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鹰隼 拼音:yīng sǔn
亦作“ 鹰鶽 ”。 鹰和雕。泛指猛禽。《礼记·月令》:“﹝季夏之月﹞行冬令,则风寒不时,鹰隼蚤鷙,四鄙入保。”《大戴礼记·曾子疾病》:“鹰鶽以山为卑,而曾巢其上。”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 宋 叶适 《次王道夫舟中韵》之二:“鸣鸟不闻千仞远,摶风鹰隼顿能高。”词语解释:鹰扬 拼音:yīng yáng
(1).威武貌。《诗·大雅·大明》:“维师 尚父 ,时维鹰扬。” 毛 传:“鹰扬,如鹰之飞扬也。”《后汉书·陈龟传》:“臣无文武之才,而忝鹰扬之任。” 元 萨都剌 《威武曲》:“当年意气何鹰扬,手扶天子登龙牀。” 清 孙枝蔚 《苦雨杂诗》之四:“ 吕尚 钓 磻溪 竟展鹰扬志。”
(2).武事的代称。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干王洪宝制》:“况我真圣主文武同科,鹿鸣与鹰扬并重。”
(3).逞威;大展雄才。《后汉书·刘陶传》:“羣小竞进,秉国之位,鹰扬天下,乌钞求饱,吞肌及骨,并噬无猒。”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昔 仲宣 独步於 汉 南, 孔璋 鹰扬於 河 朔 。” 唐 胡曾 《鸿门》诗:“ 项籍 鹰扬六合晨, 鸿门 开宴贺亡 秦 。” 明 沉鲸 《双珠记·并拜荣陛》:“虎奋三军,鹰扬千里,可信是青云器。”
(4).古代武官名号。《北史·隋纪下·炀帝》:“壬辰, 雁门 贼帅 尉文通 ,聚众三千,保於 莫壁谷 ,遣鹰扬 杨伯泉 击破之。” 唐 刘禹锡 《武夫词》:“借问胡为尔?列校在鹰扬。”参见“ 鹰扬府 ”。
词语解释:鹰扬府 拼音:yīng yáng fǔ
隋 开皇 中置骠骑将军府,每府置骠骑、车骑二将军。 大业 三年(公元607年)改骠骑府为鹰扬府,改骠骑将军为鹰扬郎将,车骑将军为鹰扬副郎将(鹰击郎将),隶于各卫,统领府兵。 唐 代改称折冲府,其主官改称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参阅《隋书·百官志下》。词语解释:鹰鹯 拼音:yīng zhān
(1).鹰与鹯。比喻忠勇的人。语出《左传·文公十八年》:“见无礼於其君者,诛之,如鹰鸇之逐鸟雀也。”《后汉书·循吏传·仇览》:“主簿闻 陈元 之过,不罪而化之,得无少鹰鸇之志邪?”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乘威灭蜂蠆,戮力效鹰鸇。”《旧唐书·忠义传上·王义方》:“金风届节,玉露启涂,霜简与秋典共清,忠臣将鹰鸇并击。”
(2).比喻凶残的人。 汉 刘向 《说苑·敬慎》:“臣闻之,行者比於鸟,上畏鹰鸇,下畏网罗。” 唐 欧阳詹 《怀忠赋》:“凤实仁灵之类,岂鹰鸇之同列。” 明 孙柚 《琴心记·金闺荣返》:“莫不是遇鹰鸇,祸事从天到。”词语解释:鹰爪 拼音:yīng zhǎo
(1).嫩茶。因其状如鹰爪,故称。 宋 顾文荐 《负暄杂录·建茶品第》:“凡茶芽数品,最上曰小芽,如雀舌、鹰爪,以其劲直纤鋭,故号芽茶。” 宋 梅尧臣 《晏成续太祝遗双井茶因以为谢》诗:“始於 欧阳永叔 席,乃识 双井 絶品茶,次逢 江 东 许子春 ,又出鹰爪与露芽。” 宋 杨万里 《上元后犹寒》诗:“旧来池上金丝柳,新学 江西 鹰爪茶。”
(2).常绿灌木。攀缘茎,叶子长椭圆形或宽披针形,花淡绿色至淡黄色,有浓厚的香味,可提取香精,也可用来熏茶叶。通称鹰爪花。也叫莺爪。词语解释:鹰犬 拼音:yīng quǎn
(1).打猎时追捕禽兽的鹰和狗。《东观汉记·和熹邓皇后传》:“太后临朝, 上林 鹰犬悉斥放之。” 晋 葛洪 《抱朴子·任能》:“寻飞逐走,未若假伎乎鹰犬。” 元 龚开 《自题中山出游图》诗:“谓为小猎无鹰犬,以为意行有家室。”
(2).比喻受驱使而奔走效劳的人。《后汉书·陈龟传》:“臣 龟 蒙恩累世,驰骋边垂,虽展鹰犬之用,顿毙 胡 虏之庭。”又《袁绍传》:“以臣颇有一介之节,可责以鹰犬之功。”后多含贬义,比喻受指使而纵威逞虐的人。犹走狗、帮凶。 宋 苏轼 《渔樵闲话录》卷下:“巧诈百端,甘为人之鹰犬以备指呼,驰奸走伪,惟恐后於他人。” 明 余继登 《典故纪闻》卷十七:“奸党尚存,阴谋变幻,或乘机会以伤善类,或借鹰犬以快私讎。” 鲁迅 《伪自由书·文章与题目》:“鹰犬塞途,干儿当道, 魏忠贤 不是活着就配享了 孔 庙么?”
(3).借指田猎。《新唐书·元结传》:“我承王公餘烈,鹰犬声乐是习,吾当以儒学易之。”《明史·周玺传》:“陛下即位以来,鹰犬之好,糜费日甚。”词语解释:鹰击 拼音:yīng jī
(1).见“ 鹰击毛挚 ”。
(2).古代武官名号。 汉 赵破奴 曾为“鹰击司马”。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隋 大业 五年,改“鹰扬副郎将”为“鹰击郎将”。见《隋书·百官志下》。
词语解释:鹰击毛挚 拼音:yīng jī máo zhì
比喻严酷凶悍。《史记·酷吏列传》:“是时 赵禹 、 张汤 以深刻为九卿矣,然其治尚宽,辅法而行,而 纵 ( 义纵 )以鹰击毛挚为治。”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鷙鸟将击,必张羽毛也。” 章炳麟 《文学说例》:“言语不能无病,然则文辞愈工者,病亦愈剧……夫言苛则曰‘吹毛求疵’,喻猛则曰‘鹰击毛挚’, 迁 固 雅材,有其病矣。”亦省作“ 鹰击 ”。 宋 杨万里 《送王季德提刑宝文少卿》诗:“豺当道上狐何问,鹰击霜前兔已愁。”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七》:“赋之禄所以安其身,宽之时所以习其事,教之道所以正其向,威之刑所以去其私。如是而用之,岂有虎冠、鹰击、蠆螫、蜮射之事哉?”词语解释:鹰眼 拼音:yīng yǎn
(1).鹰的目光。 唐 王维 《观猎》诗:“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 张祜 《和杜舍人题华清宫三十韵》:“马头开夜照,鹰眼利星芒。”
(2).比喻凶横的眼光。 清 黄遵宪 《旋军歌》:“鷲翼横騫鹰眼恶,变作旄头落。”词语解释:鹰觜 拼音:yīng zī
见“ 鹰嘴 ”。
词语解释:鹰嘴 拼音:yīng zuǐ
亦作“ 鹰觜 ”。 茶名。 唐 刘禹锡 《西山兰若试茶歌》:“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 唐 元稹 《早春登龙山静胜寺赠幕中诸公》诗:“山茗粉含鹰嘴嫩,海榴红绽锦窠匀。” 宋 徐铉 《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才教鹰觜拆,未放雪花妍。”词语解释:鹰坊 拼音:yīng fāng
古代宫廷饲养猎鹰的官署。《新唐书·百官志二》:“闲厩使押五坊,以供时狩:一曰鵰坊,二曰鶻坊,三曰鷂坊,四曰鹰坊,五曰狗坊。”《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鹰坊人 善友 扶帝自门楼下,至 絳霄殿 廡下。” 胡三省 注:“鹰坊, 唐 时五坊之一也。” 明 无名氏 《北平考》卷四:“《武宗纪》: 至大 元年二月癸巳,立鹰坊为仁虞院。《仁宗纪》: 至大 四年二月,罢仁虞院,改置鹰坊。” 清 揆叙 《鹰坊歌》:“地偏寂寞少人住,但作甌脱供鹰坊。”词语解释:鹰鹘 拼音:yīng hú
(1).鹰与鹘。驯养后可助田猎。《新唐书·高宗纪》:“﹝ 永徽 二年十一月﹞癸酉,禁进犬马鹰鶻。”《辽史·太祖纪下》:“﹝ 天赞 四年﹞十一月丁酉,幸 安国寺 ,饭僧,赦京师囚,纵五坊鹰鶻。”
(2).比喻目光锐利的人。 宋 司马光 《温公续诗话》:“ 丁相 谓 善为诗……少时好蹴踘,长韵其二联云:‘鹰鶻腾双眼,龙蛇绕四肢。躡来行数步,蹺后立多时。’”词语解释:鹰房 拼音:yīng fáng
(1).古代宫廷饲养猎鹰的地方。《元史·兵志四》:“冬夏之交,天子或亲幸近郊,纵鹰隼搏击,以为游豫之度,谓之飞放。故鹰房捕猎,皆有司存。”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畿辅·内府畜豹》:“ 世宗 初年,革内府鹰房诸鹰犬,令放纵几尽矣。”《续资治通鉴·宋孝宗隆兴二年》:“乙未, 金 主如鹰房,主者以鹰隼置内省堂上, 金 主怒曰:‘此宰相厅事,岂置鹰隼处耶。’”
(2).借指鹰房捕猎者。《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三年》:“近闻 蠡州 同知 伊喇延寿 在官污滥,问其出身,乃 正隆 时鹰房子,如鹰房、厨人之类,可典城牧民耶?”词语解释:鹰爪芽 拼音:yīng zhǎo yá
鹰爪茶。 宋 黄庭坚 《同王稚川晏叔原饭寂照房》诗:“自携鹰爪芽,来试鱼眼汤。”词语解释:鹰船 拼音:yīng chuán
古代战船名。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鹰船两头俱鋭,不辨首尾,竹板密钉,旁窗出矢,进退如飞,顺逆可使,多其櫓桨,水战可恃。”词语解释:鹰架 拼音:yīng jià
(1).饲鹰者栖鹰的木架。 唐 贾岛 《老将》诗:“燕雀来鹰架,尘埃满箭靫。”
(2).指施工时用以撑托结构构件的临时支架。常用木、竹或金属管制成。 孙锦标 《通俗常言疏证·宫室》:“今人搭造高架以造屋者,亦云搭鹰架。”词语解释:鹰拳 拼音:yīng quán
指鹰的爪子。 唐 殷尧藩 《奉送刘使君王屋山隐居》诗:“鹰拳擒野雀,蛛网猎飞蚊。”词语解释:鹰猜 拼音:yīng cāi
谓鹰性猜忌。 唐 白居易 《夏日独直寄萧侍御》诗:“鹰猜课野鹤,驥德责山麋。”词语解释:鹰风 拼音:yīng fēng
《汉书·五行志上》:“立秋而鹰隼击。”后因以“鹰风”指秋风。 唐 王勃 《饯韦兵曹》诗:“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乾象·风》:“鹰风,秋风也。”词语解释:鹰马 拼音:yīng mǎ
猎鹰和马。借指田猎。《晋书·吕光载记》:“不乐读书,唯好鹰马。”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女子小人为难养》:“天子不可令閒暇……为诸君计,莫若殖材货,盛鹰马,日以毬猎声色蛊其心。”词语解释:鹰化 拼音:yīng huà
《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鳩。” 孔颖达 疏引《周书时训》:“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鳩,至秋,则鳩化为鹰。”后遂以“鹰化”代称仲春之月。 晋 张协 《杂诗》:“鹰化日夜分,雷动寒暑离。”词语解释:鹰嘴 拼音:yīng zuǐ
亦作“ 鹰觜 ”。 茶名。 唐 刘禹锡 《西山兰若试茶歌》:“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 唐 元稹 《早春登龙山静胜寺赠幕中诸公》诗:“山茗粉含鹰嘴嫩,海榴红绽锦窠匀。” 宋 徐铉 《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才教鹰觜拆,未放雪花妍。”词语解释:鹰睨 拼音:yīng nì
犹鹰视。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然彼不惮重茧,入吾内地,狼顾而鹰睨,将胡为者?”词语解释:鹰师 拼音:yīng shī
驯鹰的人。《魏书·皇后传·文成文明皇后冯氏》:“﹝ 高祖 ﹞罢鹰师曹,以其地为 报德佛寺 。”《隋书·炀帝纪》:“﹝四年﹞九月辛未,徵天下鹰师,悉集 东京 ,至者万餘人。”《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这种人有个极粗的譬喻,比如那鹰师养鹰一般:一放出去,他纵目摩空,见个狐兔,定要竦翅下来一爪把他擒住。”词语解释:鹰鸷
猛禽词语解释:鹰腾 拼音:yīng téng
如鹰飞腾。形容战士骁勇、迅猛。 唐 杜甫 《北征》诗:“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 明 吴易 《威宁伯王襄敏公越》诗:“所部皆鹰腾,公也身搏战。”词语解释:鹰目 拼音:yīng mù
比喻锐利的目光。 清 李绂 《记吕尚义破贼事》:“ 尚义 鹰目,洞微见远。”词语解释:鹰鹗 拼音:yīng è
猛禽。比喻才智出众的人。 宋 叶适 《送郑景元》诗:“丈夫轩豁意,快紧出鹰鶚。”词语解释:鹰鹞 拼音:yīng yào
(1).鹰和鹞。泛指猛禽。《文选·宋玉〈高唐赋〉》:“鵰鶚鹰鷂,飞扬伏窜。” 晋 傅玄 《驰射马赋》:“往来若鹰鷂,超腾如逸虎。”
(2).指猎鹰。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平居惟好猎,常自饲犬。有妾 焦氏 者,为之饲鹰鷂。寝食之外,但治猎事。”词语解释:鹰拿燕雀
比喻容易攫取捕捉词语解释:鹰儿爪
爪牙;帮凶词语解释:鹰胜
喻指勇士词语解释:鹰派
国际名词。好战派词语解释:鹰扬虎视 拼音:yīng yáng hǔ shì
如鹰飞扬,似虎雄视。形容威武奋勇。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长思书》:“ 王肃 以宿德显授, 何曾 以后进见拔,皆鹰扬虎视,有万里之望。” 唐 张九龄 《开府仪同三司张公墓志铭》:“生以寧济,幼而聦悟,鹰扬虎视,英伟磊落。” 清 黄叔琳 《柏林寺观李晋王画像歌》:“鹰扬虎视空一世,经营惨澹传其真。”词语解释:鹰拿雁捉 拼音:yīng ná yàn zhuō
形容缉捕时的快速凶猛。《平山冷燕》第五回:“圣旨一下,早有锦衣衞官已将 竇国一 、 宋信 鹰拿雁捉的拖了出来。”词语解释:鹰店 拼音:yīng diàn
专供贩卖鹰鹘者投宿的客栈。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东去乃 潘楼街 ,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鶻客。”词语解释:鹰扬虎噬 拼音:yīng yáng hǔ shì
如鹰飞扬,似虎噬咬。形容耀武扬威,穷凶极恶。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阑驾上书》:“ 散散 、 王士宏 等,不体圣天子抚绥元元之意,鹰扬虎噬,雷厉风飞。”词语解释:鹰撮霆击 拼音:yīng cuō tíng jī
像老鹰攫食,雷霆猛击。形容气势威猛。词语解释:鹰扬府 拼音:yīng yáng fǔ
隋 开皇 中置骠骑将军府,每府置骠骑、车骑二将军。 大业 三年(公元607年)改骠骑府为鹰扬府,改骠骑将军为鹰扬郎将,车骑将军为鹰扬副郎将(鹰击郎将),隶于各卫,统领府兵。 唐 代改称折冲府,其主官改称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参阅《隋书·百官志下》。词语解释:鹰心雁爪 拼音:yīng xīn yàn zhǎo
比喻心灵手快。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鱼》第四折:“你待要使用金银,打通关节,救拔囚牢,则俺 燕青 呵!须不是鹰心雁爪,早跳出虎穴狼巢。”词语解释:鹰扬宴 拼音:yīng yáng yàn
科举制度中,武科乡试放榜后,考官和考中武举者共同参加的宴会。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一:“文官重赋《鹿鸣》,重宴琼林者,屡见记载。武科虽亦有重赴鹰扬宴之典,而见之例案者,仅 嘉庆 十五年 陕西 巡抚奏 朝邑 武举 藺廷荐 ,係 乾隆 庚午中式,现在重遇庚午科,奏乞恩施。奉旨赏千总衔,重赴鹰扬筵宴。”参阅《清会典事例·礼部·赐燕》。词语解释:鹰挚狼食 拼音:yīng zhì láng shí
比喻凶狠地攫取和吞没。 宋 苏轼 《和陶〈劝农〉》之二:“贪夫污吏,鹰挚狼食。”词语解释:鹰击毛挚 拼音:yīng jī máo zhì
比喻严酷凶悍。《史记·酷吏列传》:“是时 赵禹 、 张汤 以深刻为九卿矣,然其治尚宽,辅法而行,而 纵 ( 义纵 )以鹰击毛挚为治。”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鷙鸟将击,必张羽毛也。” 章炳麟 《文学说例》:“言语不能无病,然则文辞愈工者,病亦愈剧……夫言苛则曰‘吹毛求疵’,喻猛则曰‘鹰击毛挚’, 迁 固 雅材,有其病矣。”亦省作“ 鹰击 ”。 宋 杨万里 《送王季德提刑宝文少卿》诗:“豺当道上狐何问,鹰击霜前兔已愁。”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七》:“赋之禄所以安其身,宽之时所以习其事,教之道所以正其向,威之刑所以去其私。如是而用之,岂有虎冠、鹰击、蠆螫、蜮射之事哉?”词语解释:鹰军 拼音:yīng jūn
辽 代军队名号。《辽史·太祖纪上》:“﹝三年﹞冬十月己巳,遣鹰军讨 黑车子室韦 ,破之。”《辽史·国语解》:“鹰军:鹰,鷙鸟;以之名军,取捷速之义。后记龙军、虎军、铁鷂军者,倣此。”词语解释:鹰击长空 拼音:yīng jī cháng kōng
谓雄鹰振翅飞翔于辽阔的天空。亦比喻有雄心壮志的人在广阔的领域中施展自己的才能。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词:“鹰击长空,鱼翔浅空,万类霜天竞自由。”《人民日报》1992.11.18:“鹰击长空,鹏程万里。”词语解释:鹰俑 拼音:yīng yǒng
假鹰。用以驱雀。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稻灾》:“凡穀种生秧之后,防雀鸟聚食,此三灾也。立标飘扬鹰俑,则雀可驱矣。”词语解释:鹰人 拼音:yīng rén
驯鹰的人。《避暑漫抄》引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胸臆血流数丈,鹰人乐工见者,无不掩泣。”《辽史·穆宗纪下》:“夏四月戊辰,杀鹰人 敌鲁 。”《元史·兵志四》:“ 元 制自御位及诸王,皆有昔宝赤,盖鹰人也。”词语解释:鹰鹫 拼音:yīng jiù
鹰和雕。泛指猛禽。 汉 刘向 《说苑·杂言》:“麋鹿成羣,虎豹避之;飞鸟成列,鹰鷲不击。”词语解释:鹰头雀脑 拼音:yīng tóu què nǎo
形容相貌丑陋而神情狡猾。 元 杨暹 《西游记》第十三出:“见一人光纱帽,黑布衫,鹰头雀脑将身探。”词语解释:鹰嘴香 拼音:yīng zuǐ xiāng
香名。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二》:“ 徐审 得鹰嘴香焚之,一家独不疫疾。”词语解释:鹰觑鹘望 拼音:yīng qù hú wàng
犹言鹰瞵鹗视。比喻以敏锐而急迫的目光窥望。《警世通言·金明池吴清逢爱爱》:“忽听得门内笑声, 崔生 鹰覷鶻望,去门缝里一瞧。”《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只见 陶铁僧 欒了四五十钱,鹰覷鶻望,看布帘里面,约莫没人见,把那见钱怀中便搋。”词语解释:鹰视虎步 拼音:yīng shì hǔ bù
见“ 鹰视狼步 ”。
词语解释:鹰视狼步 拼音:yīng shì láng bù
视物如鹰,行步如狼。形容举止狠戾。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夫 越王 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以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亦作“ 鹰视虎步 ”。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吾观 喜 ( 白喜 )之为人,鹰视虎步,专功擅杀之性,不可亲也。”词语解释:鹰视狼顾 拼音:yīng shì láng gù
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戾。《三国演义》第九一回:“ 司马懿 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 溥伟 《让国御前会议日记》:“ 袁世凯 鹰视狼顾,久蓄逆谋,故 景月汀 谓其为 仲达 第二。”亦作“ 鹰睃狼顾 ”。《天雨花》第二一回:“鹰睃狼顾非为善,柳黛蛾眉杀气横。”词语解释:鹰视狼步 拼音:yīng shì láng bù
视物如鹰,行步如狼。形容举止狠戾。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夫 越王 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以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亦作“ 鹰视虎步 ”。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吾观 喜 ( 白喜 )之为人,鹰视虎步,专功擅杀之性,不可亲也。”词语解释:鹰视 拼音:yīng shì
如鹰视物。形容目光锐利。《新五代史·李从荣传》:“﹝ 秦王 从荣 ﹞其为人,轻隽而鹰视。”参见“ 鹰视狼步 ”。
词语解释:鹰视狼步 拼音:yīng shì láng bù
视物如鹰,行步如狼。形容举止狠戾。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夫 越王 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以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亦作“ 鹰视虎步 ”。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吾观 喜 ( 白喜 )之为人,鹰视虎步,专功擅杀之性,不可亲也。”词语解释:鹰卢 拼音:yīng lú
猎鹰与猎犬。 明 徐渭 《数年来南雪甚于北十九韵》:“ 华亭 羽翼漫天久, 上蔡 鹰卢猎野偏。”词语解释:鹰棚 拼音:yīng péng
古代鹰坊中饲养猎鹰的棚子。《元史·文宗纪四》:“命 兴和路 建 燕铁木儿 鹰棚。”参见“ 鹰坊 ”。
词语解释:鹰坊 拼音:yīng fāng
古代宫廷饲养猎鹰的官署。《新唐书·百官志二》:“闲厩使押五坊,以供时狩:一曰鵰坊,二曰鶻坊,三曰鷂坊,四曰鹰坊,五曰狗坊。”《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鹰坊人 善友 扶帝自门楼下,至 絳霄殿 廡下。” 胡三省 注:“鹰坊, 唐 时五坊之一也。” 明 无名氏 《北平考》卷四:“《武宗纪》: 至大 元年二月癸巳,立鹰坊为仁虞院。《仁宗纪》: 至大 四年二月,罢仁虞院,改置鹰坊。” 清 揆叙 《鹰坊歌》:“地偏寂寞少人住,但作甌脱供鹰坊。”词语解释:鹰架木 拼音:yīng jià mù
一种绳牵的木架。用于上下挽取重物。 宋 司马光 《书仪·穿圹》:“挽土宜用雨轆轤,重物上下,宜用革车,或用鹰架木。”词语解释:鹰潭市 拼音:yīng tán shì
在江西省东部、信江中游,浙赣、鹰厦两铁路交点。1979年设市。人口157万(1995年)。为江西东北地区物资集散地。有大型铁路列车编组场,为中国南方铁路枢纽站之一。词语解释:鹰鶽 拼音:yīng sǔn
见“ 鹰隼 ”。
词语解释:鹰隼 拼音:yīng sǔn
亦作“ 鹰鶽 ”。 鹰和雕。泛指猛禽。《礼记·月令》:“﹝季夏之月﹞行冬令,则风寒不时,鹰隼蚤鷙,四鄙入保。”《大戴礼记·曾子疾病》:“鹰鶽以山为卑,而曾巢其上。”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 宋 叶适 《次王道夫舟中韵》之二:“鸣鸟不闻千仞远,摶风鹰隼顿能高。”词语解释:鹰鼻鹞眼 拼音:yīng bí yào yǎn
形容奸诈凶狠的人的相貌。词语解释:鹰犬吏 拼音:yīng quǎn lì
替皇帝管理猎鹰猎犬的小吏。特指 汉武帝 时狗监 杨得意 。 唐 罗隐 《谗书·投知书》:“故 汉武 因一鹰犬吏而《子虚》用, 孝元 以《洞簫赋》使六宫婢子讽之,当时卿大夫虽死不敢轻吾辈。”参阅《汉书·司马相如传上》。词语解释:鹰武 拼音:yīng wǔ
勇武。 汉 班固 《十八侯铭·将军汝阴侯夏侯婴》:“斌斌将军,鹰武是扬,内康王室,外镇四方。”词语解释:鹰派人物 拼音:yīng pài rén wù
采取好战态度(如在争论中)并且拥护直接强硬行动的人。比喻立场强硬,行动直接,且好战、勇猛词语解释:鹰洋 拼音:yīng yáng
旧时在我国市面上流通过的 墨西哥 银币。正面图案为凸起的鹰。泛指银元。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铸银》:“尝考 中国 洋钱多来自 墨西哥 。 墨西哥 为 北亚墨利加 民主之国,在 美国 之下, 巴拉马 诸小国之上,以钱面作鹰文,故曰鹰洋。又以 英 人贩运居多,亦曰英洋。”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我们在 上海 使的墨洋,又叫鹰洋,就是从 墨西哥 来的。”词语解释:鹰爪毛 拼音:yīng zhǎo máo
一种短毛羊皮。因毛像鹰爪而得名。词语解释:鹰狗总统 拼音:yīng gǒu zǒng tǒng
清 代职掌鹰狗处的官吏。由侍卫兼任。 清 昭槤 《啸亭续录·鹰狗处》:“有吾宗室 琅巖 侍衞 萨彬图 者,素好与文士交,及兼鹰狗总统,因书鹰狗处少卿衔帖,投刺於翰苑家,众争笑之。”词语解释:鹰狗处 拼音:yīng gǒu chǔ
清 代宫廷饲养猎鹰猎犬的官署。 清 昭槤 《啸亭续录·鹰狗处》:“鹰狗处向在 东华门 内长街,设总统二人,以侍衞兼之,豢饲御前鹰狗,以备蒐獮之用。其牧人皆以世家子弟充之,许其蟒袍纬帽,为执事人中之品最高者。”词语解释:鹰瞬 拼音:yīng shùn
像老鹰一样四下转盼。形容锐利而机灵的目光。 唐 符载 《剑南西川幕府诸公写真赞·徐将军进朝》:“庞首箕口,虎头鹰瞬。”参见“ 鹰瞵虎视 ”。
词语解释:鹰瞵虎视 拼音:yīng lín hǔ shì
像鹰和虎一样凶狠贪婪地注视着。形容心怀不善,伺机攫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英特战役》:“百餘年来,其鹰瞵虎视雄踞全球者,其伎俩亦可见矣。” 张继煦 《〈湖北学生界〉叙论》:“鹰瞵虎视者数强国,四顾皇皇,无所用其武。”亦作“ 鹰瞵虎攫 ”。 赵汉卿 《宣言书》:“列强鹰瞵虎攫,日迫一日,动輒以兵事相恐吓。”词语解释:鹰背狗 拼音:yīng bèi gǒu
猎犬名。相传为皂雕卵所化。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鹰背狗》:“北方凡皁鵰作巢所在,官司必令人穷巢探卵,较其多寡。如一巢而三卵者,置卒守护,日覘视之,及其成鷇,一乃狗耳,取以饲养,进之于朝。其状与狗无异,但耳尾上多毛羽数根而已。田猎之际,鵰则戾天,狗则走陆,所逐同至,名曰鹰背狗。”词语解释:鹰瞵虎视 拼音:yīng lín hǔ shì
像鹰和虎一样凶狠贪婪地注视着。形容心怀不善,伺机攫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英特战役》:“百餘年来,其鹰瞵虎视雄踞全球者,其伎俩亦可见矣。” 张继煦 《〈湖北学生界〉叙论》:“鹰瞵虎视者数强国,四顾皇皇,无所用其武。”亦作“ 鹰瞵虎攫 ”。 赵汉卿 《宣言书》:“列强鹰瞵虎攫,日迫一日,动輒以兵事相恐吓。”词语解释:鹰瞵虎攫 拼音:yīng lín hǔ jué
见“ 鹰瞵虎视 ”。
词语解释:鹰瞵虎视 拼音:yīng lín hǔ shì
像鹰和虎一样凶狠贪婪地注视着。形容心怀不善,伺机攫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英特战役》:“百餘年来,其鹰瞵虎视雄踞全球者,其伎俩亦可见矣。” 张继煦 《〈湖北学生界〉叙论》:“鹰瞵虎视者数强国,四顾皇皇,无所用其武。”亦作“ 鹰瞵虎攫 ”。 赵汉卿 《宣言书》:“列强鹰瞵虎攫,日迫一日,动輒以兵事相恐吓。”词语解释:鹰鞲 拼音:yīng gōu
见“ 鹰韝 ”。
亦作“ 鹰鞲 ”。 豢鹰者所用的皮臂套。打猎时用以保护手臂,停立猎鹰。 唐 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鹰韝中病下,豸角当邪触。” 明 张煌言 《送徐闇公监军北征》诗之二:“匏繫如余甘瓠落,秋风倘许脱鹰韝。” 明 叶宪祖 《鸾鎞记·谐姻》:“躲离了劈手鹰鞲,打合上齐眉鸳偶。”词语解释:鹰钩鼻 拼音:yīng gōu bí
鹰嘴形的鼻子。有时形容人的相貌奸诈凶狠。 曹禺 《原野》第一幕:“正中右窗上悬一帧巨阔、油渍的 焦阎王 半身像,穿着连长的武装,浓眉,凶恶的眼,鹰钩鼻,整齐的髭须,仿佛和善地微笑着,而满脸杀气。” 吴组缃 《山洪》一:“他的脸形方正:鹰钩鼻子和眉毛眼睛的四周满是乌青色的点子,馀外满是大的麻点。”词语解释:鹰睃狼顾 拼音:yīng suō láng gù
见“ 鹰视狼顾 ”。
词语解释:鹰视狼顾 拼音:yīng shì láng gù
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戾。《三国演义》第九一回:“ 司马懿 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 溥伟 《让国御前会议日记》:“ 袁世凯 鹰视狼顾,久蓄逆谋,故 景月汀 谓其为 仲达 第二。”亦作“ 鹰睃狼顾 ”。《天雨花》第二一回:“鹰睃狼顾非为善,柳黛蛾眉杀气横。”词语解释:鹰趾 拼音:yīng zhǐ
如鹰之栖止。形容威武。 宋 李石 《续博物志》卷十:“其人虎踞而鹰趾,当敌将众,威怒自倍,见利即前,不顾其后。”词语解释:鹰笛 拼音:yīng dí
笛名。 塔吉克 民族乐器。传说为神鹰所化,故称。《解放军报》1976.11.2:“在那高山牧场上, 塔吉克 族人民点燃起堆堆篝火,吹着鹰笛,面向首都 北京 纵情歌唱。”《诗刊》1978年第5期:“它盘旋,呼啸,抖下灰色的翎羽,落地便化作 塔吉克 人珍爱的鹰笛。”词语解释:鹰跱 拼音:yīng zhì
形容笔力遒劲。 汉 蔡邕 《篆势》:“体有六篆,妙巧入神……扬波震激,鹰跱鸟震,延颈胁翼,势似凌云。” 南朝 梁元帝 《上东宫古迹启》:“窃以鸞惊之势,既闻之於 索靖 ,鹰跱之巧,又显之於 蔡邕 。”词语解释:鹰脖色 拼音:yīng bó sè
指灰白色。《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套一件鹰脖色摹本缎子面儿的珍珠毛儿半袖闷葫芦儿。”词语解释:鹰窠峰 拼音:yīng kē fēng
指 浙江省 海盐县 南的 鹰窠山 。 明 高启 《萧炼师鹰窠顶丹房》诗:“东观 鹰窠峯 ,中天插孤青。” 金檀 辑注引 沉季友 《檇李诗系考》:“ 鹰窠山 在 海盐县 南,前临 澉湖 ,后枕大海,上有菴曰 云岫 。”词语解释:鹰瞵鹗视 拼音:yīng lín è shì
像鹰一样凶狠地注视着。鹗,鱼鹰。形容以威猛的目光窥望。《宋书·沉攸之传》:“凡此诸帅,莫不勇力动天,劲志驾日,接衝拔距,鹰瞵鶚视。” 清 唐孙华 《闰三月十八日集忍庵堂中观伎》诗:“鹰瞵鶚视气鬱怒,裲襠缚袴争腾驍。”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四:“其中最活跃的是有几位没有穿制服的外国巡捕,两手都握着手枪,鹰瞵鹗视地东奔西突。”词语解释:鹰鞴 拼音:yīng bèi
1.亦作"鹰鞲"。
2.豢鹰者所用的皮臂套。打猎时用以保护手臂,停立猎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