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六鱼平声 [jū][yú,我也][动词][yú,同欤][jū][详注1][jū][jū][jū,拮据][详注2][yú][详注3][qú][详注4][xū][shū][xū,又以诸切,音余。芞藇,香草。][详注5][音如。水名,在南郡。]


注1:涂 《广韵》直鱼切《集韵》陈如切,音除。水名。与滁同。《晋书·宣帝纪》王淩诈言吴人塞涂水。涂水即滁水。
注2:沮 古水名。在今陕西省。《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子余切,音苴。水名。《说文》水出汉中房陵,东入江。《水经》沮水出东汶阳郡沮阳县。 又《前汉·地理志》武都郡沮县沮水,出东狼谷。《水经注》沔水一名沮水。 又漆沮,二水名。《书·禹贡》漆沮既从。《诗·大雅》自土沮漆。《水经》漆水出扶风杜阳县俞山,东北入于渭。沮水出北地直路县北,东入于洛。《十三州志》漆沮,即洛水也。《诗·地理考》段氏曰:漆沮有二,皆出雍州,东入于渭,特有上流下流之别。诗漆沮入于渭之上流。书漆沮入于渭之下流。 又《水经注》肥如县,故肥子国,有大沮水,小沮水。 又沮中,地名。亦作柤。《吴志》赤乌四年,诸葛瑾取柤中。 又《广韵》侧鱼切《集韵》臻鱼切,音菹。姓也。黄帝史官沮诵,三国沮授。
注3:屠 《广韵》直鱼切《集韵》《韵会》音除。休屠,匈奴王号。休音朽。
注4:衙 音鱼。衙衙,行貌。《宋玉·九辨》导飞廉之衙衙。
注5:鐻 音渠。《集韵》金银器名。《山海经》青要之山,䰠武罗司之,穿耳以鐻。《郭璞曰》鐻,金银器名。《后汉·张奂传》遗金鐻八枚。《注》鐻,音渠。食器名。未详形制。《左思·魏都赋》鐻耳之杰。
共397,分5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末字词组
钓鱼池鱼烹鱼银鱼车鱼釜鱼壁鱼骑鱼
游鱼虫鱼羡鱼铜鱼其鱼鲙鱼溟鱼人鱼
鲤鱼江鱼木鱼鸢鱼粥鱼骑鲸鱼玉鱼黄鱼
双鱼钟鱼寒鱼悬鱼鲜鱼冰鱼种鱼熊鱼
金鱼小鱼河鱼鲁鱼豚鱼纵壑鱼泉鱼虾鱼
蠹鱼嘉鱼长鱼鲍鱼跃鱼鲂鱼前鱼祭鱼
白鱼枯鱼渊鱼子鱼水鱼神鱼画鱼时鱼
为鱼食鱼养鱼叉鱼打鱼佩鱼趁鱼文鱼
观鱼食无鱼龙鱼鳏鱼伯鱼贯鱼忆鲈鱼鲇鱼
鲸鱼生鱼武昌鱼书鱼左鱼涸鱼鲲鱼歌鱼

词语解释:钓鱼  拼音:diào yú
(1).垂竿取鱼。《庄子·刻意》:“就藪泽,处閒旷,钓鱼閒处,无为而已矣。” 唐 韩愈 《赠侯喜》诗:“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我开始学会了钓鱼,总是上半天学钓半天鱼。”
(2).比喻引诱。 魏巍 《东方》第二部第七章:“‘ 小玲子 ’, 周仆 笑吟吟地说,‘你看像炊烟不像?’ 小玲子 点点头,笑着说:‘就凭这个钓鱼呀!’”
词语解释:游鱼  拼音:yóu yú
游动的鱼。 汉 王逸 《机妇赋》:“高楼双峙,下临清池,游鱼衔饵,瀺灂其陂。”一本作“游鱼”。 唐 沉佺期 《入少密溪》诗:“游鱼瞥瞥双钓童,伐木丁丁一樵叟。” 清 魏源 《自定海归扬州舟中》诗之四:“谁言 牙 旷 絶,琴响出游鱼。” 清 许迎年 《和淑则园居病起作》:“方池新涨游鱼乐,兴寄 濠 梁《秋水篇》。”
词语解释:鲤鱼  拼音:lǐ yú
(1).鱼名。身体侧扁,背部苍黑色,腹部黄白色,嘴边有长短须各一对。肉味鲜美。生活在淡水中。 汉 焦赣 《易林·革之颐》:“ 尼父 孔丘 ,善钓鲤鱼。” 宋 陆游 《鲤鱼行》:“鲤鱼财三尺,浅水不覆脊。” 宋传恩 《绿水悠悠·罩鱼》:“这是一条鲤鱼,一条十多斤重的鲤鱼。”
(2). 汉 蔡邕 《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因以“鲤鱼”代称书信。 唐 元稹 《贻蜀·张校书元夫》诗:“劝君便是酬君爱,莫比寻常赠鲤鱼。” 清 谭嗣同 《寄人五绝》:“鲤鱼三十六,江上报秋书。”
(3).借指传递书信者。 唐 孟浩然 《送王大校书》诗:“尺书能不恡,时望鲤鱼传。” 唐 元稹 《苍溪县寄扬州兄弟》诗:“凭仗鲤鱼将远信,鴈回时节到 扬州 。” 元 萨都剌 《送王伯循御史》诗:“ 曲江 水发愿相忆,莫遣鲤鱼音信稀。”参见“ 鱼书 ”。
词语解释:鱼书  拼音:yú shū
(1).《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之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因称书信为“鱼书”。 唐 韦皋 《忆玉箫》诗:“ 长江 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入 秦 。”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秋夜女工》:“心似剖,为 陇 外鱼书无有。” 柯灵 《香雪海·三十八年前的一张旧报》:“这些稿件的来历,有的通过党的渠道,有的似乎是鱼书遥递,不远千里,由绿衣人辗转送来的。”
(2).古代朝廷任免州郡长官时所赐颁的鱼符和敕书。《旧唐书·德宗纪上》:“是月,復降鱼书停刺史务。” 宋 陆游 《遣兴》诗:“谁遣径归朝凤闕?不令小住奉鱼书。” 明 张煌言 《送黄金吾冯侍御乞师日本》诗:“龙节卧持豸斧客,鱼书泣捧豹衣郎。”参阅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左符鱼书》
词语解释:双鱼  拼音:shuāng yú
(1).两鱼。 晋 傅玄 《秋兰篇》:“双鱼自踊跃,两鸟时迴翔。” 唐 杜甫 《李监宅》诗之一:“且食双鱼美,谁看异味重。” 唐 李贺 《钓鱼》诗:“菱丝縈独茧,蒲米蛰双鱼。”
(2).指书信。 唐 唐彦谦 《寄台省知己》诗:“久怀声籍甚,千里致双鱼。” 明 刘基 《玉楼春》词:“双鱼不见人千里,落絮牵愁和梦起。” 清 纳兰性德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词:“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参见“ 双鲤 ”。
词语解释:双鲤  拼音:shuāng lǐ
(1).两条鲤鱼。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 祥 ( 王祥 )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2).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的鱼形木板,常指代书信。 唐 韩愈 《寄卢仝》诗:“先生有意许降临,更遣长鬚致双鲤。” 钱仲联 集释引 孙汝听 曰:“古乐府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宋 张辑 《垂杨柳·寓谒金门》词:“前度兰舟送客,双鲤沉沉消息。”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归田》:“自怜,双鲤音无见,离恨难传,知甚日大刀环。”一说是结为鲤鱼形的书信。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双鲤》:“古乐府诗:‘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腹中书。’据此诗,古人尺素结为鲤鱼形,即缄也,非如今人用蜡。《文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即此事也。下云烹鱼得书,亦譬况之言耳,非真烹也。”
词语解释:金鱼  拼音:jīn yú
(1).见“ 金鱼符 ”。
(2).见“ 金鱼袋 ”。
(3).鱼形锁。 唐 李商隐 《和友人戏赠》之一:“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 冯浩 笺注:“金鱼,鱼钥也。桂丛,指月殿。”
(4).指代宫门。 唐 李贺 《还自会稽歌》:“脉脉辞金鱼,羈臣守迍贱。”
(5).鲫鱼经过人工长期培养形成的变种。身体颜色以红的为多,也有黑、蓝、红白花的,饲养在鱼池或缸中,是著名的观赏鱼。 宋 吴自牧 《梦粱录·物产》:“金鱼,有银白、玳瑁色者……今 钱塘门 外多蓄之,入城货卖,名‘鱼儿活’。” 清 王晫 《课婢约》:“勤调粉饵,亲喂金鱼;背诵经文,私教鸚鵡。”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当中一只透明的玻璃缸,几条金鱼在水藻里悠然游漾。”
词语解释:金鱼符  拼音:jīn yú fú
(1).金质的鱼符。 唐 代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佩带, 开元 初,从五品亦佩带,用以表示品级身分。 金 制,四品以上佩带。见《新唐书·车服志》《金史·舆服志中》。亦省作“ 金鱼 ”。 唐 韩愈 《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铭》:“天子使贵人持紫衣金鱼以赐。” 唐 元稹 《自责》诗:“犀带金鱼束紫袍,不能将命报分毫。”
(2). 辽 代调发兵马的一种符信。《辽史·兵卫志上》:“铸金鱼符,调发军马……上遣大将持金鱼符,合,然后行。”
词语解释:金鱼袋  拼音:jīn yú dài
(1).鱼袋的一种。金饰,用以盛放金鱼符。 唐 制,三品以上官员佩金鱼袋。 宋 代无鱼符,官员公服则系鱼袋于带而垂于后,但不复如 唐 之符契。 唐 元稹 《秋分日祭百神文》:“皇帝遣通议大夫行内侍省常侍、赐紫金鱼袋李某,祭于百神之灵。”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释俗》:“近世授观察使者不带金鱼袋。初名臣 钱若水 拜观察使,佩鱼自若,人皆疑而问之。 若水 勌於酬辩,録 唐 故事一番在袖中,人问者,輙示之。”参阅《新唐书·车服志》《宋史·舆服志五》
(2).比喻高官显爵。 宋 梅尧臣 《十一日垂拱殿起居闻南捷》诗:“腰佩金鱼服金带,榻前拜跪称圣皇。” 明 郑若庸 《玉玦记·侵南》:“手中持玉节,腰下佩金鱼,脱却戎服。” 清 唐孙华 《次韵答倪草亭》之二:“逢时休羡金鱼佩,对景思倾药王船。”
词语解释:蠹鱼  拼音:dù yú
亦作“蠧鱼”。
(1).虫名。即蟫。又称衣鱼。蛀蚀书籍衣服。体小,有银白色细鳞,尾分二歧,形稍如鱼,故名。 唐 白居易 《伤唐衢》诗之二:“今日开篋看,蠹鱼损文字。” 明 张景 《飞丸记·旅邸揣摩》:“夜窥得汗牛编学累丝,昼翻从蠧鱼涎穷滋味。” 宋 陆游 《箜篌谣寄季长少卿》之一:“卷书置篋中,寧使饱蠹鱼。”《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一回:“这东西我家多的拿竹箱子装着,一箱一箱的喂蠹鱼,你自看得希罕。”
(2).借指书籍。 清 金人瑞 《立春日送二策入学》诗:“笥锁蠧鱼皆祖往,身从皋比又前缘。” 郁达夫 《杂感》诗之八:“十年潦倒空湖海,半生浮沉伴蠹鱼。”
(3).啃书本。亦指死啃书本的读书人。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枕席经史,沉湎青緗,却扫闭关,蠹鱼岁月,赏鉴家类也。” 清 唐孙华 《再迭随庵韵》:“衰年髣髴烛光餘,犹向残编作蠧鱼。” 闻一多 《给臧克家先生》:“你诬枉了我,当我是一个蠹鱼,不晓得我是杀蠹的芸香。”
词语解释:白鱼  拼音:bái yú
(1).即白鲦。 唐 李贺 《感讽》诗之六:“调歌送风转,杯池白鱼小。” 王琦 汇解:“白鱼即今之白鯈,长仅数寸,形狭而扁,状如柳叶,性好羣泳水面。”参见“ 白鰷 ”。
(2).衣服、书籍中的一种蛀虫。通称蠹鱼。《尔雅·释虫》:“蟫,白鱼。” 邢昺 疏:“此衣、书中虫也。一名蟫,一名白鱼,一名蛃鱼,《本草》谓之衣鱼是也。” 宋 黄庭坚 《次韵元实病目》:“要须玄览照境空,莫作白鱼钻蠧简。” 明 徐渭 《春兴》诗之六:“描写 姬姜 三百句,白鱼儘饱小巾箱。”
(3).麦类中的一种害虫。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收种》:“取麦种候熟可获,择穗大彊者斩,束立场中之高燥处,曝使极燥,无令有白鱼,有輒扬治之。”
词语解释:白鲦  拼音:bái tiáo
亦作“ 白鯈 ”。亦作“ 白条 ”。 鱼名。产于淡水,大者长尺许,腹白,鳞细,好群游水面。《诗·周颂·潜》“鰷鱨鰋鲤” 汉 郑玄 笺:“鰷,白鰷也。” 高亨 注:“鰷,又名白条鱼。”《庄子·秋水》“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唐 成玄英 疏:“鯈鱼,白鯈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三·鲦鱼》:“鰷,生江湖中小鱼也。长仅数寸,形狭而扁,状如柳叶,鳞细而整,洁白可爱,性好羣游。” 阿英 《年画的叫卖》:“手里拿个大白条,鳞眼勿动还会跳。”
词语解释:为鱼  拼音:wéi yú
《左传·昭公元年》:“微 禹 ,吾其鱼乎。”言若无 大禹 治水,人们将淹没为鱼。后因用“为鱼”喻遭受灾殃。 唐 杜甫 《草堂》诗:“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新唐书·薛仁贵传》:“帝思其功,乃召见曰:‘畴岁 万年宫 ,微卿,我且为鱼。’”
词语解释:观鱼  拼音:guān yú
见“ 观渔 ”。
词语解释:观渔  拼音:guān yú
亦作“ 观鱼 ”。 春秋 时 鲁隐公 故事。《左传·隐公五年》:“五年春,公将如 棠 观鱼者。” 杨伯峻 注:“鱼者意即捕鱼者。”《三国志·魏志·鲍勋传》:“昔 鲁隐 观渔於 棠 ,《春秋》讥之。虽陛下以为务,愚臣所不愿也。”后泛指观看捕鱼或观赏游鱼以为戏乐。《周书·孝闵帝纪》:“帝欲观渔於 昆明池 ,博士 姜须 諫,乃止。” 唐 高适 《东征赋》:“人多嗜艾,俗喜观渔。” 毛泽东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莫道 昆明池 水浅,观鱼胜过 富春江 。”
词语解释:鲸鱼  拼音:jīng yú
(1).鲸的俗称。《文子·上仁》:“ 老子 曰:鲸鱼失水,则制於螻蚁。” 唐 杜甫 《戏为六绝句》之四:“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明 李东阳 《春兴》诗之三:“翠笼鸚鵡空愁思,碧海鲸鱼几岁年。” 曹禺 《日出》第二幕:“﹝ 顾八奶奶 ﹞走起路来,小鲸鱼似的。”
(2).指形状如鲸鱼的撞钟杵。《文选·班固〈东都赋〉》:“於是发鲸鱼,鏗华鐘。” 李善 注:“ 薛综 《西京赋》注曰:‘海中有大鱼曰鲸。’海边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鲸鱼击蒲牢,輒大鸣。凡鐘欲令声大者,故作蒲牢于上。所以撞之者,为鲸鱼。”按,《后汉书·班固传下》引此文, 李贤 注曰:“鲸鱼谓刻杵作鲸鱼形也。” 汉 张衡 《东京赋》:“天子乃抚玉輅,时乘六龙,发鲸鱼,鏗华钟。”
词语解释:池鱼  拼音:chí yú
(1).池中的鱼。《吕氏春秋·上德》:“﹝ 重耳 ﹞去 齐 之 曹 , 曹共公 视其駢胁,使袒而捕池鱼。” 晋 陶潜 《归园田居》诗之一:“羈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清 郑燮 《挽老师鄂大傅》诗之五:“笼鸟放还天地囿,池鱼乐并海江涯。”
(2).比喻无辜受累遭殃。参见“ 池鱼堂燕 ”、“ 池鱼幕燕 ”。
词语解释:虫鱼  拼音:chóng yú
(1).泛指微小的动物。《诗·小雅·鸳鸯序》“思古明王,交於万物有道” 唐 孔颖达 疏:“思古明王交接於天下之万物,鸟兽虫鱼皆有道,不暴夭也。”《金史·乐志下》:“威震遐邇,化渐虫鱼。”
(2). 孔子 认为读《诗》可以多识草木鸟兽虫鱼之名; 汉 代古文经学家注释儒家经典,注重典章制度及名物的训释、考据。后遂以“虫鱼”泛指名物和典章制度。有时含讥其繁琐之意。 唐 韩愈 《读皇甫湜公安园池诗书其后》诗之一:“《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自序》:“而多生习气,尚牵蠹简,虽不能如 毛萇 、 郑康成 泥虫鱼之注,又不能如 虞卿 、 李德裕 著穷愁之书。”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自序》:“雕鎪物类,探讨虫鱼,穿凿愈工,《风》《雅》愈远。”
(3).指训诂考据之学。 郁达夫 《三月十八夜寄木津老师》诗:“日抱虫鱼伏 茂陵 ,旁人争笑客无能。”
词语解释:江鱼  拼音:jiāng yú
石头鱼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三·石头鱼》
词语解释:钟鱼  拼音:zhōng yú
寺院撞钟之木。因制成鲸鱼形,故称。亦借指钟、钟声。 宋 黄庭坚 《阻风入长芦寺》诗:“金碧动江水,钟鱼到客船。” 金 宗道 《宝嵓僧舍》诗:“寂寂钟鱼柏满轩,午风轻颺煮茶烟。”参见“ 鐘鱼 ”。
形同鲸鱼的撞钟的大木。语本《文选·班固〈东都赋〉》“於是发鲸鱼,鏗华鐘” 李善 注引 三国 吴 薛综 《西京赋》注:“海中有大鱼名鲸,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鱼。鲸鱼击蒲牢,蒲牢輒大鸣呼。凡鐘欲令其声大者,故作蒲牢於其上,撞鐘者名为鲸鱼。” 宋 陆游 《西林傅庵主求定庵诗》之一:“粥后鐘鱼未动时,夜灯仍对碧琉璃。” 清 孙枝蔚 《赠李湘北学士》诗:“狮象力最雄,鐘鱼声不迫。”
词语解释:小鱼  拼音:xiǎo yú
小的或新近孵化的鱼
很小的成鱼
词语解释:嘉鱼  拼音:jiā yú
(1).美好的鱼。《诗·小雅·南有嘉鱼》:“南有嘉鱼,烝然罩罩。” 汉 焦赣 《易林·困之晋》:“南有嘉鱼,驾黄取麟,魴鲤瀰瀰,利来无忧。” 清 戴名世 《日本风土记》:“﹝ 日本 ﹞所产米穀甚美,过於 中国 ,亦多嘉鱼,他花树亦多奇品。”
(2).鱼名。 晋 左思 《蜀都赋》:“嘉鱼出於 丙穴 ,良木攅於 襃谷 。” 宋 宋祁 《益部方物略记·嘉鱼》:“ 丙穴 在 兴州 ,有 大丙 小丙 山,鱼出石穴中,今 雅州 亦有之, 蜀 人甚珍其味, 左思 所谓嘉鱼出於 丙穴 中。”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三·嘉鱼》
词语解释:枯鱼  拼音:kū yú
(1).干鱼。《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孙叔敖 相 楚 ,栈车牝马,糲饼菜羹,枯鱼之膳……其俭偪下。” 三国 魏 应璩 《百一诗》之一:“田家无所有,酌醴焚枯鱼。” 宋 陆游 《久雨杜门遣怀》诗:“城闉路断吾何恨,浊酒枯鱼亦破颜。” 清 方文 《宛陵雨中访蔡四芹溪》诗:“即焚枯鱼酌麦醴,中郎风味千古存。”参见“ 枯鱼之肆 ”。
(2).困于涸辙之鱼。 唐 钱起 《罢官后酬元校书见赠》诗:“宦名随落叶,生事感枯鱼。” 清 张维屏 《三元里》诗:“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攸然逝。”
词语解释:枯鱼之肆  拼音:kū yú zhī sì
干鱼店。《庄子·外物》:“ 周 昨来,有中道而呼者。 周 顾视车辙中,有鮒鱼焉。 周 问之曰:‘鮒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周 曰:‘诺,我且南游 吴 越 之王,激 西江 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鱼忿然作色曰:‘……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鱼之肆!’”后因以为典,喻困境、绝境。《晋书·闵王承传》:“足下若能卷甲电赴,犹或有济;若其狐疑,求我枯鱼之肆矣。” 唐 元稹 《代谕淮西书》:“以一旅之师,抗天下无穷之众……不三数月,求诸公於枯鱼之肆矣。”《警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若不遇其人,寧可终身不娶。今既遇人,即顷刻亦难捱也。媒妁通问,必须岁月,将无已在枯鱼之肆乎?” 梁启超 《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庸知一人之不利,驯至为一国之不利,一种之不利,并四万万人而将索诸枯鱼之肆耶。”亦省作“ 枯肆 ”。 前蜀 杜光庭 《蜀王葛仙化祈雨醮词》:“生灵叹息,惧失於农功;沼沚鱼喁,将悬於枯肆。”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饭鱼》:“拚鱼腹埋身无蔽肘, 龙阳 弃枯肆游。避不得身烹鼎鑊,悔当初莽惹纶鉤。”
词语解释:食鱼  拼音:shí yú
比喻幕宾受到重视、优待。语出《战国策·齐策四》:“ 齐 人有 冯諼 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 孟尝君 ,愿寄食门下……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鋏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 孟尝君 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唐 方干 《赠处州段郎中》诗:“德重自将天子合,情高元与世人疏。寒潭是处清连底,宾席何心望食鱼。” 明 徐渭 《自为墓志铭》:“﹝余﹞一旦为少保 胡公 罗致幕府……食鱼而居庐,人争荣而安之,而己深以为危。”
词语解释:食无鱼  拼音:shí wú yú
《战国策·齐策四》:“ 齐 人有 冯諼 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 孟尝君 ,愿寄食门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鋏归来乎!食无鱼。’”后遂以“食无鱼”为待客不丰或不受重视、生活贫苦的典故。 宋 杨万里 《跋蜀人魏致尧抚干万言书》诗:“雨里短檠头似雪,客间长鋏食无鱼。” 清 曹寅 《饮椿下》诗:“前时旧宾客,恒叹食无鱼。”
词语解释:生鱼  拼音:shēng yú
(1).未煮过的或活的鱼。《荀子·礼论》:“大飨,尚玄尊,俎生鱼,先大羹,贵食饮之本也。”《晋书·王祥传》:“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 祥 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鱼行》:“卖生鱼则用浅抱桶,以柳叶间串,清水中浸,或循街出卖。”《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外面早有山上山下远村近邻的许多老少男女都来上祭:也有拿陌纸钱来的……又有煮两隻肥鸡,拴一尾生鱼来供的。”
(2).谓可以养鱼。用以形容雨水多。 唐 杜甫 《秋述》:“秋, 杜子 卧病 长安 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
词语解释:烹鱼  拼音:pēng yú
《诗·桧风·匪风》:“谁能亨鱼?溉之釜鬵。” 毛 传:“亨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亨鱼,则知治民矣。”亨,“ 烹 ”的古字。后以喻治民。 宋 王应麟 《玉海·帝学·庆历迩英阁讲诗》:“三月戊午讲《匪风》‘谁能亨鱼’。上曰:‘ 老子 谓治民若烹小鲜,义近是乎?’ 丁度 曰:‘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参见“ 烹小鲜 ”。
词语解释:烹小鲜  拼音:pēng xiǎo xiān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 河上公 注:“鲜,鱼。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治国烦则下乱。”后比喻治国便民之道。 唐 高适 《过卢明府有赠》诗:“何幸逢大道,愿言烹小鲜。” 清 袁枚 《随园随笔·烹小鲜之讹》:“ 老子 言治大国若烹小鲜,言烹小鱼者不事割鳞剖腹,意在简便耳。”
词语解释:羡鱼  拼音:xiàn yú
喻空存想望。 唐 孟浩然 《临洞庭》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唐 高适 《奉酬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诗:“一生徒羡鱼,四十犹聚萤。”参见“ 临渊羡鱼 ”。
词语解释:临渊羡鱼  拼音:lín yuān xiàn yú
见“ 临河羡鱼 ”。
词语解释:木鱼  拼音:mù yú
(1).佛教法器。相传佛家谓鱼昼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鱼形,用以警戒僧众应昼夜忘寐而思道。有两种:一为圆状鱼形,诵经礼佛时扣之以调音节;一为挺直鱼形,粥饭或集会众僧时用之,俗称梆。 唐 司空图 《上陌梯寺怀旧僧》诗之一:“松日明金像,山风响木鱼。”《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身披直裰掛葫芦,手中拿个大木鱼,白日沿门化饭吃,黄昏寺里称念佛祖念南无。”《水浒传》第四五回:“那妇人便道:……若怕五更睡着了,不知省觉,却那里寻得一个报晓的头陀,买他来后门头大敲木鱼,高声叫佛,便好出去。”《红楼梦》第二五回:“忽听见空中隐隐有木鱼声。” 张天翼 《儿女们》:“他瞟了那边一眼,瞥见五姨太太敲着木鱼念经。”
(2).指木鱼声。 宋 苏轼 《宿海会寺》诗:“木鱼呼粥亮且清,不闻人声闻履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一日,有游僧乞食於塾外,木鱼琅琅,自辰逮午不肯息。”《人民文学》1979年第5期:“举目梵宫僧寮,抬头苍松翠柏,满耳木鱼清磬,使人顿生脱俗之思。”参阅《百丈清规·法器·木鱼》
(3).棕笋的别名。因其形如鱼,故称。 宋 苏轼 《棕笋》诗:“赠君木鱼三百尾,中有鹅黄子鱼子。” 宋 陆游 《冬夜与溥庵主说川食戏作》诗:“龙鹤作羹香出釜,木鱼瀹菹子盈腹。”
(4).木刻鱼形。旧时悬于库房前以示有馀。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内府供用库﹞有油蜡等库,厅前悬一木鱼,长可三尺许,以示有餘粮之意。”
(5).打击乐器。木制。通常为圆形( 广东 音乐所用为长方形)。用小木槌敲击。民族乐队中,有按五声、七声或十二律排列成组者。
词语解释:寒鱼  拼音:hán yú
寒天的鱼。 唐 储光羲 《蓝上茅茨期王维补阙》诗:“浅瀨寒鱼少,丛兰秋蝶多。” 宋 梅尧臣 《打鱼》诗:“插苇截湾流,寒鱼未能越。” 清 吴伟业 《赠辽左故人》诗之四:“垂来文鼠装绵暖,射得寒鱼入饌鲜。”
词语解释:河鱼  拼音:hé yú
(1).河中鱼类的统称。《淮南子·俶真训》:“故河鱼不得明目,穉稼不得育时,其所生者然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八年﹞ 河 鱼大上,轻车重马东就食。”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六:“野老来看客,河鱼不取钱。”
(2).见“ 河鱼腹疾 ”。
词语解释:河鱼腹疾  拼音:hé yú fù jí
指腹泻。鱼烂先自腹内始,故有腹疾者,以河鱼为喻。《左传·宣公十二年》:“河鱼腹疾,奈何?”亦作“ 河鱼之疾 ”。 宋 苏轼 《与冯祖仁书》之三:“又苦河鱼之疾,少留调理乃行。”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雪水易腐,雨水藏久即生孑孓,饮之有河鱼之疾。”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十:“余年踰八十,偶病河鱼之疾,医者连用大黄,人人摇手,余斗胆服之,公然无恙。”亦省作“ 河鱼 ”。 南朝 梁简文帝 《卧疾》诗:“沉疴类弩影,积弊似河鱼。”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杂文》:“ 韦澳 、 孙宏 , 大中 时同在翰林。盛暑,上在 太液池 中,宣二学士。既赴召……但觉寒气逼人,熟视有龙皮在侧;寻宣赐银饼,馅食之甚美;既而醉以醇酎。二公因兹苦河鱼者数夕。”
词语解释:长鱼  拼音:cháng yú
(1).大鱼。 唐 杜甫 《送率府程录事还乡》诗:“素丝挈长鱼,碧酒随玉粒。”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穹龟长鱼,踊跃后先。”
(2).方言。黄鳝的别名。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麪有浇头,以长鱼、鷄、猪为三鲜。”
(3).复姓。 春秋 晋 有 长鱼矫 。见《左传·成公十七年》
词语解释:渊鱼  拼音:yuān yú
(1).渊中之鱼。《汉书·终军传》:“夫明闇之徵,上乱飞鸟,下动渊鱼,各以类推。” 三国 魏 嵇康 《赠秀才入军》诗之一:“仰落惊鸿,俯引渊鱼。” 清 唐甄 《潜书·破祟》:“而以父母之身饱渊鱼之腹,生死不明,得失罔辨,非有物使之乎?是为忠祟。”
(2).比喻隐秘之事。《旧唐书·武宗纪》:“接壤戎帅,屡奏阴谋,顾髫齔之所矜,岂渊鱼之是察。”参见“ 察见渊鱼者不祥 ”。
词语解释:养鱼  拼音:yǎng yú
饲养鱼类,尤指在池塘里饲养鱼类作为食用
鱼类养殖
词语解释:龙鱼  拼音:lóng yú
(1).即龙鲤。一说指鲵鱼,人鱼。《山海经·海外西经》:“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貍。一曰鰕。” 郭璞 注:“或曰:龙鱼似貍,一角。” 郝懿行 笺疏:“龙鱼, 郭氏 《江赋》作龙鲤, 张衡 《思玄赋》仍作龙鱼……貍当为鲤,字之譌。” 袁珂 校注:“龙鱼,疑即《海内北经》所记陵鱼,盖均神话传説中人鱼之类也。” 唐 韩愈 《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入海观龙鱼,矫翮逐黄鵠。” 元 吕诚 《南海口号》之二:“船来争市龙鱼鮓,客至先需荔子盘。”参见“ 龙鲤 ”。
(2).古国名。《文选·张衡〈思玄赋〉》:“超 轩辕 於西海兮,跨 汪氏 之 龙鱼 。” 张铣 注:“ 轩辕 、 汪氏 、 龙鱼 ,皆国名。”
(3).道教符箓。 明 屠隆 《綵毫记·仙官列奏》:“龙鱼字 暘谷 传书,蝌蚪文传桑授道。”
词语解释:龙鲤  拼音:lóng lǐ
指穿山甲。又称鲮鲤。《文选·郭璞〈江赋〉》:“龙鲤一角,奇鶬九头。” 李善 注:“《山海经》曰:‘龙鲤陵居,其状如鲤。’或曰:‘龙鱼一角也。’”按,今本《山海经·海外西经》作“龙鱼”,《海内北经》作“陵鱼”。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一·鲮鲤》
词语解释:武昌鱼  拼音:wǔ chāng yú
三国 吴 嗣主 孙晧 从 建业 迁都 武昌 ,丞相 陆凯 进谏,疏中引童谣:“寧饮 建业 水,不食 武昌 鱼”。见《三国志·吴志·陆凯传》。 武昌 鱼指 武昌 附近所产的团头鲂。 唐 岑参 《送费子归武昌》诗:“秋来倍忆 武昌 鱼,梦著只在 巴陵 道。” 明 李贽 《与刘肖川书》:“但恐檀越远去,外护无依,不肖当为 武昌 鱼,任人膾炙矣。” 毛泽东 《水调歌头·游泳》词:“才饮 长沙 水,又食 武昌 鱼。”
词语解释:银鱼  拼音:yín yú
(1).鱼名。俗称面条鱼。鱼体细长,光滑,无鳞,白色,微透明。头平扁,口大。栖息于近海、河口或淡水湖泊。
(2).见“ 银鱼符 ”。
词语解释:银鱼符  拼音:yín yú fú
银质的鱼符。 唐 代授予五品以上官员佩带,用以表示品级身分。亦作发兵、出入宫门或城门之符信。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卷一:“ 唐高祖 武德 元年九月改银菟符为银鱼符也。”亦省作“ 银鱼 ”。 唐 刘禹锡 《酬严给事贺加五品并简同制水部李郎中》:“初佩银鱼随仗入,宜乘白马退朝归。” 金 元好问 《寄程孙铁安》诗:“已能骑竹马,想亦爱银鱼。” 明 张煌言 《间行杂感》诗:“伏匿那能忘铁马,潜游犹觉负银鱼。”
词语解释:铜鱼  拼音:tóng yú
(1).见“ 铜鱼符 ”。
(2).借指太守的官职。 唐 李嘉祐 《酬皇甫十六侍御曾见寄》:“自顾衰客累玉除,忽承优詔赴铜鱼。”
词语解释:铜鱼符  拼音:tóng yú fú
铜制的鱼形符信。古代官员用以证明身份和征调兵将的凭证。 后周 世宗 显德 六年废除,但后世仍以“铜鱼符”、“铜符”作为郡县长官或官职的代称。《隋书·高祖纪下》:“丁亥,制京官五品已上,佩铜鱼符。”《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国有大事,则出纳符节,辨其左右之异,藏其左而班其右,以合中外之契焉。一曰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守长。”《说郛》卷二引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又以鲤鱼为符瑞,遂为铜鱼符珮之。”亦省作“ 铜符 ”、“ 铜鱼 ”。 唐 白居易 《自到郡斋仅旬日方专公务未及宴游偷闲走笔题二十四韵》:“铜符抛不得,琼树见无因。” 唐 杜牧 《春末题池州弄水亭》诗:“使君四十四,两佩左铜鱼。”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罢太守铜鱼》:“ 唐 制,太守交事皆合铜鱼为信, 周玄宗 显德 六年以除州自有制书,罢铜鱼不用。” 清 姚鼐 《癸丑重九无樽酒之会往问袁香亭同年亦独居寂然乃邀登雨花台临眺至暮香亭有诗和之》之二:“君解铜符五六年,逢余黄髮白门前。”
词语解释:鸢鱼  拼音:yuān yú
见“ 鳶飞鱼跃 ”。
词语解释:鸢飞鱼跃  拼音:yuān fēi yú yuè
《诗·大雅·旱麓》:“鳶飞戾天,鱼跃于渊。” 孔颖达 疏:“其上则鳶鸟得飞至於天以游翔,其下则鱼皆跳跃於渊中而喜乐,是道被飞潜,万物得所,化之明察故也。”后以“鳶飞鱼跃”谓万物各得其所。 宋 陈亮 《西铭说》:“鳶飞鱼跃,卓然不可揜於勿忘勿助长之间,而仁孝之道平施於日用矣。” 明 沉鲸 《双珠记·风鉴通神》:“小生姓 孙 ,名 纲 ……已优游乎鳶飞鱼跃之天。” 陈毅 《由北京到广州》诗:“清水池塘傍茅舍,鳶飞鱼跃竹万竿。”亦省作“ 鳶鱼 ”。 宋 沉括 《熙宁九年谢早出表》:“此盖皇帝陛下,施同天地,仁察鳶鱼。”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太极图中生意好,鳶鱼机趣滔滔。渊源夙仰 泰山 高。”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九》:“《棫朴》琢髦士,《旱麓》兴鳶鱼。”
词语解释:悬鱼  拼音:xuán yú
(1).上钩的鱼。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悬鱼惑於芳饵,槛虎死於笼狐。” 明 朱鼎 《玉镜台记·苏狱》:“多病多愁减带围,困纍纍命若悬鱼。”
(2).《后汉书·羊续传》:“府丞尝献其生鱼, 续 受而悬於庭;丞后又进之, 续 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后以“悬鱼”指为官清廉。《晋书·姚兴载记下》:“然明不照下,弗感悬鱼。” 宋 徐积 《和路朝奉所居》之六:“爱士主人新置榻,清身太守旧悬鱼。” 清 汤璥 《〈交翠轩笔记〉后序》:“ 南阳 悬鱼之庭,卷不离手; 魏郡 课树之暇,目以代耕。”亦作“ 悬枯 ”、“ 悬枯鱼 ”。《陈书·宗元饶传》:“求粟不猒,愧 王沉 之出賑;徵鱼无限,异 羊续 之悬枯。” 清 宋琬 《送别俞眉仙归新安》诗:“郭外行春策病马,壁间退食悬枯鱼。”
(3).佩带鱼符或鱼袋。《辽史·礼志一》:“皇帝服金文金冠,白綾袍,絳带,悬鱼。” 明 梅鼎祚 《玉合记·宸游》:“只今画袴悬鱼,朱扉施马。”
(4).铃柄上的鱼形饰物。《太平御览》卷三三八引 汉 应劭 《风俗通》:“铃柄施悬鱼。鱼者,欲君臣沉静如鱼之入水,不可復得闻见耳。”
(5).即鱼板。悬于寺院中的鱼形之板,击之以报事。 明 唐寅 《题自画水山》诗:“乱山杂云晓葱蘢,遥见悬鱼是梵宫。”
词语解释:鲁鱼  拼音:lǔ yú
“鲁”“鱼”两字相混。指抄写刊印中的文字讹误。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高楼红粉,仍定鲁鱼之文;辟恶生香,聊防 羽陵 之蠧。” 宋 杨亿 《受诏修书述怀感事》诗:“望气成龙虎,披文辩鲁鱼。”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碑帖·唐开成石刻十二经》:“原刻残闕,为后人修改补輟,以至鲁鱼莫辨。”参见“ 鲁鱼亥豕 ”。
词语解释:鲁鱼亥豕  拼音:lǔ yú hài shǐ
“鲁”和“鱼”、“亥”和“豕”篆文形似,以致引起误写错读。 晋 葛洪 《抱朴子·遐览》:“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吕氏春秋·察传》:“有读史记者曰:‘ 晋 师三豕涉河。’ 子夏 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后以“鲁鱼亥豕”泛指书籍传写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辩史》:“去古既远,经史中鲁鱼亥豕,若此者不一。”《红楼梦》第一二○回:“既是‘假语村言’,但无鲁鱼亥豕以及背谬矛盾之处。” 游国恩 《〈离骚纂义〉总序》:“《楚辞》……二千年来,传写剥蚀之讹,鲁鱼亥豕之误,必不能免。”
词语解释:鲍鱼  拼音:bào yú
(1).盐渍鱼,干鱼。其气腥臭。《史记·秦始皇本纪》:“会暑,上輼车臭,乃詔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唐 常楚老 《祖龙行》:“ 祖龙 一夜死 沙丘 , 胡亥 空随鲍鱼辙。”《秦并六国平话》卷下:“堪笑 沙丘 才遇处,鑾舆风起鲍鱼腥。” 柳亚子 《天心二首为那拉载湉同殒作》诗之二:“鲍鱼已死 秦 皇帝,符命犹陈 莽 大夫。”
(2).鳆鱼的别名。即石决明。 清 李元 《蠕范·物偏》:“鰒,鲍鱼也,石鮭也,石华也,石决明也。” 清 桂馥 《札朴·乡里旧闻·鲍鱼》:“ 登州 以鲍鱼为珍品。案,即鰒鱼也。” 杨朔 《海市》:“你到渔业生产队去,人家留你吃饭,除了鲐鱼子、燕儿鱼丸子而外,如果端出雪白鲜嫩的新干贝或者是刚出海的鲍鱼,你一点不用大惊小怪,以为是大摆筵席,其实平常。”
词语解释:子鱼  拼音:zǐ yú
鲻鱼的别名。 宋 王得臣 《麈史·诗话》:“ 闽 中鲜食最珍者,所谓子鱼者也。长七八寸,阔二三寸许,剖之子满腹,冬月正其佳时。 莆田 迎仙镇 乃其出处。” 宋 梅尧臣 《和答韩子华饷子鱼》:“南方海物难具名,子鱼珍美无与并。” 宋 叶适 《送王通判》诗:“水有子鱼山荔枝,借我箸食前筹之。”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二·鲻鱼》:“鯔,色緇黑,故名。 粤 人讹为子鱼。”一说,为稻田中鱼。《太平御览》卷九三六引 三国 魏 曹操 《四时食制》:“ 郫县 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
词语解释:叉鱼  拼音:chā yú
用叉子捕鱼
词语解释:鳏鱼  拼音:guān yú
(1).即鱤鱼。 明 杨慎 《异鱼图赞·鳏鱼》:“敝笱在梁,其鱼惟鰥,其大盈车,饵以豚豩,鰥死以饵,士死以贪。”
(2).《释名·释亲属》:“无妻曰鰥。鰥,昆也;昆,明也。愁悒不寐,目恆鰥鰥然也。故其字从鱼,鱼目恆不闭者也。”后因以“鰥鱼”谓郁悒不寐。 唐 于武陵 《长信宫》诗:“一从悲画扇,几度泣鰥鱼。” 宋 刘过 《浣溪沙·春晚书情》词:“海燕成巢终是客,鰥鱼入夜几曾眠。” 清 乔崇烈 《立秋日枕上》诗:“笛簟初宜夜,鰥鱼自愴情。”
(3).喻无妻独居的成年男子。 宋 梅尧臣 《秋日舟中有感》诗:“鰥鱼空恋穴,独鸟未离柯。” 清 王韬 《淞滨琐话·罗浮幻迹》:“年将二十,犹作鰥鱼,性喜静,爱梅,欲学 林和靖 之为人。”
词语解释:书鱼  拼音:shū yú
即衣鱼。蛀蚀衣服书籍的一种小虫。 宋 苏轼 《次韵曹子方运判雪中同游西湖》:“樽前侑酒只新诗,何异书鱼餐蠹简。”
词语解释:车鱼  拼音:chē yú
(1). 战国 时 孟尝君 门客 冯谖 受到礼遇,食有鱼,出有车。见《战国策·齐策四》。后因以“车鱼”谓受人器重。 南唐 李中 《哭故主人陈太师》诗:“车鱼郑重知难报,吐握周旋不可论。”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六:“恩私何啻於车鱼,报效不如於犬马。” 宋 萧参 《希通录·田文无耻》:“时有一 子思 ,不在三千之数,且 田文 志趣如此而顾以此责之过矣。就使其能以礼招聘,而 子思 必唾去不暇,詎肯以车鱼之故哉。”
(2). 宋 时 汴梁 人称从远水而来的鱼。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鱼行》:“冬月即 黄河 诸远处客鱼来,谓之‘车鱼’,每斤不上一百文。”
词语解释:其鱼  拼音:qí yú
语出《左传·昭公元年》:“天王使 刘定公 劳 赵孟 於 潁 ,馆於 雒汭 。 刘子 曰:‘美哉 禹 功!明德远矣。微 禹 ,吾其鱼乎!’”后借指洪水所造成的灾难。 清 冯桂芬 《致李伯相书》:“ 淮 扬 万众惴恐,时时有其鱼之虑。”
词语解释:粥鱼  拼音:zhōu yú
即木鱼。刳木为鱼形,其中凿空,扣之作声,悬于廊下。僧寺于粥饭或集聚僧众时用之。 宋 苏轼 《奉敕祭西太一和韩川韵》之三:“梦蝶犹飞旅枕,粥鱼已响枯桐。” 宋 范成大 《宴坐庵》诗之三:“粥鱼吼罢鼓逢逢,卧听飢鼯上晓釭。” 清 赵文哲 《摸鱼子·重过沉香禅院》词:“粥鱼茶板生涯好,旧梦几曾忘却。”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佛释·木鱼》:“ 元德明 诗:‘粥鱼斋鼓荐元机。’”
词语解释:鲜鱼  拼音:xiān yú
亦作“鱻鱼”。 活鱼;新鲜的鱼。《诗·大雅·韩奕》:“其殽维何,炰鳖鲜鱼。” 郑玄 笺:“鲜鱼,中膾者也。” 汉 张衡 《南都赋》:“若其厨膳,则有华薌重秬、滍皋香秔、归鴈鸣鵽、黄稻鱻鱼,以为芍药。” 三国 魏 应璩 《与满公琰书》:“故使鲜鱼出於潜渊,芳旨发自幽巷。”《水浒传》第三八回:“今日的活鱼还在船内,等鱼牙主人不来,未曾敢卖动,因此未有好鲜鱼。” 清 杨米人 《都门竹枝词》之六九:“果馅餑餑要澄沙,鲜鱼最贵是黄花。” 徐朝夫 《孤鹜》:“ 满月湖 有两条鲜鱼船,来回交错向县城输送鲜鱼。”
词语解释:豚鱼  拼音:tún yú
(1).豚和鱼。多比喻微贱之物。《易·中孚》:“豚鱼,吉,信及豚鱼也。” 王弼 注:“鱼者,虫之隐微者也;豚者,兽之微贱者也。争竞之道不兴,中信之德淳著,则虽隐微之物,信皆及之。” 南朝 宋 何承天 《尹嘉罪议》:“蒲亭虽陋,可比德於盛明;豚鱼微物,不独遗於今化。” 金 王若虚 《真定县令国公德政碑》:“智可以欺王公而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而不可得匹夫匹妇之心。” 清 赵翼 《西岩治具全用素食并调梦楼》诗:“有时故仿豚鱼样,质不相混色乱真。”
(2).河豚鱼。 清 毛奇龄 《绍兴府知府汤公传》:“初, 绍恩 筑隄,隄溃,有豚鱼千头,乘潮而上。”
词语解释:跃鱼  拼音:yuè yú
(1).指 周武王 渡 河 ,鱼跃入舟中事。《史记·周本纪》:“ 武王 渡 河 ,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 武王 俯取以祭。”《汉书·司马相如传下》:“盖 周 跃鱼陨杭,休之以燎。”
(2).形容琴声美妙。语出《列子·汤问》:“ 瓠巴 鼓琴,而鸟舞鱼跃。” 唐 黄滔 《答陈磻隐论诗书》:“其次亦犹琴之舞鹤跃鱼,歌之遏云落尘,盖声之志也。”
词语解释:水鱼  拼音:shuǐ yú
传说中的天神名。《淮南子·天文训》:“轩辕者,帝妃之舍也。咸池者, 水鱼 之囿也。” 高诱 注:“咸池,星名; 水鱼 ,天神。”
词语解释:打鱼  拼音:dǎ yú
捕鱼
词语解释:伯鱼  拼音:bó yú
(1). 孔子 的儿子 鲤 的字。见《孔子家语·本姓解》《论语·季氏》:“ 陈亢 问於 伯鱼 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 鲤 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后用作对别人儿子的美称。 唐 李白 《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诗:“高堂倚门望 伯鱼 , 鲁 中正是趋庭处。”
(2). 汉 第五伦 的字。 伦 历官 会稽 太守、 蜀郡 太守,擢任司空。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见《后汉书·第五伦传》。后以“伯鱼”代称正直之臣。 唐 卢纶 《送浑鍊归觐却赴阙庭》诗:“露幕拥簪裾,台庭饯 伯鱼 。”
词语解释:左鱼  拼音:zuǒ yú
符契的左半。 唐 宋 时符契作鱼形,故名。见《新唐书·车服志》《宋史·兵志十》。 唐 杜牧 《新转南曹未叙朝散初秋暑退出守吴兴书此篇以自见志》诗:“平生江海志,佩得左鱼归。” 宋 王楙 《野客丛书·郡守左符》:“ 唐 故事,以左鱼给郡守,以右鱼留郡库,每郡守之官,以左鱼合郡库之右鱼,以此为信。”亦称“ 左鱼符 ”。 宋 杨万里 《跋陆务观〈剑南诗稿〉》诗之二:“ 剑外 归乘使者车, 浙东 新得左鱼符。”
词语解释:釜鱼  拼音:fǔ yú
见“ 釜中之鱼 ”。
词语解释:釜中之鱼  拼音:fǔ zhōng zhī yú
亦作“ 釜中鱼 ”。 比喻不能久活。《元史·王荣祖传》:“彼小国负险自守,釜中之鱼,非久自死。”《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 杨八老 和一羣百姓们,都被 倭 奴擒了,好似瓮中之鱉,釜中之鱼。”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严戊卿扑鳄行纪诛潮匪事》:“穽中之虎釜中鱼,一网擒之伏猛鷙。”亦省作“ 釜鱼 ”。 明 何景明 《诸入朝歌》之八:“楼船一鼓风波力,沧海鲸鯢作釜鱼。” 清 陈贞慧 《过江七事·禁缉事》:“将使釜鱼风鹤之民,转益惊佈,不至鸟兽散不止。” 王闿运 《与曾侍郎言兵事书》:“如釜鱼游沸羹之中。”
词语解释:鲙鱼  拼音:kuài yú
(1).指经切割加工过的鱼。《南史·范云传》:“﹝ 沉攸之 ﹞明旦又召 云 令送书入城内,餉 武陵王 酒一石,犊一头;餉长史 柳世隆 鱠鱼二十头,皆去其首。” 宋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诗之四七:“细擣棖虀买鱠鱼,西风吹上四腮鱸。” 明 夏完淳 《与王大后张泛舟华亭谷》诗:“冰丝鱠鱼银错落,四顾无人秋寂寞。”
(2).即鳓鱼。又名快鱼。
词语解释:骑鲸鱼  拼音:qí jīng yú
见“ 骑鲸 ”。
词语解释:骑鲸  拼音:qí jīng
(1).亦作“ 骑京鱼 ”。《文选·扬雄〈羽猎赋〉》:“乘巨鳞,骑京鱼。” 李善 注:“京鱼,大鱼也,字或为鲸。鲸亦大鱼也。”后因以比喻隐遁或游仙。 宋 晁补之 《少年游·次季良韵》词:“它日骑鲸,尚怜迷路,与问众仙真。” 元 耶律楚材 《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之六:“清兴无涯腾八表,骑鲸踏破赤城霞。” 明 张煌言 《沉彤庵阁学艤舟南日山》诗:“袖归当有支机石,岂遂骑鲸向碧空。” 清 姚鼐 《阜城作》诗:“侧闻 太山 谷,往往仙人行。云霄昼下鹿, 东海 远骑鲸。”
(2).亦作“ 骑鲸鱼 ”、“ 骑长鲸 ”。 杜甫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诗“几岁寄我空中书,南寻 禹穴 见 李白 ” 清 仇兆鳌 注:“南寻句,一作‘若逢 李白 骑鲸鱼’。按:骑鲸鱼,出《羽猎赋》。俗传 太白 醉骑鲸鱼,溺死 潯阳 ,皆缘此句而附会之耳。”后用为咏 李白 之典。 宋 陆游 《长歌行》:“人生不作 安期生 ,醉入 东海 骑长鲸。” 金 李端甫 《太白扇头》诗:“巖冰涧雪 謫仙 才,碧海骑鲸望不回。” 明 李东阳 《李太白》诗:“人间未有飞腾地,老去骑鲸却上天。”
词语解释:冰鱼  拼音:bīng yú
冰下之鱼。亦以喻生命不绝如缕。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梁太尉王僧辩书》:“瞻望风云,朝夕呜咽,固乃游魂已谢,非復全生,餘息空留,非为全死,同冰鱼之不絶,似蛰虫之犹苏,良可哀也。” 清 钱谦益 《答王于一秀才论文》:“僕且倦,归心空门。喉吻痒痒然,牙齿搰搰然,不自禁其葭灰将吹,冰鱼欲涣。”
词语解释:纵壑鱼  拼音:zòng hè yú
(1).纵游于川壑中的鱼。语出 汉 王褒 《圣主得贤臣颂》:“千载一会,论説无疑,翼乎如鸿毛遇顺风,沛乎若巨鱼纵大壑。”后遂以“纵壑鱼”比喻身处顺境,所至如意。 唐 杜甫 《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诗:“昔如纵壑鱼,今如丧家狗。”
(2).用以比喻身心自得。 宋 苏轼 《游庐山次韵章传道》:“尘容已似服辕驹,野性犹同纵壑鱼。”
词语解释:鲂鱼  拼音:fáng yú
鳊鱼的古称。《诗·周南·汝坟》:“魴鱼赬尾,王室如燬。” 唐 杜甫 《观打鱼歌》:“魴鱼肥美知第一,既饱欢娱亦萧瑟。”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分茶酒店》:“春鱼魴鱼,石首油煠。”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四·鲂鱼》:“魴鱼处处有之, 汉 沔 尤多。小头缩项,穹脊阔腹,扁身细鳞,其色青白,腹内有肪,味最腴美。”
词语解释:神鱼  拼音:shén yú
象征吉祥的鱼。《汉书·宣帝纪》:“东济 大河 ,天气清静,神鱼舞 河 。” 三国 魏 曹植 《仙人篇》:“玉樽盈桂酒, 河伯 献神鱼。” 唐 杜甫 《秦州杂诗》之十四:“神鱼今不见,福地语真传。” 仇兆鳌 注:“世传 仇池 穴出神鱼,食之者仙。”
词语解释:佩鱼  拼音:pèi yú
(1). 唐朝 五品以上官员所佩带的鱼袋。其制: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始于 唐高宗 永徽 二年。 宋 并赐近臣,以别贵贱。《新唐书·车服志》:“ 中宗 初,罢龟袋,復给以鱼,郡王、嗣王亦佩金鱼袋。 景龙 中,令特进佩鱼,散官佩鱼自此始也。” 宋 曾慥 《高斋漫录》:“给舍为旧一等,并服赬带排方佩鱼。”
(2).佩带鱼袋。《新唐书·车服志》:“ 开元 初……五品以上检校、试、判官皆佩鱼。” 宋 宋祁 《宋景文笔记·释俗》:“近世授观察使者不带金鱼袋。初,名臣 钱若水 拜观察使,佩鱼自若。” 明 陈继儒 《枕谭》:“佩鱼始於 唐 永徽 二年,以鲤为 李 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佑三年》:“中书堂后官自今毋得佩鱼,若士人选授至提点五房者,许之。”
词语解释:贯鱼  拼音:guàn yú
(1).《易·剥》:“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 王弼 注:“贯鱼,谓此众阴也,駢头相次,似贯鱼也。” 高亨 注:“贯,穿也。贯鱼者个个相次,不得相越,以喻人有排定之顺序……爻辞言:统治者如贯鱼之排定顺序,用宫人而宠爱之,轮流当夕,则宫人不致争宠吃醋,相妒相轧,乃无不利。”后因指以次进御,不偏爱。《后汉书·文苑传上·崔琦》:“爰暨末叶,渐已穨亏,贯鱼不叙,九御差池。”《周书·皇后传序》:“宫闈有贯鱼之美,戚里无私溺之尤。”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或不知生育继嗣为重,而宠注于一人,未能溥贯鱼之泽。” 清 厉鹗 《题〈七姬权厝志〉拓本》诗:“雉经聊酬贯鱼宠,鬼妾肯奉他人娱。”
(2).借指妃嫔媵妾之属。 宋 吴淑 《江淮异人录·耿先生》:“上好文雅,悦奇异之事,召之入宫,盖观其术,不以贯鱼之列待,特处之别院。” 明 叶宪祖 《鸾鎞记·仗侠》:“[小旦]我一缕微躯,原贱同侍儿,你两口无虞,我心甘贯鱼。”
(3).喻有次序。 南朝 梁 武帝 《立选簿表》:“故前代选官,皆立选簿,应在贯鱼,自有銓次。” 唐 元稹 《遣行》诗之九:“每逢危栈处,须作贯鱼行。” 明 冯惟敏 《不伏老》第一折:“油盐酱醋,流水而来;鹅鸭鸡猪,贯鱼而进。”
(4).成串的鱼。 宋 王禹偁 《前普州刺史康公预撰神道碑》:“然后起二万人,以十人为率,皆反接之,若连鸡贯鱼,桴江而下,以兵卫之。” 宋 文天祥 《移司即事》诗:“行行桎梏如贯鱼,怜我龙钟迟明早。”
(5).佩戴鱼袋。 清 朱珪 《祭窦阁学母太夫人文》:“佩龟贯鱼,北向拜受。”
词语解释:涸鱼  拼音:hé yú
“涸辙鱼”的略语。 三国 魏 曹植 《文帝诔》:“ 权 ( 孙权 )若涸鱼,乾腊矫鳞。” 唐 李绅 《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涸鱼思雨润,僵燕望雷苏。” 清 刘光第 《美酒行》:“涸鱼久失水,微雨岂苏将。”参见“ 涸辙鱼 ”。
词语解释:涸辙鱼  拼音:hé zhé yú
同“ 涸辙之鮒 ”。 唐 王绩 《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诗:“尔为背风鸟,我为涸辙鱼。” 清 林昌彝 《市价行》:“力拔涸辙鱼,哀矜出肺腑。”亦作“ 涸辙枯鱼 ”。 明 张景 《飞丸记·怜儒脱难》:“吹嘘一点灵犀热,涸辙枯鱼沐浩波。”
词语解释:壁鱼  拼音:bì yú
衣服及书籍中的蠹虫。又名白鱼、衣鱼、蟫鱼、蛃鱼、蠹鱼。 唐 杜甫 《归来》诗:“开门野鼠走,散帙壁鱼乾。” 唐 姚合 《武功县中作》诗之二三:“扫舍惊巢燕,寻方落壁鱼。”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三·衣鱼》
词语解释:溟鱼  拼音:míng yú
北溟之鱼。北溟,古人想象中北方极远的大海,其中有巨鱼,名为鲲。见《庄子·逍遥游》。 宋 张先 《感皇恩·徐铎状元》词:“溟鱼一息化天津,袍如草,三百骑,从清尘。”
词语解释:玉鱼  拼音:yù yú
(1).美玉雕成的鱼形珍玩。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卷下:“ 贵妃 素有肉体,至夏苦热,常有肺渴。每日含一玉鱼儿於口中,盖藉其凉津沃肺也。”
(2).玉制的鱼形佩饰。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唐时三品得服玉带》:“ 宋 元丰 中剏造玉鱼,赐 嘉 岐 二王,易去金鱼不用,自此遂为亲王故事。”
(3).传说 吴 楚 七国反时, 楚 王戊 太子适朝京师,未从坐,死于 长安 ,天子敛以玉鱼一双。见 唐 韦述 《两京新记》后因以“玉鱼”指殉葬品。 唐 杜甫 《诸将》诗之一:“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 康熙 中,有群盗覬覦玉鱼之藏,乃种瓜墓旁,阴於团焦中穿地道。”
(4).鱼名。 唐 皮日休 《寒日书斋即事诗》之三:“如鉤得贵非吾事,合向烟波为玉鱼。”自注:“ 松江 有玉鱼。”
词语解释:种鱼  拼音:zhǒng yú
养鱼。 唐 陆龟蒙 有《种鱼》诗。 宋 苏轼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诗之二:“高亭废已久,下有种鱼塘。” 陈衍 《元诗纪事·王冕》引 明 慎蒙 《山栖志》:“引水为池,种鱼千餘头。” 俞锷 《重九同子实朴庵小柳亚合影》诗:“青鞋布袜归来未,可要官湖学种鱼。”
词语解释:泉鱼  拼音:quán yú
渊鱼。深渊中的鱼。比喻隐秘之事。 唐 人避 高祖 李渊 讳,改渊为“泉”。 唐 刘知几 《史通·补注》:“ 孝标 善於攻繆,博而且精,固以察及泉鱼,辨穷 河 豕。”参见“ 察见渊鱼者不祥 ”。
词语解释:前鱼  拼音:qián yú
(1).《战国策·魏策四》:“ 魏王 与 龙阳君 共船而钓。 龙阳君 得十餘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鱼矣。今以臣之兇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蹇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因以“前鱼”喻失宠而被遗弃的人。 南朝 齐 陆厥 《中山王孺子妾歌》:“ 子瑕 矫后驾, 安陵 泣前鱼。” 唐 郑锡 《玉阶怨》诗:“前鱼不解泣,共輦岂关羞。”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小星》:“怕湘云渐阑,前鱼堪怨,初心还变。”
(2).比喻陈旧的事物。 梁启超 《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第九章:“ 斯密氏 之学説,披靡西土者已百餘年,今且为前鱼矣。”
词语解释:画鱼  拼音:huà yú
用有钩的杖划水取鱼。 宋 苏轼 《画鱼歌》:“天寒水落鱼在泥,短鉤画水为耕犁。” 宋 苏辙 《和子瞻画鱼歌》:“画鱼何者漫区区,终日辛勤手拮据。”自注:“ 吴 人以长钉加杖头,以杖画水取鱼,谓之画鱼。”
词语解释:趁鱼  拼音:chèn yú
捕鱼。 宋 杨万里 《过百家渡四绝句》之一:“也知渔父趁鱼急,翻著春衫不裹头。”
词语解释:忆鲈鱼  拼音:yì lú yú
犹忆莼鲈。 唐 杜甫 《洗兵马》诗:“东走无復忆鱸鱼,南飞觉有安巢鸟。”
词语解释:鲲鱼  拼音:kūn yú
古代传说中的大鱼。 战国 楚 宋玉 《对楚王问》:“鯤鱼朝发 崑崙 之墟,暴鬐於 碣石 。”《初学记》卷三十引 晋 王嘉 《拾遗记》:“黑河,北极也,其水浓黑不流,土云生焉,有黑鯤鱼,千尺如鲸,常飞往南海。” 清 邱迥 《乌鲗行》:“鯤鱼一举渺无极,浩荡江湖随所遭。”
词语解释:骑鱼  拼音:qí yú
见“ 骑赤鲤 ”。
词语解释:骑赤鲤  拼音:qí chì lǐ
典出 汉 刘向 《列仙传·琴高》:“ 琴高 者, 赵 人也。以鼓琴为 宋康王 舍人,行 涓 彭 之术,浮游 冀州 涿郡 之间二百餘年。后辞入 涿水 中取龙子,与诸弟子期曰:‘皆洁齎待于水傍,设祠。’果乘赤鲤来,出坐祠中,且有万人观之,留一月餘,復入水去。”后因以“骑赤鲤”为咏仙术的典故。 宋 王安石 《小姑》诗:“初学水仙骑赤鲤,竟寻山鬼从文貍。” 元 萨都剌 《题李遵道画竹木图》诗:“应逐锦袍弄明月,倒骑赤鲤对吹笙。” 清 袁枚 《题蒋元葵进士藏书楼》诗:“我不愿骑赤鲤登天门,但愿化作白蟫游此处。”亦作“ 骑鱼 ”。 唐 岑参 《阻戎泸间群盗》诗:“愿得随 琴高 ,骑鱼向云烟。”
词语解释:人鱼  拼音:rén yú
(1).即鲵鱼。俗称娃娃鱼。《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五十二里曰 竹山 …… 丹水 水焉,东南流注于 洛水 ,其中多水玉,多人鱼。”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伊水》:“ 伊水 又东北流,注于 洛水 。《广志》曰:‘鯢鱼,声如小儿嗁,有四足,形如鯪鱧,可以治牛,出 伊水 也。 司马迁 谓之人鱼,故其著《史记》曰, 始皇帝 之葬也,以人鱼膏为烛。’ 徐广 曰:‘人鱼,似鮎而四足,即鯢鱼也。’”参见“ 人鱼膏 ”。
(2).儒艮的别称。哺乳动物。哺乳时用前肢拥抱幼仔,头部和胸部露出水面,宛如人在水中游泳,故称。
词语解释:人鱼膏  拼音:rén yú gāo
鲵鱼的脂膏,可以点火照明。《史记·秦始皇本纪》:“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张守节 正义引《异物志》:“人鱼似人形,长尺餘。不堪食。皮利於鮫鱼,锯材木入。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 秦始皇 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出 东海 中,今 台州 有之。”
词语解释:黄鱼  拼音:huáng yú
(1).鱼名。(1)鳣的别名。《尔雅·释鱼》“鱣” 晋 郭璞 注:“鱣,大鱼,似鱏而鼻短,口在頷下,甲无鳞,肉黄,大者长二三丈,今 江 东呼为黄鱼。” 唐 杜甫 《黄鱼》诗:“日见 巴东峡 ,黄鱼出浪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三·鳣鱼》﹝释名﹞:“黄鱼,蜡鱼,玉版鱼。”(2)海鱼。分大黄鱼、小黄鱼两种。也称石首鱼、黄花鱼。《三国志·吴志·薛综传》:“侵虐百姓,彊赋于民,黄鱼一枚收稻一斛,百姓怨叛。”
(2).旧时指轮船水手、汽车司机等为捞取外快而私带的旅客。 洪深 《鸡鸣早看天》第二幕:“规定带几个客人,就只能带几个;多一条黄鱼都不能行的。” 沙汀 《航线》:“三个‘黄鱼’笔直地站在船主面前,枯黄的手指捏弄着钮扣和衣领子。”
(3).指金条。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二:“ 朱延年 以为又提到那五十两黄金的事,赶紧表明,‘欠他那五条黄鱼,等我复业,生意发达了,一定还他。我知道他念念不忘这五条黄鱼,他就没想到我目前的困难。’”
(4).旧时 苏南 一带称大脚女子为黄鱼。《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这里 南京 人,叫大脚妓女做黄鱼。” 苏曼殊 《绛纱记》:“此亦由於黄鱼学堂之害。”自注:“ 苏 俗称女子大足为黄鱼。”
词语解释:熊鱼  拼音:xióng yú
《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后因以“熊鱼”比喻难以兼得的事物。 宋 范成大 《丙午新正书怀》诗之六:“鹏鷃相安无可笑,熊鱼自古不容兼。” 明 徐渭 《避暑豁然堂大雨》诗:“百事兼熊鱼,往往非着意。” 清 赵翼 《自遣》诗:“熊鱼兼取本天慳,老去尘缘已尽删。”
词语解释:虾鱼  拼音:xiā yú
亦作“蛤鱼”。 鱼名。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中鱼·虾鱼》:“虾鱼出 灕水 ,肉白而丰,味似虾而鬆美。”
亦作“蛤鱼”。 蛙的别名。《南史·文学传·卞彬》:“ 彬 著《虾蟇赋》云:‘紆青拖紫,名为蛤鱼。’世谓比令僕也。”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四·蛙》
词语解释:祭鱼  拼音:jì yú
犹獭祭。《礼记·王制》:“獭取鲤于水裔,四方陈之,进而弗食,世谓之祭鱼。” 唐 孟浩然 《早发渔浦潭》诗:“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 清 钱谦益 《姚叔祥过明发堂共论近代词人戏作》诗:“石言雁字并纷如,点鬼穷时又祭鱼。”参见“ 獭祭鱼 ”。
词语解释:獭祭鱼  拼音:tǎ jì yú
亦省作“ 獭祭 ”。 1.谓獭常捕鱼陈列水边,如同陈列供品祭祀。《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吕氏春秋·孟春》:“鱼上冰,獭祭鱼。” 高诱 注:“獭獱,水禽也。取鲤鱼置水边,四面陈之,世谓之祭。”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史越王青词》:“反本狐邱,寓诚獭祭。” 清 孙枝蔚 《老妻病愈设饼祭神》诗:“一点虔诚意,惟同獭祭鱼。”实际上因獭食鱼时必残杀和吃剩许多鱼,故有“獭祭”之说。 陆宗达 王宁 《古汉语词义答问·说“祭”字》:“‘祭’的本义应是‘残杀’,《大戴礼记·夏小正》《礼记·月令》皆曰‘獭祭鱼’……獭性残,食鱼往往只吃一两口就抛掉,捕鱼能力又强,所以每食必抛掉许多吃剩的鱼。人们称堆积故实为‘獭祭’,即取堆积残余之意。”
(2).比喻罗列故实,堆砌成文。 宋 吴炯 《五总志》:“ 唐 李商隐 为文,多检閲书史,鳞次堆集左右,时谓为獭祭鱼。” 清 赵翼 《哭汪文端师》诗:“丛编勤獭祭,残卷剔蜗涎。”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毛西河》:“﹝ 毛西河 ﹞凡作诗文,必先罗书满前……﹝其夫人﹞曰:‘君等以 毛大可 为博学耶?渠作七言八句,亦须獭祭乃成。’” 闻一多 《龙凤》:“至于以凤比 孔子 的典故,也近在眼前,不知为什么从未成为词章家‘獭祭’的资料。”
词语解释:时鱼  拼音:shí yú
即鲥鱼。 宋 梅尧臣 《时鱼》诗:“四月时鱼逴浪花,渔舟出没浪为家。” 明 刘基 《送李子庚之金陵》诗:“春酒盈缸清似水,时鱼带子白於银。”
词语解释:文鱼  拼音:wén yú
(1).鲤鱼。一说为有翅能飞的鱼。《楚辞·九歌·河伯》:“乘白黿兮逐文鱼,与女游兮 河 之渚。” 王逸 注:“言 河伯 游戯,远出乘龙,近出乘黿,又从鲤鱼也。” 洪兴祖 补注:“ 陶隐居 云:鲤鱼形既可爱,又能神变,乃至飞越山湖,所以 琴高 乘之。”《文选·曹植〈洛神赋〉》:“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鸞以偕逝。” 李善 注:“文鱼有翅,能飞。”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一二一:“嫩荷香扑钓鱼亭,水面文鱼作队行。” 明 刘基 《兰陵王》词:“文鱼翼短沉书扎,泪滴在衣袂,尽成清血。”
(2).有斑彩的鱼;金鱼。《山海经·中山经》:“ 荆山 之首曰 景山 …… 雎水 山焉,东南流注于 江 ,其中多丹粟,多文鱼。” 郭璞 注:“有斑采也。” 元 张可久 《红绣鞋·茅山疎翁索赋》曲:“红云翔綵凤,丹井养文鱼。”文鱼,一本作“ 金鱼 ”。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上》:“柳下置砂缸蓄鱼,有文鱼、蛋鱼、睡鱼、蝴蝶鱼、水晶鱼诸类。《梦香词》云‘小队文鱼圆似蛋,一缸新水翠於螺’,谓此。上等选充金鱼贡。” 清 赵翼 《漫兴》诗之四:“缸养文鱼圆似卵,盆栽小竹瘦於针。”
词语解释:鲇鱼
鱼纲,鲇科。身体表面多黏液,无鳞,背部苍黑色,腹部白色;体长,前端平扁,后部侧扁,头扁口阔,上下颌有四根须,尾圆而短,不分叉,背鳍小,臀鳍与尾鳍相连。生活在河湖池沼等处,白昼潜伏水底泥中,夜晚出来活动,吃小鱼、贝类、蛙等。《宋史·五行志一下》:“ 乾道 六年,行都北关有鮎鱼,色黑,腹下出人手,於两傍各具五指。”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 圣元 曰:时有鱼自下逆水而上,乘水势沿石壁而登其巔,不知其为水往也,此为雨兆;若自上顺流而下,虽久雨必晴矣。余曰:必鮎鱼也。”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那河里有鳜鱼,有鲫鱼,有小鲇鱼,钓鱼的人多向上游一点走去。”
词语解释:歌鱼  拼音:gē yú
谓嗟叹不被知遇。典出《战国策·齐策四》:“ 齐 人有 冯諼 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 孟尝君 ,愿寄食门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鋏归来乎!食无鱼。’” 唐 杜牧 《寄浙西李判官》诗:“唯念贤哉 崔大让 ,可怜无事不歌鱼!” 明 王錂 《春芜记·说剑》:“正堪怜歌鱼幸舍,向人弹彻。”
共397,分5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