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五翰去声 [kān kàn][guàn,楼观][nàn,灾难][sǎn sàn,解散][gàn,树干,干练][guàn,冠军][dàn,名词][名词][音軟。弱也。同愞。][详注1][zuàn][àn][同案][详注2][详注3][详注4]溿[义与寒旱韵同,又通判。][难去声。按也。]


注1:谩 màn,《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莫半切,音缦。《类篇》欺语也。又《增韵》且也。通作漫。 形词
注2:钎 音干。器也。又急也。《庄子·列御寇》有缓而焊。《注》焊,胡旦反。又音干。急也。
注3:酇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子旰切,音赞。地名。《玉篇》南阳有酇县。《前汉·萧何传》封为酇侯。
注4:谚 《集韵》鱼旰切《正韵》鱼干切,音岸。《类篇》䛀谚,自矜也。《增韵》畔谚,刚猛也。《韵会》叛谚,不恭也。或作谚。引《论语注》子路失於畔谚。正义曰:旧注作𠯘谚。失言也。言子路性行刚强,常𠯘谚失於礼容也。
首字词组
鹳鹤鹳雀鹳鹅军鹳雀楼鹳井鹳鸡  
鹳鸣鹳鹅鹳鹄鹳鹆鹳子鹳鷒  
鹳鹊鹳鹊楼鹳阵鹳啄鹳崖鹳骨腮  

词语解释:鹳鹤  拼音:guàn hè
泛指鹤类。 唐 杜甫 《宿江边阁》诗:“鸛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明 唐顺之 《雁训》:“于是鸛鹤为之罢唳,鳱鴡为之噤舌。” 清 顾炎武 《京口》诗之二:“云浮鸛鹤春空远,水拥蛟龙夜月閒。”
词语解释:鹳鸣  拼音:guàn míng
(1).《诗·豳风·东山》:“我徂 东山 ,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鸛鸣于垤,妇叹于室。洒埽穹窒,我征聿至。” 郑玄 笺:“鸛,水鸟也。将阴雨则鸣,行者於阴雨尤苦,妇念之,则叹於室也。”后用为典故,谓思妇因天将雨而为其征夫担忧。 汉 王粲 《从军诗》之二:“哀彼 东山 人,喟然感鸛鸣。”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岂初征之惧对,冀鸛鸣之在垤。”
(2).谓天将雨。 唐 白居易 《得景为宰秋雩刺史责其非时辞云旱甚苦不雩恐为灾判》:“虽蓐收之戒序,雩亦何伤?冀有闻於鸛鸣,庶无虑於狼顾。”
词语解释:鹳鹊  拼音:guàn què
即鹳雀。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卷上:“ 宽 ( 裴宽 )衣碧衫,疎瘦而长,入门,其家大噱,呼为鸛鹊。” 清 赵翼 《飓风歌》:“可怜鸛鹊亦不飞,恐被羾出青天外。”参见“ 鸛雀 ”。
词语解释:鹳雀  拼音:guàn què
(1).即鹳。水鸟名。《诗·豳风·东山》“鸛鸣于垤” 三国 吴 陆玑 疏:“鸛,鸛雀也。似鸿而大,长颈赤喙,白身黑尾翅。树上作巢,大如车轮,卵如三升桮。望见人按其子令伏,径舍去。一名负釜,一名黑尻,一名背灶,一名皁裙。又泥其巢一傍为池,含水满之,取鱼置池中,稍稍以食其雏。”《旧五代史·周书·齐藏珍传》:“ 扬州 地实卑湿,食物例多腥腐,臣去岁在彼,人以鱓鱼馈臣者,视其盘中虬屈,一如虵虺之状,假使鸛雀有知,亦应不食,岂况於人哉!”
(2).指鹳雀楼。 清 顾炎武 《蒲州西门外铁牛唐时所造以繫浮桥者今河西徙十馀里矣》诗:“失水黿鼉没,依城 鸛雀 邻。”
词语解释:鹳雀  拼音:guàn què
(1).即鹳。水鸟名。《诗·豳风·东山》“鸛鸣于垤” 三国 吴 陆玑 疏:“鸛,鸛雀也。似鸿而大,长颈赤喙,白身黑尾翅。树上作巢,大如车轮,卵如三升桮。望见人按其子令伏,径舍去。一名负釜,一名黑尻,一名背灶,一名皁裙。又泥其巢一傍为池,含水满之,取鱼置池中,稍稍以食其雏。”《旧五代史·周书·齐藏珍传》:“ 扬州 地实卑湿,食物例多腥腐,臣去岁在彼,人以鱓鱼馈臣者,视其盘中虬屈,一如虵虺之状,假使鸛雀有知,亦应不食,岂况於人哉!”
(2).指鹳雀楼。 清 顾炎武 《蒲州西门外铁牛唐时所造以繫浮桥者今河西徙十馀里矣》诗:“失水黿鼉没,依城 鸛雀 邻。”
词语解释:鹳鹅  拼音:guàn é
亦作“ 鸛鵞 ”。
(1).《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丙戌,与 华氏 战于 赭丘 。 郑翩 愿为鸛,其御愿为鹅。” 杜预 注:“鸛、鹅皆陈名。” 杨伯峻 注:“《埤雅·释鸟》:鹅自然有行列。故《聘礼》曰‘出如舒鴈’(鴈即鹅)。古者兵有鸛、鹅之陈也。旧説 江 淮 谓羣鸛旋飞为鸛井,则鸛善旋飞,盘薄霄汉,与鹅之成列正异,故古之陈法或愿为鸛也。”后遂以“鸛鹅”泛指军阵。 宋 沉括 《延州谢到任表》:“四府连衡,而鸛鵞成列。” 清 裛一 《庚子时事杂咏·联军入京》:“心惊君子为猨鹤,眼看雄心尽鸛鹅。”
(2).鹳和鹅的飞翔。形容雪花纷飞的样子。 清 王士禛 《送洪昉思由大梁之武康》诗:“北风吹雪如鸛鹅,急装结束尪驴驮。”
词语解释:鹳鹊楼  拼音:guàn què lóu
即 鹳雀楼 。 宋 沉括 《开元乐》词之一:“ 鸛鹊楼 头日暖, 蓬莱殿 里花香。”参见“ 鸛雀楼 ”。
词语解释:鹳雀楼  拼音:guàn què lóu
唐 代 河中府 的名胜。原在 山西 蒲州府 西南(今 永济县 ),前瞻 中条山 ,下瞰 大河 。因常有鹳雀栖息,故名。后为 河 水冲没。 唐 李益 《同崔颁登鹳雀楼》诗:“ 鸛雀楼 西百尺檣,汀洲云树共茫茫。”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 河中府 鸛雀楼 ,三层,前瞻 中条 ,下瞰 大河 。” 清 王士禛 《河中感怀寄诸兄》诗:“京华故国俱千里,心折西风 鸛雀楼 。”
词语解释:鹳鹅军  拼音:guàn é jūn
亦作“ 鸛鵞军 ”。列阵的军队。 宋 苏轼 《会客有美堂时周有服》诗之二:“僧侣且陪香火社,诗坛欲敛鸛鹅军。” 明 王世贞 《赠大中丞董公淑化》诗:“旧为驄马客,新领鸛鵞军。” 清 蒋士铨 《临川梦·遣跛》:“ 夏州 城, 黄河 带,鸛鹅军,围 清海 , 狼山 下断木为簰,似 长江 天堑横开。”
词语解释:鹳鹄  拼音:guàn hú
鹳与鹄。其形瘦长,飞翔极高。《文选·王粲〈从军诗〉之五》:“寒蝉在树鸣,鸛鵠摩天游。” 李善 注:“《古乌生八九子歌》曰:黄鵠摩天极高飞。” 宋 苏轼 《赠上天竺辩才师》诗:“南北一山门,上下两 天竺 。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鸛鵠。”
词语解释:鹳阵  拼音:guàn zhèn
军阵名。 唐 孟郊 《寄洺州李大夫》诗:“鸛阵常先罢,鱼符最晚分。”参见“ 鸛鹅 ”。
词语解释:鹳鹅  拼音:guàn é
亦作“ 鸛鵞 ”。
(1).《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丙戌,与 华氏 战于 赭丘 。 郑翩 愿为鸛,其御愿为鹅。” 杜预 注:“鸛、鹅皆陈名。” 杨伯峻 注:“《埤雅·释鸟》:鹅自然有行列。故《聘礼》曰‘出如舒鴈’(鴈即鹅)。古者兵有鸛、鹅之陈也。旧説 江 淮 谓羣鸛旋飞为鸛井,则鸛善旋飞,盘薄霄汉,与鹅之成列正异,故古之陈法或愿为鸛也。”后遂以“鸛鹅”泛指军阵。 宋 沉括 《延州谢到任表》:“四府连衡,而鸛鵞成列。” 清 裛一 《庚子时事杂咏·联军入京》:“心惊君子为猨鹤,眼看雄心尽鸛鹅。”
(2).鹳和鹅的飞翔。形容雪花纷飞的样子。 清 王士禛 《送洪昉思由大梁之武康》诗:“北风吹雪如鸛鹅,急装结束尪驴驮。”
词语解释:鹳雀楼  拼音:guàn què lóu
唐 代 河中府 的名胜。原在 山西 蒲州府 西南(今 永济县 ),前瞻 中条山 ,下瞰 大河 。因常有鹳雀栖息,故名。后为 河 水冲没。 唐 李益 《同崔颁登鹳雀楼》诗:“ 鸛雀楼 西百尺檣,汀洲云树共茫茫。”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 河中府 鸛雀楼 ,三层,前瞻 中条 ,下瞰 大河 。” 清 王士禛 《河中感怀寄诸兄》诗:“京华故国俱千里,心折西风 鸛雀楼 。”
词语解释:鹳鹆  拼音:guàn yù
即鸲鹆。《周礼·考工记序》:“鸛鵒不踰济。” 陆德明 释文:“鸛, 徐 ( 徐邈 ) 刘 ( 刘昌宗 )音权。《公羊传》同。其俱反。鵒,音欲。”《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有鸛鵒来巢。” 何休 注:“鸛音权。《左氏》作鸜。”参见“ 鴝鵒 ”。
词语解释:鸲鹆  拼音:qú yù
亦作“鸜鵒”。
(1).鸟名。俗称八哥。《春秋·昭公二十五年》:“有鸜鵒来巢。” 杨伯峻 注:“鸜同鴝,音劬。鸜鵒即今之八哥, 中国 各地多有之。”《淮南子·原道训》:“鴝鵒不过 济 ,貈渡 汶 而死。”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方物》:“秦吉了,出 藤州 。身紺,嘴丹,而眼旁有眉,如臙脂抹,弯环垂下,秀媚可爱,深类鴝鵒。”《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这小鸟儿,又非鸚哥,又非鴝鵒,却会説话。”
(2).鸲鹆舞的简称。 唐 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酩酊歌鷓鴣,颠狂舞鴝鵒。” 清 吴伟业 《鸳湖曲》:“云鬟子弟按霓裳,雪面参军舞鸜鵒。”
(3).指鸲鹆眼。 明 徐渭 《林先生迂教泷水》诗:“石中鸜鵒当泥迸,帐里桄榔入夏清。” 清 曹寅 《和芷园消夏十首·涤砚》:“何由一致中泠水,鸜鵒长教泼眼青。”
词语解释:鹳啄  拼音:guàn zhuó
中国画的画松技法之一。 清 王士禛 《题王元照仿宋元人小画为牧仲作》诗:“松势高低疑鸛啄,溪纹参伍学蚕头。”
词语解释:鹳井  拼音:guàn jǐng
群鹳旋飞之形。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羽篇》:“鸛, 江 淮 谓群鸛旋飞为鸛井。鹤亦好旋飞,必有风雨。” 清 曹寅 《满江红·乌喇江看雨》词:“鸛井盘空,遮不住,断崖千尺。”
词语解释:鹳子  拼音:guàn zǐ
雏鹳。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羽篇》:“人探巢取鸛子,六十里旱。能群飞,薄霄激雨,雨为之散。”
词语解释:鹳崖  拼音:guàn yá
山崖名。 金 元好问 《寄女岩》诗之一:“ 鸛崖 鱼窟 路间关,旬月无由一往还。” 施国祁 笺注:“ 鸛崖 、 鱼窟 ,在 内乡 往 卢氏 道中。”
词语解释:鹳鸡  拼音:guàn jī
即鵾鸡。《穆天子传》卷一:“鸛鸡飞八百里。” 郭璞 注:“即鵾鸡,鵠属也。”参见“ 鵾鸡 ”。
词语解释:鹍鸡  拼音:kūn jī
(1).即鵾鸡。《文选·张衡〈西京赋〉》“翔鶤仰而弗逮” 李善 注引《穆天子传》:“鶤鸡飞八百里。” 郭璞 注:“鶤即鵾鸡,鵾与鶤同。” 汉 扬雄 《太玄·装》:“次四鶤鸡朝飞踤于北,嚶嚶相和不輟食。” 范望 注:“鶤鷄,水鸟。”参见“ 鵾鸡 ”。
(2).凤凰的别名。《淮南子·览冥训》:“过归鴈於 碣石 ,軼鶤鸡於 姑餘 。” 高诱 注:“鶤鸡,凤皇之别名。”
(3).大鸡。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二·鸡》:“ 蜀 中一种鶤鸡, 楚 中一种傖鸡,并高三四尺。”
鵾雞:1.鸟名。似鹤。《楚辞·九辩》:“鴈廱廱而南游兮,鵾鷄啁哳而悲鸣。” 洪兴祖 补注:“鵾鷄似鹤,黄白色。” 唐 杨炯 《盂兰盆赋》:“鸣鷫鸘与鸑鷟,舞鵾鸡与翡翠。”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六:“男儿未老中原在,寄与鵾鸡莫浪啼。”
(2).古曲名。《文选·张衡〈南都赋〉》:“《寡妇》悲吟,《鵾鸡》哀鸣。” 李善 注:“《寡妇》曲未详,古相和歌有《鵾鸡》之曲。” 唐 李德裕 《重台芙蓉赋》:“吟朱鷺於篴管,鸣《鵾鷄》於瑟絃。” 明 高启 《长安有狭斜行》:“大妇弹《鵾鷄》,中妇舞《前溪》。”
词语解释:鹳鷒  拼音:guàn tuán
传说中的鸟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羽篇》:“鸛鷒,一名堕羿,形似鹊,人射之则衔矢反射人。”
词语解释:鹳骨腮  拼音:guàn gǔ sāi
颜面骨突出的腮帮子。《儒林外史》第二二回:“那轿里走出一个人来……一隻刺蝟眼,两个鸛骨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