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宿麦 拼音:sù mài
隔年成熟的麦。即冬麦。《汉书·武帝纪》:“遣謁者劝有水灾郡种宿麦。” 颜师古 注:“秋冬种之,经岁乃熟,故云宿麦。”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大小麦》:“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 马烽 《青春的光彩》:“后来也不管 老梁 同意不同意,自己带着干粮,天天跟上拖拉机到附近各农业社去播种宿麦,翻秋地。”词语解释:小麦 拼音:xiǎo mài
(1).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中空,叶片长披针形,子实椭圆形,腹面有沟。子实供制面粉,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由于播种时期的不同有春小麦、冬小麦等。
(2).这种植物的子实。词语解释:燕麦 拼音:yān mài
(1).植物名。野生于废墟荒地间,燕雀所食,故名。子实亦可用以救饥。《尔雅·释草》“蘥,雀麦” 晋 郭璞 注:“即燕麦也。” 郝懿行 义疏:“ 苏恭 《本草注》云:‘所在有之,生故墟野林下,苗叶似小麦而弱,其实似穬麦而细。一名杜姥草,一名牛星草。’” 唐 刘禹锡 《再游玄都观》诗序:“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重游 玄都观 ,荡然无復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於春风耳。” 元 迺贤 《南城咏古·妆台》:“废苑鸎花尽,荒臺燕麦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一·雀麦》﹝集解﹞引 周定王 曰:“燕麦穗极细,每穗又分小叉十数箇,子亦细小。舂去皮,作麵蒸食,及作饼食,皆可救荒。” 清 王士禛 《宋道人传》:“老僧不甚食,厨中所有,惟燕麦芋魁,食之遂不飢。”
(2).比喻有名无实。《魏书·李崇传》:“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而无教授之实,何异兔丝燕麦,南箕北斗哉!”《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五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言兔丝有丝之名而不可以织,燕麦有麦之名而不可以食。古歌曰:‘田中兔丝,如何可络!道边燕麦,何尝可穫!’……皆谓有名无实也。” 清 孙枝蔚 《七夕杂咏》之五:“深觉虚名无益,徒令老大堪悲。试看牵牛织女,何殊燕麦兔丝?”词语解释:荞麦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赤质柔。叶互生,呈心脏形,有长柄。花色白或淡红。果瘦三角形,有棱。子实磨成粉可制面食。通常亦称其子实为荞麦。 唐 白居易 《村夜》诗:“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蕎麦花如雪。”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一·荞麦》:“蕎麦南北皆有,立秋前后下种,八九月收刈,性最畏霜。” 清 赵翼 《自贵阳赴威宁作》诗:“三两茅棚嵌碧螺,坡边蕎麦水边禾。”词语解释:蚕麦 拼音:cán mài
指蚕与麦的收成。 唐 韩愈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伏乞特勑 京兆府 ,应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在百姓腹内徵未得者,并且停徵,容至来年蚕麦,庶得少有存立。” 宋 范成大 《田家留客行》:“好人入门百事宜,今年不忧蚕麦迟!”词语解释:大麦 拼音:dà mài
(1).又名牟麦,元麦。禾本科植物。一、二年生草本。叶子宽条形,子实的外壳有长芒。麦粒可食。麦芽可制啤酒和饴糖,麦杆可编草帽或其它用品。《吕氏春秋·任地》:“孟夏之昔,杀三叶而获大麦。”
(2).指这种植物的子实。《后汉书·酷吏传·董宣》:“年七十,卒於官,詔遣使者临视,惟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词语解释:二麦 拼音:èr mài
大麦、小麦。《宋书·武帝纪》:“今二麦未晚,甘泽频降,可下东境郡,勤课垦殖。” 宋 范成大 《夏日田园杂兴》诗之三:“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 清 钮琇 《觚賸·广东月令》:“﹝正月,﹞二麦黄。”词语解释:新麦 拼音:xīn mài
新收的麦子;新熟的麦子。《左传·成公十年》“不食新矣” 晋 杜预 注:“言公不得及食新麦。” 唐 裴庭裕 《东观奏记》卷上:“臣恐新麦未登, 徐 师必乱,乞速命良将,救此一方。”词语解释:麰麦 拼音:móu mài
大麦。《孟子·告子上》:“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时,皆孰矣。” 赵岐 注:“麰麦,大麦也。”亦泛指麦。《梁书·元帝纪》:“麰麦两穗,出於 南平 之邦。” 宋 曾巩 《喜晴》诗:“眼明意豁万事快,预喜来年麰麦丰。”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三:“岁漕五等,曰正兑,米入京仓……曰麰麦,入京仓,供内府之用。”词语解释:菽麦 拼音:shū mài
(1).豆与麦。《诗·豳风·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麦。”《礼记·内则》:“饘酏酒醴,芼羹菽麦。” 清 黄燮清 《十一月朔大雪》诗:“松柏无完枝,菽麦断萌蘖。”
(2).比喻极易识别的事物。《左传·成公十八年》:“ 周子 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三国志·蜀志·彭羕传》:“愚夫不为也,况僕颇别菽麦者哉!”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闻言如响,智昏菽麦,神之辨也。”词语解释:秀麦 拼音:xiù mài
茂美的麦苗。 南朝 陈 阴铿 《闲居对雨》诗之二:“嘉禾方合颖,秀麦已分歧。” 宋 林景熙 《葛岭》诗:“春风吹秀麦,误国竟何言。”词语解释:瑞麦 拼音:ruì mài
一株多穗或异株同穗之麦。古代以为吉祥之兆。 唐 张聿 《馀瑞麦》诗:“瑞麦生 尧 日,芃芃雨露偏;两岐分更合,异亩颖仍连。”《宋史·五行志一上》:“旧史自 太祖 而嘉禾、瑞麦、甘露、醴泉、芝草之属,不絶於书,意者诸福毕至,在治世为宜。”词语解释:打麦 拼音:dǎ mài
(1).用工具使麦子去皮或脱粒。 宋 陆游 《禽言》诗:“老翁老尚健,打麦持作饭。”如:打麦场。
(2).儿童的一种游戏。有节奏地以掌相拍打,声音像打麦,故称。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博弈嬉戏·打麦》:“《唐书》: 武元衡 之将遇害也,京师童謡曰:‘打麦三三三。’今俗儿戏有打麦,鼓掌作打麦声,后必三拍之,抑缘此也。”参阅《旧唐书·武元衡传》。词语解释:禾麦 拼音:hé mài
指谷、麦作物。《汉书·元帝纪》:“秋七月,詔曰:‘岁比灾害……今秋禾麦颇伤。’” 唐 白居易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诗:“龙宫变閭里,水府生禾麦。”词语解释:牟麦 拼音:mù mài
大麦,稞麦。牟,通“ 麰 ”。《诗·周颂·臣工》“於皇来牟” 汉 郑玄 笺:“於美乎赤乌,以牟麦俱来。”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一·大麦》﹝释名﹞:“牟麦。麦之苗粒皆大於来,故得大名。牟亦大也。通作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一·大麦》﹝集解﹞引 陶弘景 曰:“今稞麦一名牟麦,似穬麦,惟皮薄尔。” 章炳麟 《中华民国解》:“﹝ 西藏 ﹞土地磽确,栽种独宜青稞,上者止於牟麦,而秔稻不适於土宜。”词语解释:春麦 拼音:chūn mài
春季播种的麦子。 唐 司空图 《书怀》诗:“几处马嘶春麦长,一川人喜雪峯晴。” 宋 苏轼 《和子由送将官梁左藏仲通》:“两足谁言春麦短,城坚不怕秋涛卷。”《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九年》:“内出正月所种春麦,并秀实坚好,与八九月所种无异。” 清 程瑶田 《与吴殿旸舍人书》:“ 瑶田 居北方久,见其种春麦者皆小麦。”词语解释:漂麦 拼音:piāo mài
汉 高凤 妻晒麦于庭,令 凤 护麦, 凤 持书诵读,时天暴雨,潦水漂麦, 凤 竟不知。见《后汉书·逸民传·高凤》后以“漂麦”为专心读书的典实。 清 赵翼 《漫兴》诗:“尚躭书味忘漂麦,未长诗功想揠苗。”词语解释:寒麦 拼音:hán mài
冬小麦。 唐 刘得仁 《书事寄万年厉员外》诗:“土膏寒麦覆,人海昼尘蒙。” 唐 喻坦之 《长安雪后》诗:“野渡滋寒麦,高泉涨禁池。”词语解释:金麦 拼音:jīn mài
(1).见“ 金麦穗 ”。
(2).麦形的金粒。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 咸通 九年, 同昌公主 出降……又赐金麦银米数斛,此皆 太宗 庙 条支国 所献也。”
词语解释:金麦穗 拼音:jīn mài suì
古时系帷帐用的形如麦穗的金黄色绳子。 北周 庾信 《梦入堂内》诗:“幔绳金麦穗,帘钩银蒜条。” 倪璠 注:“言金绳如麦穗……象其形也。”亦省作“ 金麦 ”。 宋 杨万里 《题吴梦古乐府》:“金麦褰帷银蒜钩,水光殿后月华楼。” 清 陈维崧 《海棠春·闺词和阮亭原韵》词:“春闺金麦微微响,青凤脛轻移银网。”词语解释:瞿麦 拼音:qú mài
植物名。多年生草本。叶对生,狭披针形。夏季开花,淡红或白色,上部深裂如丝。子形如麦,故名。可入药,亦可栽培供观赏。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大小麦》:“种瞿麦法,以伏为时,一名‘地麪’。” 唐 李德裕 《金松赋》:“其柯肃肃,自比於真松;其叶纤纤,寔侔於瞿麦。”词语解释:稻麦 拼音:dào mài
稻和麦。亦泛指谷类作物。《周礼·夏官·职方氏》:“正东曰 青州 ,其民二男二女,其畜宜鸡狗,其穀宜稻麦。”《史记·大宛列传》:“ 大宛 在 匈奴 西南,在 汉 正西,去 汉 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有稻麦,有蒲陶酒。” 汉 焦赣 《易林·鼎之颐》:“东行稻麦,遂至家国,乐土无灾,君父何忧。”词语解释:秋麦 拼音:qiū mài
(1).成熟的禾稼。《穆天子传》卷四:“献马三百,牛羊五千,秋麦千车,膜稷三十车。” 郭璞 注:“秋麦,禾也。” 唐 沉佺期 《夏日梁王席送张岐州》诗:“芃芃秋麦盛,苒苒夏条垂。”
(2).犹麦秋。收割麦子的时候。 孙犁 《白洋淀纪事·光荣》:“可是 原生 那个媳妇渐渐不安静起来。先是常常和婆婆吵架,后来就是长期住娘家,后来竟是秋麦也不来。”词语解释:米麦 拼音:mǐ mài
米与麦。亦泛指米麦之类的粮食。《书·费誓》“峙乃糗粮” 唐 孔颖达 疏:“《説文》云:糗,熬米麦也。 郑玄 云:糗,擣熬穀也。谓熬米麦使熟,又擣之以为粉也。” 元 睢景臣 《哨遍·高祖还乡》套曲:“春採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警世通言·崔衙内白鹞招妖》:“ 唐玄宗 自 姚崇 、 宋璟 为相,米麦不过三四钱,千里不馈行粮。”词语解释:赛麦 拼音:sài mài
春日酬神,祈麦丰收。词语解释:浮麦 拼音:fú mài
指干瘪的麦子。可入药。 明 冯梦龙 《山歌·久别》:“姐道:‘郎呀,你好像浮麦牵来难见麵,厚纸糊窗弗透风。’”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一·小麦》:“浮麦,即水淘浮起者……主治: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词语解释:流麦 拼音:liú mài
《后汉书·逸民传·高凤》:“﹝ 高凤 ﹞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於庭,令 凤 护鷄。时天暴雨,而 凤 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 凤 方悟之。”后用为专心读书、不及暇顾的典实。《艺文类聚》卷二三引 南朝 梁元帝 《与学生书》:“ 汉 人流麦, 晋 人聚萤。” 唐 韦应物 《假中对雨呈县中僚友》诗:“流麦非关忘,收书独不能。”词语解释:野麦 拼音:yě mài
(1).田间的麦。《后汉书·盖延传》:“﹝ 延 ﹞南伐 刘永 ,先攻拔 襄邑 ,进攻 麻乡 ,遂围 永 於 睢阳 。数月,尽收野麦。”
(2).野生雀麦的俗名。词语解释:碧麦 拼音:bì mài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绿色麦子。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中:“ 大軫国 贡重明枕、神锦衾、碧麦、紫米……碧麦,大於 中华 之麦粒,表里皆碧,香气如粳米。食之体轻,久则可以御风。”词语解释:白麦 拼音:bái mài
麦的一种。 唐 杜甫 《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诗:“ 汉 使 黄河 远, 凉州 白麦枯。”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竇氏 子言家方盛时,有奴厚敛羣从数宅之资,供白麦麵,医云:‘白麦性平。’由是恣食不疑。”词语解释:尝麦 拼音:cháng mài
古代的一种岁典。天子于孟夏麦收时先在寝庙荐祭,然后尝食新麦。《逸周书·尝麦》:“维四年孟夏,王初祈祷於宗庙,乃尝麦於太祖。” 朱右曾 校释:“《月令》孟夏之月,农乃登麦。天子乃以彘尝麦,先荐寝庙, 成王 始举行此礼也。”词语解释:冬麦 拼音:dōng mài
见“ 冬小麦 ”。
词语解释:冬小麦 拼音:dōng xiǎo mài
亦称“ 冬麦 ”。 指秋天播种到第二年夏天收割的小麦。词语解释:马麦 拼音:mǎ mài
做为马粮的麦。佛教传说,佛受 阿耆达婆罗门王 请,安居彼国,与五百比丘共食三月马麦。是佛十难之一。 宋 张商英 《宗禅辩》:“ 释迦如来 尚且不免金鏘马麦之报,况初学凡夫哉。”词语解释:鱼麦 拼音:yú mài
方言。玉米的别名。 徐珂 《清稗类钞·植物·苜蓿玉蜀黍之根独长》:“惟苜蓿及玉蜀黍(鱼麦)两种之根,其长莫比,然农人多不知之。”词语解释:枯麦 拼音:kū mài
指田中成熟之麦。因麦熟秆即枯,故称。 唐 杜甫 《送李校书二十六韵》:“老雁春忍飢,哀号待枯麦。”词语解释:晚麦 拼音:wǎn mài
迟熟的麦。 唐 薛逢 《题白马驿》诗:“晚麦芒乾风似秋,旅人方作 蜀 门游。”词语解释:荍麦 拼音:qiáo mài
荞麦。 宋 苏轼 《中秋月寄子由》诗之二:“但见古河东,荍麦如铺雪。” 沉从文 《牛》:“绰号‘大牛伯’的那个人,前一天居然在荍麦田里,同他相依为命的耕牛为一点小事生气。”词语解释:冬小麦 拼音:dōng xiǎo mài
亦称“ 冬麦 ”。 指秋天播种到第二年夏天收割的小麦。词语解释:莜麦 拼音:yóu mài
一年生草本植物,多产于我国北方,俗称油麦。子实成熟后即自裂脱壳,故又称裸燕麦。子实磨粉可供食用。词语解释:冬大麦 拼音:dōng dà mài
一种在秋季播种,来年春季或夏季成熟的大麦词语解释:陆麦 拼音:lù mài
早种的麦。《中国谚语资料·农谚》:“ 彭祖 活了八百,爱的是稀谷稠麻陆麦。”原注:“早种的麦。”词语解释:乌麦 拼音:wū mài
(1).荞麦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一·荞麦》:“ 杨慎 《丹铅録》指乌麦为燕麦,盖未读《日用本草》也。”
(2).因病变而不结实的麦。《中国谚语资料·麦》:“麦种浸得好,来年乌麦少。”原注:“乌麦即坏麦,穗黑色,无麦粒。”词语解释:丹麦 拼音:dān mài
北欧国家。在波罗的海出北海处,包括日德兰半岛大部及西兰等岛屿。面积4.31万平方千米。人口520万(1994年)。首都哥本哈根。地势低平。温带海洋性气候。经济发达。猪肉和乳制品出口居世界前列。渔业也较重要。造船业驰名世界。词语解释:雀麦 拼音:què mài
一年生草本植物。形似燕麦,叶稍长。夏季开花;小穗状花序,绿色。生于山坡、荒野和路旁。可作牧草,也可栽作水土保持植物。谷粒可作家畜饲料。词语解释:青稞麦 拼音:qīng kē mài
(1).大麦的一种。子实粒大,皮薄,麦麸少。主要产于 西藏 、 青海 等地,为当地居民主要食粮,可做糌粑,又可酿酒。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大小麦》:“青稞麦与大麦同时熟。堪作饭及饼飥,甚美。磨,总尽无麩。”
(2).指此种植物的子实。 谢方祠 《九个炊事员》:“在这里每人又准备了十天干粮,我们炊事班还多准备了一些青稞麦。”词语解释:中庭麦 拼音:zhōng tíng mài
语本《后汉书·逸民传·高凤》:“妻尝之田,曝麦於庭,令 凤 护鷄。时天暴雨,而 凤 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 凤 方悟之。”后用为嘲谑书痴的典实。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三折:“﹝这秀才﹞则好教偷灯光凿透隣家壁,则好教一场雨渰了中庭麦。”词语解释:未辨菽麦 拼音:wèi biàn shū mài
分不清豆子和麦子。形容愚昧无知。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载湉 小丑,未辨菽麦,鋌而走险。”参见“ 不辨菽麦 ”。
词语解释:不辨菽麦 拼音:bù biàn shū mài
形容愚昧无知。今亦指脱离生产实践,缺乏实际知识。《左传·成公十八年》:“ 周子 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 杜预 注:“菽,大豆也。豆麦殊形易别,故以为痴者之候。”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珠儿》:“儿渐长,魁梧可爱,然性絶痴,五六岁尚不辨菽麦。” 郭沫若 《抱箭集·银杏》:“世间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词语解释:还麦 拼音:huán mài
《后汉书·独行传·范冉》“遭党人禁錮,遂推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 李贤 注引 晋 袁山松 《后汉书》:“ 冉 去官,尝使儿捃麦,得五斛。隣人 尹臺 遗之一斛,嘱儿莫道。 冉 后知,即令并送六斛,言麦已杂矣,遂誓不敢受。”后以“还麦”指 范冉 严格教子之事。 清 管同 《黄蛟门传》:“予幼闻古人还麦投钱之事,心敬慕之。”词语解释:兔葵燕麦 拼音:tù kuí yān mài
形容景象荒凉。 唐 刘禹锡 《再游玄都观绝句》引:“重游 玄都 ,荡然无復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於春风耳。” 宋 程先 《锁窗寒》词:“但兔葵燕麦,风前摇荡,径花成土。” 清 方文 《宿姜开先衍园》诗:“瑶草琼花何处覔?兔葵燕麦不胜情。”词语解释:兔丝燕麦 拼音:tù sī yān mài
喻有名无实。《魏书·李崇传》:“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而无教授之实,何异兔丝燕麦,南箕北斗哉!”《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五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言兔丝有丝之名而不可以织,燕麦有麦之名而不可以食。古歌曰:‘田中兔丝,如何可络!道边燕麦,何尝可穫!’《诗》云:‘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皆谓有名无实也。”词语解释:元麦 拼音:yuán mài
即青稞。大麦的一种。主要产在 西藏 、 青海 等地,可做糌粑,又可酿酒。亦指这种植物的子实。词语解释:不辨菽麦 拼音:bù biàn shū mài
形容愚昧无知。今亦指脱离生产实践,缺乏实际知识。《左传·成公十八年》:“ 周子 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 杜预 注:“菽,大豆也。豆麦殊形易别,故以为痴者之候。”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珠儿》:“儿渐长,魁梧可爱,然性絶痴,五六岁尚不辨菽麦。” 郭沫若 《抱箭集·银杏》:“世间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词语解释:不辩菽麦 拼音:bù biàn shū mài
同“ 不辨菽麦 ”。 晋 葛洪 《抱朴子·穷达》:“庸俗之夫,闇於别物,不分朱紫,不辩菽麦。”词语解释:三麦 拼音:sān mài
小麦、大麦、元麦的合称。词语解释:黑麦 拼音:hēi mài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细长而尖,花穗和小麦相似。子实供食用或做饲料。黑麦的耐寒抗旱力很强,有冬播和春播两种。我国东北、西北一带均有栽培。词语解释:佛手麦 拼音:fó shǒu mài
小麦的一种。又称分枝小麦、手儿麦、五穗麦。麦穗分枝似佛手,故名。一般成熟较晚,品质较差。词语解释:旋麦 拼音:xuán mài
春麦。春麦当年种,当年随即收,故称。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大小麦》:“旋麦,三月种,八月熟。”词语解释:昆和麦 拼音:kūn hé mài
传说 背明国 所产的一种麦。 晋 王嘉 《拾遗记·前汉下》:“﹝ 宣帝 地节 元年﹞ 乐浪 之东,有 背明 之国,来贡方物……有延精麦,延寿益气;有昆和麦,调畅六府。”词语解释:春大麦 拼音:chūn dà mài
春季播种的大麦词语解释:忘漂麦 拼音:wàng piāo mài
《后汉书·逸民传·高凤》:“﹝ 凤 ﹞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於庭,令 凤 护鷄。时天暴雨,而 凤 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 凤 方悟之。”后用为专心读书的典故。 清 赵翼 《漫兴》诗:“尚耽书味忘漂麦,未长诗功想揠苗。”词语解释:春小麦 拼音:chūn xiǎo mài
春季播种的小麦词语解释:油麦 拼音:yóu mài
即莜麦。也有称黑麦为油麦的。 清 沉涛 《瑟榭丛谈》卷上:“油麦形似小麦而弱,味濇微苦,核之《本草》,当即燕麦。油,燕声之转耳。”《阿英日记·一九四二年八月十日》:“据乡人云,油麦急需三四日的晴天,便下种。”词语解释:智昏菽麦 拼音:zhì hūn shū mài
谓智力不能辨认豆麦。形容无知。《文选·刘孝标〈辩命论〉》:“朝秀晨终,龟鹤千岁,年之殊也。闻言如响,智昏菽麦,神之辨也。” 李善 注:“豆麦殊形易别,故以为痴者之候也。”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北齐书·裴让之传》:“ 裴让之 、 张宴之 ……皆不著本贯郡县,盖校书者但知写《北史》以补足卷数,而不及检其先世郡望,几於智昏菽麦矣。”参见“ 不辨菽麦 ”。
词语解释:不辨菽麦 拼音:bù biàn shū mài
形容愚昧无知。今亦指脱离生产实践,缺乏实际知识。《左传·成公十八年》:“ 周子 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 杜预 注:“菽,大豆也。豆麦殊形易别,故以为痴者之候。”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珠儿》:“儿渐长,魁梧可爱,然性絶痴,五六岁尚不辨菽麦。” 郭沫若 《抱箭集·银杏》:“世间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词语解释:糯麦 拼音:nuò mài
带黏性的大麦。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一·大麦》:“大麦亦有黏者,名糯麦,可以酿酒。”词语解释:和尚麦 拼音:hé shàng mài
无芒麦的俗称。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四:“太庚麦无芒圆大,谓之和尚麦。”词语解释:种谷得谷,种麦得麦 拼音:zhǒng gǔ de gǔ , zhòng mài de mài
同“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翟灏《通俗编·草木》引《正法念经》:“种穀得穀,种麦得麦。”词语解释:穬麦 拼音:kuàng mài
大麦的一种。芒长,实熟时种子与稃壳分离,易脱落。种子供食用,亦作饲料。也称裸大麦、青稞。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醴酪》:“煮杏酪粥法:用宿穬麦,其春种者,则不中。”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麦》:“穬麦独产 陕西 ,一名青稞,即大麦,随土而变。”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二六:“穬麦,此是今马食者,然则大、穬二麦,种别各异,而世人以为一物,谬矣。”词语解释:稆麦 拼音:lǚ mài
落粒自生的麦,野生麦。《新唐书·代宗纪》:“是夏, 盩厔 穭麦生。” 词语解释:稞麦 拼音:kē mài
即青稞。麦的一种。我国 云南 西北部、 四川 西北部及 青海 、 西藏 等地栽培。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共采买 藏中 稞麦七万石,牛羊二万餘。”词语解释:稍麦 拼音:shāo mài
即烧卖。一种面制包馅食品。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八月·时品》:“中秋桂饼之外,则滷馅芽韭稍麦,南炉鸭,烧小猪,掛炉肉。” 清 曹寅 《正月二十九日随驾入侍鹿苑》诗之一:“黼帐行开稍麦宴,鑾舆高出晾鹰臺。”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其点心各据一方之盛……二梅轩以灌汤包子得名,雨莲以春饼得名,文杏园以稍麦得名,谓之鬼篷头。”词语解释:裸麦 拼音:luǒ mài
即青稞麦。又称元麦或稞麦。词语解释:玉麦 拼音:yù mài
玉蜀黍的别名。 沙汀 《烦恼》:“玉麦刚才挂须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