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词: 共11084个典故

典故一丁不识 丁字不识 不若一丁字 不识一丁 二石弓 弓两石 空腹无丁字 莫识一丁字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七〈张嘉贞列传·张弘靖〉~4447~
长庆初,刘总举所部内属,请弘靖为代,进检校司空,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卢龙节度使。始入幽州,老幼夹道观。河朔旧将与士卒均寒暑,无障盖安舆,弘靖素贵,肩舆而行,人骇异。俗谓禄山、思明为「二圣」,弘靖惩始乱,欲变其俗,乃发墓毁棺,众滋不悦。旬一决事,宾客将吏罕闻其言。委成于参佐韦雍、张宗厚,又不通大体,朘刻军赐,专以法拫治之。官属轻侻酣肆,夜归,烛火满街,前后呵止,其诟责士皆曰「反虏」,尝曰:「天下无事,而辈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军中以气自任,衔之。

《能改斋漫录》卷五〈辨误·不如识一丁字〉~02~
《唐书》张宏靖传:「背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旧史亦同。窦苹《唐书音训》云:「丁恐当作个。」予尝以窦说虽当,而无所据。偶读孔毅父《续世说》,引宏靖曰:「汝曹能挽两石弓,不若识一个字。」乃作此个字。因知个误为丁,无可疑者。

词语解释:不识一丁  拼音:bù shí yī dīng
不识一个字。形容人不识字或文化水平低。 明 焦竑 《焦氏笔乘·不识一丁》:“ 苻坚 宴群臣赋诗, 姜平子 诗内有丁字,直而不屈, 坚 怪问之, 平子 对曰:‘屈下者,不正之物,未足以献也。’ 坚 悦,擢上第。夫 庄子 云:丁子有尾。若直下不屈,乃古下字也。下作丅,上作丄。若 坚 与 平子 ,正不识一丁者。” 明 胡应麟 《诗薮·六朝》:“ 嵇喜 , 叔夜 之兄, 吕安 所为题凤, 阮籍 因之白眼者,疑其不识一丁。” 清 吴趼人 《俏皮话·送死》:“某紈袴,拥巨资,而目不识一丁。”参见“ 一丁 ”。
词语解释:一丁  拼音:yī dīng
(1).一个成年男子。《宋书·孝武帝纪》:“制 荆 、 徐 、 兗 、 豫 、 雍 、 青 、 冀 七州统内,家有马一匹者,蠲復一丁。” 唐 白居易 《新丰折臂翁》诗:“无何 天宝 大徵兵,户有三丁点一丁。”
(2).《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辨误三》:“ 竇苹 《唐书音训》云:‘丁恐当作个。’予尝以 竇 説虽当,而无所据。偶读 孔毅父 《续世説》,引 宏靖 曰:‘汝曹能挽两石弓,不若识一箇字’,乃作此箇字。因知箇误为丁,无可疑者。”“丁”与“个”形近,故误。后因谓不识字或学极浅陋者为不识一丁。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一折:“睁眼苫眉捻髩鬚,带包巾一顶,繫环绦一付,怎知他不识字一丁无。”《明史·王瑞传》:“文职有未识一丁,武阶亦未挟一矢。”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新淦笔工》:“妍媸能否惟在上所使,此笔区区正其比;我生识字仅一丁,眼前所见徒 毘陵 。”
(3).一枚钉子。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二》:“《雷公炮炙论》云:‘以桂为丁,以钉木中,其木即死。’一丁至微,未必能螫大木,自其性相制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