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九轨 拼音:jiǔ guǐ
(1).可容九辆车并列行驶的路面宽度。《周礼·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郑玄 注:“经纬之涂,皆容方九轨。轨,谓辙广。乘车六尺六寸,旁加七寸,凡八尺,是为辙广。九轨积七十二尺,则此涂十二步也。旁加七寸者,辐内二寸半,辐广三寸半,綆三分寸之二,金辖之间,三分寸之一。” 汉 张衡 《东京赋》:“经途九轨,城隅九雉。” 宋 苏轼 《赠眼医王生彦若》诗:“如行九轨道,并驱无击轂。” 清 唐甄 《潜书·法王》:“执此致之,直而无曲,显而无隐,如行九轨之途,更无他歧。”
(2).指城中大道。 宋 苏辙 《贺雪御筵谢状》:“九轨澄清,已消尘壒之浊;三农踊跃,载歌牟麦之丰。”
(3).泛指大路。 清 刘大櫆 《祭尹少宰文》:“公循九轨,径趋其乡。”
(4).犹言众车。 宋 陆游 《度浮桥至南台》诗:“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繫大江心。”词语解释:九棘 拼音:jiǔ jí
(1).古代群臣外朝之位,树九棘为标识,以区分等级职位。《周礼·秋官·朝士》:“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 郑玄 注:“树棘以为立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后因以九棘为九卿的代称。《后汉书·寇荣传》:“臣思入国门,坐於胏石之上,使三槐九棘平臣之罪。”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楔子:“黄卷青灯一腐儒,三槐九棘位中居。” 明 李东阳 《送钱先生致仕》诗:“加冠号冢宰,名位班九棘。”
(2).药名。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其次则含地黄煎,或含玄胆汤及蛇脂丸,九棘散,则已动者更牢。”词语解释:九命 拼音:jiǔ mìng
(1). 周 代的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九命。上公九命为伯;王之三公八命;侯伯七命;王之卿六命;子男五命;王之大夫、公之孤四命;公、侯伯之卿三命;公、侯伯之大夫,子男之卿再命(即二命);公、侯伯之士,子男之大夫一命。子男之士不命。他们的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等,各按等级作具体规定。见《周礼·春官·典命》、《礼记·王制》。九等官爵中的最高一级亦称九命。《大戴礼记·朝事》:“诸侯之得失治乱定,然后明九命之赏以劝之。” 孔广森 补注:“九命之赏者,加九锡命作方伯。”《汉书·王莽传上》:“德盛者位高,功大者赏厚,故宗臣有九命上公之尊,则有九锡登等之宠。”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宗臣有勋劳为上公,国所宗者也。《周礼》‘上公九命’。九命九赐也。” 清 唐孙华 《秣陵太守行》:“太守去官名益高,三褫荣逾锡九命。”
(2). 北周 官秩的等级。 宇文泰 为 魏 太师时作九命之典。以第一品为九命,第九品为一命。每命又分为二级。见《周书·文帝纪下》、《周书·卢辩传》。 北周 庾信 《周安昌公夫人郑氏墓志铭》:“天河开国,分畿置政,地有十城,人居九命。”词语解释:九仪 拼音:jiǔ yí
(1).天子接待不同来朝者而制定的九种礼节。《周礼·秋官·大行人》:“以九仪辨诸侯之命,等诸臣之爵。” 郑玄 注:“九仪,谓命者五:公、侯、伯、子、男也;爵者四:公、卿、大夫、士也。”后称朝见天子之礼为九仪。 唐 李纾 《让皇帝庙乐章·亚献终献》:“秩礼有序,和音既同。九仪不忒,三揖将终。” 宋 柳永 《御街行·圣寿》词:“九仪三事仰天颜,八彩旋生眉宇。”
(2). 周 代对九种命官的授命仪式。《周礼·春官·大宗伯》:“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壹命受职,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赐则,六命赐官,七命赐国,八命作牧,九命作伯。”
(3).《诗·豳风·东山》:“亲结其縭,九十其仪。” 毛 传:“九十其仪,言多仪也。”后因以“九仪”指聘嫁的仪节。 北周 庾信 《周冠军公夫人乌石兰氏墓志铭》:“百两言归,九仪从聘。”词语解释:九斿 拼音:jiǔ yóu
见“ 九旒 ”。
词语解释:九旒 拼音:jiǔ liú
亦作“ 九斿 ”。亦作“ 九游 ”。
(1).古代旌旗上的九条丝织垂饰。《礼记·乐记》:“龙旂九旒,天子之旌也。”《管子·小匡》:“赏服大路,龙旗九游,渠门赤旂。”《文选·张衡〈东京赋〉》:“云罕九斿,闟戟轇轕。” 李善 注引《说文》曰:“斿,旍施流也。”《宋书·礼志五》:“皇子为王,锡以此乘,故曰王青盖车。皆左右騑驾,五旂,旂九旒,画降龙。”
(2).古时官冕上的九串垂珠。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九旒之冕,散耀垂文;华组之缨,从风纷紜。”《通志·器服一》:“ 唐 依 周 礼制……皇太子衮冕白珠九旒,诸臣衮冕青珠九旒。”
(3).星名。《史记·天官书》:“三曰九游。” 张守节 正义:“九游九星,在玉井西南,天子之兵旗,所以导军进退,亦领州列邦。”词语解释:六典 拼音:liù diǎn
(1).谓古代六方面的治国之法。《周礼·天官·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詰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文选·张衡〈东京赋〉》:“建象魏之两观,旌六典之旧章。” 薛综 注:“言所以立两观者,欲表明六典旧章之法。” 唐 褚亮 《祭方丘乐章·肃和》:“九宫肃列,六典相仪。”
(2). 隋 宫廷中的女官。《隋书·后妃传序》:“ 开皇 二年,著内官之式……又採 汉 晋 旧仪,置六尚、六司、六典,递相统摄,以掌宫掖之政。”“六典”是:一典琮,掌琮玺器玩;二典赞,掌导引内外命妇朝见;三典栉,掌巾栉膏沐;四典器,掌樽彝器皿;五典执,掌扇伞灯烛;六典会,掌财帛出入。
(3).《唐六典》的省称。 唐 韩愈 《请复国子监生徒状》:“国子监应三舘学士等,準《六典》。” 廖莹中 注:“《唐六典》三十卷, 开元 十年,起居舍人 陆坚 被詔撰, 玄宗 手写六条曰:理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至二十六年书成。” 姚华 《论文后编》:“典之称名,原始《尚书·尧典》一篇,后乏继者,虽古有《五典》, 唐 有《六典》,然《五典》书不传,《六典》虽传,要都为总部,不属专篇,名或相因,体不相袭。”词语解释:六乐 拼音:liù lè
(1).谓 黄帝 、 尧 、 舜 、 禹 、 汤 、 周武王 六代的古乐。《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六乐,谓《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南齐书·高帝纪下》:“是故五礼之迹可传,六乐之容不泯。”
(2).泛指音乐。 南朝 宋 鲍照 《数诗》:“六乐陈广坐,组帐扬春风。”
(3).指六种金属乐器:钟、鎛、錞、镯、铙、铎。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锤锻》:“五兵之内,六乐之中,微钳锤之奏功也,生杀之机泯然矣。”词语解释:六龙 拼音:liù lóng
(1).谓《易》乾卦的六爻。《易·乾》:“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孔颖达 疏:“乾元乃统天之义,言乾之为德,以依时乘驾六爻之阳气,以控御於天体。六龙即六位之龙也;以所居上下言之,谓之六位也。”
(2).指太阳。神话传说日神乘车,驾以六龙, 羲和 为御者。 汉 刘向 《九叹·远游》:“贯澒濛以东朅兮,维六龙於扶桑。” 晋 郭璞 《游仙诗》:“六龙安可顿,运流有代谢。时变感人思,已秋復愿夏。” 宋 王安石 《休假大佛寺》诗:“六龙高徘徊,光景在我裳。” 明 薛蕙 《效阮公咏怀》:“六龙匿西山,蒙汜扬頽波。”
(3).古代天子的车驾为六马,马八尺称龙,因以为天子车驾的代称。 汉 刘歆 《述初赋》:“揔六龙於駟房兮,奉华盖於帝侧。” 唐 李白 《上皇西巡南京歌》之四:“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金鳌山》:“少焉,千乘万骑毕集,始知为六龙临幸。” 吴梅 《步北城狮子山访阅江楼遗址不得》诗:“六龙曾此驻云车,何处重寻帝子家。”
(4).六兄弟的美称。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后贤志》:“ 宓 六子,皆英挺逸秀,号曰六龙。”《晋书·温羡传》:“父 恭 , 济南 太守,兄弟六人并知名於世,号曰六龙。”《晋书·卞壸传》:“父 粹 ,以清辩鉴察称。兄弟六人并登宰府,世称 卞氏 六龙。”词语解释:六衣 拼音:liù yī
指王后的六种礼服。 南朝 齐 谢朓 《齐敬皇后哀策文》:“俎彻三献,筵卷六衣。”词语解释:木铎 拼音:mù duó
(1).以木为舌的大铃,铜质。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以引起众人注意。《周礼·天官·小宰》:“徇以木鐸。” 郑玄 注:“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鐸以警众,使明听也……文事奋木鐸,武事奋金鐸。”《周礼·地官·乡师》:“凡四时之征令有常者,以木鐸徇以市朝。” 宋 苏轼 《元祐三年春贴子词·皇帝阁》之一:“蔼蔼龙旂色,琅琅木鐸音。” 清 邹容 《革命军》第四章:“自古司 东亚 文化之木鐸者,实惟我皇汉民族焉。”
(2).以喻宣扬教化的人。《论语·八佾》:“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鐸。”词语解释:七闽 拼音:qī mǐn
指古代居住在今 福建省 和 浙江省 南部的 闽 人,因分为七族,故称。《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贾公彦 疏:“ 叔熊 居 濮 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 七闽 。”后称 福建省 为 闽 或 七闽 。 宋 苏轼 《送张职方吉甫赴闽漕六和寺中作》诗:“空使 吴 儿怨不留,青山漫漫 七闽 路。”《剪灯新话·三山福地记》:“时有 陈有定 据守 福建 , 七闽 颇安。” 清 张尚瑗 《仙霞关》诗:“ 七闽 路与中原通,怪事咄咄惊天公。”词语解释:曲尘罗
淡黄色的丝织品。 前蜀 牛峤 《杨柳枝》词之五:“裊翠笼烟拂暖波,舞裙新染麴尘罗。” 宋 陆游 《鹧鸪天》词:“微步处,奈娇何,春衫初换麴尘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