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薇垣 拼音:wēi yuán
(1). 唐 开元 元年改称中书省为紫微省。简称微垣。 元 代称行中书省为薇垣。 明 洪武 九年改 元 代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司,亦沿称为薇省或薇垣。 清 初也称布政司曰薇垣或薇署。故 明 清 时常以薇垣称相当于中书省的中枢机构或布政司。 明 吴承恩 《贺思翁受封障词》:“昔年兰省,已颁锦轴之荣;今日薇垣,又捧纶音之盛。” 清 赵翼 《戏为迭字体寄邵耐亭》诗:“忆昔与君初结交,儤值薇垣情最密。”
(2).紫微垣的省称。 明 王猷定 《军山看日出》诗:“长鲸鼓浪吼天门,北斗薇垣辨不得。”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婺宿明河澹,薇垣太白芒。”词语解释:珠玑 拼音:zhū jī
(1).珠宝,珠玉。《墨子·节葬下》:“诸侯死者,虚车府,然后金玉珠璣比乎身。”《文选·扬雄〈长杨赋〉》:“后宫贱瑇瑁而疏珠璣。” 李善 注:“字书曰‘……璣,小珠也。’” 宋 丘崈 《洞仙歌·辛卯元夕》词:“有多少佳丽事,堕珥遗簪,芳径里瑟瑟珠璣翠羽。” 清 钮琇 《觚賸·石言》:“珠璣犀象珍怪难得之物,美则美矣……而於我乎何有?”
(2).比喻美好的诗文绘画等。 唐 方干 《赠孙百篇》诗:“羽翼便从吟处出,珠璣续向笔头生。” 元 无名氏 《醉写赤壁赋》第一折:“夫人闻知 苏軾 胸怀锦绣,口吐珠璣,有贯世之才。” 清 黄鷟来 《题黎于郑为杨舒文画山水册页》诗:“寻常尺幅那復得,况乃连册浮珠璣。”
(3).诗文中常以比喻晶莹似珠玉之物。 宋 刘克庄 《朝天子》词:“宿雨频飘洒……终朝连夜,有珠璣鸣瓦。”此指水珠。 宋 杨万里 《食鸡头》诗:“要啄稻粟无半粒,只教满頷饱珠璣。”此指芡实。 元 鲁贞 《余宗旸来访值雪留三日次韵》:“谁散珠璣北斗南,下方臺殿玉华含。”此指雪珠。
(4).形容声音婉转、清脆。 宋 徽宗 《宫词》之九一:“细筝百宝间生辉,玉柱成行雁自飞;对酒僊姿旹一按,十三絃上迸珠璣。”词语解释:濯锦江 拼音:zhuó jǐn jiāng
江名。即 锦江 。 岷江 流经 成都 附近的一段。一说, 成都市 内之 浣花溪 。濯锦,锦彩鲜润逾于常,故名。 唐 王维 《送王尊师归蜀中拜扫》诗:“大罗天上神仙客, 濯锦江 头花柳春。” 唐 李白 《上皇西巡南京歌》之六:“ 濯锦 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 扬州 。” 唐 杜甫 《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诗:“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 浣花村 。 河阳县 里虽无数, 濯锦江 边未满园。”词语解释:紫毫 拼音:zǐ háo
紫色兔毛。亦指用以制成的笔。 唐 白居易 《紫毫笔》诗:“ 江 南石上有老兔,喫竹饮泉生紫毫。 宣城 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选一毫。”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其餘有与谁为伴侣?有吟砚紫毫笺数幅,壁上瑶琴几上书。” 张天翼 《速写三篇·“新生”》:“他用 老潘 送给他的那支小紫毫,写着带 李北海 笔意的一笔字。”词语解释:紫皇 拼音:zǐ huáng
道教传说中最高的神仙。《太平御览》卷六五九引《秘要经》:“太清九宫,皆有僚属,其最高者,称 太皇 、 紫皇 、 玉皇 。” 唐 李白 《飞龙引》之二:“载玉女,过 紫皇 , 紫皇 乃赐白兔所擣之药方。”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四》:“ 紫皇 一夕下纶旨,细祓丹铅勘文字。”词语解释:紫微郎 拼音:zǐ wēi láng
亦作“ 紫薇郎 ”。 唐 代中书舍人的别称。 唐 白居易 《紫薇花》诗:“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前蜀 韦庄 《寄右省李起居》诗:“已向鸳行接雁行,便应双拜紫薇郎。” 清 赵翼 《述庵司寇新刻大集见贻》诗:“紫微郎剩白衣身,万里从戎歷重译。”参见“ 紫微 ”。
词语解释:紫微 拼音:zǐ wēi
(1).即紫微垣。星官名,三垣之一。《晋书·天文志上》:“紫宫垣十五星,其西蕃七,东蕃八,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大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 唐 杜甫 《秋日荆南送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之作三十韵》:“紫微临六角,皇极正乘舆。”《云笈七籤》卷三:“紫微金闕,七寳騫树。” 清 厉鹗 《东城杂记·灌园生》:“象天河而凿池,拟紫微而建阁。”参见“ 紫微垣 ”。
(2).指帝王宫殿。《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乃立 灵光 之秘殿,配 紫微 而为辅。” 张载 注:“ 紫微 ,至尊宫,斥京师也。”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之一:“小小生金屋,盈盈在 紫微 。”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和鸣双凤喜来仪,三殿花香入 紫微 。”
(3).亦作“ 紫薇 ”。 唐 开元 元年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舍人为紫微舍人。 唐 李嘉祐 《和张舍人中书宿直》:“ 汉 主留才子,春城直紫微。” 宋 黄庭坚 《次韵曾子开舍人游籍田载荷花归》:“紫微乐暇日,披襟咏风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紫微原为帝星,以其政事之所从出,故中书省亦谓之紫微,而舍人为紫微郎。”《警世通言·钱舍人题诗燕子楼》:“当时有中书舍人 钱易 ,字 希白 ……久住紫薇,意欲一歷外任。”
词语解释:紫微垣 拼音:zǐ wēi yuán
星官名,三垣之一。 中国 古代为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若干颗恒星多少不等地组合起来,一组称一个星官。众星官中,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和二十八宿占有重要地位。紫微垣有星15颗,分两列,以北极为中枢,成屏藩状。见 唐 丹元子 《步天歌》。《史记·天官书》中亦有与之相当的星官,惟名称、星数不同。《宋史·天文志二》:“紫微垣东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斗北,左右环列,翊卫之象也。一曰大帝之坐,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词语解释:紫薇郎 拼音:zǐ wēi láng
见“ 紫微郎 ”。
词语解释:紫微郎 拼音:zǐ wēi láng
亦作“ 紫薇郎 ”。 唐 代中书舍人的别称。 唐 白居易 《紫薇花》诗:“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前蜀 韦庄 《寄右省李起居》诗:“已向鸳行接雁行,便应双拜紫薇郎。” 清 赵翼 《述庵司寇新刻大集见贻》诗:“紫微郎剩白衣身,万里从戎歷重译。”参见“ 紫微 ”。
词语解释:紫微 拼音:zǐ wēi
(1).即紫微垣。星官名,三垣之一。《晋书·天文志上》:“紫宫垣十五星,其西蕃七,东蕃八,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大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 唐 杜甫 《秋日荆南送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之作三十韵》:“紫微临六角,皇极正乘舆。”《云笈七籤》卷三:“紫微金闕,七寳騫树。” 清 厉鹗 《东城杂记·灌园生》:“象天河而凿池,拟紫微而建阁。”参见“ 紫微垣 ”。
(2).指帝王宫殿。《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乃立 灵光 之秘殿,配 紫微 而为辅。” 张载 注:“ 紫微 ,至尊宫,斥京师也。”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之一:“小小生金屋,盈盈在 紫微 。”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和鸣双凤喜来仪,三殿花香入 紫微 。”
(3).亦作“ 紫薇 ”。 唐 开元 元年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舍人为紫微舍人。 唐 李嘉祐 《和张舍人中书宿直》:“ 汉 主留才子,春城直紫微。” 宋 黄庭坚 《次韵曾子开舍人游籍田载荷花归》:“紫微乐暇日,披襟咏风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紫微原为帝星,以其政事之所从出,故中书省亦谓之紫微,而舍人为紫微郎。”《警世通言·钱舍人题诗燕子楼》:“当时有中书舍人 钱易 ,字 希白 ……久住紫薇,意欲一歷外任。”
词语解释:紫微垣 拼音:zǐ wēi yuán
星官名,三垣之一。 中国 古代为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若干颗恒星多少不等地组合起来,一组称一个星官。众星官中,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和二十八宿占有重要地位。紫微垣有星15颗,分两列,以北极为中枢,成屏藩状。见 唐 丹元子 《步天歌》。《史记·天官书》中亦有与之相当的星官,惟名称、星数不同。《宋史·天文志二》:“紫微垣东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斗北,左右环列,翊卫之象也。一曰大帝之坐,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