳,秀星駢罗。” 宋 司马光 《枢密院开启圣节道场排当散念作语》:“肴羞交错,笙磬駢罗。”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二章:“至若於各行省中,择其人物之駢罗,土产之丰阜,山川之险要者,命将军都统之,而 汉 人不得居其职。”
词语解释:骈肩  拼音:pián jiān
(1).并肩,肩挨着肩。 唐 刘轲 《再上崔相公书》:“然后开 平津 之閤,待白屋之士,且问曰:计安在?知致理致君之策,駢肩出於门下矣。” 清 方文 《庐山诗·〈五老峰〉序》:“又十里为 五老峯 ,悬崖削壁,排空插汉,如五老人駢肩而立,真巨观也。”
(2).形容繁茂众多。 唐 舒元舆 《牡丹赋》:“弄彩呈妍,压景駢肩。”
(3).比喻行动一致,共同努力。 清 刘大櫆 《读〈万石君传〉》:“当是时,与 庆 駢肩而事 武帝 。”
词语解释:骈首  拼音:pián shǒu
(1).头靠着头,并排。 唐 韩愈 《叉鱼招张功曹》诗:“交头疑凑饵,駢首类同条。”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序》:“当其惊风骇浪,卒然起於不测之渊,而蛟鱷黿鼉之怪,方駢首而闯伺,乃措身其间,以蹈必死之祸。” 明 宋濂 《礲硿子碣》:“大疫起,比舍駢首卧,婣戚畏懦莫敢顾。” 郭沫若 《东风集·颂湛江》:“起重龙门駢首立,会看日夕走雷霆。”
(2).指两个头相连。《宋史·五行志二下》:“ 嘉定 九年, 信州 玉山县 ,羊生駢首。”
(3).“ 駢首就戮 ”的省称。 清 黄生 《义府·流放窜殛》:“且使 鯀 果駢首,其子孙决不敢以之配天于南郊。”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五章:“其学节冠一世,位望至三公者,亦皆駢首闕下,若屠猪羊,天下之人,见权势之不可恃也如彼。”
词语解释:骈拇  拼音:pián mǔ
见“ 駢拇枝指 ”。
词语解释:骈拇枝指  拼音:pián mǔ zhī zhǐ
(1).《庄子·骈拇》:“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於德。” 成玄英 疏:“駢,合也,大也,谓足大拇指与第二指相连合为一指也;枝指者,谓手大拇指傍枝生一指成六指也。”后以比喻多馀无用之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駢拇枝指,由侈於性,附赘悬肬,实侈於形。”亦省作“ 駢拇 ”、“ 駢指 ”。 晋 郭璞 《释天·枳首蛇》:“夔称一足,虵则二首,少不知无,多不觉有,虽资天然,无异駢拇。” 唐 刘知几 《史通·列传》:“譬诸闰位,容可列纪,方之駢拇,难以成编。” 唐 刘知几 《史通·断限》:“盖駢指在手,不加力於千钧,附赘居身,非广形於七尺。”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而后之言诗者,欲高欲大,欲奇欲异,於是远想以撰之,杂事以罗之,长韵以属之,俶诡以炫之,则駢指矣。”
(2).形容重迭并连的物体。 清 赵翼 《阳朔山》诗:“或翘駢拇岐有枝,或露鬝顶秃无鬋。”
词语解释:骈枝  拼音:pián zhī
比喻多馀无用的东西。《庄子·骈拇》:“是故駢於足者,连无用之肉也。枝於手者,树无用之指也。多方駢枝於五藏之情者,淫僻於仁义之行,而多方於聪明之用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若斯重出,即对句之駢枝也。” 唐 王勃 《四分律宗记序》:“芟夷疣赘,剪截駢枝。” 傅尃 《次韵答今希并示约真》之四:“罪言横议总駢枝,文字由来不疗时。” 朱自清 《民众文学谈》:“所以‘为民众的文学’绝不是骈枝的文学,更不是第二流的文学。”参见“ 駢拇枝指 ”。
词语解释:骈拇枝指  拼音:pián mǔ zhī zhǐ
(1).《庄子·骈拇》:“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於德。” 成玄英 疏:“駢,合也,大也,谓足大拇指与第二指相连合为一指也;枝指者,谓手大拇指傍枝生一指成六指也。”后以比喻多馀无用之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駢拇枝指,由侈於性,附赘悬肬,实侈於形。”亦省作“ 駢拇 ”、“ 駢指 ”。 晋 郭璞 《释天·枳首蛇》:“夔称一足,虵则二首,少不知无,多不觉有,虽资天然,无异駢拇。” 唐 刘知几 《史通·列传》:“譬诸闰位,容可列纪,方之駢拇,难以成编。” 唐 刘知几 《史通·断限》:“盖駢指在手,不加力於千钧,附赘居身,非广形於七尺。”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而后之言诗者,欲高欲大,欲奇欲异,於是远想以撰之,杂事以罗之,长韵以属之,俶诡以炫之,则駢指矣。”
(2).形容重迭并连的物体。 清 赵翼 《阳朔山》诗:“或翘駢拇岐有枝,或露鬝顶秃无鬋。”
词语解释:骈骈  拼音:pián pián
(1).繁盛貌。 唐 欧阳詹 《回鸾赋》:“振振駢駢,殷殷闐闐。” 宋 苏洵 《张益州画像记》:“公在西囿,草木駢駢。”
(2).联缀并行貌。 唐 李贺 《相劝酒》诗:“来 长安 ,车駢駢。”
词语解释:骈集  拼音:pián jí
凑集;聚会。《坛经·忏悔品》:“时大师见 广 韶 洎四方之庶,駢集山中听法。” 宋 秦观 《清和先生传》:“所居冠盖駢集,宾客号呶。”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潞河》:“自 潞河 南至 长店 四十里,水势环曲,官船客舫,漕运舟航,駢集於此。” 黄远庸 《北京之新年》:“京中向例新年于 香厂 中设市场,为游人士女骈集之地,百货林立,诸戏杂陈。”
词语解释:骈蕃  拼音:pián fān
繁多。 明 张居正 《谢遣官郊饯疏》:“仰圣情之繾綣,荷帝賚之駢蕃。”《明史·魏元传》:“而西僧 札实巴 等,至加法王诸号,赐予駢蕃。” 清 洪楝园 《后南柯·旌召》:“好比似大猎 上林 ,会猎 长杨 ,射猎 蓝田 ,一霎时禽兽駢蕃。”
词语解释:骈俪  拼音:pián lì
亦作“ 駢丽 ”。
(1).对偶藻饰之辞。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本朝之文,循 五代 之旧,多駢儷之词。” 明 方孝孺 《先府君行状》:“初,邑人自 宋 季以駢儷雕刻为学,莫有谈 周公 仲尼 之道者。”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九:“盖 六朝 争尚駢儷,即序事之文亦多四字为句,罕有用散文单行者。” 清 赵翼 《人面竹》诗:“老夫喜駢丽,摘字为寻对。” 郭沫若 《历史人物·论曹植》:“ 锺嵘 历仕 齐 梁 ,在当时正是文尚骈丽,诗重声律, 南朝 的文人极端重视藻饰的时代。”
(2).指骈体文。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既曰言不文,岂堪作駢儷。” 清 李兆洛 《〈骈体文钞〉序》:“自 唐 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 六朝 之文为駢儷。”
词语解释:骈生  拼音:pián shēng
并列而生。 明 高启 《送二贾君序》:“今人家有草木花实,駢生并秀者,犹传以为瑞。”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崇国寺》:“寺内有番僧舍,其 曼殊 诸大士像:蓝面猪首,肥而矬,徧身带人头,有十六足駢生者。”
词语解释:骈臻  拼音:pián zhēn
并至,一并到来。 宋 秦观 《代回吕吏部启》:“既承召节,仍属嘉辰,宜戩穀之駢臻,顾颂言而何既。”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重贬》:“相公既逭三尺, 朝云 又添一丁,二喜駢臻,一门胥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建天京于金陵论》:“地则五方杂处,市则百货駢臻,人物不为不丰盈矣。”
词语解释:骈胁  拼音:pián xié
亦作“ 駢脇 ”。
(1).肋骨紧密连接为一,是一种生理上的畸形。《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及 曹 , 曹共公 闻其駢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 杜预 注:“駢胁,合干。”《史记·管蔡世家》:“ 共公 十六年,初, 晋 公子 重耳 其亡过 曹 , 曹 君无礼,欲观其駢胁。” 裴駰 集解引 韦昭 曰:“駢者,并干也。”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事同》:“ 晋文 駢脇, 张仪 亦駢脇。”
(2).肌肉健壮,不显肋骨。《史记·商君列传》:“多力而駢胁者为驂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文选·左思〈吴都赋〉》:“袒裼徒博,拔距投石之部。猨臂駢胁,狂趭獷猤。” 李周翰 注:“駢胁,亦壮士也。” 明 高启 《拟唐平蜀露布》:“駢脇者尽操闟戟,蓬头者皆垂縵胡。” 严复 《原强》:“ 孔 孟 二子皆有魁桀之姿,彼古之 希腊 、 罗马 人亦知之……而 柏拉图 乃以駢胁著号。”
词语解释:骈句  拼音:pián jù
指对偶句
词语解释:骈文  拼音:pián wén
文体名。指用骈体写成的文章,别于散文而言。起源于 汉 魏 。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易于讽诵。迨 南北朝 ,专尚骈俪,以藻绘相饰,文格遂趋卑靡。 唐 代以来,有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者,称四六文,即骈文的一种。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十章第二节:“ 南北朝 时期,骈文盛行。这种文体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词语解释:骈奏  拼音:pián zòu
并排前进。 汉 张衡 《舞赋》:“同服駢奏,合体齐声。进退无差,若影追形。”
词语解释:骈复  拼音:pián fù
犹重复。 清 孙诒让 《名原·象形原始》:“靁古文,依金文亦止从一回转形,而 许 从两回……三写譌变,而为两回,故有此駢复与!”
词语解释:骈然  拼音:pián rán
接连貌。 唐 刘禹锡 《送周鲁儒赴举引》:“初,邑中人闻有生来,而二千石客之,駢然来观。” 明 高启 《送虚白上人序》:“近世之士大夫,趋於涂者駢然,议於庐者驩然,莫不恶约而愿盈。”
词语解释:骈比  拼音:pián bǐ
亦作“ 駢坒 ”。 排列相接貌。《文选·左思〈吴都赋〉》:“士女佇眙,工贾駢坒。” 张铣 注:“駢坒,闠駢相次貌。坒,次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滱水》:“池之四周,居民駢比。” 唐 刘禹锡 《吊马文》:“一蹊千趾,駢比齟齬。”
词语解释:骈田  拼音:pián tián
(1).聚会;连属。形容多。《文选·张衡〈西京赋〉》:“麀鹿麌麌,駢田偪仄。” 薛综 注:“駢田偪仄,聚会之意。” 刘良 注:“駢,谓駢列於田,以相偪侧。”《文选·何晏〈景福殿赋〉》:“离背别趣,駢田胥附。” 吕向 注:“駢填,多貌。”
(2).形容声音宏大四布。《文选·马融〈长笛赋〉》:“酆琅磊落,駢田磅唐。” 李善 注:“众声宏大四布之貌。”
词语解释:骈指  拼音:pián zhǐ
见“ 駢拇枝指 ”。
词语解释:骈拇枝指  拼音:pián mǔ zhī zhǐ
(1).《庄子·骈拇》:“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於德。” 成玄英 疏:“駢,合也,大也,谓足大拇指与第二指相连合为一指也;枝指者,谓手大拇指傍枝生一指成六指也。”后以比喻多馀无用之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駢拇枝指,由侈於性,附赘悬肬,实侈於形。”亦省作“ 駢拇 ”、“ 駢指 ”。 晋 郭璞 《释天·枳首蛇》:“夔称一足,虵则二首,少不知无,多不觉有,虽资天然,无异駢拇。” 唐 刘知几 《史通·列传》:“譬诸闰位,容可列纪,方之駢拇,难以成编。” 唐 刘知几 《史通·断限》:“盖駢指在手,不加力於千钧,附赘居身,非广形於七尺。”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而后之言诗者,欲高欲大,欲奇欲异,於是远想以撰之,杂事以罗之,长韵以属之,俶诡以炫之,则駢指矣。”
(2).形容重迭并连的物体。 清 赵翼 《阳朔山》诗:“或翘駢拇岐有枝,或露鬝顶秃无鬋。”
词语解释:骈穗  拼音:pián suì
指并生的双穗。古人以为祥瑞。《宋史·乐志十三》:“时和物阜粟滋茂,嘉生駢穗来呈祥。”
词语解释:骈诛  拼音:pián zhū
一并诛戮。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阁试》:“至丙辰,而羣龙无首,文坛丧气,不至駢诛者幸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羣盗并就捕駢诛,惟 齐大 终不能弋获。” 郭沫若 《虎符》第四幕:“ 魏王 :唬!你是 朱亥 的女儿,我要骈诛他的九族!你们来,抓下去,大辟!”
词语解释:骈马  拼音:pián mǎ
(1).指二马并驾的车。《尚书大传》卷一下:“古之帝王,必有命民。能敬长矜孤,取舍好让者,命於其君,然后得乘饰车駢马,衣文锦。” 汉 刘向 《说苑·修文》:“古者必有命民,命民能敬长怜孤,取舍好让,居事力者,命於其君,命然后得乘飭舆駢马。”
(2).二马并行。《后汉书·董卓传》:“乃駢马交臂相加,笑语良久。” 李贤 注:“駢,并也。”
词语解释:骈白  拼音:pián bái
枣的一种。《太平御览》卷九六五引 晋 郭义恭 《广志》:“大白枣,一名慼咨,小核多肌。三星枣、駢白枣、灌枣,此四者官园所种。”
词语解释:骈跗  拼音:pián fū
双萼;并蒂。跗,同“ 柎 ”。 宋 陆游 《诸暨县主簿厅记》:“堂后旧有池,自君来,比二岁,产异莲駢跗,邑人讙传,以为君且通贵之祥,相与名其池上之亭曰 双莲 。”
词语解释:骈邑  拼音:pián yì
(1).古地名。在今 山东省 临胊县 。《论语·宪问》:“问: 管仲 。曰:‘人也。夺 伯氏 駢邑 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杨伯峻 注:“ 駢邑 ,地名。 阮元 曾得伯爵彝,説是 乾隆 五十六年出於 山东 临胊县 柳山寨 。他在《积古斋鐘鼎彝器款识》里説, 柳山寨 有古城的城基,即 春秋 的 駢邑 。”《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回:“ 桓公 以 管仲 功高,乃夺大夫 伯氏 之 駢邑 三百户,以益其封焉。” 清 赵翼 《石刻诸葛忠武侯像歌》:“夺来 駢邑 人忘怨,茇后甘棠地繫思。”
(2).指相邻的邑县。 唐 皮日休 《霍山赋》序:“六年,至 寿 之駢邑曰 霍山 。山,故岳也,邑赘于趾。”
词语解释:骈齿  拼音:pián chǐ
谓牙齿重迭。《竹书纪年》卷上:“ 帝嚳 高辛氏 ,生而駢齿,有圣德。” 汉 班固 《白虎通·圣人》:“ 帝嚳 駢齿,上法月叅。”《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煜》:“ 煜 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駢齿,一目重瞳子。”
词语解释:骈翼  拼音:pián yì
犹比翼。 元 戴表元 《义蜂行》:“须臾駢翼致雋永,戢戢不翅输牛车。”
词语解释:骈耸  拼音:pián sǒng
并列耸立。 唐 裴潾 《前相国赞皇公早葺平泉山居赋四言诗十四首奉寄》之七:“二室峯连,四山駢耸。”
词语解释:骈叠  拼音:pián dié
连绵重迭。 王闿运 《上征赋》:“入 严瀨 而击汰兮,峰駢曡以峭耸。”
词语解释:骈填  拼音:pián tián
犹骈田。《晋书·隐逸传·夏统》:“会三月上巳, 洛 中王公已下并至浮桥,士女駢填,车服烛路。” 唐 李绰 《尚书故实》:“由是士女駢填,捨财亿计。”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补救世道文件四种〉·“乐闻于斯”的回信》:“从此老喉嘹喨,吟关关之雎鳩,吉士駢填,若浩浩乎河水。”
词语解释:骈傍  拼音:pián bàng
犹重复。 宋 苏辙 《和子瞻读道藏》:“道书世多有,吾读《老》《庄》《老》《庄》已云多,何况其駢傍。”
词语解释:骈立  拼音:pián lì
并排而立。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辛亥游录》:“山不甚高,松杉骈立,朿木棘衣。”
词语解释:骈邻  拼音:pián lín
亦作“ 駢怜 ”。 犹比邻。《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柏至 ,以駢怜从起 昌邑 。” 司马贞 索隐:“怜、邻声相近。駢邻,犹比邻也。”一说,谓并两骑为军翼。《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柏至 靖侯 许盎 ,以駢邻从起 昌邑 。” 颜师古 注:“二马曰駢。駢邻,谓并两骑为军翼也。”
词语解释:骈逼  拼音:pián bī
犹骈比。 三国 魏 韦诞 《景福殿赋》:“榱桷駢逼以星罗,轩槛曼延而悠长。”
词语解释:骈门  拼音:pián mén
一户挨一户。形容人多。 唐 刘轲 《再上崔相公书》:“非红粟腐帛,不及於边,兵无衬甲之服,以赤肉冒流矢者,駢门皆是。”
词语解释:骈错  拼音:pián cuò
连比错杂。
词语解释:骈郁  拼音:pián yù
繁密茂盛。《太平广记》卷九七引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从谏》:“后冈上乔木駢鬱,巨石砥平。”
词语解释:骈匝  拼音:pián zā
聚拢围绕。 唐 牛僧孺 《玄怪录·萧志忠》:“有一人长丈餘,鼻有三角,体被豹鞟,目光闪闪如电,向谷长啸。俄有虎、兕、鹿、豕、狐、兔、雉、雁,駢匝百许步。”
词语解释:骈体文  拼音:pián tǐ wén
见“ 駢体 ”。
词语解释:骈体  拼音:pián tǐ
即骈文。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为诸生时,好以駢体为经义。”亦作“ 駢体文 ”。 清 方履籛 《书刘芙初编修骈体文集序》:“兹駢体文一卷,抒华千载,启韵百家。” 清 梅曾亮 《〈管异之文集〉书后》:“ 曾亮 少好为駢体文。 异之 曰:‘人有哀乐者,面也。今以玉冠之,虽美,失其面矣。此駢体之失也。’”参见“ 駢文 ”。
词语解释:骈丽  拼音:pián lì
见“ 駢儷 ”。
词语解释:骈俪  拼音:pián lì
亦作“ 駢丽 ”。
(1).对偶藻饰之辞。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本朝之文,循 五代 之旧,多駢儷之词。” 明 方孝孺 《先府君行状》:“初,邑人自 宋 季以駢儷雕刻为学,莫有谈 周公 仲尼 之道者。”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九:“盖 六朝 争尚駢儷,即序事之文亦多四字为句,罕有用散文单行者。” 清 赵翼 《人面竹》诗:“老夫喜駢丽,摘字为寻对。” 郭沫若 《历史人物·论曹植》:“ 锺嵘 历仕 齐 梁 ,在当时正是文尚骈丽,诗重声律, 南朝 的文人极端重视藻饰的时代。”
(2).指骈体文。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既曰言不文,岂堪作駢儷。” 清 李兆洛 《〈骈体文钞〉序》:“自 唐 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 六朝 之文为駢儷。”
词语解释:骈厚  拼音:pián hòu
犹深厚。 宋 沉遘 《谢两府三启》:“国恩駢厚,私幸充盈。”
词语解释:骈兴错出  拼音:pián xīng cuò chū
谓不断涌现。 明 宋濂 《送王文冏序》:“上既立太学,以育才俊士,六七年间,奇能足用之人,駢兴错出,布列乎内外,为政咸有可称。”
词语解释:骈体  拼音:pián tǐ
即骈文。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为诸生时,好以駢体为经义。”亦作“ 駢体文 ”。 清 方履籛 《书刘芙初编修骈体文集序》:“兹駢体文一卷,抒华千载,启韵百家。” 清 梅曾亮 《〈管异之文集〉书后》:“ 曾亮 少好为駢体文。 异之 曰:‘人有哀乐者,面也。今以玉冠之,虽美,失其面矣。此駢体之失也。’”参见“ 駢文 ”。
词语解释:骈文  拼音:pián wén
文体名。指用骈体写成的文章,别于散文而言。起源于 汉 魏 。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易于讽诵。迨 南北朝 ,专尚骈俪,以藻绘相饰,文格遂趋卑靡。 唐 代以来,有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者,称四六文,即骈文的一种。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十章第二节:“ 南北朝 时期,骈文盛行。这种文体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词语解释:骈四俪六  拼音:pián sì lì liù
指骈体文。因其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对偶排比,故称。 唐 柳宗元 《乞巧文》:“駢四儷六,锦心绣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这不过是駢四儷六裁剪的工夫,只要字面工整富丽,那怕不接气也不要紧的。” 鲁迅 《南腔北调集·经验》:“例如近来有些看报的人,对于什么宣言,通电,讲演,谈话之类,无论它怎样骈四俪六,崇论宏议,也不去注意了。”参见“ 駢文 ”。
词语解释:骈文  拼音:pián wén
文体名。指用骈体写成的文章,别于散文而言。起源于 汉 魏 。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易于讽诵。迨 南北朝 ,专尚骈俪,以藻绘相饰,文格遂趋卑靡。 唐 代以来,有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者,称四六文,即骈文的一种。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十章第二节:“ 南北朝 时期,骈文盛行。这种文体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词语解释:骈偶  拼音:pián ǒu
指对偶。《宋史·欧阳修传》:“ 宋 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 五季 餘习,鎪刻駢偶,淟涊弗振。”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五:“长歌短篇,操笔輒韵,有 魏武 乐府风,制词质古,一洗駢偶之习。”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七·会昌一品集》:“其《会昌一品制集》,駢偶之中,雄奇骏伟,与 陆宣公 上下。” 朱自清 《古诗十九首释》:“ 东汉 文体,受辞赋的影响,不但趋向骈偶,并且趋向工切。”
词语解释:骈合  拼音:pián hé
犹合并。《朱子语类》卷六九:“若必欲駢合,谓义自敬中出,则圣人何不只言敬字便了。”
词语解释:骈坒  拼音:pián bì
见“ 駢比 ”。
词语解释:骈比  拼音:pián bǐ
亦作“ 駢坒 ”。 排列相接貌。《文选·左思〈吴都赋〉》:“士女佇眙,工贾駢坒。” 张铣 注:“駢坒,闠駢相次貌。坒,次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滱水》:“池之四周,居民駢比。” 唐 刘禹锡 《吊马文》:“一蹊千趾,駢比齟齬。”
词语解释:骈列  拼音:pián liè
骈比排列。 唐 柳宗元 《招海贾文》:“黑齿栈齴鳞文肌,三角駢列兮耳离披。”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闽游日记前》:“时旭日将中,万峯若引镜照面,回望上岭,已不可睹,而下方众岫駢列,无不献形履下。” 王先谦 《〈续古文辞类纂〉序·例略》:“学者将欲杜歧趋,遵正轨, 姚氏 而外,取法 梅 曾 足矣。其餘诸家駢列,所得洪纤各不相掩。” 郭沫若 《海涛集·南昌之一夜》:“江岸上骈列着一些大户人家,围着很高的封火砖墙,一家家都关门闭户。”
词语解释:骈化  拼音:pián huà
并列化生。 清 龚自珍 《壬癸之际胎观第一》:“众人也者,駢化而羣生,无独始者。”
词语解释:骈接  拼音:pián jiē
并排连接。 唐 张读 《宣室志》卷四:“水西有二城,南北可一里餘,草木蒙蔽,庐舍駢接。”
词语解释:骈拇枝指  拼音:pián mǔ zhī zhǐ
(1).《庄子·骈拇》:“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於德。” 成玄英 疏:“駢,合也,大也,谓足大拇指与第二指相连合为一指也;枝指者,谓手大拇指傍枝生一指成六指也。”后以比喻多馀无用之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駢拇枝指,由侈於性,附赘悬肬,实侈於形。”亦省作“ 駢拇 ”、“ 駢指 ”。 晋 郭璞 《释天·枳首蛇》:“夔称一足,虵则二首,少不知无,多不觉有,虽资天然,无异駢拇。” 唐 刘知几 《史通·列传》:“譬诸闰位,容可列纪,方之駢拇,难以成编。” 唐 刘知几 《史通·断限》:“盖駢指在手,不加力於千钧,附赘居身,非广形於七尺。”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而后之言诗者,欲高欲大,欲奇欲异,於是远想以撰之,杂事以罗之,长韵以属之,俶诡以炫之,则駢指矣。”
(2).形容重迭并连的物体。 清 赵翼 《阳朔山》诗:“或翘駢拇岐有枝,或露鬝顶秃无鬋。”
词语解释:骈并  拼音:pián bìng
犹汇集。 宋 王仲信 《慈宁殿赋》:“於是匠氏经营,百艺駢并。”
词语解释:骈聚  拼音:pián jù
凑集;聚会。 宋 苏轼 《赵清献公神道碑》:“公素号宽厚, 杭 之无赖子弟以此逆公,皆駢聚为恶。”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贤达高风》:“细民闻 抃 宽大,多駢聚为盗。”
词语解释:骈联  拼音:pián lián
重迭连接。 明 陈子龙 《豫章行》:“偃蹇屈翠盖,枝叶相駢联。”
词语解释:骈戮  拼音:pián lù
一并被杀。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禨祥·并蒂瓜》:“ 洪武 五年, 句容 民献二瓜,俱同蒂……产瓜未几,兄弟坐事并斩於市, 太祖 之卓识不必言,更似有先知之哲焉。意者同蒂即駢戮之象歟。” 清 赵翼 《金川门怀古》诗:“从亡芒屩千山险,駢戮欧刀十族空。”
词语解释:骈怜  拼音:pián lián
见“ 駢邻 ”。
词语解释:骈邻  拼音:pián lín
亦作“ 駢怜 ”。 犹比邻。《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柏至 ,以駢怜从起 昌邑 。” 司马贞 索隐:“怜、邻声相近。駢邻,犹比邻也。”一说,谓并两骑为军翼。《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柏至 靖侯 许盎 ,以駢邻从起 昌邑 。” 颜师古 注:“二马曰駢。駢邻,谓并两骑为军翼也。”
词语解释:骈支  拼音:pián zhī
并列的分支。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二章第四节:“ 商 朝奴隶主贵族组成的国家,像一个家族的扩大,或者说,像由许多家族的骈支所构成的统治网。”
词语解释:骈门连室  拼音:pián mén lián shì
形容为数众多。《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自 宋 道无章,王风陵替,窃官假号,駢门连室。”
词语解释:骈臂  拼音:pián bì
犹并肩。 唐 鱼孟威 《桂州重修灵渠记》:“篙工檝师,駢臂束立。”
词语解释:骈胎  拼音:pián tāi
双胞胎。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骈胎》:“ 南齐 褚侍中 澄 《医説·论受形》有云:阴阳俱至,非男非女之身,积血散分,駢胎品胎之兆。如言化生,固有是理,不足为讶。”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四》:“案刳胸裂背,古有斯文,品体駢胎,近所恆睹。”
词语解释:骈祉  拼音:pián zhǐ
谓福祉聚集;大福。 清 朱之瑜 《答加藤明友书》之二:“伏以履端之庆,增长埒於春阳;駢祉之臻,荣茂萋乎卉木。”
词语解释:骈肩累迹  拼音:pián jiān lěi jì
形容人多拥挤。 宋 欧阳修 《相州昼锦堂记》:“一旦高车駟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駢肩累迹,瞻望咨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八:“一时门外瞻望颜色,伺候车骑者,駢肩累迹。”
同“駢肩累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汪越》:“众因相竞奉 越 ,浴以香汤,衣而食之者駢肩累跡。”
词语解释:骈肩累踵  拼音:pián jiān lèi zhǒng
同“駢肩累蹟”。 清 王韬 《瀛濡杂志》卷一:“二十八日为城隍夫人诞辰,城中热闹,无异於城外,几於倾邑若狂,士女往观者,駢肩累踵。”
词语解释:骈踬  拼音:pián zhì
谓手足不仁。《孟子·滕文公下》“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汉 赵岐 注:“是故 禹 稷 駢躓, 周公 仰思。”
词语解释:骈赋  拼音:pián fù
指 汉 代以后向骈文方向发展的赋。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当古赋渐变,律赋未起,转徙所经,或谓駢赋,强为分别,反加紊乱。”
词语解释:骈趾  拼音:pián zhǐ
指脚的大拇指与第二指相连。 许地山 《危巢坠简·归途》:“她想起大妞儿底左脚有个骈趾,于是把尸体底袜子除掉,试摩着看。”
词语解释:骈轨  拼音:pián guǐ
谓两车并行。 明 何景明 《七述》之四:“平原广野,弥望千里,马可陈列,车得駢轨。”
词语解释:骈石  拼音:pián shí
指两两并连之石。
词语解释:骈矗  拼音:pián chù
并列矗立。 元 戴良 《送人赴广信军幕》诗:“冰溪渺森沉,玉山鬱駢矗。”
词语解释:骈盛  拼音:pián shèng
骈接盛多。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塌房》:“ 杭城 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駢盛。”
词语解释:骈赘  拼音:pián zhuì
骈枝赘疣。比喻多馀无用的东西。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鎔裁》:“若术不定,而委心逐辞,异端丛至,駢赘必多。” 明 吕坤 《虞廷十六字解》:“固知圣人之苦心敝之然,非为道心增駢赘,皆为人心设隄防也。”
词语解释:骈进  拼音:pián jìn
并排行进。 汉 王粲 《七释》之四:“忽捐桴而挥袂,聊徘徊而容与。坐列杂其俱兴,遂駢进而连武。”
词语解释:骈族  拼音:pián zú
谓一人获罪,并诛其亲族。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而 史弘肇 以不解之故,索剑相詬,尤可笑也。卒啟駢族之祸,悲夫!”
词语解释:骈干  拼音:pián gàn
谓胁骨相连。《春秋元命包》:“ 顓頊 駢干,上法月参,康度成纪,以理阴阳。”参见“ 駢胁 ”。
词语解释:骈胁  拼音:pián xié
亦作“ 駢脇 ”。
(1).肋骨紧密连接为一,是一种生理上的畸形。《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及 曹 , 曹共公 闻其駢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 杜预 注:“駢胁,合干。”《史记·管蔡世家》:“ 共公 十六年,初, 晋 公子 重耳 其亡过 曹 , 曹 君无礼,欲观其駢胁。” 裴駰 集解引 韦昭 曰:“駢者,并干也。”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事同》:“ 晋文 駢脇, 张仪 亦駢脇。”
(2).肌肉健壮,不显肋骨。《史记·商君列传》:“多力而駢胁者为驂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文选·左思〈吴都赋〉》:“袒裼徒博,拔距投石之部。猨臂駢胁,狂趭獷猤。” 李周翰 注:“駢胁,亦壮士也。” 明 高启 《拟唐平蜀露布》:“駢脇者尽操闟戟,蓬头者皆垂縵胡。” 严复 《原强》:“ 孔 孟 二子皆有魁桀之姿,彼古之 希腊 、 罗马 人亦知之……而 柏拉图 乃以駢胁著号。”
词语解释:骈演  拼音:pián yǎn
同台演出。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於牛女渡河之明夕,大集诸姬於 方密之 侨居水阁,四方贤豪,车骑盈閭巷,梨园子弟三班駢演。”
词语解释:骈殒  拼音:pián yǔn
一并殒灭。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此十九稘上叶精神界之战士,所为多抱正义而駢殞者也。”
词语解释:骈溢  拼音:pián yì
犹超过。 清 恽敬 《吴城万寿宫碑铭》:“符籙之法盛行於 南北朝 ,道家之支駢溢於神仙,神仙之旁剧纷於符籙。”
词语解释:骈字  拼音:pián zì
指两字相连的词语,也包括联绵字。如“方圆”、“编导”、“积极”、“逶迤”等。 清 康熙 年间编有《骈字类编》一书,收录古籍中两字相连的词语,分属于十三门,共二百四十卷。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凡所纂纪,一若谱録,能知駢字之用,庶得行文之方矣。”
共107,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