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麇麚 拼音:jūn jiā
亦作“麏麚”。亦作“麕麚”。 泛指鹿类动物。 清 刘大櫆 《祭余少京兆文》:“艰虞废放,穷海之滨,麕麚之侣,犹不容身。”词语解释:麇鼯 拼音:jūn wú
亦作“麏鼯”。 獐子与鼯鼠。这两种动物活动于荒芜之地,故用以形容荒芜。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坛罗虺蜮,阶鬭麏鼯。” 宋 苏轼 《到黄州谢表》:“投畀麏鼯之野,保全樗櫟之生。”词语解释:麇獐 拼音:jūn zhāng
亦作“麕獐”。 即獐子。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獐》:“獐,有牙而不噬,一名麕獐,见人惧,谓之章慴。”参见“ 獐子 ”。
词语解释:獐子 拼音:zhāng zǐ
(1).哺乳动物。状似鹿而小,无角;毛粗长,背部黄褐色,腹部白色;行动灵敏,善跳,能游泳。产于我国 长江 中下游及东南沿海一带, 朝鲜 也有分布。肉可食,皮可制革。《水浒传》第八六回:“不多时,只见门外两个人,扛着一个獐子入来。”
(2).麝的俗名。《人民日报》1956.8.19:“麝的主要产地在号称‘世界屋脊’的 康藏高原 上……麝在产地都通称叫‘獐子’。”词语解释:麇惊 拼音:jūn jīng
亦作“麏惊”。亦作“麕惊”。 形容胆怯,易受惊。 唐 李商隐 《为荥阳公桂州谢上表》:“网踈则鱼漏,绳急则麏惊。”《新唐书·岑文本传》:“大王诚纵兵剽係,恐 江 岭 以南,向化心沮,狼顾麕惊。” 宋 王禹偁 《尺蠖赋》:“寧鳧趋以鸿渐,不麏惊而鹊起。”词语解释:麇包 拼音:jūn bāo
亦作“麏包”。 以白茅包的死獐子。语本《诗·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唐 李峤 《茅》诗:“麏包青野外,鴟啸綺楹前。”词语解释:麇窜 拼音:jūn cuàn
亦作“麏窜”。 形容惊慌逃散。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吴烈女》:“ 康熙 十三年, 耿精忠 伪总兵 徐尚朝 陷 处州 ,游兵至 永康 ,邑人麏窜。”词语解释:麇至 拼音:jūn zhì
亦作“麕至”。亦作“麏至”。 群集而来。《左传·昭公五年》:“求诸侯而麇至。” 南朝 宋 颜延之 《皇太子释奠会作》诗:“怀仁憬集,抱智麕至。” 唐 元稹 《奉制试乐为御赋》:“慕入律而百蛮麏至。” 清 龚自珍 《与人笺》八:“宾客望门而致敬,四方财货麕至。” 赵光荣 《里湖纪游》诗:“争结香火缘,远方亦麕至。”词语解释:麇集 拼音:qún jí
亦作“麕集”。亦作“麏集”。 群居;聚集。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上》:“而 张无垢 师之自 宗杲 出,而学徒徧天下,縉绅儒流,茅靡麏集。” 清 顾炎武 《钱粮论上》:“今若於通都大邑行商麕集之地,虽尽徵之以银,而民不告病。” 柯灵 《香雪海·阿波罗降临人世》:“各国新闻记者麇集现场。”词语解释:麇聚 拼音:jūn jù
亦作“麏聚”。亦作“麕聚”。 谓似獐那样依类相聚。 清 王夫之 《思问录外篇》:“ 太昊 以前,中国之人若麏聚鸟集,非必日照月临之下而皆然也。”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猱屯麕聚,分曹辩论,謦欬之声,已足以乱人语,故列国议员无有过七百人者。”
亦作“麏聚”。亦作“麕聚”。 群集;聚集。 冯自由 《兴中会时期之革命同志》:“癸卯与 史古愚 、 崔通约 等同设光汉学堂於 九龙 ,励行军国民教育, 九龙 党人多麕聚其间。”词语解释:麇居 拼音:jūn jū
亦作“麕居”。 群居;聚居。《子华子·孔子赠》:“太古之时,澹泊恬愉,鹿聚而麕居。” 清 金农 《桑林》诗:“地犹传谷饮,人半杂麕居。”词语解释:麇载 拼音:jūn zǎi
捆载。《辽史·仪卫志二》:“ 太祖 帝北方, 太宗 制中国,紫银之鼠,罗綺之篚,麇载而至。”词语解释:麇至沓来 拼音:jūn zhì tà lái
亦作“麕至沓来”。 犹言群集纷至。《花月痕》第一回:“读书人做秀才时,三分中却有一分真面目,自登甲科,入仕版,蛇神牛鬼麕至沓来。”词语解释:麇骇雉伏 拼音:jūn hài zhì fú
亦作“麕骇雉伏”。 形容惊怕躲藏。《新唐书·逆臣传下·秦宗权》:“自 关中 薄 青 齐 ,南繚 荆 郢 ,北亙 卫 滑 ,皆麕骇雉伏,至千里无舍烟。”词语解释:麇舌 拼音:jūn shé
亦作“麕舌”。 药草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八·酸模》﹝附录﹞引《别录》:“麕舌,味辛,微温,无毒。主霍乱腹痛,吐逆心烦。生水中,五月採之。”词语解释:麇裹 拼音:jūn guǒ
亦作“麏裹”。 梱扎(物件)。 汉 贾谊 《新书·君道》:“ 文王 有志为臺,令近规之。民闻之者,麏裹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