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不识一丁 拼音:bù shí yī dīng
不识一个字。形容人不识字或文化水平低。 明 焦竑 《焦氏笔乘·不识一丁》:“ 苻坚 宴群臣赋诗, 姜平子 诗内有丁字,直而不屈, 坚 怪问之, 平子 对曰:‘屈下者,不正之物,未足以献也。’ 坚 悦,擢上第。夫 庄子 云:丁子有尾。若直下不屈,乃古下字也。下作丅,上作丄。若 坚 与 平子 ,正不识一丁者。” 明 胡应麟 《诗薮·六朝》:“ 嵇喜 , 叔夜 之兄, 吕安 所为题凤, 阮籍 因之白眼者,疑其不识一丁。” 清 吴趼人 《俏皮话·送死》:“某紈袴,拥巨资,而目不识一丁。”参见“ 一丁 ”。
词语解释:一丁 拼音:yī dīng
(1).一个成年男子。《宋书·孝武帝纪》:“制 荆 、 徐 、 兗 、 豫 、 雍 、 青 、 冀 七州统内,家有马一匹者,蠲復一丁。” 唐 白居易 《新丰折臂翁》诗:“无何 天宝 大徵兵,户有三丁点一丁。”
(2).《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辨误三》:“ 竇苹 《唐书音训》云:‘丁恐当作个。’予尝以 竇 説虽当,而无所据。偶读 孔毅父 《续世説》,引 宏靖 曰:‘汝曹能挽两石弓,不若识一箇字’,乃作此箇字。因知箇误为丁,无可疑者。”“丁”与“个”形近,故误。后因谓不识字或学极浅陋者为不识一丁。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一折:“睁眼苫眉捻髩鬚,带包巾一顶,繫环绦一付,怎知他不识字一丁无。”《明史·王瑞传》:“文职有未识一丁,武阶亦未挟一矢。”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新淦笔工》:“妍媸能否惟在上所使,此笔区区正其比;我生识字仅一丁,眼前所见徒 毘陵 。”
(3).一枚钉子。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二》:“《雷公炮炙论》云:‘以桂为丁,以钉木中,其木即死。’一丁至微,未必能螫大木,自其性相制耳。”词语解释:齿宿 拼音:chǐ sù
年老。《新唐书·李百药传》:“帝尝与偕赋《帝京篇》,叹其工,手詔曰:‘卿何身老而才之壮,齿宿而意之新乎?’” 宋 郑刚中 《答喻郎中书》:“某再拜,駢缄烂然,与来帖俱玩,不能去手,齿宿意新,字字有来处,非后生浅学所能读也。”词语解释:膏馥 拼音:gāo fù
本为脂膏的香味,借喻对诗文的美好的回味。 宋 辛弃疾 《满江红·游清风峡和赵晋臣》词:“风采妙,凝冰玉。诗句好,餘膏馥。”词语解释:贺家湖 拼音:hè jiā hú
镜湖 的别称。 贺知章 退隐乡里后, 唐玄宗 曾诏赐 镜湖 剡川 一曲,故称。 宋 晁补之 《水龙吟·别吴兴至松江作》词:“一似君恩赐与, 贺家湖 、千峯凝翠。”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 会稽 镜湖 之东,地名 东关 ,有 天花寺 。 吕文靖 尝题诗云:‘ 贺家湖 上 天花寺 ,一一轩牕向水开。不用闭门防俗客,爱閒能有几人来?’”亦称“ 贺老湖 ”、“ 贺公湖 ”。 宋 沉辽 《寄陆九》诗:“ 贺老湖 边春水生,野阳浮动北风轻。” 宋 刘克庄 《念奴娇·七月望夕观月》词:“ 董相 林荒, 贺公 湖在,俯仰成陈迹。”词语解释:丽人 拼音:lì rén
美人;佳人。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覩一丽人,于巖之畔。” 唐 杜甫 《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 水边多丽人。” 戴望舒 《单恋者》诗:“是一支在静默中零落的花吗?是一位我记不起的陌路丽人吗?”词语解释:剩馥 拼音:shèng fù
馀香;遗泽。 宋 楼钥 《回赵昌甫监岳启》:“不图加念于陈人,使得远沾于賸馥。” 明 王光承 《与吴六益》:“学 宏 嘉 诸子,而袭其餘论,盗其賸馥,是扫舍人之门之类也。” 罗惇曧 《文学源流·周秦诸子总论》:“语夫文词,则五千言深微奥古,冲远静专,求之弥幽,挹焉无竭, 晋 人溉其賸馥,攄为至文,亦復渊微玄杳,博哉众妙之门,刺以讚文,寧不可耶!”参见“ 残膏賸馥 ”。
词语解释:残膏剩馥 拼音:cán gāo shèng fù
见“ 残膏賸馥 ”。
犹馀泽。剩馀的美好事物。《新唐书·文艺传上·杜甫赞》:“它人不足, 甫 乃厌餘,残膏賸馥,沾丐后人多矣。” 明 宋濂 《梅府君墓志铭》:“府君叹曰:‘吾之文非不如今人,彼藉吾残膏賸馥者,取青紫如拾芥。’”亦作“ 残膏剩馥 ”。 清 吴伟业 《画中九友歌》:“至尊含笑黄金投,残膏剩馥 鸡林 求。”亦省作“ 残賸 ”。 宋 吕南公 《游子篇》:“雄豪弃残賸,声色化耳目。”词语解释:水天一色 拼音:shuǐ tiān yī sè
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语本 唐 王勃 《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鶩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 卢仝 《蜻蜓歌》:“ 黄河 中流日影斜,水天一色无津涯。” 宋 文天祥 《出海》诗之二:“水天一色玉空明,便似乘槎上太清。”《说岳全传》第四九回:“那 洞庭湖 真个波涛万顷,水天一色。” 于敏 《西湖即景》:“这时细雨霏霏,水天一色。”词语解释:炙手 拼音:zhì shǒu
(1).烫手。 唐 白居易 《放言》诗之四:“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鲁迅 《彷徨·弟兄》:“他伸手去一摸他的头,又热得炙手。”
(2).比喻权势炽盛。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 天寳 十载时, 林甫 在相位,盍簪列炬之盛,其炙手之徒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刘小鲁尚书》:“当 江陵 炙手时, 刘 独退避冷局。” 清 洪昇 《长生殿·定情》:“中书独坐揽朝权,看炙手威风赫烜。”参见“ 炙手可热 ”。
(3).指炫耀。 清 黄宗羲 《〈空林禅师诗〉序》:“夫 寒山 、 拾得 村墅壁所抄之物,岂可与 皎然 、 灵彻 絜其笙簧,然而 皎灵 一生学问不堪向 天台 炙手,则知饰声成文、彫音作蔚者非禪家本色。”
词语解释:炙手可热 拼音:zhì shǒu kě rè
接近之便烫手。比喻权势气焰之盛。 唐 杜甫 《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絶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新唐书·崔铉传》:“ 鉉 所善者 郑鲁 、 杨绍復 、 段瓌 、 薛蒙 ,颇参议论,时语曰: 郑 、 杨 、 段 、 薛 ,炙手可热;欲得命通, 鲁 、 绍 、 瓌 、 蒙 。”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香云》:“公子年少情多,富贵多权势,所谓炙手可热者。” 沙汀 《淘金记》十七:“因为他亲眼看见他在二大爷家挑水劈柴,做着粗笨活路,亲眼看见他成了这镇上炙手可热的红人,而且目空一切。这在他感觉得太难受了。”词语解释:炙手可热 拼音:zhì shǒu kě rè
接近之便烫手。比喻权势气焰之盛。 唐 杜甫 《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絶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新唐书·崔铉传》:“ 鉉 所善者 郑鲁 、 杨绍復 、 段瓌 、 薛蒙 ,颇参议论,时语曰: 郑 、 杨 、 段 、 薛 ,炙手可热;欲得命通, 鲁 、 绍 、 瓌 、 蒙 。”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香云》:“公子年少情多,富贵多权势,所谓炙手可热者。” 沙汀 《淘金记》十七:“因为他亲眼看见他在二大爷家挑水劈柴,做着粗笨活路,亲眼看见他成了这镇上炙手可热的红人,而且目空一切。这在他感觉得太难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