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鲙缕 拼音:kuài lǚ
鱼片、肉丝。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酒食》:“又鱠法,鲤一尺,鯽八寸,去排泥之羽,鯽员天肉腮后鬐前,用腹腴拭刀,亦用鱼脑,皆能令鱠缕不着刀。” 宋 苏轼 《春菜》诗:“茵蔯甘菊不负渠,鱠缕堆盘纤手抹。” 清 方文 《品鱼·中品·鲭》诗:“五侯不可作,鱠缕至今传。”词语解释:鲙鲈 拼音:kuài lú
即鲈脍。 宋 范仲淹 《和并州大资政郑侍郎秋晚书事》:“ 太原 兵重压强胡,莫对秋风忆鱠鱸。” 宋 范成大 《崇德庙》诗:“滩平放溜日千里,已梦鱠鱸如雪堆。”词语解释:鲙鱼 拼音:kuài yú
(1).指经切割加工过的鱼。《南史·范云传》:“﹝ 沉攸之 ﹞明旦又召 云 令送书入城内,餉 武陵王 酒一石,犊一头;餉长史 柳世隆 鱠鱼二十头,皆去其首。” 宋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诗之四七:“细擣棖虀买鱠鱼,西风吹上四腮鱸。” 明 夏完淳 《与王大后张泛舟华亭谷》诗:“冰丝鱠鱼银错落,四顾无人秋寂寞。”
(2).即鳓鱼。又名快鱼。词语解释:鲙盘 拼音:kuài pán
盛放鱼脍的菜盘。 宋 黄庭坚 《谢荣绪惠贶鲜鲫》诗:“虀臼方看金作屑,鱠盘已见雪成堆。”词语解释:鲙炙 拼音:kuài zhì
(1).细切的肉和烤熟的肉。亦泛指佳肴。《太平御览》卷九四○引 汉 杨孚 《异物志》:“南方鱼多不肥美,惟魿鱼为上,大者长二尺,作鱠炙,尤香而美。” 唐 姚合 《过张邯郸庄》诗:“苟餐非其所,鱠炙为蒺藜。” 唐 陆龟蒙 《村夜》诗之二:“纤洪动丝竹,水陆供鱠炙。”
(2).比喻美好的诗文为人称赞。 宋 吴坰 《五总志》:“时人鱠炙,以为切对。”参见“ 膾炙 ”。
词语解释:脍炙 拼音:kuài zhì
(1).细切的肉和烤熟的肉。亦泛指佳肴。《孟子·尽心下》:“ 公孙丑 问曰:‘膾炙与羊枣孰美?’ 孟子 曰:‘膾炙哉!’” 汉 枚乘 《七发》:“羞炰膾炙,以御宾客。” 宋 杨万里 《病中屏肉味独茹菜羹饭甚美》诗:“云子香抄玉色鲜,菜羹新煮翠茸兼。人间膾炙无此味,天上酥酡恐尔甜。” 清 刘大櫆 《〈郑子山诗集〉序》:“一勺之水,可以知沧海之大;一臠之味,可以知膾炙之美。”
(2).比喻美好的诗文或事物为人称赞。 宋 司马光 《司马温公诗话·寇莱公诗》:“﹝ 寇準 诗﹞为人膾炙。”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文章正宗叙论》:“书信往来,虽不关大体,而其文卓然为世膾炙者,亦缀其末。” 清 褚人穫 《坚瓠九集·成语破》:“ 浙江 陈煒 字 本叔 ,时艺膾炙一时。”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三:“ 滕王阁 连甍市廛,名不称实;徒以 王勃 一序,膾炙今古。”参见“ 膾炙人口 ”。
(3).犹宰割,处置。 明 李贽 《与刘肖川》:“尊翁兹转,甚当,但恐檀越远去,外护无依,不肖当为 武昌 鱼,任人膾炙矣。”词语解释:鲙刀 拼音:kuài dāo
切肉的刀。《资治通鉴·唐僖宗中和三年》:“戊午, 钱鏐 济 江 迎战,大破之, 汉宏 ( 刘汉宏 )易服持鱠刀而遁。”按,《新五代史·吴越世家·钱鏐》作“膾刀”。词语解释:鲙残 拼音:kuài cán
即鲙残鱼。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三·鲙残鱼》:“鱠残出 苏 、 淞 、 浙江 ,大者长四五寸,身圆如筯,洁白如银,无鳞。若已鱠之鱼,但目有两黑点尔。” 清 李元 《蠕范·物化》:“鱠残,银鱼也,水精也,龙头也,王餘也……清明前则肥,后则瘦。”词语解释:鲙虫 拼音:kuài chóng
《三国志·魏志·华佗传》:“ 广陵 太守 陈登 得病,胸中烦懣,面赤不食。 佗 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食腥物所为也。’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斯须尽服之。食顷,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膾也,所苦便愈。”后以“鱠虫”指食生腥之物所生的寄生虫。 宋 王安石 《赠陈君景初》诗:“珍丸起病瘠,鱠虫随泄呕。”词语解释:鲙残鱼 拼音:kuài cán yú
即银鱼。古代传说 吴王 阖闾 江行,食鱼鲙,弃其残馀于水,化为此鱼,故名。 唐 皮日休 《松江早春》诗:“稳凭船舷无一事,分明数得鱠残鱼。” 明 黄省曾 《鱼经·法》:“惟银鱼、鱠残鱼啸子于冰,冰解三日乃生也。”参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三·鲙残鱼》﹝释名﹞。词语解释:鲙手 拼音:kuài shǒu
庖丁,厨师。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薛伟》:“三君不顾,而付鱠手 王士良 者,方礪刃,喜而投我於几上。”词语解释:鲙具 拼音:kuài jù
指烹调用具。 元 吕诚 《题〈秋浦归舟图〉二首》诗之二:“酒家鱠具如堪借,暂卸西风十幅蒲。”词语解释:鲙鲙 拼音:kuài kuài
古代传说中的鱼名。 清 李元 《蠕范·物名》:“﹝鱼﹞曰鱠鱠,如鲤,六足,鸟尾,出 彩深泽 。”按,今本《山海经·东山经》:“﹝ 跂踵之山 ﹞有水焉,广员四十里皆涌,其名曰 深泽 ……有鱼焉,其状如鲤,而六足鸟尾,名曰鮯鮯之鱼。”词语解释:鲙楯 拼音:kuài dùn
鳓鱼的别种。形短而圆,状类树楯,故名。产于海。 明 胡世安 《异鱼赞闰集·鲙楯》:“鱠之大者,状楯得名,脯同嚼蜡,市肆攸轻。”自注:“鱠楯,鱠鱼大者,形短而员,状类如楯,故名。重可数百觔,渔人不常得之,间有脯而出于枯鱼之肆。人厌其肉老无味,空负大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