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巴里 拼音:bā lǐ
“巴人下里”之省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选优》:“巴里之曲,有厪圣怀,皆微臣之罪也。”参见“ 巴人下里 ”。
词语解释:巴人下里 拼音:bā rén xià lǐ
(1).即下里巴人。古代 楚国 流行的民间歌曲。用以称流俗的音乐。 巴 ,古国名,在今 四川 东部一带,古为 楚 地。下里,乡里。 南朝 梁简文帝 《与湘东王书》:“故玉徽金铣,反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合 郢 中之听。”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涣之》:“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
(2).泛指粗俗的作品。《平山冷燕》第十七回:“ 张寅 道:‘晚生末学,“巴人下里”之词只好涂饰閭里,怎敢陈于老太师山斗之下。’”参见“ 下里巴人 ”。词语解释:巴曲 拼音:bā qǔ
巴 地民间歌曲。 唐 杜甫 《社日》诗:“南翁 巴 曲醉,北雁塞声微。” 唐 白居易 《发白狗峡》诗:“ 巴 曲春全尽, 巫 阳雨半收。”词语解释:巴人 拼音:bā rén
(1).古 巴州 人。 唐 刘禹锡 《杂曲歌辞·竹枝》:“ 楚 水 巴 山江雨多, 巴 人能唱本乡歌。”
(2).古曲名。 晋 张协 《杂诗》之五:“《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 唐 李白 《古风》之二一:“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详“ 下里巴人 ”。
词语解释:下里巴人 拼音:xià lǐ bā rén
(1).古代民间通俗歌曲。下里,乡里; 巴 ,古国名,地在今 川东 、 鄂西 一带。《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 郢中 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 李周翰 注:“《下里巴人》,下曲名也。”
(2).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词语解释:白雪 拼音:bái xuě
(1).洁白的雪。《孟子·告子上》:“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 唐 岑参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红楼梦》第四九回回目:“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陈毅 《延安宝塔歌》:“红日照白雪,万众齐仰望。”
(2).比喻白色物。 唐 张鷟 《游仙窟》:“黑云裁两鬢,白雪分双齿。” 宋 苏舜钦 《次韵和师黯》:“青云失路初心远,白雪盈簪壮志闲。”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诗说·白雪黄云》:“诗人喜 荆公 ‘繰成白雪桑重緑,割尽黄云稻正青’之句,莫不极口称诵,而不知其有斧凿痕。窃谓雪不成繰,云不可割,请易繰为捲,易割为收,则丝麦自见。” 元 卢挚 《沉醉东风·春情》曲:“白雪柳絮飞,红雨桃花坠。”
(3).古琴曲名。传为 春秋 晋 师旷 所作。 战国 楚 宋玉 《讽赋》:“中有鸣琴焉,臣援而鼓之,为《幽兰》、《白雪》之曲。”《淮南子·览冥训》:“昔者 师旷 奏《白雪》之音,而神物为之下降。”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扬《白雪》,发清角,理正声,奏妙曲。” 唐 李白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诗:“《白雪》乱纤手,《緑水》清虚心。” 清 曹寅 《冬兰》诗:“此即希声曲,应和《白雪》弹。”
(4).喻指高雅的诗词。 唐 罗隐 《秋日有酬》诗:“腰间印佩黄金重,卷里诗裁白雪高。” 前蜀 韦庄 《对酒》诗:“白雪篇篇丽,清酤盏盏深。” 宋 王禹偁 《次韵和仲咸送池秀才西游》:“青霄路在何难到,白雪才高岂易酬。” 清 陈维崧 《沁园春·同远公和友人赠答之作》词:“况白雪连箱,读之气尽;红牙一曲,闻者心灰。”
(5).词调名。 宋 杨无咎 创作。双调九十五字。《词谱》卷二四:“《白雪》,调见《逃禪集》, 杨无咎 自製曲题,本赋雪,故即以‘白雪’名调。”
(6).道教语。指水银。一说指唾液。 唐 吕岩 《敲爻歌》:“拔取天根并地髓,白雪黄芽自长成。” 宋 苏轼 《辨道歌》:“离南为室坎为家,先凝白雪生黄芽。”《西游记》第十七回:“原来是三个妖魔,席地而坐……都在那里高谈阔论。讲的是立鼎安炉,摶砂炼汞,白雪黄芽,傍门外道。”词语解释:避秦 拼音:bì qín
(1). 晋 陶潜 《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 秦 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絶境,不復出焉。”后以“避秦”指避世隐居。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 夏阳 适 晋 ,得 随会 而同奔; 东海 避 秦 ,与 毛公 而俱隐。” 唐 苏广文 《自商山宿隐居》诗:“闻道 桃园 堪避 秦 ,寻幽数日不逢人。”
(2).指躲避强暴或战乱。《元人小令集·梧叶儿·天台洞》:“夕有猿敲户,朝无客扣门,见几个捕鱼人,犹自向山中避 秦 。”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我们参禪原是虚名,避 秦 乃其实意。”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乃若 安南 亡于 法 , 朝鲜 并于 日 ,其墐户无天,避 秦 无地之惨剧,尤为见者心酸,闻者发指。”
(3).簏名。词语解释:骖鸾 拼音:cān luán
谓仙人驾驭鸾鸟云游。《文选·江淹〈别赋〉》:“驾鹤上汉,驂鸞腾天。” 吕向 注:“御鸞鹤而升天汉。” 唐 薛逢 《汉武宫词》:“絳节几时还入梦,碧桃何处更驂鸞。” 明 何景明 《三山春宴图歌》:“仙人驂鸞倏来往,烟鬟雾珮流云霰。” 清 舒位 《黔俗以试院丹笔写魁星相饷遗为是诗》:“想见白袍吟立鹤,仗伊綵笔去驂鸞。”词语解释:骖鸾侣 拼音:cān luán lǚ
传说 秦穆公 女 弄玉 与其夫 萧史 乘鸾凤飞升而去。见 汉 刘向 《列仙传》。后因以“驂鸞侣”比喻美满的夫妻。 宋 张孝祥 《虞美人》词:“ 虞敖 夫妇驂鸞侣,相敬如宾主。”词语解释:沧浪 拼音:cāng láng
(1).古水名。有 汉水 、 汉水 之别流、 汉水 之下流、 夏水 诸说。《书·禹贡》:“ 嶓冢 导 漾 ,东流为 汉 。又东为 沧浪 之水。” 孔 传:“别流在 荆州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夏水》:“ 刘澄之 著《永初山川记》云:‘ 夏水 ,古文以为 沧浪 ,渔父所歌也。’” 宋 姜夔 《清波引》词序:“余久客古 沔 , 沧浪 之烟雨, 鸚鵡 之草树……无一日不在心目间。”
(2).青苍色。多指水色。《文选·陆机〈塘上行〉》:“发藻玉臺下,垂影沧浪泉。” 李善 注:“ 孟子 曰:‘沧浪之水清。’沧浪,水色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窣禄勤那国》:“水色沧浪,波涛浩汗。”《吕氏春秋·审时》“后时者,弱苗而穗苍狼” 清 毕沅 辑校:“苍狼,青色也。在竹曰‘苍筤’,在天曰‘仓浪’,在水曰‘沧浪’。” 清 龚自珍 《贺新凉》词:“一棹沧浪水,一行行淡烟疏柳,平生秋思。”
(3).借指青苍色的水。 唐 韩愈 《合江亭》诗:“长綆汲沧浪,幽蹊下坎坷。” 明 高棣 《题台江别意饯顾存信归番禺》诗:“沧浪浩荡杳难期,此别重逢又几时。”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谭诗·以诗存人》:“﹝ 华硕宣 ﹞《湖上》云:‘忽惊鸥鷺起,渔笛响沧浪。’”亦借指青苍的天空。 唐 寒山 《诗》之五九:“天高不可问,鷦鵊在沧浪。”
(4).形容头发斑白。 唐 姚合 《奉和前司苏郎中惊斑鬓之什》:“遶鬢沧浪有几茎,珥貂相问夕郎惊。”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 关河 泱漭连兵气,齿髮沧浪寄病身。”
(5).《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后遂以“沧浪”指此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孺子‘沧浪’,亦有全曲。” 清 陈梦雷 《寄答李厚庵百韵》:“君节诚不亏,鼓枻歌‘沧浪’。”词语解释:朝云 拼音:zhāo yún
(1). 巫山 神女名。 战国 时 楚怀王 游 高唐 ,昼梦幸 巫山 之女。后好事者为立庙,号曰“朝云”。 唐 元稹 《白衣裳》诗:“閒倚幈风笑 周昉 ,枉抛心力画 朝云 。”参见“ 朝云暮雨 ”。
(2).人名。 北魏 河间王 元琛 之婢。 唐 朱揆 《钗小志·善吹箎》:“ 河间王 侍儿 朝云 ,善吹箎,诸 羌 叛,王令 朝云 假为老嫗吹箎, 羌 皆流涕復降,语曰:‘快马健儿,不如老嫗吹箎。’”
(3).人名。 宋 苏轼 之妾。本为 钱塘 妓,姓 王 , 苏轼 官 钱塘 时纳为妾。初不识字,后从 轼 学书,并略通佛理。 轼 贬官 惠州 ,数妾散去,独 朝云 相随。 清 陈维崧 《浣溪沙·逮下为阎牛叟赋》词:“每遣 白公 留 阿素 ,却教 坡老 买 朝云 。”参阅 宋 苏轼 《朝云墓志铭》、《〈悼朝云诗〉引》。
(4).早晨之云。 三国 魏 曹植 《赠丁仪》诗:“朝云不归山,霖雨成川泽。”
词语解释:朝云暮雨 拼音:zhāo yún mù yǔ
比喻男女欢会。典出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序》: 楚襄王 与 宋玉 游 云梦 之台,望 高唐 之观。其上有云气变化无穷。 玉 谓此气为朝云,并对王说,过去先王曾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自称是 巫山 之女,愿侍王枕席,王因幸之。 巫山 之女临去时说:“妾在 巫山 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臺 之下。”《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隋宫人朱氏墓志》:“朝云暮雨,何时復来。” 宋 陆游 《三峡歌》:“十二 巫山 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明月中。” 明 沉受先 《三元记·归槽》:“想当初同起居,朝云暮雨,两情正舒。” 邓家彦 《有忆》诗:“秋菊春兰华未落,朝云暮雨化来殊。低徊往事心如醉,振触新愁貌亦癯。”词语解释:朝云暮雨 拼音:zhāo yún mù yǔ
比喻男女欢会。典出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序》: 楚襄王 与 宋玉 游 云梦 之台,望 高唐 之观。其上有云气变化无穷。 玉 谓此气为朝云,并对王说,过去先王曾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自称是 巫山 之女,愿侍王枕席,王因幸之。 巫山 之女临去时说:“妾在 巫山 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臺 之下。”《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隋宫人朱氏墓志》:“朝云暮雨,何时復来。” 宋 陆游 《三峡歌》:“十二 巫山 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明月中。” 明 沉受先 《三元记·归槽》:“想当初同起居,朝云暮雨,两情正舒。” 邓家彦 《有忆》诗:“秋菊春兰华未落,朝云暮雨化来殊。低徊往事心如醉,振触新愁貌亦癯。”词语解释:乘鸾 拼音:chéng luán
(1).传说 春秋 时 秦 有 萧史 善吹箫, 穆公 女 弄玉 慕之, 穆公 遂以女妻之。 史 教 玉 学箫作凤鸣声,后凤凰飞止其家, 穆公 为作凤台。一日,夫妇俱乘凤凰升天而去。见 汉 刘向 《列仙传》。鸾凤统类,后因以“乘鸞”比喻成仙。 北周 庾信 《后魏骠骑将军荆州刺史贺拔夫人元氏墓志铭》:“既异乘鸞,翻然永去;虽非舞鹤,即掩泉门。” 唐 李群玉 《玉真观》诗:“高情帝女慕乘鸞,紺髮初簪玉叶冠。”《西游记》第六二回:“乘鸞登紫府,跨鹤赴 瀛洲 。”
(2).比喻求得佳偶。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小星》:“还问取雨香云艷,燕语鶯啼,好遂吹簫愿,喜嬴臺乘鸞风便。” 清 李渔 《慎鸾交·却媒》:“有多少官媒押定在乌纱后,不到乘鸞也死不休。”
(3).犹言仙逝。死的婉词。 宋 曾巩 《郧口》诗:“风光满眼宛如昨,故人乘鸞独腾騫。”词语解释:乘鸾女 拼音:chéng luán nǚ
指传说中的 秦穆公 女 弄玉 。相传 弄玉 与其夫 萧史 乘鸾凤飞升而去。后人常用此故事作扇面画题材。 南朝 梁 江淹 《拟班婕妤咏扇》诗:“紈扇如圆月,出自机中素,画作 秦王 女,乘鸞向烟雾。” 唐 刘禹锡 《团扇歌》:“上有乘鸞女,苍苍网虫徧。” 宋 叶梦得 《贺新郎》词:“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上有乘鸞女。” 明 陈子龙 《古意和舒章》诗:“本为清风多,非爱乘鸞女。”亦作“ 乘鸞子 ”。 宋 苏轼 《和张耒高丽松扇》诗:“犹胜 汉 宫悲 婕妤 ,网虫不见乘鸞子。”参见“ 乘鸞 ”。
词语解释:乘鸾 拼音:chéng luán
(1).传说 春秋 时 秦 有 萧史 善吹箫, 穆公 女 弄玉 慕之, 穆公 遂以女妻之。 史 教 玉 学箫作凤鸣声,后凤凰飞止其家, 穆公 为作凤台。一日,夫妇俱乘凤凰升天而去。见 汉 刘向 《列仙传》。鸾凤统类,后因以“乘鸞”比喻成仙。 北周 庾信 《后魏骠骑将军荆州刺史贺拔夫人元氏墓志铭》:“既异乘鸞,翻然永去;虽非舞鹤,即掩泉门。” 唐 李群玉 《玉真观》诗:“高情帝女慕乘鸞,紺髮初簪玉叶冠。”《西游记》第六二回:“乘鸞登紫府,跨鹤赴 瀛洲 。”
(2).比喻求得佳偶。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小星》:“还问取雨香云艷,燕语鶯啼,好遂吹簫愿,喜嬴臺乘鸞风便。” 清 李渔 《慎鸾交·却媒》:“有多少官媒押定在乌纱后,不到乘鸞也死不休。”
(3).犹言仙逝。死的婉词。 宋 曾巩 《郧口》诗:“风光满眼宛如昨,故人乘鸞独腾騫。”词语解释:痴云騃雨 拼音:chī yún ái yǔ
形容男女沉迷恋情。 元 萨都剌 《洞房曲》:“痴云騃雨自年年,不管人间有离别。”亦作“ 痴云腻雨 ”。 清 洪昇 《长生殿·重圆》:“抹月批风随过遣,痴云腻雨无留恋。”词语解释:楚梦 拼音:chǔ mèng
(1).指 楚国 云梦泽 。《文选·陆机〈齐讴行〉》:“ 孟诸 吞 楚梦 ,百二侔 秦 京。” 李善 注:“《子虚赋》曰:‘ 齐 浮 渤澥 ,游 孟诸 ,吞若 云梦 者八九。’” 南朝 陈 徐陵 《为护军长史王质移文》:“﹝ 华皎 ﹞遂乃治兵 楚梦 ,窃戴干戈,傍引西戎,共谋东夏。”
(2).本指 楚王 游 阳台 梦遇 巫山 神女事。后借指短暂的美梦。多指男女欢会。 唐 李白 《惜馀春赋》:“披 卫 情於 淇水 ,结 楚 梦於 阳云 。” 宋 贺铸 《侍香金童》词:“ 楚 梦方回,翠被寒如水。尚想见, 扬州 桃李。” 清 珠泉居士 《雪鸿小记》:“葳蕤自守, 楚 梦犹虚,余友 潘 子 研香 亟称之。”词语解释:楚台 拼音:chǔ tái
指 楚王 梦遇神女之 阳台 。后多指男女欢会之处。 唐 吴融 《重阳日荆州作》诗:“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 楚 臺。” 宋 秦观 《醉桃源》词:“银烛暗,翠帘垂,芳心两自知。 楚 臺魂断晓云飞,幽欢难再期。” 元 张可久 《寨儿令·春思》曲:“曲未终,酒方浓,云收 楚 臺十二峯。” 明 高明 《琵琶记·瞷询衷情》:“我本是伤秋 宋玉 无聊赖,有甚心情去恋著閒 楚 臺。”词语解释:楚雨 拼音:chǔ yǔ
(1). 楚 地之雨。 唐 杜甫 《雨》诗之四:“ 楚 雨石苔滋,京华消息迟。” 唐 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诗之一:“秋声无不搅离心, 梦泽 蒹葭 楚 雨深。” 宋 苏轼 《次韵乐著作野步》:“ 楚 雨还昏 云梦泽 , 吴 潮不到 武昌宫 。”
(2).犹苦雨。比喻相思之泪。 唐 胡曾 《车遥遥》诗:“自从车马出门朝,便入空房守寂寥……脸边 楚 雨临风落,头上春云向日销。”词语解释:楚云 拼音:chǔ yún
(1). 楚 天之云。《晋书·天文志中》:“ 韩 云如布, 赵 云如牛, 楚 云如日,宋云如车。”
(2).比喻女子秀美的发髻。 唐 杜审言 《戏赠赵使君美人》诗:“红粉青娥映 楚 云,桃花马上石榴裙。” 元 乔吉 《水仙子·赠姑苏朱阿娇会玉真李氏楼》曲:“合欢髻子 楚 云鬆,鬭巧眉儿翠黛浓。” 明 贾仲名 《萧淑兰》第一折:“髩軃 楚 云鬆,嬾对粧奩。”词语解释:吹箫 拼音:chuī xiāo
(1).吹奏箫管。《史记·周勃世家》:“ 勃 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簫给丧事。” 唐 杜牧 《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簫。” 清 钱谦益 《偶读〈史记〉戏书纸尾》诗之二:“牘背千金狱始明,吹簫织薄可怜生。”
(2).用 伍子胥 吴 市吹箫乞食事,谓乞食。 唐 虞世南 《结客少年场行》:“吹簫入 吴 市,击筑游 燕 肆。” 郁达夫 《怀扬州》诗:“乱掷黄金买 阿娇 ,穷来 吴 市再吹簫。”详“ 吴市吹簫 ”。
(3). 汉 刘向 《列仙传·萧史》:“ 萧史 者, 秦穆公 时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鹤於庭。 穆公 有女字 弄玉 好之,公遂以女妻焉。”后遂以“吹簫”为缔结婚姻的典实。 唐 白居易 《得景请预驸马所司欲科家长罪不伏判》:“选吹簫之匹,虽则未获真人;预傅粉之郎,岂可滥收庶子?”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小星》:“好遂吹簫愿,喜 嬴臺 乘鸞风便。”
词语解释:吴市吹箫 拼音:wú shì chuī xiāo
春秋 时 伍子胥 为报父兄之仇,自 楚 逃至 吴 ,曾吹萧乞食于 吴市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伍子胥 橐载而出 昭关 ,夜行昼伏,至于 陵水 ,无以餬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於 吴市 。”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箎﹞一作‘簫’。”后称街头乞食为“吴市吹簫”。亦比喻过艰苦的流亡生活。 马君武 《去国辞》:“行矣高丘更无女,频年 吴市 倦吹簫。”亦作“ 吴市之簫 ”。 清 杨昭 《〈闲止书堂集钞〉跋》:“沉冤望雪,曾传 吴市 之簫;急难号天,爰下 秦 庭之泪。”词语解释:丹凤城 拼音:dān fèng chéng
京城。 唐 沉佺期 《古意》诗:“ 白狼河 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唐 杜甫 《送覃二判官》诗:“饯尔白头日,永怀丹凤城。” 蔡梦弼 注:“公怀 长安 帝城也。” 明 谢榛 《中秋宴集》诗:“ 黄龙 塞上征夫泪,丹凤城中少妇愁。”词语解释:丹桂 拼音:dān guì
(1).桂树的一种。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卷中:“桂有三种:叶如柏叶,皮赤者为丹桂。” 唐 白居易 《有木诗》之八:“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井上碧梧惊叶落,苑间丹桂泻香空。”
(2).《晋书·郤诜传》:“﹝ 武帝 ﹞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后以“丹桂”比喻秀拔的人才。《宋史·窦禹钧传》:“﹝ 竇仪 ﹞弟 儼 、 侃 、 偁 、 僖 ,皆相继登科。 冯道 与 禹钧 有旧,尝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一折:“你只想鵰鶚起秋风,怎知我月中丹桂非凡种。”《歧路灯》第二四回:“一副木对联,上刻着七言一联云:‘一丛丹桂森 梁苑 ,百里甘棠覆 浩州 。’ 绍闻 方晓得是个旧家。”
(3).旧时称科举中第为折桂,因以丹桂比喻科第。 唐 黄滔 《寓题》诗:“损生莫若攀丹桂,免俗无过咏紫芝。”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为第等后久方及第》:“ 温岐 滥窜於白衣, 罗隐 负寃於丹桂。”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二折:“他折一枝丹桂羣儒骇,怎肯十謁朱门九不开。”
(4).比喻子息。旧称人子曰桂子。见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子孙》。 明 高明 《琵琶记·牛相教女》:“回首庭前,凄凉丹桂好伤怀。”
(5).传说月中有桂树,因以“丹桂”为月亮的代称。 唐 曹松 《中秋月》诗:“遥遥望丹桂,心绪更纷纷。” 宋 葛胜仲 《虞美人》词:“一轮丹桂窅窊树,光景疑非暮。”词语解释:丹枝 拼音:dān zhī
丹桂的树枝。比喻科举及第。 唐 齐己 《贻王秀才》诗:“须教至公手,不惜付丹枝。” 唐 罗隐 《东归》诗:“唯将白髮期公道,不觉丹枝属别人。”参见“ 丹桂 ”。
词语解释:丹桂 拼音:dān guì
(1).桂树的一种。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卷中:“桂有三种:叶如柏叶,皮赤者为丹桂。” 唐 白居易 《有木诗》之八:“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井上碧梧惊叶落,苑间丹桂泻香空。”
(2).《晋书·郤诜传》:“﹝ 武帝 ﹞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后以“丹桂”比喻秀拔的人才。《宋史·窦禹钧传》:“﹝ 竇仪 ﹞弟 儼 、 侃 、 偁 、 僖 ,皆相继登科。 冯道 与 禹钧 有旧,尝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一折:“你只想鵰鶚起秋风,怎知我月中丹桂非凡种。”《歧路灯》第二四回:“一副木对联,上刻着七言一联云:‘一丛丹桂森 梁苑 ,百里甘棠覆 浩州 。’ 绍闻 方晓得是个旧家。”
(3).旧时称科举中第为折桂,因以丹桂比喻科第。 唐 黄滔 《寓题》诗:“损生莫若攀丹桂,免俗无过咏紫芝。”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为第等后久方及第》:“ 温岐 滥窜於白衣, 罗隐 负寃於丹桂。”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二折:“他折一枝丹桂羣儒骇,怎肯十謁朱门九不开。”
(4).比喻子息。旧称人子曰桂子。见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子孙》。 明 高明 《琵琶记·牛相教女》:“回首庭前,凄凉丹桂好伤怀。”
(5).传说月中有桂树,因以“丹桂”为月亮的代称。 唐 曹松 《中秋月》诗:“遥遥望丹桂,心绪更纷纷。” 宋 葛胜仲 《虞美人》词:“一轮丹桂窅窊树,光景疑非暮。”词语解释:东堂策 拼音:dōng táng cè
《晋书·挚虞传》:“ 武帝 詔曰:‘省诸贤良答策,虽所言殊涂,皆明於王义,有益政道……’詔诸贤良方正直言,会 东堂 策问。”后因以“东堂策”指策试。亦指所对的策文。 唐 颜真卿 《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诗:“全高 南越 蠧,岂谢 东堂 策。” 前蜀 韦庄 《鄠杜旧居》诗之一:“年年为献 东堂 策,长是芦花别钓磯。”参见“ 东堂 ”、“ 东堂桂 ”。词语解释:东堂桂 拼音:dōng táng guì
《晋书·郤詵传》载: 郤詵 以对策上第,拜议郎。后迁官, 晋武帝 于 东堂 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后因称科举考试及第为“东堂桂”。 五代 齐己 《赠孙生》诗:“待折 东堂 桂,归来更苦辛。” 宋 张先 《感皇恩》词:“第名天陛首 平津 , 东堂 桂,重占一枝春。” 清 纳兰性德 《满江红·茅屋新成却赋》词:“青海不来如意梦,红笺暂写违心字,道别来浑是不关心, 东堂 桂。”词语解释:断雨残云 拼音:duàn yǔ cán yún
比喻男女恩爱中绝,欢情未能持续。 清 洪昇 《长生殿·献发》:“想春游春,从晓和昏,岂知有断雨残云。”词语解释:方壶 拼音:fāng hú
(1).腹圆口方的壶。古代礼器的一种。《仪礼·燕礼》:“司宫尊于东楹之西,两方壶。” 郑玄 注:“尊方壶,为卿大夫士也。” 贾公彦 疏:“以其燕总有卿大夫士,又别有公尊瓦大两,故知方尊为此人也。”《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国子执壶浆” 汉 何休 注:“壶,礼器。腹方口圆曰壶,反之曰方壶。”
(2).传说中神山名。一名 方丈 。《列子·汤问》:“ 渤海 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 岱舆 ,二曰 员嶠 ,三曰 方壶 ,四曰 瀛洲 ,五曰 蓬莱 。” 殷敬顺 释文:“一曰 方丈 。” 汉 班固 《西都赋》:“滥 瀛洲 与 方壶 , 蓬莱 起乎中央。” 宋 辛弃疾 《满江红·题冷泉亭》词:“是当年、玉斧削 方壶 ,无人识。” 清 金农 《龙涎香二首寄吴秀才焯厉孝廉鹗》诗之二:“ 方壶 岛客渺难逢,一饼凄凉话故宫。”词语解释:方蓬 拼音:fāng péng
传说中海中二神山 方丈 、 蓬莱 的并称。 唐 李白 《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诗:“寄言 息夫子 ,岁晚陟 方 蓬 。” 王琦 注:“ 方 蓬 , 方丈 、 蓬莱 ,海中二神山也。” 明 李东阳 《和沉地官时旸游城西朝天宫韵》:“逢僧问 兜率 ,访道疑 方 蓬 。”词语解释:方丈 拼音:fāng zhàng
(1).一丈见方。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 白傅 葬 龙门山 ,四方过者,必奠卮酒;塚前方丈之土,常成泥泞。” 茅盾 《锻炼》二:“窗外是不满方丈的小院子。”
(2).指方丈之食。极言肴馔之丰盛。语出《孟子·尽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 赵岐 注:“极五味之饌食,列於前,方一丈。”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食则方丈,衣则龙章。”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贬误》:“﹝书生﹞乃於口中吐一铜盘,盘中海陆珍羞,方丈盈前。”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楔子:“我想先夫在日,食前方丈,从者数百;今日至亲只这三四口儿,好生伤感人呵!” 梁启超 《〈史记·货殖列传〉今义》:“彼食前方丈,而市酒肉者,得以养焉。”
(3).初指寺院。后指僧尼长老、住持的居室。《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 宋 大明 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经象。” 张铣 注:“言立方丈之室,覆以茅茨之草,以置经象也。”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未若天尊,躬临方丈。” 唐 欧阳詹 《同诸公过福先寺律院宣上人房》诗:“寂尔方丈内,莹然虚白间。”《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那尼姑连忙出门迎接,邀入方丈。”《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两位男性住北间,两位堂客住南间,他自己告退回方丈。”
(4).指道观住持的居室。《水浒传》第一回:“真人答道:‘容稟,詔敕权供在殿上,贫道等亦不敢开读。且请太尉到方丈献茶,再烦计议。’”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九:“看过了 吕纯阳 、 韩湘子 跨鹤并飞的亭子……便在方丈内坐了一会。”
(5).指寺院、道观的住持。 唐 陆龟蒙 《和袭美寒日书斋即事》之三:“名价皆酬百万餘,尚怜方丈讲玄虚。”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八大寺》:“一寺之事,方丈总其成。” 郁达夫 《在寒风里》下:“第二天早晨一早,就辞别了方丈,走下山来。”
(6).传说中海上神山名。《史记·秦始皇本纪》:“ 齐 人 徐市 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 蓬莱 、 方丈 、 瀛洲 。”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涉海则有 方丈 、 蓬莱 ,登陆则有 四明 、 天台 。” 宋 贺铸 《海月谣》词:“顿觉 蓬莱 、 方丈 ,去人不远。”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卧三脚木榻上,觉四体舒适,心神开朗,如居 蓬莱 、 方丈 间。”参见“ 方丈洲 ”。
词语解释:方丈洲 拼音:fāng zhàng zhōu
传说 东海 中神山名。《海内十洲记·方丈洲》:“ 方丈洲 在 东海 中心,西南东北岸正等。 方丈 方面各五千里,上专是羣龙所聚;有金玉琉璃之宫,三天司命所治之处。”词语解释:芳桂 拼音:fāng guì
(1).香桂。 南朝 梁简文帝 《招真馆碑》:“柱削芳桂,岂俟 开阳 木飞;材选海檀,无劳 豫章 神拔。” 唐 卢照邻 《五悲文·悲才难》:“巖有芳桂,隰有棠棣。枝巃嵸兮相樛,叶翩翩兮相翳。”
(2).比喻科第功名。 唐 顾况 《送韦秀才赴举》诗:“芳桂君应折,沉灰我不然。” 唐 李商隐 《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诗:“芳桂当年各一枝,行期未分压春期。”词语解释:凤城 拼音:fèng chéng
京都的美称。 唐 沉佺期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歌吹衔恩归路晚,栖乌半下凤城来。” 唐 杜甫 《夜》诗:“步簷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仇兆鳌 注引 赵次公 曰:“ 秦穆公 女吹簫,凤降其城,因号 丹凤城 。其后言京城曰凤城。” 清 龚自珍 《行香子》词:“在凤城西,垂杨畔,落花间。” 郭沫若 《潮集·十年建国增徽识》:“凤城西翼见巍峨,高唱人民解放歌。”词语解释:凤凰城 拼音:fèng huáng chéng
(1).京城。 唐 杜甫 《复愁》诗之九:“由来貔虎士,不满凤凰城。” 仇兆鳌 注:“凤凰城,指 长安 。” 宋 陈师道 《和谢公定雨行逢卖花》:“不使近诗增纸价,得知春入凤凰城。” 清 孙枝蔚 《凌蔚候长郎八岁读书日满百行》诗:“此时青玉案,他日凤凰城。”
(2). 广东 潮州 的别称。 清 黄遵宪 《将至潮州》诗:“片帆遥指 凤凰城 ,屈指家山尚几程。” 钱仲联 笺注引《广东通志》:“ 潮州 府城, 明 洪武 三年,指挥 俞良辅 闢旧堤城西南,筑砌以石,谓之 凤城 。”词语解释:凤凰台 拼音:fèng huáng tái
(1).古台名。在今 江苏省 南京市 南面。 唐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诗:“ 凤凰臺 上凤凰游,凤去臺空 江 自流。” 王琦 注:“《江南通志》: 凤凰臺 ,在 江寧 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 元嘉 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羣附,时人谓之凤凰。起臺于山,谓之 凤凰臺 。山曰 凤臺山 ,里曰 凤凰里 。” 宋 刘过 《题润州多景楼》诗:“一朝放浪 金陵 去, 凤凰臺 上望 长安 。”
(2).古台名。在 甘肃省 成县 东南的 凤凰山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漾水》:“﹝ 凤溪水 ﹞上承 浊水 於 广业郡 ,南逕 凤溪 中,有二石双高,其形若闕, 汉 世有凤凰至,故谓之 凤凰臺 。” 唐 杜甫 《凤凰台》诗:“亭亭 凤凰臺 ,北对 西康州 。”
(3).指宫苑中的楼台。 唐 骆宾王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臺。” 唐 沉佺期 《寿阳王花烛》诗:“可怜桃李树,更遶凤凰臺。”参见“ 凤臺 ”。
词语解释:凤台 拼音:fèng tái
(1).古台名。 汉 刘向 《列仙传·萧史》:“ 萧史 者, 秦穆公 时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鹤於庭。 穆公 有女,字 弄玉 ,好之。公遂以女妻焉……公为作 凤臺 ,夫妇止其上。” 南朝 宋 鲍照 《升天行》:“ 凤臺 无还驾,簫管有遗声。” 唐 黄滔 《催妆》诗:“吹簫不是神仙曲,争引 秦 娥下 凤臺 。” 元 杨维桢 《小游仙》诗之十二:“ 嬴 家楼头縹緲女,底用 萧郎 筑 凤臺 。”
(2).泛指华美的楼台。 南朝 陈 张正见 《门有车马客行》:“舞袖飘金谷,歌声遶凤臺。” 清 邵粹夫 《京华杂感》诗:“中宵独坐看银汉,王气葱葱起凤臺。”词语解释:凤京 拼音:fèng jīng
京都。 唐 刘宪 《奉和人日清暉阁宴群臣遇雪应制》:“舆輦乘人日,登临上凤京。” 唐 李乂 《幸白鹿观应制》诗:“制蹕乘驪阜,迴舆指凤京。”参见“ 凤城 ”。
词语解释:凤城 拼音:fèng chéng
京都的美称。 唐 沉佺期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歌吹衔恩归路晚,栖乌半下凤城来。” 唐 杜甫 《夜》诗:“步簷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仇兆鳌 注引 赵次公 曰:“ 秦穆公 女吹簫,凤降其城,因号 丹凤城 。其后言京城曰凤城。” 清 龚自珍 《行香子》词:“在凤城西,垂杨畔,落花间。” 郭沫若 《潮集·十年建国增徽识》:“凤城西翼见巍峨,高唱人民解放歌。”词语解释:凤楼 拼音:fèng lóu
(1).指宫内的楼阁。 南朝 宋 鲍照 《代陈思王京洛篇》:“凤楼十二重,四户八綺窗。” 宋 张孝祥 《忆秦娥·上元游西山作》词:“元宵节,凤楼相对鰲山结。”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合殿云浓留嫩草,千官花覆驻游丝。凤楼出入谁焚牘,会见英雄集柏池。”
(2).借指朝廷。 清 沉树本 《大水叹》诗之二:“谁绘洚洞图,为民陈凤楼。”
(3).指妇女的居处。 南朝 梁 江淹 《征怨》诗:“荡子从征久,凤楼簫管閒。” 隋 江总 《箫史曲》诗:“来时兔月满,去后凤楼空。” 南唐 冯延巳 《鹊踏枝》词:“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
(4).指 五凤楼 。 清 赵翼 《后园居诗》:“文章千古事,詎可以势争。何哉诸巨公,好以古学鸣。未便 凤楼 造,先长牛耳盟。”参见“ 五凤楼 ”。
词语解释:五凤楼 拼音:wǔ fèng lóu
古楼名。 唐 在 洛阳 建 五凤楼 , 玄宗 曾在其下聚饮,命三百里内县令、刺史带声乐参加。 梁太祖 朱温 即位,重建 五凤楼 ,去地百丈,高入半空,上有五凤翘翼。见《新唐书·元德秀传》、 宋 周翰 《五凤楼赋》。后喻文章巨匠为造五凤楼手。 宋 曾慥 《类说》卷五三引《谈苑》:“ 韩溥 、 韩洎 咸有词学, 洎 尝轻 溥 ,语人曰:‘吾兄为文,譬如绳枢草舍,聊庇雨风而已,予之为文,如造五凤楼手。’” 清 叶矫然 《龙性堂诗话初集》:“至诵其应制应教诸作,儼造五凤鉅手。”词语解释:凤女 拼音:fèng nǚ
对女子的美称。 唐 沉佺期 《送金城公主适西藩应制》诗:“那堪将凤女,还以嫁 乌孙 。”按,此指公主。 唐 李商隐 《西溪》诗:“凤女弹瑶瑟,龙孙撼玉珂。”按,此凤女、龙孙自指其子女。词语解释:凤女台 拼音:fèng nǚ tái
相传为 秦 人祭祀 弄玉 所筑的高台,台上建有 凤女祠 。台址在今 陕西省 宝鸡市 东南。后亦借指公主和美女所居之处。 唐 李峤 《太平公主山亭侍宴应制》诗:“龙舟下瞰鮫人室,羽节高临 凤女臺 。”参见“ 凤臺 ”。
词语解释:凤台 拼音:fèng tái
(1).古台名。 汉 刘向 《列仙传·萧史》:“ 萧史 者, 秦穆公 时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鹤於庭。 穆公 有女,字 弄玉 ,好之。公遂以女妻焉……公为作 凤臺 ,夫妇止其上。” 南朝 宋 鲍照 《升天行》:“ 凤臺 无还驾,簫管有遗声。” 唐 黄滔 《催妆》诗:“吹簫不是神仙曲,争引 秦 娥下 凤臺 。” 元 杨维桢 《小游仙》诗之十二:“ 嬴 家楼头縹緲女,底用 萧郎 筑 凤臺 。”
(2).泛指华美的楼台。 南朝 陈 张正见 《门有车马客行》:“舞袖飘金谷,歌声遶凤臺。” 清 邵粹夫 《京华杂感》诗:“中宵独坐看银汉,王气葱葱起凤臺。”词语解释:凤笙 拼音:fèng shēng
(1). 汉 应劭 《风俗通·声音·笙》:“《世本》:‘ 随 作笙。’长四寸、十二簧、像凤之身,正月之音也。”后因称笙为“凤笙”。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昔 王子晋 好吹凤笙,招延道士与 浮丘 同游 伊 洛 之浦。” 唐 韩愈 《谁氏子》诗:“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 萧史 。” 明 何景明 《吕黄门画竹歌》:“龙盘嶰谷山中石,更待 伶伦 截凤笙。”
(2).指笙曲。 宋 张先 《虞美人》词:“凤笙何处高楼月,幽怨凭谁説。”词语解释:凤台 拼音:fèng tái
(1).古台名。 汉 刘向 《列仙传·萧史》:“ 萧史 者, 秦穆公 时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鹤於庭。 穆公 有女,字 弄玉 ,好之。公遂以女妻焉……公为作 凤臺 ,夫妇止其上。” 南朝 宋 鲍照 《升天行》:“ 凤臺 无还驾,簫管有遗声。” 唐 黄滔 《催妆》诗:“吹簫不是神仙曲,争引 秦 娥下 凤臺 。” 元 杨维桢 《小游仙》诗之十二:“ 嬴 家楼头縹緲女,底用 萧郎 筑 凤臺 。”
(2).泛指华美的楼台。 南朝 陈 张正见 《门有车马客行》:“舞袖飘金谷,歌声遶凤臺。” 清 邵粹夫 《京华杂感》诗:“中宵独坐看银汉,王气葱葱起凤臺。”词语解释:凤箫 拼音:fèng xiāo
(1).指凤女,即 弄玉 。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神仙》:“接鵠驭於后乘,追凤簫於前侣。”参见“ 凤女祠 ”。
(2).即排箫。比竹为之,参差如凤翼,故名。 唐 沉佺期 《凤箫曲》:“昔时 嬴 女厌世纷,学吹凤簫乘彩云。”亦指箫声。 后蜀 顾夐 《遐方怨》词:“凤簫歇,镜尘生。 辽 塞音书絶,梦魂长暗惊。” 宋 苏轼 《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勾女童队》:“彤壶漏箭,随鸡唱以渐移,絳节綵髦,闻凤簫而自举。” 明 何景明 《赠管汝济》诗:“愿听《云门》奏,春风入凤簫。”
词语解释:凤女祠 拼音:fèng nǚ cí
古祠名。相传 秦穆公 之女 弄玉 与夫 萧史 双双乘凤凰而去, 秦 人筑祠祀之。故址在今 陕西省 宝鸡市 东南。 汉 刘向 《列仙传·萧史》:“ 萧史 者, 秦穆公 时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鹤於庭。 穆公 有女字 弄玉 ,好之,遂以女妻焉。日教 弄玉 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 凤臺 ,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故 秦 人作 凤女祠 於 雍宫 中,时有簫声而已。”参见“ 凤臺 ”。词语解释:高唐 拼音:gāo táng
(1). 战国 时 楚国 台观名。在 云梦泽 中。传说 楚襄王 游 高唐 ,梦见 巫山 神女,幸之而去。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序:“昔者 楚襄王 与 宋玉 游於 云梦 之臺,望 高唐 之观。” 北周 庾信 《望美人山铭》:“ 高唐 碍石, 洛浦 无舟。何处相望,山边一楼。” 前蜀 韦庄 《谒巫山庙》诗:“乱猿啼处访 高唐 ,路入烟霞草木香。山色未能忘 宋玉 ,水声犹似哭 襄王 。” 明 许自昌 《水浒记·邂逅》:“束素腰,横波目,可使 高唐 赋梦。”后用为 巫山 的代称。 唐 杜甫 《晚晴》诗:“ 高唐 暮冬雪壮哉,旧瘴无復似尘埃。”
(2).借指男女幽会之所。 元 张可久 《折桂令·秋思》曲:“想像 高唐 ,縈损柔肠,梦见才郎。”《白雪遗音·银纽丝·盼五更》:“矇矓方才睡,一梦赴 高唐 ,与才郎携手只在 阳臺 上。”
(3).复姓。 辽 有 高唐英 。见《辽史·太宗纪下》。词语解释:高唐梦 拼音:gāo táng mèng
借指男女交欢之事。 唐 李涉 《遇湖州妓宋态宜》诗之一:“曾识 云仙 至小时,芙蓉头上綰青丝。当时惊觉 高唐 梦,唯有如今 宋玉 知。”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 刘武僖 自 柯山 赴召,亦记岁月於 仰高亭 上,末云‘侍儿 意真 代书’。后有人题云:‘一入侯门海样深,谩留名字恼行人。夜来髣髴 高唐 梦,犹恐行云意未真。’”参见“ 高唐 ”。
词语解释:高唐 拼音:gāo táng
(1). 战国 时 楚国 台观名。在 云梦泽 中。传说 楚襄王 游 高唐 ,梦见 巫山 神女,幸之而去。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序:“昔者 楚襄王 与 宋玉 游於 云梦 之臺,望 高唐 之观。” 北周 庾信 《望美人山铭》:“ 高唐 碍石, 洛浦 无舟。何处相望,山边一楼。” 前蜀 韦庄 《谒巫山庙》诗:“乱猿啼处访 高唐 ,路入烟霞草木香。山色未能忘 宋玉 ,水声犹似哭 襄王 。” 明 许自昌 《水浒记·邂逅》:“束素腰,横波目,可使 高唐 赋梦。”后用为 巫山 的代称。 唐 杜甫 《晚晴》诗:“ 高唐 暮冬雪壮哉,旧瘴无復似尘埃。”
(2).借指男女幽会之所。 元 张可久 《折桂令·秋思》曲:“想像 高唐 ,縈损柔肠,梦见才郎。”《白雪遗音·银纽丝·盼五更》:“矇矓方才睡,一梦赴 高唐 ,与才郎携手只在 阳臺 上。”
(3).复姓。 辽 有 高唐英 。见《辽史·太宗纪下》。词语解释:寡和 拼音:guǎ hé
能唱和的人很少。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二三:“是以南 荆 有寡和之歌,东野有不释之辩。” 唐 张说 《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诗:“曲高弥寡和,主善代为师。” 唐 元稹 《酬乐天雪中见寄》诗:“满空飞舞应为瑞,寡和高歌只自娱。”词语解释:桂籍 拼音:guì jí
科举登第人员的名籍。 宋 徐铉 《庐陵别朱观先辈》诗:“桂籍知名有几人,翻飞相续上青云。”《宋史·外国传三·高丽》:“陛下以其万里辞家,十年观国,俾登名於桂籍,仍命秩於芸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尔读圣贤书,一‘恕’字尚不能解,何以挂名桂籍耶。”参见“ 桂林一枝 ”。
词语解释:桂林一枝 拼音:guì lín yī zhī
《晋书·郤詵传》:“﹝ 詵 ﹞累迁 雍州 刺史。 武帝 於 东堂 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原为自谦之词,谓己只是群才之一。后用以喻科举考试中出类拔萃的人。 清 赵翼 《黄雨歌》:“桂林一枝定谁折,黄色上眉先报喜。”自注:“时诸生方乡试。” 清 蒲松龄 《与益都王禹臣亲家启》:“才得风檐片幅,已足当 齐 鲁 之大观;行佔桂林一枝,岂止坐僮僕之新敬。”词语解释:桂科 拼音:guì kē
唐 人称科举及第为折桂或登科,省称“桂科”。 唐 李商隐 《为东川崔从事福谢辟并聘钱启》:“仰观莲幕,俯度桂科,卵翼不自他们,顶踵实非己物。” 唐 杜荀鹤 《辞郑员外入关》诗:“男儿三十尚蹉跎,未遂青云一桂科。” 唐 黄滔 《司直陈公墓志铭》:“江山之秀钟乎人,纯孝高节并其身,掬兹二美,摛为雄文,以之登桂科。”参见“ 桂林一枝 ”。
词语解释:桂林一枝 拼音:guì lín yī zhī
《晋书·郤詵传》:“﹝ 詵 ﹞累迁 雍州 刺史。 武帝 於 东堂 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原为自谦之词,谓己只是群才之一。后用以喻科举考试中出类拔萃的人。 清 赵翼 《黄雨歌》:“桂林一枝定谁折,黄色上眉先报喜。”自注:“时诸生方乡试。” 清 蒲松龄 《与益都王禹臣亲家启》:“才得风檐片幅,已足当 齐 鲁 之大观;行佔桂林一枝,岂止坐僮僕之新敬。”词语解释:桂折 拼音:guì shé
(1).桂枝折断。喻品德高尚的人亡故。 北周 庾信 《周安昌公夫人郑氏墓志铭》:“ 巴水 幽咽,猿鸣断絶。月落珠伤,春枯桂折。”
(2).折桂。喻登科及第。 唐 白居易 《东都冬日会诸同声宴郑家林亭》诗:“桂折应同树,鶯迁各异年。”参见“ 桂林一枝 ”。
词语解释:桂林一枝 拼音:guì lín yī zhī
《晋书·郤詵传》:“﹝ 詵 ﹞累迁 雍州 刺史。 武帝 於 东堂 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原为自谦之词,谓己只是群才之一。后用以喻科举考试中出类拔萃的人。 清 赵翼 《黄雨歌》:“桂林一枝定谁折,黄色上眉先报喜。”自注:“时诸生方乡试。” 清 蒲松龄 《与益都王禹臣亲家启》:“才得风檐片幅,已足当 齐 鲁 之大观;行佔桂林一枝,岂止坐僮僕之新敬。”词语解释:桂枝 拼音:guì zhī
(1).传说月中有桂树,因以“桂枝”指月。 唐 卢照邻 《明月引》:“横桂枝於西第,绕菱花於北堂。” 唐太宗 《辽城望月》诗:“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
(2).“桂林一枝”的省言。喻登科及第。 唐 孟浩然 《送洗然弟进士举》诗:“桂枝如已擢,早逐雁南飞。” 唐 司空曙 《下第日书情寄上叔父》诗:“欲归江海寻山去,愿报何人得桂枝。” 宋 梅尧臣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诗:“无忘桂枝荣,举酒一以送。” 元 杨弘道 《幽怀久不写一首效韩子此日足可惜赠彦深》诗:“明年桂枝春,兄弟双翱翔。”参见“ 桂林一枝 ”。
(3).中药名。即肉桂。可作中药。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桂》﹝集解﹞引 陶弘景 曰:“单名桂者,即是牡桂,乃《尔雅》所谓侵木桂也。叶长尺许,花子皆与菌桂同,大小枝皮俱名牡桂,但大枝皮肉理粗。虚如木而肉少味薄,名曰木桂,亦云大桂,不及小嫩枝皮肉多而半卷,中心皱起,其味辛美,一名肉桂,亦名桂枝,一名桂心。出 融州 、 桂州 、 交州 ,甚良。”
(4).古代妇女首饰步摇上的饰物。《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繆。”
词语解释:桂林一枝 拼音:guì lín yī zhī
《晋书·郤詵传》:“﹝ 詵 ﹞累迁 雍州 刺史。 武帝 於 东堂 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原为自谦之词,谓己只是群才之一。后用以喻科举考试中出类拔萃的人。 清 赵翼 《黄雨歌》:“桂林一枝定谁折,黄色上眉先报喜。”自注:“时诸生方乡试。” 清 蒲松龄 《与益都王禹臣亲家启》:“才得风檐片幅,已足当 齐 鲁 之大观;行佔桂林一枝,岂止坐僮僕之新敬。”词语解释:行雨 拼音:xíng yǔ
(1).降雨。 晋 左思 《魏都赋》:“蓄为屯云,泄为行雨。”《西游记》第七回:“老龙道:‘啟上 大圣 得知,我虽能行雨,乃上天遣用之辈。上天不差,岂敢擅自来此行雨?’” 洪深 《青龙潭》第一幕:“这位菩萨,专司行雨。”
(2).《文选·宋玉〈高唐赋序〉》:“ 玉 曰:昔者先王尝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 巫山 之女也,为 高唐 之客。闻君游 高唐 ,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 巫山 之阳,高山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臺 之下。’” 李善 注:“朝云行雨,神女之美也。”因以“行雨”比喻美女。 唐 张祜 《爱妾换马》诗:“綺阁香销华厩空,忍将行雨换追风。” 郁达夫 《赠姑苏女子》诗:“莫使 楚 天行雨去,王孙潦倒在 沧洲 。”
(3).神雨名。《尸子》卷下:“ 神农氏 治天下,欲雨则雨,五日为行雨,旬为穀雨,旬五日为时雨。”
(4).阵雨。 沉从文 《边城》五:“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河街去看了半天船,一切玩得正好时,忽然落了行雨,无人衣衫不被雨湿透。”词语解释:行云 拼音:xíng yún
(1).流动的云。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哀风兴感,行云徘徊,游鱼失浪,归鸟忘栖。”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片片行云著蝉鬢,纤纤初月上鸦黄。”《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白日里倒是走走散散,找人谈谈;否则闲中望望行云,听听流水。” 许地山 《海世间》:“船离陆地远了,一切远山疏树尽化行云。”
(2).比喻女子头发。
(3).用 巫山 神女之典。语本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序》:“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谓神女。 唐 杜甫 《雨不绝》诗:“舞石旅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 仇兆鳌 注引 张性 曰:“莫自湿,劝神女莫久行雨,而自湿其衣也。” 宋 黄庭坚 《和邢惇夫秋怀》诗之二:“曩时 高唐 客,暮雨朝行云。” 明 王錂 《春芜记·宸游》:“欲问妾家何处是,行云行雨在 阳臺 。”
(4).用 巫山 神女之典。比喻所爱悦的女子。 唐 李白 《久别离》诗:“去年寄书报 阳臺 ,今年寄书重相催。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 宋 秦观 《调笑令·莺莺》词:“ 红娘 深夜行云送,困嚲釵横金凤。” 明 王骥德 《男王后》第四折:“隔断 巫阳 小洞天,自难问行云近远。”
(5).用 巫山 神女之典。指男女欢会。 宋 柳永 《西施》词之二:“洞房咫尺,无计枉朝珂。有意怜才,每遇行云处,幸时恁相过。”《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不负 襄王 梦,行云在此方。”
(6).用 巫山 神女之典。比喻人行踪不定。 唐 戎昱 《送零陵妓》诗:“宝鈿香蛾翡翠裙,装成掩泣欲行云。” 南唐 冯延巳 《鹊踏枝》词:“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词语解释:花源 拼音:huā yuán
“ 桃花源 ”的省称。 唐 李白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迴谿碧流寂无喧,又如 秦 人月下窥 花源 。” 宋 梅尧臣 《新安钱学士以近诗一轴见贶用叙单悃》诗:“何须到云壑,便若游 花源 。” 清 孙枝蔚 《为农》诗之四:“生年当 万历 ,临老忆京师。劝诫尤难忘, 花源 去莫迟。”词语解释:黄公 拼音:huáng gōng
(1). 中国 古代寓言中一个谦虚过分而使事情走向反面的人物形象。《尹文子·大道上》:“ 齐 有 黄公 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词毁之,以为丑恶。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
(2). 汉 代术士。《西京杂记》卷三:“有 东海 人 黄公 ,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及衰老,气力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復行其术。 秦 末,有白虎见於 东海 , 黄公 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 汉 张衡 《西京赋》:“ 东海 黄公 ,赤刀粤祝,冀厌白虎,卒不能救。”《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当初 黄公 有道术,能以赤刀制虎,尚且终为虎害。”
(3).指 东汉 太尉 黄琼 。 明 何良俊 《世说新语补·德行》:“ 徐孺子 尝事 江夏 黄公 ,后 黄公 亡殁, 孺子 往会葬,无资以自致,齎磨镜具自随,所在取直,然后得前。”参阅《后汉书·徐稺传》。
(4).泛指卖酒者。 唐 白居易 《晚春沽酒》诗:“醉卧 黄公 肆,人知我是谁。” 宋 林逋 《秋日湖西晚归舟中书事》诗:“水痕秋落蟹螯肥,闲过 黄公 酒舍归。”参见“ 黄公酒壚 ”。
(5).指 秦 末之 黄石公 。又称 圯上老人 。 宋 范仲淹 《上张右丞书》:“ 黄公 ,天人也,有以跪履而投帝师之道者,岂以孺子而捨诸?”
(6).指 夏黄公 。四皓之一。 唐 杜甫 《寄李十二白》诗:“ 苏武 元还 汉 , 黄公 岂事 秦 ?” 仇兆鳌 注:“ 黄公 ,四皓之一。避 秦 入 商山 。”参阅《史记·留侯世家》。
(7).鸟名。黄鹂。 宋 苏轼 《书普慈长老壁》诗:“久参白足知禪味,苦厌黄公聒昼眠。”自注:“鸟名。” 王文诰 辑注:“黄公,黄鸝也。”
词语解释:黄公酒垆 拼音:huáng gōng jiǔ lú
魏 晋 时 王戎 与 阮籍 、 嵇康 等竹林七贤会饮之处。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伤逝》:‘﹝ 王濬冲 ﹞经 黄公 酒壚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 嵇叔夜 、 阮嗣宗 共酣饮於此壚。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 嵇生 夭、 阮公 亡以来,便为时所羈紲。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后诗文常以“黄公酒壚”指朋友聚饮之所,抒发物是人非的感叹。 宋 梅尧臣 《正月二十七日江邻几等邀饮于定力院》诗:“似过 黄公 酒壚下, 嵇 阮 不见脩竹中。” 元 马谦斋 《快活三过朝天子四边静·春》曲:“近 黄公 酒壚,诵 坡仙 乐府,直喫到月转垂杨树。” 清 余怀 《板桥杂记·轶事》:“ 钱虞山 题三老图诗,末句云:‘ 秦淮 烟月经游处,华表归来白鹤知。’不胜 黄公 酒壚之叹。”词语解释:黄绮 拼音:huáng qǐ
(1). 汉 初 商山 四皓中之 夏黄公 、 绮里季 的合称。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六:“咄咄俗中愚,且当从 黄 綺 。” 明 万寿祺 《入沛宫》诗:“我亦远随 黄 綺 去, 东山 重唱《采芝歌》。”
(2).黄色的有花纹图案的丝织品。《元史·礼乐志二》:“琴十,一絃、三絃、五絃、七絃、九絃者各二……俱以黄綺夹囊贮之。”词语解释:荐梦 拼音:jiàn mèng
同“ 荐枕 ”。 《太平广记》卷四九一引 唐 皇甫枚 《非烟传》:“所恨 洛川 波隔, 贾午 墻高,联云不及於 秦 臺,荐梦尚遥於 楚 岫。” 明 徐渭 《铜雀妓》诗:“荐梦无云雨,留香别綺罗。”参见“ 荐枕 ”。
词语解释:荐枕 拼音:jiàn zhěn
亦作“ 荐枕席 ”。亦作“ 荐枕蓆 ”。 进献枕席。借指侍寝。《文选·宋玉〈高唐赋〉》:“昔者先王尝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 巫山 之女也,为 高唐 之客,闻君游 高唐 ,愿荐枕席。’” 李善 注:“荐,进也,欲亲於枕席,求亲昵之意也。” 唐 李白 《相和歌辞·怨歌行》:“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风。” 明 沉德符 《敝帚轩剩语·守土吏狎妓》:“﹝ 金沙光 ﹞与 吴 士 王百穀 厚善,时过其斋中小饮, 王 因匿名倡於曲室,酒酣,出以荐枕。”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平定回部本末》:“或有夫妇同掳至者,杀其夫,即令其妻煮之,夜则荐枕蓆。”词语解释:靖节 拼音:jìng jié
见“ 靖节徵士 ”。
词语解释:靖节徵士
即 陶潜 。 东晋 大诗人。字 元亮 ,私谥 靖节徵士 。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若其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询诸友好,宜諡曰 靖节徵士 。”亦称“ 靖节先生 ”。 唐 赵嘏 《赠桐乡丞》诗:“若教 靖节先生 见,不肯更吟《归去来》。”亦省作“ 靖节 ”。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献首祭告》:“早知道祸机隐伏,谁羡着掛冠归,便做了 子陵 、 靖节 也来追。” 明 无名氏 《傍妆台·归隐》套曲:“功名未遂身先丧,总不如 靖节 归来 五柳庄 。”词语解释:靖节先生 拼音:jìng jié xiān shēng
见“ 靖节徵士 ”。
词语解释:靖节徵士
即 陶潜 。 东晋 大诗人。字 元亮 ,私谥 靖节徵士 。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若其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询诸友好,宜諡曰 靖节徵士 。”亦称“ 靖节先生 ”。 唐 赵嘏 《赠桐乡丞》诗:“若教 靖节先生 见,不肯更吟《归去来》。”亦省作“ 靖节 ”。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献首祭告》:“早知道祸机隐伏,谁羡着掛冠归,便做了 子陵 、 靖节 也来追。” 明 无名氏 《傍妆台·归隐》套曲:“功名未遂身先丧,总不如 靖节 归来 五柳庄 。”词语解释:昆山片玉 拼音:kūn shān piàn yù
亦作“崐山片玉”。 《晋书·郤詵传》:“﹝ 郤詵 ﹞累迁 雍州 刺史。 武帝 於东堂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 北魏 《张宁墓志》:“自以桂林一枝, 崐山 片玉。”后因以“崑山片玉”喻珍贵稀有之物或赞美人才难得而可贵。 宋 洪适 《隶释·石经尚书殊碑跋》:“本朝一统时,遗经断石藏于好事之家,犹 崑山 片玉,已不多见。” 清 钮琇 《觚賸·牡丹述》:“﹝牡丹花﹞其次者,虽非本州所贵,岁以售之花贾,好事之家购而得,犹不止吉光寸羽, 崑山 片玉,况其尤者乎!”《玉娇梨》第二回:“ 廖德明 细看了一遍,道:‘令公子先生这尊造八字清奇,五行相配,真如桂林一枝, 崑山 片玉。’”词语解释:昆玉 拼音:kūn yù
(1). 昆仑山 的美玉。多用以比喻意趣高洁、文章精美和人才杰出等。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 璡 则志烈秋霜,心贞 崑 玉,亭亭高竦,不杂风尘。”《文选·陆倕〈新刻漏铭〉》:“ 陵机 之赋,虚握灵珠; 孙绰 之铭,空擅 崑 玉。” 李周翰 注:“灵珠、 崑 玉,喻文章之美也。” 唐 陈陶 《寄兵部任畹郎中》诗:“ 崑 玉已成廊庙器,涧松犹是薜萝身。”
(2).对别人兄弟的美称。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张继》:“﹝ 继 ﹞与 皇甫冉 有髫年之故,契逾崑玉。” 清 潘永因 《宋稗类钞·博识》:“ 陆士衡 兄弟产於 崑山 ,后人因称兄弟为崑玉,言其如 崑山 之玉也。”
称人兄弟的敬词。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四折:“因将军贤昆玉无尺寸地,暂供 荆州 以为养军之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七:“快不要行礼。贤昆玉多是江湖上义士好汉,下官未任之时,闻名久矣。”《再生缘》第五七回:“王亲,你又并无昆玉,想到了高年父母,就该应保重身体了。”词语解释:甪里 拼音:lù lǐ
(1).古地名。在今 江苏 吴县 西南。 唐 齐己 《寄梁先辈》诗:“ 陈琳 笔砚甘前席, 甪里 烟霞待共眠。”
(2).复姓。 东汉 有 甪里若叔 。见《续通志·氏族八》。词语解释:梦雨 拼音:mèng yǔ
迷濛细雨。 唐 李商隐 《重过圣女祠》诗:“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下:“ 萧閒 云:‘风头梦,吹无跡。’盖雨之至细,若有若无者,谓之‘梦’…… 贺方回 有‘风头梦雨吹成雪’之句,又云:‘长廊碧瓦,梦雨时飘洒。’”词语解释:梦云 拼音:mèng yún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昔者先王尝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 巫山 之女也,为 高唐 之客,闻君游 高唐 ,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 巫山 之阳, 高丘 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臺 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 朝云 。”后因以“梦云”指美女。亦指幽会之事。 唐 杜牧 《润州》诗之二:“城高铁瓮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 明 汪廷讷 《种玉》曲:“几时得 高堂 (唐)梦云,得 高堂 (唐)梦云。”词语解释:暮暮朝朝 拼音:mù mù zhāo zhāo
犹言日日夜夜。 宋 李纲 《访李道士》诗:“自言身在此山中,暮暮朝朝看不足。” 元 张可久 《普天乐·收心》曲:“花花草草,暮暮朝朝,关心三月春,开口千金笑。” 郭沫若 《残春及其他·牧羊哀话一》:“﹝ 赤壁江 ﹞,汇集万二千峰的溪流,暮暮朝朝,带着哀怨的声音,被那狂暴的 日本海 潮吞吸而去。”词语解释:暮雨 拼音:mù yǔ
傍晚的雨。 宋 柳永 《八声甘州》词:“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许地山 《空山灵雨·爱底痛苦》:“暮雨要来,带着愁容的云片,急急飞避。”词语解释:暮雨朝云 拼音:mù yǔ zhāo yún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昔者先王尝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 巫山 之女也,为 高唐 之客。闻君游 高唐 ,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 巫山 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臺 之下。’”后以“暮雨朝云”指男女间的情爱与欢会。 宋 潘牥 《南乡子·题南剑州妓馆》词:“生怕倚阑干。阁下溪声阁外山。惟有旧时山共水,依然。暮雨朝云去不还。”《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是生来落得排场胜,那箇曾红定?但相逢便有姻缘,暮雨朝云,暂主 巫山 令。” 明 顾大典 《青衫记·郊游访兴》:“窈窕窈窕倾城貌,谈笑谈笑气雄豪,暮雨朝云,总在今宵。”词语解释:弄玉 拼音:nòng yù
人名,相传为 春秋 秦穆公 女,嫁善吹箫之萧 史 ,日就 萧史 学箫作凤鸣, 穆公 为作 凤台 以居之。后夫妻乘凤飞天仙去。事见 汉 刘向 《列仙传》。 北周 庾信 《荡子赋》:“ 罗敷 总髮, 弄玉 初笄。” 唐 李白 《凤台曲》:“曲在身不返,空餘 弄玉 名。” 清 钮琇 《觚賸·延平女子》:“﹝ 延平 女子题壁诗﹞序云……二八结褵,新妇获参军之配,何异 莫愁 南国,得嫁 阿侯 ;庶几 弄玉 秦 楼,相逢 萧史 。”参见“ 萧史 ”。
词语解释:萧史 拼音:xiāo shǐ
(1).传说中人物名。相传为 春秋 秦穆公 时人,善吹萧,能致孔雀白鹤于庭。 穆公 以女 弄玉 妻之。 萧史 日教 弄玉 吹萧作凤鸣,后凤凰来集其屋。 穆公 筑凤台,使 萧史 夫妇居其上,数年后,皆随凤凰飞去。见 汉 刘向 《列仙传》。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是以 萧史 偕翔凤以凌虚, 琴高 乘朱鲤於深渊,斯其验也。” 唐 韩愈 《谁氏子》诗:“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 萧史 。”
(2).借指情郎。 清 黄遵宪 《游箱根》诗:“ 洪崖 揖 浮丘 , 萧史 媚 弄玉 。”词语解释:攀桂 拼音:pān guì
(1).攀援或攀折桂枝。语本 汉 淮南小山 《招隐士》:“攀援桂枝兮聊淹留。” 唐 杜甫 《八月十五日夜》诗之一:“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集注引 赵次公 曰:“言月中桂也。” 唐 皎然 《裴端公使君清席赋得青桂歌送徐长史》:“昔年攀桂为留人,今朝攀桂送归客。秋风桃李摇落尽,为君青青伴松柏。”
(2).喻科举登第。 唐 贾岛 《青门里作》诗:“若无攀桂分,秪是卧云休。” 元 马致远 《女冠子》套曲:“著领布袍虽故旧,仍存两枚宽袖,且遮藏著钓鰲攀桂手。”《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今试期日近,若迷恋于此,不惟攀桂无分,亦且身躯难保。”参见“ 折桂 ”。
词语解释:折桂 拼音:zhé guì
《晋书·郤詵传》:“ 武帝 於 东堂 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后因以“折桂”谓科举及第。 唐 杜甫 《同豆卢峰知字韵》:“梦兰他日应,折桂早年知。” 宋 张抡 《满庭芳·寿杨殿帅》词:“流庆远;芝兰秀发,折桂争先。” 清 李渔 《夺锦楼》第一回:“那些未娶少年一发踊跃不过,未曾折桂,先有了月里嫦娥。” 王毓岱 《示和甫》诗:“擷芹復折桂,亲非由我显。”词语解释:彭泽 拼音:péng zé
(1).泽名。即今 鄱阳湖 。在 江西省 北部。又名 彭湖 、 彭蠡 。《韩诗外传》卷三:“左 洞庭 之波,右 彭泽 之水。”
(2).县名。 汉 代始设。在今 江西省 北部。 晋 陶潜 曾为 彭泽 令,因以“彭泽”借指 陶潜 。 唐 王勃 《滕王阁诗序》:“ 睢园 緑竹,气凌 彭泽 之樽; 鄴水 朱华,光照 临川 之笔。” 唐 刘知几 《史通·称谓》:“有匹夫而不名者,若 步兵 、 彭泽 之类是也。” 清 秋瑾 《菊》诗:“铁骨霜姿有傲衷,不逢 彭泽 志徒雄。”词语解释:蓬岛 拼音:péng dǎo
即 蓬莱山 。 唐 李白 《古风》之四八:“但求 蓬岛 药,岂思农鳸春?” 清 唐孙华 《同年沉昭嗣明府谈杭州西溪之胜》诗:“ 桃源 与 蓬岛 ,仙界疑未遥。”参见“ 蓬莱 ”。
词语解释:蓬莱 拼音:péng lái
(1). 蓬莱山 。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亦常泛指仙境。《史记·封禅书》:“自 威 、 宣 、 燕昭 使人入海求 蓬莱 、 方丈 、 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傅在 勃海 中。” 宋 陈师道 《晁无咎张文潜见过》诗:“功名付公等,归路在 蓬莱 。” 明 王錂 《春芜记·说剑》:“他本 蓬莱 仙种,偶然寄跡人间。”
(2).蓬蒿草莱。借指草野。《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举英奇於仄陋,拔髦秀於蓬莱。”
(3).《后汉书·窦章传》:“是时学者称 东观 为 老氏 臧室,道家 蓬莱山 。”后因以指秘阁。 唐 杨炯 《登秘书省阁诗序》:“ 周王 羣玉 之山, 汉 帝 蓬莱 之室。” 宋 曾巩 《送郑州邵资政》诗:“雋游追幙府,高步集 蓬莱 。”
(4).指 蓬莱宫 。 唐 杜甫 《宿昔》诗:“宿昔 青门 里, 蓬莱 仗数移。”词语解释:蓬壶 拼音:péng hú
即 蓬莱 。古代传说中的海中仙山。 晋 王嘉 《拾遗记·高辛》:“三 壶 则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壶 ,则 方丈 也;二曰 蓬壶 ,则 蓬莱 也;三曰 瀛壶 ,则 瀛洲 也。形如壶器。” 唐 沉亚之 《题海榴树呈八叔大人》诗:“曾在 蓬壶 伴众仙,文章枝叶五云边。” 清 李渔 《玉搔头·微行》:“假俺几日儿尘世逍遥,再来受 蓬壶 约。”词语解释:蓬莱 拼音:péng lái
(1). 蓬莱山 。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亦常泛指仙境。《史记·封禅书》:“自 威 、 宣 、 燕昭 使人入海求 蓬莱 、 方丈 、 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傅在 勃海 中。” 宋 陈师道 《晁无咎张文潜见过》诗:“功名付公等,归路在 蓬莱 。” 明 王錂 《春芜记·说剑》:“他本 蓬莱 仙种,偶然寄跡人间。”
(2).蓬蒿草莱。借指草野。《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举英奇於仄陋,拔髦秀於蓬莱。”
(3).《后汉书·窦章传》:“是时学者称 东观 为 老氏 臧室,道家 蓬莱山 。”后因以指秘阁。 唐 杨炯 《登秘书省阁诗序》:“ 周王 羣玉 之山, 汉 帝 蓬莱 之室。” 宋 曾巩 《送郑州邵资政》诗:“雋游追幙府,高步集 蓬莱 。”
(4).指 蓬莱宫 。 唐 杜甫 《宿昔》诗:“宿昔 青门 里, 蓬莱 仗数移。”词语解释:蓬丘 拼音:péng qiū
即 蓬莱山 。《海内十洲记·聚窟洲》:“ 蓬丘 , 蓬莱山 是也。” 唐 李白 《悲清秋赋》:“吾将採药於 蓬丘 。” 清 黄叔威 《古诗》之七:“东海近几席,彷彿是 蓬丘 。”参见“ 蓬莱山 ”。
词语解释:蓬莱山 拼音:péng lái shān
神山名。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山海经·海内北经》:“ 蓬莱山 在海中。”《后汉书·窦章传》:“是时学者称 东观 为 老氏 臧室,道家 蓬莱山 。” 李贤 注:“ 蓬莱 ,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祕録并皆在焉。” 清 孙枝蔚 《寿汪生伯先生闵老夫人》诗:“何名 西王母 ,何处 蓬莱山 。”词语解释:蓬山 拼音:péng shān
(1).即 蓬莱山 。相传为仙人所居。 南朝 梁 沉约 《桐柏山金庭馆碑》:“望 玄洲 而骏驱,指 蓬山 而永騖。” 唐 李商隐 《无题》诗:“ 蓬山 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栖真》:“旧人重到, 蓬山 路通。”参见“ 蓬莱山 ”。
(2).官署名。秘书省的别称。 唐 王勃 《上明员外启》:“更掌蓬山之务,麟图缉謚。”《旧唐书·刘子玄传》:“蓬山之下,良直差肩;芸阁之中,英奇接武。” 宋 陆游 《喜杨廷秀秘监再入馆》诗:“公去蓬山轻,公归蓬山重。”参见“ 蓬莱 ”。
词语解释:蓬莱山 拼音:péng lái shān
神山名。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山海经·海内北经》:“ 蓬莱山 在海中。”《后汉书·窦章传》:“是时学者称 东观 为 老氏 臧室,道家 蓬莱山 。” 李贤 注:“ 蓬莱 ,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祕録并皆在焉。” 清 孙枝蔚 《寿汪生伯先生闵老夫人》诗:“何名 西王母 ,何处 蓬莱山 。”
词语解释:蓬莱 拼音:péng lái
(1). 蓬莱山 。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亦常泛指仙境。《史记·封禅书》:“自 威 、 宣 、 燕昭 使人入海求 蓬莱 、 方丈 、 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傅在 勃海 中。” 宋 陈师道 《晁无咎张文潜见过》诗:“功名付公等,归路在 蓬莱 。” 明 王錂 《春芜记·说剑》:“他本 蓬莱 仙种,偶然寄跡人间。”
(2).蓬蒿草莱。借指草野。《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举英奇於仄陋,拔髦秀於蓬莱。”
(3).《后汉书·窦章传》:“是时学者称 东观 为 老氏 臧室,道家 蓬莱山 。”后因以指秘阁。 唐 杨炯 《登秘书省阁诗序》:“ 周王 羣玉 之山, 汉 帝 蓬莱 之室。” 宋 曾巩 《送郑州邵资政》诗:“雋游追幙府,高步集 蓬莱 。”
(4).指 蓬莱宫 。 唐 杜甫 《宿昔》诗:“宿昔 青门 里, 蓬莱 仗数移。”词语解释:蓬瀛 拼音:péng yíng
蓬莱 和 瀛洲 。神山名,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亦泛指仙境。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得道之士﹞或委华駟而轡蛟龙,或弃神州而宅 蓬 瀛 。” 唐 许敬宗 《游清都观寻沉道士得清字》诗:“幽人蹈 箕 潁 ,方士访 蓬 瀛 。” 明 唐顺之 《送王侍读赴南都》诗:“此去 周南 异留滞,看君到处即 蓬 瀛 。”词语解释:片玉 拼音:piàn yù
比喻群贤之一。《晋书·郤詵传》:“﹝ 武帝 ﹞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 唐 元稹 《送崔侍御之岭南二十韵》:“联游亏片玉,洞照失明鉴。” 唐 黄滔 《代郑郎中上兴道郑相书》:“逮夫片玉昇科,兼金列牓,虽登龙羣彦,同戴丘山,而附凤一心,偏投胶漆。”词语解释:绮皓 拼音:qǐ hào
即 绮里季 。《文选·江淹〈杂体诗·效孙绰“杂述”〉》:“领畧归一致, 南山 有 綺皓 。” 张铣 注:“ 綺 , 綺里季 。皓,老人貌。” 唐 李群玉 《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诗:“高风动 商 洛 , 綺 皓 无馨香。” 明 屠隆 《綵毫记·颁诏云梦》:“ 綺皓 安 刘 , 东山 寧 晋 。”参见“ 綺里季 ”。
词语解释:绮里季 拼音:qǐ lǐ jì
(1). 汉 初隐士。“ 商山 四皓”之一。《史记·留侯世家》载:四皓隐居 商山 , 汉高祖 征召,不应。后 高祖 欲废太子, 吕后 用 留侯 计,厚礼卑辞,迎请四皓,使辅太子。一日 高祖 置酒,太子侍,四皓从太子。 高祖 曰:“羽翼成矣。”遂辍废太子之事。亦省作“ 綺季 ”。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于是遯世之士, 荣期 、 綺季 之儔,乃相与登飞梁,越幽壑,援琼枝,陟峻崿,以游乎其下。” 唐 李商隐 《商於》诗:“割地 张仪 诈,谋身 綺季 长。”
(2).泛指隐士。 明 万泰 《留别董西来》诗:“且喜 何郎 能似舅,不妨 綺季 未称臣。”词语解释:绮季 拼音:qǐ jì
见“ 綺里季 ”。
词语解释:绮里季 拼音:qǐ lǐ jì
(1). 汉 初隐士。“ 商山 四皓”之一。《史记·留侯世家》载:四皓隐居 商山 , 汉高祖 征召,不应。后 高祖 欲废太子, 吕后 用 留侯 计,厚礼卑辞,迎请四皓,使辅太子。一日 高祖 置酒,太子侍,四皓从太子。 高祖 曰:“羽翼成矣。”遂辍废太子之事。亦省作“ 綺季 ”。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于是遯世之士, 荣期 、 綺季 之儔,乃相与登飞梁,越幽壑,援琼枝,陟峻崿,以游乎其下。” 唐 李商隐 《商於》诗:“割地 张仪 诈,谋身 綺季 长。”
(2).泛指隐士。 明 万泰 《留别董西来》诗:“且喜 何郎 能似舅,不妨 綺季 未称臣。”词语解释:绮里 拼音:qǐ lǐ
复姓。 汉 初有隐士 绮里季 ,为“ 商山 四皓”之一。见《史记·留侯世家》。后亦用作 绮里季 之省称。 唐 李白 《赠韦秘书子春》诗之二:“ 留侯 将 綺里 ,出处未云殊。”参见“ 綺里季 ”。
词语解释:绮里季 拼音:qǐ lǐ jì
(1). 汉 初隐士。“ 商山 四皓”之一。《史记·留侯世家》载:四皓隐居 商山 , 汉高祖 征召,不应。后 高祖 欲废太子, 吕后 用 留侯 计,厚礼卑辞,迎请四皓,使辅太子。一日 高祖 置酒,太子侍,四皓从太子。 高祖 曰:“羽翼成矣。”遂辍废太子之事。亦省作“ 綺季 ”。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于是遯世之士, 荣期 、 綺季 之儔,乃相与登飞梁,越幽壑,援琼枝,陟峻崿,以游乎其下。” 唐 李商隐 《商於》诗:“割地 张仪 诈,谋身 綺季 长。”
(2).泛指隐士。 明 万泰 《留别董西来》诗:“且喜 何郎 能似舅,不妨 綺季 未称臣。”词语解释:绮园 拼音:qǐ yuán
美丽的花园。 唐 黄滔 《遇罗员外衮》诗:“綺园难贮林栖意, 班 马 须持笔削权。”《红楼梦》第七六回:“蜡烛辉琼宴,觥筹乱綺园。”词语解释:秦洞 拼音:qín dòng
指 桃源洞 。 宋 杨亿 《樱桃》诗:“石髓凝 秦 洞,珠胎剖 汉 津。”亦称“ 秦人洞 ”。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吴正仲屯田重台梅花诗》:“桃花已满 秦 人洞,杏树犹存 董奉祠 。”词语解释:秦娥 拼音:qín é
(1).古代歌女。《文选·陆机〈拟今日良宴会〉诗》:“ 齐 僮《梁甫吟》, 秦 娥《张女弹》。” 李周翰 注:“ 齐 僮、 秦 娥,皆古善歌者。”
(2).指 秦 地女子。 唐 李贺 《湘妃》诗:“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 秦 娥盖 湘水 。” 明 袁宏道 《采莲歌》:“一片青花古玉盘,持赠 秦 娥与 燕 妾。” 明 屠隆 《綵毫记·汾阳报恩》:“幸不到风尘,似 汉 皓能逃 汉 , 秦 娥解避 秦 。”词语解释:秦妃 拼音:qín fēi
指 秦穆公 女 弄玉 。 唐 李贺 《天上谣》:“ 秦妃 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 王琦 汇解:“ 秦妃 ,似指 秦繆公 之女 弄玉 。”词语解释:秦凤 拼音:qín fèng
传说 萧史 善吹箫作凤鸣, 秦穆公 以女 弄玉 妻之。后两人俱乘凤仙去。事见 汉 刘向 《列仙传》。后用以为典。 唐 吴融 《岐下闻杜鹃》诗:“怨已惊 秦 凤,灵应识 汉 鸡。” 宋 杨亿 《宣曲二十二韵》:“ 秦 凤来何晚, 燕 兰梦未成。”词语解释:秦家楼 拼音:qín jiā lóu
指 秦穆公 以女 弄玉 妻 萧史 时所作 凤楼 。也称 秦楼 。 明 陈子龙 《萧史曲》:“自听人间曲,更入 秦 家楼。”参见“ 秦楼 ”。
词语解释:秦楼 拼音:qín lóu
(1). 秦穆公 为其女 弄玉 所建之楼。亦名 凤楼 。相传 秦穆公 女 弄玉 ,好乐。 萧史 善吹箫作凤鸣。 秦穆公 以 弄玉 妻之,为之作 凤楼 。二人吹箫,凤凰来集,后乘凤,飞升而去。事见 汉 刘向 《列仙传》。 南朝 梁 沉约 《修竹弹甘蕉文》:“ 巫岫 敛云, 秦楼 开照。” 唐 杜甫 《郑驸马宅宴洞中》诗:“自是 秦楼 压 郑 谷,时闻杂佩声珊珊。” 南唐 李煜 《谢新恩》词:“ 秦楼 不见吹簫女,空餘上苑风光。”《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凤生 以为可动,朗吟一诗道:‘几回空度可怜宵,谁道 秦楼 有玉簫?’” 郑泽 《横塘》诗:“江渚琵琶音已断, 秦楼 簫凤去无端。”
(2).指妓院。 明 朱有燉 《香囊怨》第三折:“ 秦 楼中阑珊了翠袖红裙。 章臺 上空闲了玉斚金樽。”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顾横波小像》:“ 秦 楼应被东南误,未遣 罗敷 嫁使君。”词语解释:秦客 拼音:qín kè
(1).指从 秦 地来的人。《国语·晋语五》:“有 秦 客廋辞於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吾知三焉。”
(2).指 秦 时避乱移居 桃源洞 之人。借指避世隐居之士。 唐 韩愈 《同窦牟韦执中寻刘尊师不遇》诗:“ 秦 客何年驻?仙源此地深。”
(3).指 秦 弄玉 之夫 萧史 。 唐 李商隐 《和孙朴韦蟾孔雀咏》:“ 西施 因网得, 秦 客被花迷。” 冯浩 笺注引 朱鹤龄 曰:“《列仙传》、《水经注》俱云 萧史 吹簫,能致白鹤、孔雀,自是用 秦楼 萧史 事。” 叶葱奇 注疏:“ 秦 客即指 萧史 ,这里借来指 孙 韦 。”词语解释:秦楼 拼音:qín lóu
(1). 秦穆公 为其女 弄玉 所建之楼。亦名 凤楼 。相传 秦穆公 女 弄玉 ,好乐。 萧史 善吹箫作凤鸣。 秦穆公 以 弄玉 妻之,为之作 凤楼 。二人吹箫,凤凰来集,后乘凤,飞升而去。事见 汉 刘向 《列仙传》。 南朝 梁 沉约 《修竹弹甘蕉文》:“ 巫岫 敛云, 秦楼 开照。” 唐 杜甫 《郑驸马宅宴洞中》诗:“自是 秦楼 压 郑 谷,时闻杂佩声珊珊。” 南唐 李煜 《谢新恩》词:“ 秦楼 不见吹簫女,空餘上苑风光。”《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凤生 以为可动,朗吟一诗道:‘几回空度可怜宵,谁道 秦楼 有玉簫?’” 郑泽 《横塘》诗:“江渚琵琶音已断, 秦楼 簫凤去无端。”
(2).指妓院。 明 朱有燉 《香囊怨》第三折:“ 秦 楼中阑珊了翠袖红裙。 章臺 上空闲了玉斚金樽。”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顾横波小像》:“ 秦 楼应被东南误,未遣 罗敷 嫁使君。”词语解释:秦弄玉 拼音:qín nòng yù
秦穆公 女儿,字 弄玉 ,善吹箫。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题画》:“臺上久无 秦弄玉 ,船中新到 米襄阳 。”《冷眼观》第四回:“但是时常听那小説上有甚么 秦穆公 的女儿 秦弄玉 ,被一个天上的神仙 萧史 娶了去。”词语解释:秦女 拼音:qín nǚ
指 秦穆公 女 弄玉 。 三国 魏 曹植 《仙人篇》:“ 湘娥 抚琴瑟, 秦女 吹笙竽。” 黄节 注:“《列仙传》曰:‘ 萧史 者, 秦繆公 时人也,善吹簫。 繆公 有女,号 弄玉 ,好之,公遂以妻焉。遂教 弄玉 作凤鸣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 唐 岑参 《崔驸马山池重送宇文明府》诗:“不逢 秦女 在,何处听吹簫?” 鲁迅 《集外集·〈赠人〉诗之二》:“ 秦女 端容理玉筝,梁尘踊跃夜风轻。”词语解释:秦王女 拼音:qín wáng nǚ
指 秦穆公 女 弄玉 。《文选·江淹〈杂体诗·效班婕妤“咏扇”〉》:“画作 秦王 女,乘鸞向烟雾。” 李善 注引《列仙传》:“ 萧史 者, 秦繆公 时人。善吹簫。 繆公 有女,字 弄玉 ,好之。公遂以妻焉。一旦皆随凤皇飞去。”词语解释:秦箫 拼音:qín xiāo
传说 萧史 善吹箫作凤鸣, 秦穆公 以女 弄玉 妻之。后两人俱仙去。见 汉 刘向 《列仙传》。 宋 王禹偁 《慰公主薨表》:“云愁 鲁 馆,风咽 秦 簫,驂鸞轡以飇驰,惨龙头而雪泣。”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倩龙池和凤沼,寡鵠望 秦 簫,孤鸞怯 楚 腰。”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 秦 簫吹断续, 楚 挽哭沧浪。”词语解释:青桂 拼音:qīng guì
(1).桂树。桂树常绿,故称。旧题 汉 郭宪 《洞冥记》卷一:“ 元光 中,帝起 寿灵坛 ……四面列种软枣,条如青桂,风至自拂堦上游尘。” 南朝 梁 江淹 《莲花赋》:“青桂羞烈,沉水惭馨。”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误掇恶名》:“ 裴筠 婚 萧楚公 女,言定未几,便擢进士。 罗隐 以一絶刺之,略曰:‘细看月轮还有意,信知青桂近 嫦娥 。’”
(2).香料名。即青桂香。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沉香》﹝集解﹞引 苏恭 曰:“沉香、青桂、鷄骨、马蹄、煎香,同是一树,出 天竺 诸国。”参见“ 青桂香 ”。
词语解释:青桂香 拼音:qīng guì xiāng
香木名。与沉香同出一树。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卷中:“案此八物(指蜜香、沉香、鷄骨香、黄熟香等)同出於一树也……细枝紧实未烂者为青桂香。”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沉香》﹝集解﹞引 苏颂 曰:“ 沉怀远 《南越志》云:‘ 交趾 蜜香树,彼人取之,先断其积年老木根,经年其外皮乾俱朽烂,木心与枝节不坏,坚黑沉水者,即沉香也……细枝紧实未烂者,为青桂香。’”词语解释:曲高和寡 拼音:qǔ gāo hè guǎ
战国 楚 宋玉 《对楚王问》:“客有歌於 郢中 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谓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难得。后亦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艺文类聚》卷四四引 三国 魏 阮瑀 《筝赋》:“曲高和寡,妙伎难工。” 元 耶律楚材 《评唱天童拈古请益后录序》:“独洞下宗风,未闻举唱,岂曲高和寡耶?抑亦待其人耶?”《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我在省城只听人称赞 靚云 ,从没有人説起 逸云 ,可知道曲高和寡呢!”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七:“工商界大多数人,老实讲,是比较落后的。曲高和寡,容易脱离群众。”词语解释:泉明 拼音:quán míng
指 晋 陶渊明 。 渊明 为 彭泽 令时,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见《晋书·隐逸传·陶潜》。后遂借指欲作归隐之计的县令。 唐 李白 《送韩侍御之广德》诗:“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 泉明 。” 王琦 注:“《野客丛书》:‘《海録碎事》谓 渊明 一字 泉明 , 李白 诗多用之。不知称 渊明 为 泉明 者,盖避 唐高祖 讳耳。犹 杨渊 之称 杨泉 ,非一字 泉明 也。’《齐东野语》:‘ 高祖 讳 渊 ,渊字尽改为泉。’”词语解释:三岛 拼音:sān dǎo
(1).指传说中的 蓬莱 、 方丈 、 瀛洲 三座海上仙山。亦泛指仙境。 唐 郑畋 《题缑山王子晋庙》:“六宫攀不住,三岛互相招。” 元 耶律楚材 《和百拙禅师》诗:“眠云卧月辞三岛,鼓腹謳歌预四民。”《西游记》第十七回:“十洲三岛还游戏,海角天涯转一遭。”
(2).指 日本 。 清 秋瑾 《日人石井君索和》诗:“诗思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月玲瓏。”词语解释:三壶 拼音:sān hú
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 方丈 、 蓬莱 、 瀛洲 的合称。 晋 王嘉 《拾遗记·高辛》:“ 三壶 ,则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壶 ,则 方丈 也;二曰 蓬壶 ,则 蓬莱 也;三曰 瀛壶 ,则 瀛洲 也;--形如壶器。”词语解释:三山 拼音:sān shān
(1).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 晋 王嘉 《拾遗记·高辛》:“ 三壶 ,则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壶 ,则 方丈 也;二曰 蓬壶 ,则 蓬莱 也;三曰 瀛壶 ,则 瀛洲 也。” 唐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玄都五府风尘絶,碧海三山波浪深。” 宋 苏轼 《奉和陈贤良》诗:“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鼇。” 清 黄遵宪 《和沉子培同年》诗:“縹緲三山信 徐巿 ,横纵六里听 张仪 。”
(2). 福州 的别称。 福州 城中西有 闽山 ,东有 九仙山 ,北有 越王山 ,故 福州 又称 三山 。见 宋 曾巩 《道山亭记》。 元 萨都剌 《入闽过平望驿》诗:“ 广陵 城里别匆匆,一去 三山 隔万重。”
(3).冠名。 唐 李群玉 《寄友人鹿胎冠子》诗:“数点疏星紫锦斑,仙家新样剪三山。” 元 郭珏 《送友人从军》诗:“七星战袍衬金甲,三山尖帽飘猩红。” 明 费信 《星槎胜览·占城国》:“其酋长头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鐲。”
(4).指三山骨。 唐 元稹 《望云骓马歌》:“蹄悬四跼脑颗方,胯耸三山尾株直。” 宋 黄庭坚 《次韵宋楙宗僦居甘泉坊书怀》:“家徒四壁书侵坐,马耸三山叶拥门。”详“ 三山骨 ”。
(5).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重压迫。 郭沫若 《颂党庆》诗之一:“三山白雪化,九域红旗鲜。” 萧华 《井冈山颂》诗:“推翻三山惊寰宇,社会主义日日新。”
词语解释:三山骨 拼音:sān shān gǔ
指驴马后背近股外的骨骼。 元 马致远 《耍孩儿·借马》套曲:“三山骨休使鞭来打,砖瓦上休教稳着蹄。”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三折:“一弄儿打扮的实难赛,大信袋滴溜着三山骨,硬布衫拦截断十字街。”词语解释:商皓 拼音:shāng hào
“ 商山四皓 ”的省称,借指高士。 唐 王建 《题寿安南馆》诗:“不缘尘驾触,堪作 商 皓宅。” 宋 刘克庄 《满江红》词:“恢鹤禁,迎 商 皓。开 兔苑 ,延 枚叟 。” 明 高启 《皇太子游东苑池上呈青坊诸公》诗:“从游伴 商 皓,忝窃愧何如。”词语解释:商老 拼音:shāng lǎo
指 商山 四皓。 唐 杜甫 《收京》诗之二:“羽翼怀 商 老,文思忆帝 尧 。”词语解释:商山 拼音:shāng shān
山名。在今 陕西 商县 东。亦名 商岭 、 商阪 、 地肺山 、 楚山 。地形险阻,景色幽胜。 秦 末 汉 初四皓曾在此隐居。 晋 陶潜 《桃花源诗》:“ 黄 綺 之 商山 ,伊人亦云逝。” 唐 王湋 《送王闰》诗:“ 江 芜连 梦泽 , 楚 雪入 商山 。” 章炳麟 《訄书·相宅》:“奉駠驹黄牛以郊天於土中。 鄠杜 竹林, 商山 甘木, 汧 濒牧马,不膴於 关中 ,不可以居。”参见“ 商山四皓 ”。
词语解释:商山四皓 拼音:shāng shān sì hào
秦 末 东园公 、 绮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避 秦 乱,隐 商山 ,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时称 商山 四皓。 高祖 召,不应。后 高祖 欲废太子, 吕后 用 留侯 计,迎四皓,辅太子,遂使 高祖 辍废太子之议。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顾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 唐 颜师古 注:“四人,谓 园公 、 綺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所谓 商山 四皓也。”亦称“ 商山四公 ”、“ 商山四翁 ”。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 高祖 虽能申威於 秦 项 ,而屈於 商山 四公。” 明 冯惟敏 《二犯傍妆台·世恩堂雨酌》曲:“ 竹溪 六逸, 商山 四翁,至今千载仰高风。”词语解释:商山老 拼音:shāng shān lǎo
指 商山 四皓。 唐 贾曾 《奉和春日出苑瞩目应令》:“招贤已从 商山 老,託乘还徵 鄴下 才。”词语解释:商山四皓 拼音:shāng shān sì hào
秦 末 东园公 、 绮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避 秦 乱,隐 商山 ,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时称 商山 四皓。 高祖 召,不应。后 高祖 欲废太子, 吕后 用 留侯 计,迎四皓,辅太子,遂使 高祖 辍废太子之议。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顾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 唐 颜师古 注:“四人,谓 园公 、 綺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所谓 商山 四皓也。”亦称“ 商山四公 ”、“ 商山四翁 ”。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 高祖 虽能申威於 秦 项 ,而屈於 商山 四公。” 明 冯惟敏 《二犯傍妆台·世恩堂雨酌》曲:“ 竹溪 六逸, 商山 四翁,至今千载仰高风。”词语解释:商山翁 拼音:shāng shān wēng
指 商山 四皓。 唐 杜甫 《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之四:“松下丈人巾屨同,偶坐似是 商山 翁。” 宋 王安石 《桃源行》:“避时不独 商山 翁,亦有 桃源 种桃者。” 清 孙枝蔚 《赠周盛际》诗:“我欲采药深山中,亦不为学 商山 翁。”词语解释:商岩 拼音:shāng yán
傅说 初版筑于 傅岩 之野,后被 商王 武丁 举以为相。见《书·说命上》。后以“商巖”比喻在野贤士。 唐 顾云 《谢徐学士启》:“ 周渭 商巖 ,皆辞钓筑。” 宋 张孝祥 《西江月》词:“清尊今夜偶然同,早晚 商巖 有梦。” 明 高启 《王明君》诗:“愿君莫杀 毛延寿 ,留画 商巖 梦里贤。”词语解释:诜桂 拼音:shēn guì
喻练达能干的官吏。 唐 杜牧 《洛下送张曼容赴上党召》诗:“七叶 汉 貂真密近,一枝 詵 桂亦徒然。”参见“ 詵枝 ”。
词语解释:诜枝 拼音:shēn zhī
《晋书·郤詵传》:“﹝ 詵 ﹞累迁 雍州 刺史。 武帝 於东堂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因以“詵枝”为颂扬政绩卓著者之典。 唐 罗隐 《寄大理寺徐郎中》诗:“事虽亡显报,理合有阴功。官序 詵 枝老,幽尘 范 甑空。” 雍文华 校辑:“《英华》、《全唐诗》诗末注云:‘ 证圣 中, 徐有功 为大理少卿,执法平恕, 鹿城 主簿 潘好礼 论以美之也。’”词语解释:诜枝 拼音:shēn zhī
《晋书·郤詵传》:“﹝ 詵 ﹞累迁 雍州 刺史。 武帝 於东堂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因以“詵枝”为颂扬政绩卓著者之典。 唐 罗隐 《寄大理寺徐郎中》诗:“事虽亡显报,理合有阴功。官序 詵 枝老,幽尘 范 甑空。” 雍文华 校辑:“《英华》、《全唐诗》诗末注云:‘ 证圣 中, 徐有功 为大理少卿,执法平恕, 鹿城 主簿 潘好礼 论以美之也。’”词语解释:神女 拼音:shén nǚ
(1).谓 巫山 神女。《文选·宋玉〈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 巫山 之女也。’” 李善 注引《襄阳耆旧传》:“ 赤帝 女曰 姚姬 (一作‘瑶姬’),未行而卒,葬於 巫山 之阳,故曰 巫山 之女。 楚怀王 游於 高唐 ,昼寝梦见与神遇,自称是 巫山 之女。”又《神女赋》序:“ 楚襄王 与 宋玉 游於 云梦 之浦,使 玉 赋 高唐 之事,其夜王寝,果梦与神女遇,其状甚丽,王异之,明日以白 玉 。”按,所云神女之梦,事本假托,为寓言讽主之作。 明 杨珽 《龙膏记·买卜》:“朝云暮雨连天暗,神女知来第几峯。” 毛泽东 《水调歌头·游泳》词:“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2).谓妓女。因 宋玉 《高唐赋》中有“妾, 巫山 之女也,为 高唐 之客,闻君游 高唐 ,愿荐枕席”之语,后因以借指妓女。
(3).泛指仙女。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三》:“ 始皇 与神女游,而忤其旨。神女唾之生疮。 始皇 谢之,神女为出温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神女》:“实告君:妾非人,乃神女也。”
(4).鹊的别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鸟兽》:“鹊,一名神女。” 宋 无名氏 《奚囊橘柚》:“ 袁伯文 七月六日过 高唐 遇雨,宿於山家。夜梦女子甚都,自称神女。 伯文 欲留之。神女曰:‘明日当为 织女 造桥,违命之辱。’ 伯文 惊觉,天已辨色,启窗视之,有羣鹊东飞,有一稍小者从窗中飞去,是以名鹊为‘神女’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三·鹊》:“佛经谓之芻尼,小説谓之神女。”
(5).燕的别名。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燕》:“一名神女,一名天女,一名鷙鸟。《诗》云:‘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齐 人呼为鳦也。”词语解释:失桂 拼音:shī guì
指科举落第。 唐 人谓登科为折桂,故称。 唐 卢纶 《送魏广下第归扬州》诗:“独归初失桂,共醉忽停杯。”参见“ 折桂 ”。
词语解释:折桂 拼音:zhé guì
《晋书·郤詵传》:“ 武帝 於 东堂 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后因以“折桂”谓科举及第。 唐 杜甫 《同豆卢峰知字韵》:“梦兰他日应,折桂早年知。” 宋 张抡 《满庭芳·寿杨殿帅》词:“流庆远;芝兰秀发,折桂争先。” 清 李渔 《夺锦楼》第一回:“那些未娶少年一发踊跃不过,未曾折桂,先有了月里嫦娥。” 王毓岱 《示和甫》诗:“擷芹復折桂,亲非由我显。”词语解释:四皓 拼音:sì hào
(1).指 秦 末隐居 商山 的 东园公 、 甪里先生 (甪,一作角)、 绮里季 、 夏黄公 。四人须眉皆白,故称 商山 四皓。 高祖 召,不应。后 高祖 欲废太子, 吕后 用 张良 计,迎四皓,使辅太子, 高祖 以太子羽翼已成,乃消除改立太子之意。事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 汉 扬雄 《解嘲》:“ 藺生 收功於 章臺 ,四皓采荣於 南山 。” 唐 杜牧 《题青云馆》诗:“四皓有芝轻 汉祖 , 张仪 无地与 怀王 。”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五·四皓考》:“《陈留志》云:‘ 东园公 姓 唐 ,名 秉 ,字 宣明 , 襄邑 人,常居园中,因以为号; 夏黄公 姓 崔 ,名 廓 ,字 少通 , 齐 人,隐居 夏里 修道,故号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 河内 軹 人, 泰伯 之后,姓 周 名 术 ,字 元道 ,号曰 霸上先生 。’却欠 綺里季 。 皇甫謐 《高士传》载:‘ 綺里季 姓 朱 ,名 暉 ,字 文季 。’四人详矣……予以《索隐》既引《陈留志》欠 园公 之名,失写也; 廓 与 广 同,姓 黄 ,非 崔 ,文义顺也; 甪里 既称 泰伯 之后,必 苏 人,或寓居於 軹 也。”按,《史记·留侯世家》 司马贞 索隐引《陈留志》作“ 园公 姓 庾 ”。参见“ 商山四皓 ”。
(2).指 南朝 齐 徐伯珍 兄弟四人。《南史·隐逸传下·徐伯珍》:“﹝ 徐伯珍 ﹞家甚贫窶,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3).泛指隐居不仕、年高望重的人。 明 张煌言 《怀王媿两少司马》诗:“我昔曾上 嘉禾岛 ,岛上衣冠多四皓。”
词语解释:商山四皓 拼音:shāng shān sì hào
秦 末 东园公 、 绮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避 秦 乱,隐 商山 ,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时称 商山 四皓。 高祖 召,不应。后 高祖 欲废太子, 吕后 用 留侯 计,迎四皓,辅太子,遂使 高祖 辍废太子之议。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顾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 唐 颜师古 注:“四人,谓 园公 、 綺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所谓 商山 四皓也。”亦称“ 商山四公 ”、“ 商山四翁 ”。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 高祖 虽能申威於 秦 项 ,而屈於 商山 四公。” 明 冯惟敏 《二犯傍妆台·世恩堂雨酌》曲:“ 竹溪 六逸, 商山 四翁,至今千载仰高风。”词语解释:四老 拼音:sì lǎo
四位老人。指 商山 四皓。 唐 张说 《赠崔公》诗:“我闻 西汉 日,四老 南山 幽。” 唐 杜牧 《题商山四皓庙一绝》:“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 刘 是灭 刘 。” 金 萧贡 《汉歌》:“三杰相须立人纪,四老仍来安太子。”参见“ 四皓 ”。
词语解释:四皓 拼音:sì hào
(1).指 秦 末隐居 商山 的 东园公 、 甪里先生 (甪,一作角)、 绮里季 、 夏黄公 。四人须眉皆白,故称 商山 四皓。 高祖 召,不应。后 高祖 欲废太子, 吕后 用 张良 计,迎四皓,使辅太子, 高祖 以太子羽翼已成,乃消除改立太子之意。事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 汉 扬雄 《解嘲》:“ 藺生 收功於 章臺 ,四皓采荣於 南山 。” 唐 杜牧 《题青云馆》诗:“四皓有芝轻 汉祖 , 张仪 无地与 怀王 。”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五·四皓考》:“《陈留志》云:‘ 东园公 姓 唐 ,名 秉 ,字 宣明 , 襄邑 人,常居园中,因以为号; 夏黄公 姓 崔 ,名 廓 ,字 少通 , 齐 人,隐居 夏里 修道,故号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 河内 軹 人, 泰伯 之后,姓 周 名 术 ,字 元道 ,号曰 霸上先生 。’却欠 綺里季 。 皇甫謐 《高士传》载:‘ 綺里季 姓 朱 ,名 暉 ,字 文季 。’四人详矣……予以《索隐》既引《陈留志》欠 园公 之名,失写也; 廓 与 广 同,姓 黄 ,非 崔 ,文义顺也; 甪里 既称 泰伯 之后,必 苏 人,或寓居於 軹 也。”按,《史记·留侯世家》 司马贞 索隐引《陈留志》作“ 园公 姓 庾 ”。参见“ 商山四皓 ”。
(2).指 南朝 齐 徐伯珍 兄弟四人。《南史·隐逸传下·徐伯珍》:“﹝ 徐伯珍 ﹞家甚贫窶,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3).泛指隐居不仕、年高望重的人。 明 张煌言 《怀王媿两少司马》诗:“我昔曾上 嘉禾岛 ,岛上衣冠多四皓。”
词语解释:商山四皓 拼音:shāng shān sì hào
秦 末 东园公 、 绮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避 秦 乱,隐 商山 ,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时称 商山 四皓。 高祖 召,不应。后 高祖 欲废太子, 吕后 用 留侯 计,迎四皓,辅太子,遂使 高祖 辍废太子之议。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顾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 唐 颜师古 注:“四人,谓 园公 、 綺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所谓 商山 四皓也。”亦称“ 商山四公 ”、“ 商山四翁 ”。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 高祖 虽能申威於 秦 项 ,而屈於 商山 四公。” 明 冯惟敏 《二犯傍妆台·世恩堂雨酌》曲:“ 竹溪 六逸, 商山 四翁,至今千载仰高风。”词语解释:四翁 拼音:sì wēng
指 商山 四皓。 唐 骆宾王 《畴昔篇》诗:“谁能跼迹依三辅,会就 商山 访四翁。” 唐 司空图 《漫书》诗之五:“四翁识势保安閒,须为生灵暂出山。”参见“ 四皓 ”。
词语解释:四皓 拼音:sì hào
(1).指 秦 末隐居 商山 的 东园公 、 甪里先生 (甪,一作角)、 绮里季 、 夏黄公 。四人须眉皆白,故称 商山 四皓。 高祖 召,不应。后 高祖 欲废太子, 吕后 用 张良 计,迎四皓,使辅太子, 高祖 以太子羽翼已成,乃消除改立太子之意。事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 汉 扬雄 《解嘲》:“ 藺生 收功於 章臺 ,四皓采荣於 南山 。” 唐 杜牧 《题青云馆》诗:“四皓有芝轻 汉祖 , 张仪 无地与 怀王 。”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五·四皓考》:“《陈留志》云:‘ 东园公 姓 唐 ,名 秉 ,字 宣明 , 襄邑 人,常居园中,因以为号; 夏黄公 姓 崔 ,名 廓 ,字 少通 , 齐 人,隐居 夏里 修道,故号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 河内 軹 人, 泰伯 之后,姓 周 名 术 ,字 元道 ,号曰 霸上先生 。’却欠 綺里季 。 皇甫謐 《高士传》载:‘ 綺里季 姓 朱 ,名 暉 ,字 文季 。’四人详矣……予以《索隐》既引《陈留志》欠 园公 之名,失写也; 廓 与 广 同,姓 黄 ,非 崔 ,文义顺也; 甪里 既称 泰伯 之后,必 苏 人,或寓居於 軹 也。”按,《史记·留侯世家》 司马贞 索隐引《陈留志》作“ 园公 姓 庾 ”。参见“ 商山四皓 ”。
(2).指 南朝 齐 徐伯珍 兄弟四人。《南史·隐逸传下·徐伯珍》:“﹝ 徐伯珍 ﹞家甚贫窶,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3).泛指隐居不仕、年高望重的人。 明 张煌言 《怀王媿两少司马》诗:“我昔曾上 嘉禾岛 ,岛上衣冠多四皓。”
词语解释:商山四皓 拼音:shāng shān sì hào
秦 末 东园公 、 绮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避 秦 乱,隐 商山 ,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时称 商山 四皓。 高祖 召,不应。后 高祖 欲废太子, 吕后 用 留侯 计,迎四皓,辅太子,遂使 高祖 辍废太子之议。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顾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 唐 颜师古 注:“四人,谓 园公 、 綺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所谓 商山 四皓也。”亦称“ 商山四公 ”、“ 商山四翁 ”。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 高祖 虽能申威於 秦 项 ,而屈於 商山 四公。” 明 冯惟敏 《二犯傍妆台·世恩堂雨酌》曲:“ 竹溪 六逸, 商山 四翁,至今千载仰高风。”词语解释:逃秦 拼音:táo qín
犹避 秦 。避乱。 唐 麴信陵 《移居洞庭》诗:“重林将叠嶂,此处可逃 秦 。” 宋 叶适 《余顷为中塘梅林诗他日来游复作》:“初如别逃 秦 ,疏附耻独贤。”词语解释:桃花洞 拼音:táo huā dòng
(1).指桃花源。亦借指隐居之地。 唐 钱起 《送毕侍御谪居》诗:“桃花洞里举家去,此别相思復几春!” 宋 梅尧臣 《次韵和吴长文舍人即事见寄》:“桃花洞远迷应久,杏树坛荒迹自传。”
(2).传说 汉 刘晨 、 阮肇 入 天台山 桃花洞遇仙女。后因以指仙境。 五代 和凝 《天仙子》词:“翠娥双敛正含情,桃花洞,瑶臺梦,一片春愁谁与共!”参阅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3). 四川省 长寿县 有桃花洞,以出产棺木板料而著称,因以桃花洞代指上等棺木。《金瓶梅词话》第六三回:“ 尚举人 家有一副好板,原是 尚举人 父亲,在 四川 成都府 做推官时带来,预备他老夫人用的,两副桃花洞,他使了一副,只剩下这一副,墻磕底盖堵头俱全。”词语解释:桃花源 拼音:táo huā yuán
晋 陶潜 作《桃花源记》,谓有渔人从桃花源入一山洞,见 秦 时避乱者的后裔居其间,“土地平旷,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髮垂髫,并怡然自乐。”渔人出洞归,后再往寻找,遂迷不复得路。后遂用以指避世隐居的地方,亦指理想的境地。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五:“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宋 梅尧臣 《华亭谷》诗:“深非桃花源,自有渔者舟。” 杨朔 《木棉花》:“ 香港 ,这个美丽的海岛,暂时还是平静的,因此便成为富人的桃花源了。”词语解释:桃源 拼音:táo yuán
(1).“ 桃花源 ”的省称。 南朝 陈 徐陵 《山斋诗》:“桃源惊往客,鹤嶠断来宾。” 唐 杜甫 《北征》诗:“缅思桃源内,益嘆身世拙。” 明 张煌言 《赠卢牧舟大司马》诗:“ 并州 正有来苏望,忍説桃源可避 秦 。” 邹韬奋 《萍踪忆语》二八:“他们缺乏相当的娱乐,赌博也是一条出路。所以有许多都在这里面寻觅他们的桃源。”参见“ 桃花源 ”。
(2).指 桃源洞 。 唐 李涉 《赠长安小主人》诗:“仙路迷人应有术, 桃源 不必在深山。” 元 任昱 《清江引·题情》曲:“ 桃源 水流清似玉,长恨因缘误。”参见“ 桃源洞 ”。
(3). 宋 时 临安县 嘉会门 外 泠水峪 ,夹山多桃花,中有流水,人称 桃源 ,为都人游集之地。 苏轼 《介亭饯杨杰次公》诗“丹青明灭 风篁岭 ,环佩空响 桃花源 ” 查慎行 注引 元 潜说友 《咸淳临安志》:“ 泠水峪 在 嘉会门 外,夹山多桃花,中有流水,为城南胜概,旧呼 桃源 ,游人多集焉。”
词语解释:桃花源 拼音:táo huā yuán
晋 陶潜 作《桃花源记》,谓有渔人从桃花源入一山洞,见 秦 时避乱者的后裔居其间,“土地平旷,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髮垂髫,并怡然自乐。”渔人出洞归,后再往寻找,遂迷不复得路。后遂用以指避世隐居的地方,亦指理想的境地。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五:“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宋 梅尧臣 《华亭谷》诗:“深非桃花源,自有渔者舟。” 杨朔 《木棉花》:“ 香港 ,这个美丽的海岛,暂时还是平静的,因此便成为富人的桃花源了。”
词语解释:桃源洞 拼音:táo yuán dòng
(1).洞名。在今 浙江省 天台县 北。相传 东汉 时, 刘晨 、 阮肇 到 天台山 采药迷路,误入 桃源洞 遇见两个仙女,被邀至家中半年后回家,子孙已过七代。事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冥录》。后因以指男女幽会的仙境。 唐 韩偓 《六言》诗之三:“忆泪因成别泪,梦游常续心游。 桃源洞 口来否?絳节霓旌久留。”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一折:“我与你笑相从,再休提误入 桃源洞 。”
(2).在 湖南省 桃源 县西南 桃源山 下,又名 秦人洞 , 白马洞 ,相传是 东晋 陶渊明 所记桃花源的遗址。词语解释:桃源客 拼音:táo yuán kè
(1).指隐者。 唐 卢纶 《送吉中孚校书归楚州旧山》诗:“为问桃源客,何人见乱时。”
(2).称《桃花源记》中的渔人。 宋 辛弃疾 《满江红》词:“怕他年、重到路应迷,桃源客。”参见“ 桃花源 ”。
词语解释:桃花源 拼音:táo huā yuán
晋 陶潜 作《桃花源记》,谓有渔人从桃花源入一山洞,见 秦 时避乱者的后裔居其间,“土地平旷,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髮垂髫,并怡然自乐。”渔人出洞归,后再往寻找,遂迷不复得路。后遂用以指避世隐居的地方,亦指理想的境地。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五:“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宋 梅尧臣 《华亭谷》诗:“深非桃花源,自有渔者舟。” 杨朔 《木棉花》:“ 香港 ,这个美丽的海岛,暂时还是平静的,因此便成为富人的桃花源了。”词语解释:桃源路 拼音:táo yuán lù
(1).通往理想境界之路。 唐 孟浩然 《高阳池送朱二》诗:“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 松子 家。” 宋 辛弃疾 《水龙吟·题雨岩》词:“有怒涛声远,落花香在,人疑是、桃源路。” 清 纳兰性德 《海棠春》词:“落红片片浑如雾,不教更觅桃源路。香径晚风寒,月在雀飞处。”参见“ 桃花源 ”。《白雪遗音·南词·乌啼花落》:“临别订期赠肺腑,缘何心口不相同。莫不是,另觅桃源路,许久全无信一封,害得我小侍儿报花无心赏。”参见“ 桃源洞 ”。
(2).指通往美人住处的路。 南唐 冯延巳 《酒泉子》词:“陇头云,桃源路,两魂销。”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挑灯夜半自嘆吁,几回梦入桃源路,须再聘沉鱼美姿。”
词语解释:桃源洞 拼音:táo yuán dòng
(1).洞名。在今 浙江省 天台县 北。相传 东汉 时, 刘晨 、 阮肇 到 天台山 采药迷路,误入 桃源洞 遇见两个仙女,被邀至家中半年后回家,子孙已过七代。事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冥录》。后因以指男女幽会的仙境。 唐 韩偓 《六言》诗之三:“忆泪因成别泪,梦游常续心游。 桃源洞 口来否?絳节霓旌久留。”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一折:“我与你笑相从,再休提误入 桃源洞 。”
(2).在 湖南省 桃源 县西南 桃源山 下,又名 秦人洞 , 白马洞 ,相传是 东晋 陶渊明 所记桃花源的遗址。词语解释:桃源人 拼音:táo yuán rén
借指隐士。 唐 王维 《蓝田山石门精舍》诗:“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歷,笑谢桃源人,花红復来覿。” 唐 丘丹 《奉酬韦使君送归山之作》诗:“侧闻郡守至,偶乘黄犊出。不别桃源人,一见经累日。”一本作“ 桃园人 ”。词语解释:陶公 拼音:táo gōng
(1).指 晋 陶侃 。《晋书·陶侃传》:“尚书 梅陶 与亲人 曹识 书曰:‘ 陶公 机神明鉴似 魏武 ,忠顺勤劳似 孔明 , 陆抗 诸人不能及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 陶公 性检厉,勤於事。” 唐 李商隐 《潭州》诗:“ 陶公 战舰空滩雨, 贾傅 承尘破庙风。”
(2).指 陶安公 。传说中的神仙。 汉 刘向 《列仙传·陶安公》:“ 陶安公 者, 六安 铸冶师也。” 唐 李白 《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诗:“ 陶公 矍鑠呵赤电,回禄睢盱扬紫烟。”
(3).指 唐 陶沔 。 唐 开元 末, 陶沔 与 李白 、 孔巢父 、 韩準 、 裴政 、 张叔明 居 泰安府 徂徕山 下之 竹溪 ,日纵酒酣歌,时号“竹溪六逸”。 唐 李白 《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诗:“ 陶公 有逸兴,不与常人俱。筑臺像半月,迥向高城隅。” 王琦 题注:“《山东通志》: 半月臺 ,在旧 单县 城东北隅,相传 陶沔 所筑。”
(4).指 晋 陶潜 。 南朝 梁 萧统 《十二月启·南吕八月》:“既传 苏子 之书,更汎 陶公 之酌。” 唐 李白 《流夜郎至江夏陪长史叔及薛明府宴兴德寺南阁》诗:“恭陪竹林宴,留醉与 陶公 。” 明 高启 《因病不饮》诗:“斯味 禹 所恶,摄生笑无功。从此便可止,赋诗继 陶公 。”按, 陶潜 有《止酒》诗。 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 陶公 以名臣之后,际易代之时,欲言难言,时时寄託,不独《咏荆軻》一章也。”词语解释:陶家 拼音:táo jiā
(1).谓烧制陶器与从事稼穑。家,通“ 稼 ”。《大戴礼记·五帝德》:“﹝ 帝舜 ﹞ 蟜牛 之孙, 瞽叟 之子也,曰 重华 。好学孝友,闻于四海,陶家事亲,宽裕温良。” 王聘珍 解诂:“‘家’当为‘稼’。《孟子》曰:‘自耕稼陶渔。’”
(2).烧制陶器的人。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上:“ 广州 陶家皆作土锅鑊,烧熟,以土油之,其洁浄则愈于铁器,尤宜煮药。”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陶埏》:“凡陶家为缶属,其类百千。大者缸瓮,中者鉢盂,小者瓶罐。”
(3).指 晋 诗人 陶潜 。 唐 司空图 《杨柳枝》词:“ 陶 家五柳簇衡门,还有高情爱此君。” 唐 薛能 《折杨柳》诗之九:“众木犹寒独早青,御沟桥畔 曲江亭 , 陶 家旧日应如此,一院春条满遶厅。” 唐 皎然 《酬乌程杨明府华雨后小亭对月见呈》:“夜凉喜无讼,霽色摇閒情。暑退不因雨, 陶 家风自清。”参见“ 陶叟 ”。
词语解释:陶叟 拼音:táo sǒu
指 晋 陶潜 。 明 高启 《初开北窗晚酌》诗:“幽怀悟澹泊,末事辞纷揉。更拟长夏眠,风期结 陶叟 。”词语解释:陶令 拼音:táo lìng
指 晋 陶潜 。 陶潜 曾任 彭泽 令,故称。 元 赵孟頫 《见章得一诗因次其韵》:“无酒难供 陶令 饮,从人皆笑 酈生 狂。” 毛泽东 《登庐山》诗:“ 陶令 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 里可耕田?”词语解释:陶渊明 拼音:táo yuān míng
(365—427) 东晋文学家、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曾为江州祭酒、镇江参军,后任彭泽令。因不满当时官员的腐败而去职,归隐田园,至死不仕。其诗以《归去来兮辞》、《饮酒》、《桃花源诗》、《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为代表,今存《陶渊明集》词语解释:巫娥 拼音:wū é
指 巫山 神女。亦泛指美女。 唐 杜牧 《柳》诗:“ 巫娥 庙里低含雨, 宋玉 宅前斜带风。”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一折:“劝不醒痴迷 楚子 ,直要娶薄倖 巫娥 。” 明 刘基 《题江村风雨图》诗:“龙母鮫綃云半湿, 巫娥 贝闕夜深开。”词语解释:巫峰 拼音:wū fēng
(1). 巫山 峰峦。 宋 柳永 《离别难》词:“望断处,杳杳巫峯十二,千古暮云深。”参见“ 巫山十二峯 ”。
(2).即 巫山 。为男女幽会之处。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访翠》:“误走到 巫峯 上,添了些行云想,匆匆忘却仙模样。”《再生缘》第六六回:“他若贪生图宠幸,怎不在,天香馆里赴 巫峯 。”参见“ 巫山 ”。
词语解释:巫山十二峰 拼音:wū shān shí èr fēng
巫山 之上,群峰迭起,其著者有十二峰,峰名说法不一。据 宋 祝穆 《方舆胜览》载十二峰为: 望霞 、 翠屏 、 朝云 、 松峦 、 集仙 、 聚鹤 、 净坛 、 上升 、 起云 、 飞凤 、 登龙 、 圣泉 。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地理》据《蜀江图》则为: 独秀 、 笔峰 、 集仙 、 起云 、 登龙 、 望霞 、 聚鹤 、 栖凤 、 翠屏 、 盘龙 、 松峦 、 仙人 。 唐 李端 《巫山高》诗:“ 巫山 十二峯,皆在碧虚中。” 明 无心子 《金雀记·作赋》:“锦川怪石多奇样,絶胜 巫山 十二峯。” 郭沫若 《屈原》第四幕:“务求上帝怜鉴,封之为 巫山 十二峰之山神土地。”参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六。
词语解释:巫山 拼音:wū shān
(1). 战国 宋玉 《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 巫山 之女也,为 高唐 之客。闻君游 高唐 ,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 巫山 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臺 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之立庙,号曰 朝云 。”后遂用为男女幽会的典实。 五代 冯延巳 《鹊踏枝》词之七:“心若垂杨千万缕,水阔花飞,梦断 巫山 路。”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通嚭》:“今夜同欢会,梦魂飞, 巫山 一对暮云归。”《西湖佳话·西泠韵迹》:“但求一见,为荣多矣,谁敢妄想 巫山 之梦。”
(2).山名。在 四川 、 湖北 两省边境。北与 大巴山 相连,形如“巫”字,故名。 长江 穿流其中,形成三峡。 唐 李白 《古风》之五八:“我行 巫山 渚,寻古登 阳臺 。” 宋 陆游 《三峡歌》:“十二 巫山 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毛泽东 《水调歌头·游泳》词:“截断 巫山 云雨,高峡出平湖。”词语解释:巫山 拼音:wū shān
(1). 战国 宋玉 《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 巫山 之女也,为 高唐 之客。闻君游 高唐 ,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 巫山 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臺 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之立庙,号曰 朝云 。”后遂用为男女幽会的典实。 五代 冯延巳 《鹊踏枝》词之七:“心若垂杨千万缕,水阔花飞,梦断 巫山 路。”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通嚭》:“今夜同欢会,梦魂飞, 巫山 一对暮云归。”《西湖佳话·西泠韵迹》:“但求一见,为荣多矣,谁敢妄想 巫山 之梦。”
(2).山名。在 四川 、 湖北 两省边境。北与 大巴山 相连,形如“巫”字,故名。 长江 穿流其中,形成三峡。 唐 李白 《古风》之五八:“我行 巫山 渚,寻古登 阳臺 。” 宋 陆游 《三峡歌》:“十二 巫山 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毛泽东 《水调歌头·游泳》词:“截断 巫山 云雨,高峡出平湖。”词语解释:巫山神女 拼音:wū shān shén nǚ
相传 赤帝 之女名 姚姬 ,未嫁而卒,葬于 巫山 之阳, 楚怀王 游 高唐 ,昼寝,梦与其神相遇,自称“巫山之女”。见 宋玉 《高唐赋》序及 李善 注。后人附会,为之立像,称为“巫山神女”。 宋 陆游 《入蜀记》卷六:“过 巫山 凝真观 ,謁 妙用真人 祠。真人,即世所谓 巫山 神女也。” 宋 陈德武 《清平乐·咏雨》词:“经旬一见通宵,恍如身在 蓝桥 ,记与 巫山 神女,不禁暮暮朝朝。” 郭沫若 《屈原》第四幕:“把 南后 恭维得无以复加,说她是 巫山 神女下凡。”词语解释:巫山云雨 拼音:wū shān yún yǔ
指男女合欢。《白雪遗音·七音车·十二月》:“斜倚着门儿作了一个梦。梦裡梦见郎回家, 巫山 云雨多有兴。”参见“ 巫山 ”。
词语解释:巫山 拼音:wū shān
(1). 战国 宋玉 《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 巫山 之女也,为 高唐 之客。闻君游 高唐 ,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 巫山 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臺 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之立庙,号曰 朝云 。”后遂用为男女幽会的典实。 五代 冯延巳 《鹊踏枝》词之七:“心若垂杨千万缕,水阔花飞,梦断 巫山 路。”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通嚭》:“今夜同欢会,梦魂飞, 巫山 一对暮云归。”《西湖佳话·西泠韵迹》:“但求一见,为荣多矣,谁敢妄想 巫山 之梦。”
(2).山名。在 四川 、 湖北 两省边境。北与 大巴山 相连,形如“巫”字,故名。 长江 穿流其中,形成三峡。 唐 李白 《古风》之五八:“我行 巫山 渚,寻古登 阳臺 。” 宋 陆游 《三峡歌》:“十二 巫山 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毛泽东 《水调歌头·游泳》词:“截断 巫山 云雨,高峡出平湖。”词语解释:巫峡 拼音:wū xiá
(1). 长江三峡 之一。一称 大峡 。西起 四川省 巫山县 大溪 ,东至 湖北省 巴东县 官渡口 。因 巫山 得名。两岸绝壁,船行极险。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 巫峡 ,盖因山为名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絶。故渔者歌曰:‘ 巴 东 三峡 巫峡 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唐 杨炯 《巫峡》诗:“ 三峡 七百里,惟言 巫峡 长。” 宋 苏轼 《巫山》诗:“ 瞿塘 迤邐尽, 巫峡 峥嶸起。” 郭沫若 《月蚀》:“ 巫峡 中的奇景,恐怕是全世界中所没有的。”
(2). 战国 宋玉 《高唐赋》记 楚襄王 游 云梦 台馆,有 楚怀王 梦与 巫山 神女相会的故事,后遂以“巫峡”称男女幽会之事。 唐昭宗 《巫山一段云》词:“冰眸莲脸见长新, 巫峡 更何人。” 宋 陈德武 《玉蝴蝶·雨中对紫薇》词:“梦回 巫峡 ,春在瑶池。”《宦海》第十五回:“﹝ 木观察 ﹞虽然丁了艰,却不肯守着居丧的礼节,在那寝苫枕块的时候,还要寻那 阳臺 巫峡 的风流。”参见“ 巫山 ”。
词语解释:巫山 拼音:wū shān
(1). 战国 宋玉 《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 巫山 之女也,为 高唐 之客。闻君游 高唐 ,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 巫山 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臺 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之立庙,号曰 朝云 。”后遂用为男女幽会的典实。 五代 冯延巳 《鹊踏枝》词之七:“心若垂杨千万缕,水阔花飞,梦断 巫山 路。”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通嚭》:“今夜同欢会,梦魂飞, 巫山 一对暮云归。”《西湖佳话·西泠韵迹》:“但求一见,为荣多矣,谁敢妄想 巫山 之梦。”
(2).山名。在 四川 、 湖北 两省边境。北与 大巴山 相连,形如“巫”字,故名。 长江 穿流其中,形成三峡。 唐 李白 《古风》之五八:“我行 巫山 渚,寻古登 阳臺 。” 宋 陆游 《三峡歌》:“十二 巫山 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毛泽东 《水调歌头·游泳》词:“截断 巫山 云雨,高峡出平湖。”词语解释:巫阳 拼音:wū yáng
(1).古代传说中的女巫。《楚辞·招魂》:“帝告 巫阳 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魂魄离散,汝筮予之。’” 王逸 注:“女曰巫。 阳 ,其名也。” 唐 韩愈 《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又詔 巫阳 反其魂,徐命之前问何冤。” 宋 苏轼 《澄迈驿通潮阁》诗:“餘生欲老海南村,帝遣 巫阳 招我魂。” 古直 《感事》诗之二:“滚滚 珠江 水尽寃, 巫阳 不下復何言。”
(2).古神医名。参见“ 巫彭 ”。
(3). 巫山 的南面,指 巫峡 。 唐 白居易 《送萧处士游黔南》诗:“ 江 从 巴峡 初成字,猿过 巫 阳始断肠。” 宋 范成大 《假十二峰》诗:“ 巴 东 三峡 数 巫 阳,山入 西陵 更鬱苍。”
(4).即 巫山 。 宋 苏轼 《朝云》诗:“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 巫阳 云雨仙。” 明 无心子 《金雀记·玩灯》:“俺只见荷花灯上浴鸳鸯,恰便似神女会 巫阳 。”《再生缘》第六九回:“鳬写可怜红更小, 襄王 何日到 巫阳 。”参见参见“巫山”。
词语解释:巫彭 拼音:wū péng
(1).传说中的神医名。《山海经·海内西经》:“ 开明 东有 巫彭 、 巫抵 、 巫阳 、 巫履 、 巫凡 、 巫相 ,夹 窫窳 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 郭璞 注:“皆神医也。《世本》曰:‘ 巫彭 作医。’”
(2).泛指名医。《吕氏春秋·勿躬》:“ 巫彭 作医, 巫咸 作筮。” 宋 曾巩 《代书寄赵宏》诗:“岂期艰苦天所悯,晚节幸值 巫彭 妙。”词语解释:巫云 拼音:wū yún
指男女幽会。 宋 陈德武 《千秋岁》词:“濯锦丰姿新凉臺阁,懊悔 巫 云太轻薄。” 明 梅鼎祚 《玉合记·赐完》:“ 巫 云梦长,唤醒梅花帐,纤珪瘦玉残妆。”参见“ 巫山 ”。
词语解释:巫山 拼音:wū shān
(1). 战国 宋玉 《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 巫山 之女也,为 高唐 之客。闻君游 高唐 ,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 巫山 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臺 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之立庙,号曰 朝云 。”后遂用为男女幽会的典实。 五代 冯延巳 《鹊踏枝》词之七:“心若垂杨千万缕,水阔花飞,梦断 巫山 路。”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通嚭》:“今夜同欢会,梦魂飞, 巫山 一对暮云归。”《西湖佳话·西泠韵迹》:“但求一见,为荣多矣,谁敢妄想 巫山 之梦。”
(2).山名。在 四川 、 湖北 两省边境。北与 大巴山 相连,形如“巫”字,故名。 长江 穿流其中,形成三峡。 唐 李白 《古风》之五八:“我行 巫山 渚,寻古登 阳臺 。” 宋 陆游 《三峡歌》:“十二 巫山 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毛泽东 《水调歌头·游泳》词:“截断 巫山 云雨,高峡出平湖。”词语解释:五山 拼音:wǔ shān
(1).五座山。指古代传说中东海的仙山 岱舆 、 员嶠 、 方壶 、 瀛洲 、 蓬莱 。《列子·汤问》:“ 渤海 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中有五山焉。一曰 岱舆 、二曰 员嶠 、三曰 方壶 、四曰 瀛州 、五曰 蓬莱 。”
(2).五座山。指 华山 、 首山 、 太室 、 泰山 、 东莱 。《史记·孝武本纪》:“ 中国 华山 、 首山 、 太室 、 泰山 、 东莱 ,此五山 黄帝 之所常游,与神会。” 三国 魏 曹植 《吁嗟篇》:“飘飘周八泽,连翩歷五山。”
(3).五座山。指中岳 嵩山 、东岳 泰山 、西岳 华山 、南岳 衡山 、北岳 恒山 。《后汉书·冯衍传》:“疆理九野,经营五山。” 李贤 注:“五山即五岳也。” 唐 韩愈 《读东方朔杂事》诗:“簸顿五山踣,流漂八维蹉。”
(4).五大佛寺。皆建于 南宋 。即 杭州 径山 兴盛万寿寺 、 北山 景德灵隐寺 、 南山 净慈报恩光孝寺 、 宁波 阿育王山 鄮峰广利寺 、 太白山 天童景德寺 。词语解释:武陵客 拼音:wǔ líng kè
指避世隐居的人。 元 揭傒斯 《寻舍弟将至东牢宿野店》诗:“茅店溪边冷,松林石上踈;如逢 武陵 客,风景未应殊。”参见“ 武陵源 ”。
词语解释:武陵源 拼音:wǔ líng yuán
(1). 晋 陶潜 《桃花源记》载: 晋 太元 中, 武陵 渔人误入 桃花源 ,见其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老少怡然自乐。村人自称先世避 秦 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遂与外界隔绝。后渔人复寻其处,“迷不復得”。后以“武陵源”借指避世隐居的地方。 唐 宋之问 《宿清远峡山寺》诗:“寥寥隔尘事,何异 武陵源 。” 唐 李白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功成拂衣去,归入 武陵源 。” 宋 王安石 《即事》诗之七:“归来向人説,疑是 武陵源 。”亦作“ 武陵滩 ”、“ 武陵川 ”。 唐 汪遵 《东海》诗:“同作危时避 秦 客,此行何似 武陵滩 。” 唐 皇甫冉 《酬包评事壁画山水见寄》诗:“寒侵 赤城 顶,日照 武陵川 ;若览名山誌,仍闻《招隐》篇。” 明 唐顺之 《广德道中》诗:“倘遇 秦 人应不识,只疑误入 武陵川 。”
(2).亦作“ 武陵溪 ”。 东汉 刘晨 、 阮肇 入 天台山 迷不得返,饥食桃果,寻水得大溪,溪边遇仙女,并获款留。及出,已历七世,复往,不知何所。后成文人经常援引的典故。见《太平御览》卷四一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唐 王之涣 《惆怅词》之十:“ 晨 肇 重来路已迷,碧桃花谢 武陵溪 。”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三折:“多管为残花几片,悮 刘晨 迷入 武陵源 。” 元 曾瑞 《留鞋记》第一折:“有缘千里能相会, 刘晨 曾入 武陵溪 。”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寻梦》:“为甚呵, 玉真 重遡 武陵源 ?也则为水点花飞在眼前。”词语解释:武陵溪 拼音:wǔ líng xī
见“ 武陵源 ”。
词语解释:武陵源 拼音:wǔ líng yuán
(1). 晋 陶潜 《桃花源记》载: 晋 太元 中, 武陵 渔人误入 桃花源 ,见其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老少怡然自乐。村人自称先世避 秦 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遂与外界隔绝。后渔人复寻其处,“迷不復得”。后以“武陵源”借指避世隐居的地方。 唐 宋之问 《宿清远峡山寺》诗:“寥寥隔尘事,何异 武陵源 。” 唐 李白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功成拂衣去,归入 武陵源 。” 宋 王安石 《即事》诗之七:“归来向人説,疑是 武陵源 。”亦作“ 武陵滩 ”、“ 武陵川 ”。 唐 汪遵 《东海》诗:“同作危时避 秦 客,此行何似 武陵滩 。” 唐 皇甫冉 《酬包评事壁画山水见寄》诗:“寒侵 赤城 顶,日照 武陵川 ;若览名山誌,仍闻《招隐》篇。” 明 唐顺之 《广德道中》诗:“倘遇 秦 人应不识,只疑误入 武陵川 。”
(2).亦作“ 武陵溪 ”。 东汉 刘晨 、 阮肇 入 天台山 迷不得返,饥食桃果,寻水得大溪,溪边遇仙女,并获款留。及出,已历七世,复往,不知何所。后成文人经常援引的典故。见《太平御览》卷四一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唐 王之涣 《惆怅词》之十:“ 晨 肇 重来路已迷,碧桃花谢 武陵溪 。”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三折:“多管为残花几片,悮 刘晨 迷入 武陵源 。” 元 曾瑞 《留鞋记》第一折:“有缘千里能相会, 刘晨 曾入 武陵溪 。”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寻梦》:“为甚呵, 玉真 重遡 武陵源 ?也则为水点花飞在眼前。”词语解释:武陵源 拼音:wǔ líng yuán
(1). 晋 陶潜 《桃花源记》载: 晋 太元 中, 武陵 渔人误入 桃花源 ,见其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老少怡然自乐。村人自称先世避 秦 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遂与外界隔绝。后渔人复寻其处,“迷不復得”。后以“武陵源”借指避世隐居的地方。 唐 宋之问 《宿清远峡山寺》诗:“寥寥隔尘事,何异 武陵源 。” 唐 李白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功成拂衣去,归入 武陵源 。” 宋 王安石 《即事》诗之七:“归来向人説,疑是 武陵源 。”亦作“ 武陵滩 ”、“ 武陵川 ”。 唐 汪遵 《东海》诗:“同作危时避 秦 客,此行何似 武陵滩 。” 唐 皇甫冉 《酬包评事壁画山水见寄》诗:“寒侵 赤城 顶,日照 武陵川 ;若览名山誌,仍闻《招隐》篇。” 明 唐顺之 《广德道中》诗:“倘遇 秦 人应不识,只疑误入 武陵川 。”
(2).亦作“ 武陵溪 ”。 东汉 刘晨 、 阮肇 入 天台山 迷不得返,饥食桃果,寻水得大溪,溪边遇仙女,并获款留。及出,已历七世,复往,不知何所。后成文人经常援引的典故。见《太平御览》卷四一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唐 王之涣 《惆怅词》之十:“ 晨 肇 重来路已迷,碧桃花谢 武陵溪 。”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三折:“多管为残花几片,悮 刘晨 迷入 武陵源 。” 元 曾瑞 《留鞋记》第一折:“有缘千里能相会, 刘晨 曾入 武陵溪 。”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寻梦》:“为甚呵, 玉真 重遡 武陵源 ?也则为水点花飞在眼前。”词语解释:峡云 拼音:xiá yún
(1).指 三峡 的云。 唐 杜甫 《送段功曹归广州》诗:“ 峡 云笼树小,湖日荡船明。” 仇兆鳌 注:“ 三峡 山高,故云笼树而小。” 宋 陆游 《寒食》诗:“ 峡 云烘日已成霞, 瀼水 生文浅见沙。”
(2).借指传说中的 巫山 神女。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谓 巫山 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楚怀王 曾于梦中与之欢会。后因以代称情人。 宋 晏殊 《寓意》诗:“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词语解释:下里 拼音:xià lǐ
犹方面。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第四卷:“做箇夫人做不过,做得箇积世虔婆,教两下里受这般不快活。” 元 无名氏 《气英布》第一折:“喒一下里相迎,你且一下里趓。”《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南北下里,南边对着我家庄门那座山的山阳里,有一片枫树林子……东西下里,尽西头儿,有个大苇塘。”
(1).谓乡里,乡野。 汉 刘向 《说苑·至公》:“臣窃选国俊下里之士曰 孙叔敖 。”《旧五代史·晋书·景延广传》:“ 延广 在军,母凶问至……曾无戚容,下里之士亦闻而恶之。” 清 刘大櫆 《与李侍郎书》:“其有沉沦下里,不得亲明公之謦欬者,皆闭门屏息,愧赧而不敢自比於人。”
(2).指民间歌谣。 晋 陆机 《文赋》:“缀《下里》於《白雪》,吾亦济夫所伟。”《老残游记》第十回:“岂敢岂敢!只是‘《下里》’之音,不敢入耳。”参见“ 下里巴人 ”。
(3).谓人死归葬之所。《汉书·韩延寿传》:“百姓遵用其教,卖偶车马下里伪物者,弃之市道。”《汉书·田延年传》:“先是, 茂陵 富人 焦氏 、 贾氏 以数千万阴积贮炭苇诸下里之物。”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死者归蒿里,葬地下,故曰下里。”
词语解释:下里巴人 拼音:xià lǐ bā rén
(1).古代民间通俗歌曲。下里,乡里; 巴 ,古国名,地在今 川东 、 鄂西 一带。《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 郢中 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 李周翰 注:“《下里巴人》,下曲名也。”
(2).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词语解释:夏季 拼音:xià jì
见“夏天”
埃及古历一年三季之一,每季四个月,其他两季为冬季和洪水季
词语解释:夏天 拼音:xià tiān
夏季。 唐 王建 《昭应官舍书事》诗:“腊月近汤泉不冻,夏天临 渭 屋多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七回:“因为近来笔底下甚忙,加之夏天的扇子又多,夜以继日的都应酬不下,实在腾不出工夫来。” 贾祖璋 《萤火虫》:“﹝萤火虫﹞蛹淡黄色,夜间也能发光。到夏天就化作能飞行的成虫。”词语解释:仙桂 拼音:xiān guì
(1).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树,称之为“仙桂”。语出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天咫》:“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 宋 无名氏 《大圣乐·初夏》词:“轻紈举,动团圆素月,仙桂婆娑。”
(2).喻指科举功名。 宋 无名氏 《百字歌·寿张簿》词:“才华拔萃,早宜仙桂高折。”参见“ 仙人桂 ”。
词语解释:仙人桂 拼音:xiān rén guì
旧时称举进士为折桂,因以“仙人桂”借指科举功名。 宋 王禹偁 《送鞠评事宰兰溪》诗:“科名旧捷仙人桂,县界遥看婺女星。”参见“ 仙桂 ”。词语解释:仙史 拼音:xiān shǐ
记述神仙事迹的史籍。 唐 寒山 《诗》之十一:“高低旧雉堞,大小古坟塋……所嗟皆俗物,仙史更无名。”词语解释:仙源 拼音:xiān yuán
(1).道教称神仙所居之处。《云笈七籤》卷二七:“福地第四曰东仙源,福地第五曰西仙源,均在 台州 黄巖县 属地。”
(2).特指 晋 陶渊明 所描绘的理想境地桃花源。 唐 王维 《桃源行》:“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3).借指风景胜地或安谧的僻境。 明 顾大典 《青衫记·郊游访兴》:“花光艳,草色新,且停驂向仙源问津。” 清 吴伟业 《避乱》诗之一:“白云护仙源,劫灰应不扰。”词语解释:襄王梦 拼音:xiāng wáng mèng
传说 楚王 游 高唐 ,梦见 巫山 神女“愿荐枕席”,“王因幸之”。神女化云化雨于 阳台 。见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序、《神女赋》序。后遂以“襄王梦”为男女欢合之典。 唐 胡曾 《咏史·阳台》:“何人更有 襄王 梦,寂寂 巫山 十二重。”《南宫词纪·桂枝香·秋怀》:“顿使我愁人不寐, 襄王 梦雨散云收。”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栖真》:“前缘不断, 巫峡 恨浓,连牀且话 襄王 梦。”按,游 高唐 ,梦神女者,当为 楚怀王 ,非 襄王 。自古以来, 襄王 枉受其名。参阅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辩证》。词语解释:祥凤 拼音:xiáng fèng
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瑞鸟。《淮南子·泰族训》:“黄龙下,祥凤至。” 唐 李吉甫 《贺大赦表》:“神鱼载舞,祥凤载鸣。”词语解释:萧史 拼音:xiāo shǐ
(1).传说中人物名。相传为 春秋 秦穆公 时人,善吹萧,能致孔雀白鹤于庭。 穆公 以女 弄玉 妻之。 萧史 日教 弄玉 吹萧作凤鸣,后凤凰来集其屋。 穆公 筑凤台,使 萧史 夫妇居其上,数年后,皆随凤凰飞去。见 汉 刘向 《列仙传》。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是以 萧史 偕翔凤以凌虚, 琴高 乘朱鲤於深渊,斯其验也。” 唐 韩愈 《谁氏子》诗:“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 萧史 。”
(2).借指情郎。 清 黄遵宪 《游箱根》诗:“ 洪崖 揖 浮丘 , 萧史 媚 弄玉 。”词语解释:箫史 拼音:xiāo shǐ
古代传说中善吹箫的人。 汉 刘向 《列仙传·箫史》:“ 簫史 者, 秦穆公 时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鹤於庭, 穆公 有女,字 弄玉 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 弄玉 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 凤臺 ,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后以“簫史”泛指如意郎君。 清 李渔 《慎鸾交·目许》:“却像要趁扁舟,入五湖,随 簫史 ,归 蓬岛 。”词语解释:小谢 拼音:xiǎo xiè
(1).称 南朝 宋 谢灵运 族弟 谢惠连 。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宋法曹参军谢惠连》:“ 小谢 才思富捷……《秋怀》、《擣衣》之作,虽復 灵运 鋭思,亦何以加焉。”
(2).他人之弟的美称。 清 宋琬 《寓侯记原秬园》诗之六:“知君怜 小谢 ,池草任荒芜。”原注:“令弟 研德 ,贤而早夭。”
(3).指 南朝 齐 谢朓 。 唐 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 蓬莱 文章 建安 骨,中间 小谢 又清发。” 清 王士禛 《太白祠》诗:“ 小谢 东田近, 开元 旧事非。”
(4).指 东晋 谢安 之侄 谢玄 。 元 马祖常 《杂咏》之一:“ 浮山堰 逐 降王 去, 淝水 波因 小谢 收。”词语解释:谢公 拼音:xiè gōng
(1).指 晋 谢安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桓子野 每闻清歌,輒唤‘奈何!’ 谢公 闻之曰:‘ 子野 可谓一往有深情。’” 唐 李白 《示金陵子》诗:“ 谢公 正要 东山 妓,携手林泉处处行。”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送施圣与枢密帅隆兴》词:“试问 东山 风月,更著中年丝竹,留得 谢公 否?”
(2).指 南朝 宋 谢灵运 。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谢公 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唐 钱起 《送包何东游》诗:“子好 谢公 跡,常吟孤屿诗。” 明 高启 《天平山》诗:“难追 谢公 游,空发 阮生 慟。”
(3).指 南朝 齐 谢朓 。 唐 李白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诗:“谁念北楼上,临风怀 谢公 。”
(4).指 宋 谢景初 。 元 费著 《笺纸谱》:“纸以人得名者,有 谢公 ,有 薛涛 。”参见“ 谢公牋 ”。
词语解释:谢公笺 拼音:xiè gōng jiān
同“谢公牋”。
一种样式的纸。为宋谢景初初创,故称。词语解释:谢守 拼音:xiè shǒu
指 谢灵运 。 灵运 曾为 永嘉 太守,故称。 唐 刘禹锡 《寄乐天》诗:“ 于公 必有高门庆, 谢守 何烦晓镜悲。” 唐 严维 《赠送崔子向》诗:“新诗踪 谢守 ,内学似 支郎 。”词语解释:谢宣城 拼音:xiè xuān chéng
指 南朝 齐 谢朓 。 朓 曾任 宣城 太守,故称。 唐 杜甫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诗:“礼加 徐孺子 ,诗接 谢宣城 。” 清 姚鼐 《入山》诗:“取作分司随口句,惊人无復 谢宣城 。”词语解释:玄晖 拼音:xuán huī
(1).指太阳。《文选·陆云〈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玄暉峻朗,翠云崇靄。” 吕延济 注:“玄,天;暉,日。”《云笈七籤》卷九八:“良德映玄暉,頴拔粲华蔚。”
(2).月光。 唐 喻凫 《送贾岛往金州谒姚员外》诗:“几夕江楼月,玄暉伴静吟。”
(3). 南朝 齐 谢朓 ,字 玄晖 ,善为诗,后常以指有文才的人。 唐 清江 《月夜有怀黄端公兼简朱孙二判官》诗:“屡向曲池陪 逸少 ,几回戎幕接 玄暉 。” 唐 司空曙 《早夏寄元校书》诗:“蓬蓽永无车马到,更当斋夜忆 玄暉 。”词语解释:雪唱 拼音:xuě chàng
语本 战国 楚 宋玉 《对楚王问》:“客有歌於 郢 中者……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后用“雪唱”指高雅的歌声。 唐 孟郊 《送崔爽之湖南》诗:“雪唱与谁和,俗情多不通。” 唐 崔轩 《和主司王起》:“共仰莲峰听雪唱,欲賡仙曲意怔营。” 五代 齐己 《谢孙郎中寄示》诗:“久伤琴丧人亡后,忽有云和雪唱同。”词语解释:阳春 拼音:yáng chūn
(1).春天;温暖的春天。《管子·地数》:“君伐菹薪,煮 泲水 为盐,正而积之三万钟,至阳春,请籍於时。” 唐 酒肆布衣 《醉吟》:“阳春时节天气和,万物芳盛人如何。”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朝罢袖香微,换了轻裘朱履;阳春十月,梅花早破红蕊。” 徐迟 《我们工地的农场》:“秋天的阳光,胜似阳春。”
(2).比喻德政。 南朝 梁 沉约 《梁鼓吹曲·昏主恣淫慝》:“悠悠亿万姓,於此覩阳春。”
(3).比喻恩泽。 唐 欧阳詹 《上郑相公书》:“上天至仁之膏泽,厚地无私之阳春。”
(4).比喻温柔淫靡。《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叮嚀此去 姑苏城 ,花街莫听阳春声。”
(5).古歌曲名。是一种比较高雅难学的曲子。 汉 李固 《致黄琼书》:“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后用以泛指高雅的曲调。 南朝 宋 鲍照 《翫月城西门廨中》诗:“ 蜀 琴抽《白雪》, 郢 曲发《阳春》。” 唐 白居易 《张十八员外以新诗二十五首见寄因题卷后》诗:“《阳春》曲调高难和,淡水交情老始知。” 明 许潮 《写风情》:“我安排彩袖,慇懃捧玉髓。轻盈舞羽衣,务教他锦囊倾出阳春句。”参见“ 阳春白雪 ”。
词语解释:阳春白雪 拼音:yáng chūn bái xuě
(1). 战国 时 楚国 的高雅歌曲名。《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 李周翰 注:“《阳春》、《白雪》,高曲名也。”后因用以泛指高雅的曲子。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之涣》:“ 之涣 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那些个《阳春》《白雪》调偏高,赋写 甄 神醉里邀,风流难遇 五陵 豪。”
(2).喻指高深典雅、不够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论二:“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当代》1981年第3期:“况且‘传统风格’完全可以写出堪称阳春白雪的作品。”词语解释:阳台 拼音:yáng tái
(1).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 巫山 之女也,为 高唐 之客,闻君游 高唐 ,愿荐枕蓆。’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 巫山 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臺 之下。’”后遂以“阳臺”指男女欢会之所。 南唐 严续姬 《赠别》诗:“风柳摇摇无定枝, 阳臺 云雨梦中归。” 宋 曾觌 《菩萨蛮》词:“ 阳臺 云易散,往事寻思懒。”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演舞》:“青簇簇花笼蝉鬢,软迷离似 阳臺 一片云。”
(2).即 王屋山 。 唐 李商隐 《寄永道士》诗:“共上云山独下迟, 阳臺 白道细如丝。” 朱鹤龄 注:“《真誥》:‘ 王屋山 ,仙之别天,所谓 阳臺 是也。始得道者,皆诣 阳臺 ,是清虚之宫也。’” 刘学锴 案:“‘ 阳臺 白道’即 王屋山 上之细径。”参见“ 王屋 ”。
(3).楼上房间外面的小平台。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九:“我走过她的门前,常常看见她坐在阳台上。” 韩北屏 《金字塔的启示》:“我坐在 开罗 ‘岛屿之宫’旅店的阳台上,俯瞰平静的 尼罗河 。”
词语解释:王屋 拼音:wáng wū
(1).王者所居之屋。《史记·周本纪》:“﹝ 武王 ﹞既渡,有火自上復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 裴駰 集解引 马融 曰:“王屋,王所居屋。”
(2).山名。在 山西省 阳城 、 垣曲 两县之间。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故名。《书·禹贡》:“ 厎柱 、 析城 ,至于 王屋 。” 唐 卢照邻 《郑太子碑铭》:“左右原野,表里山河。 析城 、 王屋 , 汾川 帝歌。” 清 孔广森 《转连珠》之二:“然而 太形 王屋 , 愚公 之山或移。”
(3).相传 黄帝 曾访道于 王屋山 ,故以泛指修道之山。 唐 王维 《送张道士归山》诗:“先生何处去? 王屋 访 茅君 。” 清 宋琬 《祭沉少参岫阳》诗:“言将归 王屋 ,终老营菟裘。”词语解释:阳台梦 拼音:yáng tái mèng
(1).指男女欢会。 五代 李存勗 《阳台梦》词:“ 楚 天云雨却相和,又入 阳臺 梦。”《水浒传》第六五回:“寃魂不赴 阳臺 梦,笑煞痴心 安道全 。”参见“ 阳臺 ”。
(2).词牌名。此调有两体,四十九字者,调见《尊前集》, 五代 李存勗 ( 唐庄宗 )制,因词又有“又入阳台梦”句,遂取以为名;五十七字者,调见《花草粹编》, 宋 解昉 制,两体截然不同。
词语解释:阳台 拼音:yáng tái
(1).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 巫山 之女也,为 高唐 之客,闻君游 高唐 ,愿荐枕蓆。’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 巫山 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臺 之下。’”后遂以“阳臺”指男女欢会之所。 南唐 严续姬 《赠别》诗:“风柳摇摇无定枝, 阳臺 云雨梦中归。” 宋 曾觌 《菩萨蛮》词:“ 阳臺 云易散,往事寻思懒。”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演舞》:“青簇簇花笼蝉鬢,软迷离似 阳臺 一片云。”
(2).即 王屋山 。 唐 李商隐 《寄永道士》诗:“共上云山独下迟, 阳臺 白道细如丝。” 朱鹤龄 注:“《真誥》:‘ 王屋山 ,仙之别天,所谓 阳臺 是也。始得道者,皆诣 阳臺 ,是清虚之宫也。’” 刘学锴 案:“‘ 阳臺 白道’即 王屋山 上之细径。”参见“ 王屋 ”。
(3).楼上房间外面的小平台。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九:“我走过她的门前,常常看见她坐在阳台上。” 韩北屏 《金字塔的启示》:“我坐在 开罗 ‘岛屿之宫’旅店的阳台上,俯瞰平静的 尼罗河 。”
词语解释:王屋 拼音:wáng wū
(1).王者所居之屋。《史记·周本纪》:“﹝ 武王 ﹞既渡,有火自上復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 裴駰 集解引 马融 曰:“王屋,王所居屋。”
(2).山名。在 山西省 阳城 、 垣曲 两县之间。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故名。《书·禹贡》:“ 厎柱 、 析城 ,至于 王屋 。” 唐 卢照邻 《郑太子碑铭》:“左右原野,表里山河。 析城 、 王屋 , 汾川 帝歌。” 清 孔广森 《转连珠》之二:“然而 太形 王屋 , 愚公 之山或移。”
(3).相传 黄帝 曾访道于 王屋山 ,故以泛指修道之山。 唐 王维 《送张道士归山》诗:“先生何处去? 王屋 访 茅君 。” 清 宋琬 《祭沉少参岫阳》诗:“言将归 王屋 ,终老营菟裘。”词语解释:阳台女 拼音:yáng tái nǚ
指传说中 巫山 神女。常用以喻指多情女。 唐 岑参 《醉戏窦子美人》诗:“细看只似 阳臺 女,醉著莫许归 巫山 。” 唐 孟浩然 《同张明府碧溪赠答》诗:“自有 阳臺 女,朝朝拾翠过。” 唐 李嘉祐 《江上曲》:“江心澹澹芙蓉花,江口蛾眉独浣纱。可怜应是 阳臺 女,对坐鷺鷥娇不语。”参见“ 阳臺 ”。
词语解释:阳台 拼音:yáng tái
(1).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 巫山 之女也,为 高唐 之客,闻君游 高唐 ,愿荐枕蓆。’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 巫山 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臺 之下。’”后遂以“阳臺”指男女欢会之所。 南唐 严续姬 《赠别》诗:“风柳摇摇无定枝, 阳臺 云雨梦中归。” 宋 曾觌 《菩萨蛮》词:“ 阳臺 云易散,往事寻思懒。”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演舞》:“青簇簇花笼蝉鬢,软迷离似 阳臺 一片云。”
(2).即 王屋山 。 唐 李商隐 《寄永道士》诗:“共上云山独下迟, 阳臺 白道细如丝。” 朱鹤龄 注:“《真誥》:‘ 王屋山 ,仙之别天,所谓 阳臺 是也。始得道者,皆诣 阳臺 ,是清虚之宫也。’” 刘学锴 案:“‘ 阳臺 白道’即 王屋山 上之细径。”参见“ 王屋 ”。
(3).楼上房间外面的小平台。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九:“我走过她的门前,常常看见她坐在阳台上。” 韩北屏 《金字塔的启示》:“我坐在 开罗 ‘岛屿之宫’旅店的阳台上,俯瞰平静的 尼罗河 。”
词语解释:王屋 拼音:wáng wū
(1).王者所居之屋。《史记·周本纪》:“﹝ 武王 ﹞既渡,有火自上復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 裴駰 集解引 马融 曰:“王屋,王所居屋。”
(2).山名。在 山西省 阳城 、 垣曲 两县之间。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故名。《书·禹贡》:“ 厎柱 、 析城 ,至于 王屋 。” 唐 卢照邻 《郑太子碑铭》:“左右原野,表里山河。 析城 、 王屋 , 汾川 帝歌。” 清 孔广森 《转连珠》之二:“然而 太形 王屋 , 愚公 之山或移。”
(3).相传 黄帝 曾访道于 王屋山 ,故以泛指修道之山。 唐 王维 《送张道士归山》诗:“先生何处去? 王屋 访 茅君 。” 清 宋琬 《祭沉少参岫阳》诗:“言将归 王屋 ,终老营菟裘。”词语解释:嬴女 拼音:yíng nǚ
指传说中的 秦穆公 女 弄玉 。 秦 , 嬴 姓,故称 秦 女为 嬴女 。 唐 李白 《凤凰曲》:“ 嬴女 吹玉簫,吟弄天上春。” 唐 杜甫 《玉台观》诗之一:“遂有 冯夷 来击鼓,始知 嬴女 善吹簫。” 宋 苏轼 《元祐三年端午帖子词·皇太后阁》之四:“应将 嬴女 乘鸞扇,更助南风长棘心。”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小星》:“紫鸞声满,须吹 嬴女 之簫。”词语解释:瀛洲 拼音:yíng zhōu
亦作“ 瀛州 ”。
(1).传说中的仙山。《列子·汤问》:“ 渤海 之东,不知几亿万里……其中有五山焉,一曰 岱舆 ,二曰 员嶠 ,三曰 方壶 ,四曰 瀛洲 ,五曰 蓬莱 ……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史记·秦始皇本纪》:“ 齐 人 徐市 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 蓬莱 、 方丈 、 瀛洲 ,僊人居之。”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 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邹林游学》:“ 瀛洲 同泛济川船,伊吾共仗屠龙剑。”
(2).借指 日本 。 章炳麟 《狱中赠邹容》诗:“ 邹容 吾小弟,被髮下 瀛洲 。” 鲁迅 《集外集·〈题三义塔〉诗》:“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 瀛洲 。”
(3). 唐太宗 为网罗人才,设置文学馆,任命 杜如晦 、 房玄龄 等十八名文官为学士,轮流宿于馆中,暇日,访以政事,讨论典籍。又命 阎立本 画像, 褚亮 作赞,题名字爵里,号“十八学士”。时人慕之,谓“登瀛洲”。事见《新唐书·褚亮传》。后来的诗文中常用“登瀛洲”、“瀛洲”比喻士人获得殊荣,如入仙境。 宋 王禹偁 《病起归思》诗之二:“四十为郎非不偶,况曾提笔直 瀛州 。” 明 沉鲸 《双珠记·廷对及第》:“朝登 瀛洲 ,暮赐莲炬。” 清 陈梦雷 《杨椒山先生祠》诗:“衅开马市英魂恨,庙焕 瀛洲 俎豆香。”参见“ 登瀛洲 ”。
词语解释:登瀛洲 拼音:dēng yíng zhōu
比喻士人得到荣宠,如登仙界。 唐 李肇 《翰林志》:“ 唐 兴, 太宗 始於 秦王 府开文学馆,擢 房玄龄 、 杜如晦 一十八人,皆以本官兼学士,给五品珍膳,分为三番更直宿於阁下,讨论坟典,时人谓之‘登瀛洲’。”《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四年》:“士大夫得预其选者,时人谓之‘登瀛洲’。” 胡三省 注:“自来相传海中有三神山、 蓬莱 、 方丈 、 瀛洲 ,人不能至,至则成仙矣,故以为喻。”亦省作“ 登瀛 ”。 宋 刘克庄 《哭毛易甫》诗:“垂二十年犹入幙,后三四榜尽登 瀛 。” 清 沙张白 《再来诗谶记》:“苟昧夙因,即年少登 瀛 ,皆侥倖耳。”词语解释:郢唱 拼音:yǐng chàng
格调高雅的诗文。 五代 齐己 《对雪寄荆幕知己》诗:“ 郢 唱转高谁敢和, 巴 歌相顾自销声。” 前蜀 韦庄 《和薛先辈见寄初秋寓怀即事之作·三用韵》:“錚鏦闻 郢 唱,次第发 巴 音。” 明 陈子龙 《嘉靖五子诗·李于麟》:“感此 郢 唱稀,伤彼 楚 工惑。”亦作“ 郢中唱 ”。 唐 张九龄 《九月九日登龙山》诗:“且泛篱下菊,还聆 郢中 唱。”参见“ 郢曲 ”。
词语解释:郢曲 拼音:yǐng qǔ
战国 楚 宋玉 《对楚王问》:“客有歌于 郢中 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而和者数人而已。”后以“郢曲”泛指乐曲。 南朝 宋 鲍照 《翫月城西门廨中》诗:“ 蜀 琴抽《白雪》, 郢 曲发《阳春》。” 唐 元稹 《赋得春雪映早梅》诗:“ 郢 曲琴空奏, 羌 音笛自哀。” 明 李东阳 《孙司徒馈雪酒》诗:“ 晋 书光忆贫时映, 郢 曲歌传醉后声。” 清 周弘 《己未二月二日午门听宣岳州大捷遇雪恭纪》诗:“朱鷺鐃歌翻 郢 曲,玉龙银甲洒春城。”词语解释:郢词 拼音:yǐng cí
见“ 郢中词 ”。
词语解释:郢中词 拼音:yǐng zhōng cí
美称他人的辞章。 唐 张九龄 《酬王六寒朝见贻》诗:“渔为江上曲,雪作 郢中 词。” 宋 谢薖 《浣溪沙·陈虚中席上和李商老雪》词:“赋丽谁为 梁 苑 客,调高难和 郢中 词。” 明 高启 《与诸公饮绿茗园》诗:“诗流 洛下 咏,歌艷 郢中 词。”亦作“ 郢词 ”。 唐 方干 《叙雪献员外》诗:“ 谢 守来吟才更逸, 郢 词先至彩毫端。”词语解释:郢歌 拼音:yǐng gē
指高雅的诗文。 唐 许浑 《酬杜补阙初春雨中舟次横江喜裴郎中相迎见寄》诗:“ 郢 歌莫问青山吏,鱼在深池鸟在笼。” 元 揭傒斯 《病中初度次韵奉酬并呈诸君子》:“ 郢 歌追《白雪》, 汉 赋愜《长杨》。” 清 潘其灿 《癸卯岁暮感怀》诗:“ 郢 歌《白雪》谁怜寡, 蜀 道青天始信难。”词语解释:郢客 拼音:yǐng kè
(1).指歌手、诗人。 唐 姚合 《咏雪》:“飞随 郢 客歌声远,散逐宫娥舞袖迴。” 明 李东阳 《寿祭酒罗先生七十次所寄韵》之二:“ 郢 客高词渐寡和, 杜陵 新赠怯轻为。”亦特指诗人 屈原 。 清 赵与楩 《九日杂咏》:“寒食弔 之推 ,端阳悲 郢 客。”
(2).借指格调高雅的乐曲或诗文。 宋 刘克庄 《最高楼·再题周登乐府》词:“八音相应谐韶乐,一声未了落梁尘。笑而今,轻 郢 客,重《巴人》。”词语解释:郢曲 拼音:yǐng qǔ
战国 楚 宋玉 《对楚王问》:“客有歌于 郢中 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而和者数人而已。”后以“郢曲”泛指乐曲。 南朝 宋 鲍照 《翫月城西门廨中》诗:“ 蜀 琴抽《白雪》, 郢 曲发《阳春》。” 唐 元稹 《赋得春雪映早梅》诗:“ 郢 曲琴空奏, 羌 音笛自哀。” 明 李东阳 《孙司徒馈雪酒》诗:“ 晋 书光忆贫时映, 郢 曲歌传醉后声。” 清 周弘 《己未二月二日午门听宣岳州大捷遇雪恭纪》诗:“朱鷺鐃歌翻 郢 曲,玉龙银甲洒春城。”词语解释:郢声 拼音:yǐng shēng
对他人诗文的美称。 唐 皎然 《杼山禅居寄赠东溪吴处士冯》诗:“身当 青山 秀,文体多 郢 声。”词语解释:郢雪 拼音:yǐng xuě
见“ 郢中白雪 ”。
词语解释:郢中白雪 拼音:yǐng zhōng bái xuě
典出 战国 楚 宋玉 《答楚王问》:“客有歌於 郢中 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后以“郢中白雪”指高雅的乐曲或诗文。 唐 李白 《白紵辞》之二:“垂罗舞縠扬哀音, 郢中 《白雪》且莫吟。” 清 邵岷 《长歌留别江汉诸同学》:“ 郢中 《白雪》和者寡,我胡为是栖栖者?”亦省作“ 郢中雪 ”、“ 郢雪 ”。 唐 鲍溶 《送僧东游》诗:“独唱 郢中 《雪》,还游天际霞。” 唐 李咸用 《送人》诗:“有客为儒二十霜,酣歌 郢 《雪》时飘扬。” 宋 邓剡 《烛影摇红·雪楼得次子行台时治金陵》词:“ 郢 《雪》歌高,天教鹤子参鸣和。” 明 杨慎 《立春咏瓶梅》:“情惹 阳 云梦,歌成 郢 《雪》才。”词语解释:渔父 拼音:yú fǔ
(1).老渔翁。《庄子·秋水》:“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 唐 罗隐 《别池阳所居》诗:“雨夜老农伤水旱,雪晴渔父共舟船。” 清 查礼 《岚光洞》诗:“渔父举网来,舴艋两三箇。” 刘半农 《游香山纪事诗》之九:“渔舟横小塘,渔父卖鱼去。”
(2).词牌名。 唐 张志和 创制。单调二十七字,平韵。词语解释:雨魄云魂 拼音:yǔ pò yún hún
指男女欢会。 宋 赵令畤 《清平乐》词:“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 明 张凤翼 《红拂记·奇逢旧侣》:“去年绣户朱门,今宵雨魄云魂。”词语解释:雨润云温 拼音:yǔ rùn yún wēn
比喻男女情好。 宋 周邦彦 《拜星月·秋思》词:“春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词语解释:雨散云收 拼音:yǔ sàn yún shōu
(1).指雨后转晴。《说岳全传》第十八回:“不多时候,忽然雨散云收,推出一轮红日,顷刻 黄河 解冻。”
(2).比喻亲朋离散。 唐 温庭筠 《送崔郎中赴幕》诗:“心游目送三千里,雨散云收二十年。” 唐 慎氏 《感夫诗》:“当时心事已相关,雨散云收一餉间,便是孤帆从此去,不堪重上望夫山。”
(3).指男女欢会已毕。 明 李日华 《南西厢记·堂前巧辩》:“ 阳臺 雨散云收。春意徘徊。”词语解释:雨云 拼音:yǔ yún
(1).降雨的云。《吕氏春秋·应同》:“旱云烟火,雨云水波。” 唐 李商隐 《杜工部蜀中离席》诗:“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明 杨维桢 《香奁八咏·金钱卜欢》:“星斗未分牛女会,阴阳先判雨云生。”
(2).比喻男女欢会。 唐 方干 《赠美人》诗之一:“才会雨云须别去,语惭不及琵琶槽。” 明 无心子 《金雀记·投崖》:“我似 楚襄王 ,体貌多才俊。暮暮朝朝,与你会雨云。” 清 孙枝蔚 《有忆》诗:“小池立处客皆去,绣被薰时宵最长。何事雨云易分散,每看星月只凄凉。”词语解释:雨沾云惹 拼音:yǔ zhān yún rě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昔者先王尝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 巫山 之女也,为 高唐 之客,闻君游 高唐 ,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 巫山 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臺 之下。’”后以“雨沾云惹”为男女情爱之典。 唐 杜牧 《羊栏浦夜陪宴会》诗:“弋槛营中夜未央,雨沾云惹侍 襄王 。” 宋 柳永 《洞仙歌》词:“嘉景,向少年彼此,争不雨沾云惹。奈傅粉英俊,梦兰品雅。”词语解释:玉箫 拼音:yù xiāo
(1).玉制的箫或箫的美称。《晋书·吕纂载记》:“ 即序胡 安据 盗发 张骏 墓,见 骏 貌如生,得真珠簏、琉璃榼、白玉樽、赤玉簫。”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卷三:“玉簫和我神,金醴释我忧。” 宋 齐愈 《八宝妆》词:“惆悵夜久星繁,碧云望断,玉簫声在何处?” 清 纳兰性德 《眼儿媚·又咏梅》词:“玉簫吹梦,金釵划影,悔不同擕。”
(2).人名。传说 唐 韦皋 未仕时,寓 江夏 姜使君 门馆,与侍婢 玉箫 有情,约为夫妇。 韦 归省,愆期不至, 箫 绝食而卒。后 玉箫 转世,终为 韦 侍妾。事见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三。后多借指姬妾。 宋 史达祖 《寿楼春·寻春服感念》词:“身是客,愁为乡。算 玉簫 犹逢 韦郎 。” 清 秋瑾 《翠楼怨·题王泽寰亡姬吴氏遗像》词:“但恐 玉簫 难再,愁煞 韦皋 。”词语解释:渊明 拼音:yuān míng
深远明达。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刘后主志》:“非渊明弘鉴,则中兴之业,何容易哉?”词语解释:元亮 拼音:yuán liàng
晋 诗人 陶潜 字 元亮 ,曾任 彭泽 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后常用为隐居不仕的典实。 宋 范成大 《次韵徐廷献机宜送自酿石室酒》之一:“ 元亮 折腰嘻已久,故山应有欲芜田。” 明 陈所闻 《驻马听·宿栖霞寺翠微庵》曲:“无缘捉尘对 支郎 ,空劳载酒来 元亮 。”词语解释:园公 拼音:yuán gōng
(1).即 东园公 。 商山 四皓之一。《汉书·王吉贡禹传序》:“ 汉 兴有 园公 、 綺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 颜师古 注:“四皓称号,本起於此,更无姓名可称知。”参见“ 商山四皓 ”。
(2).管理花园的仆人。《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 孟夫人 与女儿商量停当了,唤园公 老欧 到来。”《说岳全传》第十三回:“不多路,已到花园。园公出来跪接。”
词语解释:商山四皓 拼音:shāng shān sì hào
秦 末 东园公 、 绮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避 秦 乱,隐 商山 ,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时称 商山 四皓。 高祖 召,不应。后 高祖 欲废太子, 吕后 用 留侯 计,迎四皓,辅太子,遂使 高祖 辍废太子之议。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顾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 唐 颜师古 注:“四人,谓 园公 、 綺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所谓 商山 四皓也。”亦称“ 商山四公 ”、“ 商山四翁 ”。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 高祖 虽能申威於 秦 项 ,而屈於 商山 四公。” 明 冯惟敏 《二犯傍妆台·世恩堂雨酌》曲:“ 竹溪 六逸, 商山 四翁,至今千载仰高风。”词语解释:园绮 拼音:yuán qǐ
“ 商山 四皓”中的 东园公 和 绮里季 的并称。《三国志·魏志·管宁传》:“臣重自省揆,德非 园 綺 而蒙安车之荣。”《晋书·贺循传》:“ 烛之武 乘縋以入 秦 , 园 綺 弹冠而匡 汉 ,岂非大雅君子卷舒合道乎!” 宋 司马光 《又和六日四老会》诗:“聊附 邹 枚 客,敢希 园 綺 贤?” 清 顾炎武 《关中杂诗》:“尚留 园 綺 跡,终古重山阿。”参见“ 商山四皓 ”。
词语解释:商山四皓 拼音:shāng shān sì hào
秦 末 东园公 、 绮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避 秦 乱,隐 商山 ,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时称 商山 四皓。 高祖 召,不应。后 高祖 欲废太子, 吕后 用 留侯 计,迎四皓,辅太子,遂使 高祖 辍废太子之议。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顾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 唐 颜师古 注:“四人,谓 园公 、 綺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所谓 商山 四皓也。”亦称“ 商山四公 ”、“ 商山四翁 ”。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 高祖 虽能申威於 秦 项 ,而屈於 商山 四公。” 明 冯惟敏 《二犯傍妆台·世恩堂雨酌》曲:“ 竹溪 六逸, 商山 四翁,至今千载仰高风。”词语解释:员峤 拼音:yuán qiáo
神话中的仙山名。《列子·汤问》:“ 渤海 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 岱舆 ,二曰 员嶠 ,三曰 方壶 ,四曰 瀛洲 ,五曰 蓬莱 。” 杨伯峻 集释:“《释文》云:嶠,渠庙切,山鋭而高也。” 宋 沉辽 《陪客游山》诗:“峭岭想 员嶠 ,横溪胜 若耶 。” 清 魏源 《湘江舟行》诗之三:“何时出此围,中宵梦 员嶠 。”词语解释:源花 拼音:yuán huā
指 桃花源 。 唐 杜甫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春草封归恨, 源花 费独寻。” 萧涤非 注:“‘源花’即 桃花源 , 陶潜 有《桃花源记》,相传即在 湖南 。”词语解释:云飞雨散 拼音:yún fēi yǔ sàn
比喻原先的事物不复存在。 隋 张公礼 《龙藏寺碑》:“金编宝字,玉牒纶言,满封盈函,云飞雨散。” 唐 温庭筠 《湘东宴曲》:“万户沉沉碧树圆,云飞雨散知何处。” 前蜀 贯休 《行路难》诗之二:“云飞雨散今如此,绣闥雕甍作荒谷。”词语解释:云交雨合 拼音:yún jiāo yǔ hé
指相会,重逢。 唐 李益 《古别离》诗:“ 江 回 汉 转两不见,云交雨合知何年。”词语解释:云情 拼音:yún qíng
(1).云的情状。 宋 侯寘 《踏莎行·约云庵寻梅》词:“雪意初浓,云情已厚。黄昏散尽扶头酒。”
(2).喻自由自在、不受羁绊的性格。 唐 杜牧 《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潇洒自适题诗寄赠》:“尘意迷今古,云情识卷舒。” 宋 黄休复 《茅亭客话·张道者》:“ 慈觉长老 书 妙圆塔院 张道者 壁云: 张道者 ,貌古神清不可画。鹤性云情本自然,生死无心全不怕。”
(3).比喻男女情好之意。 宋 晏几道 《玉楼春》词:“云情去住终难信,花意有无休更问。” 明 许自昌 《水浒记·冥感》:“自遭狂且毒手,已从鬼籙潜身。只是柳性未寒,云情尚在。”词语解释:云雨 拼音:yún yǔ
(1).云和雨。《诗·召南·殷其靁》“殷其靁,在 南山 之阳” 毛 传:“山出云雨,以润天下。” 唐 李绅 《南梁行》:“斜阳瞥映浅深树,云雨翻迷崖谷间。” 元 杨维桢 《西湖竹枝歌》之四:“ 南高峯 云 北高 雨,云雨相催愁杀儂。” 毛泽东 《水调歌头·游泳》词:“更立 西江 石壁,截断 巫山 云雨,高峡出平湖。”
(2).指高空,天界。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綺榭俯临乎云雨,藻室华緑以参差。” 唐 赵嘏 《今年新先辈以遏密之际每有宴集清谈书此奉贺》诗:“鹤驭迴飘云雨外,兰亭不在管絃中。” 宋 陆游 《立秋前三日夜坐庭中偶赋》:“月轮桂满蟾初冷,星渚桥空鹊尚闲。一鹤每临云雨上,几人虚老市朝间。”
(3).《文选·宋玉〈高唐赋〉序》:“昔者 楚襄王 与 宋玉 游於 云梦 之臺,望 高唐 之观,其上独有云气……王问 玉 曰:‘此何气也?’ 玉 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 玉 曰:‘昔者先王尝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 巫山 之女也,为 高唐 之客,闻君游 高唐 ,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 巫山 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臺 之下。’”后因用“云雨”指男女欢会。 唐 刘禹锡 《巫山神女庙》诗:“星河好夜闻清珮,云雨归时带异香。” 宋 晏几道 《河满子》词:“眼底关山无奈,梦中云雨空休。”《红楼梦》第六回:“説到云雨私情,羞得 袭人 掩面伏身而笑。”
(4). 汉 王粲 《赠蔡子笃诗》:“风流云散,一别如雨。”因用“云雨”比喻分离;永别。 南朝 宋 鲍照 《登云阳九里埭》诗:“既成云雨人,悲绪终不一。” 唐 李群玉 《广州重别方处士之封川》诗:“七年一云雨,常恨辉容隔。” 清 钱谦益 《赠黄皆令序》:“ 絳云楼 新成,吾家 河东 ,邀 皆令 至。……旁午诀别仓皇, 皆令 拟《河梁》之作, 河东 抒云雨之章。分手前期,蹔游小别,迄今数年往矣。”
(5). 唐 杜甫 《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因用“云雨”比喻人情世态反覆无常。 宋 辛弃疾 《玉楼春·客有游山者以词来索酒再和》词:“人间反覆成云雨,鳧雁江湖来又去。” 元 刘因 《人情》诗:“人情云雨 九疑山 ,世路风涛 八节滩 。” 清 方文 《病中寄邓柬之》诗:“静閲人情半云雨,期君古道莫相忘。”
(6).《后汉书·邓骘传》:“託日月之末光,被云雨之渥泽。”因用“云雨”比喻恩泽。 三国 魏 曹植 《封二子为公谢恩章》:“洪恩罔极,云雨增加。” 宋 叶适 《寄李季章参政》诗:“误蒙兼金重,自视一羽轻。唯当刮老眼,云雨看施行。” 清 唐孙华 《恕堂再次前韵见赠复次韵答之》:“诗家废疾不可起,借君妙手加攻砭;终资鸿笔作云雨,触石肤寸羣濡霑。”词语解释:折桂 拼音:zhé guì
《晋书·郤詵传》:“ 武帝 於 东堂 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后因以“折桂”谓科举及第。 唐 杜甫 《同豆卢峰知字韵》:“梦兰他日应,折桂早年知。” 宋 张抡 《满庭芳·寿杨殿帅》词:“流庆远;芝兰秀发,折桂争先。” 清 李渔 《夺锦楼》第一回:“那些未娶少年一发踊跃不过,未曾折桂,先有了月里嫦娥。” 王毓岱 《示和甫》诗:“擷芹復折桂,亲非由我显。”词语解释:擢桂 拼音:zhuó guì
犹折桂。指科举及第。 唐 杜诵 《哭长孙侍御》诗:“礼闈曾擢桂,宪府旧乘驄。” 宋 杨万里 《送罗宣卿主簿之官巴陵》诗:“ 印山 三子十一孙,六人擢桂两特恩。”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高蟾》:“明年 李昭 知贡,遂擢桂,官至御史中丞。”词语解释:濯缨 拼音:zhuó yīng
洗濯冠缨。语本《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南朝 宋 殷景仁 《文殊师利赞》:“体絶尘俗,故濯缨者高其跡。” 唐 白居易 《题喷玉泉》诗:“何时此巖下,来作濯缨翁。” 前蜀 韦庄 《题颍源庙》诗:“临川试问 尧 秊事,犹被封人劝濯缨。” 清 魏源 《武夷九曲诗》之五:“尘容愧濯缨,咏归闻扣榜。”词语解释:濯足 拼音:zhuó zú
语出《孟子·离娄上》:“ 沧浪 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 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本谓洗去脚污。后以“濯足”比喻清除世尘,保持高洁。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退不终否,进亦避荣。临世濯足,希古振缨。”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泛湘江》词:“濯足夜滩急,晞髮北风凉。”词语解释:紫芝 拼音:zǐ zhī
(1).真菌的一种。也称木芝。似灵芝。菌盖半圆形,上面赤褐色,有光泽及云纹;下面淡黄色,有细孔。菌柄长,有光泽。生于山地枯树根上。可入药,性温味甘,能益精气,坚筋骨。古人以为瑞草。道教以为仙草。 汉 王充 《论衡·验符》:“ 建初 三年, 零陵 泉陵 女子 傅寧 宅,土中忽生芝草五本,长者尺四五寸,短者七八寸,茎叶紫色,盖紫芝也。” 唐 欧阳詹 《珍祥论》:“紫芝产於 甘泉 ,自麟呈於 雍祠 。”《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元年》:“ 延彬 治 泉州 十七年,吏民安之。会得白鹿及紫芝,僧 浩源 以为王者之符。”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五·芝》。
(2).比喻贤人。《淮南子·俶真训》:“ 巫山 之上,顺风纵火,膏夏紫芝,与萧艾俱死。” 高诱 注:“膏夏、紫芝皆喻贤智,萧、艾,贱草。皆喻不肖。”《旧唐书·杨炎传》:“丁忧,庐於墓前,号泣不絶声,有紫芝、白雀之称,义表其门閭。”词语解释:紫芝歌 拼音:zǐ zhī gē
见“ 紫芝曲 ”。
词语解释:紫芝曲 拼音:zǐ zhī qǔ
相传 秦 末 东园公 、 绮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避乱隐居,称 商山 四皓,作歌曰:“漠漠 商洛 ,深谷威夷。曄曄紫芝,可以疗飢。皇农邈远,余将安归?駟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而畏人,不若贫贱而轻世。”见《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二》,题作《采芝操》。 唐 人作《紫芝曲》,亦称《紫芝歌》、《紫芝谣》。亦泛指隐逸避世之歌。 唐 张九龄 《商洛山行怀古》诗:“长怀 赤松 意,復忆《紫芝歌》。” 唐 杜甫 《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松下丈人巾屨同,偶坐似是 商山翁 。悵望聊歌《紫芝曲》,时危惨澹来悲风。” 唐 白居易 《和令公问刘宾客归来称意无之作》:“闲尝黄菊酒,醉唱《紫芝謡》。” 宋 苏轼 《和陶〈归园田居〉》之五:“坐倚朱藤杖,行歌《紫芝曲》。”词语解释:紫芝客 拼音:zǐ zhī kè
指 秦 末 商山 四皓。相传四皓作《紫芝曲》(《采芝操》),中有“曄曄紫芝,可以疗飢”之句,故称。 唐 刘禹锡 《秋日书怀寄白宾客》诗:“ 商山 紫芝客 ,应不向愁悲。”亦作“ 紫芝翁 ”、“ 紫芝叟 ”。 唐 李商隐 《四皓庙》诗:“本为 留侯 慕 赤松 , 汉 庭方识 紫芝翁 。” 唐 于邺 《斜谷道》诗:“独忆 紫芝叟 ,临风歌旧歌。”参见“ 紫芝曲 ”。
词语解释:紫芝曲 拼音:zǐ zhī qǔ
相传 秦 末 东园公 、 绮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避乱隐居,称 商山 四皓,作歌曰:“漠漠 商洛 ,深谷威夷。曄曄紫芝,可以疗飢。皇农邈远,余将安归?駟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而畏人,不若贫贱而轻世。”见《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二》,题作《采芝操》。 唐 人作《紫芝曲》,亦称《紫芝歌》、《紫芝谣》。亦泛指隐逸避世之歌。 唐 张九龄 《商洛山行怀古》诗:“长怀 赤松 意,復忆《紫芝歌》。” 唐 杜甫 《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松下丈人巾屨同,偶坐似是 商山翁 。悵望聊歌《紫芝曲》,时危惨澹来悲风。” 唐 白居易 《和令公问刘宾客归来称意无之作》:“闲尝黄菊酒,醉唱《紫芝謡》。” 宋 苏轼 《和陶〈归园田居〉》之五:“坐倚朱藤杖,行歌《紫芝曲》。”词语解释:紫芝曲 拼音:zǐ zhī qǔ
相传 秦 末 东园公 、 绮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避乱隐居,称 商山 四皓,作歌曰:“漠漠 商洛 ,深谷威夷。曄曄紫芝,可以疗飢。皇农邈远,余将安归?駟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而畏人,不若贫贱而轻世。”见《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二》,题作《采芝操》。 唐 人作《紫芝曲》,亦称《紫芝歌》、《紫芝谣》。亦泛指隐逸避世之歌。 唐 张九龄 《商洛山行怀古》诗:“长怀 赤松 意,復忆《紫芝歌》。” 唐 杜甫 《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松下丈人巾屨同,偶坐似是 商山翁 。悵望聊歌《紫芝曲》,时危惨澹来悲风。” 唐 白居易 《和令公问刘宾客归来称意无之作》:“闲尝黄菊酒,醉唱《紫芝謡》。” 宋 苏轼 《和陶〈归园田居〉》之五:“坐倚朱藤杖,行歌《紫芝曲》。”词语解释:紫芝叟 拼音:zǐ zhī sǒu
见“ 紫芝客 ”。
词语解释:紫芝客 拼音:zǐ zhī kè
指 秦 末 商山 四皓。相传四皓作《紫芝曲》(《采芝操》),中有“曄曄紫芝,可以疗飢”之句,故称。 唐 刘禹锡 《秋日书怀寄白宾客》诗:“ 商山 紫芝客 ,应不向愁悲。”亦作“ 紫芝翁 ”、“ 紫芝叟 ”。 唐 李商隐 《四皓庙》诗:“本为 留侯 慕 赤松 , 汉 庭方识 紫芝翁 。” 唐 于邺 《斜谷道》诗:“独忆 紫芝叟 ,临风歌旧歌。”参见“ 紫芝曲 ”。词语解释:紫芝翁 拼音:zǐ zhī wēng
见“ 紫芝客 ”。
词语解释:紫芝客 拼音:zǐ zhī kè
指 秦 末 商山 四皓。相传四皓作《紫芝曲》(《采芝操》),中有“曄曄紫芝,可以疗飢”之句,故称。 唐 刘禹锡 《秋日书怀寄白宾客》诗:“ 商山 紫芝客 ,应不向愁悲。”亦作“ 紫芝翁 ”、“ 紫芝叟 ”。 唐 李商隐 《四皓庙》诗:“本为 留侯 慕 赤松 , 汉 庭方识 紫芝翁 。” 唐 于邺 《斜谷道》诗:“独忆 紫芝叟 ,临风歌旧歌。”参见“ 紫芝曲 ”。
词语解释:紫芝曲 拼音:zǐ zhī qǔ
相传 秦 末 东园公 、 绮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避乱隐居,称 商山 四皓,作歌曰:“漠漠 商洛 ,深谷威夷。曄曄紫芝,可以疗飢。皇农邈远,余将安归?駟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而畏人,不若贫贱而轻世。”见《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二》,题作《采芝操》。 唐 人作《紫芝曲》,亦称《紫芝歌》、《紫芝谣》。亦泛指隐逸避世之歌。 唐 张九龄 《商洛山行怀古》诗:“长怀 赤松 意,復忆《紫芝歌》。” 唐 杜甫 《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松下丈人巾屨同,偶坐似是 商山翁 。悵望聊歌《紫芝曲》,时危惨澹来悲风。” 唐 白居易 《和令公问刘宾客归来称意无之作》:“闲尝黄菊酒,醉唱《紫芝謡》。” 宋 苏轼 《和陶〈归园田居〉》之五:“坐倚朱藤杖,行歌《紫芝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