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词: 共11084个典故

典故刻剑痕 刻舟求剑 刻舟痕 求剑刻舟 记剑痕


《吕氏春秋·览部》卷十五〈慎大览·察今〉~936~
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典故简释
刻舟求剑喻不请变通,死守陈规;或喻事过境迁,不可复得。宋黄庭坚《追忆予泊舟西江事次韵》:“往事刻舟求坠剑,怀人挥泪著亡簪。”
词语解释:刻舟求剑  拼音:kè zhōu qiú jiàn
《吕氏春秋·察今》:“ 楚 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契,一本作“ 刻 ”。后因以“刻舟求剑”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宋 陆游 《谢梁右相启》:“刻舟求剑,固匪通材。”《红楼梦》第一二○回:“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夏衍 《解放思想团结前进》:“文学艺术工作者必须正视我国当前迅速变化的实际,来考察我们过去用惯了的文艺理论,而不能刻舟求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