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战蜗 拼音:zhàn wō
古代寓言,有建立在蜗牛角上的国家,右角上的叫 蛮氏 ,左角上的叫 触氏 ,双方常为争地而战,伏尸数万。见《庄子·则阳》。后以“战蜗”比喻在细小事情上的争夺。 元 赵孟頫 《苏武慢》词:“细看来聚蚁功名,战蜗事业,毕竟又成何济!”词语解释:蜗争 拼音:wō zhēng
见“ 蜗角鬭争 ”。
词语解释:蜗角斗争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蜗角鬭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 宋 辛弃疾 《哨遍·秋水观》词:“蜗角鬭争,左 触 右 蛮 ,一战连千里。”亦省作“ 蜗争 ”。 清 魏源 《游山吟》之二:“蜗争羶慕世间人,请来一共云山夕。”词语解释:蜗角 拼音:wō jiǎo
(1).蜗牛的触角。比喻微小之地。 南朝 梁 沉约 《细言应令》诗:“蜗角列州县,毫端建朝市。” 唐 黄滔 《祭先外舅文》:“羊肠莫守,蜗角旋孤。” 清 赵翼 《题孙子潇翰林诗册》诗:“妙知蜗角有战场,伏尸百万地犹剩。” 胡怀琛 《乙卯杂诗》:“蜗角潜居事底干,楼臺一寸且偷安。”参见“ 蜗角鬭争 ”。
(2).见“ 蜗角虚名 ”。
词语解释:蜗角斗争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蜗角鬭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 宋 辛弃疾 《哨遍·秋水观》词:“蜗角鬭争,左 触 右 蛮 ,一战连千里。”亦省作“ 蜗争 ”。 清 魏源 《游山吟》之二:“蜗争羶慕世间人,请来一共云山夕。”
词语解释:蜗角虚名 拼音:wō jiǎo xū míng
指微不足道的空名。 宋 苏轼 《满庭芳·或注警悟》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乾忙。” 元 薛昂夫 《朝天曲》:“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便得来真做的,布衣,袖里,试屈指英雄辈。”亦省作“ 蜗角 ”。 明 杨珽 《龙膏记·投膏》:“为蜗角蹉跎光景,怕又早点霜 潘 鬢。” 清 王应奎 《柳南续笔·陈眉公告衣巾》:“乃稟命於父母,敢告言於师尊,长笑鷄羣,永抛蜗角,读书谈道,愿附古人。”词语解释:蜗角虚名 拼音:wō jiǎo xū míng
指微不足道的空名。 宋 苏轼 《满庭芳·或注警悟》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乾忙。” 元 薛昂夫 《朝天曲》:“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便得来真做的,布衣,袖里,试屈指英雄辈。”亦省作“ 蜗角 ”。 明 杨珽 《龙膏记·投膏》:“为蜗角蹉跎光景,怕又早点霜 潘 鬢。” 清 王应奎 《柳南续笔·陈眉公告衣巾》:“乃稟命於父母,敢告言於师尊,长笑鷄羣,永抛蜗角,读书谈道,愿附古人。”词语解释:蜗角斗争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蜗角鬭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 宋 辛弃疾 《哨遍·秋水观》词:“蜗角鬭争,左 触 右 蛮 ,一战连千里。”亦省作“ 蜗争 ”。 清 魏源 《游山吟》之二:“蜗争羶慕世间人,请来一共云山夕。”词语解释:蛮触 拼音:mán chù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蛮触”为典,常以喻指为小事而争斗者。 唐 白居易 《禽虫》诗之七:“蟭螟杀敌蚊巢上, 蛮 触 交争蜗角中。”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访姨》:“人生大梦信无凭, 蛮 触 徒然有鬭争。”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顾乃於电光石火之内,更兴 蛮 触 之兵戈,不梦中梦乎?” 赵朴初 《读朱委员长泸州诗敬作》诗:“旧时袍泽同盟侣,化为 蛮 触 争蜗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