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麋鹿 拼音:mí lù
(1).麋与鹿。《孟子·梁惠王上》:“乐其有麋鹿鱼鳖。” 唐 孟郊 《隐士》诗:“虎豹忌当道,麋鹿知藏身。”
(2).即麋。《墨子·非乐上》:“今人固与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异者也。” 唐 崔道融 《元日有题》诗:“自量麋鹿分,只合在山林。” 清 孙枝蔚 《送陆粲石之金陵省令兄绣闻时归自关外》诗:“东头重聚因麋鹿,原上相关有鶺鴒。”词语解释:麋鹿性 拼音:mí lù xìng
比喻草野优游之性。 宋 曾巩 《初发襄阳携家夜登岘山置酒》诗:“颇适麋鹿性,顿惊清兴长。” 宋 苏轼 《次韵孔文仲推官见赠》:“我本麋鹿性,谅非伏辕姿。”词语解释:麋鹿姿 拼音:mí lù zī
山野人的模样。 宋 苏轼 《和陶饮酒》之八:“我坐华堂上,不改麋鹿姿。”词语解释:麋鹿游 拼音:mí lù yóu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臣闻 子胥 諫 吴王 , 吴王 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 姑苏之臺 也。’今臣亦见宫中生荆棘,露霑衣也。”后因以“麋鹿游”比喻繁华之地变为荒凉之所,暗示国家沦亡。 明 徐复祚 《投梭记·应聘》:“远害朝看麋鹿游,蒙筐篚亲相叩。” 清 林旭 《虎丘道上》诗:“新愁旧恨相随续,举目真看麋鹿游。”词语解释:麋碎 拼音:mí suì
碎烂。 宋 苏轼 《跋姜君弼课册》诗:“惊雷出火,乔木麋碎。”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六:“ 舆 拔剑倚栅木驱兵城中,飞大石正中其栅,及 舆 鎧甲,皆麋碎而坏。”词语解释:麋麑 拼音:mí ní
幼麋。 唐 柳宗元 《三戒·临江之麋》:“ 临江 之人,畋得麋麑,畜之。” 童宗说 注:“麋麑,鹿子也。”词语解释:麋臡 拼音:mí ní
带骨的麋肉酱。《周礼·天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实韭菹、醓醢,昌本、麋臡。”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麋臡,麋骭髓醢。或曰麋臡,酱也。有骨为臡,无骨为醢。”词语解释:麋鹿志 拼音:mí lù zhì
隐逸之志。谓立志隐居山林,与麋鹿为伍。 唐 李白 《山人欢酒》诗:“各守麋鹿志,耻随龙虎争。”词语解释:麋台 拼音:mí tái
原指 姑苏台 。亦泛指荒芜之台。后常用以比喻政治腐败,国家危亡。语本《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臣闻 子胥 諫 吴王 , 吴王 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 姑苏之臺 也。’今臣亦见宫中生荆棘,露霑衣也。” 宋 高似孙 《松江蟹舍赋》:“忘 越 矢之倏西,叹 麋臺 之交芜。” 庞树柏 《吴门梁溪纪游杂诗》:“ 麋臺 梦影尚堪描,一日清游不寂寥。”参见“ 麋鹿游 ”。
词语解释:麋鹿游 拼音:mí lù yóu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臣闻 子胥 諫 吴王 , 吴王 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 姑苏之臺 也。’今臣亦见宫中生荆棘,露霑衣也。”后因以“麋鹿游”比喻繁华之地变为荒凉之所,暗示国家沦亡。 明 徐复祚 《投梭记·应聘》:“远害朝看麋鹿游,蒙筐篚亲相叩。” 清 林旭 《虎丘道上》诗:“新愁旧恨相随续,举目真看麋鹿游。”词语解释:麋捐 拼音:mí juān
捐弃。 宋 秦观 《代谢敕书奖谕表》:“誓麋捐于躯命,期补报于恩私。”词语解释:麋脯 拼音:mí fǔ
干麋肉。《礼记·内则》:“牛脩、鹿脯、田豕脯、麋脯……皆有轩,雉免皆有芼。” 郑玄 注:“脯,皆析乾肉也。” 宋 苏辙 《巫山庙》诗:“神仙洁清非世人,瓦盎倾醪荐麋脯。”词语解释:麋腊 拼音:mí là
腊麋肉。词语解释:麋质 拼音:mí zhì
麋皮做的底子。 唐 周昙 《武公》诗:“君看豹彩蒙麋质,人取无难必不存。”词语解释:麋苑 拼音:mí yuàn
饲养麋鹿的苑囿。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湖北有三小山,谓之 鹿野山 。在县南六里。按《吴越春秋》, 越 之麋苑也。”词语解释:麋茸 拼音:mí róng
中药名。麋的嫩角。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药议》:“麋茸利补阳,鹿茸利补阴。”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麋》﹝发明﹞引 苏恭 曰:“麋茸功力胜鹿茸。”词语解释:麋夭
泛指幼兽词语解释:麋卵
指未成长的鸟兽词语解释:麋裘
用幼鹿皮制的皮衣词语解释:麋田 拼音:mí tián
麋群践踏过的田地。 汉 王充 《论衡·书虚》:“ 海陵 麋田,若象耕状。”词语解释:麋沸 拼音:mí fèi
沸腾纷乱貌。麋,通“ 糜 ”。《淮南子·兵略训》:“攻城畧地,莫不降下,天下为之麋沸螘动。”《后汉书·杨彪传》:“恐百姓惊动,必有麋沸之乱。” 李贤 注:“如麋粥之沸也。”《南齐书·高帝纪上》:“ 苍梧 肆虐,诸夏麋沸。”《金史·时青传》:“十餘年麋沸未息。”词语解释:麋畯 拼音:mí jùn
麋群践踏过的田地。《后汉书·郡国志三》“有 长洲泽 ” 刘昭 注引《博物记》:“千千为羣,掘食草根,其处成泥,名曰麋畯。民人随此畯种稻,不耕而获,其收百倍。”词语解释:麋烂 拼音:mí làn
(1).毁伤;摧残。《吕氏春秋·不屈》“当 惠王 之时” 汉 高诱 注:“言 惠王 用 惠子 之谋,为土地之故,麋烂其民而战之。”
(2).碎烂;腐烂。 唐 柳宗元 《骂尸虫文》:“ 蓐收 震怒,将勅雷霆,击汝 酆都 ,麋烂纵横。” 宋 汪元量 《钱塘》诗:“十年草木都麋烂,留得南枝照浅清。”词语解释:麋冷 拼音:mí lěng
见“ 麊泠 ”。
词语解释:麋泠 拼音:mí líng
亦作“ 麊冷 ”。 古县名。《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南蛮》:“ 徵侧 者, 麊泠县 雒 将之女也。” 唐 司空图 《复安南碑》:“营开 戅石 ,阵压 麊冷 。”词语解释:麋侯 拼音:mí hòu
用麋皮制成的箭靶。《周礼·天官·司裘》:“卿大夫则共麋侯。”《仪礼·乡射礼》:“凡侯,天子熊侯,白质;诸侯麋侯,赤质。” 宋 聂崇义 《三礼图·射侯·麋侯》:“《司裘》云,卿大夫则供麋侯。此谓王朝卿大夫畿内有采地者,将祭祖先,亦行大射之礼。张麋侯君臣共射焉…… 汉 以皮方制其鵠……著於侯中,其侯道亦五十弓。侯广鵠方丈尺之数,亦与王之豹侯同。”词语解释:麋泠 拼音:mí líng
亦作“ 麊冷 ”。 古县名。《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南蛮》:“ 徵侧 者, 麊泠县 雒 将之女也。” 唐 司空图 《复安南碑》:“营开 戅石 ,阵压 麊冷 。”词语解释:麋聚 拼音:mí jù
谓成群集聚。 清 严如熤 《三省边防备览》:“各省无业之民麋聚其间。”《辛亥革命前十年时间论选集·军政府〈讨满洲檄〉》:“五胡麋聚,甲覆乙起。”词语解释:麋耗 拼音:mí hào
碎烂损耗。《宋史·食货志下六》:“又募人入钱,皆有虚数,实为八十六万,而三十九万有奇是为本钱,纔得子钱四十六万九千,而輦运麋耗丧失,与官吏、兵夫廩给杂费,又不预焉。”词语解释:麋惑 拼音:mí huò
迷惑。麋,通“ 迷 ”。 马王堆 汉 墓帛书《道原》:“无好无亚(恶),上用□□而民不麋惑。”词语解释:麋墨 拼音:mí mò
指面色黧黑的人。 汉 王充 《论衡·感类》:“ 晋文 反国,命彻麋墨, 舅犯 心感,辞位归家。” 刘盼遂 集解引 吴承仕 曰:“《韩非子·外储説左上》云:‘ 文公 反国至 河 ,令手足胼胝,面目黧黑者后之……此云麋墨者,麋假为霉,麋霉同部声近。’《淮南子·説山训》云:‘ 文公 弃荏席,后霉黑, 舅犯 辞归。’麋墨即霉黑也。”词语解释:麋散 拼音:mí sàn
碎散。《周书·于翼传》:“数十年委积,一朝麋散。” 梁启超 《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既不能任,则其权将麋散堕落,而终不能以自有。”词语解释:麋胶 拼音:mí jiāo
麋角所制的胶。 元 倪瓒 《赠陶得和制墨》诗:“麋胶万杵捣玄霜,螺製初成龙井庄。”词语解释:麋肤 拼音:mí fū
熟的麋肉。《礼记·内则》:“麋肤、鱼醢。” 孔颖达 疏:“麋肤谓麋肉外肤食之,以鱼醢配之……麋肤谓孰也。”词语解释:麋灼 拼音:mí zhuó
烧烂。 清 龚自珍 《捕熊罴鸱鸮豺狼》:“絮韦吞已,炽铁火起,麋灼其心肝。”词语解释:麋灭 拼音:mí miè
腐烂消灭。 三国 魏 曹植 《吁嗟篇》:“愿为林中草,秋随野火燔,麋灭岂不痛,愿与林叶连。”词语解释:麋粥 拼音:mí zhōu
粥。麋,通“ 糜 ”。《礼记·月令》:“﹝仲秋之月,﹞是月也,养衰老,投几杖,行麋粥饮食。”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士有疾病不能随军从兵者,吾予其医药,给其麋粥,与之同食。”词语解释:麋弊 拼音:mí bì
疲惫不堪。 汉 桓宽 《盐铁论·刺复》:“军旅相望,甲士麋弊。”词语解释:麋寿 拼音:mí shòu
眉寿。长寿之意。麋,通“ 眉 ”。《隶释·汉北海相景君铭》:“不永麋寿异臣子兮。” 洪适 释:“以麋为眉。” 宋 欧阳修 《六一题跋·后汉北海相景君铭》:“碑铭有云:‘不永麋寿’。余家集録 三代 古器铭有云眉寿者皆为麋。盖古字简少通用,至 汉 犹然也。”词语解释:麋论 拼音:mí lùn
包括;统摄。 马王堆 汉 墓帛书《称》:“知天之所始,察地之理,圣人麋论天地纪。”词语解释:麋舌 拼音:mí shé
草名。麋,通“ 蘪 ”。《尔雅·释草》:“萿,麋舌。” 郭璞 注:“今麋舌草,春生,叶似舌。”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其陆卉则紫鳖、緑葹、天著、山韭、雁齿、麋舌、牛脣、彘首。”词语解释:麋角 拼音:mí jiǎo
麋的角,可入药。《礼记·月令》:“﹝仲冬之月﹞麋角解,水泉动。”《北齐书·李绘传》:“ 河间 守 崔谋 ,恃其弟 暹 势,从 绘 乞麋角鸽羽。”《云笈七籤》卷一一○:“ 延明 子高 者,服麋角得仙。”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麋》﹝发明﹞引 日华子 曰:“麋角属阴,故治腰膝不仁,补一切血病也。”词语解释:麋衔 拼音:mí xián
即鹿衔草。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薇衔》。参见“ 鹿衔草 ”。
词语解释:鹿衔草 拼音:lù xián cǎo
草名。 宋 寇宗奭 《图经衍义本草·薇衔》:“《唐本》註云,此草丛生,似茺蔚及白头翁,其叶有毛,茎赤,疗贼风大效。南人谓之吴风草,一名鹿衔草,言鹿有疾,衔此草差。又有小大二种, 楚 人犹谓大者为大吴风草,小者为小吴风草也。”亦省称“ 鹿衔 ”。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薇衔》:“麋衔、鹿衔、吴风草。”词语解释:麋腥 拼音:mí xīng
麋的生肉。《礼记·内则》:“麋腥、醢、酱。” 孔颖达 疏:“腥谓生肉,言食麋生肉之时,还以麋醢配之。” 孙希旦 集解:“麋腥,谓生切麋肉,以醢酿之。”词语解释:麋芜 拼音:mí wú
香草名。麋,通“ 蘪 ”。《楚辞·九歌·少司命》:“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 王逸 注:“麋,一作蘪。” 洪兴祖 补注引 郭璞 曰:“香草,叶小如萎状。”《淮南子·氾论训》:“夫乱人者,芎藭之与藁本也,蛇牀之与麋芜也。”词语解释:麋费 拼音:mí fèi
浪费。麋,通“ 糜 ”。 明 方孝孺 《读汉〈盐铁论〉》:“盖 文帝 节俭,而 武帝 征伐营缮以麋费之也。”词语解释:麋膏 拼音:mí gāo
麋制的膏。《周礼·天官·兽人》“夏献麋” 汉 郑玄 注:“狼膏聚,麋膏散。” 贾公彦 疏:“夏献麋者,麋是泽兽,泽主销散。故麋膏散,散则凉。故夏献之云。”词语解释:麋鸟 拼音:mí niǎo
鸟名。 晋 郭璞 《尔雅图赞·释鸟·翡翠》:“翠雀麋鸟,越在 南海 。”词语解释:麋鬻 拼音:mí yù
同“ 麋粥 ”。 麋,通“ 糜 ”。 汉 桓宽 《盐铁论·复古》:“今陛下继大功之勤,养劳勌之民,此用麋鬻之时。”词语解释:麋至 拼音:mí zhì
成群而来。 清 二石生 《帝城花样·小桐传》:“一时 竇 霍 豪家, 五陵 游侠,荐绅贵介,过夏郎君,莫不麋至。”词语解释:麋麨 拼音:mí chǎo
粥和干粮。麋,通“ 糜 ”。 宋 陆游 《秋怀十首末章稍自振起亦古义也》诗之五:“乡邻哀其穷,叩户餽麋麨。”词语解释:麋鹿闲人 拼音:mí lù xián rén
喻自由闲散不求仕进的人。 唐 袁郊 《甘泽谣·陶岘》:“经过郡邑,无不招延, 峴 拒之曰;‘某麋鹿闲人,非王公上客。’”词语解释:麋首 拼音:mí shǒu
指长寿者。麋,通“ 眉 ”。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慈训》:“猨肠欲断,麋首堪欢。”词语解释:麋醢 拼音:mí hǎi
麋肉制成的酱。《晏子春秋·杂上二三》:“今夫兰本,三年而成。湛之苦酒,则君子不近,庶人不佩,湛之麋醢,而贾匹马矣。非兰本美也,所湛然也。”词语解释:麋躯 拼音:mí qū
谓躯体糜烂。麋,通“ 糜 ”。《燕丹子》卷上:“今太子欲灭悁悁之耻,除久久之恨,此实臣所当麋躯碎首而不避也。” 唐 李白 《比干碑》:“麋躯非仁,蹈难非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