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离骚 拼音:lí sāo
(1).遭遇忧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平 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类对》:“ 刘斯立 跂 , 莘老丞相 长子,贤而能文。 建中靖国 间,丞相追復, 斯立 以啟谢诸公云:‘晚岁离骚,旋招魂於异域;平生精爽,犹见梦於故人。’”
(2).离别的愁思。语本《楚辞·离骚》 汉 王逸 注:“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陈直径,以风諫君也。” 唐 岑参 《送赵侍御归上都》诗:“帝城谁不恋,回望动离骚。” 宋 方岳 《齐天乐·和楚客赋芦》词:“天岂无情,离骚点点送归客。”
(3).牢骚。《北史·儒林传论》:“ 孝籍 徒离骚其文,尚何救也。” 宋 苏辙 《次韵子瞻见寄》:“ 贾生 作传无封事, 屈平 忧世多离骚。”
(4).文体之一种。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诗体上》:“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 西汉 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 沉 宋 律诗。”
(5).泛指词赋、诗文。 清 杭世骏 《〈东城杂记〉序》:“斯诚离骚之博徒,艺苑之别子矣。”
(6).曲名。 元 耶律楚材 《夜坐弹离骚》:“一曲《离骚》一椀茶,箇中真味更何加。” 游国恩 《楚辞概论·楚辞的名称》:“﹝《离骚》﹞这个名词的解释,也不是 楚 言,也不是离忧,也不是遭忧和别愁,更不是明扰,乃是 楚 国当时一种曲名。按《大招》云:‘ 楚 《劳商》只。’ 王逸 曰:‘曲名也。’按‘劳商’与‘离骚’为双声字,古音‘劳’在‘宵’部,‘商’在‘阳’部,‘离’在‘歌’部,‘骚’在‘幽’部。‘宵’‘歌’、‘阳’‘幽’,并以旁纽通转,故‘劳’即‘离’,‘商’即‘骚’,然则‘劳商’与‘离骚’,原来是一物而异其名罢了。‘离骚’之为 楚 曲,犹后世‘齐驱’‘吴趋’之类。 王逸 不知‘劳商’即‘离骚’之转音,故以为另一曲名,正如他不知《大招》的‘鲜卑’与《招魂》的‘犀比’是一件东西一样。”词语解释:风骚 拼音:fēng sāo
(1).指《诗》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宋书·谢灵运传论》:“原其飇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 唐 贾岛 《喜李馀自蜀至》诗:“往来自此过,词体近《风》《骚》。” 清 姚莹 《论诗绝句》之二:“辛苦十年摹 汉 魏 ,不知何故远《风》《骚》。”
(2).借指诗文。 唐 高适 《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诗:“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 宋 苏舜钦 《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诗:“留连日日奉杯宴,殊无閒隙吟风骚。” 蒋光慈 《少年飘泊者》八:“今天到某秀才家里写几张字画,明天到某一教书馆里谈论点风骚,倒也十分有趣。”
(3).借指文采、才情。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一折:“他多管是意不平自发扬,心不遂閒缀作,十分的卖风骚,显秀丽,夸才调。我这里详句法,看挥毫。” 毛泽东 《沁园春·雪》词:“ 唐宗 宋祖 ,稍逊风骚。”
(4).风流放荡。《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那老儿虽然风骚,到底老人家,只好虚应故事,怎能勾满其所欲?”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见王》:“我为人性格风骚,洞房中最怕寂寥。”
(5).特指女性举止轻佻。 茅盾 《动摇》一:“ 金凤姐 已经走到跟前,依旧脸上搽着雪白的铅粉,嘴唇涂得猩红,依旧乜着眼,扭着腰,十分风骚。”
(6).指风流放荡的人。 清 李渔 《怜香伴·女校》:“他出这等风致题目,一定是箇老风骚,做首肉麻的诗应付他。”
(7).犹风情。 明 陆采 《明珠记·买药》:“却恋他酒杯来往,儿女风骚。” 杨朔 《火并》:“每年元宵节,秧歌出街的时候,人们可以看见他扮着《拾玉镯》的 孙巧姣 ,或者《小上坟》的寡妇,专在女人面前卖弄风骚。”
(8).谓体态俊俏美好。 明 无心子 《金雀记·定婚》:“有貌有貌多俊俏。 陈平 説我最风骚,新大褶,皂罗袍,方巾四角带儿飘。”《红楼梦》第三回:“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9).风光,光彩。《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旗帜鼓乐,高头骏马,送入衙门到任。 寄华 此时身子如在云里雾里,好不风骚。”梨园戏《陈三五娘》第一场:“上元景,好风骚,灯如花,月如锣。” 词语解释:萧骚 拼音:xiāo sāo
(1).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五代 齐己 《小松》诗:“后夜萧骚动,空阶蟋蟀听。” 宋 欧阳修 《呈元珍表臣》诗:“披条泫转清晨露,响叶萧骚半夜风。” 郭沫若 《长春集·遍地皆诗写不赢》诗:“树叶萧骚作响,微风吹送清香。”
(2).萧条凄凉。 唐 祖咏 《晚泊金陵水亭》诗:“ 江 亭当废国,秋景倍萧骚。” 宋 范成大 《公辨再赠复次韵》:“书生活计极萧骚,爝火微明似束蒿。” 清 西泠酒民 《蝶恋花·秋日湖上》词:“一片明湖歌舞旧,景色萧骚,恁处堪回首。”
(3).稀疏。 宋 陆游 《初秋书怀》诗:“二十年前已二毛,即今何恨鬢萧骚。” 明 张四维 《双烈记·行游》:“桃腮柳眼争妍,六桥艷阳还若昔,双鬢萧骚不似前。” 清 吴伟业 《翠峰寺遇友》诗:“不堪从置酒,白髮自萧骚。”词语解释:楚骚 拼音:chǔ sāo
(1).指 战国 楚 屈原 所作的《离骚》。 南朝 梁 裴子野 《雕虫论》:“若悱惻芳芬, 楚 骚为之祖;靡漫容与, 相如 扣其音。” 宋 苏轼 《次韵秦少游王仲至元日立春》之三:“词锋虽作 楚 骚寒,德意还同 汉 詔宽。” 明 丘濬 《过采石吊李谪仙》诗:“岸芷汀兰无限意,临风三復 楚 骚文。”
(2).泛指《楚辞》。 清 沉德潜 《〈古诗源〉序》:“兹復溯 隋 陈 而上,极乎 黄轩 ,凡‘三百篇’、 楚 骚而外,自郊庙乐章讫童謡里谚,无不备采。” 清 汪熷 《〈长生殿〉序》:“《郑》《卫》岂导淫之作, 楚 骚非变雅之音。”词语解释:骚骚 拼音:sāo sāo
(1).行动急疾貌。《礼记·檀弓上》:“故骚骚尔则野,鼎鼎尔则小人,君子盖犹犹尔。” 郑玄 注:“谓大疾。” 宋 黄庭坚 《寄裴仲谟》诗:“骚骚家治具,夫子且归沐。”
(2).愁思貌。《楚辞·刘向〈九叹·远游〉》:“聊假日以须臾兮,何骚骚而自故。” 王逸 注:“言己思年命欲暮,愿且假日游戏须臾之间,然中心愁思如故,终不解也。”
(3).寂寞凄凉貌。 唐 姚合 《秋日书事寄秘书窦少监》诗:“秋气日骚骚,星星双鬢毛。” 宋 张耒 《南征赋》:“曰厚土之瀰漫兮,予骚骚无以为家。”
(4).象声词。风声。《文选·张衡〈思玄赋〉》:“寒风凄其永至兮,拂穷岫之骚骚。” 吕向 注:“骚骚,风声。”一说,风强劲貌。 李善 注:“骚骚,风劲貌。” 唐 吴融 《风雨吟》:“风骚骚,雨涔涔,长洲苑外荒居深。” 清 姚鼐 《题唐人关山行旅图》诗:“耳边不断风骚骚,猿鸟悲啸兕虎嗥。”
(5).象声词。风吹树木声。 唐 徐凝 《莫愁曲》:“玳瑁牀头刺战袍,碧纱窗外叶骚骚。” 唐 李德裕 《述梦诗四十韵》:“花光晨艳艳,松韵晚骚骚。”
(6).象声词。风激水沫声。 南朝 梁 何逊 《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诗:“黯黯连障阴,骚骚急沫响。”
(7).象声词。虫鸣声。 宋 张耒 《寒蛩》诗:“寒蛩振翼声骚骚,夜深月影在蓬蒿。”词语解释:诗骚 拼音:shī sāo
(1).《诗经》、《离骚》的并称。 清 冯班 《钝吟杂录·诫子帖》:“ 子美 中兴,使人见《诗》《骚》之义,一变前人,而前人皆在其中。”
(2).泛指诗歌。 唐 柳宗元 《寄韦珩》诗:“君今矻矻又窜逐,辞赋已復穷诗骚。”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中:“﹝ 文同 ﹞善画墨竹,作诗骚亦过人。”词语解释:楚人骚 拼音:chǔ rén sāo
指 屈原 《离骚》所表达的哀怨情境。 屈原 为 战国 楚 人,故称。 宋 陈与义 《连雨赋书事》诗之二:“老雁犹贪去,寒蝉遂不号。相悲更相识,满眼 楚 人骚。”词语解释:刁骚 拼音:diāo sāo
(1).头发稀落貌。 宋 欧阳修 《斋宫尚有残雪思作学士时摄事于此尝有〈闻莺诗〉寄原父因而有感》诗之三:“休把青铜照双鬢, 君謨 今已白刁骚。” 金 元好问 《麋鹿图》诗:“白髮刁骚一秃翁,尘埃无处避西风。” 元 无名氏 《鸳鸯被》楔子:“白髮刁骚两鬢侵,老来灰尽少年心。”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沉去矜卷子》:“江山餘战伐,髮鬢剩刁骚。”
(2).形容説话断断续续。 明 陈所闻 《川拔棹·六十新春述怀》曲:“看俺这曲脊虾腰,手颤头摇,言语刁骚。”词语解释:绎骚 拼音:yì sāo
骚动;扰动。 唐 独孤及 《唐故洪州刺史张公遗爱碑》:“ 临海 贼 袁晁 ,狃於 会稽 之役,侵我东鄙, 江 介大恐,民斯绎骚。” 明 宋濂 《删〈乌城志〉》:“大盗弄兵海上,红巾继起, 江 淮 皆绎骚,朝廷遂詔州郡筑城。” 李一 《荆宜施鹤光复记序》:“ 清 廷方命其陆军大臣 荫昌 总干南下,海军统领 萨镇冰 展舲西指,声势烜赫,道路绎骚,遐邇人人震恐。”词语解释:牢骚 拼音:láo sāo
(1).指抑郁不满的情绪或言语。 明 陆世廉 《西台记》第四出:“忧焦!知己真难报。牢骚!英雄恨未消。”《儒林外史》第八回:“那知这两位公子,因科名蹭蹬,不得早年中鼎元,入翰林,激成了一肚子牢骚不平。” 清 陈田 《明诗纪事辛籤·邝露》:“ 湛若 为人好詼谐大言,汪洋自恣,以写其牢骚不平之志。” 李劼人 《天魔舞》第九章:“然而他犹满肚皮牢骚,认为自己还走了冤枉路。” 浩然 《艳阳天》第九九章:“谁不兴发几句牢骚呢,牢骚不等于事实呀!”
(2).说不满的话。如:牢骚了半天;等他牢骚完了,也就没事啦。
(3).忧愁哀怨。《花月痕》第五回:“大抵秋菊春兰,各极其胜,究竟秋菊牢骚,不及春兰华贵。”词语解释:驿骚 拼音:yì sāo
扰动;骚乱。驛,通“ 绎 ”。 唐 颜真卿 《临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铭》:“ 安禄山 反 范阳 ,天下驛骚,朝廷旰食。” 明 史可法 《与表兄某书》:“ 江 南北昔称乐土,近以流氛东逸,所在驛骚。” 清 鲍鉁 《捉船行》:“古云不驛骚,纪律须严明。”参见“ 绎骚 ”。
词语解释:绎骚 拼音:yì sāo
骚动;扰动。 唐 独孤及 《唐故洪州刺史张公遗爱碑》:“ 临海 贼 袁晁 ,狃於 会稽 之役,侵我东鄙, 江 介大恐,民斯绎骚。” 明 宋濂 《删〈乌城志〉》:“大盗弄兵海上,红巾继起, 江 淮 皆绎骚,朝廷遂詔州郡筑城。” 李一 《荆宜施鹤光复记序》:“ 清 廷方命其陆军大臣 荫昌 总干南下,海军统领 萨镇冰 展舲西指,声势烜赫,道路绎骚,遐邇人人震恐。”词语解释:选骚 拼音:xuǎn sāo
指 南朝 梁 萧统 编选的《文选》和以 屈原 《离骚》为代表的《楚辞》。 宋 刘克庄 《答谢法曹》诗:“《选》《骚》意度卑 唐 体, 晋 宋 文章让 谢 家。”词语解释:震骚 拼音:zhèn sāo
惊乱。《新唐书·韩滉传》:“帝在 奉天 , 淮 汴 震骚, 滉 训士卒,分兵戍 河南 。”《新唐书·冯盎传》:“ 隋 季崩荡,海内震骚。”词语解释:惊骚 拼音:jīng sāo
(1).惊恐骚乱。 宋 欧阳修 《再论水洛城事乞保全刘沪札子》:“风闻 周询 近有奏来,为 水洛 蕃 族见 狄青 枷取 刘沪 等,因致惊骚, 周询 却乞将带 沪 等往彼,由此足验 刘沪 能以恩信服彼一方。”
(2).指惊吓骚扰。 宋 叶适 《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顷自虏寇惊骚, 淮 人奔迸南渡,生理破坏,田舍荒墟。”词语解释:发牢骚 拼音:fā láo sāo
发泄烦闷不满的情绪。《花城》1981年第5期:“尖鼻子的 罗老师 坐在桌上发牢骚。”词语解释:除骚 拼音:chú sāo
扫除,清扫。骚,通“ 扫 ”。 清 曹寅 《祀灶后作》诗:“除骚餘閒夜粥迟, 楝亭 兀坐自吟诗。”词语解释:肆骚 拼音:sì sāo
肆扰。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初 兰州 贼灭后, 李侍尧 查治新教餘党,吏胥肆骚。”词语解释:领风骚 拼音:lǐng fēng sāo
领,领导,这里指起主要作用。风骚,这里指文学。风,《诗经》中的《国风》;骚,屈原的《离骚》词语解释:赶骚 拼音:gǎn sāo
詈语。指女性出外玩耍、招摇。《孽海花》第十五回:“一会駡丫头瞎眼,装烟烟嘴儿碰了牙了,一会又駡老妈儿都死絶了,一个个赶骚去。”词语解释:雕骚 拼音:diāo sāo
衰残,稀疏。 元 白朴 《庆东原》曲:“青春过了,朱颜渐老,白髮彫骚。则待强簪花,又恐傍人笑。” 明 徐复祚 《投梭记·出守》:“愁髩早彫骚。冷芙蓉窥人暗里相嘲。” 词语解释:满腹牢骚 拼音:mǎn fù láo sāo
牢骚太甚,埋怨情绪十足。形容失意或不顺心。例如:先是满腹牢骚,如今也就渐渐的平和下来。词语解释:放屁辣骚 拼音:fàng pì là sāo
见“ 放屁辣臊 ”。
词语解释:放屁辣臊 拼音:fàng pì là sào
詈词。比喻胡言乱话。《水浒传》第二一回:“外人见押司在这里,多少乾热的不怯气,胡言乱语,放屁辣臊,押司都不要听。”《金瓶梅词话》第八一回:“不料 韩道国 正陪众客商在席上吃酒,听见 胡秀 口内放屁辣臊,心中大怒。”亦作“ 放屁喇撒 ”、“ 放屁辣骚 ”。《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不教人来兜揽,任他放屁喇撒一出,没兴自去。”《野叟曝言》第二五回:“便算是大盗宫女,咱放走了,须到不的你这廝来放屁辣骚!”词语解释:嗷骚 拼音:áo sāo
喧扰,不平静。 宋 苏舜钦 《火疏》:“农田受菑者,几於十九;民情嗷骚,如昏垫焉。”一本作“嗸骚”。词语解释:疥骚 拼音:jiè sāo
疥搔。《管子·地员》:“其人坚劲,寡有疥骚。” 戴望 校正:“ 丁 云:‘疥骚,即疥瘙也;古字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