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天人 拼音:tiān rén
(1).指洞悉宇宙人生本原的人。《庄子·天下》:“不离於宗,谓之天人。”
(2).天和人。《后汉书·班彪传下》:“往者 王莽 作逆, 汉 祚中缺,天人致诛,六合相灭。” 宋 司马光 《答李大卿孝基书》:“阴阳之道,在天为寒燠雨暘,在国为礼乐刑赏,在心为刚柔缓急,在身为飢饱寒热,此皆天人之所以存,日用而不可免者也。”参见“ 天人感应 ”。
(3).指仙人;神人。 晋 葛洪 《神仙传·张道陵》:“忽有天人下,千乘万骑,金车羽盖。”《三国志·魏志·曹仁传》:“ 矫 等初见 仁 出,皆惧,及见 仁 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 汝阳 让帝 子,眉宇真天人。”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上:“ 东坡 ,天人也。凡作一文,必有深旨。” 冰心 《寄小读者》二五:“因你本是个女神,本是个天人。”
(4).特指天子。《晋书·应贞传》:“顺时贡职,入覲天人。” 唐 沉佺期 《夏日都门送司马员外逸客孙员外佺北征》诗:“庙略天人授,军麾相国持。”
词语解释:天人感应 拼音:tiān rén gǎn yìng
中国 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汉 儒 董仲舒 在答 武帝 策问中作了具体阐述。 明 宋濂 《〈徐敬授文集〉序》:“凡存心养性之理,穷神知化之方,天人感应之机,治忽存亡之候,莫不毕书之。” 清 冯桂芬 《〈太上感应篇图说〉序》:“儒者不谈果报,而天人感应之理具载於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