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髡钳 拼音:kūn qián
亦作“髠钳”。 古代刑罚。谓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迺髠钳 季布 ,衣褐衣,置广柳车中。” 唐 卢照邻 《咏史》之一:“髡钳为臺隶,灌园变姓名。”《三国演义》第六三回:“﹝ 彭 羕 ﹞因直言触忤 刘璋 ,被 璋 髠钳为徒隶,因此短髮。” 清 赵翼 《赠李莪洲》诗:“矢石已教同死地,髠钳那更伴危途。”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四章:“古用 苗 制,施行肉刑, 汉文 免之,改为囚徒髠钳,鬼薪役作。”词语解释:髡缁 拼音:kūn zī
亦作“髠緇”。 指僧尼。僧人穿黑衣,故称。 明 徐渭 《〈逃禅集〉序》:“今之詆佛者,动以吾佛律之,甚至於不究其宗祖之要眇,而责诸其髠緇之末流。”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六·建文君》:“﹝ 明太祖 ﹞且见 建文 头颅颇偏,匣髠緇之具,戒曰:‘必婴大难,乃发。’” 清 陈大章 《王文成纪功碑》诗:“深谋豁达格神鬼,苦心退託随髠緇。”词语解释:髡首 拼音:kūn shǒu
(1).剃去头发。《楚辞·九章·涉江》:“ 接舆 髡首兮, 桑扈 臝行。” 王逸 注:“髡,剔也;首,头也。自刑身体,避世不仕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喇嘛﹞其皈依 释迦 、 金刚 、 毘卢 、 药师 、 无量寿 诸佛,则又似与浮屠同出,其髡首不蓄髮亦同定例。” 章炳麟 《文学说例》:“处髡首辫髮之俗,而自述‘抽簪’。”
(2).光头。指僧徒。 唐 郑愚 《潭州大沩山同庆寺大圆禅师碑铭》:“僧事百千,不可梗概,各言宗教,自号矛盾,故褐衣髡首,未必皆是。”词语解释:髡髦 拼音:kūn máo
幼年。 元 王恽 《追挽归潜刘先生》诗:“我自髡髦屡拜公,执经亲为发顓蒙。”词语解释:髡鬝 拼音:kūn qiān
亦作“髠鬝”。 去发。 唐 韩愈 孟郊 《征蜀联句》:“逆颈尽徽索,仇头恣髠鬝。”词语解释:髡薙 拼音:kūn tì
亦作“髠薙”。 见“ 髡剔 ”。
词语解释:髡剔 拼音:kūn tī
亦作“髠薙”。 谓剃去头发。《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爱姪微愆,髡剔谢罪。”《后汉书·冯鲂传》:“ 襃 等闻帝至,皆自髡剔,负鈇鑕,将其众请罪。” 李贤 注:“谓剃去髮也。”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曾 左 之师,摧陷 洪氏 ,復从髠薙。”词语解释:髡接 拼音:kūn jiē
修剪和嫁接枝条。 宋 王禹偁 《樱桃》诗:“栽培伤物性,髡接失天真。”词语解释:髡头 拼音:kūn tóu
亦作“髠头”。 剃去头发。《周礼·夏官·掌戮》“髠者使守积” 汉 郑玄 注:“此出五刑之中,而髠者必王之同族不宫者,宫之为翦,其类髠头而已。”《后汉书·西域传·大秦》:“人俗力田作,多种树蚕桑,皆髡头而衣文绣。”《三国志·魏志·袁绍传》“ 绍 爱少子 尚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 刘氏 性酷妒, 绍 死,僵尸未殯,宠妾五人, 刘 尽杀之;以为死者有知,当復见 绍 於地下,乃髠头墨面以毁其形。”词语解释:髡削 拼音:kūn xuē
谓受髡刑,剃去须发。 汉 王符 《潜夫论·浮侈》:“ 明帝 时, 桑民 摐阳侯 坐冢过制髡削。”词语解释:髡刖 拼音:kūn yuè
剃发与断足之刑。 汉 贾谊 《新书·阶级》:“是以係缚、榜笞、髡刖、黥劓之罪,不及士大夫。”词语解释:髡树 拼音:kūn shù
指枝叶光秃的树木。 清 姚燮 《月当厅·苦驿》词:“但有断竿悬堠,髡树当閭。”词语解释:髡牝 拼音:kūn pìn
对尼姑的蔑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监·禁自宫》:“余谓都下椓人之闹坊曲, 江 南髡牝之溷闺房,违男女之性,变交接之具,真宇宙间两大妖孽。”词语解释:髡流 拼音:kūn liú
亦作“髠流”。 古代一种刑罚。剃去罪徒须发并流放边地。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五:“ 秦相 大怒,付 鍔 于理。諫官承风旨,遂谓公与 鍔 为刎颈交,更相誉説,由是罢郡。 鍔 遂髠流 岭 表。”词语解释:髡毛 拼音:kūn máo
亦作“髠毛”。 谓拔去羽毛。 清 李邺嗣 《杜鹃行》:“北嚮犹哀洒血多,倒悬更诉髠毛苦。”词语解释:髡奴 拼音:kūn nú
亦作“髠奴”。 秃头奴才。对僧人的蔑称。 清 张问陶 《游涿州智度云居两废寺》诗:“髠奴似黠奴,势落打包去。” 清 捧花生 《秦淮画舫录·纪丽·刘玉姿》:“盖近为一髠奴所狎,往还甚数,已为僦屋移家矣。”词语解释:髡截 拼音:kūn jié
亦作“髠截”。
(1).犹髡刖。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城阳景王祠》:“主者髡截,嘆无反已。”
(2).砍去。 宋 王禹偁 《滁州五伯马进传》:“ 进 之子生而无臂,若髠截然。”词语解释:髡放 拼音:kūn fàng
亦作“髠放”。 犹髡流。 明 高叔嗣 《读史》诗之一:“ 伯喈 涉叔世,髠放久流离。”参见“ 髡流 ”。
词语解释:髡流 拼音:kūn liú
亦作“髠流”。 古代一种刑罚。剃去罪徒须发并流放边地。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五:“ 秦相 大怒,付 鍔 于理。諫官承风旨,遂谓公与 鍔 为刎颈交,更相誉説,由是罢郡。 鍔 遂髠流 岭 表。”词语解释:髡屯 拼音:kūn tún
丑牛貌。词语解释:髡釱 拼音:kūn dì
剃发并带上脚镣。古代的一种刑罚。《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六年》:“律坐髡釱而役者,敕黥窜以为卒。”词语解释:髡簪 拼音:kūn zān
亦作“髠簪”。 指和尚和道士。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景灵行香》:“ 绍翁 以为祖宗在天之灵,必不愿歆於异教,且市井髠簪之庸人,皆宜斥去。近者 淳祐 进书例,用僧道鐃鼓前导,朝廷有旨勿用。”词语解释:髡颅 拼音:kūn lú
亦作“髠颅”。 剃去头发,光头。 明 邵璨 《香囊记·起兵》:“皤皤娑娑,髠颅扰扰舞番童;络络绎绎,搥髻纷纷走胡妇。”词语解释:髡徒 拼音:kūn tú
亦作“髠徒”。 秃头刑徒。对僧人的蔑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只助我一声喊,只一合活把髡徒捉。”一本作“髠徒”。 清 龚自珍 《支那古德遗书序》:“儒流文士,乐其简便;不识字髡徒,习其狂猾。”词语解释:髡翁 拼音:kūn wēng
亦作“髠翁”。 指老僧。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 皎然 《赋得啼猿送客》云:‘万里 巴江 外,三声 月峡 深’……观其前联,平澹意长,餘皆筌句,予皆削疵,强半稍变气格。髠翁復起,可能心服否乎?”词语解释:髡笞 拼音:kūn chī
亦作“髠笞”。 古代刑罚。剃去须发,鞭打身体。《后汉书·史弼传》:“詔书前后切却州郡,髡笞掾史。”《魏书·刘昶传》:“ 灵太后 召 清河王 懌 决其事,二家女髠笞付宫,兄弟皆坐鞭刑,徙配 敦煌 为兵。”词语解释:髡祝 拼音:kūn zhù
剃发。《新唐书·刘緫传》:“时 緫 已自髡祝,让节印,遂衣浮屠服。”词语解释:髡裸 拼音:kūn luǒ
亦作“髠裸”。亦作“髠躶”。 谓脱去衣帽,剃去头发,露顶光身。 唐 高彦休 《唐阙史·崔碣》:“纵归田里, 可久 髠躶而返。”词语解释:髡顿 拼音:kūn dùn
传说中的牛妖名。《太平御览》卷八八六引《白泽图》:“故牧弊池之精名曰髡顿,状如牛,无头,见人则逐,人以其名呼之,则去。”参见“ 髡屯 ”。
词语解释:髡屯 拼音:kūn tún
丑牛貌。词语解释:髡褐 拼音:kūn hè
指僧人。 唐 刘蜕 《江南论乡饮酒礼书》:“﹝王公大人﹞有擎跽稽首于髡褐之前,畏敬戒慎,有终日不敢嗜酒肴,不敢近妾妇者。”词语解释:髡耏 拼音:kūn ér
亦作“髠耏”。 指剃发和去除颊鬓之刑。 元 姚燧 《浙西廉访副使潘公神道碑》:“罪入髠耏,有少枉疑,犹己渴饥,不身之私。” 明 夏完淳 《大哀赋》:“室处有荼毒之淫,蠆髮有髡耏之累。”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草语·素馨》:“今也人尽髠耏,花无所著,亦渐以稀少矣。”词语解释:髡夫 拼音:kūn fū
指僧人。 唐 李德裕 《王智兴度僧尼状》:“访闻 泗州 置坛次第,凡髡夫到者人纳二緡,给牒即回,别无法事。”词语解释:髡跣 拼音:kūn xiǎn
光头赤足者。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奇兵不可再》:“ 倭 之追者寻至,猴见髡跣横行,不类所习覩,疑为异兽将噬之。”词语解释:髡刑 拼音:kūn xíng
亦作“髠刑”。 古代一种剃去罪人须发的刑罚。 汉 焦赣 《易林·复之坎》:“髠刑受法,终不得释。”《三国志·魏志·王凌传》“ 凌 举孝廉,为 发干 长”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凌 为长,遇事,髡刑五岁,当道扫除。”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 司马迁 《答任少卿书》云:‘其次鬄毛髮,婴金铁受辱。’髡刑,则剃毛髮。”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二节:“ 战国 以来有一种髡刑,把罪人须发剃光。”词语解释:髡囚 拼音:kūn qiú
秃头囚徒。对僧人的蔑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打脊的髡囚,怎敢把爷违抝。”《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案款已成,招状了遭刑,棒杀髡囚示万民。”词语解释:髡剔 拼音:kūn tī
亦作“髠薙”。 谓剃去头发。《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爱姪微愆,髡剔谢罪。”《后汉书·冯鲂传》:“ 襃 等闻帝至,皆自髡剔,负鈇鑕,将其众请罪。” 李贤 注:“谓剃去髮也。”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曾 左 之师,摧陷 洪氏 ,復从髠薙。”词语解释:髡僧 拼音:kūn sēng
亦作“髠僧”。 指僧人。因僧人不蓄发,故称。 明 顾绛 《禹陵》诗:“御香来敕使,主守付髠僧。”词语解释:髡人 拼音:kūn rén
指僧人。 唐 冯翊 《桂苑丛谈·太尉朱崖辩狱》:“髡人乃具实以闻曰:居寺者乐於知事,前后主之者,积年以来,空交分金文书,其实无金。”词语解释:髡发 拼音:kūn fā
亦作“髠髮”。 剃发。《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领将 陵 母,髠髮齐眉,脱却沿身衣服,与短褐衣,兼带铁钳,转火队将士解闷。” 明 罗日褧 《咸宾录·南夷志二·木邦》:“其俗男衣白,文身髠髮,摘髭鬚。” 清 黄宗羲 《两异人传》:“自髡髮令下,士之不忍受辱者,之死而不悔,乃有谢絶世事,託跡深山穷谷者,又有活埋土室,不使闻於比屋者。”词语解释:髡 拼音:kūn
1.亦作"髠"。
2.见"髡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