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鸺鹠 拼音:xiū liú
亦作“ 鵂留 ”。 鸱鸮的一种。羽棕褐色,有横斑,尾黑褐色,腿部白色。外形和鸱鸮相似,但头部没有角状的羽毛。捕食鼠、兔等,对农业有益,但在古书中却常常视为不祥之鸟。《太平御览》卷九二七引《庄子》:“鵂鶹夜撮蚤,察毫末;昼瞑目,不见丘山,殊性也。”《梁书·侯景传》:“所居殿常有鵂鶹鸟鸣, 景 恶之,每使人穷山野讨捕焉。” 明 王錡 《寓圃杂记·锺馗诗》:“飞萤负火明月羞,櫟窠影黑啼鵂鶹。” 清 王夫之 《吟已犹不得曙再次前韵广之》:“疗妬仓庚烹,呪鬼鵂留煼。”词语解释:鷅鹠 拼音:lì liú
即黄鹂。 唐 丘光庭 《补〈茅鸱〉》诗:“茅鴟茅鴟,无搏鷅鶹。” 宋 陈翥 《桐谱·诗赋》:“将以集鸑鷟,鸣鷅鶹。翫之以兴咏,听之以消忧。” 宋 叶适 《次王道夫舟中韵》之一:“鸜鵒收声避鷅鶹,田家蚕麦已知秋。”参见“ 黄鸝 ”。
词语解释:黄鹂 拼音:huáng lí
鸟名。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叫的声音很好听,常被饲养作笼禽。吃森林中的害虫,对林业有益。也叫鸧鹒或黄莺。 南朝 梁 何逊 《石头答庾郎丹》诗:“黄鸝隐叶飞,蛺蝶縈空戏。” 唐 杜甫 《绝句》之二:“两箇黄鸝鸣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四月天,黄鹂低鸣。”词语解释:鸲鹠 拼音:qú liú
鸟名。猫头鹰的一种。词语解释:鹂鹠 拼音:lí liú
黄莺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禽鸟上·莺》:“《格物总论》:鶯,一名鸝鶹,一名鸝鶊。”参见“ 鸝黄 ”、“ 鸝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