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词: 共11084个典故

典故比目 双鱼


《尔雅注疏》卷七〈释地〉~2~
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西方有比肩兽焉。与邛邛岠虚比。为邛邛岠虚啮甘草。即有难。邛邛岠虚负而走。其名谓之蹶。北方有比肩民焉。迭食而迭望。中有枳首蛇焉。此四方中国之异气也。五方。晋·郭璞注:「状似牛脾,鳞细,紫黑色,一眼,两片相合乃得行,今水中所在有之,江东又呼为王余鱼。」

《玉台新咏》卷一〈室思〉
沉阴结愁忧,愁忧为谁兴。念与君生别,各在天一方。良会未有期,中心摧且伤。不聊忧餐食,慊慊常饥空。端坐而无为,彷佛君容光。峨峨高山首,悠悠万里道。君去日已远,郁结令人老。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时不可再得,何为自愁恼。每诵昔鸿恩,贱躯焉足保。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辞。飘飖不可寄,徙倚徒相思。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惨惨时节尽,兰叶凋复零。喟然长叹息,君期慰我情。展转不能寐,长夜何绵绵。蹑履起出户,仰观三星连。自恨志不遂,泣涕如涌泉。思君见巾栉,以益我劳勤。安得鸿鸾羽,觏此心中人。诚心亮不遂,搔首立悁悁。何言一不见,复会无因缘。故如比目鱼,今隔如参辰。人靡不有初,想君能终之。别来历年岁,旧恩何可期。重新而忘故,君子所尤讥。寄身虽在远,岂忘君须臾。既厚不为薄,想君时见思。

词语解释:比目  拼音:bǐ mù
(1).即比目鱼。 汉 班固 《西都赋》:“揄文竿,出比目。”
(2).常以喻情爱深挚的夫妻、情人。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明 陆采 《怀香记·夜香祈祐》:“做了比目离羣,连理分枝。” 清 孙枝蔚 《无题次彭骏孙王贻上韵》:“鱼中比目鸟鸳鸯,尺素愁看字数行。”参见“ 比目鱼 ”。
(3).谓相比并而行。喻形影不离。《鬼谷子·中经》:“虽有美行盛誉,不可比目、合翼相须也,此乃气不合、音不调者也。” 晋 潘岳 《悼亡诗》之一:“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折。” 清 吴下阿蒙 《断袖篇·张幼文》:“ 张幼文 与 张千仞 俱世家子…… 千仞 与之交甚密,出入比目。及院试发案,二人连名,人咸异之。”
(4).龙眼的别名。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五穀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吴氏本草》:“龙眼,一名益智,一名比目。”
词语解释:比目鱼  拼音:bǐ mù yú
(1).鳒、鲆、鲽、鳎、舌鳎等鱼类的统称。这几种鱼身体皆扁平而阔,成长后两眼逐渐移到头部的一侧,平卧在海底。又名鳒、魪、魼、鞋底鱼、婢簁鱼、奴屩鱼、板鱼、箬叶鱼、偏口鱼、拖沙鱼等。《尔雅·释地》:“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鰈。”《史记·封禅书》:“东海致比目之鱼。”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四·比目鱼》:“比,并也。鱼各一目,相并而行也。”
(2).旧说此鱼一目,须两两相并始能游行,故古代常用以比喻形影不离的情侣或朋友。 宋 梅尧臣 《八月二十二日回过三沟》诗:“不见沙上双飞鸟,莫取波中比目鱼。” 元 徐琰 《一枝花·间阻》套曲:“再几时能够那柔条儿再接上连枝树?再几时能够那暖水儿重温活比目鱼?” 明 张居正 《答石麓李相公书》:“昔为比目鱼,今作纷飞鸟,人生聚散离合,可胜嘆哉!”
词语解释:双鱼  拼音:shuāng yú
(1).两鱼。 晋 傅玄 《秋兰篇》:“双鱼自踊跃,两鸟时迴翔。” 唐 杜甫 《李监宅》诗之一:“且食双鱼美,谁看异味重。” 唐 李贺 《钓鱼》诗:“菱丝縈独茧,蒲米蛰双鱼。”
(2).指书信。 唐 唐彦谦 《寄台省知己》诗:“久怀声籍甚,千里致双鱼。” 明 刘基 《玉楼春》词:“双鱼不见人千里,落絮牵愁和梦起。” 清 纳兰性德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词:“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参见“ 双鲤 ”。
词语解释:双鲤  拼音:shuāng lǐ
(1).两条鲤鱼。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 祥 ( 王祥 )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2).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的鱼形木板,常指代书信。 唐 韩愈 《寄卢仝》诗:“先生有意许降临,更遣长鬚致双鲤。” 钱仲联 集释引 孙汝听 曰:“古乐府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宋 张辑 《垂杨柳·寓谒金门》词:“前度兰舟送客,双鲤沉沉消息。”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归田》:“自怜,双鲤音无见,离恨难传,知甚日大刀环。”一说是结为鲤鱼形的书信。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双鲤》:“古乐府诗:‘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腹中书。’据此诗,古人尺素结为鲤鱼形,即缄也,非如今人用蜡。《文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即此事也。下云烹鱼得书,亦譬况之言耳,非真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