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灰律 拼音:huī lǜ
古代置芦苇灰于表示十二律的玉管内,每月当节气,中律的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出,以之占验时序,谓之“灰律”。 唐太宗 《正日临朝》诗:“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 唐 方干 《早春》诗:“正气纔随灰律变,残寒便被柳条欺。”参见“ 灰管 ”。
词语解释:灰管 拼音:huī guǎn
亦作“ 灰琯 ”。
(1).古代候验节气变化的器具。以葭莩之灰置于律管,故名。《晋书·律历志上》:“又叶时日於晷度,效地气於灰管,故阴阳和则景至,律气应则灰飞。” 宋 梅尧臣 《和十一月八日圃人献小桃花》之二:“丹艳已先灰管动,不由人力与栽培。”
(2).指时序;节候。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陇东郡公侯莫陈君夫人窦氏墓志铭》:“风霜所及,灰琯遂侵。”《陈书·宣帝纪》:“灰琯未周,凯捷相继,拓地数千,连城将百。” 唐 刘禹锡 《代谢冬衣表》:“灰琯屡移,尘露无补。”词语解释:葭灰 拼音:jiā huī
葭莩之灰。古人烧苇膜成灰,置于律管中,放密室内,以占气候。某一节候到,某律管中葭灰即飞出,示该节候已到。《后汉书·律历志上》:“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 宋 苏轼 《内中御侍已下贺皇太后冬至词语》:“伏以候气葭灰,喜律筒之已应。”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诗话下·宗涤楼观察诗》:“如此江山入泝洄,顿从黍谷动葭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