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词: 共11084个典故

典故三接恩 

同源典故三顾 三顾茅庐 三顾隆中 答三顾 草庐三顾 蜀主思孔明 访葛侯

相关人物刘备 孔明 诸葛亮(字孔明)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94~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99~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闲,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昭明文选》卷三十七〈表上·出师表〉~672~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闲,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唐·李善注引《汉晋春秋》曰:「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荆州图副》曰:「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


典故简释
三顾咏帝王爱才求贤。唐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作者诗题诗句
储光羲贻王侍御出台掾丹阳赤墀高崱屴,一见如三顾。
元晦越亭二十韵乏才叨八使,徇禄非三顾。
李商隐五言述德抒情诗一首四十韵献上杜七兄仆射相公得主劳三顾,惊人肯再鸣。
李山甫代孔明哭先主忆昔南阳顾草庐,便乘雷电捧乘舆。
李白赠友人三首之三蜀主思孔明,晋家望安石。
杜牧川守大夫刘公早岁寓居敦行里有题壁十韵今之置第乃获旧居洛下大僚因有唱和叹咏不足辄献此诗百年明素志,三顾起新恩。
杨衡冬夜举公房送崔秀才归南阳南阳三顾地,幸偶价千金。
武元衡西亭题壁寄中书李相公授钺虚三顾,持衡旷万机。
汪遵南阳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
沈佺期陪幸韦嗣立山庄茆室承三顾,花源接九重。
胡曾泸水誓将雄略酬三顾,岂惮征蛮七纵劳。
苏颋奉和幸韦嗣立山庄应制帝幄期松子,臣庐访葛侯。
词语解释:三顾  拼音:sān gù
(1).指 汉 末 刘备 三次往 隆中 访聘 诸葛亮 。 宋 陈亮 《酌古论·诸葛孔明下》:“雍容草庐,三顾后起。” 清 魏源 《定军山武侯祠》诗:“三顾起 南阳 ,六出来 渭 岸。”
(2).泛指一再顾访或诚意邀请。 唐 沉佺期 《陪幸韦嗣立山庄》诗:“茆室承三顾,花源接九重。”参见“ 三顾草庐 ”。
词语解释:三顾草庐  拼音:sān gù cǎo lú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 刘备 往访 诸葛亮 ,凡三往,乃见。后 诸葛亮 上 后主 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諮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以“三顾草芦”比喻对贤才的诚心邀请。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一折:“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刘绍棠 《小荷才露尖尖角》:“你算是河边巧遇 姜子牙 ,不必三顾茅庐请 诸葛 了。”
词语解释:三顾茅庐  拼音:sān gù máo lú
见“ 三顾草庐 ”。
词语解释:三顾草庐  拼音:sān gù cǎo lú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 刘备 往访 诸葛亮 ,凡三往,乃见。后 诸葛亮 上 后主 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諮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以“三顾草芦”比喻对贤才的诚心邀请。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一折:“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刘绍棠 《小荷才露尖尖角》:“你算是河边巧遇 姜子牙 ,不必三顾茅庐请 诸葛 了。”
词语解释:草庐三顾  拼音:cǎo lú sān gù
语本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諮臣以当世之事。” 汉 末 刘备 欲得贤辅,曾三诣 隆中 ,枉驾 亮 舍,虚心就教,历来引为礼贤下士的佳话。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下:“ 王介 字 中甫 , 衢州 人,博学善讥謔…… 熙寧 初, 荆公 以翰林学士被召,前此屡召不起,至是始受命。 介 以诗寄云:‘草庐三顾动幽蛰,蕙帐一空生晓寒。’用蕙帐事盖有所讽。”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一:“后世唯 诸葛武侯 有 伊尹 风味,其草庐三顾而后起,与 耕莘 聘币,已略相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