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鸿宝 拼音:hóng bǎo
(1).道教修仙炼丹之书。《汉书·刘向传》:“上復兴神僊方术之事,而 淮南 有《枕中鸿宝苑祕书》。” 唐 皇甫冉 《故齐王赠承天皇帝挽歌》:“《鸿宝》仙书祕,龙旂帝服尊。” 宋 陆游 《夜读隐书有感》诗:“力探《鸿宝》寻奇诀,剩采青精试祕方。” 清 孙枝蔚 《戏赠莫大岸》诗:“家无《鸿宝》书,安得铸金丹。”
(2).泛指珍贵的书籍。 柳亚子 《题〈太平天囯战史〉》诗:“成王败寇漫相和,直笔何人继 董狐 。鸿宝一编珍贮袭,他年同调岂终孤?”
(3).大宝;珍宝。 唐 权德舆 《故尚书工部员外郎赠礼部尚书王公神道碑铭》:“ 王 之庄, 柳 之辩, 殷 之介,皆希代鸿宝。”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有士人得此书,珍为鸿宝。”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种种繆戾,由其高官厚禄之性素已养成,由是引犬羊为同种,奉豭尾为鸿宝。”
(4).《易·繫辞下》:“圣人之大宝曰位。”后因以“大宝”或“鸿宝”指帝位。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觐圣》:“朕 崇寧皇帝 是也,嗣登鸿宝,未敢燕閒。”参见“ 大寳 ”。
词语解释:大宝 拼音:dà bǎo
皇帝之位。例如:久居大宝。
珍贵的财宝、宝贝
对佛法的称呼
一种重五十两的银元宝词语解释:稷契 拼音:jì qì
稷 和 契 的并称。 唐 虞 时代的贤臣。 汉 王逸 《九思·守志》:“配 稷 契 兮恢 唐 功,嗟英俊兮未为双。” 汉 蔡邕 《再让高阳侯印绶符策表》:“臣闻 稷 契 之儔,以德受命,功德靡堪。” 唐 杜甫 《客居》诗:“ 稷 契 易为力, 犬戎 何足吞。” 明 方孝孺 《四月一日蒙赐宴浣花新建草堂感恩怀古偶作》诗:“徒抱 稷 契 心,莫覩 唐 虞 禪。”词语解释:九转 拼音:jiǔ zhuàn
(1).九次提炼。道教谓丹的炼制有一至九转之别,而以九转为贵。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元 无名氏 《货郎担》第四折:“恰便似九转飞芒, 老君 炼丹。”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九:“盖仙人以万斛朱沙,十年伏火,九转成此渥丹耳。”
(2).指九转丹或其炼制秘诀。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神仙》:“寻玉尘於万里,守金灶於千年。三尸可度,九转难传。” 宋 苏辙 《唐修撰义问挽词》之一:“九转今犹在,参同岂妄传。”《镜花缘》第六回:“此草生於开闢之初,歷年既深,故功有九转之妙,洵为希世希珍。”
(3).指官秩相当于从三品。《南史·刘亨之传》:“ 亨之 出为 南郡 太守,帝谓尚书令 何敬容 曰:‘ 荆州 长史、 南郡 太守,皆是僕射出入。今者 亨之 便是九转。’”《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勋:十有二转为上柱国,比正二品;十一转为柱国,比从二品;十转为上护军,比正三品;九转为护军,比从三品。”
(4).九次迁官。《宋史·王安石传》:“ 慈圣 、 宣仁 二太后流涕谓帝曰:‘ 安石 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 观文殿 大学士知 江寧府 ,自礼部侍郎超九转为吏部尚书。”按 宋 制,礼部侍郎须九次转官始至吏部尚书。 王安石 由礼部侍郎迳转吏部尚书,故云“超九转”。参阅《宋史·职官志九》。
(5).反复诵读。 元 无名氏 《马陵道》第一折:“我和他十载习兵书,九转能成诵。”
(6).反复翻转。《平山冷燕》第八回:“一霎时,心中就有千思万虑,肠回九转。”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四回:“ 元洪 数月以来,踌躇再四,受功忧乱,五内交萦,回肠九转,忧心百结。”词语解释:九转丹 拼音:jiǔ zhuàn dān
道教谓经九次提炼、服之能成仙的丹药。 唐 吕温 《同恭夏日题导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诗:“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 元 范康 《竹叶舟》第一折:“俺不用九转丹成千岁寿,俺不用一斤铅结万年珠。”《剪灯新话·水宫庆会录》:“共饮 三危 露,同餐九转丹。”参见“ 九转 ”。
词语解释:九转 拼音:jiǔ zhuàn
(1).九次提炼。道教谓丹的炼制有一至九转之别,而以九转为贵。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元 无名氏 《货郎担》第四折:“恰便似九转飞芒, 老君 炼丹。”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九:“盖仙人以万斛朱沙,十年伏火,九转成此渥丹耳。”
(2).指九转丹或其炼制秘诀。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神仙》:“寻玉尘於万里,守金灶於千年。三尸可度,九转难传。” 宋 苏辙 《唐修撰义问挽词》之一:“九转今犹在,参同岂妄传。”《镜花缘》第六回:“此草生於开闢之初,歷年既深,故功有九转之妙,洵为希世希珍。”
(3).指官秩相当于从三品。《南史·刘亨之传》:“ 亨之 出为 南郡 太守,帝谓尚书令 何敬容 曰:‘ 荆州 长史、 南郡 太守,皆是僕射出入。今者 亨之 便是九转。’”《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勋:十有二转为上柱国,比正二品;十一转为柱国,比从二品;十转为上护军,比正三品;九转为护军,比从三品。”
(4).九次迁官。《宋史·王安石传》:“ 慈圣 、 宣仁 二太后流涕谓帝曰:‘ 安石 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 观文殿 大学士知 江寧府 ,自礼部侍郎超九转为吏部尚书。”按 宋 制,礼部侍郎须九次转官始至吏部尚书。 王安石 由礼部侍郎迳转吏部尚书,故云“超九转”。参阅《宋史·职官志九》。
(5).反复诵读。 元 无名氏 《马陵道》第一折:“我和他十载习兵书,九转能成诵。”
(6).反复翻转。《平山冷燕》第八回:“一霎时,心中就有千思万虑,肠回九转。”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四回:“ 元洪 数月以来,踌躇再四,受功忧乱,五内交萦,回肠九转,忧心百结。”词语解释:麟角 拼音:lín jiǎo
(1).麒麟之角。《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角,振振公族。”后因以“麟角”指宗藩之盛。 清 纳兰性德 《曲阜》诗:“小臣久已瞻麟角,何幸趋承俎豆餘。”
(2).比喻稀罕而又可贵的人才或事物。 晋 葛洪 《抱朴子·极言》:“若夫睹财色而心不战,闻俗言而志不沮者,万夫之中有一人为多矣。故为者如牛毛,获者如麟角也。”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张孟词贡士》:“视尔真麟角,逢人説凤条。”词语解释:灵宝 拼音:líng bǎo
(1).指宝精养神的道教修真之法。《汉武帝内传》:“行益易者,谓常思灵宝也。灵者,神也;宝者,精也。”
(2).经坛。《剪灯馀话·秋夕访琵琶亭记》:“于 虎丘 静处建坛,请道士 鹤林 周玄初 设灵宝鍊度三昼夜。”
(3).香炷名。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三折:“妙洞真香,灵宝惠香,朝三界香。”
(4).宝刀名。《太平御览》卷三四六引《典论》:“ 魏 太子 丕 造百辟宝刀三,其一长四尺三寸六分,重三斤六两,文似灵龟,名曰灵宝。”
(5).宝剑名。 晋 张协 《七命》:“若其灵宝,则舒辟无方,为奇锋异模。”
(6).珍宝。 明 吴承恩 《寿熙台潘公八袠序》:“絶巘之松,霜霰凌之,不为栋梁,必孕灵宝。”
(7).道教经名。即《灵宝经》。《云笈七籤》卷三:“ 燧人氏 得斯经造火,变生为熟,乃《灵宝》之功也。” 清 顾之珽 《以罗浮竹叶符赠厉樊榭》诗:“ 稚川 载《登涉》,引据按《灵宝》。”词语解释:洛社 拼音:luò shè
(1). 宋 欧阳修 梅尧臣 等在 洛阳 时组织的诗社。 宋 欧阳修 《酬孙延仲龙图》诗:“洛社当年盛莫加, 洛阳 耆老至今夸。” 清 赵翼 《新春招程霖岩汤蓉溪二丈暨庄学晦家缄斋小集》诗:“作诗传他年,或可洛社继。”
(2).即洛阳耆英会。 宋 苏轼 《司马君实独乐园》诗:“先生卧不出,冠盖倾洛社。” 叶敬常 《上巳日同哲夫寄芳微之毅白诸社友北郊修禊》诗:“雅集 兰亭 洵乐事,相逢洛社有耆英。”参见“ 洛阳耆英会 ”。
(3).洛阳社的简称。 宋 刘克庄 《念奴娇·寿方德润》词:“洛社自佳, 镜湖 虽好,莫问君王乞。”参见“ 洛阳社 ”。
词语解释:洛阳耆英会 拼音:luò yáng qí yīng huì
宋 文彦博 与 富弼 、 司马光 等聚集 洛阳 高年者共十三人(一说十一人)置酒相乐,称“洛阳耆英会”。《宋史·文彦博传》:“﹝ 文彦博 ﹞与 富弼 、 司马光 等十三人,用 白居易 九老会故事,置酒赋诗相乐,序齿不序官。为堂,绘像其中,谓之‘洛阳耆英会’,好事者莫不慕之。” 宋 司马光 《洛阳耆英会序》:“昔 白乐天 在 洛 与高年者八人游,时人慕之,为九老图传於世。 宋 兴, 洛 中诸公继而为之者凡再矣。皆图形 普明 僧舍。 普明 , 乐天 之故第也。 元丰 中, 文潞公 留守 西都 , 韩国 富公 纳政在里第;自餘士大夫以老自逸於 洛 者,於时为多。 潞公 谓 韩公 曰:‘凡所谓慕於 乐天 者,以其志趣高逸也,奚必数与地之袭焉。’一旦悉集士大夫老而贤者於 韩公 之第,置酒相乐,宾主凡十有一人,既而图形 妙觉 僧舍,时人谓之‘洛阳耆英会’。”
词语解释:洛阳社 拼音:luò yáng shè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 洛阳 有道士 董威輦 常止 白社 中,了不食, 陈子敍 共守事之,从学道。”后称退隐者所居为洛阳社。 南朝 齐 谢朓 《落日怅望》诗:“既乏 瑯琊 政,方憩洛阳社。” 唐 王维 《过李揖宅》诗:“一罢直城酌,还归洛阳社。”词语解释:洛阳社 拼音:luò yáng shè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 洛阳 有道士 董威輦 常止 白社 中,了不食, 陈子敍 共守事之,从学道。”后称退隐者所居为洛阳社。 南朝 齐 谢朓 《落日怅望》诗:“既乏 瑯琊 政,方憩洛阳社。” 唐 王维 《过李揖宅》诗:“一罢直城酌,还归洛阳社。”词语解释:青萍 拼音:qīng píng
(1).亦作“ 青蓱 ”。古宝剑名。《文选·陈琳〈答东阿王笺〉》:“君侯体高世之才,秉青蓱、干将之器。” 吕延济 注:“青蓱、干将,皆剑名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青萍、豪曹,剡锋之精絶也。”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庶青萍、结緑,长价於 薛 卞 之门。”
(2).又泛指剑。 明 沉鲸 《双珠记·刑逼成招》:“偶见他独行身酩酊,青萍触伤其颈。” 陈世宜 《赠孟硕》诗:“眼底青萍三尺短,酒酣賸有气崚嶒。”
(3).喻指兵柄,军权。 唐 杜甫 《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仰思调玉烛,谁定握青萍。” 仇兆鳌 注:“愤激涕零,为宦官监兵,王师丧败也。上将元勋,见功臣可仗。欲调玉烛,青萍谁属,言当专任 李 郭 ,以致太平。”
(4).水生植物。浮萍的别称。 宋 陆游 《初夏闲步村落间》诗:“緑叶忽低知鸟立,青萍微动觉鱼行。” 清 厉鹗 《台城路·蚕》词:“青萍叶大桐花落,村村又鸣鳩妇。”参见“ 青苹 ”。
词语解释:青苹 拼音:qīng píng
一种生于浅水中的草本植物。《文选·宋玉〈风赋〉》:“夫风生於地,起於青苹之末。” 李善 注:“《尔雅》曰:‘萍,其大者曰苹。’ 郭璞 曰:‘水萍也。’” 宋 苏轼 《十二琴铭·松风》:“忽乎青苹之末而生有,极於万窍号怒而实无。”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三折:“青苹一点微微发,万树千枝和根拔。” 清 厉鹗 《闰九日客广陵集吴氏城东水槛》诗:“为谢红桥儿女道,不将歌舫污青苹。”词语解释:无肠 拼音:wú cháng
(1).传说中的古国名。《山海经·海外北经》:“ 无肠之国 ,在 深目 东,其为人长而无肠。”《淮南子·墬形训》:“东北至西北方有 跂踵民 …… 无肠 民。” 高诱 注:“﹝ 无肠 等﹞皆北方之国也。”
(2).犹言没有心肠或心思。 唐 白居易 《山游示小妓》诗:“莫唱《杨柳枝》,无肠与君断。” 宋 苏轼 《张子野买妾》诗:“柱下相君犹有齿, 江 南刺史已无肠。” 宋 史达祖 《寿楼春·寻春服感念》词:“谁念我,今无肠。”
(3).见“ 无肠公子 ”。
词语解释:无肠公子 拼音:wú cháng gōng zǐ
蟹的别名。 晋 葛洪 《抱朴子·登涉》:“称无肠公子者,蟹也。” 唐 唐彦谦 《蟹》诗:“无肠公子固称美,弗使当道禁横行。”亦省作“ 无肠 ”。 元 耶律楚材 《再用张敏之韵》:“一巵持竹叶,左手把无肠。” 清 查慎行 《食蟹有感》诗:“无肠怜若辈,多足自能肥。”词语解释:无肠公子 拼音:wú cháng gōng zǐ
蟹的别名。 晋 葛洪 《抱朴子·登涉》:“称无肠公子者,蟹也。” 唐 唐彦谦 《蟹》诗:“无肠公子固称美,弗使当道禁横行。”亦省作“ 无肠 ”。 元 耶律楚材 《再用张敏之韵》:“一巵持竹叶,左手把无肠。” 清 查慎行 《食蟹有感》诗:“无肠怜若辈,多足自能肥。”词语解释:易牙 拼音:yì yá
人名。又称 狄牙 、 雍巫 。 春秋 时 齐桓公 宠臣,长于调味,善逢迎,传说曾烹其子为羹以献 桓公 。见《左传·僖公十七年》、《战国策·魏策二》、《史记·齐太公世家》。后多以指善烹调者。《孟子·告子上》:“至於味,天下期於 易牙 。” 明 孙仁孺 《东郭记·百工之事》:“学生善做馒, 易牙 亲族,鱼肉常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