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筹帷 拼音:chóu wéi
在军帐中谋划军机。 唐 陆龟蒙 《京口》诗:“可怜 宋 帝筹帷处,苍翠无言草自生。”词语解释:绛侯 拼音:jiàng hòu
汉 周勃 以布衣从 高祖 定天下,赐爵列侯,剖符世世勿绝。食 绛 八千一百八十户,号 绛侯 。 勃 为人朴质敦厚, 高祖 以为可托大事。 高祖 崩, 勃 与 陈平 定计诛诸 吕 ,立 文帝 ,以功为右丞相。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后用为受遗诏辅国之典。 唐 李华 《杂诗》之五:“ 絳侯 与 博陆 ,忠朴受遗顾。”词语解释:结驷 拼音:jié sì
(1).一车并驾四马。《楚辞·招魂》:“青驪结駟兮齐千乘,悬火延起兮玄颜烝。” 王逸 注:“结,连也。四马为駟。”《文选·张衡〈西京赋〉》:“旗不脱扃,结駟方蘄。” 薛综 注:“结驾駟马,方行而入也。”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过桥亭雕簷峻宇,出没云霞,上可结駟,下可方舟。”
(2).用以指乘驷马高车之显贵。 晋 陶潜 《扇上画赞》:“至矣 於陵 ,养气浩然,蔑彼结駟,甘此灌园。” 宋 刘克庄 《凤凰阁》词:“对牀句,子真佳作。安用羡伊结駟,难儂罗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叶生》:“子自塾中归,见结駟於门,审所自来,骇奔告母。”词语解释:碣石 拼音:jié shí
(1).山名。在 河北省 昌黎县 北。 碣石山 馀脉的柱状石亦称 碣石 ,该石自 汉 末起已逐渐沉没海中。《书·禹贡》:“导 岍 及 岐 …… 太行 、 恒山 ,至于 碣石 ,入于海。”《汉书·武帝纪》:“行自 泰山 ,復东巡海上,至 碣石 。” 唐 韦应物 《弹棋歌》:“岂如 昆明 与 碣石 ,一箭飞中隔远天。” 明 王錂 《春芜记·献赋》:“似迢遥乘槎海畔,把 碣石 相望。” 毛泽东 《浪淘沙·北戴河》词:“往事越千年, 魏武 挥鞭,东临 碣石 有遗篇。”
(2).指墓碑。 唐 司空图 《偶诗》之三:“一掬 信陵 坟上土,便如碣石累千金。”词语解释:解鞍 拼音:jiě ān
解下马鞍。表示停驻。《史记·李将军列传》:“ 广 令诸骑曰:‘前!’前未到 匈奴 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诗》之三:“严驾越风寒,解鞍犯霜露。” 唐 虞世南 《饮马长城窟行》:“轻骑犹衔勒,疑兵尚解鞍。” 宋 姜夔 《扬州慢》词:“ 淮 左名都, 竹西 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词语解释:解骖 拼音:jiě cān
解脱骖马赠人。谓以财物救人困急。语出《史记·管晏列传》:“ 越石父 贤,在縲紲中。 晏子 出,遭之涂,解左驂赎之。”《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菲薄衣食,躬率羣下,损膳解驂,以赡黎苗。” 宋 苏轼 《洗玉池铭》:“道逢玉人,解驂推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柳生》:“曩受解驂之惠,旦夕不忘。” 清 徐乾学 《怀汉槎在狱》诗:“谁为解驂存国士,可怜一饭困王孙。”词语解释:解衣 拼音:jiě yī
(1).脱衣。《战国策·齐策六》:“太子乃解衣免服,逃太史之家为溉园。” 唐 杜淹 《〈文中子〉序》:“ 文中子 於是有四方之志,盖受《书》於 东海 李育 ……考《易》於族父 仲华 ,不解衣者六岁,其精志如此。”《红楼梦》第二一回:“ 寳玉 见他不应,便伸手替他解衣,刚解开钮子,被 袭人 将手推开,又自扣了。”
(2).见“ 解衣推食 ”。
词语解释:解衣推食 拼音:jiě yī tuī shí
慷慨赠人衣食。谓施惠于人。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王 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陈书·华皎传》:“时兵荒之后,百姓饥饉, 皎 解衣推食,多少必均,因稍擢为 暨阳 、 山阳 二县令。”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陆羽》:“ 鲍侯 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 镜水 之鱼,宿 耶溪 之月而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幸得遇了他,不但解衣推食,并且那一处不受他的教导。”亦省作“ 解衣 ”、“ 解推 ”。 明 张居正 《谢赐貂鼠疏》:“珥貂宠锡,恩尤重於解衣;温綍传宜,煖已逾於挟纊。”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待游客》:“素荷解推,情谊应敦。”词语解释:解衣推食 拼音:jiě yī tuī shí
慷慨赠人衣食。谓施惠于人。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王 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陈书·华皎传》:“时兵荒之后,百姓饥饉, 皎 解衣推食,多少必均,因稍擢为 暨阳 、 山阳 二县令。”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陆羽》:“ 鲍侯 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 镜水 之鱼,宿 耶溪 之月而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幸得遇了他,不但解衣推食,并且那一处不受他的教导。”亦省作“ 解衣 ”、“ 解推 ”。 明 张居正 《谢赐貂鼠疏》:“珥貂宠锡,恩尤重於解衣;温綍传宜,煖已逾於挟纊。”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待游客》:“素荷解推,情谊应敦。”词语解释:解愠 拼音:jiě yùn
消除怨怒。语出《孔子家语·辩乐解》:“昔者 舜 弹五絃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唐 张九龄 《恩赐乐游园宴应制》诗:“晞阳人似露,解愠物从风。” 清 袁枚 《答某明府书》:“足下解愠处甚多,其速往可也。” 何启 胡礼恒 《新政论议》:“公平布则郅治可期,有阜财解愠之风,无敢怒难言之隐也。”词语解释:借筹 拼音:jiè chóu
指为人谋划。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迎驾》:“他説受君恩爵封列侯,镇 江 淮 千里借筹;神京未收,似我辈滥功糜餉,建牙堪羞。”参见“ 借箸 ”。
词语解释:借箸 拼音:jiè zhù
见“ 借箸 ”。词语解释:借箸 拼音:jiè zhù
见“ 借箸 ”。词语解释:金距 拼音:jīn jù
装在斗鸡距上的金属假距。《左传·昭公二五年》:“ 季 郈 之鸡。 季氏 介其鸡, 郈氏 为之金距。” 杨伯峻 注:“《説文》:‘距,鸡距也。’……即鸡跗蹠骨后方所生之尖突起部,中有硬骨质之髓,外被角质鞘,故可为战鬭之用。 郈氏 盖于鸡脚爪又加以薄金属所为假距。” 唐 李白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君不能狸膏金距学鬭鸡。” 王琦 注引 高诱 曰:“金距,施金芒於距也。” 宋 周去非 《岭外代答·斗鸡》:“其金距也,薄刃如爪,凿枘於鸡距,奋击之,始一挥距,或至断头。”词语解释:金匮 拼音:jīn guì
亦作“ 金柜 ”。亦作“ 金鐀 ”。
(1).铜制的柜。古时用以收藏文献或文物。 汉 贾谊 《新书·胎教》:“胎教之道,书之玉版,藏之金柜,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汉书·晁错传》:“陛下之德厚而得贤佐,皆有司之所览,刻於玉版,藏於金匱,歷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 晋 王隐 《晋书·瑞异记》:“ 甘卓 家金匱鸣,声似槌镜,清而悲。”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十二:“他年金鐀如搜采,来叩空山夜雨门。” 孙犁 《〈秀露集〉后记》:“金柜之藏,不必永存;流落村野,不必永失。”
(2).引申谓传之久远。《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愚臣既不能深援安危,定金匱之计;又不知推演圣德,述先帝之志。” 颜师古 注:“金匱,言长久之法可藏於金匱石室者也。”
(3).借指藏书。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下》:“ 李善长 、 宋濂 、 王褘 竝起自蒿莱,不覩金匱,古学废秏,而姓氏失其律度,兹无謫焉。”
(4).比喻博学。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先生以金匱之才,歷 石渠 之选。”
(5).相士术语。谓富贵之相。 唐 马总 《意林·物理论》:“三亭九侯,定于一尺之面;愚智勇怯,形于一寸之目;天仓、金匱以别贫富贵贱。”词语解释:金马 拼音:jīn mǎ
(1).金制的马匹。《汉书·张骞传》:“天子既好 宛 马,闻之甘心,使壮士 车令 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 宛王 贰师城 善马……﹝ 宛王 ﹞遂不肯予 汉 使。 汉 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
(2).指 金马门 。《文选·扬雄〈解嘲〉》:“ 公孙 创业於 金马 ,驃骑发跡於 祁连 。” 李善 注引 孟康 曰:“ 公孙弘 对策於 金马门 。” 宋 叶适 《题费肃校书遗事》诗:“郤辞 金马 直,归卧 锡山 峯。” 清 黄宗羲 《与陈介眉庶常书》:“若復使之待詔 金马 , 魏野 所谓断送老头皮也。”
(3).指 汉 代国家藏书之所。 汉 班固 《两都赋》序:“内设 金马 石渠 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匡赞》:“圣上好文,书籍之盛事,自古未有…… 前汉 有 金马 、 石渠 , 后汉 有 兰臺 、 东观 。”
(4).指朝廷或帝都。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诗案》:“自家 章惇 ……鼠钻倖穴,因而位列铜螭;孤假权门,自此威行金马。” 康有为 《和临桂周黻卿翰林有感》:“蹉跎梦金马,感愴泣铜駞。”
(5).借指翰林院。亦指翰林。 宋 徐铉 《柳枝》词:“ 金马 词臣赋小诗,梨园弟子唱新词。” 明 何景明 《春雪诸翰林见过》诗之二:“置酒邀金马,开轩对玉珂。” 清 龚自珍 《洞仙歌》:“又七载低颜软尘红,向 金马 词场,讯他荣悴。”参见“ 金马玉堂 ”。
(6).我国 福建省 沿海 金门 、 马祖 两岛的并称。
词语解释:金马玉堂 拼音:jīn mǎ yù táng
(1). 金马门 与 玉堂署 。 汉 时学士待诏之处,后因以称翰林院或翰林学士。 宋 欧阳修 《会老堂致语》诗:“ 金马 玉堂 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閒人。” 明 方孝孺 《代董学士表》:“苍颜白髮,越万里而来归; 金马 玉堂 ,想十年之如昨。” 清 梅曾亮 《欧氏又一村读书图记》:“而 苏文忠 直禁内,读书夜分,老兵皆倦卧,彼其视 金马 玉堂 之中,波涛尘堁之内,皆学舍也。”原注:“ 金马门 , 汉 时学士待詔之地; 玉堂署 , 宋 时翰林承旨之所。”
(2).指进朝廷做官。 梁启超 《中国专制政治进化论》第三章:“今岁蓽门一酸儒,来岁可以 金马 玉堂 矣。”词语解释:金马门 拼音:jīn mǎ mén
汉 代宫门名。学士待诏之处。《史记·滑稽列传》:“ 金马门 者,宦﹝者﹞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曰‘金马门’。” 唐 刘禹锡 《为郎分司寄上都同舍》诗:“籍通 金马门 ,身在 铜驼陌 。” 宋 高似孙 《纬略》卷七:“待詔 金马门 , 汉 盛选也。以 汉 之久,而膺此选者仅若此耳,殊不轻畀也。”亦省称“ 金门 ”。 汉 扬雄 《解嘲》:“与羣贤同行,歷 金门 上 玉堂 有日矣。” 唐 李贺 《酒罢张大彻索赠诗》:“ 金门 石阁 知卿有,豸角鸡香早晚含。”词语解释:金门 拼音:jīn mén
(1).见“ 金马门 ”。
(2).见“ 金明门 ”。
(3).代指富贵人家。《魏书·常景传》:“夫如是,故綺阁金门,可安其宅;锦衣玉食,可颐其形。”
(4).指以黄金为装饰的门。《封神演义》第六五回:“玉殿金门两扇开,乐声齐奏下瑶臺。”
词语解释:金马门 拼音:jīn mǎ mén
汉 代宫门名。学士待诏之处。《史记·滑稽列传》:“ 金马门 者,宦﹝者﹞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曰‘金马门’。” 唐 刘禹锡 《为郎分司寄上都同舍》诗:“籍通 金马门 ,身在 铜驼陌 。” 宋 高似孙 《纬略》卷七:“待詔 金马门 , 汉 盛选也。以 汉 之久,而膺此选者仅若此耳,殊不轻畀也。”亦省称“ 金门 ”。 汉 扬雄 《解嘲》:“与羣贤同行,歷 金门 上 玉堂 有日矣。” 唐 李贺 《酒罢张大彻索赠诗》:“ 金门 石阁 知卿有,豸角鸡香早晚含。”
词语解释:金明门 拼音:jīn míng mén
唐 时宫门名。 金明门 内为翰林院所在。《旧唐书·职官志二》:“翰林院。天子在 大明宫 ,其院在 右银臺门 内。在 兴庆宫 ,院在 金明门 内。若在西内,院在 显福门 。若在 东都 、 华清宫 ,皆有待詔之所。”亦省称“ 金门 ”。 唐 李白 《走笔赠独孤驸马》诗:“是时僕在 金门 里,待詔公车謁天子。”词语解释:南风 拼音:nán fēng
(1).从南向北刮的风。《诗·邶风·凯风》:“凯风自南” 毛 传:“南风谓之凯风。” 南朝 宋 孔灵符 《会稽记》:“ 弘 ( 郑弘 )识其神人也,曰:‘常患 若邪溪 载薪为难,愿旦南风,暮北风。’” 清 宋琬 《三叹》诗:“ 黄河 涛浪山巃嵸,溯流五日皆南风。”
(2).古代乐曲名。相传为 虞舜 所作。《礼记·乐记》:“昔者 舜 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孔子家语·辨乐解》:“昔者 舜 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琴谱〉序》:“拟《清庙》之古,賡《南风》之诗,圣人之制作也。”
(3).南方的乐曲。《左传·襄公十八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 杨伯峻 注:“北风、南风犹今云北曲、南曲也。” 清 吴乔 《雪夜感怀》诗:“驰来北马多骄气,歌到南风尽死声。”参见“ 南风不竞 ”。
(4).指《诗经》中的国风。借指古代淳朴的诗风。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序》:“ 开元 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实由主上恶华好朴,去伪从真,使海内词场翕然尊古,《南风》《周雅》,称阐今日。”
(5).指 南朝 诗的风格。 明 胡应麟 《诗薮·杂编·遗逸下》:“盖至是南风渐渍於北,而六代淫靡之音极矣。於是 唐 文挺出,一扫而汎空之。”
(6).南方的风气。 唐 杜甫 《最能行》:“此乡之人气量窄,误竞南风疏北客。”
(7).男风;男色。 明 王骥德 《男王后》第一折:“俺大王爷最爱南风,我们献去做个头功,倒有重重的赏赐哩。”《金瓶梅词话》第三六回:“原来 安 进士, 杭州 人,喜尚南风,见书童儿唱的好,拉着他手儿两个一递一口吃酒。” 清 褚人获 《坚瓠五集》卷三:“美男破老,男色所从来远矣…… 闽 、 广 两 越 尤甚。京师所聚小唱最多,官府每宴,輒夺其尤者侍酒,以为盛事,俗呼为南风。”
词语解释:南风不竞 拼音:nán fēng bù jìng
(1).《左传·襄公十八年》:“ 晋 人闻有 楚 师, 师旷 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 楚 必无功。’” 杜预 注:“歌者吹律以咏八风,南风音微,故曰不竞也。 师旷 唯歌南北风者,听 晋 、 楚 之强弱。”后用以比喻力量衰弱,士气不振。《南齐书·明帝纪赞》:“ 沔阳 失土,南风不竞。” 清 李渔 《奈何天·筹饷》:“南风不竞,北势偏雄,俺这里折尽兵和将。” 周咏 《秋怀》诗之七:“万里归家又别家,南风不竞哭 中华 。”
(2).用以比喻竞赛中一方失利。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王子敬 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词语解释:南风歌 拼音:nán fēng gē
古代乐曲名。 宋 王安石 《朝日一曝背》诗:“樵松煮涧水,既食取琴弹。弹作《南风歌》,歌罢坐长嘆。”详“ 南风 ”。
词语解释:南风 拼音:nán fēng
(1).从南向北刮的风。《诗·邶风·凯风》:“凯风自南” 毛 传:“南风谓之凯风。” 南朝 宋 孔灵符 《会稽记》:“ 弘 ( 郑弘 )识其神人也,曰:‘常患 若邪溪 载薪为难,愿旦南风,暮北风。’” 清 宋琬 《三叹》诗:“ 黄河 涛浪山巃嵸,溯流五日皆南风。”
(2).古代乐曲名。相传为 虞舜 所作。《礼记·乐记》:“昔者 舜 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孔子家语·辨乐解》:“昔者 舜 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琴谱〉序》:“拟《清庙》之古,賡《南风》之诗,圣人之制作也。”
(3).南方的乐曲。《左传·襄公十八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 杨伯峻 注:“北风、南风犹今云北曲、南曲也。” 清 吴乔 《雪夜感怀》诗:“驰来北马多骄气,歌到南风尽死声。”参见“ 南风不竞 ”。
(4).指《诗经》中的国风。借指古代淳朴的诗风。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序》:“ 开元 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实由主上恶华好朴,去伪从真,使海内词场翕然尊古,《南风》《周雅》,称阐今日。”
(5).指 南朝 诗的风格。 明 胡应麟 《诗薮·杂编·遗逸下》:“盖至是南风渐渍於北,而六代淫靡之音极矣。於是 唐 文挺出,一扫而汎空之。”
(6).南方的风气。 唐 杜甫 《最能行》:“此乡之人气量窄,误竞南风疏北客。”
(7).男风;男色。 明 王骥德 《男王后》第一折:“俺大王爷最爱南风,我们献去做个头功,倒有重重的赏赐哩。”《金瓶梅词话》第三六回:“原来 安 进士, 杭州 人,喜尚南风,见书童儿唱的好,拉着他手儿两个一递一口吃酒。” 清 褚人获 《坚瓠五集》卷三:“美男破老,男色所从来远矣…… 闽 、 广 两 越 尤甚。京师所聚小唱最多,官府每宴,輒夺其尤者侍酒,以为盛事,俗呼为南风。”
词语解释:南风不竞 拼音:nán fēng bù jìng
(1).《左传·襄公十八年》:“ 晋 人闻有 楚 师, 师旷 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 楚 必无功。’” 杜预 注:“歌者吹律以咏八风,南风音微,故曰不竞也。 师旷 唯歌南北风者,听 晋 、 楚 之强弱。”后用以比喻力量衰弱,士气不振。《南齐书·明帝纪赞》:“ 沔阳 失土,南风不竞。” 清 李渔 《奈何天·筹饷》:“南风不竞,北势偏雄,俺这里折尽兵和将。” 周咏 《秋怀》诗之七:“万里归家又别家,南风不竞哭 中华 。”
(2).用以比喻竞赛中一方失利。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王子敬 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词语解释:南薰
1.亦作“ 南熏 ”。指《南风》歌。相传为 虞舜 所作,歌中有“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等句。参阅《礼记·乐记》疏引《尸子》、《史记·乐书》集解、《孔子家语·辩乐解》。 唐 王维 《大同殿赐宴乐敢书即事》诗:“陌上 尧 樽倾北斗,楼前 舜 乐动南薰。” 唐 陆龟蒙 《杂讽》诗之五:“永播南熏音,垂之万年耳。” 清 高士奇 《己未五日西苑泛舟侍宴恭纪》诗之三:“高张广乐播南薰,宝幄楼船剑佩分。”
2.借指从南面刮来的风。 唐 邬载 《送萧颖士赴东府得君字》诗:“和风媚东郊,时物滋南薰。” 明 何景明 《中元节》诗:“北极犹前日,南薰亦旧风。”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 乾隆 庚戌四月,上东巡,遣官祭 尹吉甫 墓并垂问 吉甫 子孙。途次,南薰徐来,上语侍臣曰:‘此即《诗》所谓“穆如清风”也。’”
3. 唐 宫殿名。 唐 杜甫 《丹青引》:“ 开元 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 南薰殿 。”
4.泛指宫观楼殿。 宋 张先 《庆同天》词:“海宇称庆,復生元圣,风入 南薰 。拜恩遥闕,衣上晓色犹春,望 尧 云。” 清 陈维崧 《贺新凉·作客东京寂寥谁侣西风落叶间诣旗亭》词:“却是 吴 中诸小部,队队檀槽罗帕,羣合乐 南薰 门下。”
5.门名。《宋史·地理志一》:“﹝ 东京 ﹞新城周迴五十里百六十五步。南三门:中曰 南薰 ,东曰 宣化 ,西曰 安上 。”词语解释:前筹 拼音:qián chóu
(1).犹前箸。座前的筷子。 唐 杨巨源 《酬卢员外》诗:“ 谢傅 旌旗控上游, 卢郎 罇俎借前筹。” 宋 杨万里 《小饮俎豆颇备江西淮浙之品戏题》诗:“满盘山海眩芳珍,未借前筹已嚥津。”
(2).谓筹划。 唐 张说 《右羽林大将军王氏神道碑》:“每至入朝奏謁,升殿论边,山川险易,立成於聚米,攻守方略,一决於前筹。” 明 贺万祚 《周侍御行部》诗:“不独难危忧水旱,前筹更欲请长缨。”词语解释:舜琴 拼音:shùn qín
五弦琴。相传为 舜 为创,故云。《礼记·乐记》:“昔者 舜 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风》。” 南朝 梁 沉约 《梁鞞舞歌》:“ 舜 琴中已絶, 尧 衣今復垂。” 前蜀 韦庄 《悼亡姬》诗:“ 湘江 水阔 苍梧 远,何处相思弄 舜 琴。”词语解释:推食 拼音:tuī shí
见“ 推食解衣 ”。
词语解释:推食解衣 拼音:tuī shí jiě yī
《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王 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后因以“推食解衣”极言恩惠之深。《隋书·沉光传》:“帝每推食解衣以赐之,同辈莫与为比。” 唐 皇甫冉 《送陆鸿渐赴越》诗序:“尚书郎 鲍侯 ,知子爱子者,将推食解衣以拯其极。” 明 李贽 《又书使通州诗后》:“推食解衣,至今犹然。”亦省作“ 推食 ”、“ 推解 ”、“ 推衣 ”。 北周 庾信 《司马裔墓志铭》:“玉案推食, 河 桥劝酒。” 宋 李纲 《谢赐御筵表》:“臣敢不仰怀推食之仁,力刷饮 河 之耻。” 明 郑瑄 《昨非庵日纂·方便》:“ 陆平泉 先生《劝方便》十则云:‘……饥寒良可悯,推解莫厌频。’” 清 钮琇 《觚賸·雪遘》:“赏於风尘之外,加以推解之恩。” 宁调元 《壬子感事》诗:“塞上秋高马渐肥,将军推食復推衣。”词语解释:乌蟾 拼音:wū chán
(1).指神话传说日中的三足乌和月中的蟾蜍。 唐 韩愈 《苦寒》诗:“日月虽云尊,不能活乌蟾。”
(2).指日月;时光。 唐 陆龟蒙 《奉酬袭美苦雨》诗:“乌蟾俱沉光,昼夜恨暗度。” 宋 梅尧臣 《和岁除日》:“已惊颜貌徐徐改,不奈乌蟾冉冉驰。”词语解释:熏风 拼音:xūn fēng
东南风;和风。《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曰熏风。” 高诱 注:“巽气所生,一曰清明风。” 明 徐渭 《忆潘公》诗之一:“记得当时官舍里,熏风已过荔枝红。” 郭沫若 《十年建国增徽识·博物馆》诗:“旭日东方红似火,熏风南国暖於绵。”词语解释:熏弦 拼音:xūn xián
同“薰弦”。
《孔子家语。辩乐》:"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后以"熏弦"指《南风歌》。
词语解释:薰弦 拼音:xūn xián
《孔子家语·辩乐》:“昔者 舜 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后以“薰弦”指《南风歌》。 唐 许浑 《登尉佗楼》诗:“ 越 人未必知 虞舜 ,一奏薰弦万古风。” 五代 齐己 《贺行军太傅得白氏东林集》诗:“仰贺斯文归朗鉴,永资声政入薰弦。”词语解释:薰风 拼音:xūn fēng
(1).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曰薰风。” 唐 白居易 《首夏南池独酌》诗:“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明 李东阳 《天津八景》诗之四:“层轩南向坐薰风,极目平畴远近同。” 陈毅 《纪念宁沪解放十周年》诗:“解放 寧 沪 吾道东,大军整肃胜薰风。”
(2).相传 舜 唱《南风歌》,有“南风之薰兮”句,见《孔子家语·辩乐》。后因以“薰风”指《南风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 有虞 继作,政阜民暇,‘薰风’诗於元后,‘烂云’歌於列臣。” 宋 苏轼 《东阳水乐亭》诗:“鏗然涧谷含宫徵,节奏未伐君独喜。不须写入薰风弦,纵有此声无此耳。”词语解释:虞弦
语本《礼记·乐记》:“昔者 舜 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后因以“虞絃”指琴。 明 高明 《琵琶记·琴诉荷池》:“强对南薰奏 虞 絃,只觉指下餘音不似前。” 明 何景明 《题严内翰赐扇》诗:“象轂银鐶倍光宠,好扬薰风助 虞 絃。” 清 何世麟 《感赋》:“苗顽几费南熏格,一曲 虞 絃响至今。”