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皓齿 拼音:hào chǐ
洁白的牙齿。《汉书·司马相如传上》:“皓齿粲烂,宜笑的皪。” 唐 权德舆 《六府诗》:“木兰泛方塘,桂酒启皓齿。” 宋 柳永 《思归乐》词:“皓齿善歌长袖舞,渐引入醉乡深处。” 清 陈梦雷 《今日良宴会》诗:“清歌发皓齿,妙节协笙簧。” 郭沫若 《芍药及其他·〈丁东草·石榴〉》:“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参见“ 皓齿朱脣 ”。
词语解释:皓齿朱唇 拼音:hào chǐ zhū chún
白齿红唇。形容容貌秀美。《水浒传》第九回:“马上那人,生得龙眉凤目,皓齿朱脣,三牙掩口髭鬚,三十四五年纪。”亦作“ 皓齿红唇 ”。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那头是秀眉长眼,皓齿红唇;脸带笑容;头发蓬松,正如青烟一阵。” 词语解释:狐丘首 拼音:hú qiū shǒu
同“ 狐死首丘 ”。 明 郑若庸 《玉玦记·阴判》:“生惭不省鱼中钩,死悲难学狐丘首。”词语解释:狐死首丘 拼音:hú sǐ shǒu qiū
《礼记·檀弓上》:“ 太公 封於 营丘 比及五世,皆反葬於 周 。君子日:‘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陈澔 集说:“狐虽微兽,丘其所窟藏之地,是亦生而乐於此矣。故及死而犹正其首以向丘,不忘其本也。”后因以“狐死首丘”喻不忘本或对乡土的思念。 汉 刘向 《列女传·晋圉怀嬴》:“﹝ 圉 ﹞谓 嬴氏 曰:‘吾去国数年,子父之接忘,而 秦 晋 之友不加亲也。夫鸟飞反乡,狐死首丘,我首 晋 而死,子其与我行乎?’”《晋书·张轨传》:“狐死首丘,心不忘本; 钟仪 在 晋 , 楚 弁南音。”《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但闻 越 鸟南栖,狐死首丘, 万里 亲戚坟墓,俱在南朝,早暮思想,食不甘味。” 郭沫若 《蔡文姬》第一幕:“我告诉过你‘狐死首丘’的故事,一个人到死都是怀念自己的乡土的。”亦省作“ 狐首 ”。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一:“ 陶 ( 雍陶 )得书悸赧,方有狐首之思。”词语解释:击汰 拼音:jī tài
拍击水波。亦指划船。《楚辞·九章·涉江》:“乘舲船余上 沅 兮,齐 吴 榜以击汰。” 唐 王维 《送邢桂州诗》:“赭圻将赤岸,击汰復扬舲。” 清 陈维崧 《桂枝香·石亭探桂和竹逸韵》词:“南郭先生,约我 画溪 击汰。”词语解释:蹇驴 拼音:jiǎn lǘ
(1).跛蹇驽弱的驴子。《楚辞·东方朔〈七谏·谬谏〉》:“驾蹇驴而无策兮,又何路之能极?” 王逸 注:“蹇,跛也。”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忽有一人,中形,赤髯如虬,乘蹇驴而来。” 柯灵 《向拓荒者致敬(〈阿英散文选〉序)》:“朴实无华地记录了一段不平常的日子:缇骑的追逐,星夜的逃亡,滂沱的大雨,泥泞的田埂,蹇驴、小舟、荒鸡、村犬。”
(2).比喻驽钝的人。《楚辞·王褒〈九怀·株昭〉》:“蹇驴服驾兮,无用日多。” 王逸 注:“駑钝之徒,为辅翼也。”《北齐书·杨愔传》:“﹝ 杨愔 被杀﹞鸿臚少卿 阳休之 私谓人曰:‘将涉千里,杀騏驥而策蹇驴,可悲之甚。’”词语解释:金相 拼音:jīn xiàng
(1).五行之说,谓水胜火。 汉 应劭 《风俗通·祀典·稷神》:“未之神为稷,故以癸未日祠稷於西南,水胜火为金相也。”
(2).比喻完美的形式。 南朝 齐 谢朓 《秋夜讲解》诗:“惠唱摛泉涌,妙演发金相。”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文藻条流,託在笔札。既驰金相,亦运木訥。” 詹鍈 义证:“金相,比喻文章的形式完善。” 唐 颜真卿 《河南府参军郭君神道碑铭》:“粲粲门子,菲菲国香,家传玉树,人咏金相。”
(3).指贴金的佛菩萨等像。 明 王世贞 《净乐宫》诗:“末法开金相,真王得寳符。”词语解释:丘首 拼音:qiū shǒu
犹首丘。相传狐死时必正首向故丘,后因以喻怀恋故乡。 明 周履靖 《锦笺记·诒婚》:“[旦]:‘难道他肯赘异乡?’[小旦]:‘达士寧同丘首愚!’”参见“ 丘窟 ”。
词语解释:丘窟 拼音:qiū kū
传说狐死必正首向故丘,后因以“丘窟”指家乡。窟,指狐穴。 晋 郭璞 《平刑疏》:“退未絶其丘窟之顾,进无以塞其逋逃之门。” 南朝 宋 谢灵运 《辞禄赋》:“解龟纽於城邑,反褐衣於丘窟,判人事於一朝,与世物乎长絶。”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伊前世之贵仕,罕紆情於丘窟。”词语解释:首丘 拼音:shǒu qiū
亦作“ 首邱 ”。
(1).《礼记·檀弓上》:“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郑玄 注:“正丘首,正首丘也。” 孔颖达 疏:“所以正首而向丘者,丘是狐窟穴根本之处,虽狼狈而死,意犹向此丘。”后以“首丘”比喻归葬故乡。 宋 苏轼 《到惠州谢表》:“衰疾交攻,无復首丘之望。” 清 顾炎武 《悼亡》诗之三:“传説故园荆棘长,此生能得首丘时?”
(2).怀念故乡。《后汉书·班超传》:“况於远处絶域,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三:“因有首邱之思,遂移军於 邢州 。” 明 归有光 《娄曲新居记》:“余读其辞,盖有隐居之致,而有感於昔之人发愤伉志,争功名於万里之外,乃至白头顾念,忽有首丘依风之感。”
(3).犹故乡。 清 黄遵宪 《哭张心谷士驹》诗之一:“匆匆事业了 潮州 ,竟认 潮州 作首丘。”词语解释:问天 拼音:wèn tiān
谓心有委屈而诉问于天。 汉 王逸 《〈楚辞·天问〉序》:“《天问》者, 屈原 之所作也。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 唐 王维 《偶然作》诗之一:“未尝肯问天,何事须击壤。”词语解释:小山 拼音:xiǎo shān
文体名。 汉 王逸 《〈楚辞·招隐士〉解题》:“昔 淮南王 安 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归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或称大山,其义犹《诗》有小雅、大雅也。”参见“ 大山小山 ”。
词语解释:大山小山 拼音:tài shān xiǎo shān
汉 淮南王 刘安 招集文人从事著述,各造辞赋,以类相从,分别称为大山或小山,犹《诗经》之有《大雅》和《小雅》。见 汉 王逸 《楚辞章句·招隐士序》。或以为大小、小山是人名,见 汉 高诱 《〈淮南子〉序》。后用来称呼同时有名的两兄弟。如 南朝 梁 何点 、 何胤 兄弟俱隐遁不仕,世号 点 为“大山”。 胤 为“小山”。见《梁书·处士传·何胤》。词语解释:正丘首 拼音:zhèng qiū shǒu
传说狐将死时,必先摆正头的方向,使头朝着其穴所在的故丘,以表示不忘本,叫做“正丘首”。《礼记·檀弓上》:“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郑玄 注:“正丘首,正首丘也,仁恩也。” 孔颖达 疏:“所以正首而嚮丘者,丘是狐窟穴根本之处,虽狼狈而死,意犹嚮此丘,是有仁恩之心也。”参见“ 狐死首丘 ”。
词语解释:狐死首丘 拼音:hú sǐ shǒu qiū
《礼记·檀弓上》:“ 太公 封於 营丘 比及五世,皆反葬於 周 。君子日:‘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陈澔 集说:“狐虽微兽,丘其所窟藏之地,是亦生而乐於此矣。故及死而犹正其首以向丘,不忘其本也。”后因以“狐死首丘”喻不忘本或对乡土的思念。 汉 刘向 《列女传·晋圉怀嬴》:“﹝ 圉 ﹞谓 嬴氏 曰:‘吾去国数年,子父之接忘,而 秦 晋 之友不加亲也。夫鸟飞反乡,狐死首丘,我首 晋 而死,子其与我行乎?’”《晋书·张轨传》:“狐死首丘,心不忘本; 钟仪 在 晋 , 楚 弁南音。”《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但闻 越 鸟南栖,狐死首丘, 万里 亲戚坟墓,俱在南朝,早暮思想,食不甘味。” 郭沫若 《蔡文姬》第一幕:“我告诉过你‘狐死首丘’的故事,一个人到死都是怀念自己的乡土的。”亦省作“ 狐首 ”。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一:“ 陶 ( 雍陶 )得书悸赧,方有狐首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