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蹲鸱 拼音:dūn chī
(1).大芋。因状如蹲伏的鸱,故称。《史记·货殖列传》:“吾闻 汶山 之下,沃野,下有蹲鴟,至死不飢。” 张守节 正义:“蹲鴟,芋也。” 晋 左思 《蜀都赋》:“坰野草昧,林麓黝儵,交让所植,蹲鴟所伏。” 刘逵 注:“蹲鴟,大芋也。”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是犹见 燕 晋 之枣栗、 岷 蜀 之蹲鴟,而欲以废五穀,岂不难哉!” 清 陈维崧 《满江红·江村夏咏》词:“论生计,蹲鴟一顷,菰蒲百亩。”
(2).饮酒猜拳时对大拇指的代称。《全唐诗》卷八七九载《招手令》:“以蹲鴟间虎膺之下,以鉤戟差玉柱之旁。”《资治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三年》“ 王章 置酒会诸朝贵,酒酣,为手势令” 元 胡三省 注:“会饮而行酒令以佐欢, 唐 末之俗也。《类説》曰……‘以蹲鴟间虎膺之下’,蹲鴟,大指也。”
(3).书法侧笔(点)的笔势。 明 张绅 《法书通释·八法》:“侧,蹲鴟而坠石。” 明 张绅 《法书通释·八法》:“﹝点法﹞或如蹲鴟,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子。”词语解释:一鸱 拼音:yī chī
一瓻。鸱,盛酒器。 宋 黄庭坚 《闻致政胡朝请多藏书以诗借书目》诗:“愿公借我藏书目,时送一鴟开鏁鱼。”词语解释:寒鸱 拼音:hán chī
寒天的鸱鸟。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飢鹰厉吻,寒鴟吓雏。” 唐 李颀 《题卢五旧居》诗:“悵望秋天鸣坠叶,巑岏枯柳宿寒鴟。”词语解释:鸣鸱 拼音:míng chī
即鹞鹰。借指鸱吻。 宋 苏舜钦 《宿终南山下百塔院》诗:“遶庭石鳖谷间水,入户鸣鴟堆上风。”词语解释:茅鸱 拼音:máo chī
(1).鸟名。猫头鹰。
(2).古逸诗篇名。《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穆子 不説,使工为之诵《茅鴟》。” 杜预 注:“工,乐师。《茅鴟》,逸诗,刺不敬。”词语解释:枭鸱 拼音:xiāo chī
即猫头鹰。旧时以为恶鸟,因亦喻恶人。《诗·大雅·瞻卬》“为梟为鴟” 汉 郑玄 笺:“梟鴟,恶声之鸟。”《后汉书·朱浮传》:“弃休令之嘉名,造梟鴟之逆谋。” 唐 韩愈 《祭马仆射文》:“茫茫黍稷,昔实棘茨。鳩鸣雀乳,不见梟鴟。” 章炳麟 《艾如张》诗:“《河图》日以远,梟鴟日以怒。”词语解释:蹋鸱 拼音:tà chī
见“ 蹋鴟巾 ”。
词语解释:蹋鸱巾 拼音:tà chī jīn
金 人头巾名。 宋 范成大 《蹋鸱巾》诗:“重译知书自贵珍,一生心愧蹋鴟巾。雨中折角君何爱,帝有衣裳易介鳞。” 宋 周煇 《北辕录》:“无贵贱,皆著尖头靴;所顶巾谓之蹋鴟。”词语解释:僧迦鸱 拼音:sēng jiā chī
即僧却崎。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佛释·僧衣》:“《说畧》:‘褊衫。’梵言‘僧祇支’。《西域记》云:‘正名僧迦鵄。’此云覆腋衣。”词语解释:饿老鸱 拼音:è lǎo chī
马具名。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抽轡尽是麻绳,鞭子无非荆杖,饿老鴟全然拉塔,雁翅板片片雕零。”词语解释:角鸱 拼音:jiǎo chī
鸱鵂的别名。其状如鸱,头有毛角,故称。又称猫头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四·鸱鵂》:“角鴟、怪鴟……夜食鹰。其状似鴟而有毛角,故曰鴟,曰角。” 徐珂 《清稗类钞·动物·角鸱》:“角鴟,形与梟同,惟耳边有长毛如角……亦名鴟鵂,又称怪鴟,俗称猫头鹰。” 王西彦 《神的失落》二六:“听着那松林里角鸱的怪鸣,好像它在对全世界发咒,使我心里难受极了。”词语解释:踆鸱 拼音:qūn chī
即蹲鸱。大芋。词语解释:鶜鸱 拼音:máo chī
鸟名。即猫头鹰。词语解释:鸢鸱 拼音:yuān chī
鸷鸟。 南朝 梁 萧统 《〈陶渊明集〉序》:“譬彼鸳雏,岂竞鳶鴟之肉。”词语解释:鸱鸱 拼音:chī chī
象声词。形容撕纸声。《白雪遗音·起字呀呀哟·正盼佳期》:“我心中好焦,有心将书扯碎,又恐怕来人去説,打发来人去后,我可鴟鴟的撕成纸条,用手团了个蛋儿,放在口里嚼了又嚼。”词语解释:龙鸱 拼音:lóng chī
猫头鹰。 北齐 刘昼 《新论·知人》:“ 公输 之刻凤也,冠距未成,翠羽未树,人见其身者,谓之龙鵄;见其首者,名曰鴮鸅:皆訾其丑而笑其拙。”一本作“ 龙鸡 ”。参阅《尔雅·释鸟》“狂茅鴟” 清 郝懿行 义疏。词语解释:金鸱 拼音:jīn chī
宫殿屋脊上金属制成的形状像鸱尾的装饰物。古人以为可镇火灾。《太平御览》卷一八八引《会要》:“ 汉 柏梁殿 灾后, 越 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於屋,以厌火祥。时人或谓鴟吻,非也。” 清 阎尔梅 《大同览胜》诗:“空山石马 祁皇 隧,古刹金鴟 道武 宫。”词语解释:纸鸱 拼音:zhǐ chī
即纸鸢。《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三年》:“ 臺城 与援军信命久絶,有 羊车儿 献策,作纸鴟,繫以长绳,写敕於内,放以从风,冀达众军。” 胡三省 注:“纸鴟,即纸鳶也。”参见“ 纸鳶 ”。
词语解释:纸鸢 拼音:zhǐ yuān
俗称鹞子。用细竹为骨,扎成鸟形,以纸或薄绢蒙糊其上,斜缀以线,可以引线乘风而上。亦有作蝴蝶、蜈蚣、美人、星、月等状者。纸鸢在古代曾被用于军事通讯,相传为 汉 韩信 所作。 五代 李邺 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鸣,故又称风筝。后民间多用作春季室外娱乐之具。 唐 元稹 《有鸟》诗之七:“有鸟有鸟羣纸鳶,因风假势童子牵。” 宋 陆游 《观村童戏溪上》诗:“竹马踉蹡衝淖去,纸鳶跋扈挟风鸣。” 清 赵翼 《观回人绳技》诗:“彩虹影挂寥空高,纸鳶线入青冥窄。” 袁鹰 《悲欢·飞》:“到春天,还有五颜六色、千形百状的纸鸢:蝴蝶、苍鹰、公鸡、猫头鹰……。”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纸鸢》、 明 陈沂 《询蒭录·风筝》。词语解释:纸老鸱 拼音:zhǐ lǎo chī
即纸鸢。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三:“ 丕 已粮竭,计无所出,晨夜举火,与 马相公 相应。飞书不遂,有东风形势甚便,遂作纸老鴟而致书焉。”参见“ 纸鳶 ”。
词语解释:纸鸢 拼音:zhǐ yuān
俗称鹞子。用细竹为骨,扎成鸟形,以纸或薄绢蒙糊其上,斜缀以线,可以引线乘风而上。亦有作蝴蝶、蜈蚣、美人、星、月等状者。纸鸢在古代曾被用于军事通讯,相传为 汉 韩信 所作。 五代 李邺 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鸣,故又称风筝。后民间多用作春季室外娱乐之具。 唐 元稹 《有鸟》诗之七:“有鸟有鸟羣纸鳶,因风假势童子牵。” 宋 陆游 《观村童戏溪上》诗:“竹马踉蹡衝淖去,纸鳶跋扈挟风鸣。” 清 赵翼 《观回人绳技》诗:“彩虹影挂寥空高,纸鳶线入青冥窄。” 袁鹰 《悲欢·飞》:“到春天,还有五颜六色、千形百状的纸鸢:蝴蝶、苍鹰、公鸡、猫头鹰……。”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纸鸢》、 明 陈沂 《询蒭录·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