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词: 共11084个典故

典故二南


《毛诗正义》卷一之一〈国风·周南·关雎〉~2~
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爱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毛诗正义》卷一之一〈国风·周南·关雎〉~9~
唐·孔颖达疏曰:「既言系之周、召,又总举二南要义。周南、召南二十五篇之诗,皆是正其初始之大道,王业风化之基本也。」

词语解释:二南  拼音:èr nán
(1).指《诗》《周南》《召南》《晋书·乐志上》:“ 周 始二《南》《风》兼六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兴发皇世,风流二《南》。” 宋 欧阳修 《王国风解》:“《周》《召》《南》,至正之诗也。” 清 屈绍隆 《杜曲谒杜工部祠》诗:“一代悲歌成国史,二《南》风化在诗人。”
(2).指 周公 、 召公 及其管辖的地区。 晋 潘岳 《西征赋》:“兹土之旧也,固乃 周 、 邵 之所分,二南之所交。”《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谅以齐徽二南,同规往哲。” 吕向 注:“二南谓 周公 、 邵公 也。”《初学记》卷二十引 唐中宗 《赐成王千里衣物敕》:“声高 沛 献 ,德迈二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