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词: 共11084个典故

典故三刖 三献 三献三刖 三献玉 三献荆山 再献甘灭趾 刖人哭 刖足 卞和 卞和三献 卞和不斲 卞和刖 卞和耻 卞和泣 卞和玉 卞和胫 卞子抱玉 卞山璞 卞泣 卞玉 卞璞 卞疑 和氏三献 和氏璧 和氏宝 和氏愆 和氏泪 和氏献玉 和氏玉 和玉 和璧 完璞 悲玉石 怀玉 抱玉 抱玉卞和 抱玉泪 抱璞 抱石疑非 楚人随玉 楚卞 楚家玉 楚山囚玉 楚山玉 楚山迷璧 楚王珍 楚璞 楚璧 泣楚玉 泣玉 泣血人 洒泪成血 为玉泣 献楚 献玉 献玉和 献玉招刑 献璞 玉三献 璧悲三献 痛玉 白璧三年泪 白璧冤楚 白璧疑冤楚 良璞悲 荆人 荆人美璞 荆和 荆宝 荆山待价 荆山玉 荆山璆 荆玉 荆璞 荆璧 误卞和 谤玉 證玉臣 贼奇璞 足刖已过三

相关人物卞和


《韩非子》卷四〈和氏〉~238~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典故简释
卞和指知音。唐李涉《送颜觉赴举》:“居然一片荆山工,可怕无人是卞和。”
卞泣指怀才不遇,或指蒙冤。唐杜甫《舟中出江陵南浦寄郑少尹》:“滥窃商歌听,时忧卞泣诛。”
和氏玉咏玉。唐钱起《落第刘拾遗相送东归》:“独收和氏玉,还采旧山薇。”

作者诗题诗句
元稹出门行其兄因献璞,再刖不履地。卞和名永永,与宝不相坠。劝尔出门行,行难莫行易。
元稹谕宝二首圭璧无卞和,甘与顽石列。
刘商哭韩淮端公兼上崔中丞坚贞与和璧,利用归干将。
刘商殷秀才求诗连城犹隐石,唯有卞和知。
刘得仁送友人下第归觐莫将和氏泪,滴著老莱衣。
刘长卿落第赠杨侍御兼拜员外仍充安大夫判官赴范阳泣连三献玉,疮惧再伤弓。
刘长卿赠别于群投笔赴安西顷游灵台下,频弃荆山玉。
刘驾下第后屏居长安书怀寄太原从事刖足岂一生,良工隔千里。
吕温古兴越欧百炼时,楚卞三泣地。二宝无人识,千齿皆弃置。
姚鹄随州献李侍御二首再刖未甘何处说,但垂双泪出咸秦。
孟郊古兴痛玉不痛身,抱璞求所归。
孟郊哭秘书包大监哲人卧病日,贱子泣玉年。
孟郊答姚怤见寄行吟楚山玉,义泪沾衣巾。
孟郊答卢虔故园见寄因悲楚左右,谤玉不知珉。
孟郊送孟寂赴举况当圣明主,岂乏證玉臣。
孟郊鸦路溪行呈陆中丞应怜泣楚玉,弃置如尘泥。
宋之问送赵司马赴蜀州定知和氏璧,遥掩玉轮辉。
庾抱卧痾喜霁开扉望月简宫忽对荆山璧,委照越吟人。
张乔自诮只应抱璞非良玉,岂得年年不至公。
张子容璧池望秋月似璧悲三献,疑珠怯再投。
张惟俭赋得西戎献白玉环自将荆璞比,不与郑环同。
张说岳州别姚司马绍之制许归侍和玉悲无已,长沙宦不成。
戴叔伦孤石贞坚自有分,不乱和氏璧。
曹邺下第寄知己所痛无罪者,明时屡遭刖。
李咸用览友生古风荆璞且深藏,珉石方如雪。
李咸用赠来鹏既同和氏璧,终有玉人知。
李咸用送人荆山有玉犹在璞,未遇良工虚掷鹊。
李商隐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还京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李峤徒为卞和识,不遇楚王珍。
李德裕重忆山居六首罗浮山知君分如此,赠逾荆山璧。
李涉送颜觉赴举居然一片荆山玉,可怕无人是卞和。
李白古风之三十六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
李白将游衡岳过汉阳双松亭留别族弟浮屠谈皓本是楚家玉,还来荆山中。
李白早秋赠裴十七仲堪荆人泣美玉,鲁叟悲匏瓜。
李白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抱石耻献玉,沈泉笑探珠。
李白赠范金卿二首徒有献芹心,终流泣玉啼。
李益华阴东泉同张处士诣藏律师兼简县内同官因寄齐中书大国本多士,荆岑无遗璧。
李频下第后屏居长安书怀寄张侍御刖足岂一生,良工隔千里。
杜牧押兵甲发谷口寄诸公晓涧青青桂色孤,楚人随玉上天衢。
杜牧梁秀才以早春旅次大梁将归郊扉言怀兼别示亦蒙见赠凡二十韵走笔依韵但寻陶令集,休献楚王珍。
杜牧池州送孟迟先辈子既屈一鸣,余固宜三刖。
杜甫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滥窃商歌听,时忧卞泣诛。
杨知至复落后呈同年此时泣玉情虽异,他日衔环事亦同。
权德舆过张监阁老宅对酒奉酬荆玉收难尽,齐竽喜暂闲。
殷遥送友人下第归省莫将和氏泪,滴著老莱衣。
牟融寄周韶州山中荆璞谁知玉,海底骊龙不见珠。
独孤及送陈兼应辟兼寄高适贾至结绿处燕石,卞和不必知。
王昌龄为张僓赠阎使臣哀哀献玉人,楚国同悲辛。泣尽继以血,何由辨其真。
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三献寝不报,迟迟空手回。
卢僎途中口号抱玉三朝楚,怀书十上秦。
窦庠酬谢韦卿二十五兄俯赠辄敢书情荆山璞在终应识,楚国人知不是狂。
罗隐寄洪正师价轻犹有二,足刖已过三。
罗隐送章碣赴举顾我昔年悲玉石,怜君今日蕴风雷。
翁承赞喜弟承检登科荆璞献多还得售,桂堂恩在敢轻回。
聂夷中客有追叹后时者作诗勉之荆山产美玉,石石皆坚贞。未必尽有玉,玉且问石生。
叶季良赋得琢玉成器荆人献始遇,良匠琢初成。
薛据古兴投珠恐见疑,抱玉但垂泣。
薛涛赠韦校书芸香误比荆山玉,那似登科甲乙年。
苏颋钱荆州崔司马明年徵拜入,荆玉不藏诸。
许棠讲德陈情上淮南李仆射八首楚玉已曾分卞玉,膺门依旧是龙门。
许浑长安岁暮东归万里惭张翰,西上四年羞卞和。
贯休送友生入越投知己知将刖足恨,去击李膺门。
贾岛古意眼中两行泪,曾吊三献玉。
郑愔同韦舍人早朝同声惭卞玉,谬此托韦金。
郑愔贬降至汝州广城驿荆玉终无玷,随珠忽已弹。
钱起落第刘拾遗相送东归独收和氏玉,还采旧山薇。
钱起送安都秀才北还不嗟荆宝退,能喜彩衣还。
陈子昂观荆玉篇勿信玉工言,徒悲荆国人。
陈子昂酬李参军崇嗣旅馆见赠白璧疑冤楚,乌裘似入秦。
陆畅下第后病中献玉频年命未通,穷秋成病悟真空。
雍陶再下第将归荆楚上白舍人穷通应计一时间,今日甘从刖足还。
韦应物寄令狐侍郎众宝归和氏,吹嘘多俊人。
韩愈孟生诗卞和试三献,期子在秋砧。
韩愈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涂中见寄譬如黄金盘,照耀荆璞真。
顾况送友失意南归衣挥京洛尘,完璞伴归人。
骆宾王畴昔篇穷途行泣玉,愤路未藏金。
词语解释:三献  拼音:sān xiàn
(1).古代祭祀时献酒三次,即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合称“三献”。《仪礼·聘礼》:“荐脯醢,三献。”《后汉书·百官志二》:“光禄勋,卿一人……郊祀之事,掌三献。” 宋 王禹偁 《南郊大礼》诗之三:“三献欲终侵曙色,百神齐下散天香。” 明 杨慎 《江祀记》:“肃将天祝,幽赞于神明,举爟张乐,三献望燎已,事乃竣。”
(2).三种祭品。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祭礼有腥、燖、熟三献。”
(3).三次呈献。 唐 韩愈 《孟生诗》:“ 卞和 试三献,期子在秋砧。” 明 何景明 《送石秀才下第还赵州》诗:“ 荆 玉已三献, 冀 羣当一空。”
词语解释:三献玉  拼音:sān xiàn yù
春秋 楚 人 卞和 得璞玉,献之 厉王 ,王以为诳,刖其左足;复献 武王 ,又刖其右足;后献 文王 ,王理璞,果得玉,名之曰 和氏 璧。事见《韩非子·和氏》。后用为怀才难遇知音的典实。 唐 刘长卿 《落第赠杨侍御赴范阳》诗:“泣连三献玉,疮惧再伤弓。” 唐 贾岛 《古意》诗:“眼中两行泪,曾弔三献玉。” 宋 曾巩 《送程殿丞还朝》诗:“自重肯悲三献玉,不欺常慎四知金。”
词语解释:刖足  拼音:yuè zú
断足。古代肉刑之一。《书·吕刑》“剕辟疑赦” 孔 传:“刖足曰剕。”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昔 周 用肉刑,刖足劓鼻。”《旧唐书·西戎传·天竺国》:“不孝则断手刖足,截耳割鼻,放流边外。” 陈炜谟 《狼筅将军》:“稍一不慎,遇着拉伕,即有剖心刖足的危险呢。”
词语解释:卞和  拼音:biàn hé
春秋 楚 人。相传他得玉璞,先后献给 楚厉王 和 楚武王 ,都被认为欺诈,受刑砍去双脚。 楚文王 即位,他抱璞哭于 荆山 下, 文王 使人琢璞,得宝玉,名为“和氏璧”。《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 卞和 献宝, 楚王 刖之。” 唐 李白 《鞠歌行》:“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 卞和 耻。”参阅《韩非子·和氏》、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五》
词语解释:卞泣  拼音:biàn qì
卞和 之泣。 卞和 得玉璞以献 楚王 , 楚王 以为诈,砍其双脚, 卞和 抱其璞哭于 楚山 之下,三日三夜。后指因蒙受冤屈或不遇知己而痛苦悲伤。 唐 杜甫 《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审》诗:“滥窃商歌听,时忧 卞 泣诛。”参见“ 卞和 ”。
词语解释:卞和  拼音:biàn hé
春秋 楚 人。相传他得玉璞,先后献给 楚厉王 和 楚武王 ,都被认为欺诈,受刑砍去双脚。 楚文王 即位,他抱璞哭于 荆山 下, 文王 使人琢璞,得宝玉,名为“和氏璧”。《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 卞和 献宝, 楚王 刖之。” 唐 李白 《鞠歌行》:“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 卞和 耻。”参阅《韩非子·和氏》、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五》
词语解释:卞璞  拼音:biàn pú
指和氏璧。亦泛指美玉。 汉 焦赣 《易林·渐之萃》:“西行求玉,冀得卞璞。”
词语解释:和玉  拼音:hé yù
(1). 卞和 之玉。喻稀世之宝。《后汉书·刘陶传》:“就使当今沙砾化为南金,瓦石变为 和 玉,使百姓渴无所饮,饥无所食……犹不能以保萧墙之内也。” 李贤 注:“ 和 玉, 卞和 之玉也。”
(2). 卞和 之玉。喻不为世重的贤才。 唐 张说 《岳州别姚司马》诗:“ 和 玉悲无已, 长沙 宦不成。”参见“ 和氏璧 ”。
词语解释:和氏璧  拼音:hé shì bì
《韩非子·和氏》:“ 楚 人 和氏 ( 卞和 )得玉璞 楚 山中。奉而献之 厉王 。 厉王 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 和 为誑,而刖其左足。及 厉王 薨, 武王 即位, 和 又奉其璞而献之 武王 。 武王 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 和 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 薨, 文王 即位……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 之璧’。” 明 张煌言 《黎大行濒行》诗:“殿上未归 和氏 璧,橐中谁赐 陆生 金。”亦省称“ 和璧 ”。《汉书·邹阳传》:“故无因而至前,虽出 随 珠、 和 璧,祇怨结而不见德。” 南朝 梁 沉约 《咏帐》:“甲帐垂 和 璧,螭云张桂宫。”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贺方回 作 王子开 《挽词》:‘ 和 璧终归 赵 , 干将 不葬 吴 。’” 清 姚鼐 《咏古》:“ 和 璧非珠翠,流光悦妇人。”参见“ 完璧归赵 ”。
词语解释:和璧  拼音:hé bì
见“ 和氏璧 ”。
词语解释:和氏璧  拼音:hé shì bì
《韩非子·和氏》:“ 楚 人 和氏 ( 卞和 )得玉璞 楚 山中。奉而献之 厉王 。 厉王 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 和 为誑,而刖其左足。及 厉王 薨, 武王 即位, 和 又奉其璞而献之 武王 。 武王 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 和 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 薨, 文王 即位……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 之璧’。” 明 张煌言 《黎大行濒行》诗:“殿上未归 和氏 璧,橐中谁赐 陆生 金。”亦省称“ 和璧 ”。《汉书·邹阳传》:“故无因而至前,虽出 随 珠、 和 璧,祇怨结而不见德。” 南朝 梁 沉约 《咏帐》:“甲帐垂 和 璧,螭云张桂宫。”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贺方回 作 王子开 《挽词》:‘ 和 璧终归 赵 , 干将 不葬 吴 。’” 清 姚鼐 《咏古》:“ 和 璧非珠翠,流光悦妇人。”参见“ 完璧归赵 ”。
词语解释:完璞  拼音:wán pú
完好的璞玉。比喻美好的操守。 唐 顾况 《送友失意南归》诗:“衣挥 京洛 尘,完璞伴归人。” 清 罗有高 《邓先生墓表》:“近百年来,高风寥邈矣,而先生独奋发於陈编蠹简之中,成之以勇迈不回之气,佐之以坚苦廉毅之操,内外完璞,挺为伟人。”
词语解释:怀玉  拼音:huái yù
(1).谓怀抱仁德。《老子》:“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南朝 梁 萧统 《〈陶渊明集〉序》:“或怀玉而謁帝,或披裘而负薪。” 唐 骆宾王 《镂鸡子》诗:“谁知怀玉者,含响未吟晨。”
(2).犹怀璧。 明 李东阳 《邯郸贾》诗:“ 长安 寳气横九州,贾儿身贵封为侯;匹夫怀玉尚不可,何怪贪儿死奇货。”参见“ 怀璧 ”。
词语解释:怀璧  拼音:huái bì
《左传·桓公十年》:“ 周 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杜预 注:“人利其璧,以璧为罪。”因以“怀璧”比喻多财招祸或怀才遭忌。《三国志·魏志·华歆传》:“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 唐 李华 《咏史诗》之四:“得罪因怀璧,防身輒控弦。” 清 姚鼐 《钱舜举〈萧翼赚兰亭图〉》诗:“语卿且勿諫,怀璧不可居。”
词语解释:抱玉  拼音:bào yù
(1).见“ 抱璞 ”。
(2).谓怀抱德才,深藏不露。语本《老子》:“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三国 魏 嵇康 《古意》诗:“安得反初服,抱玉宝六奇。”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总论:“抱玉者联肩,握珠者踵武。”
词语解释:抱璞  拼音:bào pú
(1). 春秋 时, 楚 人 卞和 献璞玉于 厉王 ,玉工说:“石也。” 厉王 以 和 为诳,断其左足。 武王 时复献之,又以为石,断其右足。 文王 即位, 和 抱璞哭泣于 楚山 之下,泪尽继之以血。 文王 乃使玉工剖其璞,得美玉。见《韩非子·和氏》。后因以“抱璞”喻怀才不遇。 汉 东方朔 《七谏》:“ 和 抱璞而泣血兮,安得良工而剖之。”《晋书·应詹传》:“四门开闢,英彦鳧藻,收春华於京輦,採秋实於巖藪,而 泓 抱璞 荆山 ,未剖 和 璧。” 明 梅鼎祚 《玉合记·赠处》:“双璧产 荆山 ,望如虹,气如烟,悠悠抱璞空流怨。” 郁达夫 《杂感》诗之一:“俊逸灵奇宰相才, 卞和 抱璞古今哀。”亦作“ 抱玉 ”、“ 抱璧 ”。 汉 王充 《论衡·讲瑞》:“美玉隐在石中, 楚王 、令尹不能知,故有抱玉泣血之痛。” 宋 梅尧臣 《汝南江邻几云鄎南并淮浮光山有张隐居故江有慕之作予辄次其韵》:“且奉采兰养,应无抱玉啼。” 明 何景明 《种麻篇》:“断金俟同志,抱玉难自宣。” 明 王錂 《春芜记·说剑》:“自笑投珠,谁怜抱璧双刖。”
(2). 战国 齐宣王 欲用 颜斶 , 斶 辞曰:“夫玉生於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大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斶 愿得归。”见《战国策·齐策四》。后因以“抱璞”指保持本色,不为爵禄所惑。 汉 蔡邕 《释诲》:“僕不能参迹于若人,故抱璞而优游。” 宋 王禹偁 《圣人无名赋》:“惟澹惟默,固抱璞以含章;不识不知,岂命氏而考姓。”
词语解释:抱璞  拼音:bào pú
(1). 春秋 时, 楚 人 卞和 献璞玉于 厉王 ,玉工说:“石也。” 厉王 以 和 为诳,断其左足。 武王 时复献之,又以为石,断其右足。 文王 即位, 和 抱璞哭泣于 楚山 之下,泪尽继之以血。 文王 乃使玉工剖其璞,得美玉。见《韩非子·和氏》。后因以“抱璞”喻怀才不遇。 汉 东方朔 《七谏》:“ 和 抱璞而泣血兮,安得良工而剖之。”《晋书·应詹传》:“四门开闢,英彦鳧藻,收春华於京輦,採秋实於巖藪,而 泓 抱璞 荆山 ,未剖 和 璧。” 明 梅鼎祚 《玉合记·赠处》:“双璧产 荆山 ,望如虹,气如烟,悠悠抱璞空流怨。” 郁达夫 《杂感》诗之一:“俊逸灵奇宰相才, 卞和 抱璞古今哀。”亦作“ 抱玉 ”、“ 抱璧 ”。 汉 王充 《论衡·讲瑞》:“美玉隐在石中, 楚王 、令尹不能知,故有抱玉泣血之痛。” 宋 梅尧臣 《汝南江邻几云鄎南并淮浮光山有张隐居故江有慕之作予辄次其韵》:“且奉采兰养,应无抱玉啼。” 明 何景明 《种麻篇》:“断金俟同志,抱玉难自宣。” 明 王錂 《春芜记·说剑》:“自笑投珠,谁怜抱璧双刖。”
(2). 战国 齐宣王 欲用 颜斶 , 斶 辞曰:“夫玉生於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大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斶 愿得归。”见《战国策·齐策四》。后因以“抱璞”指保持本色,不为爵禄所惑。 汉 蔡邕 《释诲》:“僕不能参迹于若人,故抱璞而优游。” 宋 王禹偁 《圣人无名赋》:“惟澹惟默,固抱璞以含章;不识不知,岂命氏而考姓。”
词语解释:楚卞  拼音:chǔ biàn
指 春秋 时 楚 人 卞和 。 唐 吕温 《古兴》诗:“ 越欧 百鍊时, 楚 卞 三泣地。二寳无人识,千龄皆弃置。”参见“ 楚玉 ”。
词语解释:楚玉  拼音:chǔ yù
指 楚国 宝玉 和氏 璧。亦用以比喻才能、才华。 明 叶宪祖 《鸾鎞记·摧落》:“姓字难教题甲榜,声名甚日满皇都?空怀 楚 玉,浪泣鮫珠。”
词语解释:楚璞  拼音:chǔ pú
指 楚 人 卞和 献给 楚王 的玉璞。比喻珍品或英才。 宋 梅尧臣 《度支苏才翁挽词》诗之二:“盛世虽多士,唯公与众殊。高才飞健鶻,逸句吐明珠。未入 周 官采,争持 楚 璞模。” 明 高启 《感旧酬宋军咨见寄》诗:“知音竟为谁,四海嗟惸惸。 齐 竽不解奏, 楚 璞何由呈?” 章炳麟 《西归留别中东诸君子》诗:“球府集苍蝇,一滴緇 楚 璞。”
词语解释:楚璧  拼音:chǔ bì
即 和氏 璧。 明 何景明 《赠张合之秀才》诗之二:“ 卞生 怀 楚 璧, 郭隗 待 燕 金。”参见“ 和氏璧 ”。
词语解释:和氏璧  拼音:hé shì bì
《韩非子·和氏》:“ 楚 人 和氏 ( 卞和 )得玉璞 楚 山中。奉而献之 厉王 。 厉王 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 和 为誑,而刖其左足。及 厉王 薨, 武王 即位, 和 又奉其璞而献之 武王 。 武王 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 和 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 薨, 文王 即位……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 之璧’。” 明 张煌言 《黎大行濒行》诗:“殿上未归 和氏 璧,橐中谁赐 陆生 金。”亦省称“ 和璧 ”。《汉书·邹阳传》:“故无因而至前,虽出 随 珠、 和 璧,祇怨结而不见德。” 南朝 梁 沉约 《咏帐》:“甲帐垂 和 璧,螭云张桂宫。”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贺方回 作 王子开 《挽词》:‘ 和 璧终归 赵 , 干将 不葬 吴 。’” 清 姚鼐 《咏古》:“ 和 璧非珠翠,流光悦妇人。”参见“ 完璧归赵 ”。
词语解释:完璧归赵  拼音:wán bì guī zhào
战国 时, 赵惠文王 得 楚 和氏 璧。 秦昭王 遗 赵王 书,愿以十五城换璧。 藺相如 自愿奉璧出使 秦国 ,并表示:“城入 赵 而璧留 秦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 赵 。” 相如 入 秦 献璧后,见 秦王 无意偿 赵 城,乃设法复取璧,派从者送回 赵国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遂用“完璧归赵”比喻将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我家如此巨富,嫁女无一典肆,恐为宗族乡党羞。女故无利心,祇求伪饰外观,终当完璧归 赵 耳。”亦省作“ 完赵 ”。 清 顾炎武 《与归庄手札》:“弟诗不足观,以比兄作,则瓴甋之于宝鼎矣。何足污翣!敬完 赵 。”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难既平,妾返 苏 ,索寄物, 金 少与之。妾索全璧, 金 曰:‘僕非乾没也,闻小主在 陇西 ,僕必访得之,他日当完 赵 耳。’”
词语解释:泣玉  拼音:qì yù
《韩非子·和氏》:“ 楚 人 和氏 得玉璞 楚山 中,奉而献之 厉王 , 厉王 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 和 为誑而刖其左足。及 厉王 薨, 武王 即位, 和 又奉其璞而献之 武王 。 武王 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 和 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 薨, 文王 即位, 和 乃抱其璞而哭于 楚山 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后以“泣玉”指因怀才不遇而悲泣。 唐 骆宾王 《畴昔篇》:“穷途行泣玉,愤路未藏金。” 宋 王禹偁 《商州进士张齐说将赴春闱》诗:“明年得意归来日,不见麻衣泣玉斑。”
词语解释:献楚  拼音:xiàn chǔ
指 春秋 时 卞和 向 楚王 献璞玉反遭刑之事。比喻怀才不遇,投效无门。 唐 骆宾王 《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弹冠空被笑,献 楚 自多伤。” 唐 元稹 《献荥阳公主五十韵》:“会将连献 楚 ,深耻谬游 燕 。”参见“ 献玉 ”。
词语解释:献玉  拼音:xiàn yù
春秋 时 楚 人 卞和 得宝玉,先后献给 楚 厉王 、 武王 ,都被认为欺诈,被截去双脚。到 楚文王 即位, 和 抱玉璞哭于 荆山 下, 楚王 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宝玉。事见《韩非子·和氏》。后因以“献玉”为典,谓向君主或朝廷献才智。 唐 陆畅 《下第后病中》诗:“献玉频年命未通,穷秋成病悟真金。” 金 元好问 《寄答飞卿》诗:“古来献玉犹难售,此日闻《韶》本不图。”
词语解释:献玉  拼音:xiàn yù
春秋 时 楚 人 卞和 得宝玉,先后献给 楚 厉王 、 武王 ,都被认为欺诈,被截去双脚。到 楚文王 即位, 和 抱玉璞哭于 荆山 下, 楚王 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宝玉。事见《韩非子·和氏》。后因以“献玉”为典,谓向君主或朝廷献才智。 唐 陆畅 《下第后病中》诗:“献玉频年命未通,穷秋成病悟真金。” 金 元好问 《寄答飞卿》诗:“古来献玉犹难售,此日闻《韶》本不图。”
词语解释:献璞  拼音:xiàn pú
犹献玉。 唐 韦渠牟 《赠窦五判官》诗:“美玉自矜频献璞,真金难与细披沙。” 元 马臻 《述怀五十韵》:“献璞悲 和 泣,辞金忆 震 贤。” 明 李东阳 《青溪闻体斋古潭之说有诗见嘲次韵以解》:“登龙却恨通家晚,献璞翻为识者羞。”参见“ 献玉 ”、“ 献楚 ”。
词语解释:荆人  拼音:jīng rén
(1). 楚 人,南人。《春秋·庄公二十三年》:“公至自 齐 , 荆 人来聘。”《韩非子·初见秦》:“ 秦 与 荆 人战,大破 荆 。”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 荆 人风靡, 交 益 景从。”
(2).对人称己妻的谦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区区拙技,负此良琴,若得荆人一奏,当有一两声可听者。”《颜氏家藏尺牍》卷二引 清 王士祜 书:“弟去岁以荆人抱病,屏跡半载。”
词语解释:荆和  拼音:jīng hé
(1).指 春秋 时 楚 人 卞和 。 汉 刘向 《九叹·惜贤》:“ 晋 申生 之离殃兮, 荆 和氏 之泣血。”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故琼瑶俟 荆和 而显连城之价,乌号须 逢门 而著陷坚之功。” 唐 黄滔 《以不贪为宝赋》:“纵饶 秦氏 ,当时曾欺 赵 地;争奈 楚君 ,昔日荐刖 荆和 。” 明 高叔嗣 《古歌》:“ 荆和 当路泣,良璞为谁明?”参见“ 卞和 ”。
(2).指和氏璧。《楚辞·刘向〈九叹·怨思〉》:“筐泽泻以豹鞹兮,破 荆和 以继筑。” 王逸 注:“破 和氏 之璧以继筑杵而舂,败玉宝而失其好也。” 南朝 梁 范缜 《神灭论》:“玉异色而均美,是以 晋棘 、 荆和 ,等价连城。”
词语解释:卞和  拼音:biàn hé
春秋 楚 人。相传他得玉璞,先后献给 楚厉王 和 楚武王 ,都被认为欺诈,受刑砍去双脚。 楚文王 即位,他抱璞哭于 荆山 下, 文王 使人琢璞,得宝玉,名为“和氏璧”。《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 卞和 献宝, 楚王 刖之。” 唐 李白 《鞠歌行》:“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 卞和 耻。”参阅《韩非子·和氏》、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五》
词语解释:荆宝  拼音:jīng bǎo
即和氏璧。亦用以喻美好资质。《文选·潘岳〈杨仲武诔〉》:“春兰擢茎,方茂其华; 荆 宝挺璞,将剖於 和 。” 李善 注:“言德业之美类於兰玉。” 南朝 宋 刘义恭 《游子移》诗:“ 三河 游荡子,丽颜迈 荆 宝。” 清 林则徐 《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尔诸生沐浴圣化,景行前修,谅当人握 隋 琛,家怀 荆 宝。”
词语解释:荆玉  拼音:jīng yù
(1). 荆山 之玉。即和氏璧。 晋 卢谌 《览古》诗:“连城既伪往, 荆 玉亦真还。” 明 何景明 《送石秀才下第还赵州》诗:“ 荆 玉已三献, 冀 群当一空。”
(2).喻美质贤才。《艺文类聚》卷四七引 晋 孙绰 《贺司空修(循)像赞》:“质与 荆 玉参贞,鉴与南金等照。” 唐 权德舆 《过张监阁老宅对酒奉酬见赠,其年停贡举》诗:“ 荆 玉收难尽, 齐 竽喜暂閒。”
词语解释:荆璞  拼音:jīng pú
(1).指 楚 人 卞和 从 荆山 得的未经雕琢的璞玉。 晋 傅玄 《傅子·阙题》:“必得 崑山 之玉而后宝,则 荆 璞无夜光之美;必须南国之珠而后珍,则 随侯 无明月之称。” 唐 张惟俭 《赋得西戎献白玉环》诗:“自将 荆 璞比,不与 郑环 同。”
(2).比喻具有美好资质的人才。 晋 卢谌 《赠刘琨》诗:“承侔 卞和 ,质非 荆 璞。”《晋书·戴邈传》:“又贵游之子……不及盛年,讲肄道义,使明珠加磨莹之功, 荆 璞发採琢之荣,不亦良可惜乎!”
词语解释:荆璧  拼音:jīng bì
即和氏璧。亦用以泛指美玉。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六》:“立 神明 通天 之臺,造甲乙之帐,络以 隋 珠 荆 璧。” 南朝 宋 谢惠连 《鞠歌行》:“南荆璧,万金貲, 卞和 不斲与石离。”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 荆 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